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
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
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
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
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
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
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
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
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
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
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
(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
)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
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
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
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
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
翠红帮忙打杂。
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
特别真实。
看到热搜大半夜泪崩了,原来康祁宗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
《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时候是2000年,印象中是为了庆祝千禧年的到来。
那时候我念小学一年级,每个周末晚上7点,熟悉的片头曲就会在珠江台响起,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南腔北调、鸡同鸭讲、诈傻扮懵,各种家长里短,啼笑皆非。
郭昶因癌症离开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记得那时候广东电视台有一档《人在他乡》的节目,细数了他最后的日子,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那时候我有一本很珍贵的软抄本,玫红色的,封皮上是穿着粉红裙子的Hellokitty ,因为太过喜欢,只舍得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了名字,就锁进了柜子保护起来,爱惜得不行。
这么多年过去,那本本子早就不见了,但它唯一被使用过的一次,就是郭昶离开的时候。
那时候我踮着脚尖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摁开封皮上的纽扣,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其余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郭昶我们永远怀念你。
”他扮演的阿宗,一辈子嘻嘻哈哈,永远都在开玩笑,即使与病魔纠缠的最后日子,都坚持把欢笑带给大家,就连葬礼上的照片也是笑得满脸堆起皱纹。
他最后的生命都献给荧幕了。
由始至宗都想告诉观众:再痛苦,也要开怀大笑,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十三年前他离开的时候,媒体给他的称呼是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十三年后过去了,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大家依然没有忘记你。
只是那些快乐的日子,美好的时光,曾经压垮我们的小小烦恼,如今都似乎已经翩然走远。
但还想对拥有的已经逝去的说一声,感谢陪伴,温热常在。
外剧,即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属于全体广东人的温馨回忆。
它对我来说是如此熟悉亲切,以至于总悄然无息地被我忽略。
近几年开始尝试写一些观后感或影评,但竟从未生念来写此剧,就好似高傲的抒情作者总吝书写其挚爱的父母。
去年10月,贵元去世。
同年12月,外剧的总导演陆晓光去世。
今年元旦,康伯去世,数日后的1月6日,苏伯去世……讣告接踵而至,遗憾夹带回忆。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虽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但这些演员的离去还是让我有些惆怅,因为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外剧的演员不仅仅是演员,而是与我们日夜相见的街坊邻里。
小时候,我和康伯住在同一个沙河街道,当时我家离他家仅数百米的距离。
我不知他确切的住址,但我妈说他就住在34号大院。
我少时就读于龙岗路小学,康伯也经常出没于此路。
上下学偶尔会看到他在附近的小菜市场买菜。
康伯的外形与剧中的形象别无二致:旧眼镜,白衬衫,身材挺高大但微佝后背,手背身后,步履轻缓。
在外剧处于巅峰的时期,康伯作为本剧的老豆、一家之主、重要主角,自然可谓本土的明星,但在我童年记忆中,康伯和那些退休后的老广一样,平易近人,毫无星味,每天就是逛逛公园、买买菜、遛遛鸟,悠闲自得,颇为快乐。
当然了,剧外的康伯当然没有剧中的康伯那么心胸狭窄、保守固执、锱铢必较以至于在某些时候让人生厌。
现实中,路人见到他总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康伯,他则摆手或微笑示意。
一晃十几二十载逝去,康伯就这么走了,我们最亲爱的西关少爷再见了。
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二佬一词可能不仅指的是自家二哥,也可能说的是外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康祈宗。
作为二佬的阿宗,可谓外剧的笑料担当和灵魂主角,他继承了老豆康伯的抠门算计,但却更加圆滑世故、精明狡猾、能说会道。
在外是广州个体户或小老板的成功代表,在内是四兄弟之中最早成家立业者,且因脑子远远比大佬康祈光灵光而时常主持康家大局、更似大佬。
阿宗额头高耸、颧骨深陷、身材瘦削,总被调侃是营养不良的落难逃荒者。
平心而论,阿宗长得不太好看,但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乃至每一个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都让人察觉他对市井的丰富体验和对演技的苦心造诣,让观众不禁感叹——这家伙不就是街对面那个市侩的老板吗?
极为精湛的演技配上不太帅气的外表让阿宗的形象在外剧中极为突出、与众不同、活灵活现。
许多观众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他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可能没有之一。
在演技上称其为广东周星驰并不过誉。
2006年6月14日,我们亲爱的二佬——阿宗,因胃癌离世,享年50岁。
竟仍清晰地记得16年前看到阿宗病逝的新闻时的场景:我们一家围坐在电视前,但在聊起这则讣告时,彼此都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各自轻叹了一口气。
那一晚,许多广东人民的内心有些压抑、沉重和遗憾。
彼时10岁的我,对死亡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戏外的阿宗姓郭名昶,昶通场音,出生于沈阳。
郭昶去世后,周晓滨继饰阿宗一角,堪称灾难。
身材上,周和郭都很瘦,但周却比郭高一大截;脸容上,除了模仿发型之外,周与郭没啥相似之处。
神态、演技远远不及郭也就算了,最为可怕的是,周竟然操着一口不太流利且口音颇重的广州话,这让曾经的观众们感到特别无语。
要知道,真正的阿宗可是那个操着流利粤语口齿特别伶俐的势利老广啊,这位周是来搞笑的吗?
2006年,外剧突破千集大关。
2006年,也是阿宗去世的年份。
多年以后,有人评论:突破千集见好就收,外剧会成为一部真正的经典,而不是一部烂尾或苟活的超长剧。
有人评论:阿宗去世以后,这部剧就应当完了……二佬,阿宗。
16年前我们已经向他作出了告别,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停留。
想说一下幸子。
刘涛对于非广东人来说,就是演员刘涛,而对于很多广东人来说,刘涛还是三嫂幸子,即康祈耀的前妻。
犹记得孩童时看到幸子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认为她是全剧第一美女。
彼时的她二十出头,青春时尚,黑长直、柳叶眉、大眼睛,五官特别端庄,身材亦是匀称动人。
虽然她作为上海人,在剧中被贴上了一些刻板的标签,譬如优越感强、高傲、冷漠、刻薄、自私等,但这些无法阻挡孩提时的我对她的热烈真切喜欢。
看到她被打击、受委屈,无论是否她之过错,我竟都为她感到不平乃至不爽。
对于彼时的我来说,也许颜值即正义吧!
20年以后,现在的我早就不是什么颜控,不仅是因为我自己长残了,同时也因内心渐趋成熟,所以不喜再看脸识人。
刘涛现在兀自贵为圈内知名演员,其演技自然一直在线、持续进步,毋庸置疑。
而她饰演幸子时十分年轻,却也丝毫无青涩之感,显得特别纯熟老练,简直把上海媳妇的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虽说极少时候演得用力过猛,但我认为刘涛仍是外剧中演技最好的演员之一。
2002年,刘涛被相去拍琼瑶剧,所以向外剧剧组请辞告别。
之后,编剧把幸子编去了日本。
当得知幸子要离开康家前去遥远的日本时,幼小的我感到特别的遗憾,因为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幸子姐姐了。
这让我想起当时我家楼下的一家花店。
店里的老板娘是一位廿五六的漂亮女性,她皮肤极为白皙,仿似未曾晒过阳光,又喜涂口红,这让她的嘴唇显眼魅惑。
夏天她又喜露出胳膊和小腿,那雪一般纯白的肌肤,给炽夏带来一抹纯洁的清新。
有一天,这家店变成了其他店,她突然离开了。
后来听别人说,她结婚去了。
她的人生走向了一条新的大路。
2003年,刘涛在还珠格格第三部中饰演了缅甸公主,她不慎露出红肚兜的一幕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
接下来的每一年,刘涛的星途愈走愈顺,愈走愈广,成为了中国著名演员。
回眸2002年,外剧在广东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极高,但刘涛依旧选择离开剧组——现在看来,她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告别。
虽然刘涛早已与外剧愈走愈远,但她一直记得外剧,不时发文怀念或祝贺剧组。
她不是一个忘本的人,她是外剧永远的幸子。
外剧于2000年开播,22年过去了,它依旧活着。
但天下没有不解散的宴席,亦没有不停播的剧集。
当年的无数观众或长大,或老去,或逝去,早已淡忘了这部剧。
但那些和我们的年岁及人生相伴相随的观影时刻,是属于每个观众潜藏心底的特别记忆。
那些剧中的角色,他们是我们的街坊、我们的邻里,我们曾朝夕相对,廿年仿若一瞬,但终究有人离开。
所以若你曾经留念,请向他们告别,然后走好自己未来的路。
是为此文。
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
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
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剧情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康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祈宗、祈耀和祈祖,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并且生育一子、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美国姑娘。
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主题曲:外来媳妇本地郎生仔未必就系福要娶新抱要分屋老屋飞入些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眼碌碌(上海话)公公婆婆坐客堂(河南话)看得俺们心发慌大红花轿I LOVE YOU最怕日日要煲靓汤要煲靓汤南腔北调一锅粥我诈傻扮懵够醒目为求家和万事兴哪怕乌龟头缩缩头缩缩
粤语启蒙,很好看很生活的一部场景剧。
能拍到一千多集真的很不容易。
广州风味的场景,带着浓浓的广式风情。
广州早茶,广州的一大特色。
每每早上,都可以很早就去霸位 从早上吃到中午,顺便在那把午餐也解决,这是广州这边特有的早茶现象,早茶风情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一起处理生活中各种琐碎的小事,特别温馨
记得曾经嘲讽过一个喜欢怀念高三生活的同学,装作一副智者的模样,用略带不屑地口吻说道:喜欢怀念过去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
别只沉浸在过去,要好好活在当下
现在自己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可能是最好的打脸了吧喜欢的作家去世了,装作不知道喜欢的主持人去世了,装作没看到新来的小师弟师妹们进群装作没发现当初那个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了看到越来越记不住台词的康伯走路已经需要搀扶着拐杖的康婶都不知道要怎么继续逃避,继续自我催眠下去了啊真不想承认自己真的老了
非常恶心,没以前好看,康天庥总是一副恶心得要命的样子,总喜欢炫耀他学历;祝师奶也非常恶心;还有,苏妙婵、苏贵元,一点都不会说我们潮汕话,就别冒充我们潮汕人,还经常穿帮无数次,一会他们说他们是潮州人,一会他们又说他们是汕头人,真是恶心;阿祖也特别讨人厌的样子;新加入的罗飞雁,刚出场镜头挺多的,后面,她跟康天庥结婚以后,就很少出现,成可有可无的角色,龙套角色;梁玉婷从新晋女二变成了龙套角色,比罗飞雁出场率,还要少;答应要让阿祖跟戴安娜复婚,结果到现在,他们都没有复婚;朱利娅,一副高学历,就瞧不起人的恶心模样;阿光真惨,跟他老婆香兰当快递员,快递只能放在路边的石桌上,连家店都没有,而且,现在送快递,还有快递员自己开店送快递吗?
有一集贵元减肥,阿光还不让他减,真可恶,阿光,你自己以前,不也是个大胖子吗?
;天佑、枝子现在也成龙套角色了,可有可无了,保罗偶尔出来一两次;牛哥和唐小姐把他们公司白白给了阿祖之后,也成了龙套角色,他们都不打算把他们公司给夺回去了?
;还有,苏妙婵开的旅馆“荔湾人家”的员工制服,又老又丑,难看死了,那个冰冰、圆圆,穿上以后,瞬间年龄老了好几十岁;冼师奶演了那么多年理发师,到现在还不会给人理发;列家诚是做什么的?
每天都不用上班,还有,那么多钱;里面还出现好几个龙套角色演员,同时演了几个龙套角色;包丁长得那么普通,是怎么从那么多龙套角色演员中,杀出重围的?
;阿蝶和孱仔明才是一对,都犯过罪,犯人CP;每个角色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祝师奶家厨房和康家厨房是在同一个地方取景拍摄的吗?
康而寿和他老婆在顺德的家没有取景;CoCo她妈的家也没有取景。
2000年开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这么经典,台词也一流,心目中广东地区(除去香港TVB)最经典、最伟大的电视剧。
总第1集 烦恼的生日:讲老一辈广东人对外地媳妇的不待见。
总第2集 撞板媒人:讽刺了婚宴介绍所的“相亲托”现象。
总第3集 拉郎配:忘记了。
总第4集 婚姻合同:借婚姻合同讨论男女平等的议题,刘涛是进步女性的代表。
总第5集 老大当婚:老实憨厚的康祈光娶了河南赴广东打工妹子香兰。
我比较感慨的是同是一个爹妈生的,为什么阿光和阿祖的风格大相径庭。
阿光和阿祖的对比也反映了老一辈婚恋观已不适应现在这个变化风云涌动的新时代,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总第6集 争房喜剧:西关大屋,一户一居。
还是搬出去住好!
总第7集 婚礼进行曲:祈耀和幸子结婚,帅哥美女配。
不得不说20年前的幸子在这部剧的穿衣确实挺不错,当年的时尚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总第8集 上海亲戚:地域黑进行到底,讽刺上海人精打细算,结尾有反转。
总第9集 粤菜培训班:表面上介绍了外来媳妇融入本地文化(饮食),实则讽刺了老一辈广东人疯狂迷信“药食同源”,这吃不得、那吃不得,这个热气、那个中毒的说法。
可悲的是,20年后还是如此,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第10集 老婆是人家的好:妙禅吃醋离家出走,第二次把老公作没了,临街感慨,预想自己离婚后落魄的窘况,符合潮汕地区的传统女性视角。
总第11集 被俘有线网:一家人抢电视看。
总第12集 中奖如中招:讽刺当时社会的中奖诈骗骗局,也讽刺了“ 黄皮树了哥 —— 唔熟唔食”的自己坑自己现象。
20年过去,骗术有的是不断升级,却永远无法停止。
总第13集 闯荡广州(上)总第14集 闯荡广州(中)总第15集 闯荡广州(下)这三集讲的是河南妹子来广州闯荡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值得钦佩,很多人靠着这样一股劲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看着女主人公身上永远乐观、永远不服输的劲,我想到我妈妈,也是这样赚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它的生存,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是在广东电视台这种体制下勉强凑数的劣作。
既然拍不出好片了,所以就聊胜于无吧!
就集数来说,能怼下什么意难忘,阿信…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年少回忆。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粤语文化一块拼图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小时候有一搭没一搭看了好几年,到后面慢慢也就不追了,那首主题曲现在还能想起,“老屋飞来外来燕,鸡同鸭讲眼碌碌”
最近的情节强烈侮辱人的智商,不恶心人的吗?三观又歪,情节又烂。这还民生电视剧,这被当做当地文化还得了??
好小的时候看的了
看了十多年啦
试问哪个广东人没看过…二哥去世后就没怎么看了 过年回家发现居然还在演 现在剧情有点尴尬就是了
极为经典的剧集,小时候经常看,里面还有不少美女,还走出了刘涛这样的美人。作为地方台的剧集,能有这样的成功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二哥的离开是一个转折点,至今想起我都有点怅然,而且觉得之后的剧集质量都下降了,后来有时候看一两集觉得也不怎么精彩了。现在应该还在拍,但是不清楚演员们都怎么了,毕竟我都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物是人非啊。
三星半。童年回忆啊。
◇电视剧看过时间:(2014.09.08)○这情景剧里,郭旭就是剧里演技担当啊,可惜走的太早。奈何没有他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也是江河日下。越演越差。跟七十二家房客一样,都是后期越来越差。但也是跟着我们走过了青春。剧里的天庥是真的从小演到大,再到成家立业。时间真的是过得飞快!
以前挺不错的,就是剧情越来越不好看了,但是应该还会播很久很久吧→_→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伴随着童年,充满了情怀。但是,我现在却基本不会再去看。没有了西关大屋,住在所谓的康家旅馆中,原本的广州风情被钢筋水泥取代。原先的主角,戏份越来越少。增添了不少外来人士。剧情渐趋俗套,所说的人生道理也不如以前的有内涵。
现在的剧情可以用垃圾中的战斗机来形容
这种又臭又长,又无聊剧情,又制作随意低廉的粗制滥造脑残剧,作为广东人都觉得LOW爆难看死了,为了堆集数,拼命的加戏,剧情好看才说都是无聊白痴硬加出来剧情。老人家脑子退化,听到是粤语才看和TVB以前得粤语剧差太远了。可悲,广东这么有钱就是不肯出钱请真正人才的导演和编剧,拍好剧。不重视呀,可悲可叹。
阿宗不在了,这部剧的灵魂也就消失了;与婆婆的礼拜六日1910的必追下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