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哪怕爱也不能让人被谁占有。
不知道要过多久,也许很久很久。
我终会从你的影子里分离,哪怕面目全非。
Let me go ,and I wil go.
从前,我家住的四楼有一条长长的露天走廊,我常常倚在走廊的水泥栏看着楼下的马路和行人。
有一天,走廊上多了一盆植物,比我还高,枝干象树一样,叶子又细又长。
快到夏天的时候,它开花了,有点象桃花,比桃花大,纯白色,五瓣,看起来清澈又明媚。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能记起那花的样子。
那是二十多年前,那时侯我十几岁,是个无知的少年,常常想象地球之外的世界有多大,在黑暗的宇宙虚空之中,我觉得很孤独,偶尔想到死亡,便会全身颤粟起来,仿佛血管里流着冰凉的水。
阿斯特丽德说,所有人都问我为何从结尾做到开头,原因很简单,只有到了结尾,我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很多年以后,我看了那部叫做《白色夹竹桃》的电影,它不是我的结尾,所以,我仍然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电影里,15岁的阿斯特丽德有个艺术家母亲,英格丽特,毒死了弃她而去的情人,阿斯特丽德从此漂泊在别人的家庭,从一家到另一家,那也是成长的旅程……她好象带着妈妈的毒性,她想摆脱,又迷恋。
英格丽特用夹竹桃毒死了她的情人,她剪下正开着白色花朵的夹竹桃枝,慢慢的搅动玻璃杯里的牛奶。
牛奶的颜色就象花瓣的颜色。
枝上叶子翠绿。
扮演英格丽特的女演员是米雪儿菲佛,我不觉得她漂亮,但是,就象电影里的白色夹竹桃,第一眼你可能忽略过去,忍不住回头时,那美丽惊心动魄。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毒自美丽。
植物学词典上说,夹竹桃富含多种强心甙,全身剧毒,干燥的夹竹桃3克就能致人死亡,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1、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白色夹竹桃到处都能生长,即便是在污染的环境里,二氧化碳,氯气,都不在意。
医生说,为什么这些花有毒,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去养。
英格丽特说,保持你自己,不要被别人改变。
英格丽特金色长发,面容清瘦,高颧骨,薄嘴唇,下巴很尖,危险在她的眼睛里。
她第一次出现是在深夜的露台上,镜头随着阿斯特丽德穿过长廊,楼梯拐角,和疏影浓暗的夹竹桃叶子。
英格丽特坐在露台边的石台上,远处是繁星灯火的城市,来自沙漠的热风吹拂她的长发飘起。
这是吹风的最好地方,她说。
英格丽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法庭,在两个法警中间,她的眼风扫过阿斯特丽德,她穿一件纯白色衬衫,第一个纽扣是松开的,神情里什么也没有,却拽着你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陷进去。
阿斯特丽德跑到窗边,看着一身白衣的母亲走向囚车,好象一株白色夹竹桃走向属于她的旷野。
我无比地喜欢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我想白衬衫代表单纯,代表一种坚持和拒绝的态度。
上一次是在一部叫做《飞一般爱情小说》的电影中,一个开双层大巴的女司机,穿着白衬衫,第一个扣子没有系。
深夜,她到外面吹风,抽烟,和唯一的一个乘客说话。
她的声音淡淡的,说着往事和现在,就象说着风吹散的烟雾。
但是,她没有英格丽特危险。
阿斯特丽德这样回忆母亲,“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和那么危险的人在一起的感觉,那是我最后一次感觉到安全感。
”我想其实她很迷恋母亲,即使总表现出挣脱的姿态。
而对我来说,喜欢就是喜欢,比如鹤顶红,孔雀胆,七心海棠,和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我喜欢危险将临的感觉,喜欢品尝有毒的美丽,不在乎同归于尽,那是我知道的安全感——你生命中最好的是哪一天?
TODAY。
就象阿斯特丽德说的,“……虽然这样,我还是觉得我在想着她,想尝试吹风的感觉,这是一个秘密的需求,就象一首我禁不住要哼的歌,或喜欢一个你永远得不到的人。
”我想象着那个穿纯白色衬衫的女人,和随便开在什么地方的白色夹竹桃。
“决不要把夜晚交给男人。
”她说,从不道歉,从不解释。
看了慕名已久的《白色夹竹桃》。
不算很长,1小时39分,但感觉有2个多小时,可见节奏之慢。
不过仍然可以说好看,因为里面4位都是金发的美女。
女主人公是位未成年的少女,母亲因被判一级谋杀入狱35年。
她从此在临养家庭和少年抚养院里度过成年之前的岁月,在此之间监狱里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她和控制,一直到她成年。
除了少女以外,其他3位母亲都是好莱坞的老戏骨:米雪儿.法伊弗、罗宾.莱特.潘和瑞妮.兹而薇格。
全部都是金发、高挑的美女。
而且,不仅是美貌,智慧也是被承认的。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女性力量强大的影片。
第一个领养家庭是以枪击为终结,第二个家庭是以养母自杀为终结。
而两次,少女都是当事人,现场目击者。
在抚养院里,她和那个喜欢她的男生对话————“你母亲呢?
”“她在监狱里,因为谋杀男友。
”“你父亲呢?
”“我从没见过他。
”“Cool!
”“是啊,好Cool!
”————这是在看电影的我和表姐的对话。
对我们这样生活平稳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际遇和生活。
突然,母亲被一群陌生人从家里带走,突然她被判入狱35年,而自己,突然被送到陌生人的家里,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在片中,除了第一夜,少女坐在房檐下无声的哭泣,再也没有看到过她流泪,即使在被养母击中以后!
然后,第二个寄养的家庭,很好的物质环境,很爱她的养母,但是,因为和丈夫的情感破裂,在她身边自杀了。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没有酗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滥交。
(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她吸毒的生活)她高中毕业,最后和男友去了纽约,和母亲一样(也象她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在结尾处,她把自己的一段段经历用一个个盒子布置出来,我由此推断她是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镜头,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会有这样的盒子。
看完电影,我有感于生命的坚强,虽然有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它的坚强总是超乎了我对它的想象。
我一向钦佩女性的力量,就象林语堂说过的,女性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护者。
中国人说过,至柔者至刚,也是这个意思吧。
有时候,毁灭的力量是那么让人促不及防,但是,始终有另一中力量,尽管可能会及微弱,但是却于山蹦地陷之前,依然矗立,并且永远在生命里存在下去。
但是,生命里还有另一中东西始终存在。
戏里,母亲对女儿说“: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能填补这个空白。
”米雪儿.法伊弗的眼睛是一种淡蓝色,淡到你几乎怀疑她是个盲人。
在片里,她额上青经凸现,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力量,那种坚定的眼神,让人无从抗拒.
1.这里刊登的这部电影的情节介绍太烂了,完全都没看懂故事情节就乱讲。
2.这部小说很棒。
英文和中文翻译的都好。
虽然译林精装版封面很丑,简介很烂。
3.电影大大压缩了小说。
另外感觉上导演没有特别好地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精神……艺术在原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则没有这种感觉。
另外选角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失败的:Renée Zellweger。
感觉她和小说中描述的气质高雅但精神脆弱的女演员相去甚远。
4.但因为太喜欢小说,还是对这部电影有好感。
片尾音乐safe and sound特别美。
另外惊喜的是k-pax的片尾音乐也是它。
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都非常棒。
(看看人家的翻拍水平……)5.买英文小说的话,最好还是第一版的封面,优美含蓄。
后面的版本为了配合电影宣传换成了电影海报。
一点遗憾。
影片从一个美丽少女和她拥有的四个盒子讲起,每只盒子代表她所经历的一段故事,故事从加州的一个炎热的夏天开始.….. Astrid是一个12岁的女孩,她的妈妈Ingrid(米雪-菲花饰)是一位才华横溢、美丽并老于世故的艺术家和诗人,Astrid非常崇拜她的妈妈,她们共享着不平凡的岁月,直到一天一个男人闯入了她们的世界。
后来,由于无法忍受这位男人的变心,Ingrid用一朵最美的也是最毒的白色夹竹桃杀死了这位负心汗。
Astrid开始了漫长的寄居生活……第一站是一位俗艳的女人,她与一个已婚男人同居,并有拥两个孩子,她信奉基督并让Astrid接受了洗礼仪式,可是生活并不因此平静,由于Astrid与男主人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女人开枪打伤了Astrid……Astrid被送至孤儿收容学校。
在特殊学校的日子并不令人愉快,Astrid喜欢独处,因为那里的女孩子认为她举止奇怪并叫她同性恋。
她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的,画着一个女人,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这个女人,她的头发黑黑的,卷卷的,脸上有一点一点的雀斑,她就那么笑着…在Astrid记忆里,这个女人叫安妮。
后来,Astrid在那里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也是她在学校里唯一的一个朋友,男孩很有天赋,但Astrid的狱中的妈妈告诉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靠自己,不能用男人来填补寂寞的空白,平凡的人只能使自己的光芒减退……不久之后,Astrid被一个女明星(蕾妮-齐薇格饰)领养…女明星和丈夫正在闹离婚,曾经有过自杀的经历,领养一个12岁并受过枪伤的Astrid一方面为了弥补自己没有孩子的缺憾,一方面是家人为了防止她继续自杀,Astrid和她的时光是快乐的,她们一起躺在床上聊着过去,一起在沙滩上奔跑…可是,Astrid的妈妈认为她只是一个优雅但无能的怨妇,妈妈告诉Astrid,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使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凡,她宁愿希望Astrid被地狱收养而非这个女人…后来,女明星自杀了,Astrid这一次崩溃了,她决定和妈妈决裂,在Astrid的心中,妈妈从来不愿她开心,妈妈嫉妒她所拥有的快乐。
没有任何人伤害我们,如果说谁是公害,那是我们,妈妈。
她丢下这句话,头也不回的走了…Astrid第二次回到了学校,她只要自己一个人呆着,她觉得自己是一支有毒的白色夹竹桃,只会伤害善良的人们,她唯一的朋友满18岁要离开学校去纽约了,男孩要Astrid和他一道走,但是Astrid决定不再连累任何人,她决定沉默…要求领养她的人很多,有条件不错的善良夫妇,但是Astrid偏偏选择了一个靠倒卖二手名牌的俄罗斯女商人,她伤害着自己,为了报复妈妈…妈妈决定重新申诉,律师在杂货市场找到了Astrid,这时的Astrid已经毕业,不见了往昔清纯的眼睛,换上了一身朋克的装束,烟熏的眼睛,黑红的嘴唇,煞白的脸,她叼着一支烟,说话也变得非常老练…她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妈妈,不过此时境况大不同,她们之间已经成了a deal is a deal的关系,从妈妈的嘴里,她知道了爸爸的故事,知道了那个神秘女人安妮。
她留着泪,你愿意用你的下半生换回原来的我吗?
她多么希望Ingrid能够给她一个肯定的答案,Ingrid迟疑了,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Astrid彻底对妈妈绝望,她决定按照之前两人的约定,给妈妈出庭作证…后来的故事,我也没有想到,但是当Astrid看着Ingrid远去的背影,留着泪说she let me go的时候,我也忍不住了…Ingrid是一个美丽,傲慢,强势的女人,是一只有毒的白色夹竹桃。
经历了很多很多之后,我才发现妈妈,是爱我的…Astrid摆弄着自己的盒子,影片结束…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次,因为Astrid的饰演者新秀Alison Lohman老练的演技实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Ingrid的饰演者Michelle Pfeiffer将一个心狠美丽的女人也诠释的很到位,后来我才记起,她在”I am Sam”中也饰演过一个成功的女律师,但是可能我没有太注意到她,可能因为饰演Sam的萧恩•潘和饰演她的女儿的那个小女孩的表现太出彩了吧…
女性的独立运动无异于史上任何一次革命。
而谭嗣同早已用他的肝胆和昆仑证明了,自古革命都是要流血牺牲的。
阿斯特丽德的母亲自然明白这一点,但她实在太爱自己了,她爱自己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这种对自己的爱胜过了对革命的爱,甚至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
所以她聪明的选择了“流他人的血,革自己的命”。
或许这种革命方法很聪明,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有了投机取巧的嫌疑。
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便知道,片面的革命——如我们的女性独立革命——总是与妥协相伴。
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的谅解,实质上反映的是独立与交流的妥协。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阿斯特丽德将女性独立运动上升为自我的封闭与个性的捍卫的时候,她便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我一直觉得,革命的正确必须符合动机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
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动机开始时正确,后来走入了偏执之谬;而方法则一直是错误的,表现为对女儿的专制。
所以,女权运动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觉悟,更需要的是来源于社会层面的深层解放。
这也是本片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两个女子出现在夜晚的露台,一式的长发,一样的白衣,几乎要以为是双生儿,然而不是,她们是两母女。
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和艺术天赋,如果顺遂的话,若干年后她也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可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入狱,少女被政府机构看护。
网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多数讲这是一个少女成长蜕变的故事,而我觉得着眼点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少女自觉自己的美丽有一种毁灭一切的力量,靠近她和她在牢狱中的美丽母亲的人会受到伤害.一开始,她不自觉地运用这种能力,俘获了寄养家庭女主人的男友,从这次事件,她得到了一处枪伤,离开了这个家庭;即使在福利院,她的美貌仍然经常给她带来麻烦,于是她自己剪断了头发,而用另一个男孩的说法:你还是很美.两个有才华的年青人相爱了.当她们坐在大桥下面,对着整片天空靠在一起,我忍不住流了泪.少女再一次被收养.这次是个明星,在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之后,她慢慢发现了这个家庭也有它的问题.最终,女主人自杀了.她再一次回到福利院,这一次,她拿定主意不再接近那些好人,即使是她心爱的男孩.她自己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很底层的女人,干起了卖旧衣服的行当.她使自己看起来象个不良少女,可是她从没放弃自己的画笔.她打扮得如同拉客女一样去探视母亲,这个强悍的女人正在打算上诉.希望女儿可以为她做证.两母女的关系非常微妙.她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或许因为妒忌而间接影响了那些收养女儿的人让他们走向毁灭,然而母女之情终于占了上风.少女决定掌握自己的人生,第一步,是要找回那个男孩. 她们重聚了,真幸福.而此时,她忽然意识到母亲上庭的时间她已错过,母亲并没有勉强自己. 由于缺乏证人,案子并没有推翻,她重回监狱,在其中,她仍然是个美丽自我的艺术家,仍然经常上杂志封面. 而少女,也有了自己的人生.阿修罗走回正轨.
珍妮特·芬奇《白色夹竹桃》小说最后一段: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白色夹竹桃 White Oleander》电影改编自珍妮特·芬奇同名小说,艾莉森·洛曼饰演女儿阿斯特丽德,曾出演电影《大鱼》,米歇尔·菲弗出演母亲英格丽德。
本片,导演运用女儿成年后回忆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倒叙,再以现实的安宁把躁动锁进独白,给看客留下驱不走的一帧帧怅然。
牛奶缓缓倒入玻璃杯,夹竹桃插入杯中,迷幻的白,随后玻璃破碎的声音,画面混乱,镜头切到母亲被警察带走……这一幕,过了很久,伴随成长,始终活在阿斯特丽德的梦中。
当然,她还记得那年秋天,沙漠热风来得猛烈,大地在午夜焦味四溢,故乡圣安娜小城,母亲拥着她,在高高的屋顶上,迎着风说笑……两次探监,母亲对她说:“你在信里好像很惊讶,我在这里还是很漂亮。
我们的美来自于我们的力量,它改变我们。
因为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
因为你是孤独的。
孤独是人类的状况,没有人能填补那空虚。
你能做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了解你想要什么。
别让那些畜生挡你的路。
没有朋友生活更容易,也许。
”“永远不要留男人过夜,从不道歉,从不解释。
你难道不会想一想吗?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我养育了你,而不是宣扬圣经的垃圾养育了你。
我让你自己思考,如果自主思考是邪恶的,那每个艺术家都是邪恶的。
邪恶是狡猾的。
一旦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改变了它的形式。
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了解它的本性。
别忘了你是谁,你是我女儿,你是完美的。
我生了你,就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违背了自己所有准则,杀害情人入狱的英格丽德,注定将改变母女之间固有的轨迹。
从此,阿斯特丽德开始了孤苦伶仃寄养生活,美丽的她常常遭受敌意,即便换了一家又一家,一段自我发现的历程。
每个家庭都有对她来说不同危险,从中她也汲取了每个家庭的深刻经验教训,却怎么也逃不出身在狱中母亲的管束,通过书信以及探监。
当伤害来自父母,没有决裂,走不出控制,伪善的面具后是残忍的自私、嫉妒与占有。
这点像极了现实生活里,以爱的名义强暴家人的精神,孩子们永远无需长大。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诸多拥有强势父母的家庭,子女往往懦弱卑贱,而生性叛逆倔强的子女往往拥有怯懦甚至于窝囊的父母。
原生或是再生家庭皆是。
个体人格成型往往是两极分化。
好比物理定义上,事物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平行。
说回电影,阿斯特丽德来到第一家寄样家庭,从女主人男友雷的身上感到了父爱,却因自己拥有母亲一样美丽的容貌被女主人误为勾引其男友,险些一枪毙命。
康复后进孤儿中心,又因漂亮常被欺负,她剪掉金发,顶着一头狗啃发型,开始学会保护自己。
男孩保尔主动接近她,他们都喜欢画画。
得不到母亲的认同,甚至告诉她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走下去,不能靠男人。
再次走进收养家庭,得到这家人的疼爱,尤其是过气明星养母克莱尔。
可因母亲对养母的嫉妒,挑唆原本与丈夫有罅隙的克莱尔殉情自杀。
克莱尔的死对阿斯特丽德打击很大,她认识到母亲的毒性非同凡响,主动请求被一名俄罗斯女贩收养,自甘堕落。
母亲要求她为自己出庭作证,知道了有关自己的身世,她要求母亲放她走,看着母亲走上囚车……阿斯特丽德这历经艰难和迷失、直至成熟,喜悦和真正自立的过程。
暂不论贫瘠或荣华,就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总要承担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变故,每一步艰难生长拼贴的血肉,都是从大堆伤害中愈合,从大片的幸福中掠起,塑造成与人不同的种种人格。
就像大哲小贤们所言,而人生终究是孤独的,在伪善的世上,需要穿上盔甲防护丑恶,张开双臂迎接朝阳,头脑清醒地避开猥亵,敏锐且迅捷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
当认识到世上除了父母真没任何人或物是可依,当在重重虚幻的景致里顿悟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减少与世界磨合的伤害。
当被认为是弱者时,连最起码的悲悯也是经不起多次唾弃的,即使你拥有无可匹敌的信仰,梦想,甚或其他,一切坚硬的柔软的东西都会化为凉薄。
做人难,难做人,谁不都是在夹缝中顽强存活,无论是成长中还是成年之后,人们在家庭也好,事业也好,无数次想逃遁,又都咬咬牙坚持挺了过去,直到生命以某种形式终结。
电影中的母亲,酷爱白色夹竹桃,也像夹竹桃花球一样风华绝代,恰似一朵极其标致的白色夹竹桃。
她不仅仅是阿斯特丽德的母亲,更是妖冶、性感、魅力四射的艺术家英格丽德。
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追随小说作者珍妮特·芬奇的构思,将她刻画为自私与自恋,傲慢与偏见至玩火自焚的人设;她注定是一个经验主义传授式的母亲;得不到就要毁掉对方的有毒情人;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起码在面对成年后的女儿时。
在母亲的阴影中,这是羁绊,也是想方设法的奔逃。
阿斯特丽德终将遗承为如母亲那般的艺术家。
因而,在导演看来,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与艺术作品,它想说:爱的境界是放手,不是控制;是独立,不是孤立。
总有一天,你从窗外看,我会在那里。
白色夹竹桃,听起来是多么美丽的名字。
我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苦涩。
夹竹桃是什么花,以前没有见过,而在影片的最开始,女孩就说风暴来袭其他的植物都死了,只有夹竹桃活了下来。
她母亲很喜欢这种花,一是因为它有毒,二是因为它的坚强,第2点女孩也很认同,而且这种花成为了她母亲在她心中的象征,美丽、危险。
这位妈妈有些自私、有很强的控制欲、她坚持认为女儿离开不会幸福,以至于她也从来不想女儿幸福。
这部影片值得看两遍以上,电影的最开始女孩在制作一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的顺序是从右往左,她是从最后开始,因为她需要很久才能整理出和妈妈复杂的感情。
5个手提箱,是她生活的4个部分。
她与妈妈幸福的生活,但这种幸福是外在的,实际上潜伏着各种不安。
她妈妈是位独立的女性,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她固执、骄傲、偏激。
妈妈因杀人入狱后,女孩被别人收养。
这是第2个手提箱。
俗气的假基督徒,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领养的黑人孩子,一个帅气的情人。
孤独善良的女孩很快就和家里人融洽起来,她也受洗成为了基督徒。
可她妈妈却认为,这家人不配拥有她,让她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记住自己是谁。
女孩开始勾引那位情人,并且得手。
小弟弟一直和她说,别把事情搞砸了。
而她自己也很抱歉,因此在被枪击后,没有向警察说出是谁开的枪。
第3个手提箱是孤儿院,里面都是些问题少年,因为过分美丽她被别人欺负,剪掉长发的她决定变得冷酷。
一个男孩子打开了她的心,她开始快乐,但母亲再次阻止她享受快乐。
第4个手提箱是富有的演员家。
这对于她来说是个很好的归宿,女主人对她很好,她们很谈得来,当她开始快乐,母亲再次阻挠。
她的一番话间接导致女主人最终自杀。
女孩再次无家可归,当她回到孤儿院时她拒绝了男孩,因为她害怕她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不幸。
她没有选择正常的家庭,而选择被一个装扮像妓女的人收养。
这是第5个手提箱,她们去富人街区的垃圾箱捡别人的衣服然后拿去卖,她也变得很朋克,或者说很像廉价的妓女。
一直以来女孩总是画同一个女人,她猜她叫安妮。
当母亲让她去帮忙做伪证时,她的交换条件是要知道真相。
原来,她母亲被父亲抛弃,而她曾经想不负责任的离开,把孩子寄养给了邻居安妮。
这就是她成长的真相,在知道这一切后,她只想母亲放了自己。
而最后,她母亲也做到了。
看到母亲重新做进囚车,她知道自己是爱她的。
这就足够了。
我的影评从没来没有太多对电影的分析,更多的是对自己看电影时某种感觉的记录。
几天前无意中,回看之前在豆瓣上写过的几篇影评,很多电影给我带来的瞬间感觉都已经消失在忙碌的生活中。
所以,我坚持认为影评必须写,但内容可以很随意,只要能够把这部电影带给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就行了,一年后或几年后,都能回忆起当时某种情绪就够了。
这个女孩真的很漂亮,她犹豫的眼神是那么迷人,她金色的头发时而半扎着,时而散开,连她妈妈都说她是成年男人的杀手。
她有些像邓斯特,也有些像暮色的女主角,但都远胜于她们。
电影没看,小说真的很棒,虽然很压抑,但是记得当时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到现在还记得书中对风的描写,很细腻
闷骚小萝莉成长的烦恼
占有欲强的母亲毁了几个家庭。最重要的是颠覆了女主角的三观!
没看过原著都能feel到典型长篇改编片的臭毛病,压缩情节,转折突兀,情节发展压倒人物塑造。
其实有一些不太明白 天呐!小女孩当时已经23岁了??? 艾莉森·洛曼 699th
是为了RENEE来的 可这样的电影一部又一部 我总是不能免疫~~~
女性主题很强啊·····其实我不是很喜欢······不过里面女演员都好漂亮~~Alison好美~
漂亮女人走到哪里都是祸害,一切伤害必源于最初的被伤害。
片名
一个女孩与三个女人的三段不同生活经历女孩成长为女人。。与Michelle一起学会独立坚强自负与Renee一起学会去爱被爱与俄罗斯女人一起变的叛逆危险。。AlisonLohman蛮特别但不算喜欢。。电影较沉闷。。伤人与受伤之间选择离开那个试图控制自己人生的MAMA重新找回自己。。
Astrid从小到大就没遇到过一个心智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大人,能每次这么快适应环境还坚守爱好真是太厉害了。。。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孩子意味着什么?从片中三段领养经历就可见一斑 用孩子传播基督徒博爱精神的 自己先嫉妒成性捕风捉影违背了教义 为了把丈夫拴在家里将孩子当成两性关系粘合剂的 没了男人自己都无法存活更不用说照顾孩子 把孩子当赚钱工具的 一旦商业价值降低可以随时丢弃 这些都只是虚伪的爱(虽然Renee很温暖) 最可怕还是亲妈的思想绑架 以培养女儿独立思考能力为名 实则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洗脑 差点就信了她的鬼话
以母爱之美丽名义实施的控制与精神暴力。与这种自恋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母亲切断心理联系是件困难的事,单纯拉远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摆脱纠缠,需以极强大的内心力量、划清心理边界才可自泥淖中起身。女儿有句反驳很精彩,直指要害:不!你并不想要我学会独立思考!你不过希望我学会像你那样思考!
感觉女主妈妈就是个极端自我的人,只要有人不按着她的心思来就开始破防,杀掉男友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受不了人家把她蹬了,对女主也是,让女主以为妈妈多爱她,其实任何事都得看着她的脸色行事,就算是最后没让她出庭做伪证,感觉也不是母爱驱使,就是一种老娘就是要让你猜不透我的自恋。
和五星电影比起来给三星,但是超三星,可是还不到四星……
身世太坎坷了 让人心疼
看了Alison的简介才发现原来是《火柴人》里演凯奇女儿的那个!当初就觉得她好漂亮的~~孤独凄美的成长史啊…青春就是一束白色夹竹桃,娇艳美丽却充满着危险,夹竹桃之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着,所以要自己学着独立
关于成长的有点装逼的文艺片。女孩很美,但是这个角色实在不讨喜。
She would be half a planet away, floating in a turquoise sea, dancing by moonlight to flamenco guitar.
我知道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艰难的
深夜一人观影 印象模糊 只记得米歇尔非佛真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