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败名裂的奥斯卡·王尔德落魄地游荡在街头,身无分文宛如乞丐。
一日在破落小酒馆引吭高歌却不料坠地重伤。
永远的朋友罗比为王尔德带来了急救的生活费和医生,王尔德躺在病榻开始回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虽然王尔德由于同性恋身份的曝光名誉扫地,但仍有不少人仰慕他的才华,不断为其提供金钱等生活上的支援期待他重新创作优秀的剧作东山再起。
但王尔德自甘堕落,选择了终日沉溺于与波西的鬼混,伤害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和一直爱慕自己的朋友——罗比的心。
妻子逝世、罗比离开、没有剧作换得的稿费,耗尽钱财之际,波西背叛、抛弃了王尔德。
困顿的王尔德不再具有写作的能力,反而染上了重病,医生的手术、天主教的皈依也没有起到任何改善。
在病痛的折磨中,王尔德离开人世,快乐王子的故事永远停止。
造成王尔德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尔德对于波西的疯狂爱欲。
和波西的恋情使得王尔德锒铛入狱、声名扫地,但出狱后的王尔德面对波西的追求依旧奋不顾身,背离妻子与朋友的信赖,与波西私奔至那不勒斯。
波西对于王尔德而言就是鸦片、大麻、毒药,一旦上瘾便无法摆脱,即使知晓随之带来的痛不欲生,依旧贪图短暂的迷幻快感,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用纵欲狂欢自我麻痹。
波西的致命在于两点,一:他是个男人,二:他是个骄奢淫逸的美艳浪荡子。
波西是个男人这一点使得王尔德的爱情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他从高高在上的天才剧作家被迫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下流无耻之徒。
然而王尔德在波西之前其实也有众多同性情人,在其落魄之余始终跟随帮助他的罗比就是其中一个,喜爱同性并非悲剧根源。
起关键作用的在于王尔德所痴迷的同性对象——波西。
波西是一个神经质的富家子弟,父亲暴虐、母亲溺爱造成了波西的性格乖张。
波西喜欢王尔德,但他更贪图享乐,波西厌恶没有钱和没有名气的王尔德,一个落魄的王尔德注定会被波西抛弃。
王尔德曾对劝阻自己的罗比说:“波西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与其说是自我安慰,不如说是痛苦认知,波西爱王尔德的方式是从王尔德身上攫取,攫取金钱、名誉和疯狂的迷恋,而当王尔德没有东西供波西攫取之后,王尔德就成了一个废物。
与其说是不为社会认可的性取向导致了王尔德的失败,不如说是波西摧毁了王尔德。
与波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比,波西嘲讽罗比时,王尔德用同样的句式阻止了波西:“罗比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罗比爱王尔德的方式便是奉献。
罗比是王尔德的第一个同性情人,王尔德因罗比的引诱而觉醒了对同性的爱欲。
王尔德自罗比之后拥有众多同性情人,罗比一直作为朋友陪伴其身边,即使王尔德入狱、身败名裂,罗比一直给予帮助至王尔德生命的最后时间。
罗比爱王尔德就像王尔德爱波西,永远的忍让与纵容换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弃。
电影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并没有将王尔德的人生痛苦简单而庸俗地着眼于他与波西恋情的失败,恋情不过是导火索,王尔德最后的人生悲剧不在于爱的缺失,而是尊严的破碎,从举世仰慕的天才剧作家沦落为穷困潦倒的街头乞丐才是王尔德真正的痛点。
直到王尔德死前,一直有罗比和其他仰慕其才华的朋友在他的身边爱他、陪伴他,但他作为天才剧作家的骄傲与自尊,已然消失殆尽。
一方面,是普通群众对他肆意的嘲笑与捉弄,另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再进行创作的绝望。
“我可是大人物”这句话不过是一个落魄老男人的喃喃自语。
在举行皈依天主教的仪式时,王尔德看见的景象不是波西,也不是妻子,更不是罗比和剧场,而是自己在车站被人肆意凌辱唾弃的场景,这才是王尔德真正的恐惧。
王尔德从不对波西与其他男子调情、做爱的行为感到不满,只有当波西蔑视他的自尊时王尔德才会表示出愤怒与痛苦。
爱情的背叛、家庭与事业的失败、金钱的贫乏永远不及知识分子尊严尽毁的打击来的大。
电影中的王尔德倾诉自己的悲哀是对爱的渴望:“没有爱的包围,我无法生存,无论代价如何,我必须爱和被爱。
”这份爱不只是对同性的情爱,更重要的是基于才华与尊严的倾慕之爱。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部剧情片却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交往刻画寥寥,反而角色王尔德的自我独白多到泛滥,不仅使得电影的客观性缺失,还使得王尔德的人物形象陷入顾影自怜的境地,没有生动的故事交代和情节铺垫,再感人的情绪流露也会被归于自我臆想。
电影的影像画面精致有余,叙事表达精练不足、略显冗余。
《快乐王子》电影本身中规中矩,不及王尔德本人的人生故事及其作品精彩。
看到豆瓣评分高达八点五分,吓得我颤巍巍赶紧去刷片。
但看完之后,更吓到魂不守舍。
开玩笑啦,没有那么差稳定到七分出头可以,八分绝对高估了。
说说缺点吧。。
毁人物。
Rupert年轻时的容颜我可以舔屏无数遍,他的桀骜不驯也让人惊叹。
本以为由他诠释王尔德真是不二人选,但不知道他对王尔德有什么怨念,生生把我的那衣着浮夸的美貌段子手呢塑造成了油腻大爷,小娇妻constance搞成中年大妈。
Constance死时39岁,如果稍微看过画像,都应该被她的颜值震撼,熟女人妻的风韵和柔情。
王尔德死时46岁,精干智慧妙语横生的盛年大叔,从来没有舔着肚子,更没有嫩牛五方脸。
这令人扼腕的美人儿们竟被演绎成了老年大爷大妈,油腻肥胖……传世的bosie和wilde的照片中,玩世不恭但沉稳的大叔和清秀俊朗的活力小生,绝配一脸。
但是这电影版的,怎么看都像被包养的牛郎和暴发户金主。
Wilde冲bosie说一句,你不给他钱,你以为每个人都跟我一样,x你只为取乐么?
我的冰淇淋差点喷屏幕一脸,拜托大叔,就你这油腻样,我觉得应该只有你给钱,别人不给钱才公平啊。
这是一场rupert的独角戏,如果你想看萌神的颜,还稍微有一点,但是想看脸叔或者watson的话,恐怕要失望死了。。。
他们的角色只有脸谱,没有演出。
画面,音乐,摄影是英式的一贯精致与柔情,慢调的节奏,所以注定分不会太低,因此给打三星半。
油画般的质感美丽细腻,尤其是意大利的廊柱和男人们的派对,那胴体,似乎张张都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男子(尤其是考虑到卡拉瓦乔晚年流放Naples,我怀疑导演是故意的)。
摄影方面社缺点嘛,特写太多。
虽然老戏骨们不怕特写,但是特写就好比大写的惊叹号,全片一直惊叹,这个强度,有点吃不消...全景基本都是低机位风景,所以还是一棵一棵虚化的草在眼前跳,跳的人眼睛痒痒。
但是被rupert的剪辑和凌乱的故事节奏毁了一部分。
这部剧已经无关王尔德的同性之爱,而是rupert对那个年代身为同性恋的控诉。
所以小混混跟踪,被吐口水,这些占了很多篇幅的支线剧情占了很大比例,但拿掉也无妨。
尤其是相对一带而过的牢狱之灾,流放之苦,疾病之痛,身无分文的艰难,显然喧宾夺主。
Bosie对耗子的小题大做,gay派对,虽然同样服务大主题的小细节,但是总是目的太单一,手法薄弱。
细节是电影的灵魂,但是花太多时间渲染这些不能推动剧情的故事就是琐碎了。
相反,每次到了转折点,都一带而过,几乎个个都是暗度陈仓的隐喻式烧脑转场。
这样的转场不是不可以,一个两个,算是炫技,整片都是,就是轻重不分了。
像一些传统技法的悲喜对比,比如圣诞节的意大利gay派对,和constance家中Good King Wenceslas的清冷,速度和节奏都不对,完全建立不起来对比。
咕……考虑到是rupert导演处女作,这样就还算不错啦,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
不过考虑到他的个性,而这部作品也几乎是他的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应该是酝酿了许久的,那会不会有以后就不得而知了。
(这不是影评,只是自己的碎碎念。
)那不勒斯的清晨,披着睡袍的波西美貌得过分,他对奥斯卡说,你明白,我能给你快乐。
奥斯卡回答,是的,你可以,再没有焦虑,没有抱负,忘记了时光,只有当下。
和波西相聚前,奥斯卡曾对罗比说,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爱情就是一切。
他不能没有爱,他必须在爱人的身边。
在奥斯卡看来,和波西的爱情是超越世俗的,是高贵的,美丽的,虽然波西从来都不是完美情人。
波西美貌,天真,骄纵,恣意,任性,放荡,他不惧世俗,他像是引人堕落的天使,迷惑人心智的海妖。
即使奥斯卡在狱中曾深恨过波西,再相遇还是抛开一切选择了他。
即使再次狼狈散场,波西毫不留恋地离开,奥斯卡至死最挂念的人还是他。
我想给王尔德带来苦难的从来都不只是波西,让他深感痛苦饱受折磨的是宗教伦理的枷锁,是世俗的偏见和唾弃,是那个视同性相爱为原罪的社会。
my dearest Wilde. 他出狱后在Robbie面前方面撕碎了Bossie的来信,却在大家离去后将其从火炉边捡回一片片拼凑出那恶毒的文字;他亲吻妻子的肖像夜夜思念两个儿子,却为支付Bossie包养的男妓将像框连同肖像抵押;他听说Bossie想和他私奔挑开了话题:“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却最终带着寥寥几英镑放下一切去和他的男孩远走高飞;他因被Bossie劝说收取Bossie母亲给的分手费而与其吵架、挥挥手看Bossie乘火车离去,却仍然逢人打听Bossie的消息;他去见继承遗产的Bossie被鄙视地甩下一张钞票,却病重后托人想转告Bossie;他死前的闪回表现的是车站的痛苦、没有Bossie,而他的葬礼上却是Bossie失声痛哭与Robbie打架。
他在自深深处就阐明他眼中的Bossie是多么肤浅,但是他即便清楚明白地知道,出狱后还是深爱Bossie。
这不是说Bossie有多么放浪多么不值得,恰恰相反,影片或者无论影片怎么表示,Bossie都是值得Wiled的爱的人。
我相信O&B&R的三人感情中每个人都尽着全力,历史上一定都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极限去爱,不然不会一个被爱毁了一生,不会一个在爱人死后精神失常,不会一个为爱无限包容甚至“耍斗心机”。
不论影片如何表现,请尊重三人。
特别不要诋毁Alfred Douglass先生,因为至少他是Oscar Wilde致死都保护的男孩。
#TheHappyPrince Love can read the writing on the remotest star. - De Profundis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被冻僵的鸟儿是Robbie,而夺去快乐王子一身金箔璀目的是Bosie。
王尔德在经历地狱之灾后,再见Bosie,泪如雨下此情也令人潸然泪下。
以前看完De Profundis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的就是,王尔德这一生,胜在Bosie,毁在Bosie。
王尔德赌上自己的一生,混的一世昭著。
他在狱中,参参切切数下Bosie如何负他。
他在狱中,洋洋洒洒描绘Bosie如何挥霍。
他在狱中,喋喋咻咻苦苦等待Bosie的回信。
他在暗夜里辗转反侧,在白日里枯坐牢底。
他等的不过是回信罢了。
De Profundis的最后,王尔德仍然希望重见天日时,仍能与Bosie再续前缘。
即使Bosie将他推向地狱,他爱他。
地狱中他悟出了重拾悲怆的真谛。
而世界上任何一座囚牢,爱都能破门而入。
他知道,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
他知道,他将手握利刃勇敢的爱。
·王尔德也知道Bosie贪得无厌,挥霍无度。
Bosie说“some of us have to work”我顿时明白了,王尔德怪在自己。
怪自己让这份感情要旨不在于创造不在于美的挖掘。
反而走向了深渊。
艺术缔造以及完美主义使得我们对王尔德如今所称“渣男”行径一笔带过。
有时候Oscar Wilde 和 Bosie似乎更像是 “Love is about Two brilliant weirdos cuddle tougher. ”And In Bosie’s final book, 'Oscar Wilde: A summing up', Bosie writes of Oscar as the man whom he will always love.
鉴于王尔德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这片子还是找来看了。
有点像是他的个人传记影片。
他曾经那么光荣闪耀,在一次错误的选择中他被打入大狱。
出狱后他依然选择了那个错误,可惜他所爱非人并最后导致了他的灭亡。
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对着他用仅有的手头的一点法郎买来的和一个青春肉体的时光,他说“亲爱的,街上的光,将你照的和大理石一样光滑,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迷路了,笼罩在和谐的性交交响乐中”。
他太过于坚持自己的主义,他活在自己的荣光记忆里。
鲜活而闪耀。
他是一个爱情的殉道者,把所有的钱财和爱都投在了同一个地方,与快乐王子一样,将身上的金箔和眼睛的宝石通过燕子分给了城市里的穷人,最终被砸碎。
“这破碎的铅心融化不了,我们必须扔了它 便把它扔到了垃圾桶。
死去的燕子也躺在那里。
上帝要天使找来城里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天使带来了那颗铅制的心脏和一只死鸟。
‘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上帝说。
”出版人好友罗比对他不离不弃,维护他的书籍的版权和书稿,一直到王尔德死后还将手稿版权让渡到王尔德名下并维护他,死后和王尔德葬在了一起。
想想那个时代做出版,真的是有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的人会仰望星空。
王尔德经历牢狱之灾,已经认识到同性之爱是行不通的(仅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也打算和妻子和好,重新拾起写作了,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渴望——撕碎的信又着急捡起来拼凑;一句“我们私奔吧”就奋不顾身去了那不勒斯;即使分手了也想着手术前要告诉爱人“万一有什么呢”。
人们可不就是如此——总在不断挣扎,挣扎在“我应该”和“我想要”里;挣扎在“正确”还是“快乐”里;挣扎在“不能就这样虚度一生”和“全都去他妈的吧”之中。
也许,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遗憾,但至少,在那不勒斯面朝夕阳大海的时候,王尔德大抵是快乐的。
波西是个浪荡美艳的小混蛋吗?
大概吧。
毕竟是他在王尔德要回归平常之际又勾引了他。
美丽得仿佛堕落人间的天使,直白得仿佛直插人的心脏,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他是无情的——没钱了就分手吧;我不可能养着在大街上乞讨的爱人;葬礼上也要抢白罗比“你是嫉妒他爱我”。
他也是多情的——重逢的那个拥抱;分别时的凝望;葬礼上的痛哭流涕。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勾引王尔德之后又抛弃了他,所以分手之后发现自己还爱他。
也可能是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想要美好的肉体就去睡他,迫于生存用爱情做交换也可以。
害怕了就尖叫、伤心了就痛苦、思念一个人就去见他,简单纯粹得像个孩子,需要供养的孩子——金钱、爱情、肉体、灵魂……通通需要供养。
人们可不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又反复,总想做最不费力的选择,走最轻松的路。
可是,真的有捷径吗?
人生本来如此,有太多的可能性来迷惑我们。
谁能说自己从没做出过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只不过有人一直回头看,过不了那个坎;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从不回头。
无谓对错。
人生既然艰辛,快乐已然难得。
ps.科总成长很多,演活了一个又纯又欲又贪财好色的富家浪子。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说裘花版更美,特意找了看了下,不论比美,感觉科总把颓靡又诱惑的气质拿捏得更好。
疯狂嫉妒他的锁骨和嘴唇)
这部对王尔德最后日子的描绘,是这位演员、作家和导演的一场虚拟独角戏。
在奥斯卡之前有奥斯卡。
当它持续的时候,这也是一场表演中的表演。
但是,当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意识到它不能假装奥斯卡·王尔德没有性取向时,英国宣布了这个黄金人物——文学上的黄金人物——为非法。
更不用说,在19世纪90年代,错误的性取向。
从雷丁监狱释放后,王尔德逃到法国,一个同性恋半神被驱逐出他的家乡半神。
鲁伯特·埃弗雷特的《快乐王子》是一场虚拟的独幕剧,就像王尔德一样。
埃弗雷特编剧、导演并扮演奥斯卡。
他那孤独的、肥胖的、庄重的样子是奇妙的,他那优雅的、摇摇摆摆的灵魂,在苦难中几乎是甜蜜的,他从那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生活在一种地面上的眩晕状态中。
脚本在需要时优雅地闪回。
妻子康斯坦斯和孩子们总是不在身边。
当“波西”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和他一起去那不勒斯旅行时,这部影片令人心酸地回归了宁静的浪漫。
但这种幸福也是一种死亡坠落的错觉。
再次独自一人,在租来的房间里用租来的爱来发泄绝望,这个奥斯卡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光秃秃的,分叉的。
他只是讲了更好的笑话,他用智慧、哲学和装饰性的禁欲主义给悲伤镀上了一层金色。
影片接近结尾时拖得有点慢。
演员们都喜欢死亡戏,尤其是当他们还是编剧兼导演的时候。
这里也有太多的基督精神:教堂过多,再加上——救命!——帕西法尔的前奏。
“少即是多,”应该有人对埃弗雷特大喊。
但奥斯卡不会同意的。
另一位奥斯卡奖得主《爱乐之城》也是如此。
By:Nigel Andrews
里面的景可真美!
忽然想到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而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想查一下话的来源,王尔德,有点陌生。
后来发现自己的童年缺失太多了,竟然不知道王尔德,没有读过《快乐王子》,没有读过《夜莺与蔷薇》。
想了解一下王尔德,太有才了。
文人的世界不太懂,或许是在爱情里,总会碰到的几个渣男。
波西在关键时刻都选择了亲情,抛弃了你,是他害你入狱,你为什么还要原谅他。
明明说过不再联系,为什么还要偷偷拼起来撕掉的信件。
每个月给你钱的是你的妻子,你还有两个孩子,你怎能也贪图美色呢?
所谓的爱情,真的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吗?
哎,罗比才是真爱啊!
不管是出于爱还是朋友之情,默默地守护与陪伴才是真的。
Why does one run towards ruin? Why does it hold such a fascination?/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that’s why God sends sorrow to the world./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some do it w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 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 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 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So each one kills the things he loves. Yet each one not to die.
快乐王子应该是我小时候听过最残忍的童话,一直到今天在片子里听他再讲一遍,还是觉得难过。片子聚焦在王尔德最后的岁月,穿插着若干闪回有点散,整个情绪挺到位的。@影城
重现了《快乐王子》《莎乐美》《少年国王》等著作中的场景。
明明是快乐王子,却那么悲伤
王尔德的文笔真的好啊。
Another country, another time. X3 (Be serious!) 认真讲,画面超美,镜头超赞,几段台词超唏嘘感叹…… 在巴黎街头酒馆那段想到GrahamGreene提到他爸和Wilde的偶遇: “…Wilde was paying for his drink in the only currency he had.” And to the boys!
白期待了一场,很无趣的电影啊。
爱的受虐狂/施虐狂
天啊!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看这个 导致我对英式传记电影的心理阴影更深了 未来几个月内我都不想再看英国人戴着礼帽挺着腰板拿腔拿调了
无法不爱王尔德,在这凉薄的世上荒唐地活着,足够浪漫,也足够残酷。打乱的时间线,就像他讲给孩子们的睡前故事一样信马由缰,觥筹交错写进故事里,到底成了满纸悲凉。科总第一次出场就美到让人头皮发麻,从火车的蒸汽中穿行而过,像是雕塑有了灵魂和心跳。
我们不厌其烦阅读毁灭,谈论毁灭,想象毁灭,头晕目眩着追逐毁灭,黑暗中泅渡黎明前抵达,为什么毁灭会如此迷人。
早期渣男合成传记片
《狱中记》之后的苟且生活,确实值得书写,但Everett激烈的表演和对王尔德自我意识过剩的单板表达,尽成了痴言诳语。窘迫中的放纵,他指责波西,但对光鲜亮丽的同样贪慕,这才断送了才与情, 重逢一段情节和介绍角色没能理清,也使悲剧失去了支撑。《快乐王子》其实怎么想,都是追求的破坏性的美,作为标题倒是恰当
最美的一版波西,最美的那不勒斯。以及,依旧无悔追求悲剧之美的王尔德。 PS:结束后看演职人员表才知道王尔德是导演自己演的啊……对,这位导演也是人物,了解下~
2.5 味同嚼蜡,原来王尔德是这么一个形象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连环画报》曾经登过《快乐王子》的连环画,还记得王子极其俊美,小燕子最后冻死在王子的肩膀。不知道改编这个故事的画家是谁。小时候看童话,绝想不到作者背后有如此沉痛的经历。
感觉一般,时代背景让人觉得古板……
落魄之华美,好像迟暮火山的爆发
感觉传记电影很难拍好,这个和玛丽雪莱一样,更像是风景服装和美人观赏。科林从氤氲的火车蒸汽中缓步走近十分赏心悦目,老王的扮相是不是太老了四十岁也不该这么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