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k在al还没出轨前是那样温柔地追随他,端茶送水,帮他和女粉丝拍照...然而后来的一切证明她骨子里是那样一个独立倔强,且音乐才华毫不逊色于al的人。
想起《无间道》里mary对青涩的刘建明说:做女人很简单,只要男人好做什么都可以。
女人的爱情就是这样纯粹,她会为了爱你而掩盖自己本应散发的光芒,再遥远的天涯海角都追随你。
2. kk从al的新曲子中听出了al出轨的猫腻。
这个小片段真精彩!
kk那种由一开始的放松愉悦,到慢慢嗅出不对劲,到怀疑又不愿意去相信,再到微微的震怒,和al那种察觉到kk的心态变化后内心忐忑想要掩饰却又略带愧疚的微妙表情过渡,实在是让人感叹音乐真是神奇...你爱的是谁,你唱的你爱我,还是你爱她,无须多言,全在音乐中了。
3. kk手机传给al的歌竟然真的感动了他让他回心转意。
我总觉得al会听过以后随手一扔,或者是稍微愧疚一下稍微缅怀一下过去继续move on。
但是没有。
导演真是对音乐有那么一种理想主义的近乎倔强的信仰。
4. 影片最后kk去al的演出。
她站在角落中看眼前这个曾经最爱的人演绎他们的歌。
【此处都是我yy的= =】她听得到他的感情,有那么一瞬间她甚至想忘记这段背叛的插曲,把过去与未来完美无缺的衔接在一起。
可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按照导演的性子,他应该让kk被感动回来啊...但是没有。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导演在释放感性的同时对原则与价值观有着非常精准温柔的拿捏。
音乐固然伟大,然而他选择让kk去成长。
离开了曾经那个最温暖甜蜜的港湾,或许才能真正的重新发现自己。
5. kk在这片里穿得几套衣服太深得我心了好吗!
继《赎罪》墨绿色大露背又惊艳了我一把。。。
【哪位姑娘送个链接。。。
】以上=v=
什么是最能打动我的?
丹的激情,投入,执着,对音乐的深深的热爱。
这是最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可以睡相很邋遢,你可以蓬头乱发,但是不能失去对你职业的这种执着与热爱。
不是刻意的装着,而是完全沉浸在这种感觉里面。
最艺术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商业化的套路模式,不是噱头般的奇技淫巧,而是最自然的。
街头的小喧闹没有成为噪声,反而变为了一个点睛之笔。
lost star的两种唱法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为了你的真心的爱好活着还是享受在套路的商业的模式带来的刺激中。
丹真实的展示了什么才是真中的艺术家。
凯拉是个热爱并享受生活的,男主唱是追求并享受呼声的。
对此,建筑其实有着相当多的相同点。
夸张奢华的综合体大地标是明星建筑师的摇篮,抑或是纪念性的诗意的或者真的平凡的建筑。
凯拉说的太对了,歌曲的后期盖过了音乐原有的质地之后,你就不再是歌曲的主人,而是它的仆人,为了别人的认同而去一遍一遍的工作着。
或者你还有另一个选择,找一群最闲的无聊的建筑师,走遍街头小巷,去感受这个最真实最自然的世界,沉浸在我们流露出来的作品中。
一个中年危机的落魄酒鬼loser音乐制作人,总会标配一套破碎的家庭一个毒舌的前妻加一个叛逆的女儿;一个失意的羞涩歌者,总会因为soulmate的劈腿而瞬间down到人生的谷底;在离开这个心碎城市的前夜,在电影的前十分钟,他们注定会相遇,有分歧有波折有疯狂有劫难有温情有暧昧之后,书写出一段传奇……我看过数不清的这样的好莱坞类型片,汗牛充栋,出现在体育或音乐题材的影片中,关于,爱情,理想,励志,和成长。
够了,我深刻的怀疑好莱坞编剧们,真的已经开始用软件创作剧本了。
若非这个世界上胸最小的性感女人,和其间一两首还算不错的民谣,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差点儿在15分钟关机退出,骂娘,然后删除。
然后,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还看得下去,看得完,甚至还有惊喜,甚至不至于很快淡忘,更不会喋喋不休的骂上一天。
于是,我们不得不钦佩,好莱坞强大而精良的制作工业体系,就有这种本事,把一坨狗屎镀上一层金属的光辉,就像那个费列罗巧克力广告上那样,塞进精选的榛子,从流水线上跳出来,裹上一层糖浆,撒上一层金粉,加上一条俏皮的粉色小纸条,魔幻的包装纸,码进精美的小盒,满满的爱意……然后温情脉脉的送到你的手上,包邮哦亲。
并且,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还是会吃了它,像上次收到的那盒一样。
这就是好莱坞,这就是类型片。
洗洗睡。
如果遇到他,请只做他的知己好友听完keria唱完那首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我就知道我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开场剧情的情况下,仅仅她说了句献给所有孤独的人,我在听的过程中热泪盈眶。
越孤独的人越渴望被理解,keria 唱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在认真听,很像陈奕迅K歌之王的感觉,很孤独。
我是这样理解唱作人的,在没有市场和金钱影响下,他们的歌曲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灵魂,他们渴望被理解被读懂,可是能达到他们预期的理解很少,于是他们愈发的孤独,也愈发的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
Greta(keria饰演)是幸运的,在人群中除了她的好友之外,有一个人被击中了。
于是有了这首歌第二遍,也是第二个版本的演绎,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原本简单的吉他弹唱,多出了一整个乐队!
频率对了的时候,你的世界是不是瞬间开满了花,树也发了芽?
就是这种感觉,再次热泪盈眶。
如果遇到那个人,请只做他的知己好友。
Greta遇到dan之前,她与dave是一对儿令人羡慕的情侣,两个唱作人相互欣赏又深爱彼此,greta给dan的圣诞礼物是一首她写的歌,这样浪漫的礼物是我等俗人做不到也想不到的,然而一切随着dave的走红都变了,dave又遇到了一个懂他的人,soulmate,在他们的爱情面前她落荒而逃。
Dan 遇到greta之前,很落魄,再之前,他与miram在听完两人手机的歌单畅游整个城市之后,结婚了。
而18年婚姻的结果,是miram遇到了另一个人,soulmate,相爱了。
Greta 与dan 相遇之后,dan眼里的greta是有魔力的,甚至超过了波本酒,能让钢琴架子鼓动起来那样的魔力;Greta 眼里的dan 是有可以为之崇拜仰视的才华的,并且能够读懂她理解她相信她的。
“通过一个人的手机歌曲清单可以了解一个人”,实在是太对了,因为你甚至可以通过看一个人最近常听的歌曲去判断这个人的情感状态。
一个晚上,他们听着greta手机里的歌,走过大街小巷,手舞足蹈又唱又跳,我能感慨在吵闹的酒吧里,两人带着耳机随着只属于他们俩的音乐舞动的时候真是太浪漫了吗!
谁能否认这不是爱情!
然而他们没有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有更亲密的事情发生,室友小胖子的出现即合情又合理,我可以理解为dan是想的而greta是犹豫的吗。
Greta与dave 在Greta给他留言唱完like a fool之后,dave回心转意,却如dan所说的一样,名利改变了他,甚至是他创作和演绎歌曲的风格,更渣的是他居然说你赢回了我……Dan与miram,在经历修复与女儿的关系,制作专辑的过程中,婚姻也修复了。
Greta 与 dan ,变成了彼此信任的伙伴,可以不惜失去名利去珍惜对方的伙伴,这才是最长久的陪伴。
所以,遇到那个不让你灵魂孤单的人,请做他的伙伴、知己和好友这部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做“can a song save your life?”,事实上影片里确实有这样一条线。
落魄失业酗酒的原本打算自杀的dan 在听完greta唱完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之后,找到了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儿,世界有了方向。
小巷子里录歌的时候敲诈dan要香烟打火机的不良少年,在为coming up roses和声之后,眼神露出少年特有的纯真明亮的目光。
Dan 与女儿在合作为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配乐之后,关系修复,重新建立对彼此的欣赏和崇拜……can a song save your life? It must be!影片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在于几处重大的转折都在音乐中发生的变化,几乎没有台词去描述发生了什么,只凭演员的表演和歌曲的演绎,像开场歌曲的两个版本的演绎,greta发现dave 爱上别人,dave回心转意,greta与dan那个本该发生故事的夜晚,greta 最后离开dave,都是在音乐里,甚至是只有音乐的情况下完成的情绪释放和情节的发展,这点真是太厉害了,别的电影比不了的。
我太爱这部电影了,这不是影评,这只是观后感,我应该还会修改,可是我太困了,晚安2015年7月4日星期六凌晨2点完成
短评里有人说,Knightley在教育少女方面颇有天赋。
妈蛋,好想哭,因为在我少女时期,Knightley小姐几乎演绎了我想成为的姑娘的形象。
少女想成长为的姑娘是什么样呢?
对我而言,不是律政俏佳人中的Elle Woods。
我这种高中时期刷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前学霸,根本不会相信平时不学习、天天忙恋爱、热爱画美甲的Elle Woods仅仅凭借考前冲刺三十天、头悬梁锥刺股就能考上哈佛法学院。
对我而言,也不是公主日记中的Mia。
我这种有爹有娘、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小女孩,从小就觉得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尚未具备某国王储遗落国境的可能性,因此一日变公主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堪比我发现自己被霍格沃兹录取了,同班同学是美少女战士,以及我们家养的猫实际上名字叫哆啦梦。
于是,我想成为的姑娘,就变成了和海盗一起去冒险的Elizabeth,聪明骄傲的达西夫人Elizabeth,坚持爱情诚可贵、但友谊更为万万岁的Julie,有过浪漫爱情故事、选择回归生活的Juliet。
总是,我爱的姑娘,恰好就是Keira Knightley曾经演的故事里的那样,是《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我爱贝克汉姆》和《真爱至上》。
她就是平胸、短腿、嫩牛五方脸啊!
可是,这些都掩饰不了她的可爱之处。
比如,偏偏要穿着运动鞋蹦蹦跳跳地去结婚;比如,拒绝搬去洛杉矶,因为担心自己会在LA的风气洗礼下跑去隆胸。
就是这样任性和胡扯,也还依旧被奉为英伦玫瑰。
于是,once and once again,我又看见了她演了我爱的姑娘的模样,在Begin Again里,她是温柔而有力量的Gretta。
(一)才不要和生活妥协的姑娘成人的故事说,我们要和生活妥协。
比如我就是经典一再妥协的人生案例。
譬如,小时候我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酷炫的作家或者一个叱咤的女律师,但因为觉得自己天赋局限、中国司法环境堪忧,所以我极其经济适用地选择了经济金融作为我的大学专业。
后来,我想去法国交换,预备顺便学个蓝带厨师,写写日记,争取成为Julia Child一样的美食作家。
这一次,我没妥协,我和面试老师描述了我梦幻的愿望,然而我们的面试老师并不能接受我既没有坚持学术、也没有立志成为投行女的说辞,非常和颜悦色地挂了面试。
经此教训,我也知道妥协于现实,才是万用的答案。
当社会需要你当一颗妥协的螺丝钉时,我没用办法说,“不行!
我要去当一块合成芯片"。
我就是一个和生活妥协的姑娘。
而我却特别羡慕Gretta这样神奇的姑娘,有天赋、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
所以她身上自备一股仙气,随时吸引同样有音乐气质的疯子。
所以她对喜爱的音乐有绝对的坚持和信仰——对不起,管你是不是超级摇滚明星,管你是不是深情回首的前男友,你也不能乱改我写的歌。
就是不妥协!
所以,Gretta就是我喜爱的姑娘的形象么!(二) 接受我爱你,以及相爱是一瞬间但凡有点感情经历,读过点感情专栏的姑娘,都知道如何和喜爱的小男生耍手段。
譬如,巴普洛夫短信法,三天说晚安,两天不回话,若即若离,保持魅力;譬如,口碑女神论,务必打造朋友圈中的女神形象,心灵鸡汤加自拍,美图秀秀360°无死角修图,最好让共友在朋友圈中大喊,”女神,真是美惨了!
“。
但是,我厌倦这种手段。
我特别厌倦用解方程的步骤,来演绎爱情。
人生又不是写试卷,搞什么正确解法。
我们可不可以简单地接受,我就是在温柔地爱你,你爱我么?
比如在Gretta和男主大叔牵手回家的那一刻,他们几乎就要挑明情愫互相表白了,然而忽然在家的朋友破坏了一切的浪漫,所有故事就戛然而止。
许多人都在感叹太可惜了。
但其实,相爱是不是坐在马路旁一起听两个人都爱的音乐,享受那些美好时光就好了。
我们常说,百年好合,我们常说,两情久长。
似乎我们给爱情加上的界限,是一万年,是永远。
就像星爷在《大话西游》里说,如果可以给爱加上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但,多年之后,在《西游降魔》里,他说,一生所爱,不要一千年、一万年,就要现在。
相爱也可能是一瞬间啊。
世界为什么总是在讲爱情永恒?
这一定是金伯利为了卖钻石,而造出的谎言!
啊,如果爱情不是恒久远,南非钻石该怎么卖?!
(三)我爱上一个中年颓唐落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所接受的少女教育,总是白马王子骑白马,铠甲骑士穿铠甲。
少女教育的爱情是,对象必须完美,必须高大帅气才华横溢且霸道总裁,还非要肝脑涂地地爱上我。
灰姑娘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紧,反正解决答案很简单啊,毕竟会有霸道总裁爱上我啊。
因此,当男作家在意淫中写出了青涩少年爱上隔壁浪荡胖妇人、写出了多金大叔收藏少女吸过的每一只烟蒂等等匪夷所思的浪漫故事。
少女文学总是一成不变,永远是是《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和《最美的时光》。
少女小说是不能接受一个才华横溢的女青年爱上坐地铁的脱发的窦唯的。
少女小说需要一个完美男性完成我们的爱恋感动。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可以包容所爱之人的不完美,可以爱上不完美的世界。
我想成为一个姑娘,像Keira Knightley曾经演过的角色一样。
begin again里有一个的场景,音乐制作人丹和kk使用着分频器听着kk手机中的曲库,漫步在纽约的街头,私以为这是电影中最浪漫的一幕了。
begin again是导演又一部“好听的电影”,相信这一部的OST依旧会如同once一样受到不少人追捧,上一部讲的是对音乐的梦想,而这一部则放在了对音乐的态度,是选择民谣还是流行,是选择小众还是大众,是选择免费还是付费。
这是每个人对音乐都会有的态度,其实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有喜好之别而已。
所以当kk听着前男友的新专辑时,听到自己的歌被改编成流行,分别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当前男友享受的站在聚光灯前时,她就已经知道这是不属于她的音乐了,最后选择转身离去。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音乐了,好听的音乐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丹那样脑补出强大的编曲、配乐,也不会像kk一样仅仅听一首歌就能知道男友出轨,我们只是普通的大多数,但是我们也期望有那么一刻能够在喜欢的人的手机里听到自己喜爱的歌曲,至于歌曲是民谣、摇滚还是流行,小众还是大众,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永远都是和你听歌的那个人。
记得五年前初次荧屏邂逅Once,那时的我还是高中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
生活中只有喜乐,并无伤悲。
音乐对于我,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平静生活中的佐料,无关痛痒。
就连Once中的If you want me也被我强行用来变成了表白歌曲,只可惜现在他也成了那曾经拥有。
昨晚,坐在AMC的大厅里,等待着荧屏亮起,却并不知道Begin Again将是怎样一部作品。
之前并没有看任何简介和影评,去影院也是个突然的决定。
但是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我就相信这是我与它无法错过的缘分。
虽然电影大厅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二三十人,但是Begin Again 101 分钟的故事却饱满到足以让整个空间完完整整,又刚好留出了空隙让你呼吸和思考。
摇摇曳曳的暖色灯光,虚虚实实的长镜头,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John Carney把如此一个波澜不惊看似俗套的故事讲的恰恰好好,不煽情,不拔高,亦不偏执。
故事看似平庸,中年音乐制作人绿巨人遇到瓶颈,在pub发现被明星男友出轨的Keira, 惊觉这是自己要的美国好声音,于是两个人一起走上了音乐之旅,在音乐中找回了人生,找到了出路。
故事的梗概听起来如此三俗,可是通过John Carney的镜头,我看到了音乐 。
十年前的金牌音乐制作人因为对音乐固执的追求一路变得酗酒、暴戾、偏执,直到被自己的音乐厂牌开除,妻子疏离,女儿厌恶,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十年前的名头压垮了他一度膨胀的自我,却没有埋没一颗深爱音乐的心。
就在人生的低谷,他在一个乱哄哄的酒吧中,看见了被好友拉来散心的Keira。
Keira细弱的身子背着木吉他站在台上,紫红色的灯光打在她的头发上,染上了一轮轮的小光晕。
台下的酒瓶碰撞、人声喧哗,而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台上唱着,不可谓不失落。
就这样在两个人在最落拓的时候,音乐却带来了故事的转机 。
他们开始了一场音乐的狂欢,在纽约城市的中央,他们搭起了自己的录音棚,天台、地铁、街头巷尾都成为了他们的演出场,城市的声音也成为了他们乐曲中最天然的伴奏。
他们灌制的不仅是专辑,更是对音乐的初心。
音乐逐渐抹平人心的创伤,最初的不甘慢慢通达,逐渐被更大的快乐所充实。
一个美好的夜晚,Mark带着Keira飞奔在纽约的大街小巷,Keira 的音乐收藏通过Mark的耳机接孔传送到一左一右两幅耳机中,此时的他们的心满满得都是快乐,爱人之背叛、妻女之疏离已在音符得跳跃中慢慢被愈合。
然而如果故事进行到这里,Keira爱上了Mark,他们两个live happily ever after,我一定会失望地质疑John Carney是不是也廉颇老矣。
但是音乐连接的得绝不仅是浅显的男欢女爱,是心灵,所谓 soul mate,即是如此。
在夜的衬托下,Dooley Wilson低沉的嗓音缓缓流淌,Keira和Mark只是深深的望着对方,目光中水波摇曳,仿佛已经道尽了衷肠。
点到为止,才足以致远。
影片中还充满了可爱的细节,Keira的好朋友,那个胖胖的大胡子流浪歌手,从头到尾永远充满激情地对着街上冷漠的行人放声歌唱,从未放弃从未颓废。
也是他毫无保留地收留了Keira,并带她鼓励她为所有人歌唱,即使看起来没有人在听。
音乐,是给予自己力量,与他人无关。
在影片的结尾,Mark抚平了戾气,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Keira也不再纠结于男友的背叛,独自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最后摇曳的长镜头中,Keira的身影慢慢走出了被阳光铺满的屏幕,一切充满了新的希望。
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这种类型的音乐电影约翰•卡尼在2006年就拍过,名字叫《Once》,在豆瓣电影排名中,排在250名的第174位。
且不探讨说这个成绩好不好,能够上榜我以为已经是很值得褒奖的了。
如果你对音乐类电影的印象停留在《歌舞青春》系列,什么讲话讲到一半就开始唱歌,这种令看惯常规电影的普通人有些“无语”的硬梗完全没有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
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是这部电影第一吸引眼球的地方,两位绝好的演员对戏,会是令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Keira Knightley几乎是素颜出镜的,简单随性舒适洒脱,活生生的文艺女青年一枚。
而Mark Ruffalo爆炸头不修边幅宿醉的邋遢音乐人造型也反映了他落魄的现状和音乐人特质的结合。
既然是音乐电影,那音乐的好坏就是决胜电影好坏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部里面的原声都是值得一听再听收藏的好歌,尤其是请来了Adam Levine,他唱的《Lost Stars》首尾呼应,成为了这部剧的中心歌曲,引导了他和Keira Knightley之间的感情纠葛。
一开始两个默默无闻心灵相伴的音乐伴侣,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共同携手追求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奋斗在音乐的路程中,女方以为彼此是精神和灵魂的双重伴侣,直到男方才华优先被发现后一炮而红,整个人的风格逐渐变化后引发了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变味。
这首歌曲是他们处于最平凡底层时候女方送的圣诞节礼物,弹着吉他娓娓道来的小清新大深情,带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心有灵犀和恋人间的缱绻,每一句都是爱恋。
可是随着男方知名度提升后经历了劈腿,留大胡子,恋人分手,再次相遇收录这首歌时,整个曲调已经变成了格格不入的摇滚风。
男方的理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当原本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暗语变成了通俗大众的机械口水曲后,音乐本身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一切只是为了市场运作和功名利禄。
女方最后还是去了男方演唱会的现场,听他用她编的曲唱这首歌,喃喃细语诉说衷肠,熟悉的感觉仿佛又重新回来,只是现在的他是站在台上的巨星,而她则是台下众多粉丝中随时会被埋没的一个。
从台上到台下的距离,竟然是再也无法抵达的彼岸。
后来女方提前离场,男方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这种无奈和心酸,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去。
所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它和最后女主骑着单车在风中行驶的场景完全符合。
只有坚定地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前奔跑才会从内心的低谷中完全释放出来。
很多人说可惜了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最终没有在一起,其实我一开始就觉得他们不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感情浓度还没有达到恋人在一起的那种契合度,他们有音乐的默契,有彼此对彼此的欣赏,但是,仅此而已了。
我对你心有好感,但是,我还没有决定用生命来承受爱你的重量。
喜欢和爱之间,年轻的时候觉得可以划等号,或者轻轻一跃牵起你的手就可以陪你闯天涯,无论发生困难都不会阻挠相爱的彼此;可是等上了一些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了一些人和事后,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码事。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只是这样而已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你们相会,互相问好,度过愉快的时间,合作了一些事情,然后给彼此一个拥抱,说着珍重的话就告别重新上路,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最后只存在彼此的记忆里回想。
所以我特别推荐去看一下《Once》,看完它后就可以完全明白为何这部电影是这样的结局安排。
这两部电影从本质上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前一部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有些相遇是你意料之外的,你在遇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想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联结,正如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的偶遇。
一个发现相爱五年的男友劈腿,一个刚被制作公司认为才华丧尽解聘的失落音乐人,谁又能料到会有后来一拍即合的On the street album。
后来他们彼此的相视一笑充满了理解的含义,我懂你,你也懂我,有些话就不说出来了。
他们一人一个耳机在路上听音乐的场景,听着听着去club热舞的瞬间,她为他解决和女儿之间的纠纷,他成就她的音乐梦想才华,这些的这些,就是最好最饱满的情感表达。
但是听音乐的场景复刻的是18年前和他妻子相爱的曾经,而她心里放不下的前男友也不是简单用新感情就能被救赎的。
所以导演安排了彼此的会心,然后分别。
让男主角重新回归家庭,和妻子和好,做一个好父亲,成全一个家庭。
所以让女主角彻底放下,轻装上阵,通过制作专辑的过程了解了自己,然后重新向前出发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样的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就如《Once》的结尾,女主弹着男主送的钢琴,瞭望向窗外的男主正在闯荡的广阔音乐世界,身边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和现世的安稳和平淡。
我们有一瞬间发现了彼此的感应,具备了相爱的冲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踌躇着都不敢再往前一步,最终还是向左走向右走。
爱情不是义无反顾地背弃全世界,爱情是即使我们注定要错过,我也会尽全力让回忆变得完美,让我们的相遇变成独一无二。
因为股灾有好多人推荐,所以去看了。
我一度如此向往的影片,被褒扬成可以重振股民信心的影片,结果女主居然是05版傲慢与偏见的女主啊。。。
从此在我心中该演员简直就是烂片代表了。
虽然离看完这部片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一看到海报还是停不下来要吐槽的心情。
单从剧情来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连这种文艺片,女主都必须是拯救自己、拯救男主家人、拯救男主家庭、甚至差一点连男主都要一并拯救成自己家人的设定啊。
好好的演一场歌舞片,不要把每一个明星上位之路,都当成一定要跟经纪人有啥暧昧情缘的牵扯在一起,这样做真的好吗?
像我这样的小清新,要不是小胖纸出现打断了后续,不然我真的接受无能。
看在小胖纸的面子上,我给三星。
影片一开场,你已置身于纽约的一间小酒吧中,毫无铺垫。
这里有喁喁的低语、酒杯交错的脆响、昏暗又温和的灯光,当然,还有音乐:简单纯净的人声,清新流畅的吉他,仅此而已。
但当这一切汇集在一起,当伤感、甜蜜、温柔的歌声被唱响,当爱情、梦想、孤独化成配着音乐的词句,当你看着大银幕上的这部电影《再次出发》,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看惯了3D的恐龙从侏罗纪跳到现在的乐园中撒欢奔跑,看惯了超级英雄互拼超能力对抗邪恶,看惯了飞车、爆炸、香艳美女、迪拜美景以及衣冠楚楚的男女用非人的语言谈论着毒品、金钱、军火、托拉斯公司的股票,反而你会觉得《再次出发》才真是应了IMAX那句宣传词:不是看电影,而是走进电影。
没错,《再次出发》几乎就是导演约翰·卡尼前一部佳作《曾经》的加强版。
它和《曾经》一样也是一部成本不高的独立电影。
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看居然能获得比商业大片更美妙的观影体验:完全浸润、融入到电影之中,让那些街景、角色、音乐如同环绕在你身边——这是可以让我们以心和旋律来跟随的一段人生,尽管毫无惊险刺激的高潮场面,却让你全情投入,与主人公呼吸与共,随着影片中的旋律在脑海中轻声哼唱,时而微笑,时而叹息。
约翰·卡尼拍过三部很出色的电影:《叛逆边缘》、《曾经》和《再次出发》,里面都有极其好听的音乐,都在讲述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态度。
《叛逆边缘》就是一首另类摇滚,就像其OST里用到的碎瓜乐队的调调,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绝望;《曾经》是爱尔兰民谣风,有些不羁,更多是现代都市中的孤独、寻找、伤痛以及爱的错失;到了《再次出发》,场景搬到纽约,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谣,甚至还混杂着爵士、摇滚、嘻哈、放克等各种味道,像一盘Mix的磁带,所有歌的共同点就是清新、温暖、动人,略显甜腻但绝无刻奇(Kitsch)。
和《曾经》一样,《再次出发》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不过是个失落颓唐的音乐制作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缪斯,两人共同制作新专辑,用音乐疗伤,最终成功的故事。
影片以音乐代替情节作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用音乐带出的情绪引导观众,每首歌都精巧地与情节发展、角色心态融合在一起。
情节叙事上的极简化并没有使影片显得空洞乏味,你很容易投入故事,随着细腻的感觉流动向前,不会有“电影就是个大MV”的想法。
比如影片一开头就很大胆地在长时间叙事后忽然闪回,接着又是一次闪回,从三个角度将男女主角在酒吧中以歌相遇,从心出发的情节交待得清楚透彻。
既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再次出发》看的就不是场面和高潮情节,而是音乐带来的感受——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段落传达出来:在酒吧中,丹听着格蕾塔的吉他伴奏清唱,想象出各种配器加入,让音乐以一种立体化、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有趣有料;格蕾塔听了几句男友戴夫的新歌,看着他的眼睛,没有一句话,忽然扇了他一记耳光,问他歌是写给谁的?
真是所谓音乐传情,心都在里面,藏也藏不住;凑起来的乐队在小巷、屋顶录音,伴着周围的城市杂音,甚至怒吼、警笛声,愈发显得怡然自得,让你觉得这些曲调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还有结尾时,格蕾塔看着台上的前男友以她建议的方式唱着主题曲“迷失的群星”(Lost Stars),她却没有应邀上台,只在出口处站着看着,然后悄然离去……《再次出发》中一切都像片中的歌曲,清清的、淡淡的、柔柔的,些许浓烈的东西都在音乐底下,需要像品酒一样自己咂摸。
好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让你说不清是爱情?
是友情?
是相互欣赏?
相互吸引?
相互同情?
两人兜兜转转,共谱心曲,却绝不谈情,一次回到屋中似乎会发生什么,却被小胖子撞破机会;两人如《罗马假日》中的派克和赫本一样牵手逛街,听着各自手机中的歌单,望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却没有在音乐与夜色中亲吻……结尾时,录完专辑的两人将要分别,格蕾塔定定地看着丹,感觉像持续了十几秒钟,最后只是淡然走开。
就像主题曲“迷失的群星”歌词中写的“我们是否都是迷失的群星?
依旧试图把黑暗照亮?
”每个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孤独、迷茫、无力,想找到温暖、找到依靠,最关键的: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那么抬起头来,看看都市里的星光,听听美妙的音乐,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一向对KK印象挺好的,而她这电影里文艺过了头也挺能作的…或者只是剧本空浮平庸,但KK和绿巨人互动的几场戏我作为观众看着真觉得挺尴尬,另外虽说是音乐题材电影,我在这电影里就没找到一首对味口的歌。
好喜欢这个很绿茶但一点儿都不婊的故事。
这种类型片的女主角还真是不能找胸太大的
7/10。原声意义远大于电影,连细节也讲究用音乐表现,如男友播放给劈腿情人的新歌来坦白出轨。双交叉倒叙不能弥补剧情平庸,追求原生态的歌曲还要进行混音和商业包装才显现魅力,不自相矛盾吗?录专辑可以挽救回过头的爱情和事业不免虚幻,吃着《曾经》老本却丢了粗糙的私人情怀,不过是精致的流水线。 @2015-01-19 00:10:23
电影在情感处理上十分恰当、完美,它表达出了一种都市性、现代性,大方、随意不是什么都要扯上性以及需要恋爱的男女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为这种友情性的浪漫而觉得惬意,结尾在前男友的演唱会上,转身离去留下两滴过往的泪水,开心的在夜晚骑着车,更是绝佳的点睛之笔,对于情感的处理方式真的让人叹服,干净果断又不失浪漫和理性。因为电影中的曲子大部分都是有些偏pop性质的歌,律动能听的下去但不是真正的喜爱,在这个叙事中它所带来的功效性也是合适的。以纽约作为背景板都市的气息点缀了更多的情调,两个伤心失意的人相遇,恰到好处的离开、修复自我,这个故事是真的不俗且曼妙,歌曲改变人生,的确是音乐给我们普通的生活赋予了更多韵律。作为一部轻松、有趣、曼妙的电影,他的气质轻盈且有着理性的浪漫,这样的电影我私人五星推荐。
“重看002”——绝境逢生的老树新花不在于音乐的引入,在于反抗感的制造。跟刘别谦或老派爱情靠偶然拯救套路不同,男女面上是解决俗套的爱情、家庭、事业困境,实则是两个拒绝随波逐流的协作反抗大势。所谓“begin Again”有点中文里“回到初衷、重整旗鼓”的况味,化繁归简、无往不胜。
很圆润不伤感,女“文青”在两性关系上的技能都是天生的。还好歌还好听,纽约也美,城市与音乐的想法是很棒。没想到这是离开北京前最后一部院线电影。
凯拉奈特莉一唱起歌就变成了外国杨幂
用音樂與城市包裝的愛情片,要不是因為喜歡Keira Knightley我根本看不完,這種自慰型文青愛情片真是令人嘔吐!一顆星給怎麼樣都美的Keira Knightley,一顆星給在城市角落隨意錄音的創意和表現得很不錯的樂手們,其它就剩下文青們用來自我安慰的狗屁理想主義、老梗的奮鬥情節、矯情裝高尚的結局。
3.5最美的莫過於兩個人一起分享「耳機分流器」,share很私密的音樂列表,就這麼一路走一路聽。鏡頭兩個背影,讓Keira和紐約這座本沒什麼好感的城市,融合在一起,太想begin again了。電影過後,隨機下單分流器,想著下次歐洲流行能否有人一起分享這份私密。另,還是那句話,聽歌聽不到一起的人,真的不適合在一起:)
音乐太没劲。
纽约献礼片,玩音乐多fun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74633/
很美好。故事很简练,过程很抓人,很多细节和安排都让人会心一笑。音乐在电影中已承载着叙事的作用,角色命运因它而发生一次次微妙的改变。这些可爱的人,随性投入,自由浪漫,然后释放出些许温暖的力量,真美好,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不在意。
从唱片公司出来,两人告别时Dan望向Gretta的那场戏是整部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刻,几乎让我想起了城市之光。PS:比起Once还是相差甚远,Keira Knightley唱歌不敢让人恭维。
我是一个不文艺,也不浪漫的人,所以对这类电影完全免疫,真心地说,里面的音乐没能打动我。
这玩意儿咋火的?庆幸Keira被时代迭代了,演技真的太捉急了,应该是被罗南迭代了,虽然是个可人儿
听KK唱歌都会想签她的制作人不被炒鱿鱼才怪!KK极尽做作的表演没提名金球音喜影后真是大好评!
音乐和nyc是重点,其他一般
两年siff都没赶上,进院线跟着清洁工大妈大爷一起看到字幕黑屏,夏天汽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