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 AND GOD which is white?
I don’t know. Who can tell me? I’m missing ....I just want to know who is the GOD. I’m tired. I won’t get a chance that you tell me. Just let me alone! could you?
小女孩看到那么多人被狗杀了,却不害怕,还是一心只想要找到自己的狗,并不关心和在乎被狗杀的人,这是什么中学生?
冷酷无情的中学生又怎么会对狗情有独钟?
还有最后的既然狗能找到每一个伤害过它的人,为什么就是没有去找小女孩?!
牛啦,不能理解。
但是这么多狗拍电影,确实挺震撼的,那么多狗出来出来屠人的时候好吓人啊,隔着屏幕都毛骨悚然
首先,女主美!
女主美!
女主美!
除此之外,都是!!
乱七八糟的!
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温情片,狗刚被丢时的配乐真的乱带节奏,完全不搭啊大哥!
(o´罒`o),然后开始了一波正常宠物片的套路,论宠物丢失后有多惨……balabala一大堆套路(눈‸눈),没到一半已经开始忍不住吐槽这部片了斗狗那里算是拍出点味道了,男主狗看着被自己击倒的狗,满脸迷茫。
然后……神tm个转折,斗狗的突然就把狗弄丢了???
excuse me???
啊对,忘讲了,之前从卖肉的那里逃出来时的剪辑也尬的要死,哇突然卖肉的脚底闪现个烂鸡蛋滑了下然后狗就闪现逃出来了???
(눈‸눈)好好好,这些不管了,继续看下去吧(つд⊂)接下来没记错应该到收养场那里了,男主狗看到那里的人对狗安乐死之后有点觉醒(눈‸눈)我觉得啊,男主狗是这个时候就步入黑化的,虽然不太懂为什么狗能看出来安乐死这个东西(つд⊂)然后就厉害了,直接反杀咬死守卫,那里的狗一下就呆住了。
emmmm斗狗的时候刷出来的经验都满出来了……好好,男主狗顺理成章成为了收养场的那群狗的领袖,然后……去……(つд⊂)……咬人(눈‸눈)???
哇哇哇WTF……瞬间变成了丧尸片(o´罒`o)这边先放一下,你猜猜女主在这之前在干嘛?
对的,在找狗……然后,找没几下,就被帅哥勾搭走了(눈‸눈),然后莫名参加派对被冤枉带了毒品,然后,之前一直凶到爆的女主爸爸就(つд⊂)变成慈父……了……(눈‸눈)WTF???
这也太硬了吧?
哪来的情感积累?
好好好,看看看,这边女主在演奏比赛演出,猜猜那边男主狗要干嘛?
对的,去找女主了……(つд⊂)不要问我为什么男主狗知道女主在哪(毕竟那群狗已经疯狂咬全场了,可能刚好到了吧( º﹃º ))然后!
女主说男主狗是为她而来( º﹃º )好,我接受。
然后!
一个路人劝说女主不要出去,因为外面!
已经!
全城!
封闭!
了???
Excuse me???
一群疯狗搞得全城封闭?
警察干啥的?
说什么寓言式电影这也太扯了吧?
(눈‸눈)然后女主莫名扑了个街,然后女主发现男主狗把以前伤害过他的人全咬死了,然后女主爸爸房东死了,然后女主去屠宰场找爸爸了,然后男主狗跟上来了,然后他俩在对峙(中途女主爸爸被困在房间那段戏真的没话说,这段戏有用吗???
这样弄搞得他好尬啊(눈‸눈)前后对比像个傻子)全片最好的镜头出现了,女主慢慢趴下身试图以狗狗的视角观察世界,这个真的好,足以忽略之前的所有尬( • ̀ω•́ ),然后,女主她爸看到后(눈‸눈)也趴了下去……前面的话当我没说过……WTF!!!
什么跟什么啊!
哪来的情感铺垫让女主爸就想学女主看待宠物的态度?
各种……各种!
人物转变硬到死!!
人物彻底沦为瞎扯电影主题的附属,注意是瞎扯!
剧情完全莫名其妙……( º﹃º )我已经沦陷了。
其实……唉,这部片子拍的镜头都挺好的,美感够,但真的,怎么看完后感觉这么糟心呢( º﹃º )真的,本来挺好的片子……( º﹃º )只值5.9分,豆瓣7分纯属放屁。
以上!
严肃漫画级2020-12-31 22:51女孩和狗狗演技很好,好莱坞动作英雄的拍法有效果。
剧情略显夸张,看到后来(超现实尺度+简单/绝对理想化倾向)已觉漫画feel,结尾果真颇具深意(漫画所达哲思)——资料看似是原创剧本(非漫画改编)。
选角(剧中人物脸庞都立体有致,是剧组挑选还是本身东欧脸普遍古典美?
)、画面、声音均见讲究(若是漫画向的主创团队,自然声画是强项),但衔接/剪辑不够连续自然。
需要略提的是西方/发达社会近年兴起的杂种狗偏见、赌博业专业训练、收容所社会、屠宰动物的反思,议题是左的(以至于国情不同可能会产生理解障碍),英文片名也理解成“反转失控的神性”(God<->Dog)、“种族偏见”(White)、“动物压迫”这些关键字。
城市里的狗还好些,我老家在农村,农村养狗简直是恨,养来看家护院,一转眼就被那些开着面包的偷狗的畜生给偷了。
特别是冬天,因为狗肉冬天特别好销,夏天没那么厉害 也很严重。
养了这么久有感情的,结果一下去就没了的感觉,每次都是这样的感觉你懂么。。。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村的一家人晚上吃完晚饭出来喂狗,发现有人偷狗,结果人家拿着猎枪指着脑袋把狗牵走了。
报案警察也不管,只说你们不要和这些人冲突,还说他们也不会拿命去冒险。
后来我还去市政府官网反应,我说已经非法持有枪支抢劫了,这还不能定性为刑事案件么?
然后官网给我的答复是:如果你家狗没偷了,你也可以报警。。。
直接无视我提的非法持枪。。。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做主人的都无法保护它们,其实某种情况下我还真希望它们会如同影片那般给世界一个提醒,万物之灵也不要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我看过的动物类电影不多,大部分都是治愈系或者是温情系的,例如《忠犬八公》,小八对主人感情深厚,主人死后仍坚持在车站等待,最终在大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还有近几年很火的《一条狗的使命》,剧情也很感人,但是,对于在现实中生活、又不能逃避现实的我来说,过于煽情了。
还有许许多多奇幻电影、动画电影,例如《精灵鼠小弟》、《爱宠大机密》等等,在这儿也就不多提了。
忘了是谁给我推荐的《白色上帝》,不过我记得把它放进片单里是因为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
《WHITE GOD》,白色上帝。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往往代表着神圣、典雅、纯洁,而上帝本身就是西方文化里重要的崇拜形象,“白色”又给上帝叠了层BUFF,用这个做片名,导演似乎是相信世界上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并向他祈祷。
这是我看片之前的感想。
看完之后,去查了些资料,结合影片,得到了更多的信息。
WHITE GOD,GOD反过来就是DOG,也就是白色的狗。
本片致敬了1982年塞缪尔·富勒导演的《WHITE DOG》(白狗),借“白狗”形象,抨击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种种问题。
《白色上帝》受到了《白狗》的影响,但是它想要讲述地更多。
影片的主人公莉莉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里,家庭环境令她无法得到足够的爱,只有狗狗哈根能一直陪着她。
母亲要出差三个月,把她和她的狗都托付给父亲照顾。
父亲生活不顺心,虽然很爱莉莉,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她相处。
他们居住的公寓明确规定,养哈根这样的杂种狗需要缴纳高额费用,父亲不愿意缴费,想把哈根送到收容所,莉莉不同意,两人因为哈根产生了矛盾。
莉莉害怕父亲把哈根送到收容所,所以带着哈根去音乐学校上课,引起课堂混乱。
父亲与莉莉爆发争吵,一怒之下把哈根丢在了半路经过的工地上。
至此,影片分为双线。。
——被抛弃的哈根四处寻找莉莉,在湍急的车流中走失,成为一只流浪狗。
他去了市场,并没有偷肉吃,却被愤怒的屠夫追逐,幸亏另一只小白狗突然出现,他才免死于屠夫刀下。
他跟着小白狗去了流浪狗聚集的废弃工地,遇到收容所成员来捕狗。
他好不容易逃走,被流浪汉抓住,卖给了狗场,之后又被狗场卖给了职业斗狗人。
冷漠的斗狗人残忍地把它训练成凶残的斗狗,让他在在斗狗场上跟同类厮杀。
哈根咬死了同类,趁着停电跑了出去,找到小白狗,回到了曾经的工地,然而没几天的功夫就被收容所的捕狗队找到了,被抓到了收容所。
在这里,哈根看着同类被安乐死。
领养人来审视它的时候,做出了令他误解的手势,哈根攻击了她。
哈根因此被宣判了死刑。
管理员将他拉到同样被宣判死刑的狗群之中,对人类彻底失望的哈根咬死了管理员,带着几百只流浪狗冲出了收容所。
——莉莉四处寻找哈根。
她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去了收容所,也没有得到哈根的消息。
当她失望的想要放弃的时候,一起学音乐的男同学开解了她,莉莉看着同学们在酒吧中肆意的样子,想用别的方式排解痛苦。
她想要抽烟,求着男同学带她去聚会喝酒,在闪烁的灯光下,在人群里,她却格格不入的睡着了。
聚会场所被举报,她作为疑似吸毒的参与者被带到了警局,父亲很内疚,以“我们去宠物收容所领养一只狗吧”向女儿寻求和解,莉莉看到了父亲的脆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两人和解。
学校的音乐会要开始了,父亲去看莉莉的表演。
双线交汇。
哈根带领狗群在城市肆虐,来到了莉莉的音乐会。
莉莉跑出去寻找哈根,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她看到了被狗群破坏的城市,以及被哈根杀死的屠夫和门房。
她无法理解哈根做出的事情,加快了寻找哈根的脚步。
一人一狗在屠宰场相遇。
哈根带领着庞大的狗群向曾经的主人逼近。
莉莉想用丢木棍和哈根互动,哈根无动于衷,最终,莉莉吹响了自己的小号,在熟悉的号声中,哈根得到了安抚,缓慢趴在了地上。
莉莉也趴在地上,镜头拉远,狗群安静的趴着,莉莉也安静的趴着,父亲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等待黎明的到来。
影片涵盖了太多的元素:动物、家庭、剧情、惊悚、恐怖、复仇……现实中还带着点魔幻,很难定义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很多人称它为流浪狗版的《猩球崛起》。
以难以想象的“狗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人类因此感受到自己制造的危机。
但是我觉得不是很合适。
《白色上帝》故事说起来很魔幻,但是拍摄手法很写实,冷郁的色调,微微晃动的镜头,向观众们直接展示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冷肃。
另外,《白色上帝》故事的根本不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生命产生的矛盾,落点也不是复仇。
虽然我很不理解哈根为什么能率领整个狗群向所有人完成复仇(很明显是为了达到故事的叙述目的而加工的情节),但是也还可以接受。
毕竟这不是故事的重点。
电影有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简单分析下。
1.匈牙利。
故事的表层矛盾,是因为养狗产生的矛盾。
匈牙利政府规定,养非本土纯血犬都要缴纳高额税金。
影片表现出来的匈牙利是阴郁的,冷森森的。
匈牙利拥有很复杂的历史,上个世界的二战,他是德国的帮凶。
我欧洲近代史学得一般,深层的分析不出来。
但是我知道战争会给大部分人带来的痛苦,且这种痛苦会绵延很多年。
每个国家在战争中的位置不同,痛苦的方式也不同,也因此形成了各个国家的气质氛围。
影片的风格和匈牙利的气质就非常契合,影片的最后,狗群在城市里狂奔时配得音乐就是充满激情和悲怆感的《匈牙利狂想曲》,观看的时候,瞧着狗群在匈牙利狂想曲的音调里狂奔,在有种凝视命运滚动的感觉。
导演兼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出生于匈牙利,他在拍摄的时候,应该也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悟融入其中了吧。
2.唐怀瑟。
十三岁的莉莉,青春期的莉莉,正经历世界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与父母失和,又失去了哈根,偏偏人生还在向前走。
找了好几天却一无所获的莉莉,在酒吧外面贴海报,遇上了班上的男同学,在得到对方的温柔安慰之后,她把哈根的海报撕了下来,又展开了,十分纠结。
在这个片段,莉莉与男同学讨论了老师让他们去看的歌剧《唐怀瑟》。
(13世纪初叶的杜林加,唐怀瑟离开爱情女神维纳斯的虚幻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华特堡山谷,与圣洁的伊莉莎白重逢。
两个世界的冲突在以爱情本质为主题的歌唱竞赛中达到高潮,唐怀瑟因为讴歌肉体的享乐与维纳斯,而不容于他所属的团体。
是伊莉莎让他领悟自己的罪过,并前往罗马朝圣。
教皇拒绝他的悔过,但上帝本身却愿意宽恕:意味着绝不改变的光滑木杖突然再次发芽,象征唐怀瑟的获救。
——摘自音乐学习网)莉莉和同学们很多都没去看,老师勃然大怒,把他们轰出了教室。
在此之前,他们也对唐怀瑟进行了猜测和解读,认为是讲述爱情故事的。
此时,13岁的莉莉无法从生活中得到足够的爱,又失去了哈根,孤独、空虚、茫然,她开始把感情寄托放在别的事情上,跟着男同学去参加所谓“成人”的party,想要喝酒抽烟,可是当她真正身处到这个环境里,根本找不到可以依托心灵的东西。
第二天被抓去警局,看到父亲对她流露出的感情,她才被治愈了一部分,乖乖的在家,乖乖的去参加音乐会。
其实没必要牵强的说莉莉和唐怀瑟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唐怀瑟的故事里,唐怀瑟悔过之后终于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莉莉看到父亲的爱,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这是白色上帝亲情线舒展的地方。
爱是存在的,爱需要表达。
3.小白狗。
小白狗救了哈根两次。
一次是在肉场,小白狗帮他从屠夫的屠刀底下逃离。
另一次是在废弃工厂,小白狗带着他逃离收容所人员的追捕。
在哈根流浪的时间里,对他最好的就是小白狗。
哈根从斗狗人手里逃出来后,再度遇到小白狗,和小白狗一起被抓紧了收容所,哈根带着狗群袭击城市的时候,小白狗也跟着,它去找了莉莉,想把她带到哈根面前,最终死在特警的枪下。
有种解读说,哈根代表的是底层阶级,白狗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则是上层阶级。
一个白狗成为流浪狗,并救助流浪的哈根,最终死在特警枪下,联想一下小白狗和电影名字,以及各种引申的含义,会出现各种解读。
我不喜欢过度解读。
总结起来,简单的说,这世界上是有善意的。
善意是很美好的。
但是善意的效果有限。
善意也终将走向死亡。
4.屠宰场。
莉莉的父亲在屠宰场工作。
接莉莉回家的那天,他们开车回家,背景是几头被牵进了屠宰场的牛。
影片的最后,哈根报复完所有伤害他的人之后也来到了屠宰场,莉莉和父亲都在这里,面对着庞大的狗群,父亲准备与之对抗,莉莉吹响了往日用来安抚哈根的小号,成功安抚了狗群,展现了电影最经典的一幕。
庞大的狗群俯卧在地,人类少女也俯卧在地,人与狗平视,镜头拉远,露出令人震撼的和谐。
但是,此时的城市已经封锁,黎明到来以后,狗狗们依旧逃离不了死亡的命运。
他们就像片子开头被牵进厂子的牛一样,在美好的沉眠之后,即将迎来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影片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举报哈根咬人的房客、抓狗的工作者、抓狗的流浪汉、斗狗人等等,都可以分析解读。
尤其是斗狗人和哈根的情节,但是我有点累了,就先写这么多吧。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狗狗演员,并出了符合规定的声明。
这个没办法证实,哈根的剧情作为主线,本来应该是自然天性的释放,但其实还是人类操控表演出来的东西,我知道这个剧情可以做到表达创作者的某些思想,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总而言之,《白色上帝》这部影片想表述的东西是非常复杂。
“哈根”代表着弱者,“莉莉”代表着善良的优越种族。
在现在这个世界,不同物种、甚至是不同阶级、团体、立场的人,如果不能互相理解,矛盾只会日益加剧,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创作者给影片取名叫做《白色上帝》,是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对其抱有信心,但也明白悲剧才是人生的内核。
纯洁无瑕的“白色上帝”是不存在的。
悲观的说,“救赎”本身是输出行为,得不到结果才是正常的。
大概是导演塞了太多的东西,最终导致后半段节奏崩坏,剧情可以理解,但是与现实感的画风又有冲突,有点遗憾。
如果说不是狗狗电影我不会看完,虽然我是爱狗人士,看到最后也会觉得处决是那些狗最好的结果了,影片意图适得其反。
镜头很慢,舒缓的电影前半段铺垫,自私的母亲,固执别扭的父亲,无措懵懂的少女。
能看出父亲很不适应女儿的到来,想要和女儿交流又不得其法,对哈根他可能是嫉妒的。
父亲胜利了,成功的把哈根丢掉,女儿开始寻找,叛逆,觉醒,父女感情开始修复。
前半段还可以,稍显拖拉,但可以理解为影片格调,刻意为之。
后半段荒诞,哈根被虐待,开始反击。
在大街上狂奔,一个个的找到杀死报仇。
前面清新,后面荒诞,导演手法生疏,用力过猛。
如果前面后面分开看我会觉得是两个电影,两种风格场景衔接突兀,没有美感。
情节的不合理性就不说了,就算是纯荒诞电影也是有逻辑在里面的,感觉狗狗一下就有超能力似得。
结局匆忙,感觉像是应付观众的玻璃心吧,能去看这部电影的也是柔软的人【就比如被骗来的我😭】其实我想说,每一个生灵都值得被善待。
闲家里太安静,家里的大院子被闲置,以前在城里住楼不敢养狗,怕溜得少委屈狗狗,所以央求老妈带回家里两只小可爱。
狗狗是土狗,我们家从来就不执着狗狗的血统,两条狗狗很懂事,给我们家带来了不少欢乐。
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感情,也不能高估他的智慧,对他们多些耐心和理解。
1 说女主没演技。
首先这部电影的焦点并非在人类身上。
人类更像一个符号,并非一个人,而是一种人,一类人,甚至人类的不同面孔。
其次,女主的表现符合设定,父母离婚,母亲另组家庭,母亲有事就扔给前夫照顾(从片子里看并不是前夫主动要求的),母亲走后也没给女主打过电话,当然你也能说跟主题无关没必要交代,但狗被父亲扔掉,女主为什么没打电话求助于母亲呢?
可见,母亲表面关心女主,实际上也不关心。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主,早熟,对大人不信任,叛逆,甚至冷漠,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一个冷漠的游走于大人世界的孩子面无表情不是很正常吗?
2 说导演是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极端爱狗讨厌人类。
反正我是没看出来。
我觉得导演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明显偏向谁。
镜头也是有温度的,就像人的眼睛,看到喜欢的人自带柔光,看到讨厌的人会突出他令人厌恶的一面。
导演的镜头一直很冷峻,并没有刻意突出狗可爱的一面。
甚至他的一些表现手法,会让讨厌狗的人更讨厌狗,让爱狗的人也有那么一瞬间的疑虑。
毕竟人类爱狗,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听话,忠诚,如果有一天他们翻脸无情,连主人都想咬一口,那人类还会爱他们吗?
小时候,被养的宠物咬了一口,大哭,觉得我那么爱它,对它好,为什么会咬我呢?
我爸跟我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本能,而且动物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
评论里说被狗咬死的人虽然可恨但罪不至死,这就是用人类的思维来要求狗了。
3 小白狗。
片子里的小白狗一只是条好狗,救了主角狗,最后也没参加狗狗的复仇大军,还给女主带路,结果仍然被人类毫不留情的打死了。
此处并非苛责人类,毕竟片中的人类并非上帝视角的观众,已经被狗吓破胆的他们自然是见狗就杀。
这么一来,某些评论就更显得更讽刺了,他们觉得狗狗复仇太过,因为复仇对象都是普通人,有过错但罪不至死。
如果小白狗能抗议,它也会这么说,可惜它不会,于是它死了也就死了,毕竟只是一条狗。
某些人所谓的众生平等,顶多是人类平等吧。
一方面以理性自诩的人类无差别屠杀狗,一方面却要求狗甄别人类是否该杀,对威胁狗生的人也要理解忍耐(圣母:他们也只是混口饭吃不得已嘛),让狗做人都做不到的事,这是多么讽刺啊!
4 最后的平视镜头。
真正的平等并不是人虐狗,狗反过来复仇。
而是人类意识到自己并非万物的主宰,被主宰的有一天也可能反过来成为主宰。
导演的意思怎么解读都行,哪怕显浅点,狗代表自然,人类对自然肆意妄为,自然终一天报复回来,而在这报复面前,人类是束手无策的。
最后导演还是妥协了,让两者和解,而和解后,不难想到,倒霉的仍然是狗,太阳底下无新事啊。
音乐或许代表文明?
5 虽然对这个世界,我们无力改变什么。
但至少做好该做的事,要么别养宠物(不仅仅是狗),要么就负责到底吧。
Bob Dylan说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莎翁笔下的王子们要经历过多少的磨难才能拿起复仇之剑?
白色上帝,大概是近几个月来,所看到的电影里最难被归类的一部电影。
成长类,亲情类,黑帮类,恐怖类,史诗类,甚至武侠片?
但无论哪一种,最其次都不能简单将它归类成动物类电影。
GOD和DOG, 两个在英文里的单词,几乎镜像地存在,从左边看它,是属于仰视,而从右边看它,只剩下俯视。
于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评价这部电影,White God,是一部关于'视角'的电影。
有多少人试着跟孩子谈话的时候,蹲下去,顺着她的高度,平等地望着她的眼睛,再去交谈?
又或者,有多少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和家里的狗狗们对视?
即便,我们嘴上总是挂着多么爱孩子,或者,那些自我张扬的狂热狗粉们;但一个成年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占据高地,去俯视,那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或物。
而,这时候,人难免不会觉查到自已化身成“上帝”。
故事的开头,屠宰场的剥牛场景,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男人们,将放过血的牛,进行剥肚割心,以便检验肉品的合格程度。
在工作结束后,这个被工友唤作教授的男人,在工厂外等着前妻把女儿送来,寄住三个月。
跟着女儿一起同来的,还有女儿养的那条叫Hagen的狗。
这位父亲很显然不喜欢这条狗,很显然这种不喜欢,倒不是因为对于狗这个物种的讨厌,而更多是不知如何和它相处。
这种无措也体现在这对父女间的关系里。
“内忧外患”才能让故事矛盾足以“合法地”过度到下个结点。
本身对狗的不满,女儿的抵抗,邻居的投诉和管理员的威胁,外加狗的因素让女儿被迫离开音乐团,种种矛盾,让父亲在盛怒下,将狗抛弃在高架路下。
自此故事开始双线发展,女孩的部分,就如所有的青春或成长题材电影,既刻画父女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不忘添几笔未成年人对成人世界的疑问,向往,迷惑,以及最终双方情感的和解与回归。
而那条叫Hagen的狗,在被“上帝”遗弃后,则渐渐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往往这种“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在我们观赏习惯里,无非两种,一是,被迫被遗弃的狗们,会努力很乖地在桥下等个十年“大限”,等着女孩长大了回来,死在“爱人的怀里”,这是日本“苦情” 电影常用的技俩;二是,小鬼当家式的美国喜剧,狗狗们在打败野狗老大,从动物收养所里逃出,历经重重苦难,终于在某天小主人打开门的时候,它在门口冲她汪了声。
穆德卢佐的这部白色上帝,俨然是让狗狗们从电影工业的“弱势群体”里解放出,走上一条“性感”的复仇王子之路。
这几乎是让狗界接了金刚或者人猿星球里的“凯撒”的“衣钵”。
高架桥下的Hagen,和所有无辜的孩子一样,有双清澈的眼睛,以及面对城市丛林的无措与无知。
他颤颤巍巍地走在桥上,远处河上的汽艇的呜呜呜声,让他惊吓不已。
在电影里,迎接无知者的,从来都不会是“美丽的新世界”。
他第一次看到暴尸荒野的同类。
作为一条被遗弃的家狗,他不知道如何在这座钢筋丛林里觅食。
躲过了肉铺屠夫的追杀,逃过了收养所得围捕,一个不留神被看似友善的流浪汉给抓了,顺带便宜卖给了狗贩子。
这就是处事不深的代价。
于是,故事又迎来新篇章,如何成为搏斗场上的硬汉。
被下药,被打,被虐,被逼成为另外一种狗,丢弃心与灵魂,只有仇恨和凶狠的野兽。
而那位赌狗贩子选择他的原因,居然是看到他还有心。
多么讽刺。
当一个魔鬼看上你的时候,倒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多少恶的存在,而是有多少善的空间可以被替换。
在丛林世界,善良等同于软弱,而它被取代的空间越大,那便表示所能激发出恨的潜力会有多大,而恨等同于力量。
Hagen已死,取代他的,是一条叫Maxi的恶兽。
搏斗场上的Maxi第一次杀了同类,没有人会知道,在获胜那刻,它有没有想起,曾经看过的那条死在荒野上的狗。
尔后,它像所有黑帮电影里,起死回生的死士般,趁着跳闸片刻的黑寂,逃出升天。
而这只是复仇之路的开始。
所有的苦难都可以成为复仇时的借口么?
当一个生命手握别的生命的生杀权时,它变化成了’上帝’。
DOG被翻转成了GOD, 弱者到强者的转换,而疑问也随之而来。
所谓的普世的道德价值的疑问。
当观者在同情作为弱者Hagen的经历,反感加害他的人类们,但在看到被称为Maxi的野兽,它的血腥复仇之路与滥杀无辜,是否也有种抵触情绪在心底滋生?
我们习惯同情弱者,但也无法为强者的血腥复仇去叫好。
电影选择了一种折衷的,开放式的回归。
小女孩自始自终都没有放弃去寻回Hagen的念头,而她终于遇到了它,带着怨气的Maxi或Hagen。
剑拔弩张间,带着回忆讯息的小号声,拯救了一切。
他们趴在地上,互相平视着双方,夜渐渐发白。
白色上帝,这部电影获得今年Cannes电影节一种关注的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镜头对准狗,这种出现在日常生活里的动物,摒弃了“摄影机”惯常的俯视思维,用一种主观视角,将它不断地拟人化,以达到与人“平视”的地步。
电影大胆地用交响乐 --这种只能被用于史诗电影或者大型英雄or科幻题材电影的音乐,用在非魔幻类的动物题材电影上,很难不称赞这种突破性。
并且巧妙地利用音乐的双关,把女孩的故事和狗的故事相互交联。
而女孩学习小号这个设定,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在最后那场戏上,可以被看成战场上停战的军号。
还有,Maxi带着群狗们,冲出收容所的戏,嘴角血腥,一吼而上,群狗踏浪,几乎拍出了武侠片的感觉。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但不意味着对这部电影没有质疑,经不起推敲的、略显做作的剧情是该片的硬伤,但是不能否认其中感人并值得思考的成分。
13岁的女孩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已而遗弃了朝夕相伴的哈根,成为流浪狗的哈根被利用和训练参加了一场格斗赛,嗜过血的哈根开始变得疯狂,领导众狗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疯狂的复仇,最终因为这些狗而引起的整个城市的恐慌被女孩真诚的音乐平息下来,人与狗共同聆听来自大地的最本真的声音。
狗的复仇,这是一个极具趣味的想法,甚至是有些怪异的想法。
狗在人类的心目中一直是忠诚的代名词,虽然这种颂扬难免有“为赋诗辞强说愁”的意淫,一如人类对爱情的夸张,但是大概没有人会认为狗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我们习惯了看狗可爱的样子,尤其喜欢蠢萌的宠物,这些宠物其实和少男少女们收藏的漫画书并没有区别,是为了美,为了炫耀,为了承载自己的赞赏与欣喜。
但是没有什么是不可抛的,或许是为了一次搬家,或者只是长大了一些。
但是无论我们是不是主动抛弃了对方,我们无法接受看到对方的“背叛”。
比如一个少女扔掉了一本突然不爱的漫画,却发现被同桌无意中剪去了,同桌用心包上封皮,写上一段段绵绵的情话,那种恶心的程度仅次于吃了一只苍蝇。
作为电影观众,我们习惯了看狗与主人之间爱与等待的戏码,而难以接受狗有可能会群起反抗的现实,会觉得做作,觉得一只老狗訾着被打磨锋利的牙齿对人类示威的情景是令人恶心的。
但是,又有什么绝对不可能呢。
如果脑洞再大一些,我们来想象一下由狗来统治这个世界。
狗狗命令我们把高楼都推倒,而后建成方便狗行动的房子,那房子矮矮的,有形状各异而大小不一的窗,狗狗可以在期间玩耍,人由于身材过于高大而无处居住,从而开始往矮小的身材进化。
狗狗会耍脾气,急了就咬人,把人的背脊当轿子来坐。
所有的可能性都在,纵使不在,也可以成为悬在头上的刀,藏着衣服里的刺,是不是受一定惊吓,成为一个懂得宽容和懂得珍惜的人。
感觉像是看了一部样板戏。
严重不适,人为操纵,自作聪明。
这么“故意”这么做作,怎么会拿到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不可理喻。不可思议。
狗子在排练室听到的国际歌,用类型片的手法拍了狗的逃离,狗子流浪片段拍的真好,能把狗的情绪都带出来好棒。
這部片看得太難受了。我當然知道那些畫面是「假的」,但那些事情本身可都再真實不過,於是我又怒又恨,悲不可遏。將近三百隻活生生狗兒在街頭奔竄的鏡頭和調度非常撼人,而且我個人當然完全站完全站在狗狗這邊,但我不喜歡「復仇」式的安排,那還是人類的邏輯吧,故事也因此減少了說服力和真實感。
用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拍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故事没什么说服力,情节也不怎么震撼,虽然挺血腥,但是从概念到执行都幼稚得如同小学生。
狗的复仇吗 太傻逼了
導演是腹黑的心在拍狗吧,小三百隻真狗怎麼控制啊,下次再有錢拍,還是直接捐了吧
狗狗也生气了,很生气😠,要吹号才能哄好。
原谅我看不下去……没有一个固定镜头,你到底要讲什么?
电影的想法很不错,但却还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狗狗大反攻,放在当下尤为合适~
半部好片把。这导演差一点就能成为大师。可是就是那么一点点而已。他终究沦为了凡人。这一点,之间就是神与人的差距,即,度!如果换个大师来接拍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就好了。我想会拍的非常有意境 给人以启迪,简单粗暴的结尾实在是。。。虎头蛇尾。前半部还在欣赏优美的各种风景,后面就成血血肉横飞了
什么鬼?人类才是野兽。
?????????
和爸爸和好的那一段真的太突兀了。狗狗们演技💯。
完全沒看出是兩只狗一起演的…養狗人士看著分分鐘心痛啊 小女孩太美了 和她一起蹦迪的男孩子也好帥
White Dog。&#34;the strictest American guidelines were followed&#34;。
..
虽然看起来像《复仇狗联盟》,但其实讲的是人的故事,看看片名,为什么叫“白色上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