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移民过来的非裔女孩莫名死去,詹妮医生感觉因自己没及时开门而使女孩没能避免死亡而感到内疚,于是自己多方调查女孩死因……中间还夹杂一个小插曲,在诊所的实习生朱利安忍受不了詹妮医生的严厉箴规而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詹妮到乡下找到朱利安,他才道出实情,——从小受父亲毒打,病人小孩的痉挛抽搐与詹妮的严厉批评使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自己的小时经历和他父亲……还好,最终朱利安回心转意重回学校……詹妮出于内心道德谴责,到处调查死去女孩的身份与死因,也因此惹怒了某些人,招致恐吓、威胁……最后,影片来了个败笔的结局:患者小孩布莱恩的父亲因内心道德谴责而向詹妮道出女孩死因,——因他见女孩是个妓女,和她商议交易,起初交易达成,但随后他又提出更多条件,女孩遂拒绝接受而逃跑,不慎跌落桥下……
(文/杨时旸)杰妮奔走在街头,神情焦虑,她去往一个又一个地方,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的线索,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在为各种病人治疗的间歇,她几乎成为了一名侦探,只为了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名字。
这是达内兄弟备受争议的新作《无名女孩》的故事。
相较于之前著名的《两天一夜》,两个故事有着某种微妙的共通——有关一个女性不停奔走、呼吁和沟通。
而《无名女孩》中,杰妮的奔走更趋近于为了驱散道德焦虑。
一切起始于无心之举。
杰妮诊所的工作异常繁忙,这个小小的诊所要接待各类病人——从无法完全自理的老人,到没有身份尽力躲避去大医院就诊的难民,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作为家庭医生经常出诊,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刚毕业的实习生。
那天夜里,诊所已经下班,有人在楼下按了门铃,实习生要去开门,被杰妮制止,第二天,警方上门寻求帮助,杰妮才知道,那个被自己忽视的女人被人杀死在不远的地方。
道德拷问降临得突如其来又尖锐无比。
其实,无论从杰妮本人的理性出发,还是周遭所有人,包括警方的态度,都认为女人的死亡与杰妮拒绝开门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但是良心的关口并非理性所能解释。
她一次次觉得,自己如果应了门铃,一切或许都会改变。
这成为了第一层冲突:作为医生,杰妮的天职是救人性命,但这一次,她却让人丧命。
这成为了对她个人日常生活和一直守护的价值观的巨大反讽。
杰妮是个称职又上进的医生,而那个女孩的死亡成为了对自己的嘲弄。
似乎,之前的所有对于诊治病患时的努力都像是职业化的表演,而不是来自于某种内化的道德驱动。
杰妮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治疗——一种对于内心、道德和精神安放可能性的治疗。
她所能做的就是为那个无名女孩寻回身份。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的、有关他人的寻找,都是对于自己内心某种东西找寻的代偿方式。
《无名女孩》其实隐没着众多深藏的细节。
比如说,牺牲。
杰妮已经得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医学机构的工作机会,但是,她选择了放弃,自己接下了这个小诊所的工作,甚至把家搬进了诊所,应付每一次深夜或者凌晨突然响起的门铃。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赎罪的方式。
诊治病患的房间突然变成了囚禁自己的牢笼。
而在这之后,很多故事推进的情节其实都暗合着某些社会议题。
杰妮的日常的工作一直是处理各种疼痛、缝合各种伤口,而她开始追寻那个无名女孩身世的过程,也意外成为了一种见证疼痛和企图缝合伤口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诊治。
她奔走的过程成为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重新进入当代欧洲社会的过程。
温文尔雅的居家男人的嫖娼行为;看似老实的儿子对年迈的父亲暴力相向;隐藏在普通小生意背后的性交易和人身囚禁;中产阶级无聊又安稳的生活内部充满孔洞和疮疤的真相……这一切都一点点在杰妮的寻找之旅中慢慢败露。
她没想戳破生活的保护膜,但却意外潜入了生活的内部,某种之前她从未仔细窥探过的内容陈列在她眼前。
而这又达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景观,一种崭新的冷漠,如果说,那一次拒绝在深夜开门是某种完全可以接受的、无意的“冷漠”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除却冷漠又真的毫无办法的深重无力感。
杰妮为难民缝合了伤口,但也无法治愈全部伤病;为男人打了吗啡,也没办法让他的腰椎痊愈;那个男孩儿的消化不良永远不恢复,因为她没办法纾解他压抑的心理障碍;而那些濒死的老人,她出了安慰和处方之外,也毫无办法消解他们的恐惧……所以,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她诊治的只能是表面,她缓解了某些症状,但无法剔除病灶,但面对社会疾病,她连症状都无法消除。
她只能旁观、见证,然后略过。
身份的焦虑与道德的焦虑一直弥散在整部电影之中,那个前来向杰妮坦陈真相的男人在洗手间用皮带自杀未遂的一幕像是对现实的映射——无奈、憋闷,在道德和诱惑之间挣扎,连解脱都半途而废。
《无名女孩》在达内兄弟的作品谱系之中肯定算不上优异,它的叙述节奏以及那个死者的姐姐动情自述的结尾都可以变得更好。
但它像轻盈的一划,还是让人们隐约看到了那些包装下面不堪的内里。
作为“侦探”的主角,在这部电影中,其女性身份对叙事的影响很大。
影响并不涉及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和朱利安之间有所暗示),而是使侦查过程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侦探片的地方。
首先,侦探作为一名女医生,其职业身份和性别都使其在探案过程中处于极其陌生的境况,有时甚至使其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如在房车里“天真”地问车主,独自一人进“网吧”,以及让百利安的父亲进入诊所等,这种情况通常会给观众以女主可能被强迫的暗示);另一个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份使得主角在侦探过程中极少正面反抗,而是躲避对抗,另找办法。
比如被黑人拦下来,逼着摇下车窗,吓得魂都丢了。
这两方面的影响给观感带来了并不好的体验,观众没有感到“发现”的快感,因为秘密的发现过程总是有人在隐瞒后主动“表白”,而非正面突破。
另一个方面,藏了一整部的秘密,本身并不惊奇,而是一场“什么也没有”的意外事故。
(当然,这可能也是导演要的,因为导演真正要表达的是道德感或者是回忆对人,对生活的影响。
影片通过几个人(女主、百利安以及他父亲,朱利安,妓女的姐姐),以及他们面对主角问询的类似的反应,都展现了回忆对于他们的“折磨”。
也正如最后主角说:“她没有死,她在我的脑子里。
”)仅就观感来说,看完之后总会觉得缺一些什么,在讲故事和将故事升华表达主题两方面,似乎都差那么一点。
最后必须称赞女主角的演技,准确又细腻,整体克制,但爆发力又很强。
有人说,《无名女孩》延续了达内兄弟的一贯的风格。
我实难同意这种观点,与达内兄弟所有长片比较,很显然《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一次对悬疑故事的大胆尝试。
达内兄弟《电影手记》中强调,所谓风格就是人工的痕迹,并不高明。
他们反对风格就像反对给他们的作品标签一样。
不过,我们要客观接受的是,即便是达内兄弟,他们也有工作方法习惯,有风格趋向,这个风格区别与他人的明显标志,风格从你一开始选取题材,人物,最终成片中都可以看到。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只要看开篇后,就可以判定这是谁的影片,哪类风格的。
并不是所有人有事没事儿的都在影片里放鸽子(吴家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做风格,但只要你做事就要有习惯和原理一说,没办法,大师也是人,他有他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的痕迹,就是个人标签,风格。
《无名女孩》故事有两条线,一个耿直内向的实习医生突然放弃从医,另一个是一个黑人女孩意外死亡,她曾按过医务所的门铃求救,达文医生却没有回应。
这两件事让达文医生倍感困顿不安,为弥补心灵问责她只身寻求事情原委,从而牵出不可告人的复杂真相。
看,如果这样复述一遍故事大概,悬疑情节是一定了。
在影片播放到0109时,实习医生才说出因家庭而学医,但又发觉现实与理性差距放弃从医。
黑人女孩无名无身份,怀疑他杀,追随达文四处奔波调查,发现黑人女孩做外围,她的调查遭到了蛇头的威胁,更是牵扯出令她惊讶不已的是,她的患者竟是,嫖客和女孩去世的目击证人父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名女孩,或明或暗地关联,因为无名女孩的死亡,而关联又销声匿迹,因达文的追查关联再次浮出水面。
对达内兄弟及作品的认知,相较于很多网友我迟了很久,2016的《无名女孩》我如今才看。
在观看中,我脑子中闪现了出另外一部情节架构相似的影片,《冬天的骨头》,因为假释父亲畏罪潜逃,唯一的破房子将被收走,母亲是个废人,弟妹还幼小,为避免无家可归,大女儿不得不只身寻找父亲,寻找事情的真相。
看情节,它们极其相似。
奇怪网络上并没看到有人拿这两部影片做对比分析。
都是文艺片,其实它们都用了悬疑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
如果“套路”不好听,我们说是构架、故事核心。
即,一个关键人物的被害或失踪,主角调查,相逐一发现背后人物和惊人的真相。
这样概括了,发现可以囊括的影片有多出选多,这也便证明了类型的存在。
背后人物一定有害人动机,但不一定是实施者;背后真相,一定要有惊人的发现。
网上评论我大略看了一下,首先,说是达内兄弟叙事风格的延续。
这是错的。
之前的故事均在开篇30分钟当中,已经明示情况,和矛盾冲突,主角在底层生活挣扎,寻求一个道德或生活上的救助,最终的冲突点是:能否得到救赎。
但,《无名女孩》却是一个“发现之旅”,它是典型的悬疑片的结构。
此片的总体构架是成立的,细节也利用的巧妙:通过把脉发现男孩心跳加速,进一步发现与黑人女孩死亡有关,但没想到是男孩父亲才是嫖客,他间接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达文继续追查盲打误撞找到蛇头和女孩姐姐……这些都是精彩的设置。
只是,实习医生的线索冲突不足。
再,黑人女孩按门铃这个开端的铺垫过分不明显,甚至是被其他医患琐事完全埋没掉。
这样弱化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会第一时间跟上作者叙事的步伐。
这类经典悬疑构架,还有是《囚徒》它是通过失踪女孩,一步步追查到多年虐童案的真凶。
网评有另一说,关于达内的道具。
《无名女孩》中的手机被网友拿出来大说特说,其实,《两天一夜》里手机也不少。
手机,在这些片子并无特别含义,更不是符号,猜想属于节外生枝。
很显然,如果手机作为符号,达内兄弟会“指哪打哪”声称它的意义所在。
达内没有声明手机的符号意义,那就是没有,很简单,不必过分解读。
按照达内的习惯,道具在之前的电影是大写特写的。
《儿子》里的折叠尺,宽腰带;《孩子》里的童车……这些是达内兄弟刻意指出的,在剧本创作第二三稿时加进去。
这些道具很起作用,对主题深化对角色诠释。
道具与故事选题,与人物,都是达内兄弟早起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具有哲学功底的结果。
达内兄弟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精准判断,对生活琐事的准确抓取,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便能反应出人性的原理,相对于商业片,尤其中国现在影片,实在是缜密精确的布置,极端缺乏的稀罕物。
本片的平庸不能归结为达内兄弟的黔驴技穷,而是这样的角色设置、议题已成了达内兄弟的一种创作惯性。
女主充分诠释了何为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为了突出议题而刻意强化女主头上的圣母光环,放大周遭的人心险恶时,故事已不再令人信服。
唯一舒服的就是透过女主房间的窗子听到的夜间车辆穿梭声,这或许比较达内。
比起这部,更喜欢《舞女》。
一天夜晚,诊所已经关门,突然有人按响门铃。
实习生朱利安(杰瑞米·雷尼耶饰)要去开门,却被年轻的女医生珍妮(阿黛尔·哈内尔饰)制止。
朱利安赌气离开。
珍妮则在第二天早上得知,河边发现一具无名女孩(奥利维尔饰)尸体,正是她在死前按响了诊所的门铃求救,却无人回应。
珍妮陷于内疚无法自拔。
为了寻找女孩的真实身份,她放弃了肯尼迪中心为她提供的职位,接管了老医生的小诊所,并拿着无名女孩的照片开始了寻找。
她去了所有可能与这个非法移民的黑人女孩有关的地方,四处询问她的名字。
人们纷纷否认自己和这桩死亡有关,然而在珍妮反复不断的坚持追问下,人们各自暗藏的心事逐渐泄露出来
一部叙述的电影,不炫技,不夸张,用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打动人,用人性讲好故事。
一位非洲女孩(prostitute)一天晚上在岸边意外死亡,死之前敲过女主Davin医生诊所的门,但是女主没有开门,Bryan(女主的病人)的爸爸是女孩的客人,当天晚上和女孩发生过争执,看到女孩在岸边倒下,理所当然的以为她只是晕倒了,没有上前去查看。
两人都因间接害死了那个女孩而感到内疚,于是女主开始寻找女孩的身份,见一个人就给对方看女孩的照片,期间遭到过拒绝、呵斥,甚至不小心接触到毒贩而遭到恐吓。
Bryan爸爸在影片最后才和女主坦白,并在女主的劝说下自首,他之前的出现都是和他儿子有关,因为女主知道他儿子在女孩死前看到过她,他在帮他儿子向女主澄清,我完全没有想到原来是他自己和女孩有关。
他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对女主说“如果你当时开门了就不会发生现在的情况了”,他在推卸责任,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内疚和恐惧,他需要将这些情感转移,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影片结尾,女主的诊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无名女孩的姐姐,她来感谢女主拿着照片找到电话超市,触动了她的良心,她决定来认领妹妹的尸体,她之前不吱声是因为她害怕她的男人和她嫉妒她妹妹因为她的男人看上了她妹妹。
女主拥抱了她之后,接待她的下一位病人,缓缓走进诊室,影片结束。
屏幕上播放着演职人员的名单,背景声是车水马龙,大概寓意着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个故事暂告一个段落。
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反应的真实性,女主没有不切实际的辞掉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破案,她生活的重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多了一件寻找那个非洲女孩身份的事情,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高于生活,体现在巧合性和结局的相对圆满性,与女孩相关的人物竟然就是女主病人的爸爸,并且最后他去自首了,也找到了女孩的身份和家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我是女主,我会内疚,但未必会像女主一样去找女孩的身份并帮她买墓地,并且人物关系应该不会那么巧合。
情节跌宕起伏、视觉酷炫震撼的片子在看电影的当下会特别享受,但也许看完便结束了,但是像这样平淡如水的电影,后劲很足。
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法莉茜康芭是怎么死的1.人这种动物:平凡人普通人芸芸众生如此,生活中的你我他,非道德完人,非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谁又是谁的责任与义务?
☞女主。
……好像是自己被自己坑的地藏王吖……2.平常心:你习惯就好+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可能是除女主跟她任性的实习医生外,其他人的内心独白……
相当生活化的电影,一全科门诊医生零零碎碎的一天又一天。
用大量开车驾驶,路上行走,电话联络的情景去表达剧情的前进和转换。
生活过得是重复又紧凑,有条不紊但也波澜不惊。
几个一转身几乎要贴到女医生脸上的镜头,就好像你的角色是一个默默在旁观看的助手,或者路人甲,甚至你就是那个电话里冰冷的siri.女医生的性格非常鲜明,对实习生批评的严厉和不留情面,是做事严谨和执着的体现。
她有医生独有的冷静和观察力,对人与物的精准判断力,职责范围内应有的责任感。
普通人的情感中,又夹杂着医者对事态惯有的冷漠和心理距离。
一次结业后的没开门,间接导致了一个无名黑人女孩不幸遇难。
这也只是蝴蝶效应,或者怎样的结局。
医生从法律上毫无关系,从道德上她的良心受到了拷问。
如同赎罪,她开始调查和处理女孩的来历和身后事,又在途中发现了更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粗略了解了一下导演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电影往往聚焦社会民生实事,政治宗教,那再去重新代入此片,不难发现里面的各种隐喻。
从她川流不息的病人中,有鳏寡老人的福利需要重视,有没有身份的黑户需要救治,有常年酗酒的主妇,有逃学的少年,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些痛楚和磨难。
而应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政府或者警察,处理的方式又是不紧不慢不痛不痒,还有仿佛内有乾坤的点到即止。
剧情巧妙的把每个被调查的人,用蛛丝马迹串联了起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私和良心的天平一直在上下摇摆。
大家都守着一份私心,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里活着。
即使是女孩的姐姐,也因姊妹争宠而心生怨恨,对死者忽然消失而心生畅快。
而医生在救治病人出诊之前,频繁出现的电话,门口楼下一次又一次的门铃询问。
一道一道门,堵在了面前,它们是文明的高墙,人与人之间安全的距离,也是冷漠的磐石。
而这个社会,也病了,需要医治。
难民问题一直是欧洲发达国家难以解决的顽疾。
战乱,饥荒,瘠苦,导致了大量难民和非法移民的涌入。
人间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贫穷和苦恼。
开不开这扇门,开了又会如何,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普通医生的抉择,更加是一个国家应该思考的难题。
全程电影没有一点配乐,全是现场收音。
有的只是风声,海浪声,人声吵闹,车辆来来往往的喧嚣。
唯一飘进耳里的旋律,是医生的光头病人和小伙伴为她自弹自唱的曲子。
虽然不怎么悦耳动听,但它是对善良最真挚最好的回报。
追问医生职责以外的事情,感情是对整个社会有敌意
很执着的医生。
对圣母没意见,但这也就是半小时的故事。
试图挖一挖普通人的道德底线,虽然这个故事在某些点上不太成逻辑,这个底线挖得也有点无聊,没什么太过纠结的点。
呆哈好评
22.05.22,广州,百老汇达内兄弟影展|第一次看达内兄弟,手持摄影,镜头很客观。本片像是“医生探案记”,随着剧情的推进,被谋杀案牵连的医生越卷越深,冷不丁的就遇到某个事件吓观众一跳。医生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或隐情,医生对女孩姓名的执着追寻也让我敬佩
就是达内这个味儿,手持,底层,道德困境,依旧喜欢
开始时一直十分有趣,直到女主开始背负起寻找姓名的重任,影片开始滑向了冗余中,叙事节奏让人昏昏欲睡
确实大不如前了,但也没觉得难看,我可能是圣母爱好者。
虽然重新剪过,仍然回天乏术。其实本来在三四星之间犹豫,坦白的那场戏一完,立即两星。
达内兄弟也有扑的时候
与近几年的创作相比,并未带来任何突破或惊喜。相反比起《两天一夜》在有限时间中带来的紧张感,《无名女孩》简直就像一对慢悠悠在河边散步的兄弟在抽烟同时随口谈论的社会杂闻。
无聊的一个半小时,外国人真喜欢多管闲事
3.5 前期评价低,导致达内老师场次比舞女冷清不少,个人观感觉得高于预期,虽不比前作的力度,但一贯坚持不玩花哨不媚俗不取悦,冷静客观,批判与讴歌,拷问与质疑,令人心生敬意,这回的另类侦探片让沉重题材免于乏味冗长,饱受良心煎熬的人物群像,社区小诊所医生真是阅尽世间百态 @欧盟影展
故事结构还是非常好,编剧和剪辑都很棒,摄影也一如既往的出色,缺点在于故事的结局处理有些狗血,我更愿意看到女主lost的状态,还好结尾处的老太太挽救了一点点。
那么多人生活在暴力之中
#Cannes2016# 除了演员的巨大问题外,达内兄弟亲自将自己献祭以证明模仿达内兄弟拍片是多么危险的事...
开头还算平实,没想到整个片子也就这么下去了。
一个悬疑追踪的表面故事,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天啊对于我来说这片甚至比《两天一夜》更无趣。更为致命的是作为悬疑片,剧作上就没有几分钟是有悬念的啊。这个月看的第四部呆哈,她值得多给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