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使艾美丽》的原班人马。
被当作《天使爱美丽2》。
然而,我不这样看。
艾美丽是人间童话,而这,是悲痛的史诗。
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而是在讲述一段荒唐的疼痛的战争。
故事依旧是艾美丽的叙事方式,暗暗的线索丛生,然后在一步一步追寻到真相。
在生活的蛛丝马迹中,一点点接近真理。
信件,红色手套,MMM,信天翁,德国军靴……生活的种种都成为了电影的道具。
整个电影没有任何情节上的冲突,它只是平静的讲述,就犹如一个人只是在路上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没有起点亦不存在终点,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导演和编剧对于自己的充分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大概只有法国人才与生俱来。
玛蒂尔达是执著的女子,奥黛丽·塔图一改在《天使艾美丽》中精灵般女孩儿的形象,眼神中透着坚定,嘴角总是轻微的绷紧。
这个跛脚的姑娘,经历七年,战争却从未揉碎她对于爱情的执著梦想。
她带着观众的心,一起追寻。
可是就连观众都开始绝望的时候,她依然没有绝望。
在观众被那种漫长而无望的寻找折磨得欲罢不能的时候,导演终于让曼尼奇背对着坐在阳光和煦的花园里。
玛蒂尔达慢慢的走过去,安静的坐下来,眼泪落下。
她寻找他的七年时光,对她来说,并不比她走向他的短短的距离长。
她走了几乎走了一辈子,换来恍若隔世的相逢。
片中玛蒂尔达很多次说的“如果……”。
“如果门一直不关上……”“如果车厢里一直寂静下去,检票员不来……”“如果我能先到达……”如果,这些如果,让我们这些至今仍然相信童话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颗等待的焦灼的心,被放在滚烫的炮灰里无情的揉搓。
爱情是一条主线,在生死与战争中,显得支离破碎。
影片中的战争是荒唐的。
等待救助的耶稣雕像,挂在树上的尸体,士兵因为误伤而要判处死刑,荒唐军官桌子上女人的照片……人,不断的死去。
尽管,影片应该算是happy ending。
然而,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尽管两个相爱的人重逢了,但是还有多少情侣要到“地狱中重逢”。
《天使艾美丽》在整部电影里,运用了红和绿两种悦目的颜色,相互纠缠。
而《漫长的婚约》在颜色的处理上在战争场面中运用了灰蓝和冷黄,让人感觉,那样的日子,一直阴雨缠绵冷风袭袭。
直到战后的田园风光和影片结尾的花园里,才运用了温暖的奶黄色,如沐春风。
影片也与《天使艾美丽》中轻快的音乐小调不同,运用了其实宏大的交响乐。
整个基调都是低沉伴随悠远,听完令人心头有压抑感,缺乏明亮的色彩。
间或有稍稍舒缓的段落,但也是稍逝即纵。
这是一部战争的电影,战争与爱。
让人联想起《爱在战火蔓延时》。
战争的荒谬、虚妄和残忍犹如暗夜的到来在突然间就弥漫整个世界,严丝合缝。
整部影片还是带着法兰西一贯的浪漫情怀和黑色幽默,却无比经准地击中你的神经。
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
(一)“为什么你哭了?
”他问,在阳光下。
音乐声就响起来,随着那个午后的阳光回旋。
午后的阳光那么美,将他们两人描出金灿灿的剪影,天地间一切都金灿灿的。
“玛蒂尔坐在椅子上,交叉双腿,看着他,在和熙的阳光下,在美丽的花园里,玛蒂尔看着他,看着他,看着他……”画外音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
为了这么一个结局,那么漫长那么漫长地寻找,寻找一线希望一个信念一份婚约。
结果,玛蒂尔迎来了这么一天,她说那一天最美的时间,阳光为她而存在——真的,整部片的阳光都为她而存在,在電影《漫长的婚约》中,永远都是金黄色调,把画面精美起来,也调离开来,让一切离开现实远些,更远一些。
所以我们才会感动。
才会唏嘘不已地,为玛蒂尔的坚持而喝彩和庆幸。
然后,我们回顾身边。
甚至不用回顾身边,只需影院内灯光放亮,玛蒂尔影像还没有消失,我们已经会皱起眉头来,开始大谈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调调了。
因为我们相信,现实中没有这样的爱情。
倘若有呢?
倘若有的话嘛——在一个开着摩托的军人跑到玛蒂尔家里,证实她的未婚夫的确死在战场时,玛蒂尔狠狠打了他一耳光:我恨你,因为你破灭了我的希望。
对,倘若有的话,我们其实更自然地会选择扮演那个摩托军人的角色。
那时,你绝对不会怪自己狠心,在破坏一段古典的、永恒的、美丽感人的爱情,你会觉得你的做法非常正确,为什么?
——因为人要在这个世界生存,首先就要学会面对现实!
所以,我们遇到自己身边竟然出现了玛蒂尔这样的人时,爱心会让我们这样做:首先,我們會慢慢地拉开窗帘,让正午的阳光透射进屋,然后削好一个苹果,递给不言语的在那个昏暗的一角的玛蒂尔。
然后我们会告诉玛蒂尔说,你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多么的幼稚和不现实啊,看看阳光正好,岁月如梭,没有可以停留的机会,你何必为此耗费青春呢?
逝者长已矣,生者且寻欢才是真理啊……当然,你大可不必学我的腔调,我相信所有心怀善良的人,都会用出如何诚挚感人的言语来说动玛蒂尔,让她面对现实。
哪里有那么傻的一个女孩,为了仅仅是一个承诺“战争结束后回来结婚”就傻傻地去等待,去相信那个年轻的少年郎会在硝烟散尽的时候,出现在村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在社会,承诺如同房地产商对自己卖的房子的介绍一样不靠谱的呀。
何况少年郎是去战场。
他不曾戰死沙场又如何呢?
也许,他回来了,开始抽烟,学老兵一样说粗口,甚至哈哈大笑着形容自己曾经的艳遇。
再一把拉过瘸腿的玛蒂尔,对着身边的战友说:看,我老婆!
即便他带着良好的形象回来,依然的英俊纯真、笑容可可地,与玛蒂尔相亲相爱着,结婚了。
但是他是军人,是有了战功回来的,慕名而来的姑娘海了去了——于是,在结婚半年后,忽然地,玛蒂尔发现他、他、他竟然在QQ上(哦,这个好像过时了,应该说是MSN[開心農場,呵呵])与女网友视频来着,然后回头一脸漠然面对玛蒂尔的询问——不用我说,他变心啦。
我们甚至不用想象,只要看看身边的事例,这真的真的太多太多了。
好了,这些很常见,问题是玛蒂尔用了这么长久这么长久的等待才换来的美丽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爱情故事,竟然就这样破灭了?
那,那还不如当初就不要等待了吧。
好心的我们就有如此的信心,好好规劝玛蒂尔了。
对,这就是现实的爱情。
要先计算好机会成本,揣度其间得失几何,然后才能决定爱与不爱。
薛宝钗嫁贾宝玉,是利滚利,而林黛玉嫁贾宝玉,只能相互拖累,所以他们不必要爱情;祝英台既然等不到优质股的梁山伯,嫁马文才也是不错的,前景通明,知书达理,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何苦要双双奔死亡之路走呢,一来白白浪费了青春,除了学生时代那两年,还有多少人伦之乐、事业之乐没有享受,还落的一个不忠不孝的名声……这样的所谓古典爱情观,只能批判,只能放在电影上、小说上。
更何况,我们的《读者》经常会刊登这样的文章——夕阳之下,历经沧桑的两个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慢地走着走着,留下长长长长身影,让写作者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
这文章告诉我们,老了,我们还是一样有机会拥有爱情,因为爱情不一定只是面对一个人,一生一世,关键是老了还有一个人相互扶持着的呀。
有了这点,那还不够吗?
(二)“为什么你哭了?
”他问,在阳光下。
玛蒂尔坐在椅子上,交叉双腿,看着他,在和熙的阳光下,在美丽的花园里,玛蒂尔看着他,看着他,看着他……玛蒂尔这样安静地看着他的时候,她是否担心过未来?
她是否有为自己当初的坚持庆幸过?
没有,当然没有。
只要有稍稍一点犹豫,故事就不美丽了,对不?
可惜我们是人,我们会对一切有所犹豫,会去理性地思考一下,或者暗自询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值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现代人化成了多少种可能,而李碧华笔下的他们,却原来都是在满天撒网,寻找优质股罢了。
因为古典的不顾一切的爱情故事那么地不可信,那么的让自己身心俱疲——我们要面对老板的刻薄,工作的负担,加薪的无望,休假的奢侈,买车买房享受生活跟上潮流的窘迫——哪里还有心情花那种时间和精力去为爱情抛弃一切呢?
所以自知无望的林黛玉应该聪明地选择离开,嫁一个好人,别去理睬前途无忧的疯癫宝玉。
等一切尘埃落定了,相见还是朋友,各自在海洋公园或者新开的迪斯尼里面远远望见,相互招手,介绍这是我的打令、那是我的先生,这是我的宝宝、那是我的贝贝……然后夕阳拉开,皆大欢喜。
这才是真正完美的结局。
韩剧在玩命地让爱情凄美,就是他们看透了这一切,现实中不会有,所以大家才会关住影视,才会吸引他们看这些稀奇的玩意儿了。
2000年,八月和霜天在火车上。
八月说,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霜天就讲: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古庙中休息。
夜半,忽然被召进王宫,原来是他曾经救过这个王国中的某位善长仁翁。
在国王的召见宴会上,书生对答如流,倜傥风流,让公主青眼有加,却惹恼了准驸马。
宴会上,公主再三殷勤,怯于面子,总是让女伴传言,谁知,书生与女伴却恍如故友相逢,一见钟情起来。
于是准驸马里通外国,召来红旗国、黄旗国入侵。
公主因为情殇,有意将书生和女伴派出去送死。
结果书生虽然用火烧沙场之计,打败敌军,却与部队失散。
人生地不熟之下,竟然发现寻迹而来的女伴。
书生大喜,复又大惊:你一个弱质女子,不应该与我来面对这场灾难啊。
女伴仰头:你还不知道么?
你的生就是我的生,你的死就是我的死呀。
书生泪流满面,人生功名利益哪里及得上这话儿半句呢?
生死与共,历经磨难回国。
公主终于告诉他们,其实王国不过是一个蚂蚁窝罢了。
书生曾经救过外出的公主,所以才打算请他下来,答谢一番。
却不料出了这末多的事。
公主指着一口深幽的古井说,现在书生身体依旧睡在槐树之下,但是他必须赶紧跳落古井回去,因为如果天亮了还不回到身体内,身体将不复存在,那么他在古槐蚂蚁国也活不长久了;可是倘若他回去,他就必须与女伴分开,因为女伴无法出现在现实中的。
霜天就问: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生离,要不死别。
八月你认为书生应该选择哪一个呢?
仿佛已经睡着的八月頭也沒抬,反问霜天:你呢,你会选择什么?
霜天他笑起来:历史已经告诉你了呀——书生回到现实中,发现原来只是南柯一梦而已,于是好端端地上路赶考,最终状元及第……没有答完,八月的泪却流下来了:这么说来,那个梦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罗?
霜天忙忙地为她拭泪:不就一个故事而已啦……八月摇摇头,任泪水留下,念叨着:你还不知道么?
你的生就是我的生,你的死就是我的死呀。
很多年过去后。
霜天读到了八月的文字,回忆武夷山与山道的肩夫,回忆归途的火车还有火车的对话。
网友说:许多年没有读过这么“温润”的文字了。
只是,“你的生就是我的生,你的死就是我的死”这两句却让人的心被完完全全地揪了起来呀……霜天的眼睛就模糊起来。
那一天,八月问:你的选择呢?
面对生死,难道你还有一丝的犹豫么?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今年看到的最感动的一部片子。
我不知道导演是为了记录战争的残酷还是歌颂爱情的伟大来赚钱票房。
但不管如何,这是一部极佳的电影!!!
心头爱!!!
看到45分钟的时候决定要把所有精彩的镜头写下来。
这部片子拍得真好。
1.最屌包打听先生去问烟花女丁娜的下落,当他询问一个骑马的先生时,骑马者不理会他的说法,骑上一山坡,留给包打听先生一脚马粪。
2.玛蒂德在心中默许,如果数到7火车还没有进山洞或者售票员还没有来检票,马涅克就死了。
结果有个“查票”的声音响起,却是一个滑稽的绅客:“查票了查票了,愚人节快乐!
”原来是一个恶劣的玩笑。
3.画面突然回到玛蒂德和马涅克以前的回忆,他背着她上钟楼,和之前玛蒂德(患有小儿麻痹症)独自艰难爬上钟楼形成对比和呼应。
白色的信天翁和MMM又和士兵的胡言乱语,和玛蒂德与包打听先生通电话时乱刻的MMM形成呼应。
妙哉。
4.一个对话:“如果这些假设都是真的,我就能把鲸鱼塞进火柴盒”“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我只能上吊去了”5.三次玛蒂德在心里跟自己打赌,都输了,可是她没放弃。
6.有个诡异的情节,硬饼干原有五个不是他亲生的孩子,为躲避战役,他希望他的妻子再生一个(六个孩子的父亲就能免除兵役)。
但是他不能生,他求他的好朋友巴士多去上他的妻子。。。
结果这两个人一来二去的好上了,孩子却没怀上。。。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再亲近的人,“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同在”,人与人都是一座孤岛。
硬饼干写给他妻子的信:“où,quand,combien de fois,en quel position, est-ce que tu as plaisir 哪里?
何时?
多少次?
什么姿势?
你有爽到吗?
”7.又回到了玛蒂德九岁,马涅克十岁的情景。
马涅克跟玛蒂德说,你有朋友吗,没有我可以做你朋友。
玛蒂德耸耸肩。
马涅克说,我闻起来有鱼腥味吗?
法国人真的这么讨厌鱼吗。。。
8.1小时07分钟经典画面!!!
9.玛蒂德送马涅克出征。
“如果我比车子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
”玛蒂德在几近等人高的杂草里“奔跑”,这是个傻姑娘。
第一次想哭。
我以为她真的更快。
导演又开玩笑。
司机邪邪一笑“bonjour”,不是马涅克。
10. “Pour la France, Allemand!
”字幕的翻译是 为了法兰西,进攻!
但是allemand不是进攻,是德国……这就是原种语言的魅力11. 怎么说 我评价一部电影的尺度在于剧中的情节发生的概率大小 连贯程度12. 拉胡叶死的方式très francaise 值得一看13. 女演员Marion Cotillard,她总是演一些危险而疯狂的角色,比如两小无猜,比如盗梦空间,再如电影中的丁娜。
好美,好恐怖。
刚看了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被法国人的细致和认真感动到了。。。
每个镜头导演都仔细推敲,情节板画家用简笔画把镜头大致画下来,反复修改筹备阶段 演员的假发和胡子 先用保鲜膜贴住头 用笔在上面画的试 再戴n个胡子 拍下来然后比较哪个更适合服装都是设计师现场设计出来的 配角的衣服也是一一挑选拍街景——去掉第3个窗户 装饰栏杆 用商店代替修车厂 角落里放个宣传牌 把排水管和墙进行数码处理andrey演瘸子有医学顾问教她怎么样走的像瘸子,她吹大号也找指导教,不是假吹选狗 拍个狗导演都亲自去选。。。
还要把狗染深点。。。
拍战壕场景时他们还做了个模型,用小摄象机模拟拍邮递员某个骑车动作也是被指导了练了很久才学会的拍广场镜头时,导演告诉每个跑龙套的他们是什么工作要去干吗什么心情,由于广场很大,所以分了3块拍,再合在一起战壕里的烂泥巴都是用小型搅水泥的机器弄烂了灌下去的市场场景里,先用电脑模拟场景布置 拍摄角度 然后用真材实料堆了个真的市场 多少临时演员 蔬菜堆多高 筐子放哪里 叫卖声要喊多响 。。。
拍麦田场景时 还算好小麦什么时候开花过来拍 很美的麦浪是用直升飞机扇出来的。。。。
特地从法国跑到美国洛山矶录制电影配乐拍一个爆炸场景 3个演员被炸起来的土埋掉了。。。
最强的是最后一个花园相见的镜头。。。
下了雪,但要拍春天的景色 他们就用那种喷火的枪把雪融化了再拍。。。
从2003年6月一直拍摄到2004年6月 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才做到如此完美精致
推荐理由:古怪任性执拗神经质的你,基本很难有M小姐的好运了..推荐等级:5颗星打五星的时候我想,要死了,爱情电影还是法国人,没办法.新桥恋人已经浪漫到死了,法国人居然又出了一个漫长的婚约.纯度高到让如今社会上的靓男女们心酸死.(两句话里出了三个死字,我最近的口头禅真糟糕..)漫长的婚约,2004年出的电影我为什么现在才看?纯粹打发时间而已.然而一开场就把我吸引住了,5个死囚,5个小故事,充满小幽默,太合我的胃口了.Gaspard Ulliel长的太帅,出场第一个镜头我就知道主角就是这位了.Emily小姐在本剧中扮演了一个层次很丰富的惊奇少女.大家在观看此片的时候千万别忘记马蒂尔德小姐只有20岁,所以她很多时候也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虽然未婚夫上了前线,偶尔还是会因为经常身体接触的男性医生而想入非非.脾气也大的惊人,对于因事故去世的父母,会说一句情绪很大的话:去你的爸爸妈妈!M小姐很任性的,不管是前方谍报,一个又一个证人,官方文件一遍又一遍地说:您的未婚夫马内小朋友已经死了.她就是不相信,因为她觉得她和马内之间存在心灵感应.因为她有一套催眠理论:如果数到7火车还没开到山洞,或者乘客员过来验票,马内就不会死;如果我比汽车更快跑到那个拐角,马内就不会死;如果削苹果皮不断,马内就不会死....M小姐非常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跟邮递员有说有笑,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叔叔婶婶脸色也是家常便饭.M小姐还很聪明,知道坐着轮椅来+同情分,知道黑板上的3M代表什么意思,知道读藏头诗来破译邮件.M小姐其实特别倔,凭着一星半点线索硬是把整个搜寻的故事给拼圆了.M小姐的运气还特别好,没遇到过一个坏人.没有一般电影里强占遗产的坏叔婶,没有遇到骗财的侦探,没有骗色的医生,没有loli控的律师,没有遇到骗子,没有遇到狠心的杀人灭口者,最后未婚夫不仅没有死,还赚了栋带花园的大房子,和一笔盛大遗产什么的.总之,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爱的故事,出场人物几乎全是好人.唯一两三个坏人,也很脸谱化的遭到了惩罚.好了,下面来说说M小姐的爱情,那简直是100%纯度:帅男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秘密据点,私订终生,初尝禁果,山盟海誓,战争分离,还好重逢.导演在情节设置上也很有爱,海边的灯塔,男孩背着女孩爬上塔顶,信天翁迎风而上,MMM的誓言从大笨钟刻到海边石壁刻到前线无人区的树干,"马内爱马蒂尔,马蒂尔爱马内"(repeat无数遍..)的情话被海风无限放大.别笑,这样的情话如今的你还能对谁说得出口吗?坚决打5星,2004年你错过了,2008年绝对不能再错过,古怪任性执拗神经质的瘸腿的父母双亡的M小姐,好心的导演给了她一个帅到惊人的痴情男朋友,一对好心到令人吃惊叔叔婶婶,一群无敌热心的路人甲乙丙丁,一个好到不能再好的运气,一个大团圆喜剧结尾.推荐理由:再说一遍,古怪任性执拗神经质的你,基本很难有M小姐的好运了..关联推荐歌曲:-Alice Practice(crystal castles)-O (Love Psychedelice)_____________________每次都要留小尾巴,这次终于做分割线___________新科奥斯卡影后Marion Cotillard,听闻很多人称颂她在本片中的表演,事实也的确出彩,出场不超过10分钟,她所扮演的科西嘉妓女,可谓成人版+social版的M小姐,所以她最终上了断头台,却催下我本片唯一一次眼泪.关联推荐电影:Jeux d'enfants / 两小无猜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3568/
玛蒂尔德寻未婚夫的过程中,她收到了很多好消息、坏消息、真消息和假消息。
这些消息让影片的故事情节变得扑朔迷离,扣人心弦。
玛蒂尔德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她乐观地坚守信念。
乐观和信念不是愿望,而是让人坚持向前走的动力。
该影片为了展现玛蒂尔德是一个乐观的平常人,别具匠心地设计了玛蒂尔德吹号的情景。
玛蒂尔德一人坐在海边,吹着大号。
这是主人公负面情绪的宣泄,因为玛蒂尔德不是神或英雄,只是一个弱女子。
当她的未婚夫生死未卜时,她的号声如同汽笛般悲鸣,表达了玛蒂尔德满腔的悲伤。
当玛蒂尔德发现未婚夫没有死,可是消息尚未得到证实时,玛蒂尔德的号声由之前低沉的声音转化为简单的曲子,表达了她那此起彼伏的心情。
她是多么希望马奈没有死的消息是真的,可是未婚夫的下落依然如石沉大海,这是怎样的煎熬和等待啊。
面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寻未婚夫之路,只能吹号,宣泄情绪。
同样为了守护爱情,丁娜与玛蒂尔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丁娜悲观,方式激烈甚至偏执。
“谁毁了我的希望,我就让他付出代价”让她在希望化为绝望后开始失去理智地报复,她杀死伤害她的安琪宝贝的拉胡耶和杜沃内,最终也毁了自己。
影片正是通过丁娜和玛蒂尔德以及玛蒂尔德自身乐观与悲观情绪上的层层对比,让观众看到了两种情绪之间所发生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乐观战胜了悲观:玛蒂尔德盼到了活着的马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温馨画面也符合观众的期望。
1914年前的法国乡间,五岁时患小儿麻痹跛足的玛蒂尔达自由地奔跑在无边的麦浪和乡间街巷之间。
抬眼望去,天地是一片金黄,玛蒂尔达小鹿一般纯净的眸子映出的是收获的颜色,空气中似可传来海浪的湿咸与农家啤酒诱人的香气。
此刻她也许会想起,多年前还是同样的季节,小马涅克戴着帽子扎紧背带裤跟她后面,絮絮叨叨地看着她怪异的步伐追问:“你走路,痛不痛?
”
你走路痛不痛?
“你走路,不痛吗?
”漫天的海鸥环绕灯塔飞翔,站在灯塔顶端的孩子隔着窗户亲吻,背靠塔楼面向大海无比满足与快乐之时,玛蒂尔达不会想到,马涅克孩童般稚嫩的关切在若干年之后再次在耳畔响起响起,会是她泪水夺眶而出的最后一道崩塌的防线。
灯塔 漫长的婚约,有多漫长呢?
初次看到电影标题的人也许想当然地以为,这不过该是一对男女信守约定或厮守或分离而团圆的俗套情节。
的确,影片的主人公终获团圆,故事也难称得上惊心动魄。
它主要讲述了一战期间,法国一对青梅竹马的农村青年男女在订婚后因战争分离的故事。
男主角在索姆河战役中因自残被判处死刑而被丢到两军对峙的战壕之间,战争结束后所有人都认为男主角已死,然而女主角凭自己的感觉坚信他还活着,坚持寻找他并最终团圆。
然而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用尽浑身解数意在告诉我们的漫长,远不止时间的跨度。
等待的意义在于什么,或者,在何种状态下,一个普通人会坚持等待的信念?
常识或可告诉我们,等待的目的无外乎是坚信所等待之人或事物存在,并终将到来。
然而,当等待的目的生死缥缈不定,当众人在等待者面前叹息、哭泣、或是燃起复仇的火焰,当千般事实万种迹象告诉等待者:放下吧,去追寻新生。
在这种时刻,等待一个似乎无法实现的约定,去追求一个几无希望实现的青梅竹马的恋人的生的希望,该付出怎样的勇气与坚毅、隐忍?
玛蒂尔达给出了答案。
对生与爱的执着,构成了玛蒂尔达全部的等待的理由
海边的玛蒂尔达 “若马涅克死了,玛蒂尔达会知道,自从收到阵亡通知,她顽固地相信着自己的直觉,就像脆弱的电线,她从未气馁,更何况,玛蒂尔达生性乐观。
她自忖:若那条线不能把她带到爱人身边,不打紧,她随时可用之上吊”。
玛蒂尔达的直觉与等待,远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般的凄凉与无助。
而是对恋人生的渴望与对爱情主动而乐观的执着:送别马涅克之时,马涅克乘车扬起灰尘远去,灰尘中镜头给到玛蒂尔达的面部特写,含泪的眼中燃起坚毅,继而提起裙摆,拖着跛足取道近路,奔跑在原野之中,喃喃道:“若我比车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要是我数到七,火车还没开进山洞,或者检票员还没来,马涅克就死了”...... 影片中的信天翁,是玛蒂尔达执着于爱情的最佳注脚。
玛蒂尔达独自在房屋内吹号时回忆起与马涅克临行前的时光。
马涅克背着玛蒂尔达爬上教堂的钟楼。
望着迎风飞翔的信天翁,马涅克轻轻地对玛蒂尔达耳语道:“你看,信天翁很固执,它知道自己能战胜风”。
导演在这里赋予信天翁以强烈的象征意义,玛蒂尔达的坚守与固执,恰是如同与风浪抗争的信天翁,倔强而又美丽。
马涅克接连敲响教堂的钟声,刻下MMM(马涅克娶玛蒂尔达/玛蒂尔达嫁马涅克)的同时,镜头给到三个路人仰头虔诚的表情的面部特写,最后是教堂钟楼的远景的仰角镜头。
在钟声中,玛蒂尔达和马涅克的爱情被赋予了天神一般的尊严。
教堂
MMM 在每一次自我期待之中,在每一次期待的实现或未实现之中,去坚定一个不确切的结果,可称漫长。
找寻的过程中,所进入的故事的厚度,亦可谓漫长。
影片不是以玛蒂尔达寻找未婚夫这一情节单线叙事,而是以玛蒂尔达寻找的过程为主线,牵引出同与马涅克受难的战友的故事为支线而多线并进的,这些故事因玛蒂尔达的坚守与寻找被一一引出。
在这些支线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个等待者,妓女蒂娜隆巴蒂的故事。
蒂娜隆巴蒂的情人,名叫安琪,与马涅克一同被丢进黄昏宾果等死,贝当元帅的赦免令下达前线,却被昏聩的将军游戏般撕碎扔进浴池,安琪在两军战壕之间渴望求生而向德军投降的一瞬,被己方前线指挥官射杀。
战争结束后的蒂娜隆巴蒂知道了这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复仇,杀尽了所有与害死安琪有关的军方人物,并化身妓女得以接近他们。
其中刺杀将军的一幕可称经典。
镜头首先给到唱片机,唱片在上面快速旋转,唱片机放的音乐急促、阴暗、有一丝压抑,夹杂着将军兴奋的声音。
镜头对准床上的两人时,女高音的声音响起,音调忽高忽低略显诡异,镜头中卧室的陈设虽豪华但灯光暗淡,房间侧边的窗户透进来的亮光形成自然光源,使得镜头分别以两人的视角看向对方时他们的脸都是半明半暗,暗示两人内心的差异和蒂娜隆巴蒂内心盘算的阴谋。
然后她走下床,掏出枪的一刻,音乐骤然变调,女声消失,转为更急促的变奏,准备开枪的时候女高音再次出现,这次更加高亢,逐渐增强,再增强,直到最大。
伴随着对将军惊恐眼神的特写,一声清脆的枪响,接着是吊灯玻璃破碎的声音,再接着是玻璃如利刃般插入将军身体的声音,将军惊恐的眼神过后,是蒂娜隆巴蒂复仇的快意,阴郁的眼神逐渐隐去消失在黑色之中——这时的蒂娜隆巴蒂,俨然是一个来自地狱的复仇的魔鬼。
地狱天使 但这个魔鬼所做的一切,为的是她的天使。
蒂娜隆巴蒂终因谋杀被执行死刑,临刑前玛蒂尔达找到了她,将自己搜寻到的安琪留给蒂娜隆巴蒂的遗物交给了她——一只怀表,蒂娜隆巴蒂打开怀表的一刻令人肝肠寸断,她发现了安琪藏在里面的字条:“复仇是毫无意义的,别为了我毁了你的一生——你的地狱天使安琪。
” 蒂娜隆巴蒂顿时泪流如注。
生、死、爱是永恒的主题,这部影片囊括了这三者全部。
战争自然关乎生死,而爱则在战争背后得以超越生死。
安琪的死让蒂娜失去了生的意义,在以死为最终归宿的信念之下,为见到自己的天使,美丽的科西嘉人,热烈而又勇敢的蒂娜隆巴蒂幻化成了复仇的魔鬼。
当情人迟来的劝慰送达自己手中之时,热泪中饱含的应已不是惋惜,而是快慰:“我并不后悔,也不害怕,除了我的头发,行刑前会被剪成短发,我会像圣女贞德一样去见我的安琪”
我并不后悔,也不害怕 何种反战的表现手法是高明的?
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但显而易见的是,愈从小的切入口与视角去探求,愈能触动人心。
战争的残酷不在于直面千军万马横尸荒野,山呼海啸地为着事业或主义视死如归,而是在于脆弱的、可怜的、弱小的个体,曾经在战前享受人间的温暖的个体,在战争面前如一团纸屑被卷入摧毁一切的机器之中。
这一个体在战后是否存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一个活生生的,有厚度的人,被碾为一张白纸,自此失去了颜色。
马涅克便是这样一个个体。
一个英俊、善良的农家男孩,爱上了跛足的青梅竹马的女孩。
第一次见面就会关心地问道:“你走路,不疼么”。
年幼时就会背着自己的伙伴爬上高高的灯塔,影片中鸟瞰镜头围绕灯塔急速旋转再逐渐远去,孩童般玩笑的话语在大海面前显得神圣而又荡气回肠。
成年后他会背着女友在教堂上眺望大海与信天翁,会在海岸上与钟面上刻下誓言,喜欢在睡觉时将手放在玛蒂尔达的胸部,举起自己的手,就能听到她的心跳就像摩斯电码...... 一切都随着战争的爆发而消逝。
在死亡机器面前,再英俊的少年也不过是献身其中的无谓的零件。
马涅克被战争摧残至丧失心智。
影片着力描写了马涅克走向崩溃的过程。
在战场上冲锋的马涅克为躲避炮火趴进弹坑,另一位同行的战友未及闪躲进来就在自己的面前被炸弹炸成碎片,导演在这里采用了十分写实的手法:灰尘散尽之后,战场归于寂静,镜头以俯角对准马涅克:马涅克的口鼻满是鲜血与碎肉,接着以鸟瞰镜头拉远:马涅克藏身的弹坑中满是血淋淋的碎尸,马涅克的脸上逐渐呈现出极度惊恐的眼神,四肢无助地摆动,最终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啸,自此精神崩溃,成为了一个疯子。
马涅克的崩溃 为躲避战争以早日回到家乡见到玛蒂尔达,马涅克选择了自残,故意在前线伸出的手被敌军狙击手打穿,不料被指挥官看见,军事法庭判处他死刑,在被扔进黄昏宾果战壕之前,这样一个片段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战友问马涅克“你的未婚妻呢”,另外一个战友友善地补充道“玛蒂尔达,她的名字叫玛蒂尔达”,镜头进而转到对马涅克的特写,马涅克于是开始了一段与其说是对白不如说是独白的喃喃自语。
“玛蒂尔达”,通过这个长达5秒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到,马涅克的在轻轻重复爱人的名字后,嘴角微微抽动,面部表情变得柔和,眼睛也仿佛注入了光芒,从茫然变得有神,像是从沉睡中被突然唤醒,接着是异乎寻常的轻柔语调,这样的语气仿佛是在和爱人说着悄悄话,但在所在的场合,又让人感到怪诞。
直到这段话的最后,马涅克说出了句让人错愕的话:“幸运的是,我们不用等到战争结束,处决后,我就可以马上回家了”,配合着特写,此时的马涅克脸上仍然有着微笑,但这微笑让人感觉冰冷,残酷,眼神也显得涣散。
一个正常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带着笑意认真地说出这样的话的,在这里导演实际上以次文本(潜台词)告诉我们:战争已经彻底摧毁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话从一个疯子的口中说出,又是以如此怪异的语调,实际上导演在这里又有所象征,最大的荒诞又是最真的现实,一个被战争摧毁了的即将赴死的人,理论上已经没有任何生的希望,对于和未婚妻的重逢,便只能期盼是以这样的方式了。
而此刻这一番话又恰恰是一个濒临崩溃的疯子所言,因他说的是如此确切又虔诚,便又加深了一层讽刺意味。
对并置镜头的运用也是这个片段加强声音艺术的一个亮点,可以看到,这个片段虽近似于马涅克的一段独白,但是在马涅克每说完一句话,镜头都会给到周围战友表情的特写,共有三个这样的镜头。
随着马涅克的话语越来越怪异,战友的表情也在相应发生变化,显得愈发错愕,当所有人的神情都愈发凝重之时,马涅克一脸认真又轻松地继续蘸着巧克力吃他的面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战友们的反应 在这里,战友们的几次特写实际上就是并置镜头的运用,呈现了马涅克语言的效果,战友们的心情是作为正常人的反映,就如同观众一般,在听到这句话后,难免感到沉重和心碎,辅以整个话语过程中颂歌一般悲伤低吟的背景音乐,电影的主题在这里强烈地展现出来: 战争摧毁了人,摧毁了希望,但摧毁不了爱情,即使怀揣爱情的人经历残缺与绝望,团圆的一天终会到来,苦难的光芒不会被黑暗所掩盖。
但亦如之前所提到的,对“残缺”的运用与追求,似乎也是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的一贯风格,马涅克与玛蒂尔达最终团聚,可却都已不再是完整的、健全的人。
玛蒂尔达因患小儿麻痹失去了一条腿,而马涅克因战争的巨大创伤而丧失了记忆。
青梅竹马终获团圆的恋人在这个层面上的结局似乎并非圆满,可从另一角度上来看,也愈显真实的动人,希望从来就伴随着绝望,圆满只是残缺的异态,马涅克与玛蒂尔达的爱情自残缺与苦难中才愈显得神圣而可贵。
丧失记忆对于一个饱经战争摧残的少年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色彩运用亦是本片中让-皮埃尔·热内导演的高明之处。
片头直接以战争场面切入,昏黄、惨白的底色贯穿战争场面始终,配合连绵的阴雨。
破碎的十字架与耶稣像,压抑、沉闷的气息直面而来,令人窒息。
战场 而当情节演进到玛蒂尔达当下的阶段与回忆往昔时光时,则满溢着金黄的色调,淡黄色的天空,金黄的麦田,柔和的阳光打在玛蒂尔达与马涅克发梢上时泛出的金色。
这样的技巧在一些经典的影片中也常见应用,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与《美丽人生》等,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精致的布景与构图给人以高度的视觉享受,色彩灿烂而不失醇厚,赋予影片以油画质感与浪漫的底色。
马车与麦浪 这样的底色,最终延续到影片的结尾: 玛蒂尔达穿过黑暗的门廊走向马涅克所在的花园,穿过门廊时影片在声音的表现上十分低调,安静得只能听到玛蒂尔达的脚步声和花园里的鸟鸣声,玛蒂尔达走到门口时站住,前面是喧闹的花园,后面是寂静黑暗的长廊,实际上象征着长久以来玛蒂尔达在寻找过程中所忍受的压抑与孤苦,而前方的光明与喧闹则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爱情的希望。
长廊 玛蒂尔达即将走出门廊时,主题曲再次响起,在玛蒂尔达逐渐走向马涅克的过程中,曲调舒缓,节奏平和,似乎要爆发但始终有所压抑,就如同玛蒂尔达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注视着马涅克眼中满含热泪却始终一言不发。
Why do you cry?
含泪不语的玛蒂尔达 马涅克问她:“你走路,不累吗”,她用点头摇头予以回应,眼眶中的泪水如同背景音乐一般,似乎随时都能倾泻出来,影片的情感厚度逐渐积累、加强。
终于,当马涅克问出:“你怎么哭了?
”
why are you crying? 玛蒂尔达的泪水终于伴着音乐夺眶而出,她还是没有说话,但是音乐的音调骤然加强,情感如同暴风般宣泄,已经替玛蒂尔达作出了回答: “你说我为什么哭了,你失忆了什么都不记得,可有谁知道我为了找你走过了多少路,吃过了多少苦,承受了多少心碎?
” 然而,玛蒂尔达什么也没有说:“玛蒂尔达靠在椅背,双手放在膝上并望着他于花园的光线下在甜蜜的空气中玛蒂尔达望着他,她望着他。
”原文载于微信个人公众号:Heathcliff 的写字台,欢迎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Heathcliff 的写字台
这部戏看了两次,每次都是那么震撼。
你会发现,真的会有这么一个人坚信着自己的爱情。
没有什么很强势的角色;一个那么柔弱的男子,无助得只会在书上不断得刻下“MMM”,他说这是他(名字)爱她(名字)的缩写。
一个那么孤单的女子,没有父母,甚至不便于行,有一个未婚夫却去了一战的战场……可是,命运让他们选择不放弃。
一如他不放弃生命,她不放弃寻找。
也许,生存或者死亡只是一个信念而已,但是如果你愿意相信爱情,你会发现“我知道,因为他如果不在了我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看着他们躺在床上温暖的拥抱,看着剧末那金黄的太阳撒在两个人的身上,也许,世界就是可以那么简单的。
《漫长的婚约》:路再远,我也要到你的身边 树熊呆呆 评 漫长的婚约 8.2分 2011-12-17 18:31:00 《漫长的婚约》,充满了琐碎的浪漫,柔软的温情,是一部体现法式情调的电影。
同样是表现战争的残酷,同样是表现战争下平凡人的挣扎和哀乐,这部《漫长的婚约》却在众多电影中保持了它的特色,或许,这也算是法国的特色。
细腻,浪漫,精致,温吞,带着法国特有的香气,也带着点神经质的小唠叨,文艺化的小思考,虽然是战争,虽然是残酷,依然让人觉得忧伤与温暖同在,残酷和绮艳共存。
最喜欢的不是对战争人性化、小角度的切入和表现,而是电影男女主人公马涅克和玛蒂德之间的小浪漫,小片段,长长的回忆和思念。
在最悲惨的时刻,有着最美丽的回忆: “玛蒂德和马涅克第一次做爱时他的手放在她胸脯上就睡着了” “只要伤口一痛马涅克就觉得玛蒂德的心在他手掌心跳动每次心跳,都让彼此更接近” “马涅克若有三长两短,玛蒂德一定会知道。
打从收到阵亡通知……她就深信自己的第六感 就像那一条脆弱的连线她从未气馁过更何况,玛蒂德生性乐观她自忖,这根连线若不能把她带到情人身边,那就算了至少还可以拿来上吊” 一个人要是可以云淡风轻,那是因为她早已有了决定。
女人,有着令男人惊讶的忍耐力,他们诧异于那么柔弱的肩膀,怎么能够承受那么巨大的痛苦。
“叫我吃饭前要是狗狗冲进房里,就表示马涅克还活着” “要是我数到七,火车还没进山洞……或是查票员还没来……马涅克就已经死了一、二、三四、五、六……” “要是皮没削断……就代表硬饼干救了巴士多,也顺便救了马涅克” “如果我比车子……如果我比车子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
” 看到这些有些神经质的喃喃自语,女人们应该都很喜欢吧,不由在屏幕前会心一笑,这确实是女人才会做的事,有些神经兮兮,有些自欺欺人,但是谁都不能否定这个行为背后那些细腻多情,玲珑浪漫的小心思。
男人以刚克刚,所以往往难以面对痛苦,女人不,女人以柔克刚。
这就是女子美好坚韧的秘诀——她们有决绝的性子,还有,幻想。
不切实际的第六感,不可理喻的对命运和缘分的直觉和顺从,神经质的将琐碎的细节视为迹象视为信念,就是这些幻想让女人们能吞下一个个悲惨苦痛,依然柔软却坚定的向着未来。
这是女人的秘诀。
马涅克和玛蒂德算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第一次搭讪小玛蒂德的小马涅克在受挫后的表现很可爱: 一直纯纯的恋爱,没有人知道时间累计出的深度: 他们的第一夜: 他傻傻的吹了灯,点燃了火柴她吹灭 他点燃她再次吹灭 他又点燃这一次,她没有吹灭看傻的呆子抖着手,直到火柴烧到了手才甩开 第一个清晨,他在岩石上刻他们的暗号爱语——MMM——马涅克爱玛蒂德!
玛蒂德爱马涅克!
他曾经在钟楼上刻过,也在战场上的枯树上刻过,他不曾停止地传达着他的爱,最终通过她的渴求而变成幸福的线索。
最后,她走过长长的艰难的路途,终于来到他的小镇。
“她精心妆扮,让自己更有女人味穿白色看起来比较清爽大场面该擦点口红,修好眉毛可是千万别画眼线她知道泪水会让眼线晕开” 这是女人的温柔,让人流泪的,细腻的温柔。
这样千辛万苦来到爱人的身边,却只能轻轻的慢慢地呼吸,克制地流泪,只用摇头点头和温柔的笑来答复他。
他就在眼前,活着的他,温柔的眼眸,迷人的微笑,年轻英俊得让人屏息的面容,他说了第一句话,一如记忆中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说:“你走路会不会痛?
”她忍不住笑了,又忍不住流泪。
她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她望着他——她的爱人,忘了她的马涅克,历经千辛万苦才回来的爱人,她无数次祈祷得到的回应。
他对她说话,对她微笑:“你怎么哭了?
”她只用温柔的笑来回答他,像是被巫婆夺取了嗓音的人鱼公主,她忘记了这么久的寻找,忘了痛苦的过程,只觉得——“花园里空气好温柔、阳光好温暖”。
她看着他,她一直看着他……
“MMM”——“马内爱玛蒂尔德”。
教堂钟楼上的刻着的MMM, 灯塔上刻着的MMM, 硝烟弥漫中被刻在树上的MMM, 寻找马内时玛蒂尔德一次次在心里印刻着的MMM…… 残酷的战争可以毁掉一切,却永远毁不掉象征着马内和玛蒂尔德爱情的MMM. 有人说《漫长的婚约》说到底是在讲战争的真相,而非爱情。
对于这个说法,我实在不想认同。
幼年时候的信天翁与战场上飞驰而过的“信天翁”,前者是爱情,后者是战争。
一个代表着希望,一个代表着死亡。
玛蒂尔德坚守着心里的希望,于是,死亡在坚韧的信念面前终于显露出它的微不足道。
如果我在汽车之前到达弯道,那么马内就会活着回来; 如果在我数到7之前,火车进入遂道,或是列车员来检票,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大狗比舅舅先进房间叫我吃饭,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苹果皮没断,那马内就没死…… 这一次次的假设成了一个女人等待爱人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她,不放弃。
在玛蒂尔德的对爱情的坚毅面前,这人类算计得最认真、结果又最荒谬的大工程--战争,又算得了什么。
丁娜,一个妓女,为了她在战场上死去的情人实施着复仇计划,她不怕死。
这又是因为什么。
这个世界丑陋么。
一场战争也许会浓缩人类所有的弱点:自私,贪婪,矛盾,虚伪,争夺,欺骗,阴险…… 而爱,却又可以容纳所有的苦难和脆弱,并最终成为这场争夺的最后赢家。
玛蒂尔德的扮演者是我深爱的“天使爱米丽”,如果说爱米丽是浮游在生活之上的天使,那玛蒂尔德就是沉淀在生活里的精灵,执著的永远满怀希望的精灵。
导演最终没有选择让马内死去,他选择了遗忘。
马内忘记了所有的苦难和离别,忘记了那场战争带给他的伤害,他回到了最初的快乐时光。
一个轮回。
美丽,从未消失。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俄语好催眠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细腻的电影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