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女诗人情忘沙漠(港),英格博格·巴赫曼:沙漠之旅,巴赫曼的沙漠之旅,Bachmann & Frisch,Ingeborg Bachmann – Journey into the Desert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巴兹尔·伊登贝茨,卢娜·韦德勒,雷纳托·卡朋特理,马克·林帕赫,托拜厄斯·雷施,凯瑟琳娜`施马伦贝格,尼克尔·博森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瑞士,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详细 >
没看的朋友有福了。
沙漠治愈之旅,远离动机不纯的“爱”
男性看不懂的电影。只有女性才懂为何巴赫曼在和三个年轻男性一起做爱后那样开心并高呼:我报了所有我为之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的男性的仇。
13th北影节11@小西天。过于谄媚观众又努力找补的作品,勉强及格。看似是探讨两性问题亲密关系,却处处结论言之凿凿,这与片中男主被诟病的“命令”并无二致。人物塑造和艺术探讨都比较狭窄表面,激化矛盾夯实壁垒,所谓深刻是在一味追求爽感,实则否认了人与人情感共振的可能。艺术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联结,联结起不同时空里一个个孤独彷徨的个体,点亮许多暗淡的生命旅程,获得一些新的理解和表达。把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想象的太空洞。所有的裙子都好看,是本片最大亮点。
230428#北影节#关于独立女性与亲密关系的思考,但人物表现得不够有魅力,故事还可以,但拍摄手法平平,单看开头和结尾可以说是学生作品的程度。高强度的文本堆砌和蒙太奇,太过平淡。
果然大师出手就是不一样,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展现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遭受的不公平,那份欲言又止和无可倾诉既典型又恰到好处,在交叉的片段剪辑中,完美捕捉到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对情爱的投入、专注甚至放纵,男性的控制成为愈发可笑可恐怖的自我投射,远非爱意本身。
是我的人生,欲海也涉,沙海也涉。我的理想在沙漠之后,朝也灵薄,夕也灵薄。你说这是对异域想象的浪漫化,而这却是我深渊一样的人生。
影片对Ingeborg Bachmann的挖掘总体上仍停于表面,挺可惜的。最严重的问题是Bachmann和Frisch的那条线(作为推动并串联其他时间线的主线)做得太肤浅、琐碎和断裂,以致其他时间线上的叙事也显得苍白不少。好在视听好,Vicky Krieps的表演更好。@Berlinale2023
和《时时刻刻》有诸多相似: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女作家、英年早逝、三段情节平行交叉、困境都与男性/性别相关。像是把时时刻刻三人合成一人。但最终效果较差。女主的三个阶段/状态之间差别太小,平行交叉又很密集,直接观感是混乱。三个段落人物造型、拍法、视觉等没太大差异,从而让所有的跳跃显得都突兀。时时刻刻的魅力在于虽然是三人,但精神是连为一体的。这个片正好相反,实际是一个人,但三段比较分裂。其次是三段分别都写的不好,不仅缺乏必要的连贯性,表达也不够凝练,剧力分散、精神涣散、言之无物。给人感觉反而是女主面对感情不太成熟,没有真正表达出她的内心困境。最后,缺乏动人的诗意。偏写实的视角却没有抓住多少细节。大部分叙事通过对话完成严重缩窄了表意空间。整体视听调度也非常平庸,没什么特色。@Berlinale 2023
#墨尔本GFF# 女作家差点被toxic relationship和有毒男子气概榨干创作力,最后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沙漠、温暖Gay蜜和中东小鲜肉的怀里找回了自我。有点点浪费薇姬·克里普斯的演技了。
在飞机上看得昏昏欲睡拍得好蠢但感觉人性也如此🚬
#73rd Berlin#主竞赛 觉醒历程 挣扎与游走
2023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第二部《女诗人情忘沙漠》 多线叙事中让我感觉到最舒服的一部,爱是得有的,但那是令人窒息且毁灭自己的。希望有生之年也可以去一样沙漠(无人区的沙漠去过了,我要去埃及!)
画面极度舒服,但故事上总觉得欠了点,在对过往亲密关系的追溯上没有什么更深入的推进。
醒悟和重构自我的过程没怎么拍出来。羡慕巴赫曼以及演员本人的语言能力…
5.0。用過時的語調和老舊的故事重複講述著「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得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BJIFF13 亮点之一是将巴赫曼与两位男性角色的故事打碎,随后以某种相似、意识流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如此一来巴赫曼的疗愈阿拉伯之旅与她闭塞的婚姻之旅相互印证、相互冲突。用空间与灯光体现情感关系的状态很精致,但是电影里的所有镜头设计都显得太标准化、模式化,没有新意。通过4P达成复仇与自我和解倘若真的是巴赫曼的经历与自我感受到也无妨(但毫无疑问西方中心主义下这种对异域风情的利用值得批评),但von Trotta对其的处理就如同Porn一般,构图上油画的质感也不能掩盖情感上处理上的偷懒,一如结尾莫名其妙的直视镜头,情感未到,眼神并不具有想象中的穿透力。但处理较好的是,在此男女终于不是对立,而是在人与人的不可交流性中互相折磨,“你为我所杀,那么你就无罪么?”
北京✈️巴黎:看不懂,故弄玄虚。亨策长那么帅吗?多一星给本片的美术和女主每一件漂亮的裙子👗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特罗塔把题材的历史深度、情感浓度,当然还有叙述难度全部捐弃,只将其扁平化为一般中产女性的男权反抗反婚反育,讨巧无错,但平庸媚俗,一如她的镜头语言以至古典音乐的品味
Vicky Krieps超级大女主 很适合她的戏 拍得很稳 两条故事线交相辉映 按顺推进 既以男人投射女性的困境 又以男性输出女性的欲望 我觉得很好 而且非常养眼 去年柏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