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影视作品自然不会少。
算上这部《光荣与梦想》,已经是今年第四部相关题材的作品了。
一部党史相关作品,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拍出亮点,乃至拍出史诗感,总体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跟本剧的名字一样,《光荣与梦想》是敢于Dream Big的。
不仅是因为它的规格和要求高,更在于它的跨域度。
全剧从中共“一大”建党开始讲起,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整体横跨35年,也是相关题材中时间跨度最长,涉及历史事件最多的一部剧了。
大时间跨度操作的好,就可以拍摄出恢弘的史诗感,但如果操作的不好,就容易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还挺考验功力的。
从目前播出的几集看来,节奏固然是比较快的,但是整体呈现依旧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好的观感上。
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剧集的开篇,既不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也不是仁人志士在挥斥方遒。
而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泥瓦匠在修缮杨开慧故居,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墙里的一份手稿。
手稿是对于当时生活的记录,这样的切入角度虽然说不上多么的别具一格,但是却在一开始给历史人物注入了更多鲜活的气息。
他们不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和你我一样,真实的在那个历史阶段生活过的人。
还没有等这段文字细细展开,镜头一转立马切到了毛泽东晚年时期对于妻子的回忆。
开篇短短的几个镜头, 横跨了3个时间点,颇有一点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场意味。
这种紧凑明快的镜头风格,体现在了全剧很多的地方。
以片中最开始的历史事件“一大”的召开为例,这算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了,单就历史地位而言这就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作品。
而在《光荣与梦想》当中,描绘这个经历只用了一集。
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之内,交待明白历史背景,突出历史事件里面不同人的性格和立场,是一件很大的考验。
《光荣与梦想》的解决方式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
上一个镜头还是在商讨会议的地址,下一个镜头就是写信盖章以及邮递员各处投递,在接下来就是分布在各地的组织的镜头堆叠。
通过这样的蒙太奇和连续剪辑,在短时间内迅速交待清楚了整条时间线,加快了剧情推进的节奏。
同时共产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趋势也跃然纸上,可谓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镜头隐喻了。
就目前来看,要说《光荣与梦想》很好的解决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还为时尚早。
但是以目前5集的水准,至少剧集在节奏把控以及人物伏笔上做的还是挺不错的。
对于一个横跨35年,全面反映共产党百年征途的作品来说,目标一定不仅仅是打造一个受到观众认可的电视作品,更是要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
不然也不会规划超400位历史名人,超700个历史场景。
这些人物与场景塑造的如何,我们还需要后续继续追剧看看。
但既然有梦想,就要规划一个大梦想,就如同剧中先辈曾经做到的那样。
《光荣与梦想》这部电视剧真的好好看,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用崭新的方式讲故事,还真没有看到过这样类型剧如此开片的,很有创意及质感,人物都特别鲜活,一点点都不做作,没那么假的感觉,带入感很强,而且特别接地气,感觉很真实一点都不形式化,这几集出场的演员演技好棒,真的融入了剧情当中了。
剧情节奏也好快,一点都不拖沓,很期待后面。
觉醒讲的是一大前,拍摄风格偏艺术化,浪漫。
大浪讲的是一大本身(五四到一大用了六集来讲,因为这个会其实开了一周)以及之后各种会议和战斗的决策过程和各人物的性格转变,也可以看成是毛思想的形成过程。
风格偏写实,质量也是天花板水平。
光荣讲的是大事件,比如战争,所以五四到一大只花了一集。
从昨天第一集来看,非常能体会到导演的用意,整体感觉很不错,比较安静、克制。
光影风格像2000年左右的电影,就是有点偏黄,有人觉得好有人可能不喜欢。
目前觉醒是9.3,大浪估计8.8,光荣预估8.5拭目以待!
看了唐国强唐老师的演技,果然是教科书级别的,内容也非常贴近,很好看,特别是里面的一些人物,演的都非常好,专门找一些跟他们相识的人演,不过感觉唐老师演的毛主席还是偏凶一点,可能年龄大了,演的太过用力还是怎么滴,不过作为一部庆祝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贺片,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我党是从一个弱小的党慢慢发展起来的,其中的艰辛通过剧集就能表现出来他们有多么的不容易。
电视剧拍的还是很好的,突出了当时年代的思想动态,时事政治,给我们很好的复原了当时的情况。
人物刻画的很深刻,有血有肉,剧情清晰,挺有吸引力!
作为生活在当代幸福生活的年轻人,不忘记当年的历史,传承与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更努力的建设伟大祖国!
现在的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一切像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像奉献的思想就被压了一头,接受好的红色教育,更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觉醒年代》之后,《建党伟业》《开天辟地》《建军大业》《秋收起义》《井冈山》《红色摇篮》《长征》《绝命后卫师》《伟大的转折》《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大决战》《建国大业》《跨过鸭绿江》《东方》。
《毛泽东》贯穿始终。
可惜剧情闪过的较多,湘江之战拍的不错。
黄晓明有点拉胯。
中年毛泽东的演员感觉有点怪。
四个纵队加红五军团艰难行军的一个长镜头 牛哇 技术层面上来说 就没见过……算我孤陋 。
(下面水几句 ,因为字数不够140不让发)李德的阵地战大兵团战法彻底失败,工农红只能大转移(开启长征模式),边打边发展边撤退(敌进我退…),利用地大物博和军阀失和,证明在那个年代是先进的理念可以创造奇迹的!
适逢建党百年,此剧正应情应景。
风云变幻的年代,形形式式的历史人物都在剧中通过演技派演员的实力演技让我们重温了那个光荣的岁月,见证了老一辈英雄们梦想的实现过程。
命运沉浮、时代变革、岁月峥嵘、历史变迁……百年之后,再通过艺术的手段将这一历史再搬到屏幕上,让大众重温和熟悉,正如古人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先说说优点,开头很惊艳,竟然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毛主席出场那儿,看哭了。
画面很清晰,色调不错,演员演技都很好,台词很精准利落。
看得出对于布景和打光也很是讲究,但也许是画质太清晰的缘故,就有点感觉画面过于干净了,不过目前都还是文戏,影响不大。
不是很合我心意的地方有,感觉编剧不够大胆,可能对于史料没有记载的一些东西不敢扩展开来讲,但影视剧嘛,总要有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我觉得对于这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过程的细节刻画、行动动机和抉择比结果的抛出与评价更重要,更打动人,因为结果和意义我们都已经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伟人所做的具体内容和过程,而不是科普他们做的结果,但按第一集的剧情走向,节奏很快,再加上旁白,就感觉有点儿照本宣科了。
比如说李大钊先生去给老师讨要工资被打破头这件事,既然提及到了,就可以刻画一下具体细节过程,而不是直接就看到一个包着头受伤的大钊先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压迫,莫得感情。
不过才一集,不好过早下结论。
现在还没找准剧的定位,如果剧的定位就是这样客观的叙述史实,想要讲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时间跨度很大,那样确实不好整体把握,各方面权衡折中,第一集这样的呈现方式已经很好了。
我对觉醒年代评价很高,我是在已知觉醒年代非常不错的情况下去看的,但第一二集其实感觉不大好的,有点看不下去,比这部剧这一集的观感还要差一下,但看到三四集后就非常有兴趣了,看得拍案叫绝,希望这部剧也是这样,总之现在很喜欢这类题材的剧,观望状态,看后续,保守评分8.5,后续会再评
导演刘江早先拍过都市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归去来》《咱们结婚吧》,谍战剧如《黎明之前》,年代剧如《老酒馆》,驾驭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能力可见一斑。
这次拍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历史正剧,定位和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光荣与梦想》是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这么严肃的主题,涉及党史的内容又不容出现偏差,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集开头用杨开慧这首《偶感》起兴。
查了一下,杨开慧这首诗是1982年3月10日修缮杨开慧长沙板仓老宅时,同一批手稿一起发现的。
用一首感怀诗起兴,这预示着杨开慧和毛泽东的革命爱情会是本剧的一大看点。
现收藏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内 这么温情的开场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有意消减正剧自身与观众的那种疏离感,避免变成高头讲章,政治教育片。
就现在已经播出的集数来看,导演的处理非常妥帖。
从中共一大会议前毛杨二人为对方梳头,到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抱着毛岸英去学校听杨开慧给工人子弟讲课,诸此种种,彰显出一代伟人并不是只有建功立业、威武雄壮的一面,更有那温情柔软的一面。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情感戏的穿插弥足珍贵。
除了毛杨二人的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让我大受感动的还有一场戏,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劫后余生互诉衷肠,马少骅和李小冉把那种痛失胎儿的常人之情和对全中国孩子的博爱之情演绎得非常到位。
从宏观的大历史到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孙中山和宋庆龄这两个人物是妥妥地立住了。
《光荣与梦想》不仅文戏好,画面的质感、音乐的渲染营造出的那种观感也非常出色。
一部作品是否精彩,跟是否主旋律无关,而是与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推进、故事的叙述息息相关。
作为正剧,《光荣与梦想》不能全靠几场温情戏来拉起观众的好感,如何讲好主线故事才是关键。
而且《光荣与梦想》叙事横跨35年、历史人物多达400余人,如何避免海量的人物脸谱化,是颇费考量的一件事。
要拍好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剧组坚持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关键的。
拿黄埔军校建校招生这场戏来说,特地安排几位典型人物做了着重表现,考前温文尔雅的方志敏给农家出身的黄维讲解革命,给军阀当过士官但文化素养不低的陈赓分析中国形势。
人物性格分明,也给面试时各人的演说做足了铺垫。
考场上的几场面试更是精彩。
对比考前的闲谈,考场氛围的营造、考生慷慨的陈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需要提一句的是,剧中安排毛泽东负责黄埔军校上海考场招生考试,并不是为了突出伟人而做的刻意安排,而是有史可据的事实,可见剧组真的是做到了“大事不虚”的地步。
第五集黄埔军校南征陈炯明,军官请战强攻淡水城这场戏,陈赓、郑洞国、曹渊、杜聿明、王尔琢等十几名观众叫得上名字的军官争相请命,观众能感受到,虽然这些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迥异,但是都秉持着相同的奋勇攻敌的理念。
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张力、情绪的表现都十分具有感染力。
《光荣与梦想》还只播到第12集秋收起义,但就已经播出的剧集来说,水准非常高,期待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光荣与梦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我觉得拍的真心一般
节奏不吸引人,演员的扮相都比较老像,甚至不匹配,化妆明显很多角色感觉不合适,特别是杨开慧、周恩来、陈赓、蒋先云、宋庆龄、徐向前..........甚至是毛泽东、蒋介石、孙文都老气横秋......
到底是叫刘秘书?还是你们的毛参谋?
演技都还不错
太假了,好好的剧毁在某些综艺演员手里,果断放弃
·其实我倒认为评论过于苛刻了,毕竟《觉醒年代》用43集讲3年从新青年到建党的故事,《光荣与梦想》用40集讲建党到抗美援朝近30年左右的故事,体量上来说就没法进行一个客观的比较。肯定无法做到想某些剧情那样深入地对某一时期事件的各方面还原。·整体而言对人物的塑造是有记忆点的,比如最深刻的居然是蒋介石那副的嘴脸,最共情的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牺牲的李大钊、缴械投降的陈独秀、战死的毛岸英,无数的革命先烈,表达致敬。·看完总体感受是很惭愧,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却连自己国家的往事缺乏基本的了解,却对其有诸多评论,实是不该。·尽管所谓“历史只是一个不断被重写的学科”,但基本的了解与探究是必须的,这是迈向人文学科不可绕过的一道门槛。
还行
2023.12.27日二刷至重庆谈判,转大决战再回来
看完,很可以,有很多小细节很有意思
选角❌
演周恩来的是谁啊,演技太拉胯了吧
比还有一部差远了
。
对于历史剧,特别是像近代这种有详细资料考证,存有影像资料的近代史剧。在故事上,人物形象上都应该去充分的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尊重历史人物形象(不要指鹿为马)!他的人物不需要演员去重新塑造(因为是有实质性的影像资料存在的,不是虚无的。不像古代的历史人物,靠描述靠想象,所以需要去重新塑造),而是要把他们演绎出来就可(最低标准)。对于这部剧,一是在形象上并不是很尊重历史人物,而是在性格上演员过于去表现自己想要演出来的伟人们的样子,不是去演绎伟人们本来的样子(候京建,刘劲,唐国强等几个外是真的外形神态举止到从内散发出来的人物性格都可以,感觉他们是对为人们有研究的)。二是剧情,首先是形象上就让人无法带入,整部剧情就感觉没有了灵魂。去看《觉醒年代》和《伟大的转折》吧(非常推荐),或者看更早拍的一些《
觉醒年代偏拖沓,这部又太快。
黄晓明太劝退了……不过看着和觉醒年代重合度极高的阵容我还是去看了一下,完全没法比,叙事很差假大空,真是可惜了除了黄以外的这些好演员
可以说是无缝对接《觉醒年代》,尤其是大钊先生和教员同框时,因为都是一样的演员(另外很多《觉醒》里的演员也有参演)。因为年代跨度很大,... 展开
本以为是铺大饼的流水账,其实并不是。导演很清楚,一部电视剧讲述从建党到抗美援朝,几乎不可能,所以导演重点描述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事件。其他的用真实的纪录片影像加旁白的形式交代。松弛有度,还可以的剧。摄影配乐演技都是比较高的水平。和《觉醒年代》完全不同的风格,注意,是完全不同。如果你以一个“看第二个《觉醒》”的期待来看此剧,你可能就会失望了,觉醒更多的是抓细节与艺术共情力,此剧不同
紧接着觉醒年代看,这剧情过分紧凑,像是历史课本的影视版。历史事件的讲述也不均衡,前面是过于紧凑,后面抗美援将近五集。但是摄像和音乐非常棒,非常感染人,场面震撼。
前面还好,如果能把国民党一些爱国将领和战役也捎带提一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