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5集,还是很爽的!
讲讲自己的小小观后感吧。
合理的地方:1、没有上帝视角。
江南和岛田搜寻线索的过程,还有岛上的推理,给人感觉就是比较真实的,没有夸张的上帝视角,根据询问或调查到的证据,一点点代入推理过程,体验不错。
2、中村杀妻动机能理解。
天才建筑家中村,设计的十角馆暗藏密室,这个在最初看到建筑家的时候就有猜想到,似乎建筑家跟密室会自动关联哈哈。
因为女儿死了,中村为了能和心爱的妻子永远一起,杀了佣人夫妇和妻子,再把园丁留在密室(应该是杀了园丁,死因不明)。
在大众的视角来看就是园丁杀害夫妇畏罪潜逃的感觉,此刻他们是真正恩爱的夫妇(大众视角),但实际因为没了女儿这个纽带,本身爱着自己弟弟的妻子或许哪天会提出离婚。
弟弟有说过哥哥有缺陷,不知道是不是说明其实哥哥是无法生育的,但是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接受了女儿这个纽带,同时也只是接受女儿纽带的作用,但是无法接受弟弟的不忠和不是自己亲生女儿的织子,所以当女儿死了,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这个杀妻动机就显得合理。
岛上的人到后期才猜到中村青司和织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埃勒里认为是青司假借死亡,为了女儿报仇,然后在岛上杀人的动机,但是主角最开始看到信就猜到了他们之间存在关系,这合理中似乎又透露着不合理,或许也体现了江南的敏锐,不过你都退团了,你怎么会这么轻易的想到这个成员,相反其他推理社成员却没人察觉。
不合理的地方:1、岛上的人,当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应该是会很紧张,而且晚上大概率都不敢睡觉或睡不着吧,但是各个都是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出门看到有人死了,再来惊讶和害怕,这给人感觉就有点npc,似乎到了晚上就只能入眠且强行隔音效果巨好,一点听不到范杀人贴牌的动静,进入了狼人杀世界,晚上只能闭眼哈哈。
2、勒鲁在山顶看到岸边的范,竟然会被范追上而且敲死,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追上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同时也揭露了,勒鲁之前在看到的,是范藏在岸边的皮艇,他想再次来确认下皮艇。
3、关键线索。
载学生去岛上的船员,肯定会留意到岛上实际死亡的学生人数和实际载过去的人数是不符的,亦或者是警方在调查的时候,通过调查到学生去岛是通过坐船的方式来确认实际岛上死亡人数,这样就会发现实际少了个学生尸体,也就是范。
4、作为岛上的推理担当,埃勒里在最后都看到园丁的尸体了,应该会意识到,当初蓝屋被烧死的真的就是中村,那就不存在什么中村这个外来人杀人的猜想,真正杀人的不就在他和范之间,后面都还能毫无防备的喝下咖啡,强行降智的感觉。
5、既然岛上的人,都是热爱推理的,甚至在范的视角里,他们在抢救织子的时候,没有选择打电话和人工呼吸,都怀揣着可能有人蓄意杀人这么一个希望有死者然后进行推理的冲动,那在岛上的头一晚有人死的时候,除了埃勒里和卡尔,其他学生我感受不出他们实际对推理的在行。
6、范这来回跑的体力和意志力,铁人三项他必须得报名拿冠军哈哈哈。
如果按照主角属性,江南看到了织子戒指的符号,猜到了织子和范的恋情,那他最后的猜想,会不会根据为了给织子报仇这个动机,推测到范犯罪的可能性呢
看完后想吐槽一下,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剧版说实话拍的不错,但是手法剧情bug挺多的。
1:按凶手这个来回杀人的频率,根本没什么休息时间,累都累死了,来回这么多趟还没有渔民发现,离谱2:警方给描写的宛如酒囊饭袋,首先这座十角馆被凶手伯父买下,按道理伯父也属于案件相关人员,有没有人使用之类的不进行调查?
一查不就知道凶手借用了吗?
还能让他跑了?
这伯父也是个冤大头,买了个宅子,就被凶手借走烧了,事后还不找凶手算账,笑死3:推理研究会的智商低下,也别叫推理研究会了,叫烟酒会算了,不是抽烟就是喝酒,完全没有智商,身边人一个一个死了,还能睡着,睡不着甚至要求吃安眠药睡着,笑死。
唯一一个看上去有智商的埃勒里,就剩两个人了还不怀疑对方,直接白给,简直是个大天才,要不怀疑你自己是凶手算了,这么信任对方。。。
4:中村千织也没人强迫她喝酒啊,自己要喝的,你也要怪朋友们,和这种人当朋友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尤其是奥希兹,太惨了,第一个杀她的理由是知道她一定是帮自己女朋友的,不想让她崩溃,也不想被她看出破绽,只能说明凶手已经是个疯批了,根本不是为了女友杀人,只是想杀人的杀人魔罢了。。。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十角馆杀人事件》是由日本推理作家绫辻行人创作的小说,该书是“馆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同时也是绫辻行人的处女作。
它还有个漫画版,由清原纮所著。
两个版本都没看过,单以这个剧来说,绝对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推理作品,堪称又一版本的“无人生还”。
该剧一共五集,目前看了前四集,感觉非常上头,值得好好聊聊这个复杂的团灭案。
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一年前,大学推理社组织酒会,成员中村千织意外身亡。
半年后,千织的父亲中村青司,死在了位于角岛十角馆旁的蓝屋之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妻子和枝以及佣人夫妇。
四人死前都服用了安眠药,佣人夫妇是被捆绑砍头杀死,青司是全身被淋煤油烧死,和枝是被勒死且被砍断左手。
刚上岛不久的园丁吉川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悬案。
蓝屋和十角馆是青司设计建造的,案发当日红次郎与岛田洁在一起,有不在场证明。
事后,红次郎把十角馆低价卖给了范的伯父,范也是推理社成员,于是推理社将要去十角馆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生活。
成员一共有社长埃勒里、法学部卡尔、医学部爱伦坡、文学部勒鲁和奥希兹、药学部阿加莎,以及范七个人。
从这里开始,故事分为城市和角岛两条故事线,因为前推理社成员孝明没去角岛,但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司的信。
等他回想起蓝屋案之后,立马跑去找红次郎询问,刚好遇到了好事的岛田洁,他们俩组成了城市调查团。
第二日,十角馆的桌子上出现了五名被害者、侦探和凶手的塑料板,像是七个人要玩一场推理桌游,可无人承认是谁准备的。
之后的每一天,角岛接连出现命案,奥希兹被勒死、卡尔中毒死亡、勒鲁被砸死、阿加莎中毒死亡、爱伦坡中毒死亡,从塑料板的提示来看,埃勒里是侦探,范是凶手。
不过埃勒里通过各种分析和案件还原,始终坚信青司没有死,就活在某个隐藏的密室之中,为女儿向他们复仇。
他通过咖啡杯的隐蔽记号,真的找到了密室,里面有一具枯骨。
而孝明和岛田洁通过调查分析,初始也怀疑青司没死,之后发现青司对千织并没有那么关心,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
所以孝明和岛田洁大胆假设,千织是红次郎的女儿,那么和枝消失的左手,大概率被青司寄给了红次郎。
对此,红次郎也亲口承认,蓝屋按就是青司犯下的罪,他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弟弟证明,和枝永远和他在一起。
如果青司确实已经死了,那么密室里的枯骨就是失踪的园丁吉川诚。
换句话说,若红次郎没有不停往返于十角馆的话,那就根本没有外人向推理社复仇,凶手不是范就是埃勒里。
角岛发生大火,警方发现埃勒里有往自己身上淋煤油的痕迹,是侥幸未死的幸存者。
当警方询问孝明和恭一在社团的代号,恭一回答了一个“范”,凶手呼之欲出了。
原来范和千织是地下恋人,范是为千织复仇才设计了这场连环杀,利用小艇趁黑往返于城市和角岛之间,还利用孝明充当他的时间证人。
其实范在第一集就出了个线索,孝明在收到青司的信时,曾打电话询问恭一有没有收到信,当时被家属告知恭一去了角岛,结果当晚就出现和孝明见面,说自己去画画没去角岛。
由于开始没意识到恭一和范是一个人,但却觉得恭一有往返的可能性,没想到凶手真的是他。
这个影片本身就是一个挺矛盾的存在,因为那个难以影视化的叙诡,对于推理迷来说对于如果先看的原著就会太过在意,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选择先看剧版再看原著又有点本末倒置。
大概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先看书再隔一段时间看剧版。
剧版的年轻演员基本还算贴合原著,演技也算可圈可点吧,几乎没有全程都拉跨的人,特别是开始死人后大家的演技都比较自然了(),开头感觉就是尬聊。
比较让人遗憾的是埃勒里塑造得太轻浮了,原著里应该是更高冷疏离的,在特别是刚收到塑料板时他的质问也很严肃甚至有点焦躁反感,绝不是玩乐看戏的态度:“到底是谁?
”埃勒里耸了耸肩膀,“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
”没有人说话。
在尴尬的沉默中,七人面面相觑。
“埃勒里,”爱伦·坡开口了,“干出这种恶作剧的,不是你就是阿加莎。
”“别胡说八道,我说了不是我。
”“也不是我,你太过分了。
”大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沉默逐渐使众人不安起来,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的神情,希望有人能失声大笑,然后突然跳出来承认。
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只听见远处传来的海浪声。
“我发誓,不是我做的。
”片刻之后,埃勒里打破了僵局,他不苟言笑地问着每一个人,“真的没有人承认吗?
我再问一次——范?
”“我不知道。
”“好吧!
”埃勒里撩起鬓角的头发,“凶手——可以这样称呼吧?
毫无疑问,就在我们当中。
没有人承认,说明有一个,或者几个居心叵测的人混在我们当中。
”“居心叵测?
”听到阿加莎的提问,埃勒里冷冷地回答:“这还不清楚?
有人在策划阴谋诡计。
”剧版演得太邪魅造作、没心没肺了.....很多时候甚至感觉在看舞台剧,到后期正经推理时才感觉好些了(漫画版埃勒里应该是三版里最好的了,颜值担当加贵公子气质,最重要的是把原著最后的愚钝也改了)。
岛田则是从潇洒随性变成逗比,但是很微妙地,又有种是在用这种逗比来掩饰真实想法的感觉,所以不能说OOC吧,跟江南的化学反应也还算不错。
而最重要的角色—守须的演员应该说演得很到位,剧版对叙诡的处理方式就是照搬了漫画版,连揭晓谜底的分镜都一样:
但是比起漫画,正因为有演员对岛上和本土两种完全不同形象和性格的演绎,才使得叙诡更具有迷惑性,可惜的是有时候镜头扫到范的全脸,应该还是有眼尖的观众会发现吧......剧版的剧情节奏把握得不错,没有特别拖沓或匆忙的部分,尤其是将第五章完全留给守须的自白,可以看出导演想要以凶手的心理变化作为全剧内核的意图。
在这个故事中凶手是绝对的主角,他的犯罪过程是本作的主体,他的内心独白是故事的结尾。
原作中只是模糊地暗示着千织对守须犯罪的否定,可以解释为守须潜意识里的自省,或者只是作者借此表明复仇不正当性的立场:(……千织。
)他在心里呼唤这个名字。
(千织、千织……)闭上眼睛后,那天晚上的冲天火焰仍然就在眼前,撕裂黑夜飞舞而上的哀悼之火包围了捕捉到猎物的十角形圈套。
她的幻影浮现在火光中。
他再度呼唤千织,她却垂下眼帘,默然不语。
(怎么了,千织?
)火焰越来越猛,随风四处乱窜,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一切。
恋人的身影被吞没在火光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
而剧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强了凶手的自省和内疚。
一是加入千织的正面描写,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立体的存在,她和守须及推理社成员的关系更是成为侧面反驳守须犯罪动机的关键。
原著里守须并非那么执着于两人恋情的秘密性:自己没有告诉任何人(千织应该也不知道),并不是刻意隐瞒,也不是羞于启齿,而是两人都生性怯懦,唯恐公开恋情后自己的小世界遭到破坏。
剧中略去了原著里守须悲惨的身世,着重描写守须对千织的独占欲,并以此与中村青司对和枝夫人的独占欲呼应,他们出于对这对母女偏执的爱最终犯下相似的罪行,而千织和守须的相识相爱过程,也补充了守须执行计划的强烈动机。
饮酒会时守须提前离开社团活动室,千织却反常地劝他多留一会,因为守须的孤僻别扭使得他没有选择守护在千织身边,所以他才说“是我害了她”,犯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应该被所憎恨的对象,还有比这更令他愧疚的吗?
而剧版改编的江南来到海边与守须的谈话,主要也是为了“虐”守须。
他虽然说命运交给神明,但是当江南把他的计划猜得八九不离十时,他还是紧张得咽了一下口水(这里守须演员的微表情真的很到位),再来就是借江南之口让他知道千织真正的想法,一直都想和社员们成为朋友的千织,怎么可能原谅犯下如此罪行的自己呢?
如是,为了让守须这个罪犯惊吓并醒悟,导演又特意安排了一碗房东对江南的鸡汤,江南才从原著的默默下线变成了海边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剧版也有意弱化第三轮酒会时社员们的责任,原著里江南很明确地说“平时的聚会,她只参加第一场就回去,但是那天我们硬让她一直留到了第三场,实在太不应该了。
她原本就身体虚弱,听说大家还拼命给她灌酒”,只凭这一句社员们就是全责。
剧版里虽然增加了医院里社员们为了摆脱责任冷言冷语的场景,但将直接原因归咎为千织为了融入大家,勉强自己喝下酒,而爱伦坡也为其做了心肺复苏,以及从守须视角想象了社员们没有及时将千织送医、反而将她的不幸作为一种难得的刺激,其实都有暗示守须的憎恨主观性太强,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下判断的意味。
漫画版则是完全改写了千织死亡的背景,也正面及侧面表达了社员们的愧疚,而守须的犯罪完全出于误解,社员们对千织的死算是完全免责了。
剧版像是介于原著和漫画版之间的折中。
两版改编都削弱了社员们的责任,从直接的“罪”降级为人性的“冷漠”,将原著尖锐的矛盾模糊化,孰好孰坏见仁见智吧。
再说几处看了电影又重温原著想到的细节:原作中守须拿着警告信时的描写:“被你们这帮家伙——杀害的——千织——”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着排列在信纸上的印刷字体,心乱如麻。
烟吸进喉咙几乎难受得要吐出来,守须把只吸了两三口的烟揿灭在装了水的烟灰缸里。
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心乱如麻”是因为计划开始实施时的焦虑不安,“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可以认为是指江南遇到了岛田,最终看穿了自己计划的人。
最后的塑料板是“侦探”和“杀人凶手”,从守须营造的假象来看,埃勒里是他塑造的“杀人凶手”而他自己是曾参与推理的“侦探”,而岛上的真相是埃勒里是推理到最后的“侦探”、守须则是凶手,形成了一个很巧妙的对称。
原著里岛田在海边见到守须后只是说自己想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完全没有说明推理过程。
剧版则是用岛田去摩崖石刻确认暗示了他的怀疑:
可能是暗示因为守须提前准备了画作,所以几个月以来石像的一些变化没有在画中体现出来。
最后一点是全片最糟糕的缺陷,身为医学院高材生的爱伦坡居然不知道心肺复苏应该在平硬的支撑面上做:
请勿在沙发上做心肺复苏啊啊啊!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
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
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
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
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
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
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
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
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绫辻:你们聊。
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周六的晚上拿一个杯子夹一块方冰,铺一层伏特加然后橙汁吨吨吨往里倒。
窝在沙发里盖上厚厚的毯子压住小火箱,螺丝刀两个人一人一口,一窝就窝到凌晨一点一口气看完5集《十角馆事件》。
美妙的体验!
我看完真的很想感谢这部剧的导演,它拍的太工整了,太还原了。
难以想象一本1987年发布的久负盛名的推理小说,能够以剧的方式完整地展现这本书的叙诡和反转。
我边看甚至能边脑补绫辻行人的文字,脑补江南和岛田走访调查的对话样式,这种体验是很有趣的,我们常说看小说能脑补画面,但这部剧是能够看画面脑补文字的。
工整、还原,这种词放在别的推理作品影视化中似乎显得有些平庸,但是对于《十角馆事件》绝对是极高的评价,看到最后解密时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它被称为「最难被影视化的作品」。
是的,我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才觉得感谢,更加庆幸能够在2025年以剧的形式获得不亚于1987年当时的年轻人读了这本“最近异常火爆的推理小说”近似的体验。
怎么具象化这种体验呢?
我觉得就是标题里的——Magic moment。
说来惭愧,在这里大谈特谈的我其实只读过绫辻行人的一本书,正是同属于馆系列,大名鼎鼎的《钟表馆事件》。
这本书给几年前初读的我留下了无以复加的震撼,而最最震撼的那一刻,如果你也读过那你一定跟我一样记忆犹新,我忘记了那个角色的名字,他的遭遇他的性格,但是我依然记得他在半夜12点逃出生天推开通往外界的门时被刺眼的阳光笼罩的惊异与恐慌——我认为这个瞬间正是《钟表馆》的Magic moment。
以我极其有限的绫辻行人作品阅读量(笑)似乎可以总结出他作品的魅力,就是这极具戏剧张力的,揭露核心诡计的一个瞬间。
比起一般推理小说是由侦探出场来揭露这个诡计,绫辻行人更喜欢用这种Magic moment。
当然,这部剧简直天衣无缝地还原了这个瞬间,在第四集结尾守须摘下眼镜,抬起头报出自己绰号然后出片尾字幕时,我的的确确是叫出了声,随后发出了数声诶诶哦哦的连连惊叫(在半夜,请不要模仿)。
那感觉确实美妙,它就是还原的这么好,这么精妙,关掉电视真像合上了这本书的末页,只觉回味无穷。
似乎听起来有些太夸张了,正在读剧评的你如是想,一部发布时间如此早的推理小说,核心诡计估计都和《占星术杀人魔法》一样被循环“致敬”过几轮了,就算不像前者这么夸张也至少是套路被后来者的作品借鉴过很多次。
这么说确实没错,这本书并不如千禧年后愈发奔放的新本格作品那般复杂精妙,但是作为新本格的开山之作,它的魅力自然是保存在字里行间的。
这也就是我这篇剧评的第二句话,应该如何去享受它的魅力呢?
我的答案是——be fool。
请像个愚者一样,尽管去被作者愚弄吧。
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是留足了伏笔暗示的,而且因为这本书是这么的经典,我读过的其他后来者有不少类似的桥段,假若我真的逐帧品鉴,仔细思考,我感觉是能猜出核心诡计的,但若是那样,当Magic moment到来的时候恐怕是会失色不少的(那杯螺丝刀的作用不就提现出来了么)。
我倒没那么在意所谓的“推理十诫”,在我看来推理作品就是欺骗的艺术,就安安心心地被作者误导欺骗就好了,好的作品会让你被骗的心甘情愿大呼过瘾,请速速再骗我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有一项至今还在持续的记录——还没有猜出任何一部推理作品的凶手(自豪)
明显的缺点首先就是部分选角不贴原著,比如原著中的爱彼伦是个肌肉猛男,但剧版的他却像个某种书生。
其中的爱乐里原著中的他是个书生,但是剧本的表现却过于轻飘,演员演舞台剧的夸张表演方法,向这位生命不凡的名侦探的24小时高强度开屏的大孔雀,属实有点儿用力过猛熟悉日剧的观知道选角一直都是真人翻拍剧的痛点,绝大多数都为了捧新人演员,魔改人设。
改动最大的是故事,最后的原著中在海边找到守序的只有洁哥一个人去察觉到他看破了自己的布局,赶在他开口前就要匆匆离开,然后增加了江南的发展推理,主要目的是让守序意识到千织的真实想法,并且认识因为偏执的爱犯下了相似的罪。
完美诠释了新本格的意义,用熟悉的经典模式。
唤醒读者对本格推理的回忆。
在用天马行事的脑洞。
实现了不可实现的诡计。
读者以为作者应该客观叙述线索。
十角馆是叙述性轨迹,作者带头忽悠读者。
读者以为特殊的建筑。
应该在案件中发挥作用。
但这个建筑就是个噱头。
不会旋转,也不会换房间。
读者以为密室就应该是封闭的。
而这个密室连着密道。
联通海阔天空。
读者以为密室是案件的关键。
而这个没有两个密室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读者以为孤岛模式就该与世隔绝,而这个孤岛能开船进出。
读者以为凶手作案就该极其的缜密。
而凶手计划漏洞百出。
读者以为侦探应该料事如神。
而10角馆的侦探甚至没有出现在案发现场,发现到最后也没有明显的推理出真相。
十角馆的问世。
打破了清张魔咒。
打破了固执的评论家和出版社对推理审美的垄断,新本格推理就是新时代读者需要的本格推理直接影响了日本推理文坛的格局,
作为馆人痴第一时间去看了十角馆电视剧*^_^*写点repo!
先说总结,这部剧是80%忠于原作的,基本上所有影响案件走向的关键情节都没动。
看得出来加了一些编剧自己的喜好,小南的戏份变多了,在推理的劲头完全不输岛田洁呢。
名侦探江南…!
有几个我比较在意的点被改动了,首先是在角岛失火后,岛田洁的哥哥询问范“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上岛”。
这之后引出了后面第七个客房没有住人,巩固自己不在场证明的伏线。
大概编剧觉得这间破屋子的存在实在不合理?
但这一点实在是没有办法忽略啊。
范可是与角岛存在直接关联的人,如果他叔父没有购入这座地产,众人根本没有上岛的途径。
这一点在警方调查中实在不能忽略吧。
第二点是千织的代号,这一段剧情简直像是范达因的梦呓。
文中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代号,千织的代号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
一般会觉得是入部时间短还没有取得代号,在剧版里直接改为大家要千织继承“已经退部的江南‘道尔’的代号”。
但注意时间线,千织死于江南参加过但提前离开的第三场酒会,此时江南不仅没有退部,甚至还没有告诉大家退部的意图。
江南下决心退部都可能是因为千织这件事的导火索,这不是完全因果倒置了吗。
变成褫夺封号了…第三点是奥西兹手上的戒指,这个倒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书里范一开始是被迫砍手,是因为奥西兹手指肿胀无法取下戒指,走投无路才选择砍手,并且找到了模仿犯这个理由,在随后的卡尔之死上也是如此。
主动砍手这个剧情显得太过冷酷了,我觉得范多少对奥西兹还有一点怜悯之心吧。
不过都连环杀人了这点怜悯也不值一提,所以改了就改了吧。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改动,比如范不愿岛江二人继续“玷污”千织所以宣布自己要退出(这显得好孩子气),岛江二人被强化过的互动,以及最后江南提出的关于埃勒里和千织在交往的猜想。
江南的存在感确实是更强了,演江南的这孩子也挺可爱的希望之后还可以多多出演~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倒是处理得还不错,思路和漫画版是一样的。
范并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在角岛也上一直没有切过特别近的镜头,倒不如说角岛上特写拍得本来就少。
(印象最深的是厨师的骷髅)这点我甚至觉得比漫画版还隐蔽,感觉漫画版里两人美得很相似(笑总得来说是一部没什么大错的剧,比较忠诚地把原文搬上了荧幕。
对我而言确实还是更喜欢漫画版的改编,但是也算是比较合格的小说改吧。
近期看过原著,发现电影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并不影响体验。
演员演技还行吧,颜值普遍一般,配乐太吵,老年人耳朵受不了。
再说说影视化对找出真相的帮助吧,其一是给凶手的镜头,不得不承认,认不出是同一个人,但是,没出现范的正脸和特写,台词也少,暗示已经比较明显了。
其二,十一边杯子放在一堆十边形里面,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不过特写镜头很短,要特地关注才行。
【秦昊?
你咋变得这么年轻了?
】
很失望。
纵然010行人《十角馆事件》的口碑褒贬不一,可是在1987年发表这样一部新本格作品作为自己的出道作,怎么样都是很惊艳了。
在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适合拍成SP或者剧集,但是没想到最后的表现是这样,真的非常失望。
我当然觉得不一定要找名卡司,可这群青年演员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演技很烂。
2017年《无人生还》的SP,还有其他几个莎婆作品的改编,我觉得日版拍出来就是一个笑话,可对着一群名卡司,看到名演员我的心情也会好一点。
原著中的埃勒里非常聪明,但是我不知道为啥望月步把这个角色演得这么讨人厌。
艾伦·坡作为大医院的继承人+医学院高材生,极具个人魅力,但是在剧集中,除了判断死亡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推理的点。
阿加莎不用说了,除了尖叫+做饭,没有任何担当,长滨祢留这角色,还不如《假结婚》中的受气包。
至于范,别提了。
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映化最大的bug就是范这个角色出来就知道是谁了,因为两地跑两地都要出现。
我想这也是剧集没找名演员的原因,于是找了一个出道没多久的新人。
但是我又不是脸盲。
于是为了削弱这点的bug,范在十角馆的参与度不高,可在看原著的时候,我就觉得范很可疑。
十角馆的呈现也没有我想象中大气。
《十角馆事件》果然很难成功真人化。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