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成为好莱坞大玩家的网飞,在年末奉献出了有力的两连击:11月底上线的《爱尔兰人》,12月初上线的《婚姻故事》,不仅口碑飘红,在社交网络上也引发了现象级热议。
这或许是只有网飞才能成就的事,若这两部电影在院线首映,很可能会被特效大片淹没,沦为知识分子与资深影迷小群体内部的谈资。
时至今日,《婚姻故事》本身已经差不多被人嚼透。
无论是两性之间的角力,每段婚姻关系中的爱恨交织,还是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的精彩表演,都已经被人分析了无数遍。
但作为新一代纽约知识分子导演的代表,诺亚·鲍姆巴赫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及知识储备为《婚姻故事》提供的语境,还没有被人们提及太多。
或许,这部作品及其导演在诸多语境中的脉络,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新鲜东西。
迈克·尼科尔斯+伍迪·艾伦+“呢喃核”:纽约电影集大成者许多人对鲍姆巴赫的最初了解,或许是通过韦斯·安德森:后者的作品《水中生活》(2004)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都是由安德森和鲍姆巴赫联合编剧。
反过来,安德森也推动了鲍姆巴赫的事业突破:他是鲍姆巴赫作品《鱿鱼和鲸》(2005)的制片人,正是这部电影,让鲍姆巴赫在好莱坞以导演身份站稳了脚跟。
的确,鲍姆巴赫与安德森的早年作品有诸多相似:都将故事聚焦于中产家庭在人前的审慎魅力,和在人后的辛酸(详见《天才一族》与《鱿鱼和鲸》)。
但与出生在休斯顿的安德森相比,鲍姆巴赫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气质更重的纽约家庭:他的父亲是小说家兼影评人,母亲则是纽约另类杂志《村声》的撰稿人。
他父母在布鲁克林的居所,曾经成为《毕业生》导演迈克·尼科尔斯的80年代作品《心火》的拍摄取景地。
如此成长背景,似乎注定了鲍姆巴赫的作品会更具有知识分子的内省气息。
在伍迪·艾伦风头渐弱后,鲍姆巴赫已经成为纽约知识分子电影的代表人物。
人们常把《婚姻故事》与《克莱默夫妇》做比较,但《婚姻故事》同样是对《安妮·霍尔》的传承:两个具有才华并彼此喜爱的年轻人,却因为一个心向纽约,一个心向洛杉矶,不得不分道扬镳。
而两部电影在结尾处,都用一首歌来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与喟叹:《安妮·霍尔》中戴安·基顿演唱的“Seems Like Old Times”,和《婚姻故事》中亚当·德赖弗演唱的“Being Alive”。
对亲密情感的探索,悲喜交加的调子,对纽约的热爱,和对明星魅力的出色呈现,都是鲍姆巴赫对伍迪·艾伦的继承。
但鲍姆巴赫的电影配方又不止于此。
伍迪的电影善于用幽默与智慧化解痛苦,鲍姆巴赫的电影却甘愿直视生活中的痛苦和尴尬,哪怕它们会刺伤你的眼睛。
我们从《婚姻故事》中妻子托好友向丈夫提交离婚文件的场景,和丈夫在家庭观察员的监督之下,竭力维持美好家庭生活表象的场景中,都能辨识出鲍姆巴赫的独特风格:他极其耐心地为场景留出时间,任由人物关系与戏剧氛围随着时间自由发展,蔓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枝节,最后却又让一切归于痛苦和无奈。
前一场戏中斯嘉丽的姐姐在紧张下的口不择言,后一场戏中,德赖弗在观察员审视之下的笨拙与慌张,都为场景增添了出其不意的幽默感。
然而在场景最后,鲍姆巴赫揭示的却都是血淋淋的真相:前一场戏中夫妻原本正常的生活表象,被一纸文件完全打消;后一场戏中德赖弗的全部斗志,在旷日持久的离婚战争中被消磨殆尽,他被生活彻底击倒了。
鲍姆巴赫的上述特质,让人想起了纽约电影的另外两个传统。
对亲密关系中痛苦和绝望的捕捉,让我们想起前文中提及过的迈克·尼科尔斯式的泛百老汇传统,尤其是他的经典作品《灵欲春宵》。
而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琐碎细节的精妙捕捉,又让我们想起了同样将视角锁定于生活琐事的“呢喃核”(Mumblecore)电影传统。
这个发轫于21世纪初的纽约独立电影流派,不强调戏剧性,却专注于人物情绪和场景氛围的微妙波动。
而“呢喃核”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鲍姆巴赫现在的恋人格蕾塔·葛韦格。
于是,来自伍迪·艾伦、尼科尔斯和“呢喃核”的三重影响,使得鲍姆巴赫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纽约电影的集大成者,和当下最具典型性意义的纽约知识分子影人。
文艺片世界的技术流导演但如果你因为鲍姆巴赫对纽约知识分子气质的继承,就认为他是个典型的“文科生”导演,那你就错了。
事实上,鲍姆巴赫最痴迷的电影偶像,是《疤面煞星》和《碟中谍1》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一位因电影技巧而不是文本表达而著称的“理科生”导演。
鲍姆巴赫甚至在2015年专门拍摄了纪录片,来表达他对德·帕尔玛的崇敬。
他与德·帕尔玛一样强调技巧。
对鲍姆巴赫来说,拍电影是个需要严格执行的技术活。
德赖弗与斯嘉丽在片中所说的对白,自然得几乎会让我们以为是出自即兴发挥,但实际上,他们就连每个标点和停顿,都是严格按照剧本执行,自然的状态是经由一次次的打磨而成。
鲍姆巴赫对其作品的外在形式,也有着相当的自觉性:《婚姻故事》采用了复古的1.66:1画面宽高比,这是因为鲍姆巴赫想要在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之间达到平衡。
鲍姆巴赫从伯格曼的电影中学到,特写镜头最能呈现角色的内心,1.33:1是最适合拍摄人物面部特写的画面比例。
与此同时,纽约与洛杉矶的城市环境,两人对簿公堂时的幽闭空间,同样是影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权衡之下,鲍姆巴赫做出了折中而“复古”的选择。
鲍姆巴赫对技术是如此自觉,以至于《婚姻故事》的剧本,有时会显得斧凿痕迹过重。
夫妻二人在开场处写给对方的“甜美情书”,在一个剧作反转之下,被揭示为二人在婚姻调解师的建议下,被迫写就的对方优点;而妻子所写的段落,在影片临近结尾处也会再度出现,它一次次地为观众带来了冲击,但这种冲击,更多是来自技巧性的布局,而不是来自情感本身。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片中种种前后呼应的细节中:德赖弗在争吵中关掉斯嘉丽忘记关上的橱柜,斯嘉丽在离婚官司剑拔弩张之时,依旧提议要为德赖弗剪头发……这些细节都令人鼻酸,但感动我们的,或许只是编剧技巧本身。
是婚姻故事,却不是爱情故事即便有些过度注重技巧,但《婚姻故事》依然是一部极其个人化的作品,这是因为,在2013年,鲍姆巴赫本人也经历过一次离婚。
他和演员詹妮弗·杰森·李有过一段长达八年的婚姻,虽然最后三年双方处于分居状态,而且最后两年,鲍姆巴赫已经与格蕾塔·葛韦格正式成为恋人。
《婚姻故事》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儿子,鲍姆巴赫和杰森·李同样有一个儿子;而他们的婚姻关系,同样是纽约客和洛杉矶人的结合,虽然鲍姆巴赫自称,除去这些细节外,《婚姻故事》的一切都不是对他和杰森·李婚姻的自传式还原。
我们无法得知鲍姆巴赫的婚姻内幕,但有一点很明显:对离婚过程的亲身经历,使《婚姻故事》的文本变得丰满了许多。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有离婚律师出镜的几场段落,是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段落。
它们不仅向观众揭示了让离婚诉讼得以运行的社会体制,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却各异的律师形象,还奉献出了全片最让人难忘的金句:“刑事律师会看到坏人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会看到好人最坏的一面”;“社会一直觉得父亲的缺席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帝就是缺席的,他甚至连做爱都省了!
”然而当我们审视片中那段情感关系本身时,却会发现妻子说的或许是对的:丈夫其实没有真正爱过她,或者最起码,丈夫对妻子的爱,远远不及妻子对丈夫的爱。
两人分手之后,德赖弗的角色在酒吧中的高歌一曲,本应成为全片最令人感动的段落。
然而在歌词之中,我们所听到的他对婚姻生活的怀念,却仅仅在于妻子为他唤醒了他体内尘封已久的感官,并和他分享着所有那些本应被他独自品尝的经历。
说到底,丈夫怀念妻子,只是因为妻子让他更能体会到“Being Alive”的感觉。
而这种怀念在本质上,无疑是自私的。
这的确只是一出婚姻故事,而不是爱情故事。
2019.12.15/原载《南方人物周刊》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这句据说出自特吕弗但是找不到出处的话,似乎很适合用来形容《婚姻故事》。
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种爱情中的两难状况——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依然需要彼此,但我们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这段感情阻碍着我们去实现个人价值。
这就是鲍姆巴赫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事:既有爱情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有事情无法解决的爱情。
需要注意的是,这既不是为了歌颂爱情,也不是为了劝退婚姻。
正因为爱情和个人价值都如此重要,这注定是一个双重绑定的结构,并不会因为语序的变化而落入某种道德结论。
选择任何一边都是一道深渊,而另一条未被选择的道路则会即刻像幽灵一样冒出,形成一个痛苦而吊诡的循环,这也是《婚姻故事》如此让人心碎的原因。
爱情中有太多这样的困境。
很多人相信,爱情中存在着不可饶恕之事,比如出轨。
然而爱情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偿还之事。
爱情常常让我们想死,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杀死我们——当我们选择了和某个人一起的人生,就是杀死了其他的可能性,可能是少睡了很多女孩,可能是放弃了心中的梦想。
但是爱情又常常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哪怕是在我们诅咒对方去死之后,我们依然需要抱着对方的大腿哭。
这些矛盾都形象地反应在男主片尾在酒吧里的独唱中——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我们在很多浪漫爱情电影里看到过爱情的开端。
在最开始的时候,爱情是那个X factor,是无法说清一二三的神秘感觉,是让择偶条件清单短路的额外之物。
但在《婚姻故事》里,鲍姆巴赫拍出了爱情的终结。
于是我们发现,到了最后,爱情依然是剩余之物,是在经历了所有的撕扯、诅咒、清算后,依然无法被抵消的东西。
就像一杯茶,喝到最后,杯底仍有黑黑的渣滓、茶末,它们曾经是茶的一部分,现在却不再有被喝的价值(事实上你也无法真正喝光一杯茶,那些剩余物总能顽强地残留在那里),上海人管这个叫“结结头”。
鲍姆巴赫在片中反反复复地拍的那些相似的片段——半夜修门、剪头发、点沙拉、系鞋带……他在拍的正是爱情的“结结头”。
《婚姻故事》中那些充满幽默和辛酸的细节,不知是否来自鲍姆巴赫本人的离婚经历。
有人说他是在前妻孕期时出轨,《婚姻故事》不过是他对于这段经历的粉饰,也许真的是这样。
我们在影片看似公平的叙述中,仍然能感觉到那些微的偏移。
女方总是更占上风的那一个,她率先提起诉讼,掌握全局,又先一步move on。
而男主,这个后知后觉、疲于应对的可怜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他的软弱、被动让观众无法不宽恕他。
电影中,斯嘉丽有各种各样的哭泣,但是亚当司机得到的才是最关键的一哭。
我们应该让导演的私生活去影响我们对影片的判断,或者仅仅看到了一部好片子,就去假装无视电影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吗?
在这里,我们要记住的依然是这个双重绑定的结构,没有一方可以掩盖另一方。
对这个问题唯一错误的回答,就是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继续烦恼,继续困扰,对待婚姻和故事我们都应如此。
我要把查理的这首歌抄在这里,如果有天我和爱人发生了争执,我就重新看看这篇歌词,听听这首歌,想想我们最开始是为什么要投入一段因为认真所以必然会有争执的关系当中的。
BEING ALIVEBy Charlie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Someone to hurt you too deep Someone to sit in your chair To ruin your sleep (It's true, but there's more than that. Is that all you think there is to it? You have so many reasons for not being with someone, Robert. But you haven't got one good reason to being alone. Come on, you're onto something, Robbie. You're onto something.) Someone to need you too much Someone to know you too well Someone to pull you up short To put you through hell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you know?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bbie. I don't think you'll ever be a kid again, kiddo.)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low out the candles, Robert, and make a wish, want something.) 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of short And pull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confused Mock me with praise Let me be used Vary my days But 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Somebody crowd me with love Somebody force me to care Somebody make me come through I’ll always be there As frightened as you To help us surv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本篇影评涉及剧透,建议观影后再看!
)十一月底的芝加哥,天气已经冷的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到来了。
两周前刚去Music Box电影院看完《灯塔》,听闻《婚姻故事》将会放映,还是35mm版本。
顶着冷风去了。
在电影院看35mm版本是很难的一件事。
暑假时候去好莱坞,在arclight看了35mm版本的《纪念品》。
现在数码已经成为主流,越来越少的电影仍然使用成本高昂的胶片拍摄。
其次电影院也得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35mm版本才可以呈现在观众眼前。
35mm的电影投影仪当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出现在荧幕上,我已经感受到35mm的魔力和它带给视网膜瞬间的快感。
在这里感谢导演依然选择胶片作为拍摄媒介!
电影本身其实让人想起来很多电影。
首先是题目,让人想起来大师伯格曼的作品《婚姻生活》。
这部诺亚鲍姆巴赫的电影则注重于婚姻破裂之后。
鲍姆巴赫亲自写的剧本导演的电影,可以说是作者导演。
电影的核心在于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各方面的。
主角Nicole和Charlie事业上的冲突,对于居住地偏好的冲突,个性的冲突,家庭背景的冲突。
这些冲突则是导致婚姻走向结局的催化剂。
Nicole曾是小有名气的演员,后来加入Charlie的话剧之后,和Charlie相爱结婚,生了孩子,还从西海岸彻底搬去了东海岸。
这里强调的还是女性的牺牲。
Nicole说:我是为了你的话剧事业,放弃了我自己的演艺事业。
这个其实是很多婚姻走向矛盾冲突的一个原因。
这个让我想起来几个月前看的一个电影《伯纳黛特你去了哪》。
很多事业比较顺利的女性,结婚后相夫教子,放弃了自己曾经的事业发展,开始向家庭靠拢。
而丈夫可能忙于事业,或者岁月累计,也缺乏了对妻子的一些情感上的沟通与关心。
这个是个社会性问题。
很多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的女性,几乎等同于脱离了社会,无边的孤独把人推进一个深渊 -- 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Nicole就很沮丧,她对律师Nora说,如果在一个瞬间,Charlie关心她了一句,可能事态就不会走到这一步了。
可惜Charlie没有。
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重点,就是居住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很大重合,但是他的确强调了这个点。
Nicole来自洛杉矶,家人都在洛杉矶。
Charlie热爱纽约,自己的剧场也在纽约,家住纽约,从来也没有怎么想过Nicole喜欢不喜欢纽约。
Nicole终于爆发,决定离婚。
其实在另一方面,纽约象征着Broadway百老汇,而洛杉矶象征着洛杉矶Hollywood. Nicole选择会洛杉矶,一方面是对自己个性/voice的捍卫,另一方面是宣布自己再一次走向事业,勇敢地做出为自己的决定。
在车里和陌生男人亲热,很大程度也是心理上对自己强调,我不是为别人为丈夫活着,我是为我自己。
Charlie的“冷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他不怎么提及自己的父亲,Nicole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几面。
Charlie自己都说,Nicole的家人就像他的家人一样。
感谢Music Box送的电影海报除去胶片的因素,电影本身的拍摄也很有趣。
我印象深刻一个Nicole的长镜头,对着斯嘉丽约翰逊的脸,背后是白墙,就像是Nicole透过银幕直接同观众倾诉心中的委屈压抑。
这是最靠演技的时候,斯嘉丽做的很棒。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Charlie在餐厅直接上去麦克风唱歌,那一段也很迷人。
电影的本质也回到了那个经典的问题:女性到底如何在一段健康的婚姻中实现做自己?
为什么自己要为了家庭丈夫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喜好。
对于明年年初的奥斯卡,我不确定这部电影会不会得到最佳影片或者导演的题目,但它至少会拿两个左右提名,我猜其中一个会是最佳原创剧本,另外一个可能会是最佳女主或者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就像是很多近些年离婚主题的升级版,很多有趣的情节和台词 -- 尤其是那段关于上帝和圣母玛丽的 -- 在电影院里能都惊呼导演的比喻。
但它同时也被这样格局的剧本限制住,很难成为一部留世杰作。
感谢您阅读我的影评。
我15岁去美国上学,现在在美国读高4. 自己也称得上是电影爱好者,最近拍完一部短片,刚刚提交到戛纳电影节。
如果您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ndysspace. 下面是二维码👇 谢谢!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一位有孩离婚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后,说自己终于释怀了,影片中的夫妇有更得当的处理方法,但原来“条条路都是死路”。
我却正相反,我只感到深深的不甘心。
如果要做一次审判的话,婚姻破裂当然是查理的错。
很多人已经说过了,查理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出身贫苦,年少成名却严于律己,他尽自己所想像地当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却从未想过,自己脑海中的所谓“完美”,其实只是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他从未真正理解、欣赏过自己的妻子,不曾尊重过她的看法和意见。
妮可的诉求、苦恼、愤懑,他从来都没有严肃对待过,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查理未能发现妮可真正的美,他可能从没当过一个好丈夫,而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是妮可事后的回忆抹黑了曾经完美的回忆。
但查理不可救药么,我不认为。
也许正是因为查理是如此一个好人,如此一个会为自己成为一个“坏人”而痛苦自责,陷入认知失调的人,我总觉得他还可以被拯救,被再真正给予一次机会。
妮可已经对查理绝望了么?
有时我觉得不是,她还是能写出查理的优点,愿意为查理理发,知道并指出查理最爱吃的食物—哪怕是在双方律师离婚谈判的现场。
这不是切实存在的感情么?
妮可和查理在他在洛杉矶公寓里的大吵一架,查理好像第一次知道妮可这些年竟然如此不开心,他的一生都仿佛被否定了。
但为什么他没能早点知道?
查理也许是愚蠢的自大狂,但妮可为何不能把这种争吵提前到3年或5年以前,在一切还有机会的时候;或者在查理真正了解到她想要的一切后,再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人?
我不甘心。
我也不甘心查理的作为。
整部剧他就像《老友记》里犯错的ross一样,只会瞪大眼睛无助可怜地站在那里,等着父母或者姐姐来救他,但不会有这么一个人。
他为何每次都欲言又止,没有勇气;为何在关键时刻总是在做错误的事,一再让妮可心碎,关上妮可家门的那一刻不再做一次挽留的尝试而要维护自己拿无足轻重的自尊,我不甘心。
我不理解,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为何可以在一切都没有彻底谈开,没有把想说的一切都说完(比如怀疑出轨、比如查理从未严肃对待回归洛杉矶)之前,就放弃了对婚姻的坚持;不理解还互相信赖的两个人,在没有自己尝试谈判之前,就让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丑陋的辩论;不理解在一次可能让彼此互相理解的谈话末尾,却以锤碎了一面墙然后跪下来哭泣作为结尾。
明明都可以做的更好,明明还可以有更多坚持,明明还有很多生门而不是死路,我不理解。
所以我不理解为何大家都要保留那些没有价值的体面,好像留下了所谓美好的遗憾就可以不为最后的可能性奋力一搏。
就如同我无法理解《爱乐之城》里最后那种淡淡的遗憾又能相视一笑的所谓美。
为何感情就应该体面地结束在这一步,为何人们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意沾湿就开始往回退?
也许妮可早已对这段婚姻绝望了,她对查理最后的关心也只是出于习惯和友好的温存。
但查理又如何知道呢,他何以得知自己已经毫无希望,如何可以面对再也无法和儿子一起三人下棋,再也无法抱起自己的丈母娘,再也无法两人在戏院共处。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他做出更多努力吗?
朋友把我这种不甘心称作一种“现代性的自负”,希望一切都有结果,希望所有努力都有其意义,希望为所有结局都找到一个理由,找到一个改变的可能。
如同我们希望灾难过后有人会为受伤害的人负责,希望女性遭到的不公平能够得到保护,希望一些不幸的小孩可以在之后得到更好的照料。
我也希望两个心怀善意又筋疲力尽的人可以有一个出路,一个可以保全过去的美好,可以有平静未来的可能性,我们至少应该为这个出路更拼命地努力过。
但可能这个世界不是这么构成的。
也许有一些理解只能成为冗余的回忆,有些眼泪会白流,当认识到这一切后,我们就甚至不会再让眼泪流下来,才会愿意在弄湿了衣服之前就体面退场。
也许我们要接受,很多的努力和经历就是会付诸东流,要接受查理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妮可,现在不能未来也不能;要接受就算查理有一天理解妮可了,但在她的新生活面前,这些理解最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不甘心也没有用。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自己无数次尝试磨合父母的矛盾,如同我以为有一幕儿子亨利想努力把父母拉到一起。
我可能费尽了自己的童年来让父母一次次和解,直到自己成年后,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做更多了,才终于能放下不甘心的自私心情,让他们自己决定继续一同生活,分居还是离婚。
但也许我早就该甘心的,在很久很久以前。
People don’t accept mothers who drink too much wine and yell at their child and call him an asshole. I get it. I do it too. We can accept an imperfect dad. Let’s face it. The idea of a good father was only invented like 30 years ago. Before that, father was expected to be silent and absent and unreliable and selfish and can all say we want them to be different. But on some basic level, we accept them. We love them for their fallibilities. But people don’t absolutely accept those same faillings in mothers. We don’t accept it structurally and we don’t accept it spiritually. Because the basis of our Judeo-Christian whatever is Mary, Mother of Jesus. And she is perfect. She is a virgin who gives birth, unwaveringly supports her child and holds his body when he’s gone. And the dad isn’t there. He didn’t even do the fucking. God is in heaven. God is the father and God didn’t show up. So you have to be perfect and Charlie can be a fuck up and it doesn’t matter. You will always be held to a different and higher standard. And it’s fucked up, but that’s the way it is.
你在我的房子,与我的家人同处, 本以为一家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到最后我们却恶语相向,曾经的回忆都化作利刃刺入我心。
比翼鸟会离散,连理枝会摧折,有情人能成眷属,却难成知音。
你不读我的字,不看我的表演,你不在乎我的荣耀,你只是爱我,却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
我们的爱因诉讼分崩离析,昔日的包容因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层层瓦解。
法庭上任何生活细节都被夸大,唯独爱没有。
请的律师不存在体谅与理解,只为胜诉。
当婚姻沦为利益的交易,离婚也就成了合作的破产。
为什么婚姻源自爱却终于恨,为什么夫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后才理解彼此,为什么同样一封信闹离婚时读和离后一年读滋味天壤之别。
如果说人生是一面白墙,婚姻就是一个用拳砸出的黑洞,离婚不是把洞补上,而是把洞挖得更深,更深。
婚姻故事 (2019)8.5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诺亚·鲍姆巴赫 / 斯嘉丽·约翰逊 亚当·德赖弗
太会写对白了。
开篇8分钟的两段自述,让人相信,世上的确存在美好的关系,和美好的彼此注视的目光。
妻子第一次见律师,吐露自己为何决定离婚,斯嘉丽·约翰逊那一大段连贯的表演,她说的那些话,说出了大多数婚姻从内部瓦解的实质。
丈夫突然将自己的律师从温和派换成强硬的野兽派,导致离婚法庭上双方都陷入被动,随后,两人决定在私下进行协商,结果却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最终丈夫崩溃,这大概是史上最精彩、最真实的夫妻吵架。
接下来小刀游戏那场戏,也太会写了吧,我完全要笑疯。
这电影不是要讲婚姻有多可怕,你明白吗,有时候,相爱的人,彼此尊重、信赖和欣赏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却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
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
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
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
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
”会有用嘛?
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
”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
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
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
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
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
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
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
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
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
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
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
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
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
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
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
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法律的现实意义#
"This movie gets divors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伦敦电影节。
于是居然提前在大屏幕上看到了Noah的新片。
个人觉得是Noah Baumbach最好的电影,高于The Squid and the Whale,也高于Frances Ha。
记得2010年第一次看到小报说Jennifer Jason Leigh files divorce from Noah Baumbach,非常惊讶。
那时候回想起Noah在宣传Greenberg的采访里盛赞Greta,他说, Greta came to our apartment to audition for the role of Florence. She was SO good immediately, that part of me just wanted to shoot her then. 那时候作为粉丝,也不知该说啥,只能感叹一下。
后来Frances Ha出来了,I felt the freshness, so dra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itterness or bleakness in Greenberg or Margot at the Wedding. I thought, Noah has found a new muse. Good for him. Of course, who wouldn't love such as person as Greta.好像是他们离婚终于settle之后,大概2013年,Noah说,maybe some day there will be a film about this.我当时想,哇,太personal了。
估计要等feelings are settled才能拍。
结果居然来得这么快。
中间还拍了三部别的,While We're Young, Mistress America, 和The Meyerowitz Stories。
Noah还是挺工作狂的。
我非常感动的是Marriage Story基调这么温暖,there is a lot of love. I can see the conflict. But I don't see any bitterness.而且Noah对两个角色的视角呈现都比较公平。
虽然好像Charlie所经历的现实苦难更具体(找律师,纽约LA两头飞,布置房子etc),但能感到他对Nicole的角色是很欣赏也很同情的。
开头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Nicole的清单太美了,结尾又有呼应。
Noah写剧本写人物真是一流。
两位演员都超好。
我觉得Adam Driver胜一筹,说真的。
这两个人都光彩夺目。
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里光彩夺目的星星。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就总要有一颗星星稍微黯淡些,无法独一无二地闪耀。
Noah是在用离婚的故事来探讨婚姻,和其中的he/she narrative。
说实话,我觉得Charlie的角色的确是有一点自大,Nicole相比起来是个更加无私的人。
Noah对女性的理解我还是很欣赏。
关于社会对女性/母亲的unfair expectation,Laura Dern的那段独白精彩绝伦。
Noah让我最爱的是他的幽默感和细节:Adam Driver的万圣节打扮,他的意外受伤,他拿停车票的尴尬,等等。
Wallace Shawn的段子太扯了。
哈哈哈。
很多细节都是有心者更能enjoy。
什么27岁拿Tony会mess you up —— Noah拍第一个电影时他才26岁。
Charlie的theatre company叫Exit Ghost —— Noah在reference他挚爱的作家Philip Roth。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Nicole去纽约看戏时遇到了Charlie——这也是Jennifer和Noah相遇的故事。
Nicole妈妈家的墙上有一副裱起来的杂志文章叫Scenes from a marriage——NYmagazine的确有一篇2007年写他们俩的文章,叫Scenes from an indie marriage.Noah用了Sondheim的Company也实在是不能再贴切。
我觉得这个他一定是想用很久了。
唯一不那么喜欢的是两人真正恶言恶语的那个scene。
真的会这样吗?
明明都是很文明理智的人,却说那么难听,那么伤人的话。
也许Noah觉得没有爆发的divorce是不真实的。
我想他是对的。
但个人觉得这个scene有点way over the top。
这是一个很modern的divorce。
为了实现自我,追求另一种生活,只能把爱搁置。
和很多事情比起来,爱情不那么重要了。
像Nicole写的, I'll never stop loving him, 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October 2019
平日里鸡毛蒜皮温和谅解变成法庭上他人之口短兵相接。强行表演的和谐亲子关系以淋漓鲜血溃败告终。由于对双方的苦衷和困窘充分理解,所以尽管有几次煽情刻意非常,还是觉得那些坚硬柔软多数踏在了合适的点。一方认为的不分彼此或许是另一方委曲求全的妥协,失衡最终会带来倾覆。哪怕爱意和习惯都还顽强依附在身上撕扯着你,理智上已执意割离。不过后来他终于搬来LA,让人唏嘘之余又看到一些温煦。生活还会不会让两人(以任何关系)再次趋近呢。
???平庸老套的作文,自以为是的深刻,最无法忍受的是boring,它跟大部分人的婚姻本身一样无聊透顶
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才是分开以前最让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导演正是用这些最刺痛人心的细枝末节让整个电影的故事显得扎实有力,形散神不散。两个主演在小格局的故事里被赋予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也是与这两个角色最契合的人选。为了我寡姐多加一星,愿你早日封后。
烦 , 不喜欢
不明白为什么可以评这么高的分,而且这些对婚姻侃侃而谈的人甚至都没有结婚生子过。片子充斥了大段冗余的台词对话,无聊,平淡,在坚持了半个小时后不得不用2倍速看完,影片的切入点也非常没有代表性,完全是冲着洛杉矶好莱坞去的,全片吹捧LA,唯一觉得不错的,也就是劳拉邓恩的那段圣母和上帝的论述。
完了 结婚9年人士 竟然、竟然、竟然、毫无感觉…… 我内心已丧失掉了许多东西吧????
金球奖的品味真是越来越差了,废话水词太多,看不下去
有些失望。我感受不到真实的心绪,只有设计和技巧带来的高潮。
即使从个人经验中也只能提取出这点东西,贫瘠如此,挺可怜的。
美式过家家——同事、爱上、结婚、生娃、离婚、争产、争娃,反悔......最后只能靠念两遍长信来增加片长,my god!
无聊至极,跟婚姻一样。既然现实为什么要花时间看比现实生活还无聊的这么无聊的电影。删。
从一半开始不停看进度条,不喜欢,进入不了。
当代社会不仅不需要婚姻制度,连离婚也毁了,但是亲密关系中所包含的情感和眷恋还是值得拥有的,虽然说结婚与法律有关,但是我们多数时候还是因为信任情感关系才踏入婚姻,所以在离婚时的一地鸡毛并不代表那些拥有过的美好是无意义是不值得怀念的。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我们付出的爱意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失色。get√到了adam driver的魅力,演得真好。
离婚故事。就是夫妻俩住北京还是住上海的问题。“圣母玛利亚生出耶稣还是处女,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婚姻把人榨干把人逼疯让人绝望但又有致命的吸引力。
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能理解Lena Dunham 为什么要在Girls里写那么多(并不是特别必要的)自己和Adam Driver的床戏,换我我也写……
#BFI
一起生活的两口子突然就要闹离婚,好聚好散。家庭生活就怕话赶话,克制冷静才能保证婚姻长长久久。不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婚姻生活有多好,文化差异太大,反倒觉得聘请律师的情节演得挺溜。
我对婚姻还是知之甚少,但我知道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就一定不要婚姻。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