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戏王之王》的莫大失望(当然本也没什么期望),在于肥彭作品里的配角王詹瑞文上升为主角后,反而为夸张的肢体动作拖累。
具体在影片中,表现为剧情进入演艺学院阶段后,顿时就垮掉了,变成另外一部片子,与前面内容失去纽带联系。
到了结尾,又变成收得太快,造成前后失重。
依此而言,尽管在里头曾志伟一直骂詹瑞文表情乃至肢体都浮夸得过火,但看在影片中,都还是很不好受。
比如说咸湿那里,就是摸不着头脑的段落。
不是夸张不行,夸张全场就受不了了。
詹瑞文还是当闪亮的配角,不时爆发几次比较有看头吧。
其二,有太多《我要成名》的影子,阿SA的人物感言,到结局设置(贴近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是一样的心有梦想,不言放弃。
那学演技当成卧底反倒想得《喜剧之王》的鸡肋结尾。
相似的有许鞍华的出现,再是陈嘉上和麦兆辉一样的人物功能(得到意外赏识),不过霍思燕那里是脱,阿SA这里是穿。
接下来,说优点。
开头恶搞卧底内容和《无间道》,港产警匪片现在没有卧底似乎就不叫警匪片了。
坠楼送表那些,倒是坚定我看下去的念头,可惜,后来发觉类似的太少了。
其次是那段《独家试渠》笑死了,这名字是搞之前的《独家试爱》,很像大学里挂嘴边说笑的台湾水电工系列。
只是,两个人演的戏中戏太假了吧。
再是眼花缭乱的配角,多到你数不过来,什么陈果叶伟信到陈辉虹叶璇,万金油秋生叔到搞笑专用的肥雪和田启文,“石头”里的大盗麦克到“十分爱”里的花心男,要多少有多少,其中街头路人一段更是客串无数。
在其中,自然不得不提杜汶泽,他出演“狂森”嘴上说的专业,要是片子在演艺学院能多点类似乐趣,还能更有意思(可惜那几个老师都演得很硬,一段罗密欧朱丽叶更是石头般冰冷)。
其次是阿SA的人物原型彭丹了(昵称都是“丹丹”咯),同样是一口夹生的粤语,不过彭丹可是36D,阿SA垫塞了东西也才34D嘛,果然是天赋决定。
只是,在影片中,那结局太过和谐了,真正靠脱出名气又能够顺利转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至少,彭丹是没有。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552037/
还是买凶拍人里张达明那句台词精辟:长着一张一看就欠扁的脸。
长的丑,偶尔客串个两分钟叫做换换口味提提神,《戏王之王》一出长片担纲下来,依然那么夸张的演技,恶俗的造型,不好笑的笑料,真有把人恶心死一百次的本事。
还有人把这个片子和《喜剧之王》比,你就想象一下《喜剧之王》由如花主演什么效果吧。
再有人说他是才子剧王我还是一句话:知道自己欠扁还这么招摇,找cei嘛不是。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Shakespeare若不是片尾的这句话,我真不知道本片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詹瑞文,据说是香港的舞台剧之王,之前也客串过一些电影。
可惜,电影不是舞台剧,他那种夸张的表演如果没有剧本的台词的支持,只会让人觉得苍白,和王晶的那些烂片并无二致。
影片中众多的导演和二流演员的客串,让人觉得似乎是贺岁,但又欠了点热闹与搞笑,更多的感觉是,这帮人闲着没事搞个了大杂烩出来。
影片中到处是蹩脚的模仿和低级的E搞,没有了刘镇伟和周星驰的创意,香港还有谁能拍喜剧?
另外,最近看的回归片都有一些小尾巴。
“变幻”里的71游行,50年不变;“女人”里的64;本片里也调侃了一把特首和北妹。
这些也是十年历史的一部分,香港影人除了歌功颂德之外,也巧妙的在电影里表现了这些元素,既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不至于惹火烧身。
每个人都是演员,最难演的角色就是自己。
怎样也阻止不了我喜欢的又一部港产片,即便题材与《我要成名》相似,即便整个剧情、立意和表达方式都如同舞台剧王詹瑞文在电影镜头前那样浮夸,可是有声有色的小人物生活总那么对我胃口。
一个热爱演戏、平日里举止夸张万分的警员被派到戏剧学院进修,以应付被黑帮日益鄙视的卧底演技,借此认识了为谋生计与理想而拍摄三级片的北姑阿sa,最终两人终有所悟,各有各成。
有说法是sa在戏中的角色单丹的原形是彭丹。
我隐约记得霍思燕在《我要成名》里也是北姑身份,类似的还有《性工作者十日谈》,而且把她们的祖籍一律安排为东北。
在香港抢饭吃的北姑同学们真是以东北女人为主流吗?
10年来让港人又嫌又忌的北姑群体,貌似正在得到香港电影界有意识有组织的重新审视。
对本地市场极具敏锐反应力的电影界,已经从《金鸡》时代对北姑的简单排斥,转化成为对半个自己人的调侃,和给与希望,这似乎也隐隐反映了香港本地市场对这个异族群体的逐渐接纳?
貌似、似乎和隐隐,你看我多心虚,可能不过一厢情愿。
一定要看粤语版,这样你才能听懂詹瑞文在片头跟小孩讲的几个冷笑话、才能听到sa那口半普半粤的广东话在剧中的妙处、才能更直接地收到导演组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个人说,你知道香港特首董建华吗?
10年前,我拿1000万全投进了楼市,现在倒欠几百万!
另一个人说,——胡说!
我回来已经做过调查,香港特首是曾荫权,楼市在涨!
我实在是太喜欢港人们小视角大历史的意识了。
恶搞处处有,詹瑞文跟上司上天台接受卧底委任,前后左右都有警官在跟各自卧底聊天、过生日送表、举枪指对方脑袋、把警察扔下楼。
这个桥段算是彻底被毁掉了。
还好玩的一段是曾志伟带戏剧院学生上课排列短剧,詹瑞文的舞台剧天赋充分发挥,浮夸得让人想燃起小宇宙揍他一顿。
最强的是黄秋生在街头指导詹瑞文,最好看的戏剧在生活中。
他引用莎士比亚来点化詹瑞文说,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镜头一转,街头那些戏剧感十足的路人,竟全是梁洛施、黄又南、何超仪、吴君如一干人类,真是应了莎翁的话!
这部电影里走过场的有黄秋生、曾志伟、杜汶泽、吴君如、许绍雄、田启文、梁洛施、薛凯琪、黄又南、徐天佑、森美、谭耀文、何超仪、谷祖琳、曾国祥、许鞍华、陈果、麦兆辉、叶伟信,帅的,真的满街都是演员。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啊,天啊,又是这样恶搞的港片,笑点新了点,演员的角色配置有新的花样.什么"espresso cappuccino"意大利歌剧,三级艳星,讲戏路的毒枭.开始只是觉得有写扯淡. 后面呢,就是后面是关键.后半部分,渐渐的发现人物之间的联系.警察啦、麻将馆啊、毒枭啊、过气犯罪分子什么的.一群看着没有正经的孩子在大街上上演着一场大戏.每个人舞台上的表演是自我也是他人.最后坚持演出自己的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仅此而已. 所谓戏王之王的,不是阿s,是在戏外,又在戏内的我们每一个人吧.成为自己舞台上的主角,是这样吧.最近的片子很少有能够激励人的了,这种感觉不是大制作成本就能够解决的.
看完片子去看了官网的花絮,才知詹瑞文不是真的脱不了舞台剧的影子,而恰恰相反,他是在用自己的表演说明那些拙劣的演技是不可取的。
正如他在花絮中所说,只有懂得表演,才能演绎出不会表演而浮夸、而自大、而做作的情景。
深以为然。
没有到达高处就不能俯瞰。
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詹的“夸张”表演其实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平凡的想要成为演员的人的表演能力,而在他演来,又是那么自然,难怪很多观众都认为他太做作,呵呵,对此,只能说,詹瑞文演得太成功了。
对于阿sa,一向喜欢她多于阿娇,甚至是因为她才注意到twins里另一个人阿娇。
阿sa虽然接片不少,但我只喜欢看没有阿娇的那些电影。
这时,她的灵气和努力,即使片子再烂,也会凸现出来。
这一次,果然,又是个惊喜。
看她讲着不标准的粤语、摆出三级片艳星的姿势,怀着认真演戏的理想,露出坚定纯真的眼神,我再次相信自己没看错她,吼吼~~阿sa在面对麦兆辉那段戏时,表情动作把握得很好。
最后那个演艺学校的“肥姑”打电话报警一段戏,也是非常出彩。
薛凯琪一句台词“文艺汇演上得了最佳优异奖~”(好像是这样说的),尤其是讲最后几个字时,语调非常赞,把那种迫切想要让詹想起自己、但又不敢太过卖弄的念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呵呵。
曾志伟笑料百出,那个“balance”、那个等车时跳舞,哈哈~杜汶泽前后两次解释“四个头”,让我笑死了,尤其是后面一次,感觉深情款款地讲课似的,嚯嚯~黄秋生和詹瑞文在舞台上狂飙台词,居然是导演让他们即兴发挥的,太强啦!
一向喜欢黄秋生,呵呵。
叶璇那段分手变脸戏相当出彩,呵呵。
《戏王之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演戏,想演好自己其实并不容易,影片给我们上了一堂表演的课程.詹瑞文是个小警员,胆小、白目、行事夸张得不修边幅,由于警方委派的卧底被黑帮大佬识破并杀害,只留下四个字“演技太差”,于是就找了詹瑞文去表演学校学习演技,在学习期间认识了蔡卓妍释演的三级片明星,两人发生感情,可在学校学的东西一眼就被大佬杜汶泽识破,差点没丢了小命,另一方面,被关许久的大佬林雪出关,急需用钱,找上老友田启文,因田把钱都赔光了招来杀身之祸,最终靠儿子和一帮演艺班的朋友们误打误撞抓住了林雪.电影中的一切都在表演,算是戏中之戏,詹瑞文经历种种终于领悟到高深的演技,升职做了警司,负责教导新来的警员.电影内容离奇、笑料不断(大部分比较白痴),唯一值得称奇的就是它几乎网罗了香港大部分中青代演员,保证你看得眼花缭乱,这还不算,连著名导演也来凑热闹,詹大哥的人缘不可谓不爆好.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演员名单:首先出场的是许绍雄(释演詹瑞文的上司),此君相信大家对他再熟不过了,除了警察的角色我已想不出他还演过什么,是个SUPER配角.接着是表演学校的老师曾志伟,他负责教学员们动作和表情,戏精曾志伟无疑称得上是角色王,什么大大小小的主角或配角都见得到他的身影,就是没有印象深刻的,除了《无间道》里的黑帮老大.两位大佬杜汶泽、林雪也值得提一下,前者的喜剧功底强悍,因为长相不出众,身材又不高大,所以一直以配角出现,最近以《伊莎贝拉》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使我们认识到他有演主角的潜质,他在片中释演的反派狂森是警局的首要通缉犯,内敛而又不失霸气是个亮点;后者是杜琪锋和银河映像的首席御用王牌配角,也是银河的三朝元老,有着“千面人”之称,他演过的角色简直多如牛毛,尽心尽力为我们奉献每一个角色,在片中是个倒霉的贼,刚被放出来又被抓进去了.然后是黄秋生,一直以演技派著称,可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坚信“只有烂角色,没有烂演员”(名言啊!
我喜欢).在片中似乎在演他自己,一个不起眼的外表之下隐藏着高深的演技,帮助詹瑞文提升演技.至于地摊婆吴君如、学员黄浩然、小偷谭耀文、老板田启文、警员薛凯琪等等就不一一做解释了.演员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蔡卓妍,和阿阿娇两姐妹是歌坛的宠儿,更是影坛的宠儿,只要她们站在一起,票房就不会差.当然阿SA也有独挡一面的实力:《我的老婆未满18岁》、《下一站天后》、《妄想》等都反响不错.此次第一次演三级片女星,逐渐向性感路线靠拢的阿SA表现出了性感的一面,有一段与詹瑞文的床戏,笑料百出(原来香港三级片是这么拍的啊!
).结尾处,阿SA修成正果,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电影中如此,希望现实中阿SA也能梦想成真. 讲完了演员,有必要讲讲导演(其实是客串演员):许鞍华,早期新浪潮著名导演,《投奔怒海》是她的代表作,最近的复出之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感情真挚,打动了不少影迷(我就是其中之一),跑来混了个高级警司当当,虽然出场不多,但质量都颇高,展现出了她的喜剧才华.麦兆辉的出现确实叫人惊喜了一把,其和刘伟强、庄文强的铁三角组合在香港是牢不可破地,怎么有空在电影中轧了个导演的角色(演的就是他自己).到是陈果(其实不太熟,因此不清楚他客串的角色),他的代表作《香港制造》反映了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空前多的演员阵容让人想到了早期香港的一部电影《豪门夜宴》,人多未必好办事,《豪门夜宴》固然有着顶级的演员阵容也挽救不了票房的平庸,演员方面《戏王之王》根本不是《豪门》的对手,票房方面想要有个突破实属困难.总之,电影只是娱乐大家,笑过就算,也不用太在意它的结果.
看前面实在是看不下去,就是太夸张了...夸张表演的喜剧就是我最不喜欢的,给人以太假的感觉我是跳着看的,后面看着看着觉得还行ps:看的是粤语版^_^
“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莎士比亚。
刚看了蔡卓妍的《戏剧之王》,如果不是她得了紫荆奖的最佳女主角,应该不会这样关注一部港片的。
整部的结构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有些雷同,在主角一系列的执着学戏后,最后也是以一个案件弄拙成巧而成就了男主角,圆满的结局。
蔡卓妍的演技应该说是收放自如,既有影片要求的夸张造作,也有自然的内心表达,得奖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和《爱情呼叫转移》一样,电影本身并不是很精彩,甚至很多地方比较娇柔,但是它想表达的思想确实现代人生活当中所面对的。
《爱情呼叫转移》讲述了其实不光是男人,而且是女人,对不同爱情的向往,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这种向往也只是一个憧憬。
甚至当我们真的放弃一切去追求憧憬时候,可能我们会找到自己想要的,可能也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罢了,我们失去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世界的迷人在于未知。
《戏剧之王》其实想说真正的戏剧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生活当中。
当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个人,会发现他们在自己的角色当中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没有人教他们演戏,但是永远不会NG。
当然是如果喜剧永远也不会是悲剧。
像电影里詹瑞文所说“人最开心的,不是要演好戏里面的角色,因为这个世界最难最难演的角色是自己”。
还有许绍雄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很经典“一个人过了三十岁总要会点演技来保护自己”。
港片本色的回归。
小人物抱着大梦想生存于世,即使被社会的现实压扁走样,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挟带着夸张、搞笑及色情幽默写意人生的真意——活着,就要做好自己。
这部片子夸大的演绎艺术院校及其艺术生,也正是这样的夸张表现,通力体现出学电影学表演的人对他们所从事的艺术职业的崇敬。
不断地追求,不愧对自己的梦想,这比某些混谔于世、无梦想、无努力的人来的精彩、来得可爱。
此片是依照小投资模版,应该是收益颇丰的范例。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镜头略显粗糙,作为商业之作尚可。
总结:夸张的演绎背后便是不变的人生道理。
这也是港片不变之处,赞许之处。
阿sa 就是游戏人生么。不学习知识,不钻研演技,不观察生活。反正拍戏的时候努力就行了。正如上学的你,平时不听课,考试前努力背书,能及格就有鬼了。
叙事完整,风格统一,全片节奏包括表演的气质,都完美契合,连欢乐的片尾曲都显得锦上添花。演技浮夸的詹瑞文简直太适合这个角色了,犹如给他量身定做的一样。蔡卓妍可爱又性感,真好。片中不时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和演艺圈的调侃与讽刺,与对表演技巧的揭橥,令人会心一笑。一众熟面孔的加盟,亦让人频频惊喜。总体上,高于预期。7分。
其实这部片子虽然让阿sa拿到了奖 不过我依然觉得詹sir很夺目 他的表演的确非常夸 非常有喜感 整部片子在细节上的处理都很出色 很有惊喜感 那个铜像的球掉出来 在天上弹来弹去的时候 整部片子很有马戏团的feel 或者说有点用那个手法拍的
其实还是真的挺无聊的 结束的无趣很匆忙 插科打诨主角也基本没做到基本是靠几个配角或者酱油才能让人找到幽默点。
其实不怎么样的 但是因为阿Sa给个还行吧 嗯
詹sir,你真是个艺术家,HOHO~~
影片前面一大半都浪费在学戏的过程上 过多地炫耀演技 更像一本演技教科书 对普通观众而言 未免显得凌乱而沉闷 一部电影,仅后面小半截还可以凑合着看看 实在算不上精彩 再别提与《喜剧之王》一争高下了 想撑起一部电影 光靠演技还远远不够 所以 詹瑞文同志至少在拍电影的技法上 还需要虚心向周星驰请教
评价只有两颗星.但是某些情节却让我们笑晕了.
比较的...没意思。
一堆明星,几段还有点意思,大部分时间是在忍受
詹瑞文的电影总是充满了喜感
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捧得很高。。不是我干的那一口,也不好笑,看这部电影纯粹因为有梁洛施,结果酱油(ಥ_ಥ)
有点闷
有喜剧之王的感觉
无厘头的香港电影但看起来很轻松一点都不累呵呵
开头eg无间道还不错~
为了证实阿Sa的演技,其实不用证实
虽然垃圾了点,但当时看的时候还是欢乐不少的
这个超赞,虽然有点……の……,但是里面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港剧。“人过了30,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演技傍身才可以。”
真正见识了詹瑞文的表演!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