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
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
《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
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
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
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
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
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
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
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
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
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
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
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
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
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
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
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
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
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
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
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
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
他为什么杀人?
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
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
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
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
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
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
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
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
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
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
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
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
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
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
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
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
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
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
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
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
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
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
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
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
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
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
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
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
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
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
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
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
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
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
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
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
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
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公号ID:ttyingtan作者:大表妹转载请注明出处最近有一部英剧爆了。
开播后引发全民追剧热潮,收视人数超500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一度高达600万。
最终集收视率超29%,打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
豆瓣评分8.7,烂番茄新鲜度89%,就连对英剧颇为严苛的IMDB都有单集8.6的分数。
口碑收视双丰收,观众直呼三集不够看,媒体直接给出年度最佳英剧+视帝预定的超高评价,三集的篇幅就让全英都为之疯狂,这剧到底有何魔力?
今个表妹就带大家来品品这部新剧——
>>>>重现真实犯罪本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聚焦的是上世纪英国最让人不可思议的连环杀手和恋尸癖杀手。
坐在沙发上的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男子,就是本片的主人公: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大卫·田纳特 饰演)。
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Dennis Andrew Nilsen),图截自Youtube丹尼斯曾在1978年12月至1983年1月,于英国伦敦犯下一系列杀人事件,杀害了至少12名年轻男子。
他专找落单的男子下手,将尸体肢解、烹饪、焚烧。
而这期间,没有人报案失踪人口,没有人知道凶案的发生,没有人知道伦敦藏着这样一个变态禽兽。
作案工具直到1983年2月被捕,公众才知道丹尼斯的存在。
人们才意识到外表和善儒雅、有着一份体面工作的丹尼斯,竟然是一名杀人狂魔。
这也难怪在他入狱后,人们发出感叹:恶魔在身边,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丹尼斯被捕画面,图源:泰晤士报和以往观众们熟知的犯罪类剧集不同,本剧并没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惨无人道的凶杀案件,或是大力吹捧警方的办案。
这和热播美剧《心灵猎人》有些相似,没有血腥暴力的大场面,情节完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
1983年伦敦。
一位男子向警方报案,称自己在堵塞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人体的残骸。
警方迅速出动,封锁消息并排查现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位名叫丹斯的男子身上。
夜深归家的丹斯在看到来势汹汹的警察时,丝毫不显意外情绪。
反倒是坦荡地交代了自己就是凶手,家中的藏尸大概有十五六具。
开场不到十分钟凶手就被缉拿归案。
让警方没有想到的是,丹斯不仅坦白了杀人数量,更是将藏尸的位置统统告诉给警方。
卧室的茶叶箱和浴室的上锁抽屉里可以发现两三具骸骨,伦敦的另一套公寓中藏有十二三具残骸。
一桩下水道抛尸案变成连环杀人藏尸案,凶手逍遥法外五年之久,当地的警察竟然一无所知。
这是何其可笑又荒唐。
更让警方难以置信的,是丹斯所展现出的冷静。
他有头有尾的叙述自己的作案过程,并不慌张也不惊恐,仿佛杀人于他而言就是家常便饭。
丹斯会在街边酒吧挑选作案目标,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往往是他的盘中猎物。
用花言巧语骗取他人的信任,邀请对方回家喝酒吃饭,然后在不经意间勒杀他们。
随后将尸体肢解及焚烧,存放在家中。
他还告诉警方,分尸不是一种癖好,而是因为家里地方太小,没地方摆放尸体。
逻辑清晰有条理,说话不矛盾也符合逻辑,难以想象眼前的这位是一个身背15条人命的冷血杀手。
警方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之中: 丹斯真的杀了这么多人吗?
他是不是在说谎故意夸大自己的行为?
他究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犯下如此滔天大罪?
为什么五年内都没有人察觉到他的犯案?
为什么一个心思如此缜密的凶手会突然露出马脚?
为什么他又如此坦荡交代作案细节?
这一连串的拷问也难住了警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丹斯展开拉锯战。
丹斯站在了上帝视角,旁观着警方落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中。
反客为主的丹斯更是提出要求,要和一名作家见面,并邀请他为自己撰写自传。
他着迷于对自我形象的建立和曝光,希望能够有更多人看到他凶杀案背后的故事。
与其把机会让给警方添油加醋抹黑自己,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占据主动权,自己把故事讲出来。
另一方面,警方也在竭力调查伦敦本地的失踪人口案件。
但因为涉案人数过多,时间久远如大海捞针,警方的破案效率极低。
再加上丹斯不断隐瞒受害人的姓名,无迹可追真实身份,警方也是束手无策。
一日不确定受害人的身份,一日无法定下丹斯的罪名究竟是谋杀还是误杀。
只有以被害人的名义指控丹斯,他才能得到应有的审判,应得的刑罚。
整部剧不带一丝的血腥暴力,没有丹斯杀人的场景,也没有丹斯分尸的画面。
却让看过的观众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仿佛杀人犯就在面前,像剥洋葱般将自己的犯罪行为公开。
这就不得不提丹斯的饰演者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般的表演。
>>>>神演技掌控全场 大家对大卫·田纳特并不陌生。
爆红剧集《好兆头》中的恶魔克鲁利、经典英剧《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哈迪探长,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次在《丹斯》中挑战出演变态杀人狂魔,田纳特更是给出了视帝级别的高水准表演。
超高人气加国民度,配上一如既往稳定的表演质量,难怪有观众说,田纳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杀人狂魔分为两种,一种是病态到极致,一种是冷静到极致,而丹斯属于后者。
“冷静”并不指在警方的拷问面前沉默寡言,而是游刃有余对待警方抛来的任何问题。
作为高智商犯罪者,他享受着犯罪的快感和戏弄警方的骄傲感,引诱警方步入自己设下的谜团之中。
田纳特是如何诠释的呢?
第一次和警方的对谈,当丹斯听到警方发现人体残骸时,他先是吸了一口气,随即用吸烟来掩饰内心的慌张。
但是他脸上却未起一丝的波澜,金丝眼镜下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
在警方的反复逼问下,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状态,没有怒气也没有偏执。
当观众以为他是一个冷血动物时,他却又展现出了不同一面。
他希望作家能为自己写一部自传,希望世人能从他的自述中了解他,而不是通过八卦新闻。
当丹斯听到作家弄错自己作案人数时,他立马露出了凶狠的一面,警告作家不要轻信小报消息。
但同时他也展现出了一丝的患得患失和恐惧感。
他有求于作家,却也厌恶于作家对他那不理不睬的态度。
当他听到作家愿意为他写传记时,神色轻松了不少,田纳特精准演出了丹斯心中的矛盾感:他渴望被人关注,却也害怕于无人愿意关注他。
田纳特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对白等处理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丹斯内心的扭曲和邪恶。
他的自述如同打破了第四道墙,切实和观众来了一次对话。
观看全剧最深刻的感受就像是丹斯坐在你面前,和你讲述他作案的癫狂和对死亡的痴迷。
不起一丝波澜的脸上带着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凶狠。
田纳特更是减肥瘦身让自己更贴近原型。
看完全剧,只想为大提提敬业的表演疯狂点赞。
杀人狂魔丹尼斯(左/上)和大提提饰演的丹斯(右/下)>>>>深刻立意直戳社会痛点 若将《丹斯》视作一部犯罪题材作品,有些肤浅了。
剧集围绕案件而展开,探索杀人狂魔的心理世界,但编剧想拓展讨论的话题却要深刻的多。
我们来看看丹斯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缺爱的病态,所杀害的多是社会边缘人。
而方式则是通过给予温暖和爱意,来骗取他人的信任,满足自己的杀戮之心。
警察后来才发现几名失踪人口都与尼尔森有关边缘人因为缺乏一定的社会关注度,或是和原生家庭断绝了来往,并没有人关注到他们的死活。
这也助长了丹斯的犯罪,导致在五年时间里都无人意识到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存在。
更别提警方的后知后觉,若不是有人通报下水道堵塞,恐丹斯的恶行将隐瞒一辈子。
这也带出了当时英国政府懦弱无能,表面光鲜亮丽的社会,背后却是腐败不堪。
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失业率一度达到新高,而首都伦敦的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
失业的年轻人们如乞丐一样在大街小巷游窜着,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以暴力和偷窃谋生。
政府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不出台任何的政策来扶持这些失业者们,就任由他们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而他们也成了丹斯的猎物。
80年代英国人民就失业率暴增发出抗议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则是大众和媒体对丹斯的“特殊关注”。
大众和媒体对于此类凶杀案都带着猎奇的心理,他们好奇于丹斯的作案手法,好奇于丹斯不为人知的、带有噱头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不会关注到,究竟这类的犯罪为何会存在?
当警方公布丹斯被捕新闻后,一旁的媒体记者关注的竟然是丹斯的性取向。
媒体在乎的是案件带来的关注度和热度。
关注的是案件是否足够劲爆,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他们不在意受害人的家属是否允许大众如此消费受害者,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报道是否会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
正如丹斯所言,社会对于死者的关注度要远高于生者。
这也是为何丹斯坚持要自述事件,而不是让媒体或是二流小报杜撰故事。
这是英剧的一次大胆尝试:跳脱固有的犯罪剧结构,丰富人与社会间的羁绊,拉近观众和故事的距离。
尽管只有三集,但《丹斯》呈现的完成度可谓是今年英剧中的佼佼者。
大卫·田纳特那出神入化的演技,更是盘活了整部剧,给角色注入了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群像,如今的英国又正在上演着。
受到疫情影响,英国财政部门悲观预计,失业率将在2021年头3个月达到顶峰,全英失业人口达400万。
这些失业者们即将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关注,最终变成“无人知晓”。
而那些道貌岸然的新闻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吃着人血馒头,剥削着这些社会边缘人们呢?
利用他们博取关注,利用他们创造阅读价值,最后又遗忘他们,寻找新的剥削对象。
BBC新闻报道从前发生过的,当下又正在发生着。
丹斯是一个杀人狂魔,但他的存在也血淋淋地揭示了英国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难道只有在悲剧发生后才能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吗?
或许当下的英国人真的需要一部《丹斯》来提醒他们,从前的悲剧不应再上演。
有时候些许的关注或许能帮助那些边缘人们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而大众舆论的狂欢、窥探和过分关注,也应当适可而止,不要越界。
毕竟这个世界应多一分温暖和包容,而不是冷漠和排斥。
文/大表妹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
”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
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
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
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
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
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
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
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
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
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
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
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如果一个人的积极面是乔布斯的崇拜者,那他的阴暗面就应该佩服Dennis到五体投地。
直到最后,谁也不知道Dennis的故事哪些真哪些假,他扮演了一个上帝的角色,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的确,他是一个控制狂。
除了控制作家为他写书;控制警察的处理进度;我甚至怀疑他救那个从领带下幸存的人的目的是不是为了给自己以后的审判留一条后路。
他的智商超群,尽显人格魅力,我相信自己也会是第一次见就会为他沉沦的人。
连环杀人、恋尸癖、同类相食等极度恐怖以及恶心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甚至多了一丝浪漫的色彩。
那些人真的不是被拯救了吗?
Des是我的阴暗面,相信他是大部分人的阴暗面,是社会的阴暗面,但这就是人性,是作为一个人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他所说,他只是一个实践者,人们痴迷地讨论着他的所作所为,因为人的共性。
以上是对于这部剧里Dannis形象的感想,这部剧本身并没有很惊艳,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但是比起这个我对Dannis的人格更加感兴趣。
Madness is seeing life as it is, and not as it should be.
Brian:” whom would want to live here, the horrible smell of it...” detective Jay:” the smell is one thing, you know what’s worst? .... I don’t smell it anymore” in fact, we all have already been in the worst circumstance and we don’t even “smell” it anymore, us, remained no difference than those of dissected corpses under Des’s flatboard— rotting in the corrupted social structure. When a man wrestles with an entire bureaucratic system for too long, man could lose the sense of smell of which it against the stinky smell of the systematic corruption.
根据小说《杀人解寥》改编,解寥是什么意思?
就是解决空虚、无聊,只是用杀人的方式,杀的还都是连认都不认识的人,毫无目的,只为“解寥”。
这是上世纪7.80年代英国真实发生的案件,影片没有任何血腥暴力的镜头,但是罪犯的自述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
真的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真的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说话。
Des演员加上自己是苏格兰人 还原的这个人物 学到又一个在英国公众记忆里面的人物演作家的演员在王冠里面演的是首相 感觉是the Crown里面所有首相(除了撒切尔)之外演的最好的演员他还演过Line of Duty里面的loser法医戏路还真是广呢 感觉英国盛产演技突出但是长相不突出的演员 这才对 演技和长相本来就不应该有关 英国早就是我本人这么厉害不需要好看来衬托加分的氛围了 演警探的也在Line of Duty里面的dirty cop 和这剧一点也不像啊完全没痕迹
看到第二集才发现tag是“惊悚”。
在一个博主和一个公众号中都看到推荐,并且只有三集。
号称,没有血腥但是依然让人觉得恐怖。
信息量还是挺大的,除了破案以外,还有很多观念的插入。
比如:
再比如:希望那些死者能有姓名/身份(不太记得了)片尾放出了名单。
看完片子只是让心很冰冷。
第一个感受是,加深了我对基层警察的同情,他们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彼得是一直努力想把案子弄的水落石出的警察。
当伦敦警厅出于名誉/经费叫停案件继续侦查时,彼得的无奈似乎有些相通。
这个是篇末我之前问过,一个人的很多钱被抢劫,最后抓到罪犯,罪犯已经把钱花掉了,并且还不起怎么办。
回答是,还不起的话,好歹可以还被害者公平正义。
而这里,判刑的缘由中没有属于他的那份。
第二点是后面罪犯转说自己精神问题。
并且试图在“出格性爱行为”与“过失杀人”上,辩解“故意杀人”的罪行。
之前看过《虐恋亚文化》,结合起来,出格性行为确实是可以辩解的一个空隙。
可能罪会被判轻?
第三点是恐同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同性恋。
最后那个同性恋证人在出门时受到的侮辱。
侮辱是不应该的。
他杀的是人,而不是在意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是,失业者浪荡者。
开头时:
以及
以及最后似乎还留了一层“悬念”,但似乎整个故事都是被罪犯的口供牵着走。
所以他是不是更可怕?
人格描述:
(写给自己,以后翻到自己的记录还能想起一些,而不是“我看过但是我不记得了”)
这个案子有点像之前看的杰夫瑞达莫,从诱拐到分尸极其类似的作案手法,同样也是为了追求控制与陪伴而连续杀人,而且中间都有受害者逃脱,但都因为警察不想插手同性恋的事情以及凶手白人男性的身份导致事情完全没有被重视。
不同的是这个凶手比杰夫瑞更邪恶更善于操纵人心,同时相比《怪物》而言这部剧并没有着眼于杀人本身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凶手的复杂人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问题。
经济环境困顿的情况下,政府对年轻人失业毒品等多重困境的漠视和无能,即使面对连环杀人案警方高层也只看中减少经费支出,在面上过得去的情况下无视其他受害者,法院系统也很离谱,在明确受害者的情况下竟然无法追加诉讼。
最后一集的法庭戏展现了人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有一种长久存在的倾向就是将其视为精神失常,因为这样绝对化都两分法既能让人免于对深层原因的思考也可以让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虚假安全感存续。
法庭上辩护律师也一再混淆精神失常的概念,将越轨行为与缺乏认知能力捆绑,如果是一般的犯罪这种辩护策略感觉成功率不小,但是15人的连续谋杀还是过于骇人,陪审团很难就此做出无罪判断。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是剧中展现出的Des和杰夫瑞一样对杀人行为有着清醒认知但同时又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杀人,杀人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应对机制,是在特定情景下的最易路径,在重复实行时无需思考。
就像许多人压力下的暴食一样,失控和越轨行为其实也是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从性质而言没有杀人这么夸张。
就还好。
真实事件会给剧加分,但我觉得这个故事给的信息其实真的不多。我觉得拍了三集也算不少了,感叹它 精炼 的话,我做不到。
DT这造型老让我出戏……觉得可以演一下约翰·列侬
英版《沉默的真相》但看还是蛮痛苦的,这臭名昭著最后绳之以法的罪人背后是80年代英国腐败官僚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媒体,愚昧唾弃LGBT的群众,感觉这一切都与如今英国非常类似
dtt的演技绝了 看得我直犯恶心“你们比起活人更在乎死人”真的很讽刺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8/10.1983年,伦敦警察无意中抓到了嫌疑犯丹斯,审讯中他直接承认他在几年间勒杀了十余名年轻男子。这个三集剧就是讲述了这件骇人听闻的连环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大卫田纳特出色的主演了那个毫无罪恶感和负疚感的高智商冷血杀手,他那冷漠的眼神中阴森森的,其中毫无人性的存在。最终他被判终身监禁,于2018年死于狱中。真是便宜了他。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显然警探和作家都配不上杀手啊。。
什么鬼东西浪费我时间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工整冷静克制,节奏略慢,对于丹斯为何杀人的真实目的以及所思所想并不是本剧的核心,而是借由此展开了一个群像,看法律、警务、媒体、受害者、社会舆论等等多方面的发酵。大卫·田纳特饰演的变态杀手沉稳阴狠,演得令人捉摸不透不寒而栗。对于很多情节和细节我是存在很多疑惑的,可能涉及到不同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剧作试图把杀人犯变成一个神秘的牵引所有人和局势变化的人,但很多逻辑有些难以带入和信服。看得时候在想,如果是大卫芬奇来处理会怎么拍怎么写。本剧胜在严肃工整,也败在了严肃工整,题材本身极具现实意义。
有点无聊
2023.12.20 ~ 2023.12.22年代感和氛围还原得很好。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听说是基本还原。感觉给变态杀人犯聚光灯的人,脑子是不是有大坑啊
似乎想用平静来演绎变态,而我只看到了平静
Too objective, want dig more subjective view, the version of Nilsen‘s book
大提提仗着自己attractive啥都敢演啊,还演那么好
一个冷静的让人发指的连环杀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