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没怎么关注日剧,在认真看日剧的小清单上陆续打好了勾和叉,觉得该罢下手好好总结回想一下。
向来对戏剧性比较强(狗血),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夸张),卡司比较全明星(主看脸)的剧不感兴趣,也不太看职场和言情,有时空下来,就在是枝裕和的《归乡》,木皿泉的《西瓜》和《昨夜的咖喱》里随意挑着回看一集,也会琢磨《最高离婚》的故事展开。
除了发现自己对家庭日常题材有着不可救药的偏好和迷恋,也愈发觉得这些精良的脚本实在值得推敲和学习——我们如何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出有趣然而不变形的情节,还原蚂蚁人努力然而不励志的真实状态,提炼并提出值得讨论然而不由冠冕堂皇的大话可以搪塞回答的问题。
其实平和淡用的都不准确,还是日常更好。
如同我们自己一般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味道怎么可能是不浓重的。
即便是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渐入佳境或是每况愈下,浮动的每一分钟都包含着习惯和变化,何况要掺杂着一个念头,一阵窃喜、狂喜或失落,一场争吵或僵持,短暂的情绪波动,面临选择的犹豫,长久的心结,与周遭世界互动时生发的困惑,又有哪一部分会是淡的。
若说“寡淡”,可能是一些心气太高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形状设置成理想生活的形状,于是觉得自己“站在真正的生活之外发愣,两眼却又死死地盯着里面”。
这时候如果抖一抖腿,抠一抠脚,也许能从消磨时间和好情绪的呆滞眼光中蓦地回过神来,去顾及当下的感官了。
可是地球上毕竟有太多的人,谁不是二十四小时经历着日常的习性和变动,和周遭生发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日常剧如同做一次切片实验,要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去呈现一个看似随机的样本。
之所以是“看似”,在于讲故事终归不是纪实录,这个样本是精心制造出来的,随后又要把制造的痕迹抹去,营造出最接近“纪实”的效果。
这一点是枝裕和的“生活流”脚本堪称典范。
在《归乡》里,极度稀释情节,努力控制成多条隐藏线索的齐头并进,淡化每一组人物情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主线的可能。
拎出一群人,放入一个环境,如果不能挖掘出细微处的新鲜和有趣,遵照常理和人情,自然流畅地再现出来,很容易就越出了日常生活的大容器。
木皿泉真的厉害,他们有一种能把现实的空气编织进剧本故事里的本领,细致的观察,灵光的脑洞,让每一幅日常景象闪着趣味感,人物手里尽管握着菜刀和鱼肉,也不妨头脑里发着飞行英雄的大梦,一边奇幻,一边接地。
日常剧不论是影像还是内涵,都渴求着一种“含”和“藏”,先放入戏剧性,再把它抽离出来,京派小说讲究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大概就是这么个原理。
而从主题上来看,含着某种逼“真”的元素,还得颇废心思地把它隐匿起来,不然故事就会“满则溢”。
很多日剧借人物之口频频出金句,就犯了讲道理的忌讳。
当然了,严肃地去扯日常美学的话,从小津,成濑,侯孝贤,再扯到是枝裕和,恐怕要给做电影研究的人去大书特书了。
幸而是枝裕和也拍电视剧,给了我们这些小观众把影像线头扯回电视机的可能。
我还记得他的镜头里放了很多让我激动的细节,吃完的薯片包装袋,冷饮融化掉下来的水,脏的球鞋,路边的熟人脸,他们似乎不起眼,却有好玩的东西能从里面钻出来。
今天终于把《回我的家》看完了,从一开始要分好几次好多天才看完一集,到后来一口气全部看完。
最初觉得“平淡得有些无聊”的想法简直是大错特错!
是枝裕和不愧是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尽可能保留原样地记录下来,好比不加多余调料的菜肴,虽然平淡,却是素材原本的味道。
喜欢山口智子扮演的妈妈和妻子,尽可能地为家人付出,但也不忘自己的追求。
宫崎葵与大西利空扮演的这对单亲母子也特别惹人怜爱,尤其是当大地说出“只要有妈妈在就足够了。
”的时候,不由得心头一紧。
而阿部宽扮演的男主良多,始终游离在状况之外,既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员工,却在父亲离世之际似乎突然找到了自我,这中间自然包含了是枝裕和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其中的理性思考转化为作品表达出来——人是在悲伤中成长的。
值得一看再看的剧,推荐。
不是剧评。
只说说“多希子”这个人物。
良多的姐姐多希子。
我不知道多希子算不算剧中的“反面角色”,观众会觉得她挺招人厌的,但她其实不是那种精于世故的坏心眼,相反,她特别地单纯,她的“坏”是因为自恋。
她和良多商议父母的养老,很计较,为把赡养责任推给弟弟,连良多念书的时候花掉父母多少费用这种旧账都翻出来了;冬天爱喝冰咖,没满足她,她就嘀嘀咕咕;间歇性离家出走,抛下丈夫孩子不管,还嫌弃丈夫……这些行为一出来,“自私”、“任性”、“不负责任”的评价就免不了,但其实这些词说的不是“病根”。
有个情节很有意思:父亲病后苏醒,不记得多希子的名字,她背着父亲在别的家人面前大哭,特别委屈,不能接受父亲不记得她了。
到底还是个孩子呀。
《女人四十》里的那个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不认得女儿,把她叫老了,女儿第二天就买了一身靓丽的时装穿,可父亲照旧不认得“年轻美丽”的她。
这两个女儿是同一个影子:发现父亲异常了,不是为父亲的身体担忧,想法照料他,却在意自己在父亲心中有没有“褪色”,是否失去了“爱女”的位置——如同心理上的虚拟“自拍”,要照一照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影像是否“美丽如初”……这两段情节很有喜感,喜感提示了女性幼稚的“自恋”,它意味着:“我”最重要,我关于自己舒不舒服的感受是第一位的,我最要紧的事是要花力气完善我自己,让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得“好看”;他人要配合我对于“更高级”的自我的追求,不能妨碍我的这种追求。
记得吗?
多希子离家出走后回来,母亲问她为什么对丈夫不满意,她回答的是嫌他“没深度”。
也就是说,多希子是那种对自己充满想象性期待的“文艺(中)青年”。
她希望自己活得“深刻”,假装自己深刻,或假装自己处在追求深刻的途中。
所以她会用离家出走来追求人生意义,反抗庸琐的生活。
不定期就住出去一段,说明这已经不是偶尔吵架呕气,而是上升到了“行为艺术”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含义。
如果她在“深刻”途中“孤独”了,力有不逮了,还需要一个灵魂共振的伴侣来陪伴她、提携她,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丈夫恰是个俯首帖耳的好好先生,默默迁就着她的任性,给她按摩,她拍拍屁股走人了,他就得一边管孩子,一边忍气吞声、惴惴不安地找她。
他虽然不“懂”她,却让她把自己看得更重了。
照顾孩子、体谅丈夫,分担家庭责任?
对不起,她顾不上这些的,若是背负了这些“现实的重量”,她的灵魂就没法“飞翔”了——过分自恋的人,对于他人的责任往往阙如。
所以即便她在家的时候,也没有踏实用心地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以至于她离家了,孩子说爸爸做的饭更好吃…现实里多希子这样的女性并不少。
她们像孩子似地天真不羁,在自我的幻影里孤独自爱,从不回应现实生活向她们的发出的召唤和要求,活得虚飘飘,还以为是遇见了女性意识的苏醒。
今天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视剧《回我的家》,其中夫妻二人聊到死亡,丈夫说“库纳”(片中的一种传说生物,连接生与死世界的神)可以带你见到你想见的死去的人,那个提供寻找库纳活动赞助的社长表示如果找到库纳想见见在战争中死去的妻子,而妻子却说死亡便是终结,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
那个社长一大把年纪了,是经历过风雨的人,而他却愿意拿一亿日元赞助这个虚无缥缈的“寻找库纳”活动,表面上严肃的表示如此是为公司做广告,最后却是放松严肃的脸,笑着说“找到的话,想见见我的亡妻。
”在现代,文明与科学统治了世界,死亡已被无数次的证明是“结束了。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世上会有如库纳一般的神,死亡也只是另一个开始,结束只是暂时。
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千百年后,我们终究还是要走进死亡这个结束与开始之门的,此乃无法逃脱的命运,管你人生是得志还是失意,穿金戴银儿女戴孝还是满身褴褛横尸街头,最后都得殊途同归,谁也违抗不了。
只是希望在另一边,我们都不需再穿衣服戴眼镜罢。
最近这样慢节奏的日剧看的比较多,感觉是和最近的心境比较贴合吧。
看这类描写家庭、工作和人生的作品对我来说总是需要一些勇气,因为会下意识地拿来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有种自省的效果,会看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还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阿部宽这些剧中人物在这部治愈清淡的作品中的表现该怎么形容呢?
就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合适各自的角色。
你要说喜欢的话我觉得里面并没有我很喜欢的人物,每个都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都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生,通过库纳这个传说中的小生物串联在了一起。
从头至尾我觉得都没有通常会有的高潮剧情,唯一让我动容的就是父亲过世后在触摸到父亲的胡茬时回忆起童年时两人像是玩伴的场景,大叔痛哭流涕。
我觉得将来某一天也许我也会经历相似的心境,可我不喜欢这样的后悔之情,已经太晚了。
原点这个词我在日本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当某人陷入迷茫中是常常会选择回归到原点的心态,重新体味做这件事情的意义。
当爸爸习惯了阿谀奉承客户而忘了当初做广告的目标,当妈妈作为知名料理师沉醉于工作而无形中已疏远了和女儿的交流,随着父亲的住院和库纳的出现慢慢浮现在爸爸和妈妈的心中。
所以说片名叫做GOING MY HOME,意思就是回到每个人各自的原点吧。
是因为最近在找工作,于是就又想起《回我的家》来,分明是讲述充满爱意的温馨故事,我却剥离了感情脉络总是盯着两位主角的工作。
工作,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之间的羁绊,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情绪种种。
阿部宽扮演的又一个“良多”,这一次是一个广告公司的职员,大概相当于我们的客户总监的职位吧。
坪井良多高中时候学的是理科,还做过跳高运动员,上大学却学了文科,是因着父亲的关系才进入了广告公司就职,也许是因为感兴趣,也许只是因为要做一份工作。
不管怎样,他还是像做这份工的许多人一样,一开始踌躇满志,希望做出好玩的、有意义的广告作品,随后在工作中一年一年的变得平庸,最后竟成了客户说啥改啥,毫无自我 ,更被下属称为“软蛋先生”。
聊起人生和工作的目的之时,甚至自嘲的说“世界和平,这就是我的目的”。
不只是做广告吧,任何一个职业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行业理想,却在经年累月中耗到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直至中年,一边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受重视的焦虑中煎熬,一边摆着从业多年的架子教年轻人现实一点。
而年轻人却也在经历另一种煎熬,仿佛看见了未来,却还是止不住脚步。
良多何其幸运,能够遇见库纳指引一条回家的路,逐渐与工作和亲人和解。
山口智子饰演的沙江是良多的妻子,从小喜欢料理,而后又以此为工作成为料理师。
关于这个角色不断强调的观点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运。
不仅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能够把自己这件事情做好成为一份真正引以为傲的事业,幸运而且非常难得。
沙江的事业上有不小的成就。
白天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研究菜式,早上还要起早给全家做早饭,许多付出也不觉艰辛,疲惫生气时看到自己完成的菜品就能够露出满足快乐的笑容。
沙江和良多是完全不同的人,像是一种对比,也像是一种互补。
良多这样的人,并不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做些什么,喜欢什么,对待事物,都只是所谓的顺势而为。
人生有许多种幸福的样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所以当然不能说这样是不幸福的人生,只是焦虑的时刻总是要多得多。
也许是因为教育,也许是因为成长经历,许多人成长成为了不快乐的人。
成年以后,快乐便更像是一种能力,换一份工作,换一个城市,都难以改变不快乐这个事实。
最终还是要与自己和解,那么,若是焦虑,试着去寻找和创造心之所向吧。
这部2012年的剧,山口智子已经48岁了呢,日本人都是吃年轻过日子的吗?
真是羡慕呐。
后悔是曾经爱过的证据。
明天能做的事就明天做吧,今天不用勉强。
笑容法则:不是因为高兴而笑,因为笑而高兴。
笑着笑着就会变轻松。
没有分离就没有相遇。
失去过一次的幸福还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的事就将它抛之脑后吧。
再亲的人也是外人吧,有不想被看到的一面也不足为奇吧。
先相信,再去寻找。
不过也会有找不到的时候哦。
在一个感冒没上班的日子看完,像一段一个人的旅程,心也跟着去了趟长野。
后悔是爱过的证明,小葵鼓足勇气寻找了,尽管还是得到出走丈夫的一句“不后悔”,虽然残忍,隐忍的苦涩却终于因为有了答案可以释放,回到家后父女的和解就像淋完雨后的一杯热咖啡。
感受到阿部宽和智子的相互理解与珍视:你可以不优秀,只要我觉得你有用就好,你可以很优秀,只要我能感受到你的快乐就好。
期待库纳连通生死,却意外连通了亲情的疏离。
生活烦恼不少,但结局回归美好。
原来我们都可以被治愈。
是枝裕和说,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家庭伦理剧,快要看完这部剧了,这话我信,他编故事写台词的能力真的很强,功底很深厚,每个人物都照顾的很好,不会出现捡了西瓜,丢了芝麻,瞻前不顾后的毛病,我觉得编剧要是能够做到在一部长度拉到九集的电视剧,还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这就令人非常佩服了。
像是快要被遗忘的小镇,大家都移民去了东京或者其他更繁华便利的都市,这里就像是是枝裕和的理想家园。
虽然找库纳的故事很无聊,但还是津津有味地陪着导演无聊,他就是不点破,有还是没有呢,总感觉库纳应该像是李安少年派里头那座孤岛上的狐獴,猜想导演也是这么想象的吧,连他们活动的叫声都类似的。
好久没有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有不愿意抽离的感觉了。
是枝裕和用一个不紧不慢完全无压力的节奏向我的国庆讲述了一个叫做《回我的家》的故事。
看完这个片子,我觉得甚至可以用“你相信有库纳吗”作为确认彼此是不是一类人的暗语。
很难相信这是一部电视剧,因为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看的电视剧完全不同,可以说没什么情节,或者说唯一可以称得上情节链接剧情的就是“寻找库纳”这个概念。
但找不找得到库纳,是作为观众和导演都不关心的。
吸引我们的是寻找过程中,去相信,去确认,去回归自己心灵故乡的过程。
下岛菜穗想要积极守护的也正是日渐消失的人类童年的故乡。
孩子,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故乡,可以回归,温暖的,带着记忆的,有小伙伴们的嬉戏的,带着童话的地方。
这是自己最初始的世界,也是自己最后的接纳。
爷爷和孩子们都是和菜穗有默契的。
爸爸是一个被包裹在成人外衣下的儿童。
他那么大的个子,却有最柔软的性格,事实上仍是一个孩子。
妈妈不是孩子,她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的大人,但她理解孩子。
理解包裹在孩子身体里的爸爸。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可爱可亲。
学习俳句的奶奶,故乡推介员出租车司机,故乡唯一的警察和小报记者,每个人都独特又温暖。
看到他们都好希望天再冷一些啊!
是枝裕和的敏感和纤细还表现在每集片尾。
那些曾在片中一闪而过,给我们心中留下淡淡问好的物,一一呈现。
妈妈做的好吃的饭团,味噌汤;小林在圣诞树上找到的女儿的心愿卡片;库纳的小脚印小帽子还有代表着库纳墓地的龙胆花(花下的人偶好像我们儿时使用的孩儿面霜罐子)“寻找库纳”这个活动聚集的人群可以说,大家是一类人,脸色永远漠然深藏内心的护士,带着蘑菇帽子守株待兔的男子,平时的他们没有交集,但是在森林中,他们都是“库纳”的小伙伴。
平静中爆发的无限温情.人还是要有梦想且敢想敢做.细腻+些许猥琐,诡异的和谐.
无感
虽然每一集都看起来很舒服,都像在看是枝的电影,但又毕竟是用拍电影的手法在拍电视剧,多少有点不明所以,剧情是真没什么起伏啊你这剧。作为电视剧来说,确实是别想要收视率了(三谷幸喜如是说
5集弃了。。。这节奏实在是。。。唉。。。
这时候的小葵真是漂亮啊。萌江和大地也甚是可爱。话说原本以为这是家庭剧情片,没想到变成了魔幻剧。
风
是枝裕和拍电视剧简直是灾难,节奏太慢了,难怪收视不佳,个人觉得他的作品节奏更适合电影。
库纳这个出发点不错,寓意眼睛看不见的世界。但是和是枝裕和的电影比起来,还是有点索然无味了
作为电视剧,太缓慢了,也不引人入胜,拖了很久才看完。也不是很明白库娜想表达什么。是枝裕和还是很擅长那些小细节、闪回、静物……爸爸病倒不能外出妈妈反而兴致勃勃;宫崎葵面对绝情的前夫倔强而优雅;爸爸的胡子茬勾起的回忆
即使是是枝裕和但小清新的还是在看了5集后撑不住了以后再阅
仔细想过,还是觉得这个是我看过最好的剧,木有之一!固定镜头大赞,音乐大赞,故事深度和深入浅出深度也大赞,好好改写变成小说的话,结合现在时代背景,也算得上是名著级别了吧~酱紫的剧就是私藏的,分享给别人一般木有好下场……私藏私藏嗯~
死生契阔,最好的一幕是葬礼;日常的诗意流淌在身边,而我们浑然不觉;世界不止是眼睛看到的东西组成,情感在无声中传递感受;行走得太快,会丢失了灵魂;我们自以为很爱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可是其实我们一直在彼此伤害;回家永远是个美丽的词语。
我是看不进去。第一集101分钟,冲着宽叔看了五十分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是我的菜。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这样的琐事构成~宽叔的片子一定要看
作为是枝裕和的脑残粉,必须五星!基本上是《步履不停》的调调,寻找库纳和《奇迹》有些异曲同工,但电视剧毕竟不同于电影,摄影质量就逊色不少,没有体现出是枝裕和以往浑然天成的“物哀”韵味。
不静下心来看不下去的日剧.而恰巧.我今天心不静.
卡斯那么强也没救
弃。如果这是映画的话,大丈夫。但是,这是11集的剧诶,这么没有信息量真的可以吗?
需要完全静下心来才能看的进去,会发现你的心处于完全安静放松的状态,其实更喜欢前几集,那种温暖中略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幽默感,到库纳出来反而觉得无聊。
满是生活的细节,小幽默和感动无处不在,“爱是后悔”,所以得释然遗憾;“世界并不是由你眼睛看到的事物组成的”,暗中也会有你爱的人守护在周围。最后字幕升起,各种不忍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