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葬生火海,生成新的我。
灵魂许久不曾被触动,直到看到一个简单又平凡的故事,名字叫没有过去的男人。
故事平平无奇,一个男人被打晕失忆,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底层人善意的照料下走向新的生活,每一个善意都非常微小,却足以另一个人走向光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编成了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世界,正如我所走过的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带着记忆,而他没有。
整个电影快到终点,才出现一次他的名字,是的,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不知道,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也没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只出现一次,当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不是走向过去,而是走向当下。
一个人,和过去挥手告别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有人把过去,一直带到生命终了,一生执迷其中,而有人,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开始了第二段人生,我们把它叫浴火重生,是的,我也正期望如此。
打动人心的绝不是震天撼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细微的小事,灵魂为此而震颤。
整部电影在平静的微小的事件中,展示了一个消失已久的,我们祈盼已久的世界,想要抵达,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我们在一次次迁徙动荡中早就把它丢失了。
全片有暴力,勒索,歧视,赌博,反叛等等,都是平静的发生,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没有惊天动地,连爱也是平常的发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导演却用了一个个微小的善意,诠释了爱与新生。
我们都有一段过去,一段记不清的过去,只能在他人口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样子,像是听着别人的故事。
这时,我们才真正的放下了过去,把自己投入现世的生活,平常平静的活着。
对于常常陷入虚无主义的我,在此,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世间哪有什么鲜事,导演完完整整的还原了生活原本的样子,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哲学被轻描淡写的勾勒了出来,演员扎实的演技,也是同样的动人。
这是一部十分的电影,没有之一。
是的,我也是那个没有过去的男人,没有名姓的活在这苍茫的平常的人间,平常的生老病死,仅此而已。
影片生造出一个“不能被定义”的新浪潮式的人物,他因为创伤丧失了全部记忆,随后他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定义自己。
最后发现自己的现在与失忆前的过去是如此不同。
影片在剧本上对存在主义的刻意生造。
反而让存在主义没那么主义了。
观众从剧情上就接受了这样一个“没有过去的人”而并不是在接受一种“人不能被定义”的主义的输出。
这实在是新浪潮末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影片语言尴尴尬尬,抱抱朴朴。
所有的人物冷冷漠漠,可可爱爱。
芬兰人疏离和亲切,残酷与温暖都平平淡淡地表达了出来。
芬兰人好像太原人
表情极其克制的强烈内化情绪的片子。
对,没有表情不是无情感而是热烈和直击心灵。
这给了我极大的慰藉。
隐性的,这是给个人主义的教育片。
个人主义是反权威的以个人自由为主体的狂欢。
在片中,当 他 的过去完全消失时,理论上他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最大可能摒弃客体。
然而正相反,他急需客体给自己下定义,使自己再一次完整,因为他的主观世界在记忆中消失是全然的虚无。
最近在读 三岛 就扯一句题外话。
三岛是因为 战后日本社会推翻权威(天皇)而产生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的虚无而自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他的绝唱 天人五衰 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回到片子,他 完成了对自己的重建。
这对观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抚,随着人物观者也重构了自己。
那些在暗中不停咕涌的生命力,又因为几乎没有表情而显得强硬而坚定的情感,真是充满力量阿。
被定义被包裹是孤独的个体需要的。
那些universal的感觉,让我感同身受到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个芬兰人……以及,音乐,迷幻又充满活力。
这种和人物行为强烈反差而带来的碰撞简直挠人心肝。
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希望究竟是什么。
狼嚎是因为孤独吗?
一个孤独的中年男人半夜提着行李在公园游荡,是因为孤独吗?
不是的。
他只不过是在北方的生活过得很不好,他想要逃离,所以他来到了南方寻找工作重新开始。
他在北方有一个妻子,可是他们感情并不和睦。
他不酗酒,但是他好赌,他输光了家里任何值钱的东西,为此和妻子大打出手直到了离婚。
感情不顺,丢了事业,他想要逃离的是人生低谷,于是他在南方的公园里被流氓殴打半死不活,最终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他失忆了。
一个单身的中年妇女半夜听着狂躁的音乐作为催眠曲,是因为孤独吗?
我想应该是的。
她从来没有恋爱过,她没有爱过谁,大概也没人爱她。
内心善良的她并不能阻挡她的性格孤僻,她热心做着公益事业,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她始终帮不了自己内心的孤独。
树会为落叶伤心吗?
本是流浪人,再见流浪人,还会心怀热心吗?
也许会。
流浪汉夫妇给失忆的男人喂食养伤,钱财不多的老汉会大方地请失忆的男人喝啤酒,老板娘会给捉襟见肘的失忆男人剩下的饭菜吃,同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愿意帮失忆的男人寻找睡垫,即便是看似冷酷无情的警察也愿意租给他集中箱做房子,虽然是交易。
没有名字,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没有金钱,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居无定所,会伤心,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生活给这个男人开了个玩笑,既然眼前一切不顺利,干脆让你一键清零、一无所有。
不管如何,男人终于还是接受了新生活,开始布置简陋的家,开始做着低薪的工作,开始给生活寻找音乐,开始给生活寻找爱情。
生活即便晴天霹雳,依旧要昂首挺胸向前进。
我想,影片中的失忆男人是幸运的。
前半生过得乱糟糟的,是失败的,这时候生活给了他一个机会,流氓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忘记了一切,就像系统重装,过去一键清零。
他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虽然生活依旧不易,但每一个人都尽量互帮互助的,最后还找到了爱情。
虽然演员的表情略显呆滞,虽然他们的行为举止刻板又木讷,虽然他们的台词简单却又富有深意。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喜感会发出笑声,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所吸引,有时候你可能又会被他们对生活的努力追求而感动。
认真讲故事的电影,总是显得那么可爱。
没有过去的男人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没有那些阻碍人向前的记忆,没有过去,才能过去。
我还没有死,人生就可以从此刻正式开始。
不管我处于世界镜头的边缘还是中心,我都可以成为我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或许本就不应该有太多的追求。
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由所处的大环境决定的,某些东西从出生那刻似乎就已经决定了归属,有的人苦苦追求一生而不得的东西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为了适应整个大的环境。
几十年的时间真的很短,当我们发现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某个鸿沟时,或许可以改变自身的心态,世界那么大,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这个破沟也没必要跨过去,沟的那边很好,但沟的这边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有一天突然失忆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我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慌张 无所适从 大概是我的标签。
但是这里的男主好像从骨子里散发着一种高贵和诗意,如果我没有过去,那我的未来是无穷多的可能性,懂音乐,呆呆的却又充满了浪漫情怀。
哦,真是该死的理想主义啊,没有缘由的善意是抵抗这世界冷色调的最好武器吧。
男主第二次回到被敲晕的地方的时候,保安和手持工具的人们的突然出现我竟然还生出了很大的暖意。
还有男主和前妻告别的拥抱也是悠长又珍重的样子。
你过去赌博,唱片都输光了 但我现在没有过去了,从一无所有开始,渐渐有了爱有了光有了音乐,还有这该死的浪漫和理想。
哦对了,还有一件红衬衣。
要我说这个片子真的好温暖。
不知道是不是像有的评论说的芬兰人民也这么呆萌又善意hhh
The man without a past,郭利斯馬基芬蘭三部曲的中章(前有《浮雲世事》後有《薄暮之光》),喜歡港譯名字《扑頭前失魂後》,講述一男子遇襲後失憶,忘了名字又失去身份,唯有在城市邊陲重啟生活。
郭利斯馬基自述受小津和布烈松的極簡風格影響,作品從運鏡、表演到劇情都幾乎讓人有呆板的錯覺,妙在郭導鍾情色彩光暗鮮明對比的Edward Hopper式攝影構圖和陳年搖滾樂,還有獨門「慢半拍」幽默(笑位在after taste裡,短促精煉,點到即止),加起來倒成了只此一家的化學作用(特別是《扑》這精緻傑作,故事的韻律在極簡風格處理下,隱隱透著寓言的味道)郭導的電影有許多反覆出現的元素:喝酒、樂隊、搶鏡的狗,更顯眼的是低下階層的好人好事。
如這部《扑》和新作《心靈港灣》,落難主人公總與一班個性鮮明卻樂天知命的小人物萍水相逢,他們每每適時對落難人伸出援手,讓他離奇「順利」地逢兇化吉。
觀眾不禁質問世情豈會如斯美好?
後又再不禁反問自己世情為什麼不能如此美好。
既有無厘頭攪怪,也有溫心好事,郭利斯馬基其實冷冽得很親切,我喚他「當周星馳遇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86之前写《女友的男友》的时候我说这是我理想的轻巧的被随便地爱一下的爱情,那这部《没有过去的男人》就是硬硬的理想爱情。
女友色调清新,氛围像阳光下少女脸上软软的绒毛,让人心里痒痒的,《过去》室外的色调冷硬,让人想到很多个冬天寒冷寂寥的清晨和傍晚,你不想多说话只想赶紧经过(但室内装修很可爱,小小的半截窗帘,小小的锅,温柔的沙发)。
女友色彩干净是无人城的白天,这部肃穆,冷冽,拥有无人城夜晚的美。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说这是部奇妙的电影,好几个地方有让人笑出声的冷幽默,有一种荒诞的不合时宜的搞笑,劫匪说数清楚我一分都不多要,柜员回答你放心我业务很好,被锁在钱库里两个人甚至不对视面无表情说哦那就是说我们要死在这里。
男主是个像北野武一样看上去严肃,粗犷,暴躁,做起事来却荒诞又浪漫的人,被混混群殴醒来失忆了。
男主丢了记忆却没有丢失好好生活和爱人的能力,执意要修一个破烂留声机,建议年轻的乐队改革听摇滚乐,在陌生的地方爱上了救助站一丝不苟的“老处女”,说自己怕黑能不能跟她一起回家,用老套的但在他身上显得可爱的“你眼睛里进东西了”这种借口骗走了女主的初吻然后说抱歉我不是个绅士。
女友是青少年的爱情状态,直接反复因为搞不清楚而难过,这部虽然男女主都是中年人但却像小孩一样真诚完全不加顾忌地爱着,第一次约会煮了难吃的菜但都吃光了,挑了喜欢的音乐一起听在氛围好的时候接吻,第二次去森林采蘑菇,采了一堆但一半有毒,心满意足收集起另外一半当晚餐,离别的时候说“我不会忘记你,你是我的初恋”,再相见说“你没有离开多久呀”。
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确定了男主的身份,男主有妻子,于是只能和女友分手回到自己家里,回去之后发现已经离婚,问了几句“我喝酒吗”“我们以前打架吗”,“不喝”“打过很多很多次”,前妻的男友提议决斗,男主说没有必要也许你能带我去火车站(回去找女友)。
希望感情里的任何一方都不要抱着决斗的斗志,不用头破血流视死如归,不是有你没我,不是除了赢就是输,大家都轻巧的“随便的”爱着吧。
“我想我们不需要决斗。
”
《没有过去的男人》是导演“芬兰三部曲”第二部,他通过一个人的失忆反映了当代社会疏离冷漠的本相以及社会角色和自己的寂寞成为鲜明的反差。
出身贫寒的导演始终站在同情底层人民的立场上,他的可贵是他不加自己任何的道德评判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我们看见了官僚制度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麻木和抛弃,在一大堆规矩和程序面前救助形同虚设,特别工作人员对M的歧视更加凸现了这个社会公益的虚假和不可接近。
他们的刻板、冷漠无情和那家善良平民之间热心相帮成为了鲜明对照。
而救助他的人首先是可爱的孩子,这或许代表了导演对明天的希望。
这部投资仅150万芬兰币的低成本电影却已它的人道主义主题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国际戛纳,影片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而Kati Outinen获最佳女演员奖。
导演也以赫尔辛基黄昏的星星灯火反映了这种人心的向往。
同样通过M种土豆和拣到电唱机后的自娱自乐让观众理解生命如何战胜生活的窘境。
在M和抢劫者的对话里我们读出了导演对于社会不公的呐喊,导演更以抢劫者的自杀将愤怒推自剧情的高潮。
影片里卡蒂演的女童子军非常有意思,一个本来应该是流浪汉救星的人却最终为流浪汉M救助,爱情打开了这个老处女的心扉。
这种变化反映了僵化的社会机制只能让人吃饭,救济心灵的是需要一颗主动的心,这个不露声色的细节给人以启迪,M虽然失忆,但是,他一步步靠自己随遇而安、不放弃的乐观精神改变了自己和别人的命运。
童子军的劝世歌和乐队最终的摇滚音乐展示表达着刻板传统和民众需求间的差异。
在镜头上平实的推进和在人脸上的停驻都会加深观众的关注程度。
失忆的题材非常多,而导演的创意将一个平庸的命题化成了一个非常具有警世意义的电影,他让观众明白,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腾讯视频,97分钟,2002年上映,豆瓣8.5分“失忆”这样梗,本来都已经被韩剧、穿越剧用烂了。
但是,用在这部片子里面,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哈哈,好神奇,可能因为男主是被打失忆的吧。
片子的内容,我个人觉得,没有一处多余的,故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
有2个情节设计非常棒:一是男主和前妻碰面,前妻的男友突然出现,这两个男人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争执和不愉快,就简短交流了一下,然后就愉快讨论出了结果——“你对我前妻好就行,我去开始新生活了”。
这才是情绪冷静、处事稳妥的成年男性在处理感情时,最棒的态度了。
二是男主和前妻碰面结束后,男主跟前妻的男友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你送我去车站吧”,哈哈,没钱是真的没钱,直接让人载他了。
爱现女友,也是真的爱,处理完前妻的事情,就只想见到现女友。
知识分子爱看的电影好像不大适合我
8.5
看片名期待的是《火柴厂女工》,结果本片哪里是丧,内核简直阳光积极到吓人。从开头宣布死亡后,突然坐起来照镜子把打歪的鼻子扭正开始各种细节充满冷幽默,没有过去的男人与社会接轨时会被过去找上门。
男猪脚随遇而安的生活
别人的高分电影🎦未必适合我,除了第一眼认出女演员外……(合适时间再刷一遍看看)
好无聊,色调昏暗,剧情简单,节奏太慢,全员中老年人,没有什么生气活力,跟舞台剧似的……
很闷的电影,对白很冷很直白。表演很含蓄。我还以为故事发生在60年代,结果看到银行的摄像头。。。
冷地方的人心好热。导演把一切都拍得闪闪发光。@电影资料馆
怎么每个人说话都像人机一样
这电影竟然是02年的 看质感我都以为五几年的… 听名字以为是个悬疑片 结果… 这是在干什么?男主的行为奇奇怪怪 大家的行为奇奇怪怪 可能这就是大家口中的魔幻主义吧 反正我欣赏不来… 最后以为要矛盾爆发了 或者是要温情抉择了!结果 em 这就结束啦… ps 那个女歌手的皱纹太可怕了(对不起!)
阿基的电影里常常有一种毫无缘由的善,与一般写实作品的处处生恶形成反差..生活中悲剧看多了.就需要一点善的安慰...
啊哈哈哈哈看完五条人的十三邀立马看了这部,看完迅速明白仁科为什么喜欢,是如出一辙的浪漫,音乐每首都好好听,男主角长得像接地气版的Viggo。我以前还和科恩兄弟的风格做类比过,现在觉得方向错了,考里斯马基的风格其实还是文学性的电影,是影像化的现代小说,不过这部真的是冷峻中有温情。
这就是芬南~
居然多了垃圾背景音乐 你不再是癯无赘肉的鲜肉阿基了 失望弃
四十分钟弃,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感觉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是我有慧根,还是阿基导演的电影好入门。
特别成熟,有一种老男人的沉稳感,配色布光都舒服极了。故事也很喜欢,既简单又有很多发挥的空间,而且也确实发挥得很有脑洞,整个故事有一种蠢蠢的纯洁感。当得知了“男人”本来的形象之后形成的反差,竟然让他显得还挺帅的。阿基真是玩弄节奏的高手,太舒适了(只是都有点短,戛然而止,每次都好像不是结尾)。
音乐好听,情节莫名
一堆脑残 戛纳就是一堆脑残
上艺联考里斯马基回顾展。
失忆男,找工作,啥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