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视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父母爱情》《舞乐传奇》《原乡》一个比一个好看啊,大河儿女也霸气登场,今年央视突然的好看了,我记得去年还有什么劝和小组这样的烂戏呢今年央视果然够范!
没有雷剧!
其他省台跟着学 着点吧!!!
大河儿女结束后是 十送红军吧?
听说还有吴秀波的乱世书香,人称吴秀波版人间正道是沧桑,期待!!!
快点播呗!
三天看完,有亮点,也有很多槽点。
先说情节。
整体上过于平铺直叙,几条线索,一条叶家贺家两家父辈恩怨情仇,一条两家小朋友搞对象,一条手艺人跟生意人,一条中二少年贺青同学放着好日子不过也不会斗争跑出去各种穿越。
其中两家父一辈的线索很出彩,情节有起伏,人物性格也随着情节发展渲染的浓墨重彩。
小一辈的故事一般,燕子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愣了,一开始恐怕很多观众都会以为燕子要和关二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再说人物。
邓掌柜、马警长、柴旅长等人物塑造的过于脸谱化,没啥意思。
倒是邓太太这个人物有些出彩。
俩窑主自然是最抢眼的角色。
特别是贺老爷子,一开始我想当然的认为陈宝国又会把白景琦直接挪移到风铃寨,可24集看下来,感觉陈老师演绎的白景琦与贺焰生这两个人物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的贺大少爷就呵呵了。
不就读书多些吗,但脑子那么不好使,还夹带私货往启蒙读物里头灌党派价值,怎么片中所有适龄女青年都非他不嫁啊。
然后说叙事方式。
在我看来这点是不足最多的。
很多地方没交代,比如战地记者、比如战地记者怎么没相机、比如战地记者怎么没相机还舞大旗,比如战地记者怎么说好的采访结果舞大旗结果咱还是错了人家是去砍人的、比如关于三千骨灰罐烧与不烧的问题、比如炸瓷后贺与柴为何没进行有效沟通,等等,这些都有生硬的制造矛盾冲突的感觉。
最后说其他,很喜欢瓷器这个话题,看的出来制作中是下了功夫的,希望通过这部戏,我们能常常从手艺人的追求、匠人的劳动这样的角度赏析瓷器。
您这编剧写剧没大纲的吗?
不考虑考虑对人物的挖掘和塑造?
只会疯狂引发冲突我真是看腻了。
陪我爸看的剧,想到哪说哪。
飞燕一女子翻山越岭渡黄河去探监,说一人去就真一人去?
你俩窑主在家我看着也不干啥正事啊,狱卒给路费不要我还能接受,算作人物塑造和推进剧情的一方面吧,结果非要走山路,你心真大。
还有那个叶鼎三自己烧瓷疯魔了结果女儿去抵债让我骂了好久,大女儿去抵债拜托妹妹代替自己嫁给贺青又恶心了我一把,那几集干脆没看,回来问我爸邓叶两家结没结亲我爸说结了,问老叶头是不是后悔死了我爸说没有老头每天挺高兴的,把我给气的。
黑沙狼一人冲过去对线我都傻了,你以为这华山论剑呐,果不其然白给,编剧的世界线收束你活着事情不好编。
贺青对燕子的态度也是让人窝火,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读书明事理的人有的心态,还闹革命,你确定你不是叛逆期?
想当人群中最闪亮的星?
就你这觉悟。
柴大小姐教堂里前一天哭着喊着要让贺辰走,没多久满脸幸福地说我不能再当修女了我要嫁给他,是我知道这肯定有问题,你能不能给一个十秒钟的柴大小姐独自挣扎的内心戏做铺垫?
养尊处优大小姐忍辱负重嫁给仇人复仇属实牛逼。
贺辰我也没看出来怜香惜玉那勁,我要是柴大小姐我心里也嘀咕,我都说那么清楚了你是我杀父仇人我看见你很痛苦,你跟我说不行无论如何我就得待这,那你到底是喜欢我呢,还是喜欢你自己心中那份执念?
咱还得琢磨琢磨。
后面还有很多柴大小姐惨死,贺青戏院盘枪等戏码我就不说了,贺窑主你那样是勒不死人的,你打个结再勒行嘛不费多大事。
最后留点篇幅说说贺青这个角儿,我是很少会对正剧主角产生厌恶心理的观众,可能是因为代入感强的原因,很多有些扯淡的剧情我也能感同身受,但是贺青真的是我倒数几集一直盼着他死的那种。
从头到尾什么事情都只会扯革命大旗。
燕子给土匪生了个娃,我不给她好脸色看,心怀芥蒂,什么?
燕子是因为看望我才被土匪劫的?
这个世道太乱了需要革命。
贺辰媳妇儿被鬼子杀了,我劝他加入革命,说一定让鬼子血债血偿,什么?
贺辰媳妇儿是因为帮我们避难才惹上这事儿的?
不,是因为这个世道太乱了需要革命,我没有责任,我还要去刺激贺辰,谁让我在干革命呢。
我看到他一脸平静跟贺辰说一定要让小鬼子血债血偿的时候我就生气,说革命者不畏惧流血牺牲,那是不畏惧自己的一腔热血洒满城楼,怎么到你这里就是不畏惧别人的流血牺牲了呢?
贺青自己说自己是扫把星我也只能理解为官方玩梗了,毕竟您哪里仅仅只是扫把星啊,怯懦、小心眼、善妒、临阵掉链子连累别人你一个不落,厉害厉害(鼓掌)说白了,贺青抛去革命者的外皮之后一无是处,更别说这革命者的头衔,他配不上。
瓷、豫剧、烩面、黄河,《大河儿女》以上世纪20年代到抗战胜利为背景,从贺焰生和叶鼎三两个钧瓷掌门人的斗瓷开始,讲述两个家族数年的纠葛和分合。
烧窑行里流行这么一句话:“贺家的窑、叶家的釉、邓家的型。
”陈宝国在剧中饰演的贺焰生正是河南三河县风铃寨钧瓷烧窑世家贺家的掌门人,性情刚烈狂傲。
赵君饰演的叶鼎三则是贺家的竞争对手,叶鼎三烧出“苍龙飞天”大盘获得博览会金奖,因为要挂一块“钧瓷魁元”的匾额,与贺焰生发生激烈冲突。
在经历砸匾、斗瓷、封窑等连番交锋后,贺焰生和叶鼎三的“手艺人之争”走向了白热化。
在第一集的斗瓷情节中,剧情层层反转,悬念迭起:首先有叶鼎三的钧瓷获得洋人嘉奖,贺焰生不服而砸匾,并与叶鼎三约定以能够改朝换代的“龙凤盘”斗瓷,输者封窑离开风铃寨,有意思的是贺家并无龙凤盘,如何烧制成为悬念。
在此期间,两家的儿女也互相刺探军情,悬念迭起。
终到斗瓷之时,贺焰生如约拿出龙盘惊艳全场原以为稳操胜券,却万万没想到夫人告诉他凤盘遗失。
贺焰生只得当着父老乡亲的面对叶鼎三三拜九叩。
镜头一转,原来竟是儿子贺青为了心上人飞霞偷出了凤盘。
不少网友表示《大河儿女》的开头既有《闯关东》的大气象,又有《潜伏》的剧情反转引人入胜。
亮点演出 从《大宅门》《汉武大帝》到《原乡》,陈宝国饰演的角色大多凌厉霸气、气场强大。
在《大河儿女》中,陈宝国延续其以往戏路,扮演执拗刚毅的河南钧瓷人贺焰生。
他敢于砸掉洋人嘉奖的“钧瓷魁元”牌匾,烧出的钧瓷极品龙凤盘巧夺天工震撼整个风铃寨。
当凤盘意外“遗失”斗瓷失败时,他也能信守承诺向对手下跪,可谓能屈能伸、一诺千金,贺焰生的那份自信、执拗和刚强对于陈宝国来说驾轻就熟。
另外,陈宝国与夫人赵奎娥的夫妻档上阵以及与老戏骨赵君的同台斗戏也让不少观众表示看得过瘾。
■ 观众对话主演 观众:剧中有一场你和赵君饰演的叶鼎三大打嘴仗的戏,台词利落,有点以前演“北京剧”的味道,是高满堂的剧本还是你发挥的?
陈宝国:这都是高老师写的。
我是京津语言太过束缚的那种演员,也许只有《大宅门》那种北京方言剧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优势,比如一个拉长的“嗯哼……”用京腔也能整出个九曲十八转,满含京剧的神韵。
但《大河儿女》是立足中原,讲的是河南人民艰苦斗争的事儿,如果用京腔就太不着调了。
戏里边有很多方言,比如说“展展眼”,就是咱们北京话说的“喽一眼”,还有“孬孙”,这是骂人的话了;还有很多钧瓷行当里面的行话,像“宁可请你吃顿饭,不让你去窑上看一眼”,像“家有黄金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都是高老师剧本里写的。
观众:你扮演的贺焰生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别吸引你的地方?
陈宝国:高满堂笔下的男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汉子,白景琦是,贺焰生也是。
他虽然有小人物的市侩、狡猾的小毛病,经常和叶鼎三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斗嘴,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绝不含糊。
我刚才说过,从贺焰生身上能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日本人想要霸占龙凤盘,他怎么做的?
他宁可摔了,宁可听个响儿,他也不会卖祖宗;日本人想侵略中国,他是怎么做的?
小命都不要了。
他不仅仅是一个烧窑人,更是中国人的脊梁,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
之所以韩剧在神州大地风行是因电视荧屏上充斥着烂剧、雷剧、神话剧,让观众无心追看;之所以全民追“星星”,是因我们没有依托自有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一味的“堆星”,讲究大场面大制作。
什么样的国剧才会有生命力?
必要的前提是剧集有文化有深度,再凭借一俩出色驾驭能力的演员,三五实力明星,依托金牌编剧的作品而诞生的国剧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会受观众追捧。
史诗级国剧《大河儿女》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收视一直喜人,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自媒体上都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部剧由高满堂编剧,安建执导,陈宝国、赵君、赵奎娥、李小冉、印小天、张歆艺等实力明星加盟剧情节跌宕、悬念重重。
剧中,陈宝国与赵君分别饰演钧瓷世家贺、叶两族的掌门人,两大戏骨同台飚戏。
陈宝国在剧中饰演的是河南三河县风铃寨钧瓷烧窑世家贺家的掌门人,他性情刚烈狂傲。
赵君饰演的叶鼎三则是贺家的竞争对手,他身上体现了河南人的质朴与闯劲。
电视剧《大河儿女》的历史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讲述了河南儿女投身革命,为新中国建立立下卓越功勋的历史故事,是一部河南人的奋斗持篇。
相较于那些主题宏大、内容空洞的红色正剧和杀鬼子拼神技的抗战雷剧,《大河儿女》的创作特色则是行业剧与主旋律正剧的无缝对接,令人眼前一亮。
它以小见大,以极富魅力又神秘的钧瓷为全剧切入点,不仅大大增强了该剧可看性,让观众借剧了解了钧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更以小见大折射了乱世中,中国传统文化破坏又复兴的坚韧历程。
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剧才是有生命力的,《大河儿女》是一部讲述河南人的故事的电视剧,并不仅指剧中无处不在的豫剧、钧瓷、黄河等中原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从故事和人物身上,了解河南、读懂河南。
该剧因为齐聚多重看点,既有钧瓷顶尖手艺人的过招,又有年轻人纠结的爱情;既有平民柴米油盐的小生活,又有保家卫国的史诗情怀,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热捧。
演员方面,陈宝国可谓该剧的戏魂,有他的剧从不乏精彩。
从《汉武大帝》到《京华烟云》,从《大宅门》到《大河儿女》,从血性汉子、谦谦君子,到带着土气、霸气、匪气、痞气的各类人物,陈宝国绝对堪称电视荧屏上屈指可数的中年实力派。
陈宝国饰演的贺焰生也上演了一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好戏。
陈宝国的霸气和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大河儿女》传奇故事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次以电视剧形式来展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以及其孕育的文明,该剧还首次全景展现了钧瓷从拉坯、上釉到烧制的制作流程,剧中还融入了豫剧的元素。
黄河、钧瓷、豫剧堪称中原文化三大元素,以此为依托的《大河儿女》,在人文底蕴和气势上,可谓迈上了史诗剧的新台阶,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大气魄、大胸怀,该剧也被业界专家学者称为“升级版”的史诗剧。
或许是当初《大宅门》太过于成功,陈宝国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下来拍了《大宅门1912》还不过瘾,于是又有了这部《大河儿女》。
尽管从中药转向制瓷,但是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内涵却仍然韵味十足。
客观地讲,传统手式艺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辛,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又是一部战争史的情况下,能保存传统文化的火种实属不易。
同时,传统手工艺在其精湛的技艺传承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机制,而这些机制反过来又成为它们的文化特色,在这场近代转换中,传统手工业者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技艺的流程,还有因为这些技艺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由金牌编剧高满堂进行剧本创作,安建执导, 陈宝国夫妇、李小冉、印小天等担纲的《大河儿女》取材于河南名瓷钧窑复兴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段传统手式艺复兴的艰难历程。
其实早在《大宅门》中我们既已经看到传统工艺给从艺者的巨大影响力,它不仅是一项技术,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民族传统的凝聚。
《大河儿女》中的钧瓷同样如此,它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大河儿女》一开始即切入到传统文化的内部,叶鼎三(赵君)代表钧瓷参加京都世博展荣获金奖,回国后获嘉奖“钧瓷魁元”却引来同行贺焰生(陈宝国)的砸场,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内部的竞争与行业规矩对工艺本身的制约,而斗瓷之后对败者的严厉惩罚则进一步可见这种内在的文化压力。
或许对传统手工艺来说,它们的生存境遇一直如此,在压力中生存发展,最后也成为了这压力的一部分。
而关于龙凤瓷的传说,则使得钧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甚至演化为一场现实的灾难。
或许不仅钧瓷,差不多任何一项手工艺都有类似的传说,这些传说将该手工艺推向了巅峰,但同时也在神化它们,最终使得成为神坛的一部分。
而不一小心,从事该行业的手工艺者就有可能成了这一神坛的祭品。
《大河儿女》沿袭了历史体裁的基本故事构成方式,通过贺、叶、杨、邓等家族的兴衰及主要人物悲观离合的一生来纵向把握钧瓷的近代历程。
围绕近代的这场变革并不仅是人物命运的变革,同样是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钧瓷来说,要想传承这一技艺就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然而从民国到抗战再到建国,其中的变化太过复杂,身处历史中的个体并没有足够的眼光来紧跟时代的步伐。
其实,任何时代都没有谁能完全看透历史的走向,而所能作的只是每人根据自己的内心准则行事:坚守自己所坚守的,放弃自己要放弃的。
在历史的硝烟中,有人成了英雄,有人成了烈士,还有人成了汉奸。
正如萨特所言:英雄是自己成为英雄的,懦夫是自己成为懦夫的。
每一条通路都是自己的选择结果。
然而,无论如此,当硝烟退尽,传承千年的钧瓷再次放射出它永恒的光彩,这或许就是《大河儿女》所展现出的最核心的文化魅力。
流水线的定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高满堂这个名字,对于常看电视剧的观众来说,应该也算耳熟能详。
这两个名词组接在一起,其实不只是从《大河儿女》开始,估计也不会因此而结束。
当然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好,只是或许观众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样似曾相识,哪怕做得再精致的流水线作品,他们有理由要求得更多。
2013年有份很莫名其妙的调查报告,高满堂以三千万稿酬荣登中国编剧富豪榜首位。
说莫名其妙的原因,在看到高老师高片酬的同时,请也算算他这几年的作品数量。
从2008年的《闯关东》开始,《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雪花那个飘》、《我的娜塔莎》、《温州一家人》……短短五年时间,高满堂几乎霸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排行榜的多个重要位置,如此勤劳,他赚得不多,还有谁赚得多?
但是显然,勤劳,并不是高老师可以就此开始按照工厂流水线的模式,打造一直以来都被当做艺术创作的影视剧作品的理由。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先以事实说话,从《大河儿女》说起吧。
先说类型和题材。
《大河儿女》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写下来,历经军阀混战、抗战、解放战争,跨度几十年,是标准的年代剧。
而高满堂的几乎所有作品,从《闯关东》开始,几乎清一色年代剧。
当代题材,家庭伦理类型只有《家有九凤》等几部而已。
类型和题材或许有偏好和擅长,甚至还有市场选择,那么说说人物和时代、地域设定吧。
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对比大概要说《温州一家人》,《大河儿女》与之相同,都是为某个特定地域(具体到市、县一级),某些特定人群、甚至是某些特定行业量身定制。
故事现成,甚至有特定原型;套路固定,只要稍作艺术加工即可。
这种带有“软文”性质的电视剧集,即便主题拔高、升华到历史和匠人精神传承高度,就算故事编制得再跌宕起伏,精彩绝伦,那也还是流水线作品。
再说说幕后班底。
《大河儿女》导演安建,同时也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导演,算是高满堂的老熟人了。
所以剧情架构,镜头语言、影像风格基本上都能抓住高老师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唯一的缺陷是稍微有点小家子气,调度沉稳有余,没啥创意,当然年代戏也不需要什么调度。
陈宝国是《钢铁年代》的男主角,那里头他演的是个军人出身的钢铁工人,到了《大河儿女》,他演的是个一身正气的大瓷匠,本质上都是工人、匠人。
角色定位,陈老师的表演风格基本上也没啥可改的,背背词就能上,上了还能演好,演完观众还都拍巴掌叫好,也不管这其实就从高满堂流水线模子里倒出来的一件“高仿瓷”。
其实非要说起来,隶属北影厂的资深演员赵君(也叫赵军),虽然声名不象陈宝国老师那么显赫,但是在《大河儿女》里的表演反倒张弛有度,更有特点一些。
不过从人物性格设定上来说,跟《钢铁年代》里的冯远征,《雪花那个飘》里的张译也大同小异,算不上创新。
此外李小冉和印小天的组合显然不太般配,一个太洋气,一个是标准土帅,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多少给这部流水线作品带来一点新鲜的感受,但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
当然,对比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宋”之争,高满堂作为老编剧、老艺术家,真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大河儿女》这么平淡无奇的故事,他依然把剧本做扎扎实实,起承转合清晰明了,冲突线索合情合理,人物性格鲜明有特色,还有高氏剧作独特的风格印记。
作为高老师的粉丝当然无话可说,但是要发展更年轻的新观众群体?
那估计就不太容易了,当然,河南人,尤其是烧瓷的河南人除外。
况且,已经写了五年同类题材了,以高满堂的水准和艺术追求,似乎不应该只满足于原地踏步,靠流水线作品赚钱,抢收视率,而毫无突破。
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剧才是有生命力的,《大河儿女》是一部讲述河南人的故事的电视剧,并不仅指剧中无处不在的豫剧、钧瓷、黄河等中原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从故事和人物身上,了解河南、读懂河南。
该剧因为齐聚多重看点,既有钧瓷顶尖手艺人的过招,又有年轻人纠结的爱情;既有平民柴米油盐的小生活,又有保家卫国的史诗情怀,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热捧。
贺青这个角色,家里人有难的时候他永远不在,要么永远帮不上忙。
平时表现得自己枪法多准,但友军牺牲前他的枪永远开不出来。
整天满嘴大义,却又从来都保护不了对自己重要的人,让人觉得窝囊。
反观贺晨这个角色,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凡事跟他爹一起扛,行为一直以义为先,到社会上却被欺辱,被拔掉刺又插上刀子,死前从来不被别人甚至父母待见,让人觉得冤枉。
与其一直神话贺焰生,抬高(实际上没半点屁用的)贺青,不如让邓绍光在日本敌人入侵后坚守民族信念,最后英勇就义来得更能体现主旨。
一味把所有好品格全堆砌在一个主角身上而完全忽略其他角色的灵魂,这就是国产剧最需要跨过的坎。
再加上那个像是爱剪辑做的转场特效,观看体验极差,两颗星给贺窑主和他夫人的演技。
题材很好,突出河南的钧瓷文化、豫剧文化以及黄河儿女的爱恨情仇,家国情怀。
但是编剧还是那个写出《闯关东》的高满堂吗?
我都怀疑是别人代笔,或者高满堂部分参与编剧的,剧本差劲!
可惜了这些好演员!
优点:1.阵容强大,演员的演技都是在线的。
2.场景到位,为这个戏新建的中原影视城,基本还原河南的住宅面貌。
缺点:1.细节描述不到位,我是禹州的,对于钧瓷还是比较了解的,你写钧瓷但是对于钧瓷的细节描述不到位,只说了钧瓷的窑变,但是钧瓷的窑变是怎么来的?
用的什么入釉?
和其他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这些细节的缺失导致剧情不饱满,让观众也看的不明白,具体就是你让观众觉得很牛,但是不知道牛在哪里?
2.贺青这个人物是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但是种种神操作写的让给观众很讨厌。
3.很多不合理之处,作为世代烧钧瓷的窑主,贺家、叶家竟然两千大洋都没有(即使没有,家里就没有传世的钧瓷?
好歹你也是当年给慈禧太后进贡的啊),就这也把女儿嫁给了别人
整体布景太讲究了,很有质感,演员选的也很好,喜欢。
抗日神剧?
喜欢陈宝国
以前
编剧真下作
贺青槽点太多
陪我妈看的 张歆艺这演技……
高满堂啊高满堂。。。
这部剧看了第一二集便觉得还不错,便推荐给了老爸,结果和他一起又把这部电视剧看完了,陈宝国确实演的很不错,自从大宅门的时候就觉得他演的很好了,反正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视剧,毕竟能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还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总之我是看完了~·
找了好久终于有一部能看了。
陪我爸看了两天然后就停不下了👨👧
很不错的片子,这样用心拍出来的片子,居然豆瓣评分因为人数太少没有显示,不得不感叹,国内太多观众都被各种无良剧占据了眼球。才看了几集,情节略显拖沓,但每个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鲜活,大河儿女在烧制瓷器中的辛酸苦辣尽显其中。后期加入抗战元素,希望不会是个败笔。
不错
剧情太狗血了 印小天演的贺青又丧门星又废物
有一些流俗的情节,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会不会教坏小孩子。
陪👩看的 不错的主旋律剧
人物多却不纷乱,主线明确而清晰。
陈宝国好帅,捂脸。画风太奇特了,转场特效跟星你学的吗
总感觉剧情不对
奔着烧窑看的。。。烧着烧着就烧出共产党了。。且忍且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