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祷和恋爱》基本上是美国版的张艺谋执导作品,摄影没话说,风景也亮丽,可是除去光鲜的包装,什么也没有。
但是要大力推荐给女人看,尤其是离婚的中年黄脸婆(当然前提是没有孩子拖累),因为女主角基本上把所有面对中年危机的女人心底深处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亲身实践过了。
看完以后,许多女人大概都想抛开一切束缚去寻求自我吧,只是,这勇气并非每个人都有。
女主角是位作家,已婚,突然有一天觉得她亲手打造的家和生活完全不是她所想要的,于是提出离婚,最后净身出户。
痛苦挣扎之中又有了一段电光火石般的浪漫情缘,可是,昙花一现的激情只会让已经迷失的自我更加找不着北。
她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个人四处漂泊,从意大利到印度再到巴厘岛,在美食、友情和风景之中寻获了自己,也收获了爱情。
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结尾,太童话、太完美、太在意料之中,太有悖于真实生活,于是散发着浓浓的kitsch味道,像片子里印度山寨版可口可乐Thumbs Up。
追寻自我的意义就在于这个“自我”其实永远也追寻不到,但是过程一定比结果来得重要。
阿尔贝加缪早就告诉我们要像西西弗斯那样做个英雄:明知结果永远是失败却仍然努力去做,这才是高贵的人性。
于是,海明威写了那个著名的老人和鲨鱼的故事;杰克凯鲁亚克把精神之旅的书叫做《在路上》而不是《到终点》。
保罗西蒙有首非常好听的歌叫America,六十年代插花于发际的嬉皮士背上所有家当乘灰狗去流浪,去找美国。
他们要找的美国当然是和彩虹一样永远找不到,后来,大多数嬉皮都坐进了办公室变成雅皮,身体力行他们青年时代所反对所厌恶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但是也有少部分仍然还在寻找,北岛的《失败之书》里就写了几个,非常精彩。
想起谁说过的一句话:缪斯终将注定漂泊,唯有法利赛人才有安居乐业的勇气。
最喜欢电影里两个女人到那不勒斯去吃披萨,美食当前,什么卡路里啊腰围啊统统见鬼去,然后在服装店里试牛仔裤的爆笑场景。
还有理发店里的意大利朋友对美国人的评价极其犀利:你们美国人不懂得享受生活,你们懂娱乐(entertainment),但是不懂享乐(pleasure)。
意大利人最会享受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
是啊,让GDP下地狱吧,我们要GWB(注:General Well-Being,所谓“幸福指数”是也,似乎是英国新晋首相卡麦隆提出的)。
http://blog.fivestone.info/?p=734饭祷爱 Eat Pray Love,★★☆☆☆。。。
据说很有些人哭掉鸟。
凭心说,这片子在打动绝望主妇们这个领域做的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亲们平时不看文艺片,连小清新都是伪小清新,所以说这类片子之前并不是没有,而是这次终于在他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当做大片冒了出来,用类似日剧韩剧的修辞法去共鸣。。。
好吧我承认我对这类渡人超脱的片子都很 mean,如果这类片子拍的比较烂的话我会比其它类型的同等烂片给分更低一档,所以即使是让即使是万千美国人民都心头萌动的《Into the Wild》我也只是冷冷地给了6.5四舍五入到7,何况天开眼饭祷爱在imdb得分本来就只有5。
顺便提一句,这类靠指出你的生活是屎为卖点的电影里最好看的,不算《American Beauty》的话,我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是《Fantastic Mr. Fox》,然后是《Raising Arizona》。
总之电影这种东西首先决定了它的观众不可能针对那些太小众的,所以电影们也只是在【日子无聊啊要不要折腾呢】这个层面上纠结,对于那些早就说要然后问然后呢的,则很少有什么可行性建议。
所谓好看的也不过是发泄桥段比较有给力罢了。
应该说饭祷爱里阿朱对着 男A男B发飙的时候,那两个男人的表现基本上无可挑剔,有型有品肯定不能将其归入土人衡量行列;而且mm后来eat&pray爽了之后,也就是又找了个也没什么不一样的男C就又嫁掉了。
所以整个片子讲述的也就是银镯女子去丽江情结,对对面的事业男而言基本无解(瞧瞧连我这种习惯bs事业男的都看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找情趣和找未来其实是两回事情,电影里做着找未来的样子其实转了一大圈也就是满足了情趣而已,spider woman。
ps,想你们了回头一起去团购金链子吧。
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 好久没写影评了,这篇也算不上,只是对于祈祷部分想要说些话,于是就半夜敲字了。
豆瓣上有个有才的网友称这部片子《饭、祷、爱》,我对饭岛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不过这提法也着实让我佩服,想来,饭岛爱的一生的缩影真就是饭、祷、爱。
只是,她的饭是生存,她的爱是对爱的憧憬和期待吧。
很多中国人的生存景况有点像饭岛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吃饭,没有美食,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们可能比饭岛爱活的久一些,可是人生的经历却少得可怜。
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国人压根就不祈祷,不拜神,不拜物,也不拜自我,他们对于生活处于一种麻木和绝望的状态,只是他们的躯体在驱动他们生存下去。
这些人不可悲,这些人修养生息的这块土地,才是真正的可悲。
我看到很多影评人认为这片子矫揉造作,大概就是因为以我们的生存条件根本无法体会这种生活,理解生活在优渥、自由、民主环境里的外国人吧。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追求和外国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的追求,是兜不到一起去的。
我不太了解外国,可我太了解中国了。
太多的人正在为了吃饭和住房积极的打造一段无爱的婚姻,太多的人为了工作和未来就委身于领导和老板,甚至獐头鼠目的客户,我一直不觉的一夜情可耻,为了性而性,那是一种享受,而出于某种目的而撮合成的鱼水之欢,完全就是交易了。
可又能怎样呢?
大学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受益者没有立场去审判甘当二奶的女大学生,这环境,就是你们的贪欲造就的。
就算是恋爱也没那么精彩。
我们的爱情极为局限,除了职场和校园,大概找不到更好的恋爱平台了,就算是朋友、亲朋之间的介绍,对象也都是来自各自的职场圈和同学圈。
恋爱,也是功利王道,毕竟,最值钱的青春就是最好的筹码,逮到机会,就顾不上爱情不爱情的,梭一把为上策,赌到婚姻就是赢了,至于赔率,那就看人品了。
我极为推崇大学生校园恋爱,大学期间压力相对较少,这段时间也许是当下中国人难得可以舍弃功利的一段时间,好好地爱一场,租个小包间,和身体鲜活、灵魂暂未被拘束的同龄人搞他个天昏地暗吧。
再等这种机会,男人就得等到四十之后的成功期了,那时候力有未逮,而女人,三十五之前还有一次爆发期,以后,就很难扑腾起来了。
我说的都是小老百姓,权、贵、富的第二代咱就别在这里起哄架秧子了,成功这事儿对于你们来说是贯穿一生的,对老百姓来说,你们就是外国人!
抛开现实,回归电影,神赐予我们的两种本性,食与色,推到更高的层级,就是美食和恋爱。
美食是一种深入的享受,他超脱于饱足之上,恋爱是幸福的绵延,它凌驾于刺激和满足之上。
先说说美食吧。
在心理学的描述里,大多数负面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厌食期,中国老话说的就是食不知味,人的内脏是非常敏感的,人一旦沾染到负面的情绪,肠子、肚子很快就消极怠工了,负面情绪还会压制人的细微的感觉,比如味道的刺激,视觉的刺激,人一旦陷入低潮,很容易疏忽身边的人,这也与此有关。
如果按照宗教的观点来看,人对于美食的无视,也算是一种亵渎。
于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想要通过美食来唤醒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爱自己,从胃开始!
满足自己,从口欲开始!
中国其实不缺乏美食,配料、食材、口味……我们中国的几大菜系通过这些美食元素呈现出来的排列组合,完胜其他各国的料理,中华料理比外国料理更加讲究,可为什么中国美食不像意大利美食、法国美食听起来那么浪漫,那么高档,原因大概就是文化的氛围,中国的美食,欠缺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根究底,不是中国的美食不给力,是中国的生存环境太不给力。
中国人想要通过美食救人生,值得一试,可是你准备好公款了么?
美食虽好,但多了就失去了美食的精神了,女主角腰围不断地增加,她在用美食麻痹自己,美食渐渐沦落到另一个境地,比基本的生存需求好不到哪里去,她开始为了吃而吃,可是美食,本该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当美食成了主旋律,芙蓉的身体也就离你不远了。
其实恋爱也是如此,恋爱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人生里的一个亮点,你要是一直亮着,再好的灯泡也会鼓了的。
适量的美食,适量的恋爱,适量的自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平衡吧。
而对于一个平衡的心态来说,用比较宗教色彩的口吻来说就是:不强求,不拒绝。
再就该说恋爱了。
说什么好呢?
在爱情里没有人是真正的专家,不管你是出了书,还是立了说,一旦爱上了,理智多少都会丧失点。
那些完全清醒、粒粒分明的主儿,多半是玩弄感情的货色,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奢侈了点儿,给他们一对奶子、一个湿穴和一盘录制好的叫床磁带,他们就能梦中登基了。
恋爱这事儿,是喉头之下、腹肌以上那一块儿能感受到的事情,腹肌以下的快乐,不是传说的那么珍贵。
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强求,若干小细节毁了她的第一段婚姻,对恋人的依赖毁了她的艳遇,也差点毁了她的自我,好在他及时反省,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最后,她又开始拒绝,拒绝别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的爱慕,甚至拒绝自己的本能,自己的幸福。
等到她顿悟,决定让一切随他去的时候,她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平衡,也让爱人获得平衡。
平衡这事儿很玄。
舒坦就是唯一的指标。
宗教里有这么一种观点:任何的不舒服都是神的启示,他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我不平衡,我有点无视生活里种种的启示。
平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还在学习。
说到这里,扯了不少宗教的观点,也该说说祈祷了。
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我会说祈祷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对于信某种宗教的人,这个过程里就有个一个强大的力来支撑。
这是人成长、成熟必须的过程,也就是影片里所说的平衡的过程。
人必须得要自知自省,人不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
美食,就是自知的一种浅性锻炼,你通过吃大虾,知道了自己喜欢鲜香的味道,你通过喝红酒,品出了涩中的甘,酸中的甜,甘甜之后那久久不会散去的清香。
诸如此类。
生活中,人必须时时自省,保持自知,这样,当幸福来临时,你才会知道,把握机会的时候到了。
人生中好事的机会,其实真的不多,错过一次,少一次。
恋爱,更是如此。
说到这里,要仓促的收笔了,最后呼应一下最开始的那一段牢骚。
为什么我说中国人不可悲,是中国可悲,因为我们的自知,我们的平衡,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那些选择,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奈,听起来有些恶俗,说起来有点悲催,可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平衡的状态。
我开篇就说了,我对于祈祷这段有话要说,其实很简单:其实祈祷不只是自省和自知,它还带有美好的愿望的成分,我想太多中国人都把这一块阉割掉了,其实这才是祈祷最有价值的地方。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知,自省,而且对生活能怀有美好的愿望。
就这样吧。
今天看了eat(吃), pray(懵), love(混),觉得老氓译的很贴切,电影实在实在太一般,整个一Loney Planet 的图像版,过于简单化,使人觉得书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不打算看了。
对意大利有些stereotype, cliché,好不容易到了印度,没见着真神,反而被一个同病相怜的美国同胞给拯救了,不过还是没全医好,得接着懵,懵到巴厘岛才获痊愈。
但也说不好痊愈,就那么注重形式的一个都市女郎,哪天说晕又得晕了,到时候,就修成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在意大利寻找美食,印度祈祷,巴厘岛恋爱。
感觉适合有点迷失的人看,风景很美,整体画面很阳光,很温暖。
配乐也很好听,相信看完能给歌单添上几首舒缓解压的音乐。
喜欢灯光、阳光打在女主头发上的时候,非常美。
女主角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在纽约,无论离婚或重新找的男友都难以填补抚平自己的内心,出走、旅游、祈祷、寻找,一步步的从旅程中汲取能量,排散心里的负能量,重新找到自我。
所以说当觉得自己压力非常大的时候真的非常建议出去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人,大自然的风景能给予你力量。
后面的恋情真是满满的恋爱的酸臭味,你重新接受爱了呀,那爱情中的不平衡也是人生中平衡的一部分,不要怕,要接受它,拥抱它,获得它。
这心灵鸡汤煲得很合格,喝了吧。
有一天我的朋友带我去一个地方---奥古斯都城堡。
奥古斯都为了存放自己的遗体而建造的。
异族人入侵时把一切损毁,奥古斯都这位真正伟大的罗马帝王他如何能够想象的到罗马,对他来说就是全世界的地方,有一天会被毁坏?
在欧洲的黑暗时期,有人盗走了皇帝的骨灰,12世纪变成一个要塞,然后变成斗牛场,人们在这里存放烟花,现在成为游客的厕所。
这里是罗马最安静,最寂寞的地方,在几个世纪里,这城市在此周边发展起来,它就好像一个珍贵的伤疤,像一个你舍不得放手的心碎,因为那痛苦也是美好,我们都希望事情可以一成不变,为了稳定我们宁愿活在痛苦之中,就因为我们害怕改变,害怕事情会毁掉。
然后我看着这个地方负载的混乱,那是它适应一切的方法,被烧毁,掠夺,然后找到方法让自己从新建立起来。
我忽然豁然开朗,说不定我的生活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非常混乱,而是那就是世界的常态,唯一的陷阱就是让自己跟这样的损毁的任何一部分做连接。
其实毁坏是一件礼物,毁坏是可以迈向转变的路途。
甚至在这永恒的罗马城,我们都必须为无止境的转变做好准备。
(这一幕里的Liz,坐在破败古老的遗迹里,四周幽暗,唯有头部顶光。
)你要学会筛选你的思想。
上帝存在于我自己。
最后,不要害怕失败而放弃爱,为了爱而失去平衡,那也是用来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意大利-印度-巴厘岛美食-祈祷-遇到爱意大利的确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国度,对于意大利的爱不知从什么开始,只能用着迷来形容,看到罗马的小巷和混乱,竟也不那么讨厌,不过不知道亲身去体验会是个什么感觉。
印度的meditation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其实有时候他们并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颇有跟风之嫌疑,只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人体会到meditation的真谛,多多少少还是会悟出些什么。
巴厘岛,everyone has a love affair in Bali. Is that true or it's just a dream like all the Hollywood movies?
我在6个月前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是向别人借的。
借得时候也很偶然,购买它的人说,看不下去,不知道为什么书中的女人一直没日没夜的哭泣,所以中段了阅读。
于是,我借回了这本书,当时也只是断断续续得翻阅它。
直到4个月前的某一天,我又开始拿起这本中断了很久的书。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他坐在我身边,而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将近有1个多小时没说过话了。
那次我看到女主角展开她的印度之旅,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
是关于自我原谅的一个环节,总之里面讲述的冥想与宗教情节,让我心驰神往。
就在1个月前,我只身一人去了一直向往的城市,做短期旅行。
是迫不及待才对,因为那时候的我急切需要逃离,非常紧迫。
而就在刚刚,我看完了这部翻拍电影。
用一句非常老套的话语来形容这部电影吧:这是关于一个女人自我疗愈的旅程。
看过很多人的评论,有人说,拍得太过矫情,好像过了,真实生活中又有谁会如剧中女主角那般去做那些事情?
我说,有,那就是我。
可是我并没有刻意到要去效仿那些做法,事实上,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是在事后才让我恍然大悟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的轨迹,惊人得相似。
我们害怕改变害怕事物会变得支离破碎只是这世界还有存在于现实的圈套正触及我人生的方方面面毁灭是一份恩赐毁灭是通往改变的道路正如我一直坚信的那句话一样:只要有改变就是好的我们应该为永无止尽的改变做好准备那次旅行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记得那天天气不好,有些阴冷。
在候机室等待,手机上收到两个人的短讯,一位是我的好朋友,祝我旅行愉快。
一位则是细心的房主,嘱咐我天气状况转变,及时带伞。
(很是温暖)旅行非常顺利,在当地我吃了很多小吃,也逛了很多美景,很惬意,也很愉快。
当地人都非常友好,在众多友善的面孔中,我一直记得那位为我指点迷津的大学生在最后分别时对我说的那句:过那座桥的时候,自己要小心哦我微笑着说:好小岛上的每个景物,每个偶然相遇的人都让我觉得新鲜与喜悦。
这是一次很棒的旅行,直到现在,那片沙滩还会不时跃入我的脑海中,提醒我当时那份与自然共处时安宁的享受感。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片子中的女主角不是应该痊愈了吗?
如果一场绝妙的旅行都不能抚平她内心的创伤,那么还能指望什么呢?
为什么她还要去印度?
为什么那些打坐、冥想夹杂着诸多伤感的情绪还会四处纷飞?
我想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曾体会过一种叫做自责的情感。
原谅自己,从懊悔,自责中解脱,坦然接受发生得一切,其实很难。
有时候,你不得不去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些东西牵引着你。
那就是,在机缘巧合下,我开始尝试接触宗教。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是学习宗教的人求教,如何摆脱懊悔这样可怕的情绪。
他试图借助灵修上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我很努力,可是根本么有任何作用。
我记得他问过我一句话:是你放不掉还是根本不想放?
第二天,这位好心人,给我留言,说他尝试了下那种感觉,的确很难排除。
并且给予我很多其他排除得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我。
很是感激他。
现在的我坚持吃素,每天学习打坐、冥想并试图通过学习宗教来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所以当剧中的女主角在做冥想时因控制不住思维而胡思乱想的时候,我很能体会那种感觉。
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呵呵。
)印度之旅,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这也恰恰是一个人修行中最艰难的一部分。
你要面对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同内在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进行一番斗争并且和解,最终原谅自己的过程。
呈现自己无助脆弱的一面,了解自己,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能量充溢进来,包裹住整个自己。
对那些已经分开的人,从心底对他们道一声感谢。
对于他曾经给予你的一切,都心怀感恩。
接受一个不完美得结局,彻底放下自己。
开始明白一种叫做爱的东西,逐渐了解并接近于它得本质,并最终被爱环绕。
正如同,剧中那个画面一直重复在说的:我与神同在,神与我同在。
至于巴厘岛之旅,我实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可是关于那个信念,却从来不曾怀疑过。
有时候,我会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们,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将其视作一种“课题”。
借助发生的事情,打开我们尘封许久的心灵之门,张开我们的灵魂之眼。
让我们知道这一生中需要唤醒内在自己的究竟是哪一门“功课”。
然后,找到最终的实相,抓住它。
在最后我相信了我称之为“寻觅物理学”的东西一种自然界的力就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真实“寻觅物理学”的法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放弃所有熟悉安心的事物这包括你的家或是累积在心底的怨恨开始一段寻求真相的旅程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得如果你真的愿意把所有经历看做成一种启示如果你把所有遇见的人都当成导师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准备好去面对去原谅那部分并不讨喜的自我那么没人可以阻止你去了解真相。
现在的我,还只是走到最艰难的“印度之旅”。
但对于“巴厘岛之旅”,毫不怀疑自己终将走到。
希望那个时候,能够谨记这句话:为爱失去平衡,才是平衡心灵的一部分。
====================================================================================================事隔半年 我经历过了“巴厘岛之旅”这是一场触礁旅程 最后以失败告终现在的我 深刻且清晰的明白 又将循环步入 重新轮回去经历所有的一遍 这很痛苦 很痛苦不过我依然要去度过。。。。。。
尤其是有点学识,又无头脑的,讲点品位,又没气质的,要点独立,又没思想的,闹点情绪,又不控制的。
她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却很清楚很坚决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号称这叫有主见。
放纵自己一味的咒骂抱怨情感上的不幸,却一再的重蹈覆辙、不善经营、妄自菲薄,号称这叫很执着。
原著本来还算是一本励志的书,电影却拍成了无病呻吟的游记,做作的不成个样子。
大嘴萝卜丝老了,还是不要再带着纯情的面具,晃着发福的妇女身材,谈情说爱了。
“People think a soul mate is your perfect fit, and that's what everyone wants. But a true soul mate is a mirror, the person who shows you everything that is holding you back, the person who brings you to your own attention so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A true soul mate i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you'll ever meet, because they tear down your walls and smack you awake. But to live with a soul mate forever? Nah. Too painful. Soul mates, they come into your life just to reveal another layer of yourself to you, and then leave.A soul mate's purpose is to shake you up, tear apart your ego a little bit, show you your obstacles and addictions, break your heart open so new light can get in, make you so desperate and out of control that you have to transform your life, then introduce you to your spiritual master...”― Elizabeth Gilbert, Eat, Pray, Love
美国安妮宝贝的治愈系。
改编自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一辈子做女孩》。一种厌倦了现下生活之后的解决之道,为庸常生活所苦的人点着灯四处寻找的东西,尽管,那种庸常生活,或许正是别人孜孜以求的东西,那些景色里的人,或许也已厌倦了自己在景色里的生活,正设法挣脱。
纯粹觉得风光还不错的样子啊,意呆利的食物看上去都好好吃(¯﹃¯)还有啊,付兰兰的演技好像还是毛猴好一点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放在一起被比较→_→
其实不是很差劲,很多矫情我觉得是女人就在所难免~
罗伯茨自己跟自己较劲两个小时,现在都怕了文艺片了
瑞恩墨菲矫情一下拍部爱情片反倒是把女主给彻底毁了,制造出一个让人讨厌的自私的女人。意大利和巴厘岛可看,其余地方看着就昏昏欲睡的。贾维尔巴登出来了才再次增加看点,话说关于结局我还以为大嘴姐还是会继续自私的走人的,看来我多想了。
关于how to control your mind的那段,有共鸣。但是与我看书的感受已经不同。所以big bang里面的raj说eat pray love changed my life,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相比较电影,演员更有爱。罗伯茨弗朗哥瑞典女意大利男
最近在想间隔年的事情,慢慢理清了思绪才开始看这部等了很久的电影。我很想说声谢谢,给我勇气继续自然生长。再见到迷人的James Franco,感觉幸福。revolution!
女人片。萝卜糍不错啊。其实出彩的是‘群众演员’吧,每个都喜欢~没有他们的话萝卜糍自己肯定是不OK啊~还有摄影其实不出彩出彩的是那些美丽的地方,和食物><。还有记得看过什么说中国人的没有信仰或盲目信仰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是失衡的可以这么说吗。反正,也许我是失衡的吧。
Julia老妈子一把年纪还这么装逼也不嫌臊的慌!除了James Franco其它一切都是shit!!
文艺女青年的无病呻吟引发的一场旅行。作为电影可看性不大,对片中表达的一些观点也不敢苟同。但由于自己的经历以及目前正做的事情跟电影某些部分重合,因而也从某些说教中受了些启发,故加一颗星。
又是抛房抛财净身出户逃也一般的美国中年离婚女,又是意大利……演的好无理取闹!吃个破pasta就高潮了嘛?!还好意思用夜后咏叹调>w< 印度部分太神棍了!没想到巴厘岛部分更神棍!甜哥儿付兰兰只出现了一小会。大嘴姐是左撇子。JB和他儿子好像一对基佬。无病呻吟的有钱老女人…难看得想杀人
为了爱而失去平衡,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这电影的缺失是风格不足,不能古典怀旧,也不能时尚达人,因而略显亢长乏味,难得人心。
对女人来说非常有意义的电影,虽然!印度之旅那段有点闷,不管怎么样都得看一下!RM怎么都出好作品!?
感悟人生的好片,简简单单最重要。
畅游古都罗马,品尝异国美食;结交知心挚友,参加家庭祝祷;印度寺庙冥思,观看新人婚礼;情定海岛巴厘,体味人生感悟。否定自我的过程是持久而痛苦的,成长的阵痛是必经之路。有时候因爱失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身陷何种状态,都不要忘记追寻自我坚守本心。太喜欢影片传达出的那种自然洒脱、超然物外的处世精神,能做真正的自己才最珍贵。
女主不招人待见,在西班牙一脸发春,在印度一脸白痴,别人启发她她就打岔,深度或信仰一点都没有。这部自传改编的片告诉我们,只思考不见识不行,不思考见识再广也白搭。截截美食、风光,看看弗兰兰还行
很想把nomad land里的Frances McDormand送到这个Roberts面前,附上一个纸条:当代美国中产的危机之一是走遍世界,也还是在自家后花园里打转。ps:不想再看到任何以美国·白人·女作家为主角的电影了
让人犯困而又纠结的片子,不喜欢这个大嘴的女猪脚,男猪脚倒是还都不错,风景很好,但是,片子却始终让我提不起神来。不喜欢这一类型的电影。
whatever。半夜看这个好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