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们曾是战士

We Were Soldiers,军天壮志(港),勇士们(台),越战忠魂,征战岁月,士兵宣言,我们曾经是战士

主演:梅尔·吉布森,玛德琳·斯托,格雷戈·金尼尔,山姆·埃利奥特,克里斯·克莱因,凯丽·拉塞尔,巴里·佩珀,丹阳,瑞恩·赫斯特,罗伯特·巴格内尔,马克·布鲁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法国语言:英语,越南语,法语年份:2002

《我们曾是战士》剧照

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3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4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5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6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7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8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19我们曾是战士 剧照 NO.20

《我们曾是战士》剧情介绍

我们曾是战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斗改编。1965年11月,越南战争升级至美军直接参与战争阶段。驻越美军人数不断上升。摩尔中校(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受命把一群新兵训练为真正的战士,部队中同时涌入不少随军家属,军人们扮演着丈夫与战士的双重角色,温馨的气氛中掺杂着丝丝不安。为了缓解单调的军旅生活,部队举办了大型晚会。出征的时刻到了,摩尔在典礼上庄严承诺“带回每一名士兵”。 摩尔与他的部队被空降在临近柬埔寨的河谷地带,这里是北越军的重兵所在,人数弱势的美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伤亡惨重,最后在火炮、直升机的辅助下战局开始僵持。第二天,战斗推进到山丘但仍然无法突破包围,摩尔寻求空军帮助,由于双方距离过近,美军的汽油弹炸伤了部分地面部队。摄影记者乔(Barry Pepper 饰)记录下了战斗中一幕幕残酷的画面。第三天,美军正准备进行决定性的近身战斗,这时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花仙大电影:奇迹少女安检第二季阳光先生死魂盒遗失在火中的记忆荒野的寿飞行队花物语午夜之后狂恋Hold住爱情恶灵爱得起鬼娃恰吉第三季斯巴达克斯告白实行委员会:从很久以前就喜欢你了.hack//根源黄色的眼泪死前我想陪着你妖怪图鉴狂暴大蜈蚣幻海奇情第一季密室逃生2单身毒妈第八季无主之战末日惊魂死去的东西狐狸猎手坏女友龙之战勇敢的王后名侦探柯南:绀碧之棺

《我们曾是战士》长篇影评

 1 ) 20世纪的冷兵器

除了爱听响的人,不推荐……基本不推荐美国人后期的越战片。

就是血腥杀戮罢了,片中的越南人,无一例外蓬头垢面,拿着自动武器当冷兵器使。。。。

这样的东西,不看也罢……

 2 ) 我们是战士

战斗是军人的天职,就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战争狂人不是没有,但战争中更多的参与者只是普通的军人。

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妻子们和儿童,提示着我们,他们过的也是正常人的生活,也期待和平,期待这安安稳稳的日子。

但是战斗是军人的天职,只要一道命令下来就必须执行。

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崇高的理想来粉饰残酷的战斗。

其实战斗很简单,就是人与人,血与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战斗,很残酷很直接。

那个时候,什么理想信念都不起作用,有的只是战友,枪,意志和不间断的战斗与战斗。

战斗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存,为了好好的活下去。

这部片子,从参战者的视角来拍摄,其实更具有悲剧色彩,和人道主义。

就像片尾北越军队指挥官所想,这也许会成为美国的一个成功战事,但对于那些战士们而言,只是生与死的区别,只是死的多与少的区别,无关乎胜利。

战争留给战士们那可怜的荣誉之外,更多的是战斗残酷的记忆,和一生不断的战斗。

 3 ) 永远不要战争

  不想预设谁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战士来说,没有谁对谁错。

发动战争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战争的执行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通常对于战争习惯上形容为残酷,但电影上的表现已经可以说是惨烈了,不用说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军人们。

战争不仅是剥夺人的生命,遭受更大伤害的是那些活着的人们。

和平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可战争却总是发生,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这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一生都不可求,我为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环境中所庆幸。

 4 ) 主旋律也能拍出好片

1965年11月,德浪河谷战役,是第一场美越之间的正面战役,放到整个越战的大尺度上,这只是一场双方相互摸底的遭遇战,论输赢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一仗作为标志,到1968年停战,美越开始了长达3年的激烈交锋。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部战争片之一,另外一部《黑鹰坠落》。

原因有三点:1 最大限度还原战争的真实性,2人物的个性表现,细节上处理很到位。

2 摄影和背景音乐,特写镜头都很赞。

以下是我有所感触的几个场景: 凌晨,昏暗的路灯下,路边几个老兵整装待发,相互点头示意,静候大巴。

- 大战前的寂静。

誓师大会上,摩尔上校最后发言 When we go into the battle. I will be the first set foot on the field, I will be the last step off ,I will leave no one behind, dead or alive .We will all come home together. -- 军人以生死托付战友。

当越军突破美军防线,全线即将崩溃时,指挥官沉默良久,一声“break arrow",承认行动已经失败。

战事结束,士兵们打扫战场,记者蜂拥拍照采访,此时战地记者乔面对镜头灰头土脸,黯然失语,缓缓背过身,在一堆血污废墟边坐下。

-- 所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历过的人能理解。

电影只是个艺术形式。

很多人非要把他上纲上线和政治挂钩,或者当纪录片来要求,不懂其背后什么逻辑。

主旋律也好,宣扬价值观也好,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无可避免会受到自身教育,经历,所在社会的影响,这点无需苛求。

主旋律也能拍出好片。

 5 ) 战士的荣耀

我们曾是战士。

Some had families waiting.For others, their only family would be the men they bled beside.There were no bands, no flags…no honor guards to welcome them home.They went to war because their country ordered them to.But in the end they fought not for their country or their flag.They fought for each other…战争,大恶,所以孕育诞生大善。

国家和国旗的虚拟实体,无法比拟身边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带来,带走,这直关生死的故事,让他们流血,让我们流泪。

 6 ) 密集炮火后

看完后反思。

整个影片有很多惨烈地厮杀场景,我时常会感到痛快淋漓——站在美军一方,往往马上意识到其实都是对人的屠杀——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事实上被燃烧弹屠戮的炮灰也都是国家的英雄——站在越军角度。

都是为了国家,而后为彼此而战。

衣着整洁的妻子们在家等待命运无情的抽签——阵亡通知书的场景,真让人揪心……令我感动的总是美国战争电影,相比国内战争片。

片尾展示了这场战斗中所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家乡;这是在中国从未有过的。

这可能从本质上决定了两国战争影视作品的格局上的差异。

 7 ) 声泪俱下,无以言表

一部历尽千帆的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带领我们身临了战争、学习了战争,也凝望了战争、反思了战争。

影片集中呈现了美越两军在德浪河谷交战的惨烈场景,但也不仅限于此,同时呈现了美军奔赴战场前后的各种细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美军家庭情况,善后工作等,更多通过战争背后的东西来审视战争,与前线的交战相互呼应。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绞肉机器属性,更看到了其中交织的人情冷暖。

不仅看到了前方的需要,更看到了后方的关切。

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争,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运作。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被习惯性差评的米军中,看到了他们的纪律性,战友情,真实的信仰,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军人家庭的相互协力和取暖。

这些或许都出乎我们传统的认知,而我想说的是,灾难中孕育可贵、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符合事物发展的态势,而无需刻意为之。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未雨绸缪,而是自以为是了。

战争就是战争,有其不可抗拒的政治属性;但,战争也不是战争,它只是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抛开它的政治属性,我们再来看战争,它的面貌会更加清晰。

中校哈尔穆尔给阵亡军人家属芭芭拉,带去了战死越南军人的笔记,让她聆听到了来自敌人的声音。

战争是分胜负的,但伤害却是彼此的。

站在这个层面的反思,振聋发聩,超越疆域的界限。

人类要时时看清战争的真实面目,愿世界永远和平。

附:观影零碎笔记为什么选上我们因为你们长的奇丑但装备精良打仗就是打仗,命令就是命令米国人把什么东西都搞得很酷向米军学打仗家属委员会我如何做好父亲和军人当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我的儿子悄然告别,战争对每个家庭的伤害都是相同的我们今晚赶不到第一天战死,第二天通知家属今天每个人都要战斗,记者尿浇枪管淡定哥断箭炸自己人,惨烈,看哭我在打仗,不能回自贡,我绝不抛弃我的弟兄。

拒绝胜利采访我永远不能原谅我自己告诉美国人这些弟兄做了什么,还有他们是怎么死的。

第一个参战,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的出租车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战,而是为彼此而战越南战死军人的遗留笔记。

哈尔穆尔

 8 ) Leave No man behind !!

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

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

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所幸,北越部队的情报有限,指挥也十分谨慎,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

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

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

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军,在激战中一营几乎被一扫而空。

  当时的第一营营长、指挥官哈若德·摩尔和记者约瑟芬·盖尔威亲身经历并记录了这场战役。

这也是美军在越南战场第一次重大伤亡,对美军日后对越战态度的改变起了极重大的影响。

不过本片并没有着力突出对越战大环境背景的描写,而是从一名名官兵的眼睛里,透视出美国军人经历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与精神。

这是导演兼编剧兰道尔·华莱士和主角梅尔·吉布森所擅长表现的英雄主义风格。

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军营友情,将成为这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越战影片的主题。

 9 ) 战争,武器重要还是人重要?

电影《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以越南战争中的德浪河谷战役(1965年)为背景,真实还原了美军与北越军队的激烈战斗,做为影迷,军事迷,想和大家聊聊影片中出现的各类武器装备,当然有说错的,还请大家见谅

首先是使用做广泛的轻武器,做为美军士兵的主要武器,M16突击步枪承担了向前突击的任务,但早期型号(无辅助推机柄),在潮湿环境中偶现卡壳问题,接着班组还需要火力支援,用到了M60通用机枪,常由机枪手携带,压制敌方阵地。

在影片中,老军士长使用M1911A1手枪杀伤越军,一枪一个,很是威猛。

而M79榴弹发射器用于打击掩体后的越共士兵,主要发射40mm高爆弹。

除此之外,近战中使用雷明顿870霰弹枪,可清理战壕或丛林区域。

M26/M61手榴弹,防御和进攻中频繁使用。

当然,最火爆的还是给到M2火焰喷射器,用于清除越共坑道,真是火光过去,寸草不生。

说完了轻武器,我们来些大家伙。

M2勃朗宁重机枪,安装在直升机或吉普车上提供火力压制;M61“火神”机炮(20mm)装在UH1直升机机头处;M19 60mm迫击炮,美军阵地内的曲射火力支援(由于炮筒过热,没有水,摩尔中校直接喷尿);105mm榴弹炮(牵引式),后方炮兵阵地远程火力覆盖。

只有地面部队,那就不是美军,所以空中装备必不可少。

UH1“休伊”直升机,在越战中一战成名,既可以运输兵员、撤离伤员,又可以改装为“武装直升机”(搭载火箭弹和机枪)。

而F100“超级军刀”战斗轰炸机,执行对地轰炸任务,投掷凝固汽油弹和常规炸弹。

(印象最深刻的是误投入友军阵地,一片火海,士兵吉尔一半皮肤完整,一半烧成焦炭)其他装备,包括AN/PRC25野战电台:通讯兵背负,联络炮兵和空中支援。

阔剑地雷(M18A1):布置在防御阵地外围。

说完美军装备,再来看看北越的武器,那好比乞丐和富翁打架,一个天一个地。

使用最广的,就是大名顶顶的AK47突击步枪,越军主力步枪,可靠性强于早期M16。

(至今仍在服役),接着是RPG7火箭筒,攻击美军直升机及防御工事。

(价格低廉作用大),SKS半自动步枪,部分越军士兵使用,配10发弹匣。

而DP轻机枪(转盘供弹),提供持续火力压制。

对于擅长丛林,山地作战的北越士兵,怎么少的了地雷与陷阱:竹签陷阱、绊发雷等丛林战术武器。

这些武器在影片中也有一些战术配合使用,比如,直升机机降突击,UH1编队突降“X光着陆区”,M60机枪手在舱门提供掩护。

105mm榴弹炮齐射打破越军围攻,展现“钢铁暴雨”战术。

美军士兵使用刺刀、霰弹枪与越共贴身搏斗。

影片虽然火爆,但还是有多个情节和细节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开篇的告别场景:美军士兵出征前与妻子、孩子相拥告别的镜头反复出现,尤其是中校哈尔·摩尔(梅尔·吉布森饰)与五个孩子的温情互动。

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与后续血腥战场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战争对普通人幸福的摧毁。

接着“遗书写作”仪式:士兵们在出征前集体写下遗书,军官冷静地指导他们如何填写身份牌信息。

这一场景以近乎冰冷的程序化方式,揭示了战争对生命的漠视。

而官僚化的死亡通知,将阵亡电报错误地投递到未亡士兵家中。

这种荒诞情节讽刺了军事体制对个体生命的忽视。

总之,导演并未完全否定士兵的勇气,而是通过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质问“为何要让他们承受这一切”。

影片的反战性不在于否定爱国主义,而是揭露战争本质的荒诞与非人道。

正如哈尔·摩尔在战前所说:“不要为祖国而死,要为彼此而活。

”("Don't die for your country. Live for each other.")

 10 ) 我们曾是战士

不知道什么原因会下载来这部片子看,大概是因为觉得这六个字带着某种怀旧而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从旁观的角度,战争的残酷还是远超想象,不是对着地图部署战略决胜千里,不是吹着冲锋号攻城掠地。

战争是枪弹穿越是身体喷涌而出的鲜血,是每一个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家庭的无言的痛苦,是对生命的暴虐。

什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fuck,死生契阔,罔论其他!?

然而战争终归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强大的国家意志有必须争取的利益,而每个参与战争的人也会有必须守卫的正义。

我们能掌握且引导的,或许仅仅是对待战争的态度。

想起高中时代看过的西线无战事,彼时当然不能完全理解,但读罢到底心情沉重。

大学时代看过的美丽人生,看完已是泪流满面,四个男生。

这些都与战争有关。

今天日本地震,在校内上有个朋友写“如果中日开战,你能拿起枪上战场,值得敬佩;如果现在,你能拿起担架去救人,同样值得敬佩”相比那些叫嚣着日本沉没的人,难道不是要文明和正常很多!?

启蒙教育的小朋友,想必也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生并生长在和平年代的26岁青年的观后感而已以上又及,真正的力量,应该并不是通过丑化或自我催眠加以实现的吧。

以意志力作为武器,凭借土枪地雷便能打败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只会扭曲人的世界观而已

《我们曾是战士》短评

凡是梅尔·吉普森参演的战争片,残肢断臂、枪炮声震耳欲聋,总有宏观视角、微观情感,没有不惨烈的,这片动人的地方是给了对手足够的尊重,大家棋逢对手不相上下。

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直面零距离刻画越战的影片:战场上的直升机、凝固汽油弹、割草一般地杀人;家中的人,听见门铃响如同听到了死神的催命呼喊。除了在电视中出现了几秒钟总统的脸,所有的战争操纵者一概不见踪影

5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推荐

妻子们的戏份拍的很感人,果然女人更容易感受女人的痛苦。愿世界发动战争越来越难吧,不发动是不可能的。

9分钟前
  • U
  • 还行

Barry Pepper加一星!肯尼迪兄弟10年前就合作过了哇!

13分钟前
  • 纪小满
  • 力荐

我对不起我的士兵们,因为他们战死沙场,而我却还活着

17分钟前
  • 包人三
  • 力荐

惨烈的战争啊,直升机威武。#20140518

21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23分钟前
  • 兵部侍郎千夏酱
  • 推荐

信上帝,爱祖国,爱家庭……活脱脱一部WASP的价值观宣传片

24分钟前
  • 黑头苍蝇
  • 较差

战地记者的情绪~

29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通过这部片了解一下越战的来龙去脉 黄种人打仗靠人数 白种人打仗靠装备 阿拉伯人打仗是信仰 黑人打仗是无知

30分钟前
  • simplex
  • 推荐

翻译成 我们曾是战士 更好

34分钟前
  • NAHTE
  • 还行

主线有战场残酷血腥的激战,有家庭的侧面描写,有敌方的同等视角,比起大多数战争片算是够均衡了。没有重点,情感的链接没有触发,偏右派的思想还是多了一些。

39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是不是类似市场花园战役,丢一拨人下去做靶子。叫嚣着要打仗的人,应该多看看这种片子。人权高于主权,我也赞同。

42分钟前
  • 谁是小泽
  • 力荐

前戏太多,差点等不到后面得精彩。

46分钟前
  • 冷为
  • 推荐

大美国主义的代表,宣扬人道主义

51分钟前
  • 永恒黑暗之地
  • 还行

跑到别人的国家去屠戮他国的人民,你TMD还出来卖惨,宣扬军国主义?恶臭

54分钟前
  • 一根曲木
  • 很差

  1931年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就已经悟到了“Death is stronger than duty to one's country.”      2002年居然还能拍出来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真是越活越倒退了

55分钟前
  • FroGSPeed
  • 较差

3.5星。越战,加反思。

57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恩 再NB,还是败了

59分钟前
  • 北地之北
  • 还行

M-16的威力被过分夸大...

1小时前
  • 张炭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