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天实在想不起这个相贤是谁,查了演员表才知道是曹云金,被郭德纲赶出师门,知道他是看过吐槽大会,难怪那么眼熟,酒窖里面对主动的美铝,曹云金那句别说了,笑死,后边省略了两个字的台词,我干,然后听到美铝低微的喘息声,好狗血。
曹云金后来死得很突兀,为了放一个胆小怕死的人离开,连累自己被迫自杀谢罪。
死了之后还托梦给老爹冯子材告诉他烧毁酒窖可以获胜,这可就玄幻了。
法夷头目的女秘书真是凶大,勾深,后来不肯跟随法军撤退被打死,莫名其妙。
总评二星3分,说是人物传记吧,曹云金和冯子材戏份差不多,说是历史事件吧又没好好讲,人物刻画不深刻,事件发展不明晰,冯子材作为主帅在临战时没发过几个具体的命令,不去指挥去冲锋,一打仗全是一线阵地的镜头。
清军又是逃兵又是畏战不前的,靠的还是大量私藏的酒制造火龙来取胜,老冯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题材很好,但是拍的差了点,剧本的深化程度不够。
感觉用了曹云金是个失误,怎么看怎么像说相声,他演技实在不行。
刘佩琦的演技没得说。
剧情设置有点假,感觉编剧没走心,还有就是最后火龙那一段,一个百年酒窖点燃后比加油站着火还厉害,不太真实,而且点燃个酒窖也不用麦大人在酒窖里放火还出不来吧。
其实,我感觉这种弘扬我们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还是拍的更真实一些比较好,投入应该更大一些,不要总是那种没内容的商业片投资大,却没什么内容。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史实电影。
《龙之战》的完成 ,证实了高峰导演驾驭战争大片的才华和能力, 不论对战争场景逼真呈现还是对影像叙事的节奏把握,都在上乘。
编剧邢原平和演员刘佩琦对冯子材形象的细致刻画和丰富描写,对全篇故事设计的起承转合,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云金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他首次“触电”,塑造了冯子材之子冯相贤,避免了他的前师傅郭德纲首演电影时表现出的舞台式夸张,而是极具生活化地处理角色,在表演面对处决的那场戏时,知道军纪难违,他环顾四周家乡山水 ,对父亲的背影高喊 :“ 我愿化作厉鬼帮您杀法夷”,然后举枪自毙。
通过面部和形体语言细致而内在地表现了对父亲的留恋,结束自我生命执行军纪以定军心。
影片的创作成功又一次说明了战争片的创作规律:如果只用宏大叙事描写战争过程,淹没人物,将难以吸引观众,只有扎扎实实地塑造好战争中的主人公,才能使影片焕发光彩,清史留名。
《龙之战》因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战争,影院估计其不符合九零后观众口味,所以排片比例不高,但实际上座率名列前茅,这足见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龙之战》是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高峰执导,刘佩琦、曹云金、修庆、罗昱焜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
据我所知,还有另外一部同名电影,韩国奇幻片《龙之战》。
两部《龙之战》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切勿张冠李戴。
电影取名是个技术活儿,好的取名既能画龙点睛,概括电影的故事内容、体现主题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看电影,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口口传播。
很明显,"龙之战"这个名称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龙之战》改编自中国近代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战役,讲述了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萃帅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顽强抗击法军,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
依我愚见,这部电影叫《镇南关大捷》或者《冯子材传奇》比《龙之战》要好点。
电影名取成《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传奇》也不是最优,因为了解"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的普通观众不多,"镇南关大捷"并非"赤壁之战"这样家喻户晓的战争,"冯子材"也不是岳飞、戚继光这样深入人心的名将。
我认为,这部电影取名为《龙之战》,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之精神当为血性刚强,无所畏惧。
谈完电影名我们再来看故事。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群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
但当时广西的军民已被法军打怕,有严重畏战情绪。
为了唤醒军民的血性和激励他们的信心,冯子材出奇兵成功伏击攻克龙临镇的北非雇佣军,生擒黑人上尉克拉克,并当众与其决斗,刀斩悍敌,振奋军心。
冯子材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率领人马伏击尼格里的炮弹运输船,不料落入尼格里的陷阱,损失惨重。
依南也遭法军生擒,所幸法军驻地的越南女子阮月偷偷放走了她,还给她指引了去找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道路。
被激怒的尼格里,不等炮弹和援军到来,就对关前隘发动了全面攻击。
冯子材身先士卒,持刀杀敌,全军振奋,猛烈出击,与法军进行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头子民族存亡之际奋勇当先,带兵打仗,还打赢了,故事题材本身可歌可泣,但是电影的票房不容乐观,6534.27万,相比同时段上映的《战狼2》,真乃云泥之别。
什么原因呢,我个人为,是电影的呈现有问题。
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新三国》热播,放假回家看《新三国》看不下去,我伯伯说女孩子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我说,我不是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是没头没尾的没法看,这剧必须得从第一集开始看,而且一集不能漏,就算中间漏了一句话也看不懂。
在学校里,我的很多女同学也在讨论《新三国》的剧情。
由此可见,历史战争题材不符合90后观众的口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质性问题是电影的故事没讲好。
《龙之战》是"镇南关大捷"战役首次被搬上大银幕 ,编剧邢原平为了创作《龙之战》去冯子材的家乡收集素材,幸运的是当地史料保存得非常完整,从冯子材的家世,到战争打的步骤,有多少兵马,多少将领都记录得很清楚,他把这些资料文献,包括当年冯子材给朝廷的奏折,都找了出来,由此可见,影片的制作依托于坚实的历史基础。
邢原平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用两年多的时间打磨剧本。
编剧邢原平实地考察的严谨精神值得称赞,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编剧得把史实编成观众爱看的故事。
一个小时四十七分钟的电影,根本就看不出哪里是高潮,叙事一马平川,缺乏起伏感。
我看很多外国片子,前面的情节平淡,但是到了后面半个小时就变得非常精彩,但是也不能只看后面半小时,因为没有前面的铺垫就看后面的精彩情节肯定是看不懂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编剧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收集史实,为什么不再继续把故事讲好呢。
编剧、导演为了吸引观众,莫名其妙在影片里增加法军头子和越南女人的激情戏,这种做法委实不明智。
我认为历史正剧要想拍好,一定要有厚重感。
没有厚重感,太过儿戏,观众不会把电影当历史看。
《龙之战》的画面呈现缺乏厚重感,电影整体的色调明亮鲜艳,没有清末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欺凌的末代苍凉之感。
《龙之战》中导演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不够,清军大刀拳脚,而敌人法军则是利炮枪支,这是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的不公平战争。
关于战争画面,整部电影看下来没什么感觉,气氛渲染不够。
关于战争场面刻画,我觉得《新三国》里的呈现还是不错的,惨烈写实,还原度高,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新三国》战争场面
《新三国》战争场面在这一点上,《龙之战》的导演高峰得向《新三国》的导演高希希学习。
真实地还原血腥的战场有什么意义呢,看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呢?
肯定有人问这个问题。
"镇南关大捷"战役最后打赢了要表达的不是冷兵器也可以打败热兵器,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血性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启示现代人"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要奋发图强"。
电影的最后,冯子材属将麦老大自我牺牲点燃酒窖,巨大火势宛若巨龙猛扑法军,此处本是呼应电影名的点睛之笔,然而"火龙"的特效做得也不好,没有想象中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龙之战》的缺点和不足,既然电影没拍好为什么还要推荐呢,这部电影就没有亮点吗?
亮点当然有,除了故事题材的可歌可泣,我认为《龙之战》最大的亮点是主演刘佩琦的演技。
无论是年龄、外貌、精神气质,老戏骨刘佩琦都与冯子材高度契合。
刘佩琦接演《龙之战》源自他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题材的热爱。
血性是他与冯子材骨子里相像的一面,曾经上过战场的刘佩琦对冯子材面临外敌入侵挺身而出的态度感同身受。
刘佩琦说,如果让他选择,他会像冯子材一样"为国捐躯"!
刘佩琦把演好民族英雄冯子材当成了自己的使命。
为了真实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完整过程,刘佩琦曾在高水位的河里泡了一天,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喝上;隔天,他又要在46度高温的横店,身穿厚重的剑衣铠甲骑马开战。
刘佩琦说:《龙之战》的苦让我很惬意,只要我们的质量和故事能够让观众满意,那就值了!
通过辛勤付出,刘佩琦把一位血性刚毅、不慕荣利、智勇双全、救国救民的老将军演活!
在电影里,我对冯子材与黑人上尉决斗和大义灭亲两场戏深有感触。
黑人上尉年轻力壮、肌肉发达、如狼似虎,冯子材年近七旬、清瘦矫健,灵活机变;打架也要动脑子,冯子材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上尉先把所有气力使尽再反击,将上尉斩杀。
其实无论胜与不胜,对中华民族军民都是一种激励,冯子材才会决意与上尉单打独斗。
冯子材太懂中华民族的犬儒心理了,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者洗脑做良民,打不还手骂不还手。
在大义灭亲这场戏里,刘佩琦的表演更是催人落泪,不杀儿军令尊严扫地无人信服,杀儿于心何忍,冯子材颤抖着解开儿子的绳索, 欲举枪行刑,枪却掉落在地,众人苦苦求情,冯子材背对儿子而去,听到儿子自绝的一声枪响,刘佩琦一个踉跄跪倒在地,仰天闭目。
好的演技,不需要过分浮夸,却让观众泪目。
刘佩琦无心官场,自己的功劳算在别人身上也不在乎;身为将军,抬棺上阵,身先士卒,向军民表现出主帅赴死抗敌的钢铁意志。
这样的冯子材,岂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崇敬?
为了了解历史,为了冯子材老将军,《龙之战》值得一看。
图片来源:网络
《龙之战》是一部相当传统的国产战争片,演员,表演,故事结构都是如此。
虽说整体的制作在现在的观众看来,稍显平庸,然而从导演到演员的认真程度,弥补了制作上的欠缺。
刘佩琦老爷子的确是独挑大梁,整部片子将冯子材演活了。
要说其他的配角,修庆饰演的淮军都督苏银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外形,面貌,以及与冯子材交接部队,查克扣军饷,抓冯相贤的几场对手戏,把一个夹在意见不一的李中堂与冯子材之间,而又要对残酷战事负责的前线统领的矛盾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看了《龙之战》的电影介绍时,没有将苏银奎以及饰演者修庆列上。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国产电影的问题: 就是关于电影的整体制作团队,或者叫full cast.看IMDB网站上,有full cast的链接。
很多大片,无论导演,编剧,主演,配角,配乐,特效团队等等等等,一概列出。
这才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的陈列方式。
毕竟,电影是一个需要调动成百上千人,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业化生产。
而国产电影的介绍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其实早先听说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蛮感兴趣 特别是得知主演是刘佩琦和曹云金后 就更加想一窥究竟 毕竟刘佩琦的演技足以让所有人的拜服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来得及去电影院里看 一直等到春节期间才下载下来仔细看了一遍由于对晚清史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对影片中出现的军备道具和人物细节未做考究 所以也不做细表 仅从电影评论规则去考量这部电影其实对于电影立意这回事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有人觉得过于主旋律不喜欢 有人觉得再现史诗 都可以 但是如何把一部主旋律的立意表现得让观众信服 这才是重中之重至少这部《龙之战》是在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镇南关大捷 而非一部幻想题材的商业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很值得赞赏了 毕竟现在国内大部分主旋律影视剧还还停留在手撕鬼子的幻想阶段 但从战狼2到龙之战 给人感觉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正在面临历史幻想到历史还原的阶段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此 当看到《龙之战》里尽可能的展现当年法军和清军军备之间的真实差异时 感觉是欣喜的 至少在看到前三分之二剧情时 仍然以为这会是一部被低估了的高品质电影毕竟刘佩琦作为一位演技高超的老艺术家 将冯子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不过说真的 按照刘佩琦的表演功底 如果只是表演得中规中矩那就真叫做失败了 所以当他凭借《龙之战》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男主角奖时 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的不过让人比较意外的倒是曹云金 毕竟在这部电影里 除了刘佩琦之外 唯一让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曹云金了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系统表演训练的新人演员 曹云金的表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他的表演痕迹稍显明显 但我觉得 他在表演之前是吃透了这个角色的 再加上与刘佩琦的对戏 多少能让他更好的进入角色 除此之外 曹云金早年学习相声评书的经历多少对这个角色有些影响 举手投足都会有些传统戏曲的味道 对于一部偏正剧的电影来说 也不全是坏事然而 优点归优点 不代表就没有遗憾 准确来说 作为一部颇令人期待的历史题材电影 瑕疵还是不少 以至于让这部影片不仅不能被称为优秀 甚至几乎沦为平庸抛开并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和战争军备不谈 就影片的故事逻辑来说 是比较有问题的 就像前文中说到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算是颇为优秀的 从冯子材重新出山 到为战争的准备 影片都颇有史诗的味道 但到了这场战役决战的时候 除了看到清军被法军的全面压制外 很少看到冯子材对转败为胜的运筹帷幄 对于战争的转折点也着墨不多 给人感觉这场准备许久的战争 莫名其妙就打到了结束 结尾之草率令人惋惜这个问题出在导演本身 原本一场史诗的镇南关大捷 导演试图只有100分钟就讲清楚这本就难度颇大 不管其因是拍摄资金问题还是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问题 总之在结尾是令人失望的但之所以我会把原因推究给导演 是因为片尾的火龙片段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既然这是一部标榜史诗的正剧改编电影 想要出现这样的火龙并非不可以 但是怎么就点燃就百年酒窖就引发了山火了呢?
于情于理都不符合逻辑 特别是不符合电影中的逻辑 我能想到的原因也只有因为编剧功力不足写到这边不知道怎么扭转战局了 只好用一个最多算是意外的事件来改变结果 都是学编剧出身 这种手段都用过的其实如果能够对火龙扭转战局的内容再进行合理化一些 相信会为影片再多积累一些口碑 甚至像当年《赛德克巴莱》在票房上做逆转也未可知其二要说导演节奏问题的便是对时长的把握 如果细观影片 就会发现前面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几乎都是铺垫 进入决战之后虽然展现了清军的英勇作战 但还是缺少的更加细致的内容 比如老将的运筹帷幄和用兵之道 至少没有比较明确的表现出来 如果片长能够再多长30-50分钟 能够更加细致的将决战部分展开 或许会好很多 想想《赛德克巴莱》最终时长3个小时 不得已内地的删减版还长达153分钟 照样成为经典尽管《龙之战》本身有着不少的瑕疵和缺点 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影片的诚意 可以看出导演是想认真的拍出一部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史诗电影 包括片尾成龙亲自献唱的片尾曲也可以说贴合了主旋律的大旗 虽然导演能力有限 但是能够较好的再现当年这一场战争 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最后要提一下的是 不少观众比较惋惜影片的排片和票房 但是对我而言 这部片子的排片之所以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毕竟影片的出品方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而发行方一九零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名字就可以判断他们的主要业务方向并不在影院发行 所以就算《龙之战》换个档期上映 估计也不太可能拿到比较高的排片 所以票房成绩不好也就成为必然了但是幸好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影主要收益并没有指望在院线 至少由他们主要出品的影片不会 因为他们的主要投放阵地还是在央视频道播出 《龙之战》这部电影的本质还是一部电视电影 虽然影片院线票房成绩令人失望 但好在我们时不时还会再央视频道再看到 所以倒也不会太过担心影院下档后看不到了 不过这倒是也能解释为什么《龙之战》不能拍成两个多小时的长篇史诗了 综上情况 虽说影片看不看在个人 但还是稍微推荐一下这部片子好了 还是那句话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是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的
比较正常的一部国产片,开头几分钟的拍摄制作下功夫了,导致后面炮战部分预算吃紧,于是五毛钱特效习惯性登场,成为顶梁柱。
观影过程最让我揪心的是曹云金,念个告示都能念出惯口报菜名的节拍。
看来说相声的比演小品的更不适合演电影,小品好歹还出了个范伟,相声基本上无望了,岳云鹏算吗?
拉倒吧。
总有人不明白,小品与电影真的是两个世界,它们对喜剧的理解与诠释可谓相差甚远。
那些“触电”的小品演员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嘴碎,鸡肋般的顺口溜,强烈的段子意识,抖机灵的本能,个人表演的包袱情结,与镜头和实景格格不入的小剧场感,过于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幅度。
全体触电已逾十年,非但一点长进没有,今已成恶俗的代名词。
可以休矣。
三颗星鼓励一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我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却依然在世界名族之林里熠熠生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国魂到底是什么?
看过《龙之战》之后,心绪起伏强烈,情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让我惊憾与意难平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了,是影片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众志成城的军民一心,是剧情里中国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百折不挠,是故事里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看完电影之后,舍友问我看了些什么,给他讲讲。
我说,我看见年近古稀的将军,为了百姓家国,抬棺上阵;我看见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惧生死,深入敌军;我看见一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看见与将军同生共死兄弟的义薄云天;我还看见中国军民坚守阵地的铁血丹心,百姓黎民的奋勇当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清王朝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我还看到朝臣阴暗自私的丑态;我看到中国法国的军事悬殊;看到临阵脱逃的士兵;看到公报私仇的官员……
《龙之战》,是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的战争,是我们龙的传人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我突然间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国难兴国”。
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
有人说,我们有感谢那个侵略者,他们虽然带来了杀戮,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文明。
有人说,要客观地看到这百年屈辱的正面意义。
可是,我确实极其不认同这种说法,“国难兴国”,真正兴国到底的是什么?
不是战争,不是侵略,不是西方列强带来的所谓文明。
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应该是那些国难当头,依然义无反顾,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真正让中华民族强大独立的,应该是那些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英雄烈士;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应该是那些无私大公,百折不挠的义士军民。
而不是战争和侵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家里进了强盗,在我们家里烧杀抢掠一番之后,我们难道要在修好防盗措施之后感谢强盗们提醒了我们维修防盗措施吗?
所以,我们的中国,能用现在的光辉灿烂,我们应该感谢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战争,记住侵略,记住屈辱,记住仇恨,但不是为了感谢,是忘了铭记,为了吸取教训。
1883年,法国殖民主义渗入越南,越南阮朝无力抗敌,将反清势力黑旗军收编,前去与法军对阵。
由于清政府的补给不力,越南很快被法军占领。
法军占领越南后,向镇南关进攻,镇南关淮军不战而退,镇南关失守。
广西老将冯子材的儿子冯相贤参加了淮军,被法军俘虏。
冯子材拿着银子前去赎人,北非雇佣军言而无信,最终只赎到了冯相贤和另外两个士兵。
冯子材决定上告朝廷,请求与法军交战。
在广东办理防务的彭玉麟力荐冯子材,李鸿章说冯子材四不能战:年事已高、胸无韬略、兵器简陋、战法过时。
冯子材只当了个关外军务帮办,辅佐苏银奎(历史真名是苏元春)。
冯子材决定建立关前隘和二道闸,将兵力驻扎在其中,在大青山上修建公事,把大青山下的平地留给法军,派冯相荣的军队在水路拦截敌军运输船。
与其同时,救出在文渊的士兵。
冯子材还消灭北非雇佣军,俘虏首领朗马克,冯子材用壮人一对一决定生死的方法杀掉朗马克,让大家相信,法夷可杀!
在法军司令部工作的阮月被派为使者前去萃军阵营,一是劝冯子材告老还乡,二是用被俘清军与朗马克交换,可惜朗马克被杀,谈判不了了之。
冯相荣的突击队到达了突击点,才发现有埋伏,全队除依南外全部阵亡(历史真实情况是冯相荣没有参加此次行动)。
依南把敌人的竹船拆翻后就被法军俘虏了,好在阮月把她放走了,还告诉了她黑旗军的根据地。
法军发动第一轮进攻,大青山的士兵被法军的炮弹轰死很多,法国组织的越南军队被派成炮灰冲锋,近距离搏战对清军帮助很大,法军司令尼格里把军队撤了下来,再用大炮轰击。
好在冯子材事先把一半炮弹藏在后林,大青山防线被攻破后,后林防线顽强的与法军搏战,但是死伤大半。
冯子材将军队撤下了大青山,清军死伤惨重。
冯相贤的一个朋友很害怕,想让冯相贤放他走,冯相贤想起他在越南救自己,给他了令牌放他走。
但二人都被淮军督战团抓住,冯子材只好让冯相贤自杀。
与此同时,联系了黑旗军的依南带人伏击了法军的运输队,法军的战用物资被俘获。
法军的大炮指向了关前隘,冯子材想起冯相贤告诉自己的消息:小青山溶洞的酒在必要时可以点燃。
冯子材命麦黑牛带人点燃酒精,自己带人与法军搏战。
尼格里下令开跑,清军再一次被击退。
麦黑牛点燃了溶洞,喷出的火形成了“火龙”,苏银奎的淮军也全部出动,法军没了炮弹,近距离搏战更不是清军的对手,很快被击退。
1885年3月,法军兵败镇南关,清军收复镇南关。
国土的完整需要无数人的奉献,中法战争就是有力的证明,可惜胆怯的政府和国际的压力让法国不胜而胜,清朝不败而败。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
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17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
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
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
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
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
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
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贪污腐败,军官克扣粮饷。
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
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杀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
百姓们被杀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贪污腐败;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
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杀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
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
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战场正面厮杀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
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
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除了你来我往的战术对决,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龙之战》也展现了战场上的人性,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面对法军大炮的轰炸,清军的前方部队溃不成军,一群败兵撤退到关前隘,让督军冯相贤打开城门。
冯相贤为了避免乱军冲关,选择了严守军令,对败军进行射杀。
所谓“义不守财,慈不掌兵”,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清朝腐败落后,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是一场惨胜,而对这场战争结果的表述,各方史料也不尽一致。
有一种说法是“镇南关大捷”法军只死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借此矮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果。
其实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它的军队也是由法裔军人搭配当地仆从军、雇佣军组成的。
在影片《龙之战》中,法军统帅往往先派遣安南仆从军(越南人)充当炮灰,其次是北非雇佣军(非洲人),法裔军队(法国人)则躲在后面放冷枪。
按照这种无耻的打法,法裔军人的死伤当然是最少的。
“镇南关大捷”中,中法军队的战损比确实差异巨大,但是加上安南、非洲仆从军的损伤,清军的战果也十分可观。
试想仅仅死亡几十名法军的一场战斗,如何能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呢?
类似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很常见,例如很多人在评价抗美援朝时,喜欢拿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人数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打平美国是“堆人头”的结论,似乎包括南韩以及十几个国家在内的“联合国军”都不算人一样。
而《龙之战》这样的影片,就给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记耳光。
除了《龙之战》,2017年还有一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上映,讲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赵文卓之前还主演过一部《英雄郑成功》,也是一部主旋律历史片。
不过他主演的这两部影片和《龙之战》的命运一样,票房口碑都很差。
尤其是《荡寇风云》,因为是抗击倭寇,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抗日神剧”。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这部片,其实《荡寇风云》根本不存在“抗日神剧”的问题,反倒是夸大了倭寇的战斗力,让一个日本小藩就口出狂言,妄图征服明朝(丰臣秀吉:喵喵喵?
),甚至在影片结尾虚构了日本正规军参与作战的情节。
历史上的倭寇确实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练成后,对倭寇的战斗经常是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绩,因为倭寇本质上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当然电影要是这么拍就没意思了,所以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不过《荡寇风云》关于戚继光惧内,明朝官场腐败,汉人勾结倭寇,以及鸳鸯阵等历史细节的还原很到位,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这类片子比家长里短的大河剧好看多了。
(因为太拖剧情,很多日本大河剧被吐槽是“小溪剧”)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业,都会拍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作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
通常也会艺术性夸大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功绩,往老祖宗的脸上贴金。
无论欧美的二战片,还是日韩的古装片,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时候国外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觉得编剧YY的偏离了历史,依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其他国家备受欢迎。
同样拿2017年上映的影片举例,欧美电影中,就有外媒质疑《敦刻尔克》把溃败拍成了胜利,《至暗时刻》过分夸大了丘吉尔的功劳,其中《至暗时刻》最初在IMDb的评分甚至低于6分,但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日本电影中,2017年上映了战国题材的《关原之战》和《忍之国》,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对历史的改编更加夸张,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另外战争场面也一如既往的拍成了“村长械斗”,视觉效果还不如国产片,再者就是感情线占据了大量篇幅,导致影片的节奏缓慢,尿点太多。
至于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同类影片,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有一定的阅片量,不难发现正规团队制作的国产电影,对历史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质量也不太差。
(那些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当然除外)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这样讽刺好莱坞电影:“哪个国家会把角色和电影取名为‘法国队长’、‘巴西队长’?
没有,因为我们会不好意思,但是美国人就这么做了。
”所以,相比外国观众的“厚脸皮”,部分国内观众对待国产主旋律还是太苛刻了。
很不错,火龙特效减分。完全没必要
CCTV6
央6味超标了
22.5。太逗了,可以说是又老气横秋又形同儿戏。编导摄剪服化道全部门的不认真衬托得唯一一个认真演戏的刘佩琦像个可悲的小丑,片尾的火龙更是直接让人笑喷。整个片子就像越南女翻译的假胸——你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出现,但又好像知道它为什么要出现。
制片方这么想不明白,找曹云金?~票房毒药啊!!!
有点无面,电影大忌。
西陲抗法。
不咋样
把历史拍得这么假 不知道在讨好哪个家族 酒龙有气势但杀伤力好像还不如刺刀
惨胜的爱国教育片
给刘佩琦加一颗星。故事讲得乱糟糟的。没有什么质感。剧本不太行。拍得也不好。
电影看见看什么视角去看,从我想要的视角看,依旧有收获🍎
外国人看过的估计都比中国人多
中间精彩两头烂,片名起的莫名其妙,几乎全靠刘佩琦撑起了这部电影,以上就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我喜欢的题材却不是我喜欢的电影。说实话,镇南关大捷的历史意义并不逊色于甲午海战多少,但一直以来除了历史教科书上总结性的概括外,很少被人提及,影视化几乎没有。在满清抵御外敌的斗争中,这样的胜利真的太少太少,所以我是怀着填补知识空白的希望点开的视频。但开头一场戏就处理的不好,特效渣且不合情理,之后影片的节奏偏快,除了主角冯子材外,其它角色的引入和展开非常仓促,加之曹云金那一张口就惹人笑的念白,一场中法大战却拍按照个人传记的路数拍,即便主角演的非常好,但总体效果一般,好不容易撑到高潮却突兀的来了一场天降火龙的戏,同样的渣特效伴随着致命的逻辑硬伤,大大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档次,最后只得匆匆结尾,着实可惜!
国产片一直具来的缺点。
首先,刘佩奇演技是没得说,但是曹金是真的跳戏,很尴尬。那种打一星的哥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脸?怎么什么片子都得想要哗众取宠呢,就是那么想要关注感?
在宾馆不能看完,片子很不错!值得找来好好看一遍!2o18.1.25于临潼盛唐酒店|之前4星,完整看了一遍,5星!2o18.9.9于田村山南路
很不错的片子 一场战役 真是太不容易了……演的都挺好 就是票房可能不行
拍的不错,就是曹云金有点出戏。。
制作上是很有水准的,就不知为何要起个这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