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主要发生的事件有:年老的女儿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断地整理考古日记、女儿被诊断出了阿兹海默症、年迈的母亲重新发挥出母性的光辉,关爱起了女儿。
可以看出片中的母亲自身生活节俭却浪漫,平时主要的爱好还是种种花,当然身体也依旧硬朗,活得非常自在。
然而女儿背负着对父亲的愧疚,生活清贫,一生未嫁更没有子女,只是平时做一些义工的工作。
刚开始女儿对于母亲依旧非常叛逆,直到自己被确诊为阿兹海默症后,才逐渐变得温顺起来,担心自己的病情影响到母亲的日常生活。
后来母亲也跟从前一样,用自身的母爱照顾抚慰起了年老的女儿,让她不再日渐消沉,最终女儿完成了父亲的考古发现,并出版了重要考古著作。
母女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和谐,共同度过老年时光。
本片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每一个人物表情、语言、心理描写都格外细致,且极为真实。
尤其是片尾女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去海边,海水的下沉也意味着不少痛苦的往事记忆的褪去。
本片最值得大力称赞的还得是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老戏骨的精湛演技,对于各自角色的演绎实在是过于出彩,从而让母女两人的角色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也让观众们看到了都步入老年的母女二人真实的生活以及相处方式。
《妈妈!
》原名《春歌》,是杨荔钠导演“女性”三部曲的最终章。
《妈妈!
》仍然延续了《春梦》《春歌》中女性主义的视角和表达,但与《春梦》《春潮》中女性欲望,代际焦虑等略显尖锐的探讨有所不同。
“春”女性三部曲海报文:李美瑶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妈妈!
》借由阿兹海默症这一缘由,刻画并重构了影片中冯济真和蒋玉芝这对老年母女的身份关系,同时塑造了周夏和冯济真这对非血缘关系的“母女”形象,带有强烈的母系乌托邦意味。
基于此,文章将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影片中的母系幻想,母女关系,女性主义“反观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妈妈!
》海报01一.母系幻想:男性缺席的女性谱系《妈妈!
》中除了冯济真和蒋玉芝这对有着血缘关系的母女外,冯济真和做义工时遇到的周夏也形成了类似母女的关系。
乃至在影片的最后,周夏带着她刚出生的女儿来拜访冯济真。
至此影片中出现了三对带有传承意味母女关系,而在这三对跨越不同时代、年龄和血缘母女关系中,男性都处在一个缺席的状态,使得影片不自觉的带有强烈的母系乌托邦幻想。
《妈妈!
》剧照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露丝·伊里加蕾提出的“女性谱系”。
“女性能够通过女性谱系确保自己的身份以及找到被男权文化遮蔽的女性史。
”而女性谱系得以显现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丈夫/父亲角色的缺席。
此类母系乌托邦的构建不依托于父权制度下的血缘生育纽带,更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成功的母亲会让女儿既人格独立又让她坦然地依恋母亲,然后女儿会内化出一个母亲,开始照顾自己和身边的人,这是一种传承,无论这个女儿是否生育。
例如影片中的冯济真,在和周夏产生羁绊的过程中,从未进入过婚姻或者生育的她实质上也进入了“母亲”这一角色。
这对于以“血缘”为根基的父权制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和反叛,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妈妈!
》剧照关于单身未育女性的养老境况也是《妈妈!
》所探讨的议题之一。
显然,这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必要投入是家庭中的女性、晚辈、甚至通过婚姻而联结起来的家族都无法从容应对的。
上野千鹤子在面对养老这一议题时谈到“女性往往被强制做护理看护,男性却可以免责”。
所以她一如既往反对父权制度中将老年看护的问题强压在女性身上的无偿家务劳动剥削。
因此,面对人人都会百分百衰老并且变成弱者的现实,上野千鹤子认为她理想中的女性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共助”机制来照拂“弱者”的社会,这样的“共助”不是一对一互助,而是需要热切地共建一种关系网络式的社会集体性共助社会。
这一点与《妈妈!
》中的母系幻想不谋而合,冯济真和周夏这一对非血缘“母女”为单身女性的互助养老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影片对此的探讨仅仅停留在乌托邦式的幻想层面,虽有启发但行之未远。
《一个人的老后》上野千鹤子著02二、互补与互通:母女关系的第三种表达纵观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早期电影中的关于“母亲形象”往往充斥着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神性”光环,如《母性之光》《神女》等。
亦或如《党的女儿》《苦菜花》等左翼电影时期大义凌然的“革命母亲”形象。
到了近代,主流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虽然褪去了其特有的“时代特色”,但大部分仍然强调“母亲”这一形象与生俱来的无私奉献与牺牲,有关“母亲”这一形象的讨论仍然是片面且刻板的。
《神女》剧照新世纪后,涌现了类似《万箭穿心》《找到你》《血观音》等影片中更加多元且复杂的母亲形象,以及类似《送我上青云》《过春天》《嘉年华》等以“母女关系”为主要推动线索的影片。
同时以“母女关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影片也井喷式的出现。
许多中国女性电影人自觉性的以女性视角出发,打破传统“道德感化”式的母女关系,对父权语境下的“母女关系”进行了反思和探究。
在母女关系题材的影片中常见的有两种母女关系形式有两种:一是对立逃离型,如《春潮》《柔情史》《再见,南屏晚钟》等,都鲜明的体现了父权结构下“厄勒克特拉情结”所导致的母女之间的相爱相杀的困境。
二是相依为命型,如《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等,展现了母女关系面对外部矛盾时的演变和发展。
《春潮》剧照但《妈妈!
》中关于母女关系的塑造则更加颠覆。
在人物设置上,母亲和女儿一文一理,一感性一理性,构建了一种微妙的互补,这在上文提到的“母女关系”类影片中其实是少见的。
往往在“母女关系”这类影片中,母女总是因其代际的“相似性”爆发激烈的矛盾和控制欲,这也是许多“母女关系”电影所采用的探讨方式。
费里尼《秋日奏鸣曲》剧照但《妈妈!
》提出了一种母女关系的新可能,即母女角色的互通。
通过阿尔兹海默症这一媒介,实现了女儿和母亲这一角色多次的互相转换,而这种转换在影片中呈现出来仅仅是一瞬。
例如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女儿照顾年迈的母亲,多次给母亲“盖被子”,在女儿发病后,则变成了母亲给女儿“盖被子”,而在女儿中少数途清醒的时刻,又变成了女儿给累倒的母亲“盖被子”。
通过“盖被子”这一微小的举动,点明了母女关系转化的反复性和互通性。
“在母女关系题材的影片中,要深入探析母女关系题材影片的女性意识表达首先要厘清母女关系和母女矛盾的本质,识别男权文化下的母女话语”。
《妈妈!
》中对母女关系的探索,粉碎了父权语境下了“母亲”和“女儿”供养者和被供养者这两种传统身份的固有刻板印象,更加强调了一种纯粹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情谊。
《春潮》剧照03三、“反观看”:女性电影的另类符码“如果从女性电影的范畴来理解,也包含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指影片编导或影片文本中应蕴含、具有和体现出女性独立自主、自强自重的精神气质和男女平等、互敬互补的平权意识。
二是指影片编导和影片本文不把女性形象作为男性的被动观赏对象,而是力求刻画和呈现女性自我的命运遭遇、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的形象造意识。
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就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影叙事意义上的女性主义”。
而《妈妈!
》无论是从叙事手法还是视听语言都具有强烈的“反观看”意识,流露出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妈妈!
》剧照“女性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与色情符号,并由此具备作为性欲对象的“被看性”。
女性的在场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凝视”,自身没有丝毫的重要性”。
《妈妈!
》在叙事上着重表现两位女性主人公自身复杂的生命体验,镜头语言克制而不煽情卖惨。
例如在片中母亲发现女儿的病症时,仅仅只有一句淡淡的“对不起”以消解母女间的嫌隙,全无对疾病和苦难的夸大消费。
而在服饰的选择上以休闲、舒适为主要特点,重在真实地表现女性性格。
与之相反的在《血观音》中三代母女,无论是棠夫人的端庄大气,棠宁的性感妩媚,还是棠真的天真甜美都带有强烈的男性凝视意味。
《血观音》剧照在杨荔钠导演的作品中,“水”的意象总是反复出现。
在《春潮》中“水”是欲望的载体。
而在《妈妈!
》中,“水”带有一种回到母体的归属感。
在影片的最后母女二人站在海边,海作为意象,具有庞大且包容的母性意味。
正如导演在访谈中谈到“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或许可以解释:“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
”大海更像是蒋玉芝和冯济真这对母女的精神家园,海浪汹涌,人生浪潮,还有母爱的力量,我觉得都在里面。
当然,跟您说的一样,大海也是更大的母亲,大海的胸怀可以接纳人世间所有愿意拥抱她的自然界生灵。
”这种带有强烈母性色彩的意象运用,强烈的表达了女性视角的导演思维。
《妈妈!》剧照04结语《妈妈!
》中的母女关系重构、母系幻想,让母女在情感与现实的矛盾中,自我审视,自我探寻,为女性确认自我身份提供了可能。
既包含了对女性群体情感的探索,也与杨荔钠导演早期的纪录片作品《老头》《家庭录像带》中对家庭以及老年群体的思考产生了联结。
但影片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叙事功能仍有待发掘,同时影片中“父亲”的形象相较于《春潮》中,显得有些过于单一且符号化。
即使如此,“春”系列在中国女性电影的探索上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妈妈!
》剧照金丹元在《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一文中对女性电影定义的批判性角度提到:“严格意义上讲,女性电影,远不仅是反映女性的生活、情感、经历,表现她们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能站在女性的立场,或以女性的视角真实地反映她们的所思所想,她们的困惑与矛盾,抗争与妥协,她们的存在方式,她们的苦闷与希望,并且理应能反映出特定年代、特殊环境中各种不同女性的共性需要,最应涉及的是,她们在现实境遇中所遭遇的最敏感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话题,当然也包括女性对性意识的识别,女性的自救和真正意义上的“灵魂触动”、“精神对话”。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女性视角将不再是女性电影所必须表达的重点,而是真正成为一种普遍广义上的大众认知和共识。
第一次从影院里逃跑,我没有看完最后的结尾。
我觉得哭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哭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晃晃悠悠的出了影院,很奇怪的脑海中浮现另一部电影的画面。
《地久天长》王小帅2019这是另一个带着无尽悔恨过后半生的女性,负罪感彻底压死了她。
这何尝不是另一个女儿?
失魂落魄试图赎罪之人?
在母女身上发生过什么,有可能是《天长地久》也许是《陆犯焉识》——————————————————————————————先不提阿尔氏海默症和帕金森病,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中国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光看海报和电影名称,是有一点点烦躁的。
恐怕又是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
电影开场几分钟从布景可看出这可不是一般家庭,母女皆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屋住有花草有书墙,夕阳照射下蓬荜生辉,但看的出女儿的沉闷。
六十五岁的女儿和八十五的妈妈,这个即将凋零的家庭,只有母女二人。
一天中维系母女二人的唯一一件事,是故去的爸爸和爸爸的三门峡考古笔记。
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笔记不能有半点差池,父亲在她心中分量非常重。
女儿在自己的小书房勤勤恳恳记录所有细节,她的房间里贴满和爸爸的一切。
这些都是后面的伏笔。
———————————————————————————————-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图片前几天一则新闻中,91岁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离世。
他专程去瑞士结束了他认为已经疲惫不堪的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疲惫不堪,在《妈妈》整部电影中缓慢展开着。
电影开场时母女关系是僵硬的,是稳定且一尘不变的。
她们二人合力在紧紧攥着某个秘密,本打算永远如此。
可突如其来的病,让女儿这一方失控了,这秘密才开始松动。
她赶在她病重之前处理了财产等事宜,她努力维系脆弱的现状。
可是回忆不受控的像潮水一样向她涌来,她记忆里的爸爸一次次的出现。
————————————————————————————————-
海边的曼彻斯特我们曾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目睹了一桩惨剧。
所以可以充分的厌恶他,可怜他,同情他,并随着他一起绝望。
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接受的故事早开场了几十年,我们只能看见细微烟尘。
妈妈处处怀念着的爸爸,女儿心心念念回想的爸爸,原来死在妻女冷漠的门外。
时代的光荣不属于个人,时代落下的尘土,却砸在具体的人头上。
所以我不想一开始由“病症”展开说,是因为,没有心结,哪儿来的病症呢?
没见过一个男人误杀了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明白悔恨比大海还无边无际呢?
女儿告诉“好人”妈妈,我杀过人,我关上了门。
我让爸爸死在了外面。
“这种痛,果然是无法说说不得更不可解的。
不是这一场病。
就要烂在肚子里了。
——————————————————————————————————————-电影最后意在关注阿尔氏海默症,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但是我以为,关注女性关注身边中老年女性才是更重要的。
不要在母亲节给妈妈叠卡片,不要在重阳节去敬老院,不要在生日那天送祝福。
平日里的关爱,一点一滴真情,妈妈每天都在默默爱着~最后推荐一本书,更真实的多,关于中老年女性面临的困境关于时代大浪下的她们·她们和我们,该如何自处非常值得一读
片名是《妈妈!
》,两名老戏骨也演活了这对母女,不过我更想谈谈阿尔兹海默症(AD)。
不能忽视的是,这部影片中的AD患者与家属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她们对于疾病、衰老、家庭关系、待人处事的认知都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
艺术创作来自对于生活的再加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导演选择在这样的家庭再现AD患者与家属的故事,更容易拍出美好、乐观、积极的一面,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只可仰望、不可期冀。
片尾的短视频集锦,导演的意图是创作来自生活,却也拉低了影片的格调。
AD患者需要更多是理解、支持,而不是像短视频中一样,成为取乐的对象。
毕竟对于大多数AD患者的家属来说,是苦多于乐的。
苦中作乐可以,但过分理想化的展示,容易让人忽视现实中的苦难。
还有,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创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疯狂,不再以如此隐晦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艺术创作才可以说是为大众的。
2021年10月2日,摄于“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中。
妈妈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人,当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两个人,我们吸收她的养分,撑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来是互换,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
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脐带被剪断不是分离而是母子命运连接的开始。
从说话,站立,走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人生古稀,我们清楚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但不会记得叫过几次妈妈,妈妈太日常,太普通,太不需要被记住,她像一个幕后工作者,用尽一生养育你,打扮你,当我们成熟了,漂亮了,她却变弱衰老了,她不一定参加你人生的盛宴,但会一直在身后看着你,祝福你。
这是我对妈妈的理解,不知你认不认同。
当然母亲有很多种,我就是不完美的那种,我想我会用很长时间适应母亲的角色,但我发现最不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角色,母性本能和眼前的小生命会修正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母亲。
影片里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母女家里,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催生片,这真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想说这是女性代际间的延续,也是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阳光,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不害怕这两个闯入者,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睡家里,周夏考上成人大学人生走向正轨也是对冯济真最好的回馈。
她们是双向救赎的关系。
有一天等周夏的女儿长大,她会怎样讲述冯济真的故事。
“妈妈年轻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不认识我,也没说一句话,但透过她的目光,我看到信任和宽容,良善和期许。
她托起我那段迷失的人生,教会我如何尊严地生活。
”任何年代知识分子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尊敬关心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聚焦同类题材影片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时隔多年,有必要回望她们的身影,看看她们现在好不好。
她们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母亲出生民国是文科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理科老师,她们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为此我也走访了很多大学老教授、老学者,语言的惯性不是一天养成,她们年轻时候也许不这样说话,但时光岁月,风雨人生会让我们的语言和样貌一样多少都被改变。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我是导演杨荔钠,非常感恩大家对影片的关注,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的更好。
影片马上上映,也期待观众和网友持续对话和回馈。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完成了一场爱的教育。
我家祖宗三代都不认识任何大学教授——更不用说浙大这种985教授,也没有任何这个层级的人的来往,考古学家,三甲医院主治医师等等,毫无看书、看话剧、体育运动的习惯。
是直到我这辈才有城市生活的经验,才有了广阔的街道,了解义工,了解被维护得很好的风景。
整面墙的书架,一人一张大书桌,并不是为了装点。
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双方都好好说话是个什么样的氛围,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担心被责怪,也可以直接表达不满。
有矛盾,不一定代表会起冲突,场面很难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表达,说话的出发点都是“我”,我希望你好,我希望你不要成为我的负担,对对方的期望也是落在“我”的需求上,至于你如何回应那也给你思考的空间,绝不是命令、威胁、哭诉。
平静的对话,情感浓度一点都不低,不必声嘶力竭,不必苦口婆心,不必大哭大笑,只要表现出一个人内心独立的想法,一点点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有巨大的力量,是生命力,是生而为人的坚韧。
确诊疾病后,整理好保单,转移好存款,给家里细致贴上纸条,甄选养老院,这一件件事情办得,真熨帖。
也很符合现在正流行的一个词:“松弛感”。
问题来了,那就解决问题,需要花钱的,那就花钱,需要找人的,那就找人,需要再了解下的,那就自己找书看。
这看起来真的很体面,也是我理想中的状态。
看这家里的装修,绿格子窗帘,蕾丝窗纱,小花砖,以及两人经常穿着的小碎花连衣裙,这些都属于我以往非常厌恶的“日系小清新”风格。
但很奇异的,在这部电影里,我仿佛突然认识到这种风格的美,它和老年女性那种温柔,无攻击性,亲和,温情的感觉相得益彰。
想来我以前讨厌这种风格,其实也是在抵触一种毫无攻击性、软绵绵的性格,我自认绝不是软绵绵、贩卖甜美可爱的日系妹子,也就无形中拿掉了身上这一部分特质。
我不应该否认自己身上女性化的这一部分,女性的温柔同样也是值得骄傲的伟大特质,没必要去硬拗假装坚硬,女性力量,也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强大。
看这部电影,我老是代入想象自己的晚年。
我会有一个体面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吗?
不久前才在一席看到英国养老院的一些惊人现状,而这种并不好的待遇还需要花费一个老年人一辈子体面生活代表——整栋美丽的房子才能换取。
这种消息多了,难免会有种种担忧。
当今我们并无现成的养老院基建,也无任何成系统的养老经验,更可怕的还有生育率暴降,既有财政上的困难,也不会有合理价格的劳动力,还有更多七七八八的问题,不忍细想。
但如何保持自己的体面,已经可以从本片中学到很多。
好久没有进电影院看电影,听了一个喜欢的up主的讲解,觉得一定要去看一下,所以进了电影院,进的是一个小厅,外面写着几个大字——儿童厅,进去顿时有一种包场的感觉,因为只有我和朋友。
后面电影开场之后,又进来两个人。
之前无比热闹的电影行业,新片上映,竟然如此寂寥,也不由得唏嘘。
而这部电影可能更是小众,没有什么特效加持,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流量,可能它的定位是受众更为狭窄的文艺片,所以电影院空空如也,也是自然。
《妈妈》说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65岁的女儿罹患阿尔兹海默症,85岁的母亲照顾女儿的故事。
故事非常简单,打动人的是细节。
特意下笔来说这个故事,突然有点卡壳,因为可能故事离我本身来说,是有点远的,故事的两个主人公其实都是比较非典型性的母女,妈妈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女儿也是一个大学的老师兼图书管理员。
妈妈是一个非常擅长沟通的人,女儿则沉默寡言,甚至有一点强迫症倾向。
两人相依为命,并没有更多的社会关系,两人的相处也和我想象中有所差别。
这可能来自我的刻板印象,一段能写入电影的关系,大概率是那种有着剧烈矛盾的关系。
所以这对母女的关系是和这种印象相去甚远。
她们之间没有这种矛盾,更多的是自洽地,舒服地生活在一起,母亲偶尔闹一点小情绪,比如大半夜躺在地上,把药瓶摆在一旁,引得女儿“花容失色” 她们之间的矛盾,就是女儿罹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从养老院逃回来,女儿便选择将自己的病情告诉母亲,没有过度煽情,母亲就是平静地接受了生命的安排,后面母亲有一段台词,母亲觉得这也许是她们生活的一个转折,她已经平静地活了这么些年,她原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这件事重新燃起了她的斗志。
其实这一段台词就这样将一点隐秘的心思摆在了台面上,在我的观点中,更多的母亲可能只是会做,而不会这样去表达,这也是我觉得这对母亲其实是一个非典型母亲的观点支撑之一。
这样的台词并不是只有一点,她们一直过着诗意般的人生,所以说话做事,总有一种表演的痕迹,并不是演员的功底不好,她们人生的设置也许就是这样,这样的设置让我在入戏的时候,有一点疏离感。
她们的生活并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她们没有生活的压力,打一个不太合适的例子,她们之间的关系设置在一个特意设置的环境之下,就像综艺《再见,爱人》他们这几对“怨侣”的矛盾焦点更多聚焦在感情层面,他们生活无忧,过的是很优越的生活。
这对母亲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物质上的匮乏,也许是有意为之,导演将这一层最容易发生矛盾的地方去除了,让这个故事聚焦在母女两的关系上,前期是女儿照顾母亲,后期是母亲照顾女儿。
这样做有好处,故事更加聚焦,更加关照内心世界。
但也有坏处,它剥离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但我也没有批判这种做法,只是一家之言,我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很难共情,很有疏离感,她们的困境和普通人的困境还是有不一样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妥协后的结果。
当然我写这些,并不是在批判这部电影,我再三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确实觉得这是一部好的电影,一部用女性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关照内心的好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立意非常深刻,我觉得我们的电影行业,可以有更多这种类型的电影。
只是看完电影之后,内心是有非常感动的地方,但是总感觉,这些感动漂浮在空中,总觉得没有那么符合期待,突然想起一个槽点——文琪的突然出现和消失,这个人物挺多余的,不过幸好戏份不多。
也许是为了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承,故事安排了一个叛逆的少女出现在她们的世界中,少女几次三番地给女主冯济真找麻烦,在公交车上偷东西,被冯济真发现,便把偷东西的事情嫁祸到冯济真身上,还带人到冯济真家里偷东西。
冯济真没有过多责怪她,她默默忍受,做的事情无非是在调解书上按手印,承认自己偷了东西,在警察把偷东西的少女推到她面前时,她问的也是怎么保释少女,在少女走出看守所只有,她做的只是给少女一包钱,希望能帮少女一点忙。
剧情中也没有相应的桥段去介绍少女的前因后果,一句“我没有原生家庭的不幸”便将冯济真打发了。
后续少女便消失在人海中,但是却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又再次出现,带着一个孩子,来也没有来由,去也没有归处,连带着bgm也完全和影片是另一种气质。
我不太喜欢这种割裂的感觉,要么不说,要么说透,这个桥段属实鸡肋。
其实说起来,也是有点唏嘘。
我记得上一部我看的有关妈妈的电影是《你好,李焕英》,这一部电影当时有多风光无两,我也就不帮大家回忆,反正用一句话说,便是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而《妈妈》的票房成绩则暗淡了许多,截止到目前位置,上了一个热搜票房5000万。
我倒不是在做拉踩,两部电影的主题虽然都是讲的母爱,但是两部电影在定位上,在受众选择上本来就是天差地别。
《你好,李焕英》定位的是大众喜剧片,为了收获更高的票房,制造全家欢的场景,必然是牺牲了某种深度,最大程度上去煽情,而其中的视觉感受也呈现出一种欢快的感觉。
《妈妈》定位的是小众文艺片,虽然故事的表现形式是母女关系的转换,但是里面还切入了一个比较深的主题——就是治愈,她们母女之间的不可逾越,不可提起的伤痕,在多年之后终于酝酿出苦果,母亲如何学会去原谅女儿,女儿如何学会去原谅自我,不再惩罚自我。
女儿在文革中举报父亲,父亲进不了家门,便投湖自尽,这便是女儿内心最大的隐痛,这种痛为何痛苦,就是因为它的“隐”,女儿为了惩罚自己,一辈子致力于义工事业,也并不进入婚姻,不与别人进行更深层次的链接。
而母亲则以任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这么说,母亲也许内心是有过对女儿的恨意,虽然这种恨意是抵不过,她爱女儿的这种爱意,但是也是存在的,也许在女儿在痛诉内心的愧疚时,这种恨意可能有消减。
如果女儿并没有得病,其实她们的生活也许还能继续往前推进,但是这种痛始终存在,但是也因为这场病,女儿可以将自己封闭多年的内心世界毫无障碍地暴露在母亲面前,所以母女之间那堵墙便开始崩塌,母女的两个形象开始溶解,她们都得到了自洽。
但是这种片子却不一定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以上就是我看《妈妈》的一些个人感觉。
问题不在于电影台词是用书面化的语言写成。
由此便指责“不说人话”,得为导演喊一声冤。
因为这句批评暗中隐含了一种约定俗成实则走入误区的观点:电影应该是对现实的如实反映。
这样也就要求电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现实世界的约束。
“不说人话”的指责便由此而来,一旦角色讲起过度文学化的书面语言,普通观众便招架不住了。
事实上,没有哪条规矩事先定下电影要符合现实。
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许因此才让这种观念变成教条。
尤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入这片大地后,教条甚至变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深受其害。
如果电影仅仅反映现实,那么电影还有存在必要吗?
我们只要在现实世界里多看多体验就行了,作为副本的电影失去观看价值。
现实主义仅仅是一种创作理念,为呈现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可以采用其他创作理念,动用其他创作技巧。
不然所谓的浪漫、荒诞、魔幻、超现实等等就没有其存在意义了。
正是有后面这些手段,对现实主义做了补充,我们才能创造出远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艺术世界。
在其中,我们获得意外的体验,从而对现实产生进一步的认知。
《妈妈!
》的台词确实是过度文学化的,它更加适合一个虚拟的舞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因为这部电影刻画一个有着知识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学家、物理教师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艺作品,养成书面化的表达习惯,似乎也能理解。
就像民国时代现代文学作品或当时的电影作品,文辞也多留有古文的韵味,并非完全彻底的日常白话口语表达。
另外,电影的重心也没有放在对现实肌理的还原上。
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加像文学作品里可能出现的人物,通过反转母女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来探讨女性间的亲情。
我们甚至很难发现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间环境被抽离了,单独凸出的住宅像一个舞台,两位角色在其上展开“相爱相杀”的情感戏码。
《妈妈!
》更偏向戏剧,反日常的对白并不特别显得尴尬。
当然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饰演母女俩的是两位经验老道、演技精湛的资深演员。
即便在台词过度书面化的情况下,她们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让念白往朗诵的方向发展。
不然的话,确乎就变成类似戏剧舞台上为念台词而念台词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
如若换成其他一般的演员,这部电影很大可能要崩坏。
导演实在应该感谢这两位出色的女演员。
有那么一点点失望,可能是我自己期望太高了。
总的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对阿尔兹海默症这种题材的探索,母女之间的身份置换,角色年龄的设定,都是很难得的尝试。
两位老师的表演很精彩,每次看到吴彦姝老师眼睛的特写我都想流泪。
整部电影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在大体的主线上有很多零碎的片段,像是平凡的记录。
但感觉片子的节奏没有处理得特别好,我完全没想到预告片的内容竟然是直接把影片里的一整个段落挖出来,预告片和正片的剪辑真的需要反思。
从拍摄来讲,运用了大量的晃动镜头,甚至有不少镜头是虚焦的,以期外化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内心世界,但我总觉得整体场面调度的设计是能够结合剧情的进度和不同的人物视点做得更考究一些的,尤其是在布景如此精致的情况下。
当然可能也不乏考虑到两位导演老师的年纪而不忍多次重来的缘故。
另外,由于角色设定的问题,片子里不少桥段实际上会给我很多不真切感,角色有点悬浮,离大众比较远。
在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如果这种病发生在最普通的家庭身上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结尾的短视频片段也只不过是呈现了属于美好的那部分切面,真正的生活可能远比片子里所呈现的更加沉重无力。
妈妈做过的早餐电影《妈妈!
》关于一家人的爱与离别,关于阿尔兹海默症。
有杨降先生的《我们仨》家人之间温暖的画面,也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难过哀伤。
电影中看到,65岁的女儿和85岁的妈妈,家庭生活场景太熟悉了,总是不断想起我的妈妈。
看到他们母女俩早上用餐的画面,我的妈妈也会给我做丰富的早餐,我还是娇情的提出要求,这个太烫那个太咸。
她会数落我的不成熟,情绪管理失控。
我会嫌弃她乱花钱,乱电视购物。
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爱,偶尔还要和她闹别扭,和她呕气。
我都成年人了,有两次肠胃炎急诊,半夜里妈妈拖着年迈的身体陪我在医院挂瓶。
无论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她总会随时随地出来保护我。
妈妈离开我时,家里还没买智能扫地机,没装智能马桶,我后来买了扫地机,换了个智能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梦见她又回来了,梦见她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现在人可真聪明,上个厕所都这么舒服,梦见她说扫地机比吸尘器方便,卫生做得更干净。
总觉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没感受到,手机支付预约挂号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铁的快捷,自驾游的乐趣……。
小时候,我怕鬼,妈妈走了以后,她常来我的梦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总觉得她不曾离开过我,世间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妈妈,她还在,今年应该75岁了。
当年,她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嗷嗷待哺。
后来,我送别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泪流满面。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