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你治愈我》终于开播了,这部剧我等了整整一年!
本身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去年看到预告片的时候特别惊喜,国内终于有一部心理治疗的职场剧了。
第一集开头有句旁白很扎心:你以为你恨的是他,其实恨的是懦弱的自己。
这大概也击中了 不少失恋者的心声。
精神上的创伤其实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又常常折磨着我们,所以大家都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可人生疾苦,可与人道只二三,那些憋闷致疾的苦楚,就需要心理医生来治疗。
像这种涉及精神科、心理科专业背景的职场剧,在剧情编排上,需要真实的调查以及大量的案例来获取资料,背后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在主线人物设定和配角人物创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真实的情况,以免引起误导,另外一方面,也要符合观众的期待,使人物性格具备戏剧性。
当然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比起其他的偶像剧来说,年轻演员不仅要吃透剧本,掌握专业的术语,更要在现场进入情景,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身份,不然真的很容易被专业人员挑刺的哈哈哈。
看到之前听一个精神科的实习医生说,老医生跟她们说,查房时要背靠墙,不要背对着病人,不然容易被攻击,手也不要插兜,病人会以为你手握利器想伤害他。
这些只有经年累月在一线的老医师才懂的小细节,也对演员提了很高的要求。
说回剧本身,前两集看下来,主配角不仅演技在线,人物的戏剧设置也十分有看点。
窦骁饰演的男主颜书仁,颜值在线,温柔帅气,成熟又稳重,这种人光凭颜值都能迷倒一片。
关键他还是思康医院年轻的精神科主治医生,专业技能过硬,处理各种疑难杂证,在与男二陈一凡吃饭时,像照顾弟弟一样特别暖心,这时候你觉得他是完美的医生,理想的对象。
但是在第一集的闪回中,能了解到八年前,他曾经深深伤害过女主,以“性格不合”提出分手,撇下了初恋女友。
关键是他还不作任何解释,天呐!
这不就是渣男吗?
后来女主回国了,也在同一家医院任职,颜书仁想重归于好。
如果是身边朋友出现这种情况,我拼死都不让她复合,但是颜书仁的眼神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气质,总觉得有难言之隐,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女主孙树是由苗苗饰演的,身份是留学日本的心理治疗师,敏锐的洞察使她在和周一围饰演的Frank吃饭时,通过手指挠头的小细节,指出他要开始撒谎了。
这一剧情的设置,一方面展示了她性格的直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她的敏锐和专业。
但是这个表面看起来坚强的姑娘,其实背负了很多。
当年颜书仁的离开让孙树一直把自己对爱情的勇气给关闭了起来,伤痛久久无法治愈,所以在Frank求婚时,令她手足无措,因为放不下前男友而仓皇拒绝。
另外,孙树留学八年没有回国,也是基于她与母亲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
母亲林芝繁是心外科医生,疯狂工作的她很少关心女儿,孙树与父亲比较亲近,而导火索正是父亲的离世,当年林芝繁签署了放弃治疗,孙树无法接受母亲的做法而远走他乡。
孙树这一人物设定,既有剧情人物的立体感,也有与观众的共情,谁的心里没有一个一戳就痛的伤疤呢。
男二陈一凡是由身高188的彭冠英演的,这么高个子的东北汉子,在剧中竟然十分逗趣可爱。
他在和颜书仁外出吃饭时,像个怪蜀黍一样到处盯着姑娘看,作为整形医生说是在看素材,揣摩怎么整形会令姑娘变的完美,这可能真的是整形医生的“职业病”吧哈哈哈哈。
生活中又像个处女座,会因为嫌弃酸把百香果扔掉,对待同事龟毛挑剔,但是专业素养非常高。
这些精准的点,展示了编剧细腻的洞察,倒是很符合一个整形医生的设定,但又没有我们对医生刻板印象的无趣。
另外田护士呆萌搞笑担当,景然俏皮可爱与陈一凡表哥日常互怼,邹华与孙树的闺蜜情深,配角的性格设定为本剧增色不少。
潘虹、金士杰老戏骨加持,窦骁、苗苗、彭冠英青年演员演技在线,还有白客、周一围的出现是意外惊喜,发现他们不仅不缺喜剧天赋,正剧拿捏更是手到擒来。
先写到这里,期待医院里后面的剧情。
写在最后,是我最喜欢本剧的一句台词。
如何走出抑郁?
work well,live well,love well。
我想,这就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崔永元、白岩松、张杰、陆毅、吴彦祖、薛凯琪、刘烨,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是不是看上去八杆子打不着,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抑郁症患者。
幸运的是,他们最终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
而有些人则最终被这种可怕的心理疾病戕害,走上不归路,那同样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张国荣、陈琳、贾宏声、乔任梁、韩国歌手金钟铉、美国“林肯公园”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
而这仅仅只是演艺界抑郁症患者群体的冰山一角。
有更多的演员歌手,一方面出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对这种心理疾病讳莫如深;一方面因为自己公众人物的身份,顾忌自身形象,因此不愿向外界透露。
但无论如何,明星成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有人可能要问,明星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明显高于普通人,他们有什么可抑郁的,有什么好焦虑的,这难道不是矫情吗?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的一个段落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剧中有位当红小生乔森,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焦虑、失眠,进而产生了厌世情绪,不得不走进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而他的遭遇其实就是现实中很多明星的处境。
首先,人身自由受限。
在演艺界,除非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明星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之外,大部分演员接什么戏、唱什么歌、出席什么活动,一切工作及行程都要由经纪公司安排。
哪个经纪公司不想拼命压榨一个演员的价值,于是演员们不得不承受超负荷的工作。
什么?
假期、双休?
哼,你不但长得美想的也美啊!
于是大家就可以看到,剧中在乔森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身体健康难以承受的情况下,经纪人依然软硬兼施,为乔森接下新戏、演唱会、拍杂志封面等大量工作,导致乔森抑郁程度不断加深。
不仅如此,经纪公司往往还要控制旗下艺人的思想。
比如,接受采访时,演员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措辞,哪些问题可以说,哪些问题不能说,哪些问题该怎么说,经纪公司都会对艺人授意,或者干脆由经纪人出面代劳。
《爱上你治愈我》中,乔森连向医生介绍病情都要先征询经纪人的意见。
现实中的明星又何尝不如此?
比如迪丽热巴据说有四年不曾休息,王俊凯在综艺节目中感慨两年没回过家,特别想念家乡的小吃,张翰因为拍戏一年不回家,待到回家时发现家里的墙缝中都钻出了蘑菇,只好自嘲要吃小鸡炖蘑菇。
而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经纪公司往往都是先要一份提纲,然后开会研究某个问题该如何回应。
如此一来,演员既无行动上的自由,又无思想上的独立性,与傀儡无异,日久年深,必然令演员心生苦闷、焦躁等情绪。
其次,无法承受过气后的心理落差。
演艺界迭代速度极快,竞争之残酷激烈令很多行业难以望其项背。
它不像其他大部分行业,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越能得到更高的地位、更优厚的待遇。
对大部分演员尤其是流量演员来说,演员吃的是青春饭,一旦年华老去便意味着粉丝的离开、商业价值的下降,最终无人问津。
另外演员毕竟要靠作品说话,一旦长时间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品,极易被观众所遗忘。
年华老去是自然规律无人可以规避,缺乏好作品又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当红演员迅速陨落的例子数不胜数。
长期处于这种担忧、焦虑中,这些演员的精神状态可想而知。
而在他们沉寂期间,新的演员会不断涌现,掠走机会和市场,从而彻底把前浪拍在沙滩上,除非有大的机缘,否则被迭代淘汰的这些演员再也无出头之日。
从巅峰期充满优越感到过气后无人问津,巨大的心理落差极易造成演员情绪的崩溃,在缺乏情绪疏导的情况下走向抑郁症的深渊。
《爱上你治愈我》中,乔森的经纪人连连追问苗苗扮演的心理医生孙树:你不认识他吗?
乔森,多部热播剧的男一号,语气中看似满满的优越感,但又明显让人感觉到一种底气不足、色厉内荏。
当女主角孙树表示:我从来不看电视剧的时候,经纪人和演员的尴尬可是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第三,难以接受负面评价。
演员是公众人物,其所作所为必然要接受公众的评价。
从个人生活、情感,到演技、唱功,无不时刻曝光在大庭广众下。
然而在观众喜好日益分众化的时代,没有一个演员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没有一个演员不需要面对社会负面评价。
尤其是对流量演员来说,一方面要承受来自竞争对手粉丝的攻击,另一方面普通观众对其有着天然的轻视、蔑视乃至敌视的态度。
观众极易放大流量演员的不足而忽视其进步。
比如李易峰在电影《动物世界》里有着非常巨大的突破,但很多观众依然坚持:有李易峰的戏坚决不看。
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需要演员具有高情商和为人处世的过人智慧,可惜不是每个演员都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没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建设,当网络负评大规模来袭时,极易心理崩溃。
比如《爱上你治愈我》中的乔森,就是一位迅速蹿红的流量小生,由于上升速度太快,缺乏在演艺圈立足的根基和经验,面对网上的大量负面评价,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致使抑郁症病情愈发严重。
有人诗意盎然地说:抑郁症,是一场心灵的感冒。
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得病就是得病,任何病症对于患者来说都是痛苦的,哪有什么浪漫的病?
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痛苦比身体病症的痛苦更甚,那是一种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产生不了兴趣的绝望。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症》中就曾提道:忧郁症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痛苦的沮丧,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通过自我谴责来加以表达。
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地期待受到惩罚,而惩罚的终极体验就是死亡。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呈现爆发式增长毫不奇怪。
中国患抑郁症的人群达到5400万人,比整个西班牙的人口还要多。
然而抑郁症也好、焦虑症也罢,并非无药可救、无法可想。
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变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的旧观念,不要讳疾忌医,而是要尽快就医,依靠药物治疗,第二要学会自我调节、正视和接受自己的不足,第三要学会向人倾诉,多参加体育运动等等。
有无数人曾经从抑郁症的泥淖中走出,变得积极乐观阳光自信。
当然,就像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写这么多,对抑郁症患者也未必有用。
没有经历过的人只能隔靴搔痒,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抑郁症患者要想在康复的路上走过短短几步,要跋涉怎样的复杂艰辛、万水千山。
最后送抑郁症患者一句粗话:既然活着,就好好活,弄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坚强,共勉!
(本文转载至乃锐)
片头 好评,心理学这种行业剧很难拍,切入点太重要了,如果是从爱情讲多少会有点单薄,第一集节奏很慢逻辑混乱,越往后看越不错,是个不错的尝试,从演员演技来讲,窦骁的演技还撑不起这种行业剧,没有生活体验和专业性感官,苗苗更是普通,短发毫无辨识度,这个戏选角不是很成功,但诚意很足,希望是个很好的尝试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不高。
虽然有些小bug,有时情节,台词感觉黏黏糊糊。
但是总体来说,情节设计,人物形象,都很到位,主角与配角立体,中间插入的动物有所隐喻,一些哲言也紧扣剧情,整个剧情是治愈的,没有糊弄观众的感觉。
有时看弹幕吐槽,会觉得弹幕咋那么多“心理学行家”?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看到了一些小bug,比如说患者座位的摆放,不应该背对门,和治疗师面对面,也是不提倡的,有时治疗师与患者交流时,也没有严格遵循治疗原则(仔细想来,不同的理论下,有不同的治疗方式,可能也是我不太认可有的理论吧,不分对错,也算不得bug),但是换个角度,这或许才是真实的样子,毕竟都是人,都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还有几个地方,真的拖拉,看得我比较心焦。
比如说,找梁科,不应该早说他爸没抛弃他,他误会了吗?
(他陷害他爸爸的动机已经很明显了)那里太磨磨唧唧了,那个笔记本(寻人启事)早就存在,早一点拿出来不好吗?
我觉得精简到28-33集的量,是比较合适的。
反正,对于我来说,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以后有时间准备再刷,写几篇详细的影评。
总之,作为一部心理学题材的电视剧,它算很不错的呢,为大家消解了一些对于心理学,心理病人的误会,真的很棒!
我也再次坚信——心理学,我的使命
人的一生,除了出生这件事无法选择之外,似乎一切都可以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这些不同的选择累次叠加,于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你便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这些选择中,总有一些是那么刻骨铭心。
《爱上你,治愈我》中媛媛的母亲罗红燕因为毒瘾发作在购买毒品的过程中被捕,被拘留。
毒品让罗红燕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她只能听凭本能,放弃了自己的孩子。
两个孩子留在家中,姐姐薇薇活活地被饿死,媛媛经人抢救,终是逃过一劫。
然后,媛媛也作出了选择,她选择忘记,忘记死去的姐姐,忘记母亲,忘记这段可怕的过往。
媛媛被一对香港夫妇收养,改名叫丽萨,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个精英。
她的忘记,应是她身为一个无力反抗命运的孩子最好的选择了吧。
然而峰回路转,忘记似乎总是为了能够重新记起。
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城市,见到曾经一起玩耍的书仁哥哥,她的记忆之闸被掀开,那段可怕的回忆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无法面对那些深埋的回忆,她的内心不由自主地重复起当年的痛苦。
这些痛苦像海啸一般排山倒海而来,猝不及防间便将她击倒。
与此同时,她的母亲罗红燕已经到了生命的尾声,她罹患绝症,希望在临死之前再见到女儿,获得她的原谅。
面对曾经对自己和姐姐犯下可怕罪行的亲生母亲的忏悔,面对那些可怕的回忆,是拒绝、抵抗,以此摆脱它们的纠缠,还是包容接纳这所有的一切呢?
《爱上你,治愈我》中的案例无数,每个有心理障碍的人背后都有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悲伤。
但是,独媛媛的故事最让我百感交集。
生而为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无所知的世界,它纷繁芜杂,毫无规则,我们唯有在其中摸爬滚打,挣扎求生。
媛媛和薇薇姐妹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在她们年幼之时,也无法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她们如微尘般被人遗忘,被人放弃。
最让人忧伤的是,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2013年的南京,因为母亲的荒疏,两个孩子被活活饿死在家中,一个不足三岁,一个不足两岁,民警发现她们的时候,“女童尸体呈风干状态,内脏分化消失,死亡超过两周”,此时,她们的母亲仍然在外未归。
两个孩子,连选择恨母亲的机会都没有了。
至少,剧中的媛媛活了下来,她很幸运地长大了。
即便如此,在她回忆的封印被解开的一刹那,她历经十几年重建的心理世界也在瞬间崩塌,饥饿与恐惧再次侵入了她的整个世界。
她有极充分地理由恨那个抛弃自己和姐姐的母亲。
她最终选择了让母亲也经历如自己和姐姐过去所经历的一般被人抛弃,孤独死去的命运。
罗红燕没有等到女儿原谅自己,便离开了人世,而选择不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媛媛似乎并不能释然。
她在病院外,看到母亲一直想交给她的遗物,得知母亲的死讯,却仿佛仍然没有接受的勇气。
在罗红燕去世之后,媛媛回到了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她看到了曾经与姐姐相依为命的自己,看到了与书仁哥哥一起快乐嬉戏的自己,看到了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的自己,看到了被所有人关爱着的自己。
她在这个承载了太多痛苦和欢乐的地方泪流满面。
《爱上你,治愈我》中,媛媛过去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虽然直到母亲临死也无法去面对和原谅,但是最终,她选择与母亲、与可怕的回忆达成了和解,她所接纳的一切,想必能让她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一个人选择去直面过去的一切,去坦然地接受发生在身上的一切,她一定会变得更加真实而完整。
从此她不再只是一个叫丽萨的被收养的孩子,还是一个名叫媛媛的,被人抛弃过,也被人爱过的孩子。
我想,她会带着姐姐的那一份对生命的渴望,更好地活下去。
在人的一生中,要经历无数次地艰难选择,甚至因为其艰难而产生出了一种心理学的病症,选择恐惧症,病症患者在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满意的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症。
或者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或者是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又或者是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哲学家Ruth Chang在TED的演讲中阐述了如何面对艰难选择。
她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来说,选择之所以难,不是因为我们无知,而是因为没有最优选项,所有的选项对选择者来说都有类似的价值。
我们选择其中一项,势必会放弃掉另外一项,那另外的一项也是好的,它和其他的选项也许一样好,只是我们必须放弃掉。
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便是如此罢。
那么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作出选择,究竟该如何去做呢?
Ruth Chang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创造理由。
当我们为自我创造原由去成为这种人而非那种人时,我们就打心底里完完全全地成就了真正的自己。
正如媛媛最后选择放下和接纳自己的过去,她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拒绝过去,拒绝母亲,相信没有人会认为她这样做是不对的。
但是,当她作出这样选择的时候,我们会为她的勇敢所感动,她在心中创造了原谅过去的理由,这个理由是无数人在她以后的日子里用爱为她构建的,这些爱弥补了创伤,让她走出了阴霾。
“唯有在这个有艰难抉择的世界里,我们才能锻炼自己的规范性力量,以创造自我的原由,让自己变成心中想成为的人。
”愿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 章华文)
因为有窦骁去看得,看完8集,很惊喜,除了第一集节奏稍慢,作为观众有点难进入剧情,这剧其他都很棒,真真是良心剧。
取材自真实案例,剧中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影子,很有现实意义,剧本很好。
病人的个案穿插在医生自己的故事中,剧情推进节奏让人很舒服。
以心理咨询师为新颖的切入点,看芸芸众生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台词相当专业,让人有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演员演技也是可圈可点,不上星真的可惜了。
窦骁演技我觉得可以说同辈演员中佼佼者了,颜书仁这么具有多面性的专业从业人员,表达得还是很准确(因为角色设定是个潜在抑郁症患者,有点表演比较收敛,让人感觉存在感不强也是正常的。
后面剧情推进,表演渐入佳境),苗苗也让我惊喜。
总之,这剧颜值演技剧情都是在线的,题材又新颖,有内涵,还有高级的人文情怀。
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个剧有受众的。
拭目以待。
[/cp]
本来这想看精神病治疗去看的,虽然剧中有名词解释这点不错,但是治疗方式感觉也不是很专业。
三言两语患者就接受了?
我觉得病人如果能接受那么理性的解释和说教就不是很严重吧。
另外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很奇怪,就算女主对男主一直放不下,还有感情,但是除了一开始的一个巴掌,后面就莫名的释然了。
一句话没说就分手,复合的话至少要个解释吧,没有说明和解释就能毫无芥蒂地复合?
这个太不符合常理了吧,而且男主至始至终也没有明确和女主复合的话语,感觉一直在暧昧。
现实当中这不是渣男做法吗,一直暧昧但不否认。
6-7分不能更多了。
很偶然地接触到这部剧,其实听着名字以为是烂俗的爱情片,压根不想看,但看到内容确实有点惊讶,有的时候你会感叹巧合,正好在自己对抗抑郁焦虑的这个阶段看到这部剧,或许是我的关注点就在这方面,所以比较敏感。
没有接触过这种程度的心理治疗,只是在医院看过好几位不同的医生,就简单谈谈对这部剧的看法吧。
对心理知识以及精神疾病的科普真的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目前大众对这些知识的匮乏条件下。
确诊后,我曾向身边的人暗示或者讨论过大家对抑郁症的看法,即使在985高校的研究生中,仍然还有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仅仅凭借自己那错误的理解来看待这个问题。
所以,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压根无法理解这些东西,又何谈让他们来帮助你走出来呢?
我得到反馈最多的是:你没有病,大家都有点抑郁焦虑,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就好啦;那些精神科的医生大都自己有心理疾病,别去看了,说的不一定对;吃什么药,这种药副作用很大,吃了就停不下来......所以其实本剧在一定程度上有扫盲的作用,但是同时,如果对这些疾病没有切身体会的人,只会觉得矫情和无趣,甚至会有更大的误解。
剧中精神科医生对心理科医生孙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重度抑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会会让病人孤立无援,康复的几率很小或者说复发的几率很大。
就算是专业医生,也对精神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所以引起社会关注的道路依然很远。
精神科和心理医生都有病:关于这个说法,剧中也在灌输这个思想,只有经历过得人才能身体体会,也就是产生共情,然后帮助患者走出来。
而且医生本身也是人,也会生病,只不过能用专业知识自己治愈,而且还能帮助他人。
我接触的医生中有两个都非常暴躁,让我觉得我去医院就是一个错误,走出诊室我就开始哭,所以我觉得医生的自我成长和素养真的很重要,他们得能撑得住我们那些负面的、黑暗的情绪。
林教授说,抑郁症是一件极其损耗心力的疾病,不仅对于患者本身,而且对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是。
没错,看到颜书仁后面的样子应该能够体会,如果不能治愈,真的很可怕的。
我感觉自己就像抱着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身边的人,等你意识到之后,那种心理的愧疚和歉意会吞没你,让你更加不想和他们接触,宁愿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我完全能够体会颜书仁当时离开孙树和后面的离开自我治疗,我宁愿自己遍体鳞伤,我也不愿意消耗所爱之人的精力和心力,虽然这就是错误的做法,但是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我可能很难做到接受对方的陪伴和照料,因为我怕我总会消磨掉他们所有的耐心,然后带着伤离我而去,如果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也会被我带人这个圈子,我怕,所以我宁愿躲在这个黑洞里。
演员的演技很在线了,大多数演员都很棒,窦骁演得让我以为他真的病了。
就是女主有的时候好像专业知识不在线,但是也可能是自己知道的太少,遇见的医生也不够多,毕竟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是专业人员。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病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快治愈的,而且你很难保证自己什么时候复发。
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得病,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好,吃着药的时候也会爆发,如果好了之后再复发怎么办,我好像忽然被宣告失去了拥有爱人和爱人的权利一样,很害怕,就想逃离,不想给所爱之人带来麻烦。
我知道,我还没有好,所以这些情绪和想法不能当真,我出现了这些想法,但是我不当真,因为我生病了,我不能控制他们出现,但是我也不要做过多的思考。
整体来说,很良心的剧,当然槽点也是有的,但是怎么样让观众真正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害怕,心理知识和疾病的科普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给自己一点能量吧,或者多学习心理学,能够早日走出来。
不是欢快的见家长的情景林教授没有隐讳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挑明跟颜书仁说:都是学医的,都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很消费人的心理的一种疾病,不希望女儿去冒这个险,你用不着来跟我科普你们专业的那点知识。
两个都经历过失去至亲的人坐下来推心置腹的谈话,让人动容。
未曾身受,不能感同。
谁都没有想去说服谁,却又互相在理解,也互相能理解。
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场,却又坚定表明的是为了同一个人的幸福。
如果说之前的剧情大多平平无奇,那这一小段“切磋”的打磨还是很能深入我心的。
“——我觉得她今天都不像是林教授了。
——她今天不是林教授,是你的妈妈。
不过我有信心,我会让阿姨慢慢喜欢上我的,我努力。
——这么自信呐,那你能保证我也会越来越喜欢你吗?
——小样儿,你,哪敢啊,但是我有信心,我会越来越喜欢你的。
”真甜xi
我喜欢卡夫卡早期的短篇小说《判决》。
写的是年轻商人格奥尔格写信告知朋友自己的婚约后,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对话,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卡夫卡自身境遇的写照。
小说中格奥尔格与父亲进行着力量悬殊的对峙。
父亲指责格奥尔格对待朋友的失礼和欺瞒,而在这之前格奥尔格却在信中努力寻找合适的措辞安抚敏感的朋友,乖戾、多疑、偏执、强势的父权形象在格奥尔格(或者说卡夫卡)身上留下的伤痕,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或作品)。
作家本人游移不定的婚约和与父亲关系的交恶一直是围绕着他短暂天才一生的阴影。
在小说结尾处,父亲大声地说:“——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格奥尔格则真的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了。
而另一个骇人的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钢琴教师埃里卡在成年之后依然受控于自己强势的母亲,生活的所有细节都被母亲掌控和限制,而她的感情世界终于因此而突变,在和瓦尔特的情欲关系中,全部在母亲那里备受压抑的情感被转化成一种几近扭曲的性欲望,而被加诸于瓦尔特身上彼此折磨互相凌辱直至最终的覆灭。
文艺作品强化了生活中的真实。
但在这些有着强大戏剧张力的作品背后,却或许是暗藏在世间最令人不解的爱恨纠缠,因他们与父母有关,所以根本无解。
我一直都认为先于与爱人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
《爱上你治愈我》中,孙树虽自己也是一名心理医生,但也承受着原生家庭残缺的伤痛,无法原谅母亲在父亲病重时选择放弃治疗的决定,年幼时的她,因无力反抗几乎认定自己等同于与母亲的共谋。
少年变成大人,是将空的容器盛满。
可苦涩大于甜美。
他们变成和父亲母亲一模一样的中年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母亲)。
他们复制他们的行为,他们试图修正与篡改他们,但终究有一部分无法改变,只得照单全收。
他们因此不断缺乏爱,因饥渴而拼命索取,不满于已得到的,又害怕可能失去的。
这就是对少年的判决吧?我上大学有一位好友A,那时候,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彼此的家庭。
她的父亲少年时是空无一人的草原上的守夜人,归来却再也不发一言;母亲患病数年,与她精神相依却彼此折磨;她因电话那头漫长无尽的指责和病痛引发的狂躁而痛苦不堪。
而我,在长久不睦的父母关系濒于崩溃的那一夜打给A,哭着问她,母亲出走,在年夜独自面对充满酒气和手捧大把安定药片的父亲,我究竟怎么做才能挽回这个家?在日记里,我悄悄叫我们脆弱共同体。
我们越来越像,越来越将期待和希望放在陌生人身上,可也没什么办法挽留他们。
陌生人走了,我们就会非常伤心。
可伤心了,下一次还是会相信——陌生人或许还能带给我们一点希望。
不是你的错——健康的人们安慰着。
可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我们没有错,也还是不能健康地生活,不能健康客观地看待生活。
再后来,我在A身上看到了她母亲的样子,我则变成了我的母亲。
我下定决心再不联系。
在可怕的控制欲和屈辱感之下,我看到的是我们各自的糟糕家庭在我们身上塑造的无法更改的命运。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最终达成了对生活的和解,林芝繁在病重期间终于通过一份提前写下的生前遗嘱得到了女儿的谅解,终归是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母亲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缺乏的是理解与原谅。
而我想起工作几年后,我终于从家里搬出来独居,在周末偶然的一次外出和父亲狭路相逢。
我先发现了他。
他头发全白,腰和膝盖的旧疾让他走路很是费力,却还是狠狠踢开一块挡路的石头。
他自己以前常慨叹英雄迟暮。
我依然觉得这一刻来得太早。
他发现我时照旧厌恶地打量,眼神百般挑剔和苛责。
但我却猛然醒悟,怨恨原来和力量有关,当他已不复当年强壮,我甚至再也不放他在眼里。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著名的作品《秋日奏鸣曲》,母女对峙毫无退路。
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然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
原来那一刻与谅解无关,判决虽然不会失效,但少年终究还是长大了。
一集弃 怎么又是爱情故事???台词也太生硬了吧!!演技也很尬
窦骁还是很帅的
算是觸及了心理精神方面的題材,但劇本確實很差強人意,更多像是病例刻板的演示,卻缺乏生活氣氛和真情實感。而且醫生可以和護士聊患者的病情》太不專業了。
挺好的临床心理题材,就是编剧太不专业。妄图通过专业名词,字幕等在外手段吸引观众,太肤浅。没有将心理学与生活,影视有机结合,就是“道行”太差,回去再修炼五百年,就差不多了。
🙄之前看到专有名词很开心来着,后来觉得不瘟不火不对劲,再后来🙃莫名其妙嘛,案子这样就结束了,恋爱更多。。。来豆瓣一瞅,果然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它只是个爱情剧。。
国产职业剧什么时候可以专业一点?不要包着职业外表变成只会谈情说爱的偶像剧,女主演技及格线下
喜欢窦骁声音
第一集没看进去,我再坚持两集叭
题材很有社会意义,鼓励一下。
有点偏意识流形态,叙事性不强,精神科医生的题材虽然小众但可以吸引一部分受众,男女主窦骁和苗苗演技都在线,可以追
看了半集还不错,窦骁算的上单眼皮帅哥了,最近喜欢这一型的,还是阳光运动系
这类题材的剧我还挺喜欢的,男女主演技在线很不错追了
画质不错,两位主演让人感觉挺舒服的
曹盾作品的风格就是偏意识流形态,镜头唯美,但叙事能力较弱。
两位男主都是一会配音一会原声,非常折磨耳朵。。。男女主多年后重逢,啥也没说就一巴掌,我一整个黑人问号,你以为这样很酷是不是?男二对女主一见倾心,直接尾随到洗手间问需不需要整容,你以为很好笑是不是?
首先题材非常吸引人,是国内少有的心理健康题材。但是在剧情的发展和故事表达上还差一点火候。
题材不错,但表演痕迹太大,无法入戏。。。
配演和嘴形对不上实在无法忍受,第一集都没看完
垃圾玩意儿🤮🤮🤮🤮🤮
国内这种剧情很少,勇于挑战很好,但是观众也不会因为这点多给分,2.5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