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杀人者》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悬疑,而是较为清楚的将一些重要情节展现出来,这样更凸显了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下不断出现的波涛。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小地方,龙浩与沉默寡言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开了农场,主要养狗。
而龙浩因身上的狗味时不时遭到同学的欺凌,然而他从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父亲让他去做的。
所以一直以来,龙浩是懦弱的。
后来搬来了与龙浩极其相似的秀智,他们都只跟一个亲人生活在一起,相同的经历使他们两个孩子逐渐打开心扉,他们因彼此的存在更加开朗。
然而在一次偶然中,秀智发现了龙浩父亲就是她小时候遇见的杀人凶手。
情节陡然直转,随后一切似乎慢慢失去了控制,龙浩的父亲发觉了,他开始重拾多年前做过的事情,令秀智战栗不已,随后是龙浩……曾经的温情荡然无存。
同样受到亲人伤害的两个孩子,他们继续同行,可最终又将何去何从呢。
他们还只是孩子,再如何竭尽全力也终究还是逃不过。
今天介绍韩国电影《杀人者》。
片名The Murderer / Sal in Ja (2014)。
影片由著名壮汉马东锡担任主角,围绕一名背负多起命案的杀人犯,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系列事情。
影片有关出柜、有关校园霸凌,还有关内心救赎。
但看影片片名,观众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部动作片,可没想到《杀人者》是一部注重心理活动的逼仄压抑文艺片。
充满关爱环境中的人应该是无法理解片中角色行事准则的,快乐生活的人永远无法想象那些一直背负心理压力的人。
我也希望大家都猜不透影片走向,毕竟如果能够准确猜出影片下一步内容的人还是挺悲催的。
马东锡扮演龙浩父亲,表现比较亮眼,尤其是他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尤为可怖。
喜欢马东锡的观众可以看一看这部电影。
影片通过一个小男孩龙浩的视角展开,马东锡饰演龙浩的爸爸。
他们家经营狗场为生,龙浩平时在学校里唯唯诺诺,经常遭受校园霸凌。
龙浩爸爸则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要还手,只要一味隐忍就行。
某日,龙浩班上新来了一名女学生智秀,同样沉默寡言,整天都是一付闷闷不乐的样子。
龙浩觉察到智秀有种力量在吸引着自己,随着一点点接触,两个孩子发现彼此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拥有相同命运经历的人很容易成为好友。
龙浩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和爸爸相依为命;智秀的爸爸抛弃妻女跟着情妇跑了,丢下智秀母女俩相依为命。
孤独的人总会聚到一起,龙浩和智秀似乎能够成为吐露心声的知心朋友。
可事情总不会那么简单,龙浩和智秀两人背后都有没有和别人说过的小秘密。
龙浩隐约觉得爸爸关于妈妈死去的说辞有问题,一直怀疑妈妈是不是被车撞死的。
智秀则大难不死,有过一次从杀人犯刀下逃生的经历,她甚至见过杀人犯的关键特征。
两人接触越深,距离揭开残酷真相时间就越近。
《杀人者》中将出柜的危害集中起来,两个饱受出柜危害的家庭遇到一起,没有想象中的抱团取暖,而是诡异的方式碰撞到一起。
加上校园霸凌的侵扰,这些可怜人的不幸得到进一步加剧。
“孩子会像父母,因为血是不会骗人的。
”老师一句无心之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沉重心理负担,小孩简单地以为喝下好人的血就能成为好人,这让事件向着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已经不重要,行善作恶的关键点很可能就是在关键时刻的一句话。
一旦听从了心理的声音,善恶也就一瞬间。
将时间点拉远,如果两个家庭最开始都能够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搞出各种幺蛾子,也就不会有以后那些错上加错的悲剧了。
影片最大的硬伤在时长。
全片总共只有76分钟,去掉头尾的片花字幕,也就是70分钟的时长,与一般电影90分钟还有不少差距。
时长不够导致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故事很短。
70分钟内容展现的故事也算是一个完整故事,但是细细想来还是缺乏很多细节,跳跃式的剪辑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充满留白。
本身《杀人者》的节奏就十分慢,节奏慢碰到时长短,整部影片的有效内容其实并不多。
不知道影片是否经过删减,龙浩父亲杀害智秀父母的情节就显得十分突兀。
龙浩父亲杀掉妻子和情夫的情节十分明朗,而他对其他角色动手时就显得没头没尾的。
片中多次表现龙浩父亲头疼和出现幻觉,很可能是初次杀人之后留下的心理阴影,自己把自己逼疯。
如果非要用精神失常来解释,那么他就是在无差别的杀人,不论对儿子有多深的爱,都无法洗白。
一步错步步错,善恶就在瞬间。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电影看完了,来看影评,没看到满意的,忍不住来写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要想表达,人性本善,最后变坏都是因为现实压力超过了自己承受的极限,找不到释放的办法。
大叔本来并不坏,他有一个三口之家,他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孩子。
但他的妻子出轨,从大叔对妻子说的那句“你说你再也不会找别的男人了”可以看出,他是曾原谅过她的。
但妻子屡教不改,和别的男人上床又正好被大叔撞见。
我想,换做任何一个男人,都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大叔所有的隐忍和怒气都涌上心头,动了杀心。
最终,杀死了妻子和那个男人。
由于被小女孩撞见,怕事情败露,于是又想杀了小女孩。
但最后被人制止,没杀成。
至于他爱自己的孩子,不必多说,电影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带孩子隐姓埋名,车上一直放着孩子送的画,送女孩回家时谈起孩子的画的自豪感,看孩子吃饭的浅笑,等等,以及最后被孩子捅了一刀也甘愿受着。。。
我想,如果妻子不出轨,大叔也一定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着。
但妻子的出轨,触碰了他的精神底线,一旦杀人,再也回不了头。
杀了妻子,他也和正常人一样害怕和后悔。
因为那是他的一时冲动,所以他经常出现幻听和幻觉,以为妻子回来找他了。
男孩本来也是善良的,他时刻记着父亲教他的隐忍。
但同班同学欺负女孩的行为,触碰到了他的底线,他突破了心中的胆怯,挡在了女孩前面。
后来,他知道了父亲是个杀人犯的事实,但他还是想做个好人,但老师的一句话让他误以为要想成为好人就必须拥有好人的血。
最后,他怀着成为好人的执念,杀了老师,喝了她的血。
以及结尾,父亲想杀死女孩的行为激怒了他,最终导致他杀了自己的父亲。
这么分析下来,妻子的出轨可以说是这些悲剧的导火线。
女孩的家庭也是类似。
从那一晚在桥下女孩对男孩说出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并反问: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呢?
所以,这部电影也在谴责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的所作所为,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人生。
杀人者,第一次正式下笔写影评的电影。
说来惭愧,一直自诩为电影迷,却不曾写下些什么,那么姑且就以这部韩国电影为起点好了,倒也不是有多么特殊的意义,只是它刚好是最近看的一部电影罢了。
作为一部所谓“全程压抑”的电影,片头便是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常用的灰暗色调,马东锡饰演的男主(本片中马东锡的体格显然没有恶人传、釜山行等片中来得壮硕,但更贴近角色),沉默而残忍地杀死了正在偷情的妻子与其情夫,过程算不得短,却没有凄厉的惨叫声,有的只是痛苦的神情与闷哼,显然是刻意压抑着氛围。
转眼剧情来到六年后,身负血案在逃(韩国电影警察经常缺位)的东锡带着儿子龙浩(安道奎饰)在一个小镇安家,以开办狗农场为生,对于妻子的死因,东锡对儿子解释为车祸。
龙浩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虽然与父亲关系并不亲密,但仍是感激父亲的,擅长绘画的他每年父亲生日都要画一幅画作为礼物。
他沉默羞涩,谨遵父亲的话在学校受到欺负也不反抗。
眼看日子平淡的过下去,女孩智秀从首尔转学来到了小镇,智秀(金秀贤饰)的父亲抛弃了母女俩和新的女友移民加拿大,母亲则是整日酗酒。
相似的家庭情况,让智秀与龙浩成为了知心朋友(两位演员的确同龄,均为千禧年出生),龙浩甚至敢在智秀被不良少年骚扰时挺身而出。
《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陈年往事不会被埋葬,往事会自行爬上来”,罪恶终究遮掩不住,智秀偶然发觉龙浩的父亲也就是东锡,正是当年险些杀死自己的连环杀人凶手。
还是个小女孩的智秀偶然目睹了正在行凶的东锡,被掳走后几乎被灭口(其实这里的剧情不太合理,带着头套的东锡没有必要和一个已经吓得六神无主的小女孩过不去,也许是杀红了眼,当然这不是重点无需作过多讨论),这也和之前智秀与即将移民的父亲对话时父亲所说的“经历那样的事”相呼应。
智秀不动声色地通过毫不知情的龙浩证实了自己的猜测,陷入了往事带来的恐惧中。
在不良少年们更为过分的一起霸凌中,龙浩为了保护智秀,用不良少年的刀划伤了对方,在智秀眼中,龙浩的暴走带来的却是过往经历的阴霾,在夜色中她慌乱着逃走了。
之后龙浩的老师带着受伤少年的家长来找东锡,当东锡得知儿子的伤人行为并再一次手握利刃后,内心的冲动险些压制不住(其实之前的细节就有所体现,东锡干活时一直带着耳机即是为了抑制自己的幻觉)。
东锡警告龙浩不要再与智秀来往后,驱车来到智秀家,惊恐的智秀却被东锡发现异常,他回忆起当年没能灭口的小女孩,回忆终于使东锡心中变态的渴望爆发,虐杀了养的一条狗后又挥斧宰掉了河边的一对情侣。
而这边从智秀处得知父亲的异常后,龙浩终于也发现父亲的杀人魔身份,接近崩溃的他找到了智秀,智秀收留了他(真的善良),睡梦中龙浩一直重复着对不起,往日冷淡但起码尽责的父亲的形象与如今的杀人魔形象撕扯着他,也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几天没上学的龙浩,找到一直关心鼓励自己的老师,问她:“坏人的孩子会是好人吗?
”而不明所以的老师的回答是:“血是不会撒谎的。
”此时龙浩对自我的认知已经被彻底颠覆了,回到家后,向东锡问起了狗的死亡以及母亲死亡的真相,东锡冷着脸不回应,但于龙浩而言,他已经得到了答案,即便这答案无比残酷。
夜晚,龙浩疯狂地抓挠着自己的手腕和胸口,直至渗出斑斑血迹,他像是要确认自己身体里居住的,究竟是怎样的灵魂。
龙浩回到学校,近乎疯狂地与不良少年打斗,从学校逃走后又来到东锡车边,将自己送给父亲的画从车里拿出,当着东锡的面踩在脚底,无声而激烈地表现自己与杀人魔父亲的决裂。
深夜,龙浩拿起刀,缓缓走到东锡门前,在门后站立良久后最终选择了离开,而另一边,东锡也相对而立。
这幕场景仿佛象征着两人的对立,两人的影子却在门上交叠,暗示着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而这种对立立场却是微妙而脆弱的,一旦拉开门,龙浩便也就成为了东锡。
而当晚,父子两人各自出现了幻觉,龙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逐渐化为暗红的血色,象征的是原本善良羞涩的他无法接受的“坏人”,男孩用刀割开了手腕,倒在镜子前;东锡则再次看到了被自己杀害的妻子,他的狂吼中交杂着忏悔与咒骂,显然早已是饱受折磨,最终他在幻觉中将一只铁筷捅进自己的右耳。
老师和智秀一起来到龙浩家,智秀躲在狗农场外窥视,老师却被神志有些不清的东锡敌视并驱赶(大概是让他想起了妻子),老师无奈离开,而后龙浩在路上拦住了老师。
龙浩终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在老师关切的询问中他挥刀划开了老师的喉咙,野兽般吮吸着老师的鲜血,被赶来的智秀抱住后,重复着“血是不会说谎的”,为了割裂与杀人魔父亲的联系,也为了“喝了好人的血变成好人“,他选择了这种已经不能说幼稚,而得说疯狂而无知的方式,其实也这里也从侧面证实了东锡的疯狂给龙浩带来的影响。
智秀拉着龙浩跑开(好在之后老师被人送医),而东锡最终在树林中逮到了他们,暴怒中东锡想要掐死智秀,龙浩捡起刀(没错,还是那把刀)插入了东锡的身体,流着泪重复问道:“妈妈是不是也是爸爸杀的?
“东锡依旧没有回答,只是微微扯了下嘴角,把刀插得更深了:”要插得再深点啊小子“,仿佛解脱一般倒在龙浩身边,龙浩的哭声中,雪花飘落,而他的妈妈,最喜欢的便是下雪天。
影片的最后,纷飞的雪花中,龙浩背着智秀,爬上了山头,蹒跚着消失在镜头中。
75分钟的电影时长,讲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看罢却有种云山雾罩之感。
导演似乎野心颇大但力有不逮,也许是在故意淡化影片的主题,的确与看过的其它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如老男孩,隧道那样明显尖锐的表达不同,压抑与克制贯穿全片,就连影片中那些压抑后的爆发,导演也没有通过配乐和剪辑刻意去突出。
但更可能是制作上处理不得当或者被删减太多,整部电影显得不知所云,关键的转折来得莫名其妙,比如龙浩最后的转变,东锡的求死都缺乏铺垫,开放式的结尾也让前面的部分剧情显得毫无必要,所以被称为虎头蛇尾的烂片也不算过分。
其实从剧情来讲电影可探讨的主题很多,东锡连续的杀人行为,是因为被背叛造成的心理创伤,还是本身的心理或是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像美国泛滥的枪杀案一样的无差别伤害行为,能否预警或是检测这种不太明显的反社会人格(毕竟在再次拿起屠刀之前,一些细节表现东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恶魔);或从家庭方面入手,都是原本美满的家庭被破坏,留存下了单亲家庭且两代人关系并不亲密,所以龙浩的行为根源是否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又或者说去探讨犯罪行为的遗传问题,以及长期忍受欺凌而一直隐藏的报复心理?
然而直至最后影片也没有集中发力,潦草地收了尾。
撇开剧情不谈,东锡演技及格,安道奎的表现却不如金秀贤。
影片倒也留下了一些记忆点:两个孩子大风起时放飞的风筝,龙浩的画也是一抹亮色,以及结尾风雪中消失在山林的背影,这些只能说是为数不多的可称道之处了。
首篇影评完工,虽然只是一部仅能打及格分的电影,但生活开的玩笑的确让它在我的观影生涯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感觉很多剧情有问题,再就是片长很短,应该是被删减了很多,造成了影片剧情不完整。
整部剧看的特别压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龙浩的父亲要杀那么多人,他杀龙浩的母亲是因为她出轨,但是杀那么多无辜的人是就可能是精神病犯了要释放内心的情绪。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精神病又不是高智商犯罪为什么杀了这么多人也没有被警察抓到?
警察都是干什么吃的?
再就是龙浩,本来好好的一个男孩,就因为看见爸爸杀人,老师又说坏人的孩子也流淌着坏人的血液,就瞬间换了一个人,马上神经病附体:双重性格,产生幻觉,甚至拿刀划了那个白莲花的女老师,还趴在她的身上吸她的血,我可以理解为神经病遗传吗?
再就是结尾没有交代,两个孩子都有手机,既没有打电话报警,也没有管龙浩爸爸的尸体,自顾自走了,虽然结尾的画面温馨,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杀了人而且是自己的父亲,就这样走了???
这是逃避责任,还是要变下一代杀人魔???
可能电影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又或者想表达家庭不健全的孩子内心深处的苦闷,但是这部剧真的是漏洞百出好吗?
希望是因为删减的原因,不然马锡东这部片太烂了。
这部电影的影片色调就一直是灰色的,影片基调就是沉闷、压抑。
小男孩任龙浩的画里也都带着雪,冰冷无情。
任龙浩为了智秀杀了自己的父亲,这点我觉得有点不合理,我也不喜欢这个情节。
但是这个情节放在电影里是合理的。
小男孩任龙浩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在家里和父亲也没有很多的交流,也没有朋友,个人性格懦弱、沉闷。
智秀一开始转学过来进教室的时候也是不敢说话,任龙浩觉得智秀和他是同一类人吧,于是开始积极主动接触她。
后来他们一起愉快的玩耍,这个女孩是他生活里的一束光吧,后来和智秀逃跑被父亲追逐的时候,才会动手去杀他父亲,虽然是被逼的,但也是想维护这束在生活里得来不易的光吧。
任龙浩和智秀是爱情吗,在电影里还没长大的小朋友就要讨论爱情吗?
是友情吗,那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女生角色呢?
电影里老师说血统这东西不会变,这些话直接刺激了任龙浩。
他亲眼见证了父亲晚上杀人,他知道父亲的血液是脏的,而自己也动手伤过人,难道血统这东西真的不会变吗?
任龙浩觉得老师是好人,他想喝好人的血,来洗刷自己身体里流淌的罪恶的血液。
结尾最后,任龙浩亲自动手杀了自己父亲,他想结束这个肮脏的血统,但是在结束这个血统的时候,他是不是也继承了这个血统呢?
毕竟是他亲自拿刀,杀了人。
那他现在的血液干净了吗?
电影里任龙浩和智秀的活动场景一般是在河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浅层面上,河边安静两个人可以在这里放心玩耍、谈心,少有人打扰。
深层面上,水像血液一样流动,水也可以洗涤万物。
这条河流见证了任龙浩短时间内的变化,见证了任龙浩和智秀的友情,也见证了任龙浩用刀伤人觉醒坏人血统。
私心认为结尾安排在河边也可以。
故事结尾发生在一片树林里也算是一种呼应了。
女孩小时候曾在一片树林里差点就被任龙浩的父亲给杀掉,结尾的时候任龙浩当着女孩的面又把自己的父亲杀掉了。
就是差不多的场景里多了一个任龙浩,他是一条线,链接了智秀和父亲。
最后说一句,大叔的演技挺好,眼神戏演的很不错。
杀人者 (2014)5.92014 / 韩国 / 惊悚 / Lee Gi-wook / 马东锡 安道奎
不喜欢题材,但很欣赏这导演的表达。
以下为个人见解。
如果用常人的眼光看,这个片子太不合理但是如果描写的是变态杀人魔的话,这真是个写实的片子毕竟变态的思维如果能猜透那你也是变态感觉导演是想表达人性为主,所有的节奏和风格和剧情走向感觉很统一,并不稚嫩,有一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成熟表达剧情发展虽然不常规 但结合前面的人物铺垫,后面的剧情发展其实也是合理的。
节奏虽然流水 给人一种冷血感但整体展现出了合适的表达氛围,起承转合的张力是足够的,很适合这片子的剧情和人物设定。
片子虽然有些情节应该是被剪了显得没头没尾,但人物人性的表达感觉是有功夫的有几个点睛之笔让变态人物很立体。
联想起之前看的美国变态纪录片。
1.马叔对儿子说的在捅深一点,这个很像一个爱儿子又嗜血而且有控制欲,又受精神折磨想解脱的父亲。
感觉和前面的铺垫很贴和。
2.当龙浩杀老师的时候我很意外,但是当他说出是因为想换血变好人的时候,这个其实也很贴个他的性格一个自卑,孤僻 思维简单的听话孩子。
一个缺少爱而又抓到了爱的救命稻草的孩子。
一个接受了自己流着杀人犯的血。
而失去了道德约束的孩子。
3.老师说关于血统言论,说完我感觉我好像见过。
这样的圣母老师,由于同情心太盛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世俗和局限。
让我想起《三体》女主程心。
这个言论和他的人设地位都很统一。
最后说一句,我看的时候一直不自觉的预测之后的剧情毕竟这种片子总是有套路的,但是剧情走向一次都没让我猜到。
我以为父亲会为了孩子自首。
这是典型的国式结尾,我觉得俗套。
当我看到马叔被杀的时候就想这要直接结束就太牛逼了。
结果龙浩背着智秀的时候那个场景我真觉得剧情那些疑问真的不用明白。
这就够了。
他带给了我足够的情绪和新奇震撼。
(其实有些镜头挺符合我个人审美的,比如仰视的枯树的慢速空镜头和飘雪下的智修脸部特写,和龙浩的画一样。
真好看)
一步错步步错,善恶就在瞬间。
“孩子会像父母,因为血是不会骗人的。
”老师一句无心之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沉重心理负担,小孩简单地以为喝下好人的血就能成为好人,这让事件向着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已经不重要,行善作恶的关键点很可能就是在关键时刻的一句话。
一旦听从了心理的声音,善恶也就一瞬间。
“孩子会像父母,因为血是不会骗人的。
”老师一句无心之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沉重心理负担,小孩简单地以为喝下好人的血就能成为好人,这让事件向着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爱能带来勇气,同样也能带来毁灭,老马所有的隐忍和怒气涌上心头,这才动了杀机。
老马本性是懦弱的,甚至教育龙浩,不管谁骂他都要忍着,什么都不要做。
所以龙浩也是懦弱的,缺爱的他自卑且孤僻,长期受到班上同学的欺辱,遇到智秀之后就像是溺水的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不惜一切想要和智秀做朋友。
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已经不重要,行善作恶的关键点很可能就是在关键时刻的一句话。
一旦听从了心理的声音,善恶也就一瞬间。
这发表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受。
1.人要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要一直积累负面情绪直到爆发,很容易出现问题。
“你说过不会再找其他男人”这是男主在杀他妻子时说的话,说明他已经忍耐很久,最终在刺激下爆发杀了人。
男主却也让自己的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隐忍,不要动手,可是忍耐到极限当有自己在乎的人或物的时候就很容易走极端。
包括当年下社会很多令人震惊的案子都是一些平时看起来沉默寡言的人犯下了惊人的罪行,纵然有天生的性格使然,但是不会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化解自己的情绪,也让这些人更容易走向极端。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性格极端的人多半原生家庭有问题,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后天性格的养成。
父母本身就是不会梳理自己情绪还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让自己的后代陷入同样的问题。
剧中男主在杀人前一定也是懦弱隐忍的性格,可是他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再教育孩子上也是告诉他遇到任何事都要忍耐,可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卑不亢,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要用合理的方法去解决,一味的隐忍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让问题变本加厉地出现。
3.老师真的是一份很重要的的职业,请对孩子负责。
剧中老师说“孩子会像父母,因为血是不会骗人的” 这一句话在小男孩心理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发展到他想喝老师的血来变成好人,摆脱爸爸的“坏”。
如果当时老师说的是“坏人的孩子也可是好人”是不是有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我爸爸一直让我当老师,说女孩子当老师稳定有假期,可是我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因为我真的真的真的从内心里觉得我付不起这个责任,我无法做到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很有可能我的一句话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没办法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的老师,所以我坚决不当老师。
我直到现在社会现状是真的有很多人为了老师这份稳定去选择这个职业,我希望当老师的人更多的去承担这份责任吧,好好对孩子,斟酌自己说的话,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吧。
拍得挺一般
阴暗
被背叛刺激了神经,于是,脑海里容不下任何谎言。儿子任龙浩的教育成了自我的成长,这个孩子最后被老师的一句话教育:血是不会说谎的。他体内有坏人的血,他需要喝好人的血才能变成好人,他要变成好人才能和韩智秀做好朋友……于是,杀好人……多少悲剧,不能被真正的认识;多少错误,不能被及时改正;回想,剧中的人和事,哪一件事情是不可回头的呢?很经典的电影。
十分好看的一部电影。
马东锡演得不错。可能我看的是删减版的?剧情上不太畅通,整个观影过程有滞涩感。小男孩发现他爸是杀人犯是在小姑娘的提醒下跟踪了他爸,然后发现他爸杀了河边的2个人?这一段整得不知道是他爸的癔症还是小男孩的癔症还是为了营造癔症的感觉。总之,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低俗小说还是两杆大烟枪?忘了……里面有个老大的女人吸毒过量拉去抢救,那种吸毒过量的感觉,还有那个方脸男吸毒飘飘欲仙的那种运镜好。这河边的被害人不管是谁是活就没人管了?马东锡要是演技差点,这片就2星。他演得还行,所以给3星。
实力坑爹 暴力美学 蛮好看的 韩国电影工业也甩开中国几条马路了
马东锡太适合这类角色了,因爱生恨的杀人狂魔,金贤秀的角色很温暖,与父子俩形成强烈对比,电影时长良心多了,在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悲哀
马东锡的演技真的无可挑剔,心理状态的表现实力派,唯独就是剧本有点弱,除了制造恐怖就是恐怖
对血统论最强烈的反击。看得好压抑。色调方面,马东锡镜头的阴暗色调和金贤秀的温暖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杀人者是为社会所扭曲,如果你懂得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思考和看法。
T。什么鬼。
胖叔不管演好人还是坏人都那么有神!其实后来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他的妻子根本就没有偷情,是大叔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导致他容易出现幻觉,然后错杀了妻子,而偷情那段完全是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小家伙们演的也很到位,感情投入很真切。故事简单,但非常脉络非常清晰明了。
女老师也太无辜了吧,死的太亏了。是不是咱这屯子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也会有被弄死的风险啊?
能猜到剧情,不悬疑
剧太懒,四星给马叔,全靠马叔一个人撑,眼神太瘆了。不要随便惹怒沉默的人。
剧情简单,演技炸裂
烂片,3分的电影,不知所云
马东锡的演技实在牛逼,四星给的是剧情,故事不够完整和严谨,有失韩国电影水准
氛围很够,情绪很压抑,导演的功力差点意思马叔演技不错,金贤秀很漂亮(只是每一部片子都没区别),另外,这届鹅子是真不行,为了女孩纸捅了自己爹地,白眼狼🙄
马马虎虎,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