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应该是三颗半星。
这里没法打半星。
题材挺好,剧情也可以。
只是自从摔跤吧爸爸开始,这类型电影已经有三四部了。
再就是这部剧和其它同类型作品比较,年轻演员的颜值比较吃亏。
现在的大众还是要看颜值的,当然如不考虑票房,纯想拿奖的,那另说。
演技都挺港片风的。
暴躁焦虑脾气都表现在摔东西上,吴君如的演技在港圈还算不错的,前段的那种易怒暴躁风格好表面,浮夸,后面段的真情感动挺自然,有把演技拉回来,挺好。
还算不错。
能够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而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
第一名的手势,第一次参加残奥会比赛前的紧张,要听妈妈说话,还有爸爸和弟弟的呼噜声。
人啊,跟家庭的关系似乎总是这么水乳交融在一起的。
世界纪录保持的或许不是成绩,而是苏烨伟的信念,坚不可摧的信念。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之深远。
苏妈是这样的父母之一。
一碗水总是端不平的。
当她生二胎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将来有个人可以照顾大儿子时,本身就不公平了。
体现在后来对弟弟的各种忽略里。
不知道他爱吃的其实是牛扒,不知道他参加的是篮球队……倒数第二个阶段为儿子接广告,也是为了后半生他能够有足够的金钱幸福的生活下去。
现代的子女们,包括我自己,都是有些接受不了父母的管束与计划的,但倘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倒也能够理解。
最无私的情感也许就体现在这里。
说到这,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得脑膜炎,腿被刀片割伤,眼眶撞到桌角…一系列想起就觉得胆战心惊的事情。
一定也给爸爸妈妈造成过深深的困扰吧。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眼眶撞到桌角,因为直到现在我的眼皮上还有一个浅浅的坑。
那天晚上我坐在爸爸的电瓶车后座上,脸上黏糊糊的,那是夏天,汗水和血交织在一起,爸爸用他的大T恤罩住我的脸(防止被路人看到我的惨状)。
我只记得好热,眼睛好痛,担心自己瞎掉,却也因为带着我的人是父亲,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腿被刀片割伤是因为我人小鬼大,非要去拖地,站在年久失修熙的涮拖把池里,那天家里还有客人,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客人,应该还在吃饭,就被我的一声惨叫吓住了,赶紧背着我去医院。
躺在手术台上,年幼的我很害怕,哭着问他我是不是会死掉,他还安慰我,说他就陪在我身边。
现在看来那也只是一个缝针的小手术,记得那一年我躺了一个暑假,妈妈给我做吃的,爸爸陪我聊天。
很多事谈论起来,我似乎也是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
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亲从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变成了我口中不愿再提起的人。
应该是从高中离开家开始,我就再也没有主动给他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句关心的讯息了。
我也忘记了小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依赖他,他会高高地把我举起,这就是我们之间最简单的游戏了。
在我遇到那个时候觉得困难的事情时,他会很轻松就化解掉。
我高中被人欺负,跟他提了一嘴,他立刻就要去找对方的家长。
还有家长会,他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身上还穿着工服,我记得那天我很骄傲,因为月考和期中考都是第一。
关于妈妈的记忆……就更加琐碎记不清了。
昨天打电话我也忍不住流眼泪了。
爱恨交织的原生家庭,无法放下的原生家庭。
将《12秒58》和《妈妈的神奇小子》对比起来看,都是讲苏神苏桦伟的,但是两部片的表达方式与要点不一样。
但是都有些细腻的地方打动人。
《12秒58》是以苏神阿伟的角度来拍的,因为拍摄年份较早,画质不够清晰,而且现在看来,表演的痕迹比较明显,但帅在成年后的苏神是真人扮演(话说现实中的苏神长得很英俊)。
而且它有些细腻的表达:小孩之间的霸凌、邻居之间的流言蜚语,爸爸抓住霸凌者,妈妈担心苏神受伤所以一开始不支持他参加田径运动,阿伟与朋友汤米的相处与想参加田径队的“叛逆”......《妈妈的神奇小子》我觉得是从妈妈的角度来拍的更多,因为拍得比较晚,画质清晰,而且看粤语版觉得味道更浓,三个时期的“苏神”都选得特别好,童年时期的小苏神笑起来很有感染力,青年时期的苏神和成年时期的苏神神似,演员过渡自然。
影片一开始就是妈妈抱着婴儿在跑医院,外公外婆的陪伴,妈妈义无反顾地说救孩子,有骨气地拒绝别人的怜悯,助听器弄丢后被老板呵斥的冷静与找到孩子之后的崩溃大哭,每个残疾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付出了汗血的妈妈......《妈妈的神奇小子》除了看到苏妈的托举,还让我们看到更多现实的境况:二孩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
如何找到该走的路该爱的人?
如何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找到平衡,不做一个控制型的家长?
工作的环境存在不公平,同工不同酬,但是因素有很多,可能没法解决,如何缓解内在的失落?
所有人奋力托举最后是世界冠军,但是回归现实,一遇到重大事件,无法顾全家庭该如何平衡内心的无助与自责?
我想这些现实问题不单单是主角面临的考验,我们也一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我想结合两个片子一起来看,更容易看到苏神生活的全貌。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人是环境与关系的产物,苏神的金牌离不开自己的奋斗,也离不开朋友汤米的陪伴,离不开教练的反馈与精细化反复训练,离不开妈妈的坚持与托举.....神奇的是爱,是相信,是陪伴。
我们哭过,我们的妈妈也哭过。
可是面对生活,用力哭不如用力跑,on your mark(望着终点,望着妈妈),set go,再艰苦都要全力以赴,爱与奋斗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苏神,看向未来,我们爱着你。
每个被生活困住的人,我们爱着你,爱着每一个在生活里不断奋斗,闪闪发亮的人儿。
共勉:不管多艰苦,都要全力以赴。
3.5吧,选不了,只能选4,那就4吧。
但是个人觉得还差一些意思。
从"岁月神偷"过来,连续看的吴君如第二部电影,"神奇小子"里竟然也能有"岁月神偷"的影子,也是很神奇了。
但是不突兀地让人感受到了吴君如的演技了。
正如弹幕上说,这么吴君如这么正儿八经的演,也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真实故事改编,据说剧中还用了真的残疾人做了不同时期的男主角。
有人说是中国式的"阿甘正传",但是在我来看还是很不同。
阿甘的母亲的观念和教育方式让阿甘人生,通过阿甘的运气,努力,执着,天真的个性造就了若愚的阿甘,他的单纯又执着,让他傻傻的成就了。
而神奇小子就是纯中国式的方式,不是说哪个好,只是各有千秋。
中国的母亲是活的最累的,"儿子残废,他们只会怪母亲"一句说出多少母亲的心声!
母亲为了向人们表达她的儿子不普通,虽然"走的不如人快,但是跑的比人快","1988"说,"听说神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一个母亲的角色更重的承担了神奇小子的人生的使命。
与其说是"神奇小子",更确切的说"神奇妈妈",by the way 台词还是很多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豆瓣6.3分,我看完之后觉得有8分,吴君如角色太好哭了,年纪大看不得这种电影,呜呜~一个母亲的用一身去陪伴孩子,不放弃他,爱他,为人母都是为了孩子,再心酸辛苦,也讲诉了残奥,就算得到金牌也无可是一身光荣,现实生活总是要继续,理想跟现实也难两齐全,希望国家能多留意底层人民,能过上小康生活,
看妈妈!
催泪与催勇并存的一部好片子。
分别在床上,洗碗池旁以及书桌上把这部电影看完。
去百度了每一个主角,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physical challenged.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是残疾,别人不会怪你,只会怪妈妈;你是残疾,你应该说话不利索,不应该把头高高扬起。
以及很多细小的片段,颤颤巍巍从滚带上站起来,拖拖拉拉去送快递,观众台上被告诉不喜欢自己,套上塑料袋去体验高原训练,我实在无法想象五个人是如何撑起来一个田径队的。
这部电影突然让我想起吴君如拍的另外一部电影,岁月神偷,一样的质感,一样的温馨家庭。
虽然爸爸妈妈生下老二是为了照顾老大,虽然妈妈一而再忘记自己二儿子是在足球队而不是篮球队。
但是看着妈妈陪着老大一遍一遍“追火车”,倒时差鼓励老大,同时打很多份工,以及“蠢蠢的”看妈妈,set mark。
同工同酬啊!
这是多少人的困境!
努力,与不放弃。
set mark!
电影以现实原型翻拍,剧情逻辑没啥可说。
“妈妈”这俩字对我的触动是发自心底的,全心全意对你的,妈妈一定是排第一位,母子间的感情很写实,妈妈给你安排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但一定是她觉得是对你最好的选择。
遗憾的是见不到妈妈,子欲养而亲不在。
140字规定希望可以取消,不想写废话了了了了了了。
生病后的孩子听不见、说不清、站不起来,不时痉挛,接下来的人生,孩子的妈妈会怎么选择?
《妈妈的神奇小子》里,母亲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厂车间、街头巷弄、到跑道上,直至带到北京残奥赛场。
这改编自真实故事。
片子看得人几次泪目,不仅是为孩子每次胜利激动,也是为残障人士(及其家人)遇到的困境感到心酸。
片头,小卖部老板打算给不会站的孩子送一瓶可乐,被母亲怼回去“你为什么要请我们,旁边那么多正常孩子,你为什么不请”,让人知道这是个多么自尊自强的母亲。
所以她一直坚信,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但也是这样自尊的妈妈,更加在意孩子的不正常,她亟需一块金牌去弥补心中的缺憾、也给孩子铺路。
为了培养孩子,她几乎割舍了一切,不仅是一日四份工的支撑,甚至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人照应,生了个健康弟弟,却到高中还不知道弟弟参加的是足球队而不是篮球队。
她的天平失衡了,一个孩子不正常,她只能尽力弯低一端去够。
对于争夺金牌,孩子初衷是“外公说,你结婚时一件金器都没有,所以我要赢很多很多金牌,都送给你”这样浪漫的想法。
妈妈却说:你出生后,所有人都怪我。
你爸问我为什么逼孩子去跑残障赛;你小时候不会走,我逼你,街上的人指着我骂:‘你儿子都哭了你还逼他,你是不是人?
’阿伟,你残废是天生的,没人会怪你,人家只会怪我。
金牌是她的安慰剂呀。
对孩子的逼迫很无奈,很残忍,但对有些人来说,拼尽全力只能挣得一份“正常”,母亲这份清醒和毅力让人敬佩。
吴君如太适合这样的角色了&片子没有父亲的存在很奇怪。
亲情励志运动电影。
满屏的母爱和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之情。
最动人处,应该是母子间不时流露出的相互关爱,搀扶前行的温暖,还有就是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其实坚持并不是一定为了成功的结果,只是对自己的人生一次认真的面对,曾经拼搏努力过,就不会留有遗憾,没有试一下,又怎么知道自己一定不行。
我想只要希望不灭,永怀梦想,我们就一定能品尝到生命赋予我们的意义。
男主小时候因为黄疸治疗不及时,但是脑部病变,肌无力,运动系统受到妨碍,医生说可能走路都有问题。
但是男主妈妈坚持要把这个小朋友治好,但是最后的结果是男主还是有这个毛病,成为了一个残障儿童,好大了,连走路都不可以,天天都是妈妈背着。
但是妈妈却从来不服输,从来不因为要养育一个保障儿童不容易而乞求他人的施舍,顽强地面对生活。
一次她带小朋友去上班,因为男主的助听器掉了,妈妈找遍了所有应该找的地方,还是没有找到。
就连自己的小朋友被人抱到了其他地方,她都不知。
找到儿子以后,妈妈很激动,因为他发现儿子整天笑呵呵的,不知道保护自己,深深地为他的将来担心。
于是她将儿子抱上履带,让儿子不站起来,就跟着履带,一起堕入深渊算了。
当她看儿子实在站不起来,关闭机器准备作罢时,儿子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妈妈喜极而泣。
又是一次,一帮少年欺负男主,男主趁他们不注意,抢了他们抢走的钱跑了起来,后面的人愣是没有追上。
妈妈为了让儿子参加香港田径队,带着儿子去报名,但是因为年龄不够,报名人员不让参加。
经过练习场时,男主被田径队队员练习的氛围影响,奋力奔跑起来,被田径队的教练看上,让他来训练试试。
上一届残奥会因为交接棒失误痛失奖牌,所以他们在练交接棒。
男主来了以后,一开始达不到要求,经过苦练,慢慢跟上了节奏。
但是教练发现男主平衡性不够,决定让他跑最后一棒,这让队里跑得最出色的队员不满意,矛盾一触即发。
还是妈妈出面,说男主的偶像就是那个生气的队友,让队友尽释前嫌,开始帮助男主奋力奔跑,终于达到了教练的要求。
香港队在大家的努力下,夺得了残奥会4*100的金牌,然后在接下来的好几届比赛中连夺短跑的好多桂冠,这让男主功成名就。
但是在下一个奥运年来之前,男主无事可做,一直训练也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男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开始送快递,但是因为身体残疾,常常被快递店老板的恶语相向,但是男主咬牙坚持着。
男主妈妈也开始为他拉广告赞助,男主一边拍广告,一边恢复训练,很是疲累,但是还是咬牙坚持。
但是有一次妈妈说出了男主的秘密,让男主很难看,男主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愤懑,没有想到母亲为他背负的苦痛比天高,比海还深,自己受的苦、委屈和妈妈比起来几乎不堪一听,所以男主愤然离去。
北京残奥会,也是男主最后一届残奥会,在400和100都没有跑出好成绩满心失意的男主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妈妈出现了,让他与其坐在一边哭,还不如用尽全力跑。
男主找到了力量源泉,一举夺得200米的金牌。
也与妈妈、弟弟和解,大团圆结局。
众观全片,最打动我的,还是儿子将金牌偷偷挂上妈妈的脖子,与妈妈紧紧相依偎,轻声说,妈妈出嫁时,爸爸家穷,没有给妈妈买金器,所以我要为妈妈赢的很多很多金牌,让妈妈不在没有金器。
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戳中泪点,瞬间破防,知道励志片主打一定是煽情,但是还是守不住这次亲情的攻势,记起小时候,与妈妈也这么紧紧依偎,互述衷肠,现在越来越来大,这样的亲昵越来越少,多了生涩,少了温存,我想也许这时越来越成熟带来的缺憾吧!
一开始妈妈为儿子做的事,焦急的心情,作为人父,感同身受,父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就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问题,都不愿意接受,哪怕是骗自己,也觉得孩子永远是完整无缺,最完美的。
最后母亲为了孩子拍广告到处奔忙,一开始觉得有点唯利是图了,但是往深处想想,母亲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发财嘛?
所有的一切还不是因为放不下儿子,怕自己老了,没人赚钱养家,儿子没有着落嘛?
儿子不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真的不应该。
不过演男主演员特别厉害,如果不是残障人士,能演成这样,真是神演技。
吴君如的脸看了老想笑,可能是她的喜剧根深蒂固了吧!
不过这部剧还是让吴君如的演技得到认可,为了儿子全情付出不顾一切,甚至都怠慢了自己的小儿子。
在自己心目中儿子就是全世界,一个伟大的母亲被演活了。
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也是这部片的亮点,不只是一味的煽情励志,还有影片无时不刻传递的对残障人士关爱的反思。
残障人士赢的奥运金牌和正常人的待遇不一样,虽然一样是为国争光,但是待遇差了好远。
奥运年过去之后,很多没有比赛的奥运金牌得主,没有收入,只能去送快递赚钱养家。
那么对于这些曾经为国争光的人员,社会是不是应该多一点关爱,为他们做好安置,不要让这些人沦落到买金牌度日的境遇,让人寒心。
“同工同酬”的幻想在影片中没有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将会更加残酷无情。
一直熟悉了从后面赶超別人,这对于残障人士是多么残酷啊,先天不足,完全靠后天努力捍卫尊严,像男主那样成功又有几位,大多都是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生不如死。
还有那个冷漠的报名员,非要让男主年龄够了再报名,还有教练的妹妹,说选择男主不是正确的路,这让男主痛彻心扉,对于这些身心残疾的人们能不能多一点关爱,少一些鄙视和不屑,毕竟他们的残疾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也没有办法。
幸亏男主又伟大的妈妈,一路鼓励,从来没有对男主失去信心,所以才成就了这个不一样的儿子。
母亲也很是“神奇”啊!
愿全天下母亲幸福安康,顺心如意,永葆青春!
东京奥运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各国运动员都在场上拼尽全力、争夺荣誉。
时间回到 2008年夏季伤残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残奥会”) ,在男子200米跑T36级决赛中,一位黄皮肤的选手率先冲过终点。
虽然面容有些抽搐,但他坚定地高举着右手食指,做出第一名的手势,向世界证明自己仍然是跑道上的“神奇小子”。
近日,由这位“神奇小子”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终于上映。
趁着奥运会的热潮,希望大家能想起那位被遗忘的奥运英雄苏桦伟。
《妈妈的神奇小子》
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由吴君如监制及主演,尹志文执导,根据前残奥金牌得主苏桦伟的真人真事改编,讲述苏桦伟作为香港残奥运动员的辛酸经历。
你走得比人慢,但跑得比人快。
电影开场很简洁地交代了苏桦伟成长背景。
苏桦伟出生时患上黄疸病,黄疸入脑导致神经受损,即便在苏妈(吴君如 饰)的坚持下被救了下来,伟仔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出现脑痉挛及严重弱听的情况。
这些后遗症导致伟仔到了四岁时还不会走路,在工厂打工的苏妈只能每天背着他上班,把他放在自己旁边照顾着。
相较于懵懂的伟仔,苏妈从伟仔出生时就已经备受周遭的压力。
如今连上班都需要特别去照顾儿子,不仅招来旁人的指指点点,还有心眼坏的人特意抓弄不能走路的伟仔,让苏妈很是愤怒。
电影的第一个爆发点,也是出现在预告中的镜头。
苏妈为了迫使伟仔站起来走路,把他扔上了传送带,甚至狠狠地扔下一句话:“你走给我看,不然我们一起去死。
”
结果当然是伟仔成功站起来,走向苏妈。
但这一段无疑掀起影片的第一个高潮,让人为伟仔感动,也替伟仔感到安慰。
但苏桦伟的“神奇之旅”至此才刚刚开始。
从不会走路,到因为平衡问题,走路比别人慢,再到13岁入选香港伤残田径队,15岁出战残奥会接力项目并获得金牌,苏桦伟可谓一路创造奇迹,“神奇小子”之名也由此而来。
输在起跑线不要紧,最重要知道终点在哪里。
其实,从伟仔进入香港伤残田径队,到他踏上残奥舞台,这条路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并非一帆风顺。
田径队里的大哥刚开始并不服苏桦伟,火车东(胡子彤 饰)更因为教练安排平衡力差的伟仔取代他跑最后一棒而离队,直言要伟仔100米能跑进15秒以内,才会归队。
伟仔虽然跑得比同龄人快,可要一下子跑出别人练习多年的成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好有苏妈不离不弃,甚至每天陪着伟仔与火车赛跑,只为了让儿子跑进15秒内,与队友一起踏上奥运舞台。
苏妈无疑是无数平凡母亲的代表,她们为了孩子能付出一切。
相信对于伟仔来说,他的起点和终点一直都是陪伴在旁的苏妈。
总说运动员是“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训练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乐观的苏妈在陪伴伟仔成长的同时,还会带出很多正能量,就是把起跑时会听到的“On Your Mark”改成“望阿妈”,已然充满亲情的智慧,也体现出母子俩亲密的关系。
你要跑才能被别人看得起。
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事,能让很多默默耕耘的运动员终于有机会被大众认知,获得奖项后更会成为不少人的心中的“英雄”,可是奥运的影响力能持续多久?
苏桦伟在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取得第一枚金牌后,也参加了接下来的两届奥运会,而且都收获了金牌,并且多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继续着“神奇之路”。
但因为父亲突然受伤,医药费和家庭生活重担全落在苏妈身上。
被寄望继续夺金的伟仔,留在伤残田径队里接受训练,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但每个月只能拿到政府的3000元港币补贴,难以帮补家庭重担。
伟仔不忍心母亲一个人打好几份工作,就为了支撑家庭和自己的跑步梦,毅然决定放弃运动员生涯,去当一名快递员,只因为快递员每个月的收入达到7000元港币,转正后更有13个月薪,远超残疾运动员的训练补贴。
苏妈当然不希望儿子放弃梦想、放弃接下来的奥运会,母子俩的冲突再度掀起电影的高潮,苏妈一句“你要跑才能被别人看得起”也道出了运动员的辛酸。
运动员的生涯有限,一旦退出赛场,哪怕曾经是奥运冠军,也会被大众逐渐遗忘,更别说是受关注度更低的残疾运动员。
离开跑道的苏桦伟将不再是“神奇小子”,哪怕他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也因为他天生的“不普通”,而难以得到相同的待遇,这是当一名残疾运动员的悲哀。
我知道我起步慢,但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要继续去冲、继续去追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
幸好,故事并没有停留在埋怨和控诉。
虽然伟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输在起跑线”,但他总能拼命追赶、超越命运,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便是他人生故事里最精彩的地方。
由成年苏桦伟(梁仲恒 饰)喊出的关键台词,传达着整部电影的核心精神,除了表现出伟仔不屈服命运的斗志,也令人相信,哪怕出生时并不是“普通人(not an ordinary person)”,也可以凭借拼命追赶,逆袭成为“不普通的人(extraordinary person)”。
正如片尾曲《神奇之路》中唱到的:“落后未落败,大步行下去。
有耐力后来居上,才算天赋。
”人生的跑道很长,只要坚持跑下去,还有很多机会能后来居上,希望那些“输在起跑线”的人,或当下正落后的人,能够在伟仔的身上,感受到不轻言放弃的神奇力量,继续勇敢向前冲。
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神奇小子”,但苏桦伟更“神奇”的地方,还在于他有一位“神奇妈妈”,始终陪伴在他身旁。
从剪指甲,到日夜陪跑,再到成为伟仔残奥赛场上的“终点线”,苏妈在社会压力下,用自己的方式培育伟仔,这既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也展现出超凡的母爱力量。
苏妈与儿子之间的感情真挚动人,相信会让不少为人母的观众很是感触。
也因此,《妈妈的神奇小子》并不是苏桦伟一个人的故事,而是由两位神奇之人共同构建的电影。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里的一众演员都奉献出精彩演绎,造就出这样一部年度感人之作。
其中,吴君如饰演的苏妈不仅神似,一出场就带出多个泪点。
细微的表情、隐忍的泪水、坚定的回答,都让人感受到苏妈身上的“不容易”,举手投足都令人动容,更推动电影进入一个个感情的高潮,尽显影后功架。
而三位“苏桦伟”的选角也可谓传神。
他们不仅能抓住原型的特点,还能让电影人物跳出单纯模仿的框架,表演中赋予对人物的理解,让伟仔这个角色更加鲜活。
希望大家能去支持这部感人的体育电影,也希望在我们如今为奥运会运动健儿、奖牌得主欢呼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些曾经的英雄们。
作为一个传记片,拍得太普通,明明这么热血的人生确拍得那么平铺直叙,没有情绪
很一般。
看完好電影讓人心曠神怡。溫情勵志的基礎題材已用精簡的筆墨完成,點到為止,不加贅述,可對標今年夏天同殘運題材《了不起的老爸》。而香港電影傳統和兩年精細的劇本打磨又讓這部影片比同類型作品更勝一籌,即直擊揭露運動員群體矛盾的生存境況。瞬間的絢爛,長久的遺忘,健全的奧運冠軍尚且搓澡買牌,更何況本身就面臨極大壓力的殘障人群。電影在現實取材方面做足了功夫,給予個體、家庭、差異群體以極大尊重。吳君如等幾位香港老戲骨的演技無可挑剔,更誇爆新人演員梁仲恒,角色傳神入木三分。9.4
现在的香港电影人都不会拍传记片 /2.5
3.5。的确,已经很多届残奥会都是中国队拿最多冠军了,但是运动员们基本上都不被人们知晓。打破多项世界纪录的香港运动员苏桦伟,也只是以这种方式才被我知道。电影意料之中的套路,励志,还有感动,从小孩第一次站起来时,就有女声背景音合唱,有种过于渲染的感觉。国语配音也拉低了很多观感上的舒适度。吴君如和不同年龄段的小孩都演得挺好的。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我羡慕这个世界上除我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我想成为这个世界上除我以外的任何一个人”就是太刻意了……太主旋律了……
今天看了《妈妈的神奇小子》的点映。虽然演员们都很用心,但却是商业烂片了。我都怀疑是春节档《李焕英》火了之后他们才立项的,本来拍个苏桦伟传记就好了,非要提高吴君如的戏份赚亲情票,结果剧本假大空靠大音量的音乐催泪。本来是可以对标《绿皮书》讲讲残疾人的现实困难、人生观的转变、人间有情的善意,可是剧本偏就讲最俗的那些。我看完只觉得内地你随便找个贫困县的体育生都比他苦,更不说什么大凉山孤儿了。大家演技都很好,但是剧本方向就错了,最后做了一个没有泪点也没有笑点的四不像。最后我希望运动员是真心希望运动,而不是为了名利,荣耀是暂时的,奋斗是永恒的,就算神如刘翔也不能一劳永逸。
感觉电影的主次有点分的不太清,是突出母亲的母爱呢,还是儿子的历程呢,感觉电影就是把各种场合和情绪堆上来给观众(不过大部分传记都这个套路)ps:那个教练和队友哪有残疾阿
煽情不动人。
3.5
剪辑很顺畅,感觉有吸取《夺冠》的东西。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整个就是鸡汤文化,把成长标签片段的展示出来,但和苏桦伟真实的有些东西有差距,努力在表达“同工同酬”,始终只是点到为止。苏桦伟现实中在刘德华公司工作,以及训练给到的待遇,电影里全无体现,非常可惜。
越沉浸在对原型的刻奇越衬托电影本身的蹩脚
“非完美母亲”的定位让电影变得更具真实感,但这种真实却在每个时段的浮光掠影和过度渲染中被消磨掉了。
抱着很大的期待,特地看的粤语版!其实感觉导演更多的想引起社会关注残奥人员的同工同酬问题,但是对于电影来说的话,既然叫妈妈的神奇小子,更多要侧重在妈妈如何鼓励发掘孩子的天赋,如何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到最终的领奖台,而不是讲一些错过主题的东西!其实在幼年和少年时期,更应该着重的展现,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个人资料,由于是香港导演,最后鸟巢决赛时,画面里只有一个英国国旗的设计感官很不好,不管是有意无意,难免让人不多想。本来准备被吴君如的演技感动一把的,谁知也是不温不火,差的有点多,被预告片坑了,可惜啦!
天哪,照搬好莱坞早期鸡汤励志片,但是成果却连精髓都没学到,前期发展太快,有关情感线没有太多铺垫,中期卡顿在家庭矛盾之间,后期情感线突然爆发,着墨太多反而适得其反。苏成功的路上不应该只有妈妈,或者说妈妈一角自我感动太多,既然主角是苏,更应把重点放在苏一步一步自己成长历程上。
2.5星。国语配音严重劝退,吴君如不知道是不是动过脸了,特别像董明珠,表情不太自然。不刻意伟光正,展现了主人公和母亲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但硬加了很多bgm和滤镜大搞渲染把剧情捣碎了,真人真事拉回来点分
本身就很励志的题材很难拍得难看,所以的确是感人的,泪点也很多。但问题也在在于实在是太平太套路了,几乎每个情节点都能预想到,也就没有太多惊喜和留下记忆的地方。
看的点映。题材受限,故事注定不可能有多出彩。剧情矛盾点都是老生常谈,甚至过于平庸,比如被人欺负后能力觉醒,训练的辛苦,冠军效应过渡消费,运动员的青春饭,和尴尬的笑点,太平庸了,平铺直叙,观众都知道会发生什么。部分剧情bug,:1,小孩子那么小,做错了什么要放在传送带上被他妈以死相逼?他能明白啥?2,老妈看着孩子被小混混欺负,不是冲上前去及时制止保护,而是一动不动站在原地看着孩子被追,并大喊快跑?3,作为一部正能量电影,不要求你伟光正,但公共道德至少得遵守吧,为什么在公共设施(铁栏杆)上用涂改液乱涂乱画???为什么会出现用涂改液乱涂乱画这种情节???最后,和火车赛跑虽然多次铺垫,是对现有的成绩受到认可的一种比喻象征,但是电影配乐把气氛渲染的的比拿金牌还高兴,还激昂,太奇怪了。
适合在CCTV6播放那种。香港选什么不好选这样一部冲奥
发育不健全的儿子+呕心沥血的母亲,前半段几乎就是港版的《阿甘正传》,塑造了一个为奔跑而生的天才-有的跑就尽情跑!非常煽情又励志的催泪大片,在这个时间点上映 ,借点东京残奥会的光,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一下残障运动员的困境吧。虽然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但是有得跑就尽情跑,有得拍就尽情拍,想必这也是香港电影人的心声吧。苏妈一直被忽略的二儿子,大概就是澳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