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解釋一下背景。
飾演父親的。
其實正是導演的兒子。
這部片其實是導演的半自傳電影。
導演本身就是那個孩子。
真實導演的父親就如同電影中的嚴厲。
而真實的母親小時候的願望是當歌手。
一切的故事都在真實的情節中發展出來。
電影的走向也隨著導演自我的療癒中結束。
ps:劇中的理髮店,其實就是導演小時候家鄉的理髮店。
現實的老闆是個中國人。
劇中中國人唱的歌也很有趣,但我想知道他在唱什麼的人因該不多吧^ ^ .
去现实之中舞蹈吧!
去光怪陆离中游荡去抚慰流离失所者去抗争独裁统治者成为遵从唯心的唯物战士去看到自己成为自己去愤怒,悲伤,给予,救赎,迷离,癫狂随后再自我毁灭直到那时无力的荒诞会将你吞噬因为,你回到了起点所以,必须再次离开去现实之中舞蹈吧!
只因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停步,别跳下去你不是孤独的,有我陪着你所有你将要成为的,你已经成为了所有你竭力寻求的,你已经得到了拥抱你的苦难吧,因为通过它们,你将来到我的身边二十年后,我又会成为谁呢?
一百年后,千万年后呢?
那时我的意识是否仍然需要一个肉体?
对你而言,我尚不存在对我而言,你也已成泡影在时间的尽头当所有的物质,回归到了原点你和我,仅仅成为一段记忆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某个东西在梦着我们,拥抱这幻觉吧活下去。
这是一部诗化的神作。
南美风情,隐喻,共产主义,独裁,上帝,富,穷,童年视角,情绪表达,色彩运用,裸体美,象征语言,自我救赎,转变,人性。
这里面的元素好多。
值得一看。
由于某个契机,在台北金马影展看了这部“魔幻现实隐喻的自传体”作品。
我不是资深文艺青年,文艺对于我来说,之前的界限仅限于陈绮贞,仅限于王家卫,仅限于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这样的商业化的文艺片。
这部电影,真实颠覆了我对之前所有文艺的理解。
文艺不是装逼,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一个15分钟的长镜头,却只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文艺应该是关于生命终极的思考,关于自己从什么地方来,怎么来,去哪里的思考,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哪怕这些思考没有答案,没有结果。
而这个导演更牛逼的是,他把这些救赎,寻源,思考,诗化了。
剧中的爸爸和妈妈在争论上帝存不存的时候,他并不在讨论上帝。
父亲的共产主义,父亲在家里的独裁,导演也并没有试图和观众讨论这些问题。
导演只是借助这些题材,来表达情感,表达情绪,用颜色,用隐喻,用表演来表达情感。
需要欣赏这样层次的导演个人化的表达语言,对观众的欣赏水平的要求确实是很高。
看完以后,就觉得自己的姿势水平还有继续提高。
多读书,多思考,少装逼恩。
I soar away from the past, Land in the body present, Bear the painful burden of years, Yet in the heart keep the child, As the bread of life, As a white canary, As a worthy diamond, As a lucidity without walls, Wide open doors and windows, Through which blows the wind, Only the wind, Just the wind.
似乎只有远去的才是真相,因为距离给我们重新认识的角度,后半生的传记多半是这样的重新认识自我的故事,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
影片讲述了成长的男人的故事,似乎大部分的时间里片子都在讲述“我”的父亲,而和“我”自己没多大关系,但是主人公的父亲却和一个小男孩一样(就好像大部分未成熟的男人一样)在路上失去方向,找不到自我,甚至成为一只背离自我被豢养的狗。
而在这个过程中女人似乎成为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我们的母亲与妻子,她们爱你,相信你、召唤你,为你充当向导又提供温柔的庇护,她们在沉重的岁月里如同柔软的药膏软化坚硬的时光,如同黑暗的地母包容黑暗,在男人经历残酷变得沧桑后她们依旧美丽如初、温暖如故,在你艰难的时刻甚至无法面对自己的时候,曾经的那个年轻的妻子或者母亲能够坚定地帮助你打败懦弱的自己,她们如同圣母一样抱起怀中的基督,将悲悯与爱注入你的胸膛,赋予你新的生命,让男人成为真正的男人,这个时候她们作为女性独有的那种坚强又构成你生命中无法言说的一部分。
在影片最后,“我”的父亲已是白发苍苍身躯佝偻,而“我”的母亲却依旧美丽动人,在岁月的磨难中更加的熠熠生辉。
片头的诗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佐杜洛夫斯基接受的采访时谈danceTo me, this film is like a mental atomic bomb. I have written books and invented a therapy called “psychomagic” that involves acts to heal family-relate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DANCE OF REALITY is not just a film, but also a kind of family healing because three of my sons act in it. I am going back to the source of my childhood, to the same place where I grew up, in order to reinvent myself. It’s a reconstruction that has reality as its starting point but which does not allow me to change the past.Your visual universe is very baroque and crazy but the directing remains sober, frontal and almost theatrical, with fixed frames which perhaps stem from your experience in comic strips. I told my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ean-Marie Dreujou, that I wanted a “clinico-photographic” image rather than an esthetic one. I wanted beauty to spring from the content, not the form.
以下观点可能存在过分解读和个人想法ODE TO MONEYMoney is like blood,it gives life if it flows.Money is like Christ,it blesses you if you share it.Money is like Buddha,if you don’t work,you don’t get it.Money enlightens those who use itto open the flower of the world,and damns those who glorify it, confounding riches with the soul.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onscience and death.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death and wealth Ladanzade la realidad导演简介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Alejandro Jodorowsky)智利裔墨西哥籍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作家,作曲人和制片人。
父亲为俄国人,母亲为阿根廷人。
他同时还是比较宗教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有一个明显风格,它是“黑暗超现实主义、忧郁和恐怖的混合物”,他的电影主题是精神重生与暴力、死亡的残酷的组合。
佐渡洛夫斯基电影表现毁灭的人生。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那么人生也就是无意义的。
由于拉美独特的历史纵深感的断裂与多元性文化的渗透交融,造就了佐渡洛夫斯基对历史的反思、对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注。
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是在都市废墟中人们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灵魂上无所承载,抑或是极端独裁思想下的人们思想上的自我禁锢。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佐渡洛夫斯基想要成为一个“引导者”。
他在电影中,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暴力撕毁,经历一场“大清洗”后,重塑一个新的灵魂 [1] (上海师范大学徐颖颖评)。
虽然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忠实于自己的个人表达,使他的电影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烙印。
这种特点表现在电影的叙事中设置一个简单的神话框架,并通过改编和戏仿对神话进行二次重建,再抽身出来进行反身关照,这种复杂的表述体系,正是作者的文化诉求和哲学表达在电影中的外化呈现。
佐杜洛夫斯基成长于拉美大陆,在这片神奇广袤的大地上,基督文化与拉美本土的阿兹特克文化形成了激烈的撞击,这些在他的电影中都有反映。
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具有圣经的底蕴,他电影中的故事往往能够在圣经中找到原型。
佐杜洛夫斯基电影中借由对于神话的二次重建,讲述复杂的哲学概念。
在简单的神话架构下,故事的结尾往往又体现着佐杜洛夫斯基对于神话的反思和超越。
佐杜洛夫斯基是他电影的“先知”和“引导者”,他带领他的观众走了一段精神探索之路(《电影文学》评)。
以上 百度百科说的,以下我说的 ---《现实之舞》是一部以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以下简称AJ)经历为蓝本的电影,与他“亵渎三部曲”的《鼹鼠》、《圣山》、《圣血》相比,这部在理解上已经非常友好了。
AJ的电影不多,然而每一部无论在意识形态和画面表现上均是上品。
故事主线 《现实之舞》剧情以导演本人成长为主线,小男孩的角色代表导演的第一视觉(只有小男孩的角色,AJ才会出现叠加的镜头,本我状态),而父亲的角色是外围社会关系的映射,即智利的历史和社会现状关系的缩影。
影片以金钱为幕,马戏团掀开光怪陆离的导演早期记忆,超现实的镜头表达年幼愤怒、害怕等情绪。
早期混沌状态的主角敏感、且富于同情,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出现,通过剪发,金发的消融暗示童年幻想的毁灭,同时完成母性依赖到父亲影响的转换。
海边和同学祭奠淹死的伙伴暗示青春期,导演被边缘化。
残疾的矿工、贫苦的儿童、侏儒、工会罢工等社会现状穿插在导演回忆中,而后父权的影响逐渐加重,强压在导演的价值观中,彻底的无神论者和共产主义者。
的父亲理想第一次遭受挫折在骑驴给被隔离的人送水,这一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举动最终遭遇只顾眼前利益的受益者背叛,抢光他的水,分食他的驴(财产),将他陷入拘捕的危险。
母亲的神性隐喻,在她感召下父亲被拉回生活。
整个部分映射国会共和时期的智利,工人运动日益发展,发展民族工业,无产阶级壮大。
1922年的智利加入共产国际,剧中多次出现的斯大林头像交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第二阶段映射智利的军政期,故事以父亲的刺杀展开,导演和母亲在港口将父亲送别,狗的服装评选代表上流社会的荒唐,另一名年轻的刺杀者代表了牺牲,马夫的葬礼代表了千千万默默无名的人,他们的死亡没有墓碑,没有挂念,微不足道,甚至是解脱。
为独裁者养马的过程中,父亲不自觉的被独裁者的魄力与人格魅力征服,在单独的最佳射杀时期迟迟扣不下扳机。
(这部分感觉还能理解成人性的怜悯,独裁者对马的感情让父亲意思到权力者的人性,鉴于父亲做梦台词,被独裁者魄力影响比较大,历史上的统治者往往充满强大的人格魅力)父亲的信念和随风散去的钞票一样变得无意义、一无所有。
父亲的手指像是原罪一样无法再伸直,而另一侧的母亲和导演面对高压的政治氛围选择融入黑暗。
(这一段的表达真的太绝)母亲苦苦等候父亲归来的歌声引入第三阶段,法西斯纳粹时期。
父亲突然惊醒,周围是一片断垣残壁,衣着褴褛的人,与他共眠的是丑陋佝偻的女人。
父亲要回到家庭和母亲身边,女人给他写了一封信选择自杀。
父亲手臂上红色、蓝色、白色代表了智利的国旗,隐喻父亲此时是国家的象征,面对破碎的河山,茫然不知方向,找不到归途的路,身后是挣扎存活的人民。
情诗隐喻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的表达。
落魄的父亲遇见木匠约瑟映射智利基督教民主党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短暂的小部分狂热高潮过后,父亲掏空了所有的积蓄放弃了归家的道路,街头的纳粹因为父亲手的残疾无法完成致敬礼要将其逮捕,迫于自保的父亲通过反叛后被投入监狱备受折磨,最终迎来了纳粹的倒台,他被称为英雄,默默回到了家庭。
家庭接纳了伤痕累累的父亲,面对一蹶不振的父亲,母亲企图唤醒他,斯大林、独裁者、自己的照片映射经历过的历史,父亲用刺杀的枪对着自己的照片射击,在熊熊大火中,一切成为过去,原罪的残废手指最终伸直,迎来新的生活。
片尾扮演导演的小男孩从记忆里的人物中向前走,和船上的导演本人互相凝望。
骷髅代表死亡,船的远去代表死亡的过程。
AJ在通过繁杂梦境里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剖析、探寻,回归!
父亲和母亲的符号 父亲是无神论者,将代表神的物品放在马桶里冲掉,人的身体需要锤炼,要求儿子面对伤痛需要忍耐才是真正的男人。
死亡是肉身的腐烂,父亲的灌输让儿子在面对父亲同事下葬时看到骷髅和蛆虫。
剧中非常男性化,父权的象征。
刚与阳!
母亲则代表了神性与阴柔,乳房和歌声加深了视觉和听觉的强调。
最初她称呼儿子为父亲,(忘记某本书提到佛洛依德对女性本源的描写是,迷恋父亲,主导情绪是嫉妒和被抛弃)儿子从未成年到迈入现实(剪去金发),母亲在家庭的神性被加深,两次对父亲的治愈。
“我告诉你父亲,你父亲不听,所以死神能发现他”父亲从彻底的无神论者和母亲的和解可能最能解释导演对于宗教的矛盾和态度。
AJ是个彻底的神棍导演,每一部电影都塞入满满的宗教元素,儿子在混沌的幼年状态遇见的萨满,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符号随处可见。
神性和政治的交叉黑暗中那一段,母亲赤裸的白色,被涂抹成黑色的儿子,在追逐中混为一滩黑色,深入背景。
富有哲理的一段对话,可以理解成神性和人性,也可以理解成政治背景下的生活,融入黑暗。
最终父亲被拷打颇有些耶稣献祭的意味,也可以理解成政治迫害。
小隐喻(可能存在过分解读)片中淹死的擦鞋小童代表智利的印第安人伤残矿工最后被卡车运去垃圾场,被国家抛弃。
和同学在海边代表性成熟和青春期父亲遇见约瑟,约瑟是木匠,电影里非常明显的说出耶稣也是木匠,他招待父亲用的是葡萄酒和面包,耶稣的血与身体。
擦洗掉手上的颜色代指洗礼。
纳粹出场的时候是车子在外面纸糊的坦克,可能指代政权的虚张声势内中空。
父亲回家的时候母亲拥抱父亲,构图像圣母与圣子画像。
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关于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可能是我见过最自恋的导演,和希胖在自己每一部电影狂打LOGO不同的,AJ超喜欢自己入境,自己不入镜也要硬塞自己的娃入境。
《鼹鼠》1970
《现实之舞》2013
《诗无尽头》2016导演本人和儿子,AJ的《沙丘》流产了,原计划也是儿子做主演 片中儿子在心存恐惧、迷茫之时,就会出现AJ抱着儿子的叠加镜头,开始一段跨时空的对话和讲述。
同样《圣山》里面,所有人都在等着结局,AJ突然出境告诉你,电影就是在给你造梦,在引导你的思想,狂哔哔。
这一波强行把自己当做植入彩蛋的骚操作,简直对AJ皮的方式又爱又恨,抖M一样对他的制造的各种惊喜欲罢不能。
《现实之舞》(2013年)是AJ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诗无尽头》(2016年)是对自己艺术经历的总结,两者堪称姊妹篇,片尾用同样的拍摄手法,最终在电影里完成与自己生命的对话。
2013年《现实之舞》结尾剧照
2016年《诗无尽头》结尾剧照 剧中年轻的导演与岸上的父母告别 废话一点点:写他的电影总会停不下来的写多,里面元素的运用,超现实场景的塑造,所表达的内容,信息的密集含量都太过充沛,又不失整体的故事线和主题。
鬼才!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说电影是一种治疗,是一种深层意识的探索,我惊艳於他有办法把这麽多的议题融为一体,并且拍得如此唯美奇诡又一气呵成。
关於回忆,关於归属,关於父权,关於战争,关於共产,关於种族,关於认同,关於表象世界,关於上帝,关於成长,关於爱。
据说这是AJ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部作品,为何接近,因为在戏里他追求的不止是模糊的意境或是精神,而是一场极端私密的自我对话,甚之自我救赎。
AJ的亲儿子Brontis Jodorowsky在QA中说,他认为自己扮演的并不是祖父,而是父亲剧本中的那个角色。
现实中AJ的父亲到底如何的可怖专制我们不得而知了,生活的现实已经过去,童年的AJ不复存在。
但是如今的AJ可以将这段回忆编辑改写,甚至美化。
把自己交给幻想吧,就这样活着。
AJ漫无天际的想像力和其子BJ的敬业态度神让他们跨越了父与子,将这层关系提高到了另一种高度,这真的非常有趣。
自己的儿子成为自己父亲的化身,这是怎麽样的尖锐怎麽样的超脱啊。
比起亵渎三部曲,这片可说是非常亲切又具有杀伤力。
至少我就默默地落了好几次泪,然後又在片尾被彻底治愈。
Jodorowsky们真的是把电影当成家族企业在经营了。
我只想问一声,不知道AJ有没有兴趣为他的另一位负责编曲的长子(还是次子?)出版个原声带呢? 我对那个女高音和长者(是AJ本人吧)的独白实在难以忘怀。
亚利桑达在采访里这样说到:"If I die tomorrow, it's my last will. But if I continue, it's my comeback." 这部影片是导演的童年,是他梦里一遍遍勾勒的地方,是他离开却必将回去的巢。
如果快要死去,他会再将这个梦温习,如果有来世,一生还会在这里开始。
人类一生都在分析解剖自己,我们能分辨金星和月球,却无法明了本性是善或是恶。
所以人们钟情于解读自己的童年,不被教条约束行为,不被琐碎钳制幻想,自然而生的童年。
2015125 一场神的游戏,它是私人的更是普世的。奇幻之味。
cake day special,人的一生,是寻找自己证明自己,还是放逐自己抛弃自己?
奇幻荒谬的一生,心底最恐惧的也会呈现在意志支配下的每一个举措和话语。借由父亲的经历、传记题材形式来表现法西斯的独裁,也深深影响着自己。
还是更喜欢《诗无尽头》,政治隐喻看着累人
荒诞华丽,除了画面上的东西之外一无所有。叙述或者追忆吗?不过是掩藏在眩目影像之中的跪拜吧。
采用猎奇、诡异、惊艳、宗教和政治对比来讲男人脱“独”的故事,专制之思想祸人害己,一个人在战胜自我的懦弱如同拔毒疮,原以为装逼神片,回味一下倒是深刻的教育片,毕竟在东亚也是愚昧的兴盛之地。
艺术无国界,政策性加分,祝早日移民
8.25#佐杜的阿玛珂德
全是爱,可以跟《开车》比照着看
加了特效就失去味道了
比起诗无尽头来还是魔幻得比较克制,少了几分少年的热血,更加侧重对父亲这个人物内心转变的刻画。一个人真正的成长,还是要摆脱一切意识形态的狭隘,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真诚和勇敢。佐杜洛夫斯基老爷子本质上还是个诗人,电影只是他作诗的方式。千万要拍成三部曲!
被称为疯了的费里尼的佐神,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魔幻背后凸显的是现实。每一次年老的自己出现,说出的诗句都令我动容,佐神真是一个诗人。我太喜欢大师们的自传电影了。
真的看不懂,原谅我没文化,太先锋了。那么高的评分怎么打出来的,请高手写篇长评来解释下电影。
现实之舞蹈。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而且一家子人都上了。今年看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午夜在LES HALLES看这个电影真是奇幻,里面的诗很不错。强烈推荐!!!
在我拍的电影里,看我自己老去,从此只有佐杜洛夫斯基的鲜红是真正的鲜红。
即使老了,还是男神。叙事有点烦人,导演年岁高口味从极cult到浪漫+kisch,时不时出来讲两句话,有点自恋,但我们都无所谓啊喜欢看你啊!|“勇士会战胜自己编织的谎言”|“我的意识是否需要一个躯体?”
看到尿尿那里就真的没心情看下去了…(但有坚持看完
家庭与国家、亦幻亦真的事物、独裁者,如此种种颇像魔幻现实主义。父子关系倒置、与童年的自己对话,种种设定有创意但还是显得简单直白。父亲的故事线太像《鼹鼠》。
与其说此片是一部家族史诗 不如说这是一部浓缩智利近现代史 反犹 矿难 纳粹 左派运动 反抗暴君毒菜 套上一个魔幻超现实的外壳 最后统统化为历史的烟尘
影片的结尾让我想起北岛先生一首诗:一个男孩,越过界河去送信,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