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水母雪兔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在一粒种子时蛰伏许久。
苞叶雪莲,用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纹路叶脉的花朵包裹起来,抗冻
这种地貌叫流石滩
流石滩地貌
雨林的星空
雨林
雨林资源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也极大
绞杀者,死亡与新生
在沙漠的一粒梭梭树种子 她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约46亿年前,火山大喷发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命约35亿年前,岛屿出现,蓝藻是第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约4.2亿年前,最早的植物 苔藓 登陆约3亿年前,蕨类植物出现,桫椤是最古老的蕨类植物之一约3.6亿年前,水杉,种子出现约1.4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约6500万年前,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雏形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干冷气候使西北沙尘沉积在黄河中游 形成了平均80米黄土高原
难得看到的好片子,内容翔实,摄影极佳。
长知识的同时也欣赏到自然之美,尤其是好几种植物源自常人难以抵达的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峡谷,观看此片随植物到那些地方旅行真是莫大的享受。
拍摄者艰苦跋涉在高山密林、湿地荒漠,经历险困让人心生敬佩和感激,不过当他们在荒野与绿绒蒿、塔黄、雪兔子绽放如天国的景象相遇时,身心疲惫痛胀的同时也一定会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先要感谢制作者把我们带到那样绝美丰富的植物世界。
不喜欢的地方:脚本频繁使用拟人化的口吻讲述植物的枯荣演变,虽然可以理解作者对植物的深厚情感,但这种不甚正式的表述方式与解说员饱含深情、故意拖长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听上去太过通俗甜腻,毕竟观众主体不是烂漫幼龄的小朋友(转念想,若专给小朋友科普,这种不真实的抒情腔更要不得)。
也许这是国内自然类纪录片的共通腔调,一脉相承于三四十年前《动物世界》旁白的沉醉忘情。
以至于当科学家、探险者出现在片子里,听到他们正常说话时会觉得如饮清泉。
另一个感觉是后面几集编排不够精当,如园林花卉篇,内容零乱和重复而且占比太大。
心里有疑问,如果大树杜鹃这样的冷门植物被选录,为什么没提到漆树?
产出生漆的漆树在艺术与技术史上的地位被完全忽略,也许是个缺憾。
还有,对于介绍传统花卉培植技艺中的“劈梅”一节,很难认同。
人工截取老梅梅桩,在上面嫁接幼枝,以取得老梅新芳的观感,对这种人工制造的畸零之美不能接受。
不觉得这类传统技艺会给世界园艺带去健康美好的影响。
看完第一集的我,简直跪了!
美得很惊艳,如果有来生,做一株植物,好像也不错~好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了~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一直说我写的评论太短了。。。。。。
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写点啥,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美美的高清图片啊!!!。。。。。。。。。。。。。。。。。。。。。。。。。。。。。。。。。。。。
像武侠片的悬崖地洞!
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花🌸
这个可也太好看了,完全有被惊艳到!
水稻之源:
野生水稻,成熟种子易掉落
野生水稻的顶部水稻之路:袁隆平等科学家一步一步的设计,种植,出杂交水稻,高产量,并且质量好,稻壳成熟时也不易掉落,芒刺也短了许多,人类也负责为水稻考虑下一代和育种。
地球表面的地貌竟也被改变了许多,各个国家的。
人类与水稻相辅相成,跟随,定居。
水稻大面积种植
杂交水稻穗水稻
杂交水稻穗不再长芒刺
人类为水稻改变的环境——梯田
各种米
稻米水稻之终:然而随着现代化水稻的量产和进一步扩展。
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设计成为人类想要的样子,就会乖乖听话。
一亩田地里总是有些杂草稻,变得跟几千年前的长芒刺,水稻成熟易掉落,一步一步的为了维护自己的传播和下一代多样性,变成人类所不喜的,但谁也不能说它们错了,谁也不知道它们的终点。
杂草水稻更让我感动的是,除开我们人类需要水稻的特性,水稻自身的变异多样性的特性。
谁也无法决断和轻易体谅对方的立场。
然而,人类却为了野生稻留了一块天地or田地,周围砌墙围墙,保留最原始的基因库和谁也不知道的发展终点。
我的心里突然温暖了一下,感谢第一个提出来这个想法的人。
野生水稻基因库——人类未干涉区域
详见:《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才是文化输出该有的大场面 - 种纬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74057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大片、大纪录片。
题目就开门见山。
“世界”“中国”,通过“影响”,串联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说这纪录片不好,我不相信。
因为真的做到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瓣8.8分,2200多人评,现在属于很小众阶段。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拓宽了国产纪录片的格局。
之前我们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为经费、技术等问题少之又少,更别说什么精品了。
现在出现,可谓一场及时雨。
全片10集:《植物天堂》《水稻》《茶树》《竹子》《桑树》《水果》《大豆》《本草》《园林》《花卉》。
情节就是:某类植物起源于中国某地,它多么不容易与各种天敌作斗争,然后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
从自然地理讲到人文精神,很好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想来,剧组也是煞费苦心,一边找生物地理学家,一边找文化学者,统筹后才能下笔撰稿。
第一集《植物天堂》开篇赞美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这让我很受宠若惊,以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却不知道博成什么样。
然后介绍了几样年纪最大龄的物种。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通过这些植物呢,表明“自古以来”大中华都是地大物博,都是富有名堂的好地方,不是什么荒山野岭,穷旮沓。
说起来华夏的“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黄河创造了中华文明,那么她们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呢?
镜头马上就给了画面。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
反正呢,很枯寂和苦疾的荒地,长着水母海兔子,她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然后好不容易和环境、和天敌作斗争,和谐共生,开花了,应证着生命的光辉。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
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然后到了西北荒漠,
梭梭,她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她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其实到这里,主题已经表明了,植物与环境共生,我们人类也是,不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加大了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我们不仅要向植物学习自力更生,还要学会运用植物的作用,比如利用梭梭种植,以改善西北环境恶化。
第二集《水稻》。
当然一阵套路,水稻的天敌是谁?
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然后科学家和农民怎么解决了问题,怎么促进增收。
所以啊,这就是高考成语“稗官野史”的由来。
那些米啊,还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在这一集里还第一次提出个问题,一个哲学的问题:水稻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水稻变种。
也就是说,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
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无异于一个哲学悖论。
没有了约束,但是失去了意义。
人类就是要处理好这一类的矛盾。
我看完就在思考,为什么第二集专门讲的是只有南方有的水稻呢?
为什么不挑一个全国都有的粮食作物呢?
后来一想也简单。
因为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
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因此,把“水稻”放在如此重要的第二集,即植物对人类吃饱肚子的贡献仍然是第一位的。
粮食安全就等于国家安全。
我们需要感恩自然,感恩自身。
第三集就变成了补充维生素的《水果》。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
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
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杂交,杂交后再杂交……上演了水果界的“伦理大戏”。
既然是第一大水果,那自然免不了被中国文人附庸风雅。
屈原那时候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还写了《橘颂》,还好语文课上没有要求“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独立不迁、品性高洁。
”“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然后也是传播啊传播,“橘”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中国是水果王国。
不止如此一种传播。
英国人威尔逊来大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
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很好吃——delicious!
但是移植到英国发现都是雄株,就没法结果,你说愁不愁人。
对于水果党来说,吃不到心爱的水果,简直是天要崩了。
机缘巧合,他转移到了新西兰,发现这种水果遇到了圣地,靠着1株雄和2株雌繁衍后代。
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
又叫中国鹅霉。
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更没想到的是,本是猕猴桃起源地、猕猴桃故乡的中国,如今成为了这些产地最好最大的销售市场。
“改变了新西兰国家的命运。
”一株猕猴桃,连接着中国、英国、新西兰和全世界,多么神奇的历史命运。
高潮情节要来了。
镜头跳到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
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
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
原因很简单:桃养人。
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
所以,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吃了一颗仙桃,更是能多活500岁,《西游记》里孙悟空偷仙桃的故事广为人知。
从这里开始,植物的养生功能被彰显出来。
第4集《茶树》。
据说就是先人就是看着猴子采食茶叶,所以先人也食用茶叶。
主要是三种物质比较健康: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保存效力,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此为:杀青。
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
英国人也学去了,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生产车间会让一天干十几小时的工人吃个下午茶,快速补回体力。
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英国人多爱喝茶?
他们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
那个年代,茶叶贵,英国人想法设法把中国茶叶移植到印度去种,好不容易才成功,也带动了印度铁路系统的发展。
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去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了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凡此总总,都说明中国茶叶修身养生,还带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可见保温杯里泡绿茶简直是国际范。
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第5集《竹子》。
这个,中国人就都懂了。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它们就是太可爱了,没事就在啃竹子。
竹子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
唐传到日本,被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这倒没什么,主要是竹子之乐器,犹如竹子本身——“谦谦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
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说来也怪,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
可是,它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美好而短暂,痛并快乐,快乐并痛……本身从植物学来说,竹林已经成为“第二森林”,成为了如今有效的低碳、固碳生活方式,带动了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的建筑设计。
不可居无竹——看来古人有先见之明。
第6集《桑树》,也说到了家蚕体色改变的奥秘仍未知。
桑蚕产出丝绸,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汉唐风,就是自汉形成了“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这么看来,文艺复兴的盛行,有中国丝绸的一份功劳。
第7集《大豆》。
大豆祖先:野大豆。
(取名也太随意了吧)因为丝绸之路是往西,唐代鉴真则是东渡日本。
他带去了佛学,还带去大豆的豆腐。
后来,各国的“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我们现在知道可算知道了《头文字D》里的“藤原豆腐店”为什么如此亲切了。
美国搞得比我们还热闹,田纳西州某个只有一处红绿灯的小镇,还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而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第8集《本草》。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先是银杏这种也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
有2亿多年的历史,据小道消息可能当年恐龙兄弟也喜欢吃。
吃的就是银杏果,专治咳喘。
中华更是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
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则是——黄花蒿。
让我们先看看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有三个孩子,还想着天里需要她干活。
可是发烧呕吐不止。
这种疟疾在当地发病率可以高达34%。
她住院了,家人每天为她送来饭菜。
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慢慢健康了起来。
当地专门跟上海买了一些黄花蒿品种种植和提取。
这项技术和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多少疟疾病人,数以亿计。
这是最好的中国力量,为世界各地送去温暖。
第9集《园林》。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反正中国是原产地。
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
内室,则是兰花。
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
能被千年的文人墨客、精英阶层称“国”可难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
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
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还有梅花。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
说来也话长,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
他们就找到了梅花。
凌寒独自开。
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
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竹、兰、梅之外,再次就是菊花了。
因为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
所以黄色的菊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就被日本学去了,还学大了。
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
它还有一个特性也显得非常尊贵,那就是到秋天必开花,有些植物就不太容易。
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
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苏州园林变成了美国中央公园,又变成了每个城市里的人民广场。
回到西湖,那个最凝聚了竹、兰、梅、菊的地方,又被日本学去了。
扬州有瘦西湖,日本有小西湖。
可惜有一点他们学不会:“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
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
”
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第10集,大结局,承接的也是花的《花卉》。
呼应前文,说起来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它开花不容易啊。
然后是森林里的大树杜鹃。
它也不容易啊。
有幸的是,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
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牡丹、蜀葵等花亦如此。
蜀葵还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就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其实就是影响着欧美艺术审美,自然而言,塑造了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植物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回过头来看看“起源地——低于天地——成就中华文明——传播海外——丰富世界文明”的套路非常清晰。
除去开头就说过的自然科学类的科普外,本纪录片潜藏着深厚的“春秋笔法”。
也就是如题所述——中国的植物影响了世界,中华文明改变世界。
基本而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百利的。
暗含的意味也很明显,符合我们的主要宣传思路。
在“一带一路”上,文化互通上也大力推进。
经贸等互利互惠那是利益驱动,是没办法的。
可随处可见的辱华还是让人难受。
今天中资给海外某个球队赞助,明天球队的球员就发布辱华微博。
中国已是不可隐藏的大国,必然需要大国思维。
外面的世界是否打算接受中华文明,平等接待中国人呢?
还是因为中国作为客户,所以需要曲意逢迎,做做面子文章呢?
文化互通是根本性的解决措施之一。
不能说日本捐赠救灾物资时,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以示暖,而我们却不知所措。
当初日本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这些偈语,由此促发了鉴真大师的六次东渡,开启了传播佛学和豆腐之路。
自然我们可以同样像当初植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推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再拓展到世界各地,让别人尊重和平等待之。
这才是文明复兴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只不过在找回中国故事罢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1、总体概览历史沿革。
2.水稻。
最后的杂草稻是敢于牺牲自我的勇士。
3.水果。
中国的猕猴桃到新西兰。
柑橘家族的杂交。
新疆600年苹果王。
桃子的祖先雅鲁藏布江的光核桃。
4.茶树。
云南锦绣茶祖。
英国坦克里的茶炉。
全世界30亿人饮茶。
5.竹子。
一片竹林只是地表根茎的分支,竹简,竹煌羽化,竹子开花即死亡。
6.桑树。
7大豆。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传播大豆。
美国田纳西州马丁市大豆节,大豆花粉少和蜜蜂的配合。
8.本草。
银杏果,喜马拉雅4000米雪线,塔黄开花到两米,石斛,马达加斯加疟疾靠黄花蒿的青蒿素。
9.园林。
千年莲子可开花,佛教传说西方极乐世界长满莲花,兰花,宋朝兰花画作,梅花,不屈的精神,空心煤树可开花,劈梅,菊花,北海公园皇家养育菊花,品种和手艺。
10.花卉。
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蓝色花朵的绿绒蒿,斗南花市的交易,蜀葵最早传播到西方,
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印度洋吹来季风,带来雨水(躲过寒流袭击,成为许多植物发源地),茶树起源地
茶树(山茶科 山茶属)不到十厘米的小茶苗,长出发达的根系,带来困难:6月雨水多且雨季长,为防止根部腐烂,茶树常长在斜坡
小茶苗长成少年,保护树叶:茶小绿叶蝉(3-5㎜)它的针状口器刺入茶叶吸食里面的汁液,茶叶细胞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茶叶枯萎、卷曲从而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每月生产一代,茶树防御机制:1)当茶小绿叶蝉的口腔分泌物接触到茶叶时,茶树释放几种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吸引捕食者—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2)受细菌 真菌感染,树叶凋落,茶树死亡,抵抗机制:咖啡碱 茶多酚等物质杀菌。
茶小绿叶蝉
茶多酚 咖啡碱等物质成年,胸围超过3米,高越25米(巨人)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果实成熟时间一年半左右,成熟到一半又有花朵开放,成熟时褐色果皮裂开,种子落向大地
未成熟的果子
成熟的果子与开放的花朵年复一年循环,形成种群,云南西双版纳茶树起源地,茶叶是食材也是药材,需求增加,需要人工栽培,云南省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早期人工栽培代表),显示出人为矮化的痕迹
锦绣茶祖的大茶树茶树到了温带,热量水分减少,乔木茶树淘汰,小型乔木茶树增多,在四川,为适应温带环境,出土分支,丢弃主干,变成不足一米低矮灌木,叶片细长加厚蜡质层,抵抗寒冷,中华民族将其传播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茶树进化史上发生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抵御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基因发生串联复制,导致叶片中合成风味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数量明显增加,但油茶中风味物质较少,风味物质:茶多酚(杀菌) 茶氨酸(类似味精的鲜味) 咖啡碱,从药品—到饮品。
通过制茶工艺来保存茶风味(离开茶树,体内的酶开始消耗风味化合物):杀青(使酶失活 失去水分,易储存)可运输至青藏高原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西亚
茶与文化
茶百戏(类似咖啡拉花)
宋代御茶龙凤团饼红茶(福建武夷山)被带向了欧洲,征服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茶+牛奶+糖使工人保持精力,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独立战争。
茶树全球化种植:罗伯特•福琼带着茶苗 茶种子到印度,茶树能够在大吉岭生长(三大重要红茶产地之一): 环境相似 茶树独特授粉机制:既有雄蕊也有雌蕊,阻止自花授粉,而通过异花授粉进行基因重组,产生更优势的植株。
茶树种植过程程序化(印度种植园),并碾压成碎茶,颗粒在风与热催化下成红褐色,为降低运输成本,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茶树亚洲出发,1880年代到欧洲,19世纪初到非洲,20世纪到美洲 大洋洲。
日本 僧人成为传播茶的先行者,孕育出日本茶道,建造草庵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Thea sinesis(中国茶树)
之前一直把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记错了,以为是《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想象中应该是讲述月季之类的园艺植物。
中国曾被称为“世界园林”,现在欧美国家的很多园林植物都来自于中国植物的改良。
但是看了纪录片,我的想法还是太浅薄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主题远比我想象的更像广大,并不只是园林这小小的一隅。
中国植物对于世界的影响也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融入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观赏、时尚、经济,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这些小小的植物曾经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在未来他们还会持续地影响世界。
第一集:中国的地域优势。
中国有三万多种植物,占世界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
中国植物的种类如此丰富还是地形的优势,青藏高原挡住了可以吹往西北的西南季风,也挡住了北方南下西双版纳的寒流;加强了东南季风,导致中国北纬三十度左右的地区呈现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截然不同的面貌,很多被称作活化石的动植物得以存活。
这一集真是截图都截不过来,太多好看的植物了。
第二集:水稻。
民以食为天。
中国是最早驯化水稻的国家,目前水稻已在多个国家种植,成为世界级的粮食作物。
杂交水稻的问世更是进一步解决日益膨胀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在无人的地方还有研究人员在默默守护着返祖的稻苗,守护着未来的希望。
第三集:水果。
这一集讲了四种水果:柑橘、猕猴桃、光核桃、苹果。
看了这纪录片我才知道柑橘居然是中国原产的,真是太惊讶了。
柑橘真是乱伦大家族,随意杂交新的种类就会诞生。
老祖宗苹果王历经千年持续发光发热,是活着的基因库,未来极可能拯救整个苹果家族。
猕猴桃传入新西兰已成为其支柱性的产业,光核桃是最原始的桃树,对了解桃子的进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集:茶树。
茶对世界的影响真是无须赘述,现在都已经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了。
第五集:竹子。
我最惊讶的是竹子居然是草本植物!!
这一集是有点偏题的,说是竹子能造纸,纸影响世界是没错,但竹子并不是唯一能造纸的原材料。
竹子养活了大熊猫,大熊猫是受全世界喜欢的,但也谈不上对世界产生过影响。
至于竹子造乐器,那么多乐器里偏偏只提了尺八,真是有一种写论文非得找个论据的感觉。
不过最后倒是说明了,竹子是极其环保的,将在未来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第六集:桑树。
桑树的贡献就是丝绸,桑树随着丝绸的风靡在世界传播。
第七集:大豆。
一直知道美国的大豆产量很高,但我还是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大豆居然是中国原产,而且现在竟然在进行杂交大豆的培育。
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不仅仅是袁隆平,是无数的的农业研究人员在默默付出。
第八集:本草。
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
不管是银杏还是塔黄还是石斛都是为了引出最后的黄花蒿,从黄花蒿第九集&第十集:园林&花卉。
这两集放在一起讲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一样的是园林植物选择的都是中国园林常用的植物:荷花、兰花、梅花、菊花,这些花不仅仅是观赏植物,更是精神的象征。
这一类植物在海外传播也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传播。
花卉篇的大树杜鹃、绿绒蒿、月季、蜀葵,都是中国原产,在海外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植物。
小时候没有电视剧可以看的时候会看纪录片,第一次接触到的纪录片是《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动物的纪录片总是会很有趣。
反过来回到这部植物的纪录片,他用另一个视角展现了植物天堂,再兼之科普,用现代化的拍摄技巧,无数镜头另外惊叹,每一帧的截图都可以当壁纸。
看完片头就被吸引,目前看到了最喜欢的第三集,跳过了水稻那一篇。
全部看完的话再继续评价。
突然想到进化生物学写的一个观后感搬过来。
作为一个爱好人文主题的纪录片,可能更加在乎在人情事故、在乎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恩怨情仇,所以很少去观看《EARTH》这类关于地球母亲的、能够极大的塑造“世界观”的纪录片。
但在按照老师要求下观看后,整个心理还是经历了一个情绪、认知的转变——开始以为是枯燥如同讲诉植物生理学那般“析原理、清遗传、讲演化”的应试片,结果出乎我意料。
它给我首先带来的视觉冲突是震撼的:即使在好看视频平台上上传的清晰度是标清,但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美感。
这是国内第一部植物类纪录片,一部BBC级别的纪录片,能让观众能隔着屏幕嗅到乡土淡香,讲述着观众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植物”故事。
该片与植物相配套的特殊拍摄方式,用巧妙的镜头语言表达植物的情感,以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讲好植物故事,让植物开口“说话”。
它给我带来的认知、对未来的思考是深远的:央视出品的精致感的背后是无数摄影工作者的坚毅的品质,所有行业但凡用心便可以做到极致——而现在快节奏、追求快钱的我们这批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大部分没有了那深耕专业的决心?
在上节课大学目前为止第一次的回味大学生涯的汇报课——大部分人按照要求像“做完形填空”般填完问题,没有深入的探索自己、追忆逝水流年的大一大二,面对“劝退的”生物大都好像没有继续向深处探索的勇气,到底是明智的抉择还是不够热爱的彰显呢?
我们到底应该像水稻那样吗?
它又是因为选择到了合适的环境还是在这个环境里面自己改变内在的东西呢?
就像路遥的《人生》中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回到这部纪录片,在云南腾冲的高黎贡山,摄制组成员为了接近拍摄目标——大树杜鹃,背负重达百斤的飞猫索道设备,趟过70多道溪流沟堑,在森林中爬行5个多小时。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区,摄制组冒着被疟疾病情传染的危险,记录了青蒿素。
为了记录只有一粒米大小的稻花,摄制组将水稻搬进室内,尝试在无风环境中拍摄稻花开放,稻穗从茎干中生长出来的过程。
他们对文艺上表达对生命的追求可以说很是痴迷专注,种子壳裂、芽苗破土、花朵绽放、麦浪摇出风声、豆荚吧唧爆裂……植物在4亿年前就登陆地球,植物奠基了我们家园的基础,当我们思考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不能忘了其实植物比我们多活这么久,他们的情趣是不是比我们更先进呢?
等下一代比我们更高节奏的事物如同人工智能下的存在,那在他们眼里我们岂不是就是我们眼里植物般的存在?
或许静谧才是我们人最终的归属?
它给我带来生命观念是美好的:中国已知的植物有三万五千种,占世界植物的十分之一,这里是植物的天堂、文明的摇篮。
衣食住行、美的历程,传播万里、绵延不绝。
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国茶树最古老的源头,再到非洲中部高原地区的青蒿素,该片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中国植物的生命旅程,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草木也在滋养世界。
开学前几天,我复读班的一个幽默开朗的同学跳江的消息传来,这对生命的脆弱的感叹立即涌上心头。
一下子也想到了片中的毛竹,它的根茎向四周不断扩展,攻占略地,它像长了脚,或许不是最美丽的、最强大的,但一定是最坚强的、顽强的。
抬头一瞥,我上大学时给自己桌子上写的便签——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想看网飞拍中国植物。
20250515观看奇谈怪论与都市传说2025s2e12日本帝银事件。e13e日本三亿元事件。
园林生的福音 能拍这个题材足以看出制作组诚意 不过个人不喜欢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 自大又狂妄
每一集的故事太雷同了。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2019年中国纪录片应该被记住的一部好作品。
从19年出来就看了,直到21年都没把10集全部看完,今年8月重拾mark,看到茶树那一集就有点没耐心了,故事讲述得还是不够有吸引力,而且每一集水平不一样,有的好看有的水。
画面真的BBC水平了,贾小军老师的解说也无可挑剔,但是文案水平还有待提高,讲故事吸引力还不太够,解说词和画面的串连还有瑕疵,甚至我还发现了用错成语的地方:说稗草“登堂入室”。
文案太次了,小学生作文,非常业余非常幼稚,拖垮了整个片子的水平,看不下去。花就是花树就是树种子就是种子,别什么都和人类扯上关系,这也太自大了。开头说地球24小时人类只在最后三分钟登场,所以人类是什么牛逼得不得了的物种吗😅
画面唯美治愈,内容策划上 逻辑、文案都还差一点儿。是很乐于看到的中国纪录片
看了两集,立场先于知识
好美呀,观感愉悦
其他物种还在为生存宁死不屈挣扎时,人类你为了一点小事愁眉苦脸,何必呢💪🏻
真的是特别爱流石滩植物
能感觉到很用心,很想拍好,很努力,但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看介绍好萌好有趣啊
“青藏高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中国自然地理的样貌”……
舌尖上的植物?
镜头已经国际化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总体已经很棒了。
画面精美 内涵和文字都有点空
看了两集。首先是内容与标题不符,每集穿插几秒外国的片段来强行扣题,然而并不能凸显“影响世界”这一宏大的概念。其次内容欠缺深度,主题是植物就真的几乎全是在讲植物。以第二集水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