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地,“烂片之王”这个名头,跟随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也有近10年之久了。
而他最近的一部“好评”作品,大概得追溯到10年的《海扁王》了,不过主角其实是科洛·莫瑞兹。
也是从这部片子开始,每年他都以3部以上作品的速度拍片还债,这些电影基本都是在烂片和庸片之间徘徊,再无佳片。
所以当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凯奇叔的新片《曼蒂》放映后,获得了大片的赞誉和好评,烂番茄甚至一度是100%,让媒体惊呼他的“翻身之作”终于来了。
之后,在戛纳电影节上,《曼蒂》同样获得不俗的口碑,映后获得观众长达4分钟的起立鼓掌,烂番茄依然有90+%新鲜度,MTC也有80+,着实让人期待。
但就在这几天,电影北美开始上映,国内也出了资源后,这部“翻身之作”直接来了个大型“滑铁卢”,不是翻身、而是翻船了。
虽然目前烂番茄依然有93%新鲜度、MTC也有82分。
但IMDb降了近1分,只剩7分。
而豆瓣更惨,从7+秒降到现在5.5分。
可以说跌得比A股还猛了。
看完让人万万想不到原来它是这样的片子,这也是继今年《寂静之地》和《遗传厄运》后,又一部水土不服、与前期口碑落差感极大的影片。
这里要先说一下,《曼蒂》并不适合所有人,请谨慎观看!
(降到这分数估计也让很多人打消了念头)就像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这部片子并不适合所有人”(原话是:“It's not for everyone”),而凯奇叔则说“这部电影不为票房、不为得奖、只因为对电影的爱”(所以,债是还完了吗)。
因此,这部电影从制作的初衷来看,定位就是小众类型的。
《曼蒂》从类型上分,可以归为邪典电影,受众主要是喜欢cult片、B级片的群体,但它极度风格化和意识流式的拍法,不说欧美影迷,在国内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一般的恐怖片爱好者也不一定能接受得了。
电影的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背景设定在80年代,伐木工人雷德·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与老婆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居住在深山林里水晶湖旁的一栋木屋,过着温馨美满的二人世界,丈夫负责赚钱,妻子负责看书作画、讲故事。
直到某一天,曼蒂步行于林间小路时,被开车路过的邪教头目看上了。
回去后对曼蒂念念不忘的邪教头目决定召唤4个“怪物”,加上自己的信徒前往小屋,企图用自己的“魅力”征服曼蒂。
不料,自我感觉良好的邪教头目使出的招式 - 袒露身体和原创音乐,却因“尺寸”和“品味”(这个是我乱掰的),被曼蒂无情地取笑、羞辱。
不好意思,打码了恼羞成怒的邪教头目随即把曼蒂绑到雷德·米勒面前,活活烧死了她。
来到这里,影片刚好过半。
之后,电影画风一转,精神大受刺激的雷德·米勒带上“一弩一斧”,踏上了手刃仇人的复仇之路,大开杀戒。
说白了,《曼蒂》跟《飓风营救》、《疾速追杀》以及近期的《升级》等这类型片子一样,就是给你一个理由,之后让你freestyle的复仇片套路。
只是《曼蒂》的前一个小时的铺垫却极其难熬。
首先是它视觉上的极度风格化,大篇幅烟雾弥漫的霓虹色调,人物作似文艺、隐晦的对话,让电影充满着嗑药、不知所云似的迷幻感,而且在叙述节奏极其缓慢的情况下,还加入了大量的慢镜和叠影之类的视效,可以说非常意识流了。
这种对颜色的大胆使用和视觉呈现,在专业人士看来很艺术、很高级。
但在普通观众眼里,除了“我是谁、我在哪”式的懵逼外,整个过程极其煎熬。
据说国外观众在观看本片的时候,全场笑声不断,简直当成了喜剧片来看,还没看的人不妨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看这部电影。
另外,被国外媒体、影评人盛赞的,凯奇目睹妻子活活烧死后,在厕所里的那段长达2分钟“喝酒咆哮”的表演,恰恰是喜感的起点。
如果看第一遍时没什么感觉的话,我建议你再看上个两三遍,比如踱着小碎步趴下找酒、喝酒时各种小动作里的细节(被酒呛到头痛难忍和捂脖子、淋伤口刺痛感的身体反应等),再到坐到马桶上前后非常有层次感的咆哮、抽搐和愤怒表情,配上虎头印花T恤的造型,在凯奇标志性的疯癫式表演(他把这种表演风格定义为“新萨满”)下,确实喜感十足。
在电影中,凯奇从头到尾只换过一次衣服,除了上面的虎头印花T,就是开始复仇后换上的那件“44”印花T了。
有趣的是,两件T都是那种双袖和身体撞色的款式。
后来,在刚复仇就不慎被抓到时,“怪物”划破了他这件T恤,而他竟然说的是“这是我最喜欢的衬衫”,也算是笑点之一了。
如果你熬过了电影的前一个小时,那后一小时对于你来说就好过许多了。
带着“一弩一斧”的凯奇叔,开启了无敌“杀人模式”的个人show time,用尽各种方式手刃杀妻仇人,血沫横飞。
使用的武器也是应有尽有,像手工刀、菜刀、电锯等大小家伙都派上用场。
甚至最后是徒手捏爆邪教头目的头颅,然后一把火烧了,以火还火。
良心说,《曼蒂》并不能算烂片,只是用这样一部邪典cult片,凯奇叔要想翻身,那是不可能的。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道“暗黑料理”,如果你接触过、也喜欢这类型的片子,你可以看,反之的话,还是不要尝试了,看完也只有骂街打低分的份。
《曼蒂》前期被吹捧的太高,造成如此的落差感,和两极分化的评价,都是正常现象,这部电影注定只能在小众群体中受追捧。
至于尼古拉斯·凯奇的“翻身之作”,我们还得再等等。
或许会等不到,但毕竟就算在烂片里,他的演技大多时候还是在线的。
这应该就是认真地拍烂片吧。
【更多原创文章请移步公众号:小辉叔影社】
2018.11.11看了一遍捋一下剧情。
女主虽然看着像个嬉皮士,实际上是个富有才华,性格有些自闭的画家。
读书的时候用一张美元大钞做书签,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并不缺钱(不是)。。
很多人说主角开挂杀人不现实。
但实际为毒品影响。
例如他去找黑人拿十字弓的时候,对方告诉他毒贩子为了整那群机车党,做了一批毒,从此以后机车党就不正常了。
后来主角和他们正面刚的时候就体现出这群人的残暴并且力大无穷。
凯奇先智取杰瑞米的手下,然后舔了一口特制毒品后才是去杀的机车党,不上buff打不过。
影片开头前十分钟是以不嗑药的正常人视角去拍的,短短几分钟却把男女主角的相爱刻画的很深入,基调怎么看都是阳光明媚岁月静好,俨然一部略带忧郁的文艺片。
但从曼蒂在公路偶遇邪教头目开始,红色画面介入,也预示血腥的到来。
此时就是反派视角,车里的邪教教头杰瑞米磕了药,看什么都是猩红的,这一幕和凯奇最后开着车,天空出现的木星金星的魔幻画面是对应的,因为这时凯奇也被药效影响,也表达他和反派一样堕入猩红地狱了。
杰瑞米和机车党的隐喻关系是这样的:杰瑞米自称神,而他有驾驭魔鬼(机车反派)的能力。
实际上是靠供给毒品来达到驾驭的目的。
而主角类似于康斯坦丁。
这是一部批判邪教的电影。
邪教无一离开虐杀滥交和毒品。
这部片让我觉得新颖的是对于嗑药产生的幻觉的刻画。
人看起来都正常,但通过画面的转换会发现这些邪教分子之所以越来越走火入魔,第一是嗑药带给他们的感官刺激,第二就像头戴VR整天沉溺在虚拟游戏世界的人一样,他们是舍不得离开那种虚幻的。
以虚假的神为名,行真实的罪恶。
凯奇最后在车里看到曼蒂的幻影,似乎也在暗示主角会继续嗑药,毕竟他收回放在副驾驶座的视线后,望向前方的表情太过坚决。
并且那个制毒小作坊的男人并没有死。
对我来说 这部片特别好。
简单明了,不墨迹。
一共两个小时左右的片子,前半部分简单形容“what the hell ?
”演的什么?
导演带着演员嗑药。。
还硬拉着观众一起嗑药吗?
赶紧看看豆瓣。。。
咦?
7.2?
莫非后半部分逆袭了?
然后就是“what the fuck ?
”竟然和前半部分平起平坐。
一直对凯奇有一种尊敬。。
估计《变脸》留下的。。。
但是您老也不至于接这么鬼畜的电影吧。。。
祝您老一切安好。。
别这样下去了。
个人觉得暴力美学只是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无需去过度解读,简单粗暴,看得爽就好了。
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在暴力美学中加入了迷幻的色调和宗教的色彩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片中对那几只怪物也没有过多的解释和隐晦和中间穿插的动画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这反而增加了迷幻的调性。
个人觉得让尼古拉斯来拍是一个不二人选了。
我特么找不到在哪能下啊,你们能给链接或者教教吗?。。。。。。。。。。。。。。。。。。。。。。。。。。。。。。。。。。。。。。。。。。。。。。。。。。。。。。。。。。。。。。。。。。。。。。。。。。。。。。。。。。。。。。。。。。。。。。。。。。。。。。。。。。。。。。。。。。。。。。。。。。。
一开始只是对海报/预告片里这种迷幻系配色感兴趣去看的,cult题材又是凯奇叔主演,噱头肯定足万万没想到,前面60多分钟的片长都挺无聊的,邪教教主给女主打药然后露阴被嘲笑这段真的不是喜剧片?
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反派的自卑或者猥琐?
四个从猛鬼追魂片场穿越过来的毒贩黑帮骑手,前面抓人的时候拍得牛逼哄哄似的结果真打起来没两个回合就被男主秒杀也太逊了吧?
导演请不起武术指导还是怎么滴,三下五除二解决又没有John Wick爽快,打斗说cult又不够cult,以为血浆喷多了就是cult?
no no no一大段又长又臭的对白,真应该跟昆汀学学怎么写台词导演似乎觉得自己运镜构图很牛逼,疯狂的duang各种静景,插入各种颜色滤镜来表现气氛,还有中途插入了短动画来表现男主的幻觉,创意确实不错。
但是导演功夫显然不够,不能将这些好食材凑成一顿好菜
影视圈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尼古拉斯·凯奇,他主演的电影,优秀的口碑能够好到炸裂,奇葩的口碑能够烂到尘埃里。
于是,关于他后期一直拍摄烂片“圈钱”的行径,中国网友们帮他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理由:疯狂接烂片是为了还钱。
不过,前段时间听说尼古拉斯·凯奇的外债还清了,因为由他主演的一部“翻身”片出现了。
——《曼蒂》。
所以,网友的口径又开始翻转,大家都在讨论“还清债务的凯奇,认真起来后其他电影都是辣鸡”。
那么,这部名叫《曼蒂》的电影,真的是凯奇的翻身之作吗?
壹姐今天就想来说道说道。
之所以《曼蒂》被称为凯奇的翻身之作,是因为在烂番茄上其新鲜度一度高达95%,而在北美公映时,各大网站上的口碑也趋于良好。
看到这,或许你也和曾经的壹姐一样,真的以为《曼蒂》是一部十足十的优秀电影了。
但,电影正片却告诉你,此片或许优秀,但它其实并不适合你!
话不多说,咱们先说剧情。
那是1983年,男主角米勒(尼古拉斯·凯奇 饰)和他的妻子曼蒂(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饰)在一处森林里生活。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男耕女织,呃,不对,是男伐木,女作画。
米勒是个樵夫,是个每天做着直升机上下班的樵夫,砍砍树、聊聊天、游游泳、玩玩篝火,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妻子曼蒂呢,则是个画家,爱画狮子和裸女。
虽然很多时候,她画的画抽象到米勒都瞧不出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她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除了作画和砍柴,他们夫妻还爱侃大山,他们能从木星土星侃到行星吞噬,再从行星吞噬侃到杀死雏鸟的故事,总之就是,天马行空,任我畅游。
观看此片之初,壹姐甚至觉得最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侃最没有营养的大山。
如果真的要为这样的生活取一个具有文艺范儿的名字,那大概就叫“岁月静好”。
但这种“岁月静好”,却因邪教组织的入侵被打破了。
一位名叫耶利米(莱纳斯·罗切 饰)的邪教组织老大看上了曼蒂,并将她绑架处于火刑。
看着自己的爱妻被活活烧死,樵夫米勒便展开了一场疯狂的、癫狂的的报复。
作为一部很cult的B级片,很多人说它是“嗑了药才拍出来的”@二十二岛主,注意,这里的评价并不是褒义词:磕了药拍出的电影,“大杀四方,血浆漫天,可根本没有故事性可言,全片上下就看到凯奇像猩猩般发狂的表演”。
所以,我们观看《曼蒂》,可能会看到癫狂,可能会看到迷幻色彩,可能会看到重口味画面,也可能会看到各种光影结合的霓虹漫天,但大多数的国人,即便是凯奇的粉丝,也会觉得这前言不搭后语的电影,有点过分“装”了。
其实,拍摄此片,导演打的是“致敬”的招牌,虽然故事内核简单,但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找寻到许多老派电影的风格,比如出自于同一导演之手的《迷幻黑彩虹》,我们在此片中便能看到其身影。
怎么样,色彩运用和光影运用,是不是很像?
除此之外,还有恐怖片《妖夜慌踪》,风格也很像。
但,致敬并不代表不能拍出让观众们容易理解的电影,作为一部点映口碑好到爆的影片,《曼蒂》确实是让人失望的。
太多的蒙太奇手法,太多的诡异剧情,太多的绚烂色彩运用,总是让观众们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难怪豆瓣网友只给了此片5.4分的评价。
也许,在此之前你已经听说了太多尼古拉斯·凯奇要凭借此片翻身,但壹姐只想告诉你,如果你接受不了重口味,如果你接受不了诡异风格,对于此片,还是请你谨慎谨慎再谨慎!
听说凯奇大叔凭此片翻身,心怀希望,下载下来观看之后,发现凯奇依旧是烂片之王,而且水准更甚!
没有剧情,没有场面,没有人物,没有灵魂!
真是为了烂变得更烂,烂的无以复加!
真是浪费时间,奉劝没有下载的朋友还是不要看了,如此浪费时间是一种愚蠢了,我犯了,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希望你没有!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观众看完此片后起立鼓掌,掌声长达4分钟(信息来自legionm.com,站着鼓掌4分钟也是蛮拼的)。
更重要的是,这片的男主是尼古拉斯·凯奇!
在烂番茄100%开局,至今保持着95%的高新鲜度,对于凯奇主演的片子,这样的评价,让影迷等了太久。
有媒体评价:这片子太爽,凯奇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
更有网友在豆瓣评论区为凯奇呐喊:劳资终于把债还完了!
烂番茄媒体新鲜度95%,观众喜欢88%
Metascore上媒体评价(左)至今保持81分观众。
评价7.1,其中一条是探长评的,你们猜是哪一条然而资源一出,形式急转而下。
二十四小时内,IMDb评分从7.8降到7.2,豆瓣从7.1直降到6.1(目前……摊手……)。
媒体和观众之间如此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烂番茄媒体新鲜度是刷的吗?
凯奇翻身的意思是指从一个沟里翻到了另一个沟里?
这部片子注定备受争议。
在电影节上接受采访时,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Panos Cosmatos表示:这部片子并不适合所有人(It's not for everyone)。
而凯奇则这么形容:“这电影不是为了卖钱,也不是为了获得奥斯卡奖,只是为了对电影的爱。
”。
影片的气质,先在预告片里感受下:曼蒂 预告片探长连夜刷了电影,说实话,观影体验非常非常之纠结。
这是部非常cult的B级片。
摄人心魄的配乐、刺激的色彩和离奇的故事让人不安,凯奇的表演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我真的不知道这电影是要讲什么(这是心里话)。
对于这样饱受争议的片子,探长先给你解析下(也权当是攻略,不然你肯定会看晕),片子是好是坏,你看完再跟探长好好聊下。
《曼蒂》是导演帕诺斯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迷幻黑彩虹》就已经迷幻且诡异。
左《曼蒂》右《迷幻黑彩虹》《曼蒂》的故事极其简单。
故事发生在1983年。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樵夫米勒,他和妻子曼蒂(安德里亚·瑞斯波罗格Andrea Riseborough饰,曾出演《鸟人》)一起在森林中生活。
一个邪教组织的老大耶利米(莱纳斯·罗切Linus Roache饰演)看上了曼蒂,将她绑架并烧死。
于是米勒开始了疯狂的复仇……
《曼蒂》的故事简单到干瘪,但内容却丰富到让人难以吸收消化。
一小挫观众看到嗨,一大波观众却看得云里雾里,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作品。
用导演的话说这是一部“摇滚歌剧”(rock opera),而这场歌剧的主角是重金属和电吉他配乐。
先看配乐。
作曲是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1969-2018),是位来自冰岛的大师,提到他的名字,不少影迷都会惋惜。
他的作品包括《降临》和《囚徒》,而他给《边境杀手》和《万物理论》的配乐两次提名奥斯卡。
《曼蒂》是他最后一部作曲作品,狂躁粗糙的重金属电子音乐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接着看色彩和构图。
全片极端的霓虹配色上来就暗示你,《曼蒂》是超现实的,不能以正常人的眼光去理解它。
美丽又迷幻的星空
颗粒感的枯黄代表着神圣的光明,又暗示着死亡
安静的青绿色充满屏幕
高饱和的暗红色时刻刺激着人的不安情绪在这种极端的色彩下,镜头却采用对称构图。
一般的对称构图给人带来的是和谐稳定的感觉,但配上这些色彩,就好像硬用平衡来掩盖不安。
最后给人带来的是无端的压抑和烦躁。
猜这是谁的小pp了解完配乐、色彩和构图奠定的调调之后再看故事。
《曼蒂》故事简单,但影片为了传达强烈的情感而摒弃了故事完整性和逻辑,这也是许多影迷怒打低分的原因。
影片前半程,节奏缓慢,展现的是米勒和曼蒂神仙眷侣般的恩爱生活。
唯一能让人打起精神的,是凯奇帅气的丢烟镜头:
弹烟头绝不用兰花指在一条小路上,邪教头头看见了曼蒂,从此无法释怀。
影片从此画风大变。
这个邪教召唤来一支神秘的摩托车党,他们装束诡异,不像人形。
他们的造型大概是在致敬80年代经典的cult恐怖之作《养鬼吃人》(Hellraiser,看过这片子整个人都会不好)。
《曼蒂》
《曼蒂》
《养鬼吃人》,1987接下来,影片高能。
邪教老大耶利米极度自恋,他想征服曼蒂,和她“融为一体”。
耶利米先是吟诗,又展示自己创作的歌曲,最后当众脱衣展示美好肉体。
然而他得到的,只有曼蒂近乎疯狂的嘲笑:
重叠模糊的人影让影片犹如梦境JJ太小被嘲笑,太没面子,遂杀之。
而且,是当着米勒的面把曼蒂给活活烧死。
挚爱之死让凯奇丧失理智,他身穿白色小内内在厕所发出灵魂的呐喊。
影片进入高潮,简直就像嗑了药。
《曼蒂》前半程使用高饱和的极端色彩带给人强烈的危险和不安。
同时用慢节奏和平衡构图压抑了这种危险和不安。
开头看得人眼睛发胀的暗红色这种被压抑的感受,直到后半程凯奇彻底愤怒之后才喷涌爆发,而压抑之后的井喷戳到一些人的G点。
再加上狂躁的重金属配乐,和凯奇疯狂的表演带给观众强烈的浸入感。
隔着屏幕,你都能感觉到那种心底的愤怒被释放所带来的快感。
徒手断喉:
凯奇在此还即兴发挥说了句:“你把劳资的上衣撕坏了!
”挥斧砍头:
即便画面不再是血色,也能感受到复仇和血浆带来的多巴胺:
复仇部分却换成了黄色最后的电锯大战,明显致敬了历史上经典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难得的是《曼蒂》拍出了少有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再加上原始的、有砂砾感的重金属配乐,这一战堪称经典。
《曼蒂》
《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最后凯奇复仇完毕,开车回家,这时才发现,这个邪恶疯狂的复仇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地球上。
天空中有太阳,还有另外两颗星球,怪异的石头和山峰也说明这不是地球。
但不少观众此时的反应都是:What神The马Fuck鬼???
《曼蒂》其实是荒诞的喷个血浆,复个仇就完了?
这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导演帕诺斯在《Indie Wire》上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片子讲的是“男性自我”(male ego)。
简单的说,就是我是男的(我有JJ)我牛逼。
这种对男性自我的偏执在他的处女作《迷幻黑彩虹》中就已经展现。
《迷幻黑彩虹》,2011《曼蒂》和《迷幻黑彩虹》的海报主题都是正三角。
在古老的炼金术中,正三角代表火,倒三角代表水。
实际上,三角形是最早代表男性生殖器的符号,倒三角则代表女阴(阴道和卵巢,自行脑补配图吧)。
本来配了一张专业的图,但担心尺度大将就着感受下探长的灵魂画风吧在《曼蒂》和《迷幻黑彩虹》中出现的正三角,都是一种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
《迷幻黑彩虹》中男主通过一种三棱锥形状的装置控制女主的超能力。
《曼蒂》中的邪教头目最后试图用JJ来征服曼蒂。
《曼蒂》
《迷幻黑彩虹》中控制女主的装置在两部电影中,都有用针刺女性脖颈的镜头。
这代表的是强行进入女性身体。
《曼蒂》
《迷幻黑彩虹》但这种男性征服是兽性和原始的,也是可笑荒谬的,在现实中无法存在(打炮打出真爱的另说)。
邪教头目耶利米像救世主一般存在《曼蒂》中表达的,高雅了说,是超现实中,邪教头目男性自我在女性面前的崩塌,以及米勒在妻子死后男性自我的觉醒。
曼蒂失去理智后变成传说中的狂暴战士(berserker),进入的是完全自我的复仇世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俗了说,不过是一种男性的意淫,但哪个男人没对性和暴力意淫过?
邪教老大对曼蒂和米勒的征服失败了米勒的复仇则是从精神到肉体对邪教人员的彻底征服《曼蒂》想表达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
一种打破理智枷锁之后,对仇恨与愤怒的极度宣泄,和魔鬼般的疯狂快感。
《曼蒂》的剧本是和《迷幻黑彩虹》一起创作的,那时候导演父母刚刚离世(父亲乔治·P·科斯马图斯曾指导《卡桑德拉大桥》和《第一滴血2》)。
帕诺斯说,《迷幻黑彩虹》像是呼入(inhale),《曼蒂》则是呼出(exhale)。
前者是导演接受世界崩塌和悲痛的过程,后者则是由内而外的感情宣泄。
探长文笔有限,只描述出影片快感的十分之一。
如果你嗑过药(导演曾嗑药),再有点神经病,那你将能体验到《曼蒂》的癫狂。
嗑药既视感但问题是一般人没有嗑过药(板蓝根之类不算),而且为了这种感受,人物的关系、背景和联系全被摒弃。
结果,整个故事甚至影片在常人看来显得毫无意义。
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饱受折磨。
《曼蒂》是电影艺术性的极端导演表达自己根本不在乎你的观影感受《曼蒂》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亚文化作品,在北美确实给一拨人带来狂欢。
但在国内,受过重金属和嬉皮士等文化熏陶的人太少,也就很难对这片子有感觉。
平心而论,《曼蒂》绝不是烂片(觉得难看打一星无可厚非),虽然不好看,但它的美学、配乐以及整体质量足以碾压许多国产烂片十万八千里。
而且凯奇大叔继续用实力证明自己仍然是影帝。
凯奇的演技可以给10分至于凯奇有没有翻身,不是一部电影所能决定的。
毕竟就算片子再烂,凯奇的演技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鸟人》
《抚养亚利桑纳》
《变脸》最后,只想说,让人失望的不是片子不好看,而是这样认真制作的独立电影在北美还有“出线”的机会,但在国内,我们要想看到风格迥异的独立电影仍任重而道远。
文/女神的秋裤
对于一个连娘炮小鲜肉都接受不了的中土世界来说,接受邪典电影,太难了。
凯奇什么片子没演过,无论是大众爱看的勇闯夺命岛变脸这种准商业片,还是鸟人、离开拉斯维加斯这种影展片。
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怎么样?
人家欠了钱照样可以接烂片谈笑风生。
你们啊,就是太幼稚。
人家需要翻身么?
需要证明自己么?
人家就像拍个有风格的片。
他可是科波拉的侄子!
你们啊,有一点好,国外影展出个什么好片子,你们比谁都报道的快,可是报道来报道去,说得问题都too simple。
什么咸鱼翻身啊,为自己正名啊,naive!
除了在成功学流行的中土,谁家影人天天想着要衣锦还乡,名利双收啊!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