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
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
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
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
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电视剧大祠堂,看到最后觉得太乱了,三纲五常人伦混乱。
这个编剧啊,导演啊,怎么搞的?
连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伦道德都不讲了吗?
玉芬怎么能嫁给致成呢?
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妹。
简直有点太道德败坏了。
这一段故事情节根本就不应该出现,简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宣传导向。
对现在的青年人的这个教育是什么引导。
我觉得现在的影视剧。
应该多宣传正能量的,特别是对现在的这个青少年的,这个正确的引导。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现在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宣传真善美。
丑恶的东西应该得到抵制。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这部剧在电视上播到快结尾了我才看到,看见有林心如和神探狄仁杰前传的色子就看下去了。
我很喜欢看剧中展现的徽州秀丽风景、古朴建筑和明朝的人物风貌,连带思考了宗法制、家国同构与族权压迫等知识点,啊真是爱学习啊咳嗯……谢家人名字都很好听,复洵格非格常致卿致相,就是修文修武修斌取得有点懒啊这里批评一下2333,怎么现代人取名就张伟李亮王小强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演的色子,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致相。
剃发的清朝官员最后穿着明朝服饰死去,留给最敬爱的嫂嫂一封遗书,一句“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让我唏嘘不已多年不忘。
我回想他跌宕起伏、波澜诡谲的一生,从代兄成婚回门的机灵孩童到坚毅地说“谁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儿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的蓬勃少年,到载誉归来的明朝士子,最后是众叛亲离的投诚官员,也许是他两朝为官的才能、深(恋)情(母)不(情)改(结)的痴心和他嫂子一番为大义而变节的屁话辩解让我不讨厌这个抛弃忠义背叛家国的人。
我痛心他的选择,有时候会希望他不然就奔赴国难战场捐躯算了,但我更伤心谢家人绝不屈服宁为玉碎的气节,我还记得前后两谢的长辈不愿剃发慨然自尽的那个晚上,明月朗朗照进宗祠萧萧,两个人一笑泯去恩仇,不再问天意从来高难测,不再争前谢后谢是非多,从容饮下毒酒,只留下盼望子孙生生不息的愿景,与他们一起逝去的,或者还有明前的宝贵文化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脊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说了数百年,累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逃不过天命衰微、气数将尽,唯有苦天下久矣的百姓在这如漂萍浮沉的命运中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命途已足够令人叹息,国家的存亡和百姓任人鱼肉天下流血漂杵更是国恨难雪又哀怜民生艰难,但是最后我还是难忘致相,他天资过人却名节有亏,他其实脆弱多情但无人可依,他是一甲状元“坐中多是豪英”的栋梁也是两头不到岸的宗族“败类”,是变革中清醒而痛苦的一个矛盾。
他明白明朝去势已不可力挽狂澜却不知道,他可以让扬州惨案不在徽州发生却阻挡不了统治者移风易俗镇压汉人的决心。
致相着汉人服装手持利剑终结自己在别人看来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生命时,他在想什么?
忆昔谢镇垂髫时,遇到一生中最重要最想陪伴的嫂嫂,兄弟同在各有各的期待与执着,天赋异禀考中状元完成士大夫的理想而他老爹半辈子就混了个秀才,可惜大厦倾覆,活着的人进门是满眼委屈思念声声呼唤老嫂子,出门已是跟着一堆清兵在父亲的斥责下转身, 毁誉参半的一生犹如一场大梦,不再是能说浑话的八岁孩童,只是此身虽在堪惊。
致相的秉性真的没变,嫂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利禄名声不在意,不回谢家就不回但是老惦记嫂子,嫂子让他死,他也就利利索索地死了,别的人和事情他早已淡然,就是嫂嫂才是他身上成吨的稻草。
古往今来他人自己的事,就留给渔唱起三更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剧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画面质感很好,配乐也很有韵味,特别是其中的人物各有特色,这样群像式的描绘法是我很欣赏的,从实质来看,每个人物都与主角平起平坐,与其说这是以秀云为女主的一部剧,不如说是从秀云的视角展开的一部剧。
但说实话,前部分由于剧情主要落在家族里,特别是关于贞洁之类的族老会议,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让我一度觉得很“隔应”。
虽然它足够真实,足够还原,但毕竟和现代的价值观差太远了,不但没能让我与女主“增进感情”,反而让我对这部剧产生了反感。
真实和切合当下价值观的矛盾,我和朋友也探讨了很久。
有说真实的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有说片中太过客观的呈现或许会对一些人产生误导。
后来一种观点暂时说服了我:客观呈现是现实主义的尊重,至于正确与否,交给观众去评说。
所以我就抱着这种观点继续看了下去,后来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从玉芬的视角来看,会让观众对这些事舒心很多,但没想到玉芬的故事线也起得雄厚,落得薄弱。
幸亏这些家族琐事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后面的剧情发展与党争、家国挂上边了,也就显得大气了许多,否则天天一堆男人开家族大会,郑重其事地讨论某某人媳妇的贞洁问题,那多不像样。
致卿与致成 本来我是冲着赵鸿飞来的,结果前期剧情中还是觉得致卿比致成可爱多了。
致成太完美了,因而不够可爱。
他好像是天生为当家族族长而生的,天生就有过人的智慧、沉稳的品性、端正的品格,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能也是这个太完美的原因让这个角色缺少发挥空间,导致了他的平庸。
致卿就可爱多了,时而妒忌,时而任性,时而又为朋友两肋插刀,时而又有义气,时而又会为了小利显出市侩。
这个角色的侧面非常丰富,但总让我有点凌乱,他的“不良”好像是刻意要显示出与致成相对比的,他的好来的快去得也快,我总觉得,他性格多面的设置比较刻意,好像没有凝聚在同一个核心上,其变化也是为剧情、为衬托主角而服务的,这就让这个人显得虽立体而没那么生动。
秀云与巧珍 秀云和巧珍几乎就是致成与致卿的女性配置,秀云同样端正大方温柔善良挑不出点毛病,巧珍也是因爱生恨又生恶,最终为了爱而绝望投水自尽。
巧珍这个角色因同一内核而呈现的两面性而立体真实,但死得太“轻巧”,所以有人调侃男主克妻,实质上就是因为这死太“轻巧”,好像设置出来专门为男女主后来的剧情铺路的,过于功能化了。
秀云其实也是有阴暗面的,当知溜找上门,毁了秀才公的声誉,秀云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翻了冷脸,要把吱溜打发走。
站在秀云的角度看,她没错,可站在吱溜的角度看,她在助纣为虐。
吱溜寻父没什么错,他也不是为了钱而来的,可为了家族声誉就该“六亲不认”么?
这里秀云展现出的无情就让这个角色立体了许多,但为了维护女主的美好形象,秀云的无情也就点到为止了。
假设我要再真实一点,秀云的无情可以更淋漓尽致。
因为在这样的宗族观念下生活,秀云她不明白自己也是被奴役和压迫的人,而压迫她的正是她崇拜敬重的亲人们,只因表面太温情脉脉了,温水煮青蛙,让她彻底沉溺其中,甚至最终摇身一变,熬成了奴役者的领头人。
吱溜 这个人物总的特点就是滑稽。
滑稽地登场,滑稽地退场。
一登场,全身破皮无赖劲儿,让人都替秀才公有这么个儿子感到不值。
但这个角色的坚定后来就一点点呈现了。
秀云给他钱打发他走,他不走。
吱溜唯一的目的就是认爹,洗刷自己童年时父亲缺位而受的耻辱。
即便秀才公为了声誉要杀了他,他为了父亲也可以引颈自决。
这场戏我觉得是最精彩的第一场戏,秀才公在他看重的名声与亲生血脉间做选择,他狠辣又不忍的两面都展现出来了,最重要的是把吱溜这个角色突然“洗白”了,原先令人反感的东西顿时变得不重要了。
吱溜很像老鼠,特别懂得变通,也习惯了过街喊打,从来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侮辱与轻视。
逃狱的那一场戏也很精彩,致卿、吱溜、庆春这三个本互相看不起的人,因为同样的目的而结成联盟,同心协力成为患难之交,一场苦难破除了三人心灵最终的隔阂,虽然庆春以死告终,但也很好地升华了这个角色。
清兵入关,剃发令颁布,多少人宁愿断头也不剃发,吱溜却说剃发不剃发根本不重要。
然而下一刻他却被抓了,糊里糊涂给砍了头,糊里糊涂做了谢家断头不剃发的模范英雄。
我感觉这结局设计真是别有深意,吱溜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自己不愿做的事而风风光光进祠堂,得到老爹唯一的夸赞:“死得好!
”致相与格非 虽然说剧里没有大奸大恶之徒,但这两个可以算比较反派的人物了,然而我觉得这部剧结局的厚重感与思想深度,就来自这两个人物的选择。
先说格非,老实巴交的小官,只因被魏忠贤看上,不得已加入阉党,结果被父亲开除族籍,永远不能回故乡。
从大忠大义来说,格非确实不是个好东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亲手送上逼死二爷的圣旨,可以说是叛亲背祖。
当然这是谢家人和天下人的看法,只有身处在格非的境地,才能知道他此时的艰难处境,苟活之中还得顾虑族人的性命。
所以只有二爷懂得格非,二爷才不愿怪罪他。
因为有二爷和格非,在东林和阉党相争的局势中,谢家才有生存的活路,二爷缺不得,格非更缺不得。
可以说,格非抛弃了名声气节,承担了骂名,换取了谢族人坦荡的生存。
二爷之死是最精彩的一场戏,牵涉的人除了二爷,格非,还有致相。
其实这场戏也是政局的一个隐喻。
二爷代表东林党,格非代表阉党,致相则代表清朝。
二爷的死标志东林在党争中败下阵来,格非所代表的阉党暂且取得不安的胜利。
然而这场内部矛盾却激化了外部矛盾,我相信致相正是在事后多年,回味二爷之死时,做出了叛明投清的决定。
因为二爷的死象征的正是明朝清明政治势力的灭亡,国力的衰退,百姓苦难的征兆。
因此后来致相的叛国来得很自然,他是以天下苍生为重任的,而不是只愚忠于一个只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的末世王朝,这一刻他彻底理解了格非,并把格非的选择升华了一个层次,将天下骂名背在了自己身上,换取的不仅是谢镇的生存,更是天下百姓的生存。
致相是本剧最有血有肉的形象,他的崇高甚至比致成更胜一筹。
大祠堂我竟可以从头看到尾,一点不落。
整剧服装场景精美,制作用心,主题深刻,演员表演认真精彩。
剧中谢族人对自己宗族文化的传承和信仰在当今看来就像给我们自己信仰的一次纠正。
善良,凝聚力,气节以及对家国情怀等方面考虑无疑让本剧散发着浓厚历史厚重感,当然对这个时期的封建习俗也有详细的展示。
说说人物,女主人公秀云是最主要的人物,善良,勤劳,美丽,坚韧几乎完全完美,致成正直,有智慧,有担当,有气节同样几乎完美,可这并不是我最喜爱的人物,我最喜爱老秀才格文,这个人物最生动立体,我甚至觉得他才是男主,编剧对此人物太残忍了,前半生不得志,后半生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懦弱,善良,倔强自命清高,甚至老小孩。
这种带有缺点的人物更深入人心,也许最打动我“我还有几个三十年",是啊,三十多岁的怎能不被打动 。
赵亮扮演的这人物我认为也是整剧表演最好的演员,看的出编剧导演也偏爱这人物,肯定为他加了戏。
其他演员表现都不错,特别是几个老演员,为整剧加分不少。
大祠堂以前看过,是部有历史厚重感,展现中国祠堂文化的好剧。
对央视买了该剧首播权却压着不播似乎有了一些见解。
但我想先说说里面的人物。
秀云是本剧绝对主角,善良,勤劳,坚韧,大肚几乎完美,像个菩萨,事实上剧中也几次点出了她和大奶奶一样是菩萨,可这人物我再看后却不喜欢了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完美的,以现在来看无疑她是有迂腐的东西,特别是最后想和致相同归于尽,而致相也真的自尽了,我甚至认为是秀云逼死了致相,因为致相听嫂嫂的话,嫂嫂让他死,他会照办的。
大奶奶具有菩萨心肠,神一般的智慧,每次对家人说的话就像人生导师,对我们观众也很有益,对老儿子格文的爱是整剧我认为最温馨,最醇厚的情感,母子俩老演员出色演技是本剧表演的最亮点,林心如和他们对戏很多,相信受益匪浅,事实上林在后期表现出人物的坚韧一面做的很好,比前面表演出色。
致成的人物性格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完美的。
诚信,善良,有气节,有担当,特别是有大智慧(知道官场黑暗弃仕入商,清带领族人剃发归清是顺应大势,审时度势)。
对深爱秀云却选择隐忍很多人会觉得压抑,不敢爱,我想说这是真爱,是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是个以大局为重点好男人。
致卿放纵任性一开始有病如此我倒不觉得讨厌,可是看到因致成不愿失气节去巴结格非时和致成分道扬镳时觉得这人就是糊涂蛋,和前面救离娘母子人物性格不符,这应该是编剧的疏忽。
玉芬的形象如果是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反封建女性无疑是不成功的,这是一个要批判的人物,这人物我更多看到是任性,自私很盲目,是敢爱,可是跟庆春这样无能又没担当的人私奔放在现代也不可取,她和庆春是我最讨厌的人物。
致相是个让很多人痛惜喜爱的人物,我也喜欢这人物,聪明,果敢,忍辱负重,对嫂嫂的不伦之爱其实并不值得肯定,但就是让人同情,是个让人通惜的人物。
说说男主秀才公(我是按戏份来看),从人物生动性和角色塑造上看我最喜爱的人物。
偏执,懦弱,善良,清高,有点无能,有点老小孩太丰富了,演员赵亮是幸运的,这人物可发挥空间大,演员也出色完成了任务,整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戏有三场,赵亮有两场,一是格文参加科考不中后问苍天,二是格文准备自尽前夜向秀云下跪,三是致成责问格非送格非卑鄙无耻四字时。
我又看大祠堂后觉得该剧想要表达东西很多。
做人要善良,诚信,有担当,有气节。
对国家也要有个人,家族的担当。
可是看到最后我却有点模糊了,特别是清兵入关后,致相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整个谢族在致城带领下剃发归清是背祖变节吗?
都留给我们自己了。
而剧中最后似乎是告诉我们老百姓只要有好日子过,不论当朝者是谁,可是忠君爱国有这怎么说。
大祠堂中很多封建礼仪,习俗比较忠于事实用现代观点看是落后的。
清兵强推剃头令对汉人的屠杀也许给人看了会激起一些民族矛盾,据中最后透露的只要老百姓日子好,谢族人也就归顺新朝当政者似乎与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点出入,所以央视买了首播却不播。
只是我想当时央视如果播放了,像王雨,赵鸿飞,赵亮等演员一定会比现在知名度更高,可惜了。
大祠堂是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戏,但适合观看的人群一定要有一些阅历,文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祠堂》
我个人非常非常爱这部戏,先不说我是不是老赵的影迷,我爱徽派建筑爱到痴狂。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徽商大家族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所有的戏份都是在宏村拍摄的。
这部戏所有的演员都是戏骨级别的,绝对是到任何一部戏里面都挑得了大梁。
而且情节有趣并且有意义。
这其实很难得,因为很多时候一部剧最怕的就是无意义的情节推进,为了有进展而加戏。
这部戏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每一个人物都让我觉得过于得意或者过于软弱。
但是越看越能看透这些人的命数与人生。
先说主线,男主和女主分别娶了别人嫁了别人,女主嫁给了男主的弟弟,男主甚至都不敢多说什么。
最开始我真的是非常愤怒的,这男人也太没出息了吧。
后来我才明白,他哪是没出息,他得为大局考虑啊,他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家族未来的希望。
他后来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心酸,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开始的时候最窜我火的男女主,却成了走到最后的人。
虽然两个人这辈子遗憾太多了,但是也恰恰是这种温润如玉的力量让两个人得以坚持下去,重振家业。
每一个演员都是演技在线,所有的剧情都合情合理。
主要是摄影角度我爱到不行,把徽派建筑拍的像是水墨画里面透出来的景色。
附一张电视剧截图
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以后,心如似乎一直都是在走这样一条路线——温柔善良女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不能和自己最初相爱的人结合,剧中的她总是宽容、隐忍、大气的女性,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奋争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尝到爱情的甜蜜,却得不到爱情的殿堂——结婚。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心如是很活泼的,甚至像小燕子一样莽撞折腾,只是出道时的玉女形象让她只能一路走贤良淑德的戏路,尽管她也在尝试改变,但却没有成功。
不过我仍迷恋着心如,正是紫薇的形象折服了我,博学 聪慧,她和尔康的爱情也是我一直憧憬的。
我想人都是反叛的吧,因为我没有紫薇的博学和沉稳,平日里闹腾的很,所以才喜欢紫薇的角色,我渴望一个有勇有谋的男人照顾我,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更让我羡慕。
既是严酷的封建糟粕也是宗族利益团体想要壮大发展的必然。两星给赵鸿飞的文武双全,太可惜了。加一星给男演员的发型师,都是小髭须,很自然,没有黑乎乎一坨包耳大鬓角和白娘子式的发际线,尤其赵鸿飞用自己的长发,太开脸儿了。
除了女主人设有些圣母、前期男主因病发疯之外,片尾曲报听,其他都挺好的。妆造漂亮,服饰雅致,一群戏骨飙戏,故事曲折,情节动人。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家族大戏,剧中人物有头脑,行动符合逻辑,人设立体。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变迁,家族男人为了祠堂掌权暗流涌动,女人们则负责平衡各方势力维持平和——这才是传统家庭的常规模式,当家族遭受损害需要面对外敌时,全家老小没有一个软骨头。
童年记得地方台播过,记得这个剧名,有林心如,后面找出来补看,觉得很惊艳,剧情、服装造型、场景包括色调以及特有的地方特色呈现都很赞,各种人物塑造也是挺不错的,祠堂这个题材确实是古代挺突出的一面
家族历史剧,挺有味道的...跟着爸妈看完了...
无论被压播的原因是传言里的哪种,都挺悲哀的;好剧无声无息,复制粘贴廉价剧如火如荼。剧名即核心,自然脱不开环境和历史背景,难得的是剧以祠堂的糟粕切入,立足的却是传统文化的「精」——为商有道、为人有骨,哪怕人有千面,大节无亏。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里,依旧维系了阴阳,前谢女人撑家,后谢男人顶天;赵鸿飞的谢致成虽不惊艳,但无论角色还是表演都无可挑剔,是真正的古有儒商。
评分居然这么高,可是,林心如的颜已经不如从前了,再加上当中渗透的对贞洁、无条件的贤惠等品质的赞赏,都让我坚持不下去。所以,5集左右弃了。
看了一点
剧情一般吧
赵鸿飞可惜了,挺喜欢他的。
这部剧可惜了,踏踏实实演戏的一帮演员,没有话题度啊
封建糟粕
最爱心如
很有质感和历史感的电视剧,以一个女人为主线展现了徽州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可惜不火。
明代衣冠比清代僵尸服好看太多
一开始感觉还蛮好,建筑服装礼节言行都很到位,制作精良。但是到后头编剧越来越神奇,搞不懂在想什么,很多人的塑造让人无比难受,想起一出是一出。
冲着赵鸿飞来看的。还有一星扣在个人不喜欢女主的人设和演技上。看完之后感兴趣的角色反倒不是主角,而是谢格非、谢致相、吱溜(谢致良)。每个人的人设都挺饱满(除了女主和最后几集的男主)。有空还不错看的一部剧。
良心剧
正在看第一集,本子不错。提前看了最后一集,诶,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差不多,只能看个开头。。。。。。。
剧情很精彩,林心如的颜值还行呢。
好剧可惜没赶上最佳播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