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24小时》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文/魏铭辰5月20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结构性、多面性、包容性角度,对当代中国城市进行中观层面的全方位观察。
正如纪录片宣传语所说:《城市24小时》,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
影片创新性以时间刻度为纵轴,尝试运用最真实的纪录手法,刻画出城市语境中的人物群像,以此探索城市的“骨骼”与“灵魂”。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郑州、武汉、厦门、深圳、成都五个城市入手,除了对城市景观风物的描摹外,在立意高度紧扣城市发展的相关议题。
影片从小故事切入,细致呈现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并由表及里直指社会现实、关注多元群体,提炼出中国城市的共性特征:快中有序,和谐共生。
城市“结构性”展现勾勒新时代蓬勃图景以时间刻度为纵轴,流动的景观为横轴,各色人物的生活共同组成“城市坐标系”中的定点。
《城市24小时》别出心裁地选取中观纪录视角,梳理出城市“结构性”的运转模型。
当人们日栖于楼宇屋檐之下,城市的运转机制往往被大众忽视。
如此,影片紧扣时间为标的,重新描绘出城市的层层肌理。
纵观第一季中的五座城市,“快中有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表征,镜头在刻画城市详尽样貌的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央视网)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人们在热干面的叫卖声中苏醒,一口浓香是对一整天忙碌的最大鼓舞。
忽远忽近的豫剧声调,是中国铁路干线繁忙运转之外的一抹别致独白。
山河土地之上的摩天高楼比肩相对,却也惊叹这四十年光景恍如奇迹。
心中所有的诗情画意都伴着暖阳,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映衬在沙滩和柔波里……时间是一把饱含深情的尺子,丈量出每一个普通人远行的距离,也标记着每座城市飞速变迁的毫厘。
城市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每个小我在巨大城市“机器”结构中发出的声声共鸣,这城像一座巨大的丰碑,印刻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坚守。
城市“多面性”探索关怀小人物奋斗历程《城市24小时》(第一季)对现实议题、多元群体的关注,秉持着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初心。
各行各业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共同组成城市丰富多彩的意义内涵,揭示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依旧是以人为核心的场域,情感依旧是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图片来源:央视网)在武汉,你拨开创业风潮里的迷雾,共同见证青年人面对失败后的乐观向上;在郑州,你目睹医疗场景的紧张有序,再次致敬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严阵以待;在成都,你体验熊猫养护员的职责,深知与“可爱”相伴需要付出加倍的悉心照料;在厦门,你想象远离喧嚣的秀美,在鼓浪屿化身只为恬淡动容的文艺青年;在深圳,你正身值“发展奇迹”的潮头,透过每一位年轻人的目光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聚焦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历程,从故事中展现城市的真实色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与“气质”,但让这些“落地”的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的小我:是火车站值班站长,是长江大桥的维修工人,是早餐店店主,也是互联网员工……每一个小我都以不同面向诉说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现状。
镜头里,城市“有血有肉”的全貌被真实记载,这份“真”与“情”也跨越距离与观众的心走得更近。
城市“包容性”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时间是永恒的刻度,尤其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只有铭记来时路,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蓬勃生长。
当今的中国城市正面对新旧时代更迭的变革,本土积淀与外来竞争的重重挑战。
每座城市都在探索的征程里,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似乎通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镜头,观察到中国城市发展之道的核心——和谐共生。
(图片来源:央视网)美美与共,方有大同,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在复刻编钟的演奏声中再现千年的旋律;在豫剧小小学员的唱式中感触文化的传承;在光谷街头的人海里紧握机遇的来临;在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十字路口前重新出发。
我们看到了城市在快速前进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铭记优秀传统,海纳更多元素。
中国现代化城市的未来是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是对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图片来源:央视网)除此之外,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创新性推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互动模式:影片+受众参与,而最终呈现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喜。
《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与网易云音乐客户端开展的#我与这座城市共处的1小时#活动,深度挖掘用户的生活感悟、城市故事,仅开播第二天,已集纳3400余条用户个人组成的“城市1小时”UGC,更像是中国城市的全景接力与生活分享秀。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图片、短视频、故事视频等方式在微博端发力,与网易云音乐合作的活动话题在微博端阅读量超200万,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话题量也过500万。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与受众面对面、心贴心才是硬道理。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者,跳脱出一贯微观或宏观的视角,对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4个小时的流转中,不同城市的景观被全面展现,“人”与“物”紧密勾连,使每一座城市具象出独一无二的“气格”。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所言:“城市的标志物是它那目的性鲜明的、无比丰富的社会构造。
”当我们常为感叹城市同质化的外在,似乎忘却了每一个个体才是城市的根本。
“城市让生活美好”的同时,是每一个“你”让城市变得更好,回归对个体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脚下的土地,预见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标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最喜欢的节目纪录72小时,所以才有了兴趣,没想到一口气看完。
与日本的纪录72小时相比,可以看出制作团队想要借鉴却不屑复制的心态。
原因有两个1 24小时在这个系列里定位尴尬,节点与对应内容大多没有合拍,到最后基本是吃-玩-工作生活几个固定方向。
简单来说,没有表达出在这个时间用镜头对准这些人的必要。
所以会有一些脱离24小时概念的片段,比如鼓浪屿的音乐会,比如郑州火车站的部分。
甚至有回溯时间这种打破当下的手法。
但也有因为24小时的概念而能够捕捉到别的概念捕捉不到的部分,比如香港深圳的放学高峰,比如富士康普工的两小时六局。
纪录72小时的时间是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城市24小时的时间是拍摄对象的时间,定位的差别造成了关注个体还是关注群体的效果反差。
2 这类纪录片的目的应该是用固定时间和地点来得到宏大叙事的剪影,以小见大。
我喜欢72小时的原因就是它用这个方法达到了关注个体的极致,通过节目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与此人的相遇,不仅是有关此人的完美简介,也是成就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三者缺一不可的一句话故事(当然更多是因为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场所)。
24小时首先拒绝了关注个体这件事,在任何“关于这个人,这件事想知道更多”的时间点这部剧都做到了戛然而止。
我想知道成都卖辣椒面的那家店的老板的母亲怎么了,想知道在鼓浪屿开啤酒店慢生活德国人的故事,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跨境去香港上学的深圳小孩,……留了很多疑问。
但这应该也是保持时长的一个方式,只是,用片段剪影个体,还是用片段企图指向群体,在时间极致固定的这个纪录片概念里24小时可能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即便有很多遗憾我还是很喜欢看的,特别配合日谈公园最近关于城市排行榜的节目,都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中国看世界,十分收益。
而且那些简略而成就的丰富也让这片子看起来真的一点都不无聊。
我严格意义上不是100%的成都人,我和我父母的籍贯都在川中一个小县城。
在某沿海小城市出生,到了9岁才到的成都,18岁出国。
这部片子里所传达的那种所谓“老成都”的悠然境界,我不置可否。
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我的确是去过的,但那也是出国两年之后再回来想接接地气,体会一下所谓“老成都”生活了。
泡杯三花,可惜的是作为半个成都人,我打不来麻将(四川话,就是不会打的意思)。
再掏一下耳朵,中午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吃10多块一盘的盒饭,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我最初到成都的时候是住在水碾河,那是一个银行的老职工宿舍,五层楼高,不通电梯,住在顶楼虽然夏天很热,但我经常喜欢爬到楼顶去看在猛追湾的电视塔。
下课之后有时能遇到用扁担或是摩托车驮着两个大黑木桶卖凉面豆花(一般这种车子上还放了个喇叭,里面虚幻地播放着摊主的吆喝:“凉面豆花er“)可惜,这种比较接成都地气的市井生活只过了两年。
之后就搬到三环路旁的新房子,周围全是安置房和没有拆迁的城乡结合部。
一种非常粗粝、半原始的状态,仿佛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新陈代谢。
出国之后每年回国一次,感觉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地铁通的线路越来越多,以前自己总是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浑然不觉。
当作为一个留学生被强制从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每隔一年再放回去一段时间,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人的感觉是十分真切的。
快速进行的城镇化,给我带来的冲击,我作为一个所谓的“成都人”每次回国都要借助大众点评或者某某微博、微信公众号才知道哪里好玩了。
每个中国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古镇,上面有卖烤羊肉串、烤鱿鱼的摊子,有所谓的原生手工艺品,实际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多半有一个抱着把破吉他卖唱的伪文青,安抚着远道而来集体刻奇的人们。
我不知道,我还是否有资格评价成都了。
疫区中心的武汉,到底怎么样了。
可以说是最近每个人,最想知道的真相。
看起来,似乎不容乐观。
从23号封城以来,武汉连续多日一直被大雾笼罩。
城市主干道长江大桥,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
曾经最热闹的汉街,空无一人。
拍摄封城日记的阿婆主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空的汉街停车场”。
志愿者黄小丫说,“像灾难片”。
但幸运的是,这不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空城”。
留在城市的900万人,还在尽量的,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
超市挤满了来买菜屯粮的人。
虽然匆忙,但也不忘挑拣一下。
无人机也捕获到了一些角落里的工作者。
全副武装的外卖小哥,负责清理垃圾的社区工作者;
以及雷神山医院工地上,整理电缆的工人们。
在武汉香港路居住的外国人Ben。
还能在街边,意外邂逅一只流浪小狗。
武汉,似乎只是暂时的安静了。
毕竟,热闹的武汉,才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城市24小时》武汉篇(2019)
说到武汉,一定少不了一个字,难。
吃早饭,叫“过早点”;有个特色出行方式,叫“过江”。
方方面面,都有点“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意思。
很多人知道,武汉特产热干面,大街小巷都有。
但很多人不知道,凌晨五点开始,上万个早点摊,就得开始备货。
几乎每三个武汉人,就有一个人吃热干面过早。
开面店的李思偲,一早上就能卖出几百碗。
光是重复着“多少辣”、“加香菜不”几个简短问题。
就能把一天的话说完。
其中还有个要紧问题,“要不要汤”。
(避免因为时间长了面条变干)买面过早的武汉人,时间紧,排队长。
讲究得不多,“有味”就行。
吃热干面的姿势,也不得已变多了。
搬个小凳蹲着吃,站着吃,走着吃,边过马路边吃。
还有边拌面边走路的技能。
丢掉面碗,到了八点,就要正式开始一天繁忙的生活。
路上,也有点难。
武汉被江划成了三部分,隔得有多远呢。
有个不新鲜的段子可以说明——“你在武昌,我在汉口,那我两就是异地恋。
”热门线路,有两条。
一条,是连通武昌与汉口的轮渡。
轮渡上,有过江运货的搬运工人,骑着电车的外卖小哥,戴着遮阳伞的游客。
还有一条,是终点站到“光谷广场”的地铁二号线。
这里,几乎全天24小时,都是高峰。
车上的人,只有「人很多」和「人更多」的区别。
热闹的光谷,也理所当然的,聚集了全城最难的一群人。
创业者说,像他这样创业失败的,每天有一百多人。
连街边卖小吃的小贩,都被逼着有了危机意识。
开口就分析起p2p和应用程序的前景怎样。
人很多的光谷,注定,只容得下有限的一小部分人发光。
丁义彪,光谷周边120万大学生曾经的一员。
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武汉,即将进行他第96次创业演讲。
说是创业者,但并不风光。
街边无人地方找到一面玻璃墙。
就匆忙开始了演讲预演。
正式演讲前,还搞错了演讲对象。
演讲不算成功。
还是资本大厦前面,他避开了楼梯。
选择了草垛前面比较少人聚集的地方。
吃起了配色寡淡的盒饭。
但最让人头疼的是。
在光谷,想进来的人,进不了;想出去的人,也被困住了。
有全市最全的九种交通方式。
偏偏,找不到一条能快速回家的捷径。
换句话说,就算是开私家车的有钱人,也不一定能左右光谷的速度。
而真正能左右城市速度的武汉人。
没钱没势也没名气,叫修桥工。
负责对象挺庞大,整个长江大桥;但他们的存在感,少得几乎没人看见。
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铁路故障。
再用最快时间,接受付出被遗忘的事实。
挺难的,但他们自己,有点小得意。
修桥工之一的陈卿明就自称,“养桥世家”。
对于武汉人,许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
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脾气冲,不好惹,是包括《城市24小时》导演张旭在内的很多人。
对湖北人最普遍的一种印象。
难,是武汉人,或者说现代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事。
但武汉人擅长的,是难里找乐。
一年约一回的跳东湖、冬泳,听着就觉得冷水往骨头里灌。
但武汉人,越冷,越觉得痛快。
生活里的难,不少。
但武汉人永远能在现代社会的间隙里,找到那么一亩三分地。
用来纯粹的沉浸一下个人的精神世界。
方式,也特简单。
江边,年轻人依偎一下,谈情说爱。
老人家呢,也可以广场舞、剃头、弹琴。
还有可能,是一些社交方式上的小改动。
或者,一张5元舞票;或者,一个改良版交谊舞。
“三步踩”,就是武汉“老人们”的自娱方式。
学起来简单,跳起来容易使劲。
“三步踩”老师李承红,赶上过武汉最好的时候。
22岁加入武钢厂,后来遇上下岗潮。
但幸好,因为“三步踩”,和一家舞厅。
得以和同样念旧的工友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从工友,慢慢变成了彼此的舞伴。
时间,也回到了轻松的80年代。
民谣歌手冯瑶,给武汉写过一首《汉阳门花园》。
有句歌词是这么写的——车子多,人也多,满街放的流行歌只有汉阳门的花园还属于我们这些人老武汉人,想念曾经的武汉。
新武汉人,希望尽快在武汉拥有一席之地。
但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热闹的夜市里。
宝成路、吉庆街、中山大道......是武汉晚上十点过后,最热闹的地方。
琳琅满目的商品花了年轻人的眼;笛子和二胡,愉悦了老人们的退休时光。
但叫当地人说,最“有点东西”的。
还是雪松路的小龙虾之街。
让应该秉公执法的城管,都陷入了情法两难的窘境。
街边露天的空地,永远比室内桌椅板凳抢手。
红色塑料板凳排开,蒜蓉龙虾端上桌。
以盘子为圆心,画上一个圆。
都是食客们切磋吃虾经验的地方。
武汉人的一天,从一碗匆忙的热干面开始。
结束在夜市老板们收回桌椅,清空街道的时候。
发现了么。
开启了武汉凌晨的,和见证了最晚时刻武汉的。
是同一群人。
算不上伟大,甚至存在感薄弱,不过是街边的一群小贩们。
但,却让1500万的武汉人,能满怀期待的醒来。
等待着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
在武汉,有许许多多尘世的烦恼。
武汉人,在难着苦着的同时。
也懂得抓住一些微小的幸福感。
才让武汉,既没有沉迷于曾经的辉煌。
也没有被快速发展的资本吞没。
变得既坚韧,又温暖。
就像热干面之于武汉人,修桥工之于长江大桥。
看起来,不过是一砖一石的作用。
但汇集起来,却可以扛过许多想不到的难。
不管是穿着职业装的乘务员,还是大街边拿着蒲扇乘凉的大爷。
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武汉。
武汉分集导演纵雨,说起武汉人时说过。
武汉人,有一种藏着的豪杰精神。
嘴上满不在乎,心里揣着江湖愿景,渴望成为豪杰。
就像最近疫情中出现的无数武汉人。
没有什么很大的力量,但都在尽己所能的,帮武汉这座城市。
哪怕是外卖员、车主、餐馆老板。
都能用自己所能,最大可能的,给武汉带来希望。
还有900多万人,选择相信武汉。
留在这里,等它慢慢变好。
封城第五天,武汉迎来了大晴天。
派爷一个武汉朋友说,那天他清理了房间。
给阳台上的黄瓜藤浇了浇水。
把冰箱里剩下的一点芝士,和着火鸡面拌着吃了。
躺在沙发上,难得的晒了一次太阳。
就像最近疯传网络的这张图。
热干面,被隔离了。
但所有人,都难忘它的美味。
就像我们,永远难忘身边一个武汉朋友,火爆但好笑的性格。
难忘武大樱园的春意。
难忘小时候背诵《黄鹤楼》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难忘那个约好去户部巷、昙华林打卡逛吃的朋友。
在看武汉封城视频时。
派爷也明显感觉到,难忘武汉温暖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派爷相信,武汉街上的红灯。
过不了多久,就会真正的亮起来。
到时候,就可以大声说。
武汉,其实一直很温暖。
几个数据,哈哈,瞎记录。
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厦门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品类超过200种,占领着厦门80%的市场份额。
只有400万人口的厦门,每天消费海鲜近400吨,这要归功于旅游。
鼓浪屿:一万多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占三分之一。
每年有超过7万对新人来这拍摄婚纱。
淡季只有两天,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鼓浪屿是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诞生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钢琴博物馆。
每天大约有5万游客和市民通过轮渡往返厦门岛和鼓浪屿。
仅隔600米,单次航行只需要8分钟。
80年不间断航行。
面积只有厦门市十分之一的厦门岛。
第八市场: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九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下来,成为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农贸市场,同时也是最文艺最新潮的市场。
厦门大学:人工敲钟已经97年。
一天一共敲19次。
包括上课、预备钟、下课。
每年有600多万人次游客。
一直想说,通过纪录片或者其他形式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
《城市24小时》五集,先看了第一集郑州和第五集厦门,提到这两个城市你就会想到的东西。
提到郑州就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对于郑州,相隔太远,几乎是跳着看:把省会拉给郑州的火车,铁路人、还有胡辣汤、面、豫剧、富士康等,对于北方省和城市没有太多好感,总感觉活力不足,而最新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硕果仅存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也是显现了这点。
第二集从厦门开始看,虽说厦门城市不大,可名声不错,加之同省,画面一开,活力铺面而来,厦门就是鼓浪屿和文艺,鼓浪屿就是钢琴,文艺要去沙坡尾找,在沙坡尾的理发店中,悠悠的吊顶风扇,老式的理发室,还有从小在这家理发到大的84年小哥,倒茶喝茶话仙的开怀,这些画面有些港式电影的文艺,也许不能这样子说,这就是专属厦门的生活气。
海边、海鲜、厦大、敲钟人对生活的热爱、开朗和积极,新地标,岛内岛外桥梁联,鼓浪屿与600米外环岛路,于是,小视角一定,轮渡船员与检票员的一家,放假时间不一,8天一次的重聚,还有下班回家吃饭,三代,父母,小孩,不管是怎么样,也是片中所说,无数中国式家庭相似的一种。
后续在看三个城市的24小时:深圳、武汉和成都,越发觉得无聊。
中央级别的电视台拍出的纪录片感觉干巴巴的,毫无特色,中规中矩之极,幸亏只有5集,吃国家饭、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拍不出也不想拍了,缺少了一份热爱,做什么的都普普通通。
于是对于这三个城市,你可以想象的到的,就是他们所拍的,深圳就是前沿科级之城、香港的相邻、小渔村跟大城市的沧桑巨变等,武汉就是热干面、武汉话、铁路,成都则是大熊猫。
衣食住行,然后就是方言,郑州、武汉、成都和闽南话,大概围绕这个拍个名曰24小时的城市,并没有显出各个城市的特色,想要拍出下班后,大家巨嗨的场面,可是连这些个场面都显得如此的不伦不类、不敢放开,死气沉沉。
这个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特色能让我给个多少分,认真想了一圈,好像只能一分给厦门片中悠悠而转电风扇和成都片中画面一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气魄。
纪录片 《城市24小时》通过拍摄:进货人、拉货郎、卖面人、理发店与餐厅老板等人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展示了厦门的24小时,以原住人与外来人的不同生活视角来揭露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里新旧变迁,冲突矛盾与融合。
导演用镜头跟随着城市生活的参与人之一,以一个厦门人的视角,客观的记下城市在24小时内的经营运转。
旧与新,是旧的原住民与新的住户游客相互融合,是新的鼓浪屿发展道路与传统人力板车拉货的配合,是菜市场的古老存在与他的新潮元素添加,或是木偶戏与传统歌的空间并存,变老的人与事物,习俗与各处新来的人带来不同风情,与新兴发展方向的对比融合,以及在快速发展下,厦门作为沿海城市在“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地位,从微观视角出发,以不同身份市民为了生计,在各自岗位上为城市经济的连转运营做贡献,展现了城市发展,离不开这些个体的努力工作。
导演用视听语言按时间顺序的剪辑为新与旧并存,做出了和谐共生、互相包容的真实记录。
片头用一个展示城市的延时镜头,与流动的车灯,逐渐变换的机械齿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告诉观众本片的主题内容是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篇中大量运用了远、全景别拍摄城市远景全景,在展示城市间不同特色风景的同时,也印证了篇中所处的时间。
在拍摄不同人物的工作片段,到大远景以及中近景的切换,暗示了城市里还有许多与片中人物一样,在辛勤劳动的民众,拍摄的部分也只是城市中偏安一隅冰山一角的存在,给出时间,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与联想,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多次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使用跟镜头,镜头的晃动感,能使影像更加真实动人,具有生活气息的片段,能让快节奏发展的城市,产生一层慢生活的温暖感情。
如何在影片中展现过去与现在的连接?
导演使用了一个跟镜头,跟着老年夫妇提着乐器穿过一条所谓鼓浪屿最窄的小巷,如同穿越了时间回到过去,连接未来。
………………(上个月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写完,咕咕咕)
带着对湖南摄影考试的心理阴影,在考试的前一分钟一直拿着笔准备开写观影笔记。
真的写了超级多,有一张半的a4纸,这个片子让我在考场开心愉快的结束了编导笔试。
幽默的解说词给观众亲近的感觉,而且毕竟在湖师大,配置还可以。
感官还蛮好的。
而且这个片子特别的好分析!
真的是爱了爱了。
希望接下来的面试加油啦!
湖南编导生2020!
以下只是一些随手的记录,希望有一天能够有钱有闲真的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1、郑州:也许你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也许明天就会路过郑州火车站银基商贸城二七纪念塔胡辣汤郑州莆田车站(调车作业)豫剧、梨园春紫荆山路陈砦村郑州国棉四厂西郊烩面(四厂烩面)富士康新郑机场张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即使外表一样,代表每个城市的故事却是唯一的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过早(码头气质)、热干面汉阳:玫瑰街过江、武汉长江大桥司门口武汉江汉关大楼二号地铁线的人多光谷,光谷资本大厦武汉大学(老斋舍,樱园)人的一切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生活,真是个沉重的词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武汉东湖、武汉楚天台《汉阳门花园》bgm《归元》归元寺庙六渡桥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武钢、宝钢、红钢城知音号游轮(三步踩)汉口夜市、吉庆街、宝成路夜市、中山大道 3、深圳:还有比跑得快飞的高更刺激的吗?
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中金(投行)深圳福田三和人才市场深圳南山华强北商业区,一米柜台赛博大厦,一米台面城中村千间房屋一张床,百亩田地三顿饭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跨境儿童深圳北站,香港西九龙园岭小学科兴科技园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胡润财富排行榜”深圳书城:当整个城市堕入黑暗,这盏灯仍然为你点亮栖息精神的永无乡 4、成都熊猫基地鹤鸣茶馆、抚琴社区茶馆,碧潭飘雪(茉莉花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再瞌睡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可以在一杯清茶中得到和解玉林菜市场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得见的地方藏着修仙娱乐,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勤劳能干宽窄巷子农家乐、徐家大院天府软件园成都人才落户九眼桥酒吧街西岭雪山余生很长,何事慌张5、厦门: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厦门海鲜(水产品)时令和新鲜(400万人)鼓浪屿海沧大桥跳岛、厦门岛,厦门高崎机场船的引航员(高级引航员不足200人)八市菜市场(文艺而正宗)沙茶酱沙坡尾(追星和怀旧—文艺)(拉呱,聊天)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BGM《鼓浪屿之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曾厝垵厦门软件园圣妈宫娘娘无锡:梅花天心台、念劬塔、岁寒草堂、开原寺、清芬轩
这么好的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给这么少的分数。
每一集都喜欢。
越看越感动。
尤其厦门那一集。
东北口音一出来,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有趣的地方也多。
印象最深的是成都软件园那几个直楞楞站着的人,随身携带物品的展示。
最后一个人狡黠地一笑,浑身上下只有一把钥匙(还有个什么忘记了),也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但是导演没接着说下去。
还有九十岁的成都老爷爷,他孙子已经是爷爷了,他还在厨房里做回锅肉呢,这也太可爱了吧?
喜欢每一集洋溢出的烟火气。
敬佩编导的才情。
期待能有下一季。
如果没有第二季,打算再看第二遍。
boring
每个城市不同的市井人文、地理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死🐴了
深圳这集看得我真他妈恶心
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
温暖的平常生活喜欢深圳
生硬刻板的城市记忆 还不如我了解的郑州深圳
1.众生相的郑州:郑州火车站,服装批发市场,国棉四厂及烩面,富士康及张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起于码头的武汉,城市大、韵味足、江湖气,杭州太小太妩媚;3.深圳:投行、三和人才市场、南山科创人工智能、华强北与创孵、南头古村、深圳湾口岸、共享家庭;4.成都:熊猫、茶馆、玉林菜市场、宽窄巷子和锦里、农家乐、 天府软件园、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太古里、火锅、九眼桥商业街、酒吧、书店;5.厦门:鼓浪屿(民宿)、厦门岛、港口引航员、农贸市场、沙茶面、沙坡尾、厦门大学、西式音乐、曾厝垵、厦门软件园、厦门港。
辣鸡
高配(山寨)版NHK纪实72小时
想去成都看熊猫
本希望打破刻板印象 結果很失望
一盏碧潭飘雪
浮光掠影,居高临下,粗糙、失真。
感触不大
一个山寨72小时的documentary囧 制作团队看起来像是一群年轻人 拍得不好 但能帮我了解其他城市 还是很不错!
看到了每一个城市的现实与浪漫…郑州火车站终于要交班的站长大姐,武汉每天过早卖几千碗热干面的小伙子,深圳城中村的开了三十年小卖店的大妈,成都大熊猫基地每天和熊猫斗志斗勇的小姑娘,厦门和老伙计们组个电音乐队为游客演奏浪漫歌曲的老爷爷…他们操着当地的口音,虽然只出场几分钟,却代表了那座城市的气质…
效仿NHK的著名人文&生活纪录片系列节目"72小时",,,不过此片幅比日本同类长些,聚焦当地地标,典型场所,及部分代表人群个体。
最后每个城市都在拍高新园区……
只看了深圳这一期 只能说 给人们看见了他们想看的 不想看的那一面就不会展示 感觉好糟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