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容有关的评论:树象征着生活,木头象征着人际关系,雨象征着情感波动,马象征着自由和愉快理解了这些象征后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外出偷马》是在讲如何与过去和解,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
贯穿全片的树倒、伐木、运木,是主人公和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关系反映,木头刚下水时还算有序,主人公和父亲的冲突尚未显现;一路上主人公与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木头纠缠一团无法顺流而下。
如果说找回自己是这个故事的正题,那么被别人偷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故事的反题。
约恩“偷”走了拉斯的农场,(在主人公看来)拉斯“偷”走了自己的父亲,在拉斯的父亲看来主人公的父亲则"偷"走了拉斯的母亲。
就像《大卫·科波菲尔》的前几页所说的:”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这部电影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包含的要素也相当得多。
看到最后才知道全片的立意是治愈的。
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把河里用来解开纠缠的木头的绳子留下的伤痕紧紧握在拳头里,而今主人公的女儿以离开默许了主人公一个人在挪威与过往和解,“痛在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决定。
“是啊,也许痛是难以放下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且应该这样做。
与内容关系不大的评论:台词这么少的电影其实看得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发现好的片子不需要太多台词也可以很好。
到处都是的象征手法,高超的镜头语言,点到就收的音乐效果,如画般漂亮的北欧风景。
“你可以思考”,“然后放下”。
语言显得苍白,甚至很多余。
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门槛,需要一些耐心去欣赏,去读懂。
有生之年要去北欧一趟。
由汉斯·皮特尔·默兰德指导的影片《外出偷马》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外出偷马》改编自Per Petterson的小说《Out Stealing Horses》,《Out Stealing Horses》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在这里只对电影进行一些探讨。
本片用极简纯粹的视听,接近于记录片的画面和原声,讲述了一段传统的父与子、暮年回首往事的故事。
但其内部对立不断闪回的剪辑、意识与现实交融、自然而又原始的剧情流动,让人潸然泪下、惆怅不已。
一、冬与夏 影片一开始直接呈现北欧的潺潺流水、黑岩、山峦、浮云以及看不到边际的繁茂森林,伴随着老年Trond的沧桑独白。
紧接着,一连串欢快的如同牛仔驰骋的音乐响起,其中奇特的打击乐器声像是有魔力一般,打破了这份静寂。
红衣少年脚踩浮木在河面漂流,瘦削的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一场梦就开始了,恍然间明白那音乐是这场梦的驼铃。
整部影片的特质都如同北欧森林一样冷冽、幽深、静谧和平淡,但是隐藏在这阴冷、肃清的环境之下是每一个角色之间的暗流涌动。
挪威和瑞典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给角色赋予了安居世外的气息,隐忍内敛或是乖张异于平常都变得合理,冷漠与真挚开始交融。
此外,因为闭塞的环境(单一地貌和不善言谈的人际关系两方面)会扩大我们的其他感觉,尤其是听力——小孩的哭叫呻吟声、女子哼唱的声音、男子的喘息声、水泡爆裂声、木炭火星四溅声这些碎片化的音节像是符号一样在电影里反复出现不断被感知,成为了自然的白噪音,其穿越了时空甬道,在人与事中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
全片因为一直在1999年和 1948年两个时间点之间闪回,在冬与夏、冷与热之间不断交替,大段旁白加意识丛生,有些观众来不及接受信息并思考,我将简单进行一个梳理。
影片开端垂暮老矣的Trond一个人独处郊外木屋,孤僻、嗜睡,他预感自己即将死去。
与Lars重逢后,被雪覆盖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Trond开车晃神造成的小意外让他重新想起多年前因交通事故死去的妻子,他才发觉自己独处度过的严寒已经数十载,他想起了自己人生的夏天——童年时期和父亲一段“外出偷马”的时光,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父与子的关系贯穿始终。
二、生与死 父亲问Trond为什么不割那些荨麻草,Trond说会扎伤手,但父亲却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痛,那么就不会痛。
”一语成谶,此话永远留在了Trond心里,裹杂着他对父亲的喜爱敬佩挥之不去。
Trond外出偷马时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被铁刺划伤了手臂但他一声不吭。
当好友Jon在他面前发了疯一样残忍毁掉一窝鸟蛋,起风了,林涛阵阵、百草齐舞、虫蚁骚动、野兔疾奔、夜枭振翅。
Trond愣住了,站在天地之间的他呼吸不畅心率不齐还是头一次。
当他第二天得知因为Jon的疏忽造成了Lars不小心枪杀了自己的胞弟,看着小棺材放入墓里,Lars不安地乱跑和哭喊,那子弹就像是打在了Trond的心上,幼弱的他头一次有了生与死的概念,但不成熟的他面对“生命为何如此脆弱”这个问题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只感到了阵阵恐慌。
此时回到了1999年,Trond路过别户人家听到电视播放俄国炸弹袭击了格罗兹尼,造成了大量伤亡, 但此刻他已经明白如何面对死亡。
再次回到1948年,有件事与此相关。
和Trond父亲一起工作的Franz险些被倒下的巨树砸中,但是他却说:“我把我的血和命运混在一起,顺其自然。
”这句话让Trond对生命这件事又有了几分见解,他在不断成长中。
三、爱与性 这是电影着力描述的一个点,Trond正值青少年性萌动时期,他爱慕上了lars的母亲。
lars母亲裙子的撩起、皮肤的裸露、浸湿的内衣都让Trond难以按耐内心的骚动。
趁着lars父亲和自己父亲忙于工作之际,Trond一点点试探,鼓足了勇气拉起lars母亲的手,挽住腰肢,摩擦脸颊,不尽缠绵。
爱慕lars母亲这件事除去Trond本身性觉醒的原因,还在于他长期缺乏母亲关怀,将依恋渴望母亲的感情同对其他年长女人的幻想混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接替或者说传承了父亲的行为。
父亲和lars母亲那些暗中的亲昵都给Trond造成了潜移默化地影响,父亲是Trond的英雄,他想效仿父亲的一切。
当lars父亲发现Trond正在和lars母亲调情,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刚刚失去次子的痛苦还未全然消散,眼前的事无疑是晴天霹雳。
果不其然,夏季的大雨伴随雷鸣如期而至,就像Trond和Jon断交那次一模一样。
雨中的Trond有些彷徨,他开始质疑自己刚萌芽的爱情,以及第一次对父亲产生一种刺痛的怨恨。
这次的对峙依旧是波澜不惊,没有一句争吵和肢体冲突,最后在父子之间游离的眼神接触中得到了缓解,但是这次争执同样为后来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Trond发现父亲和lars母亲关系后正式与父亲决裂,由继任父亲变成了“覆灭”父亲。
当他挤开坐在河边的两人,固执地端坐在他们中间时,这是他对父亲的第一次挑战。
Trond由原本对父亲的依赖、崇拜、敬爱站到了父亲的对立面,像是一个父系动物族群,新王来到了老王的面前,争夺权力、金钱、以及爱慕的女性。
Trond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他在逐渐向他所渴望的勇敢无畏的男子汉靠近,也就是他曾经心目中父亲的样子。
四、逃与离 父亲的消失以及妻子的逝去这些都让 Trond如鲠在喉,常常有溺于水中窒息的感觉。
1948年,Trond和父亲最后一次外出骑马,他从马下跌落,父亲伸出援手,Trond一阵犹豫之后毅然拒绝,此刻的他还没有完全从与父亲复杂矛盾的关系中走出,他想要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走出父权的阴影。
在河边发现漂流的木材全部聚集到了一起,Trond还没等父亲说任何话就带着绳子一个箭步跳入河中,在刺骨冰冷的汹涌激流中,冒着生命危险将绳子拴系在了卡住的木头上。
这一次他接受了父亲的援手,和父亲一起拉动绳子使木头堆成功松动。
Trond掌心因为绳子摩擦留下的伤痕是那些荨麻草未曾留下的,他已经能决定自己的疼痛,以及自己的人生。
那些漂浮在河面的一根根木头像是积压在Trond心头上的一件件过往之事,这一刻全部释然。
1999年的Trond最终也与lars和女儿和解,那些沧桑岁月中的琐事像雪一样消逝,Trond也和过去那段千疮百孔的人生达成和解。
Trond再次回想起父亲离开那天在钢架桥上跟他所说的话;回想起母亲用父亲留下的微薄钱财为Trond购置的西装,那一刻他已经代替父亲,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人;回想起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里所说的每个人是否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也许有时候我们并不是主角,总有些人会代替我们,但是那段“外出偷马”的岁月是无法抹去的。
最后,Trond又幻化成了少年形态,行走于山峦之间,音乐再度响起,这是生命的回溯。
那个夏天之后,Trond再没和父亲见过面。
然而父亲对他的影响却深远长久,直到他回忆这段往与父亲最后相处的快乐时光才蓦然明白,也懂得了父亲在那个夏天想要告诉他的:坚毅勇敢直面人生。
电影以主角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与回忆、在少年时期与老年时期之间来回。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却描摹出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既有年轻时的彷徨跃动,也有老年时的宁静孤立。
一段成长时期的往事,看来平淡简约,却在呈现出成长伤痛的同时,解开生命的困局。
摄影美到窒息,对剧本的还原度极高。
不是没有见识过这种故意“反故事”“反语言”的作品,但是一看始终是充满疲倦。
无奈看着那个评分的确很高,所以耐着性子再仔细检查一遍,想知道究竟是“皇帝的新衣”还是“遗漏的古董”。
首先,原著是一部非常出名的小说,虽然没有看过,但是毕竟数字是比较科学的证据。
据说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语言本来就是很难评价的艺术,何况电影把主人公,老头特龙的“自述”很贴切的带着“游离感”的“叨叨念”。
下面这一句“我们去偷马。
他是这么说的,人就站在小屋的门口,在我跟父亲来这里过夏天的时候。
那是我十五岁,一九四八年七月初的某一天,三年前德国人撤走了,但我不记得我们谈论过这些事。
至少我父亲没有,他从来不提战争。
”就是我找来的原句,找到的一个例句。
很明显——简单。
电影明显没有按照原句来,但情节跟得很紧。
情节还原也是花了点工夫的,因为我的性格无法让我接受其节奏,所以我得花多点时间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主人公特龙本来跟着父母和姐姐一起住得好好的,有一天父亲买了块便宜的农场,而且只带着我一起去到这块地劳作。
说白了就是砍木头,运木头,卖木头。
而特龙作为一个孩子,那自然是边玩,边工作,边成长。
对于特龙而言,跟邻居约恩一起去盗马是最难忘的事,不仅刺激,而且还意外地感受到他人世界的迷离(约恩为什么会突然对鸟巢里还未孵出的蛋下手,而又显露痛苦绝望的表情)。
后来特龙在父亲口中清楚了原因:约恩负责照顾一对双胞胎弟弟,可因为他贪玩外出,结果双胞胎弟弟在家玩时,一个开枪打死了另一个。
毕竟是他的错,他的责任,他无法面对。
而后约恩在弟弟的葬礼后就离开了,等到活下来背负着开枪杀人的弟弟成年后,突然才跑回来,要回自己的土地。
当然约恩离开后,经历了什么,而被“夺回”徒弟的弟弟之后又是怎样的人生,那毕竟是“远在主人公世界之外的故事”。
主人公继续自己的生活,进入青春期的他,暗地里爱慕着约恩的母亲。
可是回头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有“奸情”。
这让他感到双重的背叛,开始心里厌恶父亲。
而后,农场的一个人向特龙说明了缘故:特龙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曾经一起为对抗德国法西斯工作。
而约恩的父亲选择“静默”。
换言之,他们有“革命感情”,而约恩的父亲是个懦夫。
然后,特龙和父亲一起运输木头:先是砍伐木头,然后堆成堆,选择好的时机,把木头推下河,让河流带着木头到城市里去。
然后他们骑着马,一起运送木头(遇到受阻搁浅,或者纠结一起的木头,就进行处理)。
然后父亲让他一个人回家,永远地留下来。
作为赔罪,他把卖木头的钱留给了特龙的母亲,而特龙的母亲给特龙买了一套新衣服,特龙看起来是个成年人了……多年后,特龙长大,老了,妻子死后,他也回到了当初父亲留下的那个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约恩的弟弟。
而后,特龙的女儿找了过来,找到了他。
而他找不到父亲,还有约恩的母亲,也没有看到约恩,毕竟时间流逝,很多人已经离开了特龙的世界。
特龙喜欢和女儿朗读《大卫•科波菲尔》书中的名言:“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亦或是其他人担任主角,时间会告诉我们的(肯定这句话有很多种翻译法,但是我确定我理解准确: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主角,也许我的生命由别人把持,我只是个配角,不过这一切需要时间来印证)。
”很明显,无论是特龙,还是我们,都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待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里。
但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理解很多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事情本身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走进他人的世界。
而明白这一点,就已经成年,同样也进入了孤独的世界。
所以,特龙妻子死去后,他选择逃离,回到父亲当初留下的地方。
虽然女儿费尽力气找到了他,但是很明显,特龙的离开与他的父亲一样,有自己的理由。
从这点看,《外出盗马》的故事和刚刚看的电影《4×4》中,谈判专家讲述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白了,故事就是寻找那种成长过程中,大家“共有”的类似经历或体验。
2019-12-21
我极少在电影里看到如此一种与世隔绝又深入尘世的结合。
开头就是北欧山与水的长镜头,配以节奏明快又适当留白的配乐,辽远的无穷与紧凑的细节,立即让人有了无限遐想,极具张力。
若是按二流三流配乐家,怕不是又得配上那些冗长的旋律,以显山势起伏,森林深邃,河水延展。
这就是所谓,用力过度吧,我想。
说与世隔绝,除去最后两分钟,最具人类群落社会化的镜头就只有山麓下被皑皑白雪盖得严严实实的小村庄。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社会秩序,人文伦理,仿佛也都被自然本身踩在脚下,不留情面,动弹不得。
说深入尘世,影片极力突出了人的各种感官感受与最纯粹的原始欲望。
Tront斜躺在船上用手轻抚水面,闭眼走在森林里听远处的鸟叫、回忆起父亲早晨磨刀霍霍的声音,去闻各种植物,和父亲争抢着在下大雨之时裸身到院子洗澡,还有Joh爸爸被木头砸断腿因为痛苦而有的声嘶力竭,而着痛苦同时来自肉体,更来自妻子与Tront爸爸的情愫暗生......这电影好看就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和盘托出了生活与生命的残酷与真实。
将平日里人们在都市里迫于生计的伪装,流转于亲友之间的迫不得已蹂躏撕碎,带来一种浪漫主义的臆想与现实主义的痛苦,然后策马扬鞭而去,留下囿于生活的我们,驻守在黄沙之中。
对白不多,但每一次转场都能让人细细琢磨。
“痛苦是自己定义的,你觉得不疼就不疼。
”Tront的父亲两次提到这句话,一是借以宽慰儿子要学会懂得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在写什么)来应对父亲将来的离开,二也是宽慰自己用以对抛弃家庭责任所承受的道德自我谴责的解脱。
痛苦可以自己定义,那快乐是不是也能?
当感受开始偏离社会的尺度,就像是将蓝色认成黄色,将A读成B,那么我们的根基会在哪里。
“我们是否会成为我们故事里的英雄,还是别人会成为主角,时间会告诉我们。
”相对于其他角色,主角Tront很少有个性化的表现,他就像一块镜子,反射着其他每一个人的生活。
潜入水里搬开阻碍的木头,都可以被看作是为了父亲所做的特意的邀功与证明。
而着反射点本身,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的故事,应该只能发生在像北欧这样被自然严实统治着的地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轻,顽强与脆弱,永恒与须臾,一切都可以在瞬间得以转换。
影评留了很多问号,是因为我不敢下结论。
如果我下了,他们便会在我脑子里演变再演变,直至根深蒂固,然后不可逆地改变我的生活,我害怕了。
人到年老时会如何回顾自身年轻的岁月,而那些过往时光又对现在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这都是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真正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的课题。
作品多半围绕在孤独人心,或者对过往时光怀念与遗憾的挪威作家佩尔派特森,这次深刻剖析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透过对过往的回忆来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讲述一个曾深受困扰的人们不再自怨自艾,重新找回长久以来失落自我的故事。
还没有读过《外出偷马》的原著,但电影的文学韵味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北欧优美如画的山川森林,欧洲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观,都给我留下深刻的映像。
主人公与父亲在林场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对父亲的爱与恨,内心的矛盾,对他整个人生的影响,情理都非常顺畅,有思想深度,还令人回味长久。
父亲有父亲的追求,而且非常强烈,以至于要抛弃现有的一切。
电影还是将父亲处理的挺正面,父亲的形象还算是挺男人的,也可以看出他做出离家决定后,对尚未成年的儿子的不舍,心中的纠结。
父亲分别前曾经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过,生活就是这样,事情发生了,你可以去想它,但不必为此而痛。
对亲情儿子就这么一段经历,就这么一些哲理的话就够了吗?
我们也不必责怪父亲,这毕竟是欧洲,是北欧,强调自己、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总是很多。
长辈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孩子也不是父母羽翼下的乖宝宝,父母让孩子在生活磨炼中成长,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归宿,父母也不期盼孩子感恩戴德地回报什么。
人都有令自己难忘的,甚至可以说是铭心刻骨的经历。
电影里所展现的主人公生命中那个难忘的夏天,一切来的都那么快,去的也那么突然;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中开启,灿烂的阳光使人犹如触电般的感受,但这扇窗户很快就被关闭;鲜活的生命不堪意外的一击,团圆的家庭经不起情感的冲击;……人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甚至都不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电影明明白白地表现了这种价值观,我想这应该就是原著的价值观。
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深深地被这种思想价值感染,好在生命没有无法承受之痛,有的时候,一开始,就在要有结束的准备。
对于今年初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能中国影迷的印象就是中国影片《地久天长》包揽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而本届电影节的另一座银熊奖,也是仅次于金熊奖的杰出艺术成就奖则被一部挪威影片摘得。
在国际电影版图上,挪威电影是一个颇为冷清的存在。
即使提到北欧电影,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也是瑞典。
毕竟他们在上世纪初就由斯蒂勒和斯约斯特罗姆引领过无声电影的风流,更不用说之后英格玛·伯格曼那位大仙儿。
丹麦也曾在上世纪末贡献过拉斯·冯·提尔等一众才俊,震撼了一把世界影坛。
而挪威电影,嗯?
嗯……今天的推送,小官就说一下这一部挪威影片,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北欧风情。
这片子的名字呢,有点乡土,叫《外出偷马》。
下一届“被片名耽误的N大杰作”里面,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实呢,这部影片也算得上是师出名门。
影片改编自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同名小说。
佩尔·帕特森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作家。
而《外出偷马》在2007年打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柯慈、印度裔文学大师鲁西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麦卡锡,获得全世界奖金金额最高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
从血统上讲,这部电影还是蛮高贵的。
冷峻,是北欧电影的典型风格。
对比看一下美版和北欧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北欧电影便形成了肃杀的视觉形象和克制的电影语言的特点。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在大段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呈现出独特的北欧自然风光。
随便截出一格,都可以做海报的那种。
故事呢——一个老头回忆过往,貌似也是北欧电影传统的延续。
从《野草莓》,到前两年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再到这部《外出偷马》,都是这么个路数。
故事很简单——67岁的老人传德在三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妻子,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兴趣。
在没有跟女儿打招呼的情况下,传德自己搬到一处偏僻的山林,了此余生。
在地广人稀的山林,传德意外发现邻居竟然是50年前有过几面之缘的小伙伴。
而与旧相识的相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注定。
影片在传德的独白中展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当下与回忆、少年与老年之间来回切换。
通过色彩的差异,影片描摹出现实中的孤寂老人与回忆里的青涩少年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当下,是灰白的,是雪原、枯树、干草,是老去的人们。
回忆,是鲜亮的,是猫头鹰、野兔、昆虫,是年轻的肉体。
运镜稳重而简练,叙事静谧又斯文,不疾不徐。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无诡谲曲折的戏剧冲突。
期待的高潮始终没有来临,一如生活的本身。
而在冷静甚至有些沉闷的表层下面,却隐藏着一股涌动的情绪,关于成长,关于性启蒙,关于父子关系。
儿时的传德大部分时间跟妈妈和姐姐在奥斯陆生活。
一天,不怎么回家的父亲突然带着传德来到山上的一处小木屋里。
父亲要传德跟他一起伐木,把木头运到瑞典,赚一笔钱。
父亲高大、英俊,骑马、打猎、伐木样样精通,是传德心中的那个英雄。
大雨中,父子两人赤身裸体跑到室外洗澡。
在这里,传德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
在邻居女主人的启发下,连呼气都是荷尔蒙的味道。
在传德的眼中,女人那不甚丰满的身体却是最动人的,足以扰乱少年原本安静的假期。
在第一视角的指引下,摄影机不停地在女人的胸和腿停留,那是片中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在一场春梦中——女人独自荡舟水上。
船桨插入水中,不断搅动。
在寂静的环境中,微小是声音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女人摇浆的呼吸变成了呻吟,震动耳膜。
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如果在那个明媚的夏日,在灿烂的阳光下;
父亲宽阔的臂膀,深邃的眼神,让人安心的笑;与伙伴一起偷马(只是偷马出去骑,男孩们的游戏),打野兔,掏鸟窝;
偷瞄一下邻家女主人,偷偷拉一下手;或许就成了一部北欧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来以为是一场“青春禁忌游戏”,却没想到写成了“青春残酷物语”。
万万没想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却是父亲的情人。
回忆中的那个夏天是在1948年,二战刚结束不久。
父亲和邻家女人都曾给抵抗军工作,这个小木屋也是当初抵抗军情报工作的据点。
偷马,也是当初的行动暗号。
面对纳粹的搜查,邻家男人无动于衷/胆小怕事。
父亲和女人在枪弹中送情报,九死一生,一起逃往瑞典。
从那之后,父亲和女人明生情愫。
在一次伐木中,传德小心翼翼、得寸进尺地拉了女人的手,搂了女人的腰。
父亲看到后,一时走神,导致滚下的木头砸断了邻家男人的腿。
经历了丧子、被绿、断腿多重打击的邻家男人从此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夜里无眠,传德起床闲逛,却发现了父亲和女人的约会拥吻。
闹心!
痛苦!
不知是出于儿子对背叛的父亲的怨恨,还是出于男人对男人的嫉妒。
雄性之间的争斗很简单。
第二天,传德执意坐在父亲和女人之间,并用眼神挑衅父亲。
之后,果不其然,遭到父亲恩威并施的镇压。
回到奥斯陆后,传德天天苦等父亲的归来,却只等来了一封短信。
父亲说再也不回来了。
崇拜的父亲抢走了爱慕的女人,而这个女人让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把伐木的钱一同寄来,钱少得可怜,只够买一身西装而已。
在母亲微笑的眼神里,第一次穿上西装的传德仿佛就是父亲。
少年,一夜长大。
尽管拒绝承认,但父亲却影响了传德的一生。
那个夏天,父亲曾问传德为什么不用手拔草。
传德说:草会弄疼我的手。
父亲说:如果你不觉得疼,它就不会疼。
疼不疼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其他。
或许,就是这句话支撑传德在寒冷的冬日,用少年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可是,主观上拒绝感觉到疼,不代表真的不疼。
女儿说起她小时候传德经常会说的一句狄更斯的话:我是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还是由他人担当,时间会告诉一切。
传德选择自己承担一切,负责一切。
而女儿则认为,那些不快的经历让他人主宰就好,无须自己全部承担。
片尾与女儿最终的和解,是父爱的回归,也是对早年失去父亲的追悔。
成长与宽恕在不经意间到来。
公众号回复【外出偷马】可获得资源。
作者 ▏雅宁编辑 ▏雅宁图片 ▏网络
要紧的,不要紧的,在意义与无意义之间,走出又进入北欧山林。
Lars说,我杀了我的哥哥。
Trond愣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个回答:那只是个意外。
你不知道枪上了膛。
Lars只有十岁,同胞的哥哥也只有十岁。
那只是个意外,村子里的人也说。
但我杀了我的哥哥。
父亲带他走到桥头,告诉他乘上那边的车,就能到奥斯陆。
父亲用力扯他的头发,父亲曾说你可以决定自己痛不痛,他一声也不吭,只是咬牙看着桥的尽头,看着那辆能带他回到奥斯陆的车。
他眼神很呆,父亲在他耳边轻声道,但生活就是这样,事情发生了,你可以去想它,不必为此而痛,但你可以去想。
五十年后,Trond才想起来问,是不是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是不是你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回来找我?
是不是你偷走了我的父亲?
Trond在列车上捶打车窗,“是不是”的反复追问持续了五十年,但没有声音。
五十年后,Lars毫不客气地吃着饭,平淡地说,我知道你是谁。
Trond沉默了一会儿,我也知道你是谁。
老久后Trond在心里想,我觉得Lars的态度正在改变我。
忽视的东西在五十年后被重新珍视,重新珍视的东西又会再一次被大雪冻僵、被大雪掩盖。
女儿找到了他。
她说有时有时会感到恐惧,发现自己或许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他没告诉她,这也是他有时感到的。
“有时”或许是从那个清晨开始: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是被“带到”山里度假的城市小孩——一个外人。
而父亲属于这个地方——所谓早就知道的永别。
父亲没有回到奥斯陆,可能竟然不是一种分离,而是主角团聚吗?
父亲的生命可能并不因为这场“偷窃”而破碎,反而因此完满吗?
可能并不存在偷窃吗?
Trond说,她失去了一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她才显得这样明亮,我甚至不确定我是否关心过她失去孩子的伤痛,她是那么明亮。
唯一看到的明亮,最初的性冲动,却可能甚至不值得回想,重要的究竟是她失去了一个孩子,还是她是如此明亮,还是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往事、她和父亲的二战?
所珍视的父亲、所珍视的明亮,反倒是Trond偷来的。
就像偷马并不是一场偷窃,他归还了马,意义也需要归还吗?
“那只是一个意外”,用那句俗话来讲,就是生命之轻,是大雪和原野中的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是在五十年后避开他人,陷入睡眠和酒精。
“我杀了我的哥哥”,则是回想中的生命之重。
Lars决定不痛,Trond还没决定好痛不痛。
有时是在回想中还原事情的真相,找到一个“意外”和一个回答,轻飘飘。
有时是在亲历时失却了感受的能力,像在大雪中冻僵了手,没有疼痛、不知所措,没有眼泪也没有情绪,忽视“死亡”。
但是没有找到“悔恨”,“毕竟她已经离开了三年……是我开的车,那是一个意外。
我并不感到悔恨,只是觉得失落。
”好失落!
连悔恨也被偷窃了吗?
悬置了五十年的反思终于降临,或许重新找到了他的“悔恨”,找到了他的父亲,并因此找到了少年穿上第一套西服时、“我感觉非常好”,找到了作为主角的新生,找到了他的重量。
但也只是“或许”。
和解不是终点,术语也不是。
如果我注定要在“失落”和“悔恨”、在“不痛”和“痛”、在“意外”和“死亡”之间徘徊,如果注定如此,那么注定徘徊。
“痛不痛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 好像萨德在电影快结束时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15岁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这迫使他穿上了那一袭西服,由少年变成了“大人”。
可反观他的行为,却与他怨恨的父亲如出一辙——因妻子的离世而抛弃女儿,离家出走。
同时,他也一直不愿回忆起那个给他带来伤痛的夏天。
但是,正如他的父亲所说“过去的事情,可以思考,但不要介怀”,而我认为萨德一直没有过去心里那道坎。
这也可以从电影快结尾时他与女儿的对话的内容中得到证实。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自我人生里的主角。
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取代我的位置。
”女儿说出这些话时,他感到震惊与无措。
因为即使他在老年时期隐居小镇,却还是遇到了故人,还是会常常从睡梦里惊醒,还是被自己的女儿找上门来——再怎么逃避,终究是逃不过,好像他的人生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对应了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而对于第二句话,其实之前在他自己的内心独白里也出现过:“她取代了我的位置。
”萨德确实是眼睁睁看着父亲出轨并离自己远去。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意象。
电影结尾,女儿说,她一直以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只有她们家才有,但最后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发生苦难,但只看我们如何对待。
导演对摄影、音乐、音效的标准和要求堪称固执,新奇又表现力极强的视听长时间刺激甚至让我疲惫,如此大规模地用视听来表现情感和叙事未免也太偏执。人的成长可能都会弑父,我感动于电影内部的力量,但失望于电影与观众巨大的隔阂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银熊奖艺术贡献(摄影)。据说导演外号“柏林钉子户”哈哈哈哈。畅销小说改编,故事底子不错,不过改编有点呵呵,主导旁白从头到尾完全模仿小说的叙事语体(估计很多都是原句吧),跑去读了一遍故事情节发现导演竟然全拍进去了!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用絮絮叨叨的旁白架构了一个不断在1948年和1999年跳来跳去的故事,没看过原著而面对海量信息就会看得比较懵……音乐很不错,捞个奖都有可能……
百讲欧盟影展第三弹,毫无节制的信息堆砌+尴尬的强行点题,没有才华还是建议别拍了
男主丧偶,孤身前往深山老林生活,四十多年前,他年少的男主曾在那里度过一个毕生难忘的夏天,他的父亲承包了那个农场,而他爱上了邻居家的女主人。女主人的孩子误杀了另一个孩子,因此导致家庭破裂。男主发现父亲与女邻居交往甚密,心生妒恨,而了解了父亲与女邻居的过往后,渐渐理解了父
外国电影就这个毛病,人物关系不介绍清楚了全靠猜,鬼知道谁是谁爹,谁是谁儿子?中间蹦出来100多个人物都是什么鬼?木头就让它们自己漂吗?要不要介绍几个放排的给他们认识?
讨厌过分语义化的“外观”,即使视听是合格。
#欧盟电影展#可能是我近几年来在院线中感受的最好的配乐,北欧的独特音乐风格为影片增色不少。说实话,影片对于父子间微妙的关系探讨,家庭中两者的角色互换,及在最后对于如何掌握自己人生的思考都做得很好。可惜男主父亲狗血又渣的选择,老年男主一成不变的皱眉头,让我只觉不适,无论当时战争下有什么时代背景,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洒狗血故事。
三体文笔比他好。宁丑不媚。媚了就招人烦了。来自无能或讨好我无意探寻。Youtube上梳个背头穿个体恤淡淡忧郁”你想像我一样成为一个年收入十万美金的全职摄影师吗?“基本也就这些路数。见过拉斯冯提尔割草吗?没见过也得见过帕拉杰诺夫吧。但是你又见过帕拉杰诺夫磨镰刀吗?低音呼噜噜出场积极性快赶上av叫床,签一个手卡一个点还配一个眼神标准mv创意(音乐再投个格莱美没问题)。找吧,哥们肯定拍过mv,说不定还有博主账号。三个镜头奠基调,五分钟内右上角;七情六欲鼓点驻,九天望土睡意消。在已经像疯了一样疯狂切镜的状态下收敛住了同一机位疯狂特写-中特写-全景-中特写-特写-大特写-全景-巨特写已经是一种节制为美的品德了。这时代原来悲哀到了这种程度了。
过于老实的改编,显得散漫。配乐倒是亮点。
75.我几乎没看懂,但是映后大家聊那些事,我也都知道。字幕有影响,导致几个点我还在纠结,比如二战士兵那,父亲说要走那,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干什么。有些地方我也确实没抓住脉络,陷在小结里没缕明白,
不好看
#Berlinale69# 视听语言是很美,可导演想表达啥?一个缺失母爱被父亲抛弃的男孩心中的心结?然后还穿插了对父亲女朋友的性幻想?那个失手打死兄弟的角色有啥特殊意义么?还有木头有啥意象?这是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拍摄少年的自我心理回溯?感觉导演要第五次陪跑金熊评奖了…
前年在海边的曼彻斯特无法与自己和解,今年在大雪纷飞的北欧原谅自己。
其实并不是一个适合用电影形式来诠释的故事
沉闷,看不进去。
北欧的电影,一部清冽寒峭的散文诗。节奏缓慢,多层叙事,剪辑跳跃,不容易消化。寡语沧桑的他,性格的根源来自少年时隐秘的记忆。如同伐木拧结在河中,在多年后的冬夜被撕扯开来。那个发生了太多事的夏天,有爱的萌芽,有性的潮湿,有偷的窃喜,有死的殇夭,还有叛逆期里懵懂的俄狄浦斯情结。原来成长就是选择忽视疼痛。
#挪威电影周#我知道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两个多小时很漫长,但我真的太喜欢了!金色的鲜活的少年时代和其中隐藏的阴云,和苍白的寒冷的老年时期相互穿插,像诗一样。结尾虽然有升华,但是很克制,好喜欢啊!
城市少年的原野之旅,唤出少年与父亲各自的过往,也以此揭开了周遭人内心的酸涩与甜蜜。林语水戏,鸟鸣马啼,每个人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过法,即便充满疼痛,却永生难忘。若节奏能更紧凑一些,终会是部杰作。
6.5/10. 摄影很出彩,但是讲故事的手法是不是有点贫乏了。
#69th Berlin#杰出艺术成就 心事与告别 用小说语句的旁白连接回忆与现实 剪辑+摄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