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刺激了,好久没看这么高水准的悬疑剧了,故事层层剥离,女律师无所畏惧,愤青!
最后嫌疑人可能就是那个年轻的议员,我猜的,因为嫌疑都是这样,凶手一般都是最不起眼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为啥要写够一百四十字???????????????????????????????????????????????????????????????????????????????????
我想无所畏惧的主题就是:不顾生死,敢于与权威作斗争吧!
艾玛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为去帮助一个她素不相识的人,如果结局是女主真的被她车上的炸弹炸死一命呜呼的话,肯定会让观众唏嘘不已吧,不过幸好结局是女主安然无事,最后凯文的冤案的真相也呼之欲出,让人大叫过瘾!
现实生活中应该出现过这样的冤案或者替罪羊案吧,一个清白的素人无缘无故的被认定为犯人,即使他一再辩解自己是清白的但是也无事于补,只能被迫按手印画押的案例肯定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
而真正的肇事者却逍遥法外,毫发未损。
那些冤案的人一般也是没权没势没钱,肯定花不起钱请律师给自己辩解的。
而有这样一个女律师,为了伸张正义,免费的为“清白男”脱罪。
这个律师如何去判定凯文是清白的呢?
也许这名女律师一直以来都在捍卫正义,见识过各种形形色色的虚伪和谎言,所以骨子里的那股正义让她意识到凯文一定不是凶手,里边必定有隐情。
所以她不顾一切代价的去为他辩护,即使前面是重重的阻碍,即使凯文不小心被卡车意外撞死了,她也没有放弃,去寻找事实的真相。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时还以为是政府高层里边有着某种黄色交易这些肮脏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直到最后一集真正的误杀了那名女孩的议员的自我告白,事实的真相才浮出了水面,那晚英方高层,美方和一个伊拉克的科学家在美军空军基地召开了一个秘密的会议,那位科学家声称伊拉克正在研制秘密武器,而这个也可以成为美方联合英方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正当理由。
那名被杀的女生那晚刚好来基地想与她的美空军男友约会,可是却误打误撞遇到了这批秘密的大人物,她有点惊慌失措,到处乱窜,却刚好碰到一位英国议员的车,美国中情局为了不让这件伊拉克的战前秘密会议公之于众,也顺便为了保护那位很有潜力的英国议员,所以嫁祸到了凯文身上。
所以女主触碰的不只是她之前认为的那个无能为力的英国司法体系或者是英方高层的黄色交易,而是涉及到美国情报局的国际秘密。
可是为了伸张正义,无论她面对的是怎样的势力,她又何曾畏惧过呢?
这是一部共六集每集45分钟的英剧,在我的网盘躺了很久,上月底终于开始看,并三口气看完。
编剧下的棋很大,撒的网很广,是一部大女主戏,但是此大女主戏和我们国产的大女主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女主艾玛是一个坚持“为无辜者辩护”的律师,一个女人在电视上看到艾玛的报道,于是给艾玛写信求助,说相信自己的朋友凯文(前夫)没有杀人,是含冤入狱的。
艾玛大致走访后接下这个案子,团队同事问艾玛原因,艾玛说一个女人14年来坚持找律师翻案上诉,我相信她相信的人是无辜的。
随着案件的深入,艾玛发现此事背后涉及的势力庞大且复杂。
起初只是一个女学生死亡案件,现场所有证据以及目击者证词都指向当时的基地守门员凯文,负责此案件的黑人女警忽略了一些重要信息和疑点,未深入调查,并依靠此案“升职”进到国际反恐部门成为头儿,艾玛也对黑人女警提出质疑,“没有什么比一个白人女孩被杀更引起关注的了”。
片头隐喻很深,我对政治不太了解,此处不作分析,感兴趣的,网上有很多详解。
大致剧情就是当时美国有个空军基地设在英国某处,某晚,很多当权者以及军事家等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其中有一个是伊拉克的科学家,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说伊拉克方正在秘密研制武器,这让与会的英国政要和美方找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为英方高层需要此借口邀功升职,美方本来就想打战。
所以在各方利益驱使下,都未对伊拉克科学家的话去多家证实,纵使都知道有可能是假的。
被杀女生和基地一名士兵正在谈恋爱,秘密会议当晚,女生去基地准备和士兵约会,结果看到的却是秘密会议刚散场的各人,女生受到惊吓转身就跑,却正巧迎面撞上英国议员开来的车,本来是一起意外事件,因为秘密会议不能公开,所以美国中情局一代表女士将此事件“完美”嫁祸给凯文。
本来女主已经找到能证明凯文无罪的证据,但每次都会被对手破解,最后对手发来一个交易,男主承认有罪,罪名是过失杀人,坐十二年牢,但因为男主已经服刑14年,所以接受有罪交易,便可立马被释放获得自由。
反之,女主则要继续赌一把,和陪审团,和各方势力。
考虑后,女主让凯文接受了此交易,承认有罪。
凯文被释放,但生活受到严重骚扰,女主将凯文接到自己家。
某日,男主提出和自己的孩子(凯文入狱前,前妻正怀着身孕)再见面,女主艾玛和前妻在外面等待,因为凯文想单独和儿子呆一会,没多久,儿子先走出来,艾玛上前去问跟凯文说了什么,儿子说不原谅他杀了人,话才刚说完,凯文便走出来朝马路中间走去,被一辆大货车撞成重伤。
在艾玛的努力下,案子终于要看见曙光的时候,凯文去世。
虽然最终真相大白,各方高层皆受到处罚,但最冤的当事人凯文已死。
那么有意义吗?
很有意义,至少在中国,这种涉及政治、外交黑幕,反恐、伊斯兰等的题材,是永远不可能被公映的。
小安利:还有一部题材类似的美剧,去年很火的HBO出品的《罪夜之奔》,下期来说说它。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后的演讲中提到,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谐。
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疑虑的地方,传递信念。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1984年到1985年发生矿工罢工事件。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封闭矿坑,煤矿工人被迫大规模罢工,提出“”煤炭不是救济金‘’口号。
1989年4月15日,在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的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总杯半决赛中,由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在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由于警方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人群失控,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96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2007年布莱尔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本剧内容有很大关系。
《敦刻尔克》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浩劫的一小部分。
天地不仁,众生为刍狗,灾难不断再版。
虽然已有70年没有爆发过世界级别的大战,但是局部战争仍然连绵不绝,比如伊拉克战争。
2017年,一部以此为背景的英剧横空出世,开始探索这背后的真相。
《无所畏惧》 第一集开播时,就有7.9分,成绩不俗,此后一路长到8.6分。
口碑持续发酵中,典型的慢热好剧。
正如诺兰把战争片拍成悬疑片,把伊拉克战争拍成战争片?
这想当然的思路导演不干,天才的脑回路大概都不一样。
本剧的切入角度极为独特——15岁美少女凶杀案。
第一集伊始,英国人权律师艾玛·班维尔(英伦老戏骨海伦·麦克洛瑞饰演)就收到委托,调查这桩杀人案。
14年前,15岁少女遇害,凶手叫凯文。
凯文是最后一个和少女接触的男人,嫌疑自然最大。
警察极力鼓动他认罪:对你的妻子和孩子有利无害。
坦白从宽,把牢底坐穿。
14年牢狱之灾,彻底毁灭了一个男人的精气神,入狱时的凯文只有23岁,美好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瞬间归零。
艾玛一接手这个案子,就知道是个冤假错案,然而翻案何其不易。
受害者家庭也不想揭开尘封14年的伤疤,她却直奔主题,说要申请重新验尸。
少女母亲一听,当时就暴走了,那架势,恨不得将她生吞活剥。
连凯文自己,都不希望继续查下去。
更不要说那些害怕翻案的警察及事务所的同事。
很不幸,他们遇见的对手,是艾玛。
本剧最牛的人权律师,也是英剧史上最霸气的女主之一。
重温片名:无、所、畏、惧!
仅仅是气场强大,攻气十足吗?
都是凡身肉胎,胆子能大到哪里去?
结果是真的让人长见识了:重新认识了什么叫无所畏惧。
很快,她就挖出本案的三个疑点: 第一,判定凯文被话术误导,都在警察的指认下认罪; 第二,根据验尸报告发现,女孩生前曾被汽车撞到,第一次活埋地点靠近空军基地,死亡时间正是伊战前几天,令人不寒而栗; 第三,女孩死前接触的男人不止凯文一个,还有一名摄影师,这家伙拍了不少大尺度艺术照,却被警方选择性忽视,理由呢?
猫腻这么明显,却被断成了铁冤案。
一个英国公民,怎么就屈打成招了呢?
背后什么滔天势力?
此时,军方逐渐浮出水面。
艾玛质问事发地空军基地的军官,对方支支吾吾,甚至美军势力都可能牵涉其中。
军方开始给当局施压,希望大事化了,甚至直接让凯文保释出狱,重获自由。
这都是在女主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的妥协。
此时,另一条线启动,艾玛丰富的经历线渐渐展开:她向来是一个不合作份子。
还在剑桥大学念书时,就是游行抗议活动的先锋人物,绝对拥护人权,反种族歧视,反强权,反战争,为人道摇旗呐喊。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祖国,只是她的理想国,在那场不义之战中,在她心中塌陷。
有两处回忆,对艾玛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一幕是学生时代,伊拉克战争发动在即,她站在空军基地门外,与同学一起结伴抗议。
一幕是童年时代,漫步在高墙之上的艾玛,走着走着,忽然坠落。
这场噩梦呼应了电影开篇。
小女孩站在高墙,伸开双臂,摇摇晃晃,一步一步走过英国二战之后近70年的历史进程。
墙壁上闪现的,正是英国历史大事件,撒切尔、布莱尔等英国首相都一闪即过。
突然,墙壁乍裂。
最后的画面中出现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至此路绝,前面是无限高崖,深不见底。
这部英剧的隐喻,由此可见一斑。
特朗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戏称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
同理,作为美国忠实跟班的英帝国,也面临社会撕裂的危机。
大格局的动荡,最终会影响到小民的生态。
我们看艾玛在这个期间做过什么?
她曾无偿收留伊斯兰母子,直到她们被警方带走。
她的丈夫阿塔尔有着阿拉伯血统,此刻正在叙利亚难民营行医,被定性为看恐怖分子。
作为恐怖分子的家属,艾玛一直被特工窃听和监控。
如果艾玛不是律师,如果艾玛没有雷霆手段以及无所畏惧的意志,她早就成了某宗冤假错案的牺牲者。
要知道,反恐压倒一切,涉及英国反恐的需要,任何公民,哪怕你是律师,也可能会被拿下,甚至不受法律的保护。
艾玛饰演者,海伦·麦克洛瑞如是说—— 我从未在荧幕上见过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从不解释自己,完全不觉得抱歉。
她不依附利益集团,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
这三观,不要太正。
这边凯文刚刚释放就出车祸,那边伊斯兰姑娘就被逮捕。
若是换作玛丽苏女主角,此时该有霸道总裁神助攻了。
可惜艾玛注定是大女人,一切问题自己解决。
她对弱势母子的关怀却充满温情脉脉。
其实,她也想当一个母亲,领养一个孩子。
可是当手续快好时,领养机构打来电话,委婉回绝。
他们看来,只要艾玛还是人权律师,难免深陷舆论风暴的漩涡,孩子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艾玛,哭、了!
女强人也会有软弱的一面。
从第一集到第六集,艾玛没有一帧小女儿姿态,一副战斗到底的精气神。
她的牺牲,她的理想,让她终于成了一首特立独行的诗歌。
编剧派屈克·哈宾森,经典反恐大戏《国土安全》、《24小时》都是他的手笔。
拍美剧也好,写英剧也罢,他的特点都是剧情紧凑,节奏生猛,环环相扣,在大争端中寻找小人物的厚度。
《无所畏惧》短短六集,却一路草蛇灰线,勾勒出一部黑幕潜伏的盛世悲歌。
一部慢热好剧,能够以小见大,有它的精神底色,也有它的情节留白。
越是怀疑,越是悬念重重。
那一晚,15岁美少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人间悲剧?
英军和美军同流合污,究竟在为谁打马虎眼?
对于重病在床的父亲,艾玛又为何既爱又恨,恨从而来?
真相在人心鬼蜮?
在黑白杂陈?
还是在每一瞬不经意间的回眸?
这才是真正的精品好戏,我们最稀缺的灵魂主题。
就连触手无边的权力都敢无所畏惧,女主何惧?
进击的艾玛,给提出了普世命题—— 关于信仰,也关于人的活法。
开始觉得女主挺圣母的,作的一手好死,也有疑问,为什么女主就那么相信委托人,万一是真有罪呢。
结果末尾都解答了,女主的过往和动机,一下子都合情合理了。
全片的色调都很冷,除了在美国那段,两个国家的色调还真是对比明显。
也觉得结尾有点泄气,一直渲染好大的阴谋,结果是个意外?
居然没有惯例的性丑闻啥的。
顺便觉得女主的委托人都挺傻,而且不识好歹的,有律师那么帮你,还因为你被人打,还在那抱怨,这可能就是我们与法制发达国家的区别吧,他们觉得那是律师份内事儿。
一直觉得女主跟多姆小哥更配,不过男友也可以,就是整天喝酒没啥用。
那个瘸腿的道格拉斯很帅!
还是很佩服女主,一般人早就避之不及了。
有一点没交代,女主是怎么发现炸弹的。
不过后面黑人警司说庆幸你给我打电话了,应该是他们拆除了吧。
总的来说英剧还是很克制的,反派也更要脸,前面也就是使点手段,失控了才下黑手。
还是剧里的美国女人背锅。
英国的一个自杀了,一个心存愧疚,最后也出去救女主了。
不愧是绅士国家,汗。
这要是美剧政府恐怕内幕更黑,死人更多。
个人喜爱的部分语录。
*I don't know.It's just all this carelessness and lies.It's been my life for so loog.当时一种无助感油然而生,人们需要信仰,孩子是信仰。
*I know you've been threatened, that you're scared.You fought for so long, Kevin. Don't give up now.字字戳心,我无比尊敬着深处于艰难与痛苦中,仍有哪怕一丝丝的信心和坚定前行的人们。
*Why are you so sad?No, It's work. It's going badly.But It's more you.whyareyousosad是羡慕有这样的关心。
*Banville knows the rules.She plays by the rules.So, no.其实感动的是情谊。
*We're going to make it work, Steve.You, me and the boy.And the babysitter, Kevin Russle.少有却真实的暖意。
*I got you, mate.You lucky bugger.There you go, four Hobnobs and a Jaffa Cake.Yeah.简单,干净。
*Because I can't.I said, no touching.Leave us alone.伤疤还会隐隐作痛。
《你在烦恼什么》说没有疤不糊痊愈,我怀疑但也期望。
*He's taken it really badly.As he should, the little shit.He's a kid.You're right.“他只是一个孩子”,是为自己的无能气愤和痛心。
*Where are your bloody ethics? You're a lawyer.Who just saw her innocent client walk in front of a truck.So, fuck my ethics. 礼貌是规则的一部分,真心不全是晴朗的。
影视剧里很多这样随随便便f***表达情绪,唯独这一句听进去了。
带着真心的流泪流血。
*She was 15.In case you can't do the math, I was a kid back then, too.Just turned 17.We were kids.We were in love.干净。
*I hate subterfuge.However...What is this?It was the only way we could think to get you out of the States.We're in the Chief Superintendent's debt.原则的另一种表达。
*Steve, I want this to end.--I want to change my life.I want a child.You have children.What, you?No, your clients.--You'll never give them up.Don't kid yourself.I know I'm lazy.But I'm good for you.You can relax with me, have a laugh.And I love you.--You're gonna have to work a lot harder than that to get rid of me.So if there's not a sex offender asleep in the office, I'll...I'll kip in there.看的爱情戏不多,但这是我听过还能想起的最浪漫的话。
即使电影电视多么优秀,我和它之间总有一层玻璃。
Fearless打碎了玻璃,我以为我的真实使我走下去,然后遇见它,我被它的真实打碎,明白坚实。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造梦,其实真实也可以令我喜悦。
也没看过太多律政剧,五季傲骨,一季逍遥法外,还有几集李狗嗨。
但是这部剧给我的心理冲击算是最大了,整部剧色调昏暗,镜头也很晃,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主角一直在为了理想中的正义奔走,几乎是倾尽了所有,可是呢,一位委托人死掉了,因为艾玛让他接受了认罪协议,另一位委托人只是把她当做棋子。
为艾玛不平,可是作为观众又不能做些什么。
她也有自己的灰暗过去,但所幸她也同时有爱人和病榻上的爸爸,也是这些人给了她力量,makes her fearless and keep going.
Courage is resistance to fear, mastery of fear, not absence of fear.——Mark Twain看罢六集英剧《fearless》,我的脑海里冒出的是这句话: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克服恐惧,战胜恐惧。
故事从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父母和三个孩子,吃完早餐后各自上班上学。
除了那个不幸福的第六人——这个家庭女主人曾经的未婚夫、上中学的儿子的父亲。
每当女主人提到那不幸的第六人,这个幸福的家庭气氛就会瞬间僵硬,上中学的儿子是那么地以他的亲生父亲为耻。
这个早上送走所有人之后,女主人偶然间看到电视里的新闻,背景音喋喋不休地说着这个名叫Emma的女律师,“又一次为强奸犯辩护成功”。
记者蜂拥而至,黑夜中无数的闪光灯照得艾玛雪亮。
她直视着镜头说,她会让每一个清白无辜的人得到应有的正义。
十四年来从没放弃寻找律师的女主人仿佛终于看见了一道曙光,立即接通了艾玛的电话。
另一边,艾玛的房子里住着被国家认定为恐怖分子的妻儿,国家安全局(英国不是这么叫的,但是我忘了那个部门的名字了,就先拿这个代替吧)的特工们随时在她家门外待命,她的行踪被24小时监控,这个部门的头头Greenwood小姐做梦都想冲进她家抓捕嫌疑人再通过她抓住那个恐怖分子。
艾玛什么都不怕,只怕没有公义。
她坚信她的委托人不是恐怖分子,而只是在叙利亚做无国界医生,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为委托人的妻儿搭建一个规避风雨的堡垒。
这是一部很具有女权色彩的剧,但又是非典型的。
主人公艾玛,令人闻风丧胆的强悍女律师,不禁令人想到美剧傲骨贤妻里的Alicia和Diana。
可是她不同。
她四五十岁,不美,不化妆不打扮,面容苍老干瘦,和一个爱尔兰大叔同居并有稳定的情感关系,无法生育所以一直致力于领养一个孩子。
我看的英剧里的女主角律师确实一般不如美剧里那么爱打扮,但是不care如《silk》里的Martha,也是金发雪肤,会用亮色口红,和男人调情,在酒吧喝酒。
艾玛的内心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像Alicia一样收拾旧山河,从头来过。
她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马,只知道一往无前地在原野上奔跑,她不需要目的地,也同样不需要沿途的风景,她只知道在公义这一条路上走到底还是要走。
大部分女权色彩的剧是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
而艾玛,这个被所有人都恨得牙痒痒的“老女人”,她已经超越了这一领域,她不需要找女性或是男性的身份认同,只因她有一颗fearless的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她不像Alicia和Diana,她像秋瑾和丁玲。
但不是圣母式的,不是程心。
那些圣母不会有她这么明晰坚定的信念,不会像她这么懂得何为牺牲何为获得,不会知道Give and Take 是永远不变的定律和规则(这句名言出自美剧《House of Cards》木下总统)。
恐怖分子的妻儿被抓走的时候,她强硬阻止,偷偷拿了关键的电话卡,继续和委托人联系,让他回来证明身份、保护妻儿。
她的心只对那些丑恶的人冰冷坚硬,却对无辜的受害者、妇孺儿童永远柔软如初。
在这个混乱夜晚的早些时候,她刚刚获得了领养一个男孩的希望,第二天的晨间新闻又将她的美梦打碎。
福利院的负责人打电话说不可能通过一个和恐怖分子牵扯的人的领养申请,她沉默半响,说如果她不再负责这个案子呢,负责人带着遗憾又强硬的语气——除非她永不再做律师。
她还能说什么呢,谢谢。
她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对孩子的喜爱,是敌不过她的理想信念的,她没有想过拯救世人,却只做她认为对的事。
她18岁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她参加反核的示威,名校毕业做律师,为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下的小人物辩护;为了被认为是恐怖分子的医生受到严密监控,又在发现委托人的确是恐怖分子后独自勇闯虎穴,帮助国家安全局的逮捕行动,受到恐怖分子威胁;为了14年来被认定为强奸杀人犯的Kevin对抗英国和美国的上层权贵、司法体制和灰色规则,被大人物威胁、被舆论施与暴力、被美国军方关进小黑屋,也一直无所畏惧,最后将英国的下任首相送进监狱,将英美的伊拉克战争真相公之于众。
她也有恐惧,但为了更重要的理想信念,她无所畏惧。
女性配角也同样出彩。
Kevin被送进监狱时有一个已经怀孕的未婚妻,她坚强地生下儿子,又和别人组成家庭,幸福生活的同时,14年来从没放弃过寻找好律师为Kevin辩护。
14年前办错Kevin案子的Greenwood警官,现已是晋升最快的国安局的一个leader,但她宁愿放弃自己的前程,也要帮助艾玛完成对Kevin的翻案。
作为反派的美国国安局已经退役的女特工,一次又一次用精彩的计谋阻止艾玛,一人在英国政界奔走。
而且这些女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漂亮、不打扮,却自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美。
比起美国的女权剧,教你伤心的时候要化妆打扮漂亮,买名牌衣服鞋子,喷特殊味道的香水,我真是太喜欢在许多人看来保守的英剧了。
因为我看到,消费主义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继续奴役着女性们。
当然,女权只是这部剧附带的光辉。
当我以为这是个律政剧的时候,它开始揭露政治腐败,尤其是美国政府对英国政府的牵涉程度深得超乎想象;当我以为这是个政治讽喻剧的时候,它开始揭露人性的丑恶,驻扎在英国的美军基地是那些未成年少女的噩梦场所;当我以为这是个人性剧的时候,它从一个强奸杀人犯的案子抽丝剥茧,拨开重重迷雾,最后让我们看到了伊拉克战争的真相,它是一部反战剧。
说到反战,我最佩服的是电影《朗读者》,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而《fearless》用悬疑的方式反战,以小见大,也是别出心裁。
要揭露战争的残酷,你可以拿一堆炮火,双方不停开枪放炮,然后尸横遍野;你也可以展现一场衣冠楚楚的密会,美国国防部长、英国首相以及双方的军方高官觥筹交错间就能发动一场伏尸百万的伊拉克战争,英国军队高官开车时不小心撞死了一个来见心上人为美国士兵的英国女生,立即做好诬陷准备,让附近的Kevin正常生活就此破灭,将牢底坐穿,在监狱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这一切只为了掩盖今晚月色很好,而英美高官在这密会的故事。
战争不只是一条条人命那么简单,它还摧残人性,催生腐败,使国将不国,人不为人。
我们要对之fearless的不是战争,而是那些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的人和体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黎濮慢
结尾的太过仓促简单,让人有些失望。
居然最后的手段就是让当事人confess并且记录下来,that's all,一切就此迎刃而解。
如果现实真的是如此简单有效,那就好了。
一开始悬疑指数拉满。
明确知道Kevin不会是真凶,那么真凶到底是谁?
没想到由此牵扯出一个重磅新闻,事关多个国家,事关战争,事关高层……仿佛一切都有了解释,可最荒诞的是,最开始也不过真的是一个意外而已啊。
没有想象中的什么交易,什么party,什么邪恶。
单单说这个可怜的姑娘,真的只是个意外。
可是却因为大人物们了不起的原因,生生地塑造出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
他的十几年牢饭根本不重要,他的清白,乃至最后的丧命,也都不重要。
毕竟事关"national security".而Emma,很多时候好像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Emma,要在这洪流之中坚持住真相和正义是多么的艰难。
有了多少运气的加成和他人的相助,才能最终成功。
可是,Kevin也已经回不来了,最终带着屈辱离开。
那个姑娘也回不来了,明明是不必发生的事故。
对于有些人,不过是一个“事件”;可对于那些当事人,这是人的一生。
一开始是真没想到有这样的联系,背后的局也这么大。女主角色塑造真的很厉害啊,dom的形象其实比较喜欢想多看点,不过这么迷你的剧,算了。kevin死了这个真的有点出乎意料但是又情理之中。好剧
竟然漏标了,当年觉得有些沉重,风格略显中年颓丧
Bug很多啊,主题太大,叙述集中在几个人物上是硬伤。
最后的真相叠床架屋却并没有什么特别打动人的地方,但拉塞尔走出咖啡店一头扎在卡车头上的一刹那让人心猛地一缩,绝望二字无声地扑面而来。关于“孩子”的复线挺耐人寻味的。
Always question.
烂尾
几近完美的故事。
个人挑战强权的故事,编剧是《国土安全》的,整体氛围很相似。情节张力十足,结尾部分略潦草,但女主的精神气质和演技就值5星。
如果让我选,我会选择没花几个小时看这部剧,剧情和结局很弱,全员演技堪忧. All is about politics, 那个女孩死的无辜,但真的没必要掩盖手段比罪行本身更大
实在是太喜欢女主这样的人设,一个对委托人可以倾其所有,捍卫其权利的英雄式人物。结局并非完美的HE,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发生了太多不可预料,每每看到女主在面对委托人却又无法为他洗刷冤屈时的表情,实在太心痛。但至少在最后,它给出了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交代,未来如何不清楚,但起码希望依旧存在。
观看于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之后,小人物就是如此悲哀,因为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忧郁,压抑!最后的结尾只值1星。
也就还好吧 评分虚高
装腔弄势。女主角一副很惨的样子我还以为他去了趟朝鲜被迫害了一番呢。要编无所畏惧怎么样超勇敢都可以编剧编出来呀这故事讲的真的是毛意思都没有。
好压抑。即使告诉你fearless,但是有太多无法挽回的东西。如果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能学会珍惜,学会了又能怎么样呢。这么简单的道理,竟然可以同时适用于傻白甜的生活和真实残酷的现实生活。故事,拍摄,表演,都很棒。
I love DOM!!! Emma Banville一直是那个片头的女孩,走在岌岌可危的墙上,最后能安全落地真的庆幸了。
氛围还可以,剧情一般
太理想化了
还以为多聚焦女性。又是大阴谋大意义,搞得很深刻很有价值,角色们提线木偶似的输出观点,好无聊。
美国控制下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