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男人们的大和

男たちの大和/YAMATO,大和号,男人们的大和号,男人的大和,Otoko-tachi no Yamato

主演:反町隆史,中村狮童,铃木京香,松山研一,长岛一茂,苍井优,余贵美子,池松壮亮,寺岛忍,白石加代子,奥田瑛二,渡哲也,仲代达矢,本田博太郎,井川比佐志,胜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5

《男人们的大和》剧照

《男人们的大和》剧情介绍

男人们的大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背景设定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海军大败;第一机动舰队4艘航母被击沉;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战死,太平洋上各岛屿的日军守备部队先后覆没,日海军处于严重不利的形势。 昭和19年(公元1944年)的春天,特别少年兵部队的神尾怀着对大和号的憧憬,登上了超弩级战列舰“大和”号的甲板,当时的大和号是日本国民和军人的希望与象征。神尾忍受了舰上严酷的训练,然后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莱特湾大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联合舰队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当残酷的战局放在面前,大和号和它的船员们怀着守护国土的决心,起锚迎来它的最后一次悲壮决战。所有的人都很清楚:迎接他们的将是杀气腾腾的美军大批舰载机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野玫瑰万湖会议墨菲隐情第一季好妻子妈妈的口供2050莎士比亚与哈撒韦:私人调查员第二季短暂和平米纳里坚毅奇兵异星灾变第二季虚假的爱情跑过罗湖桥大唐狄公案之狐影迷案狄仁杰之深海龙宫末路天堂山中森林成功补习班赛马娘第三季巴黎浮世绘魔王2099善恶分界线无神斯慕奇之死杀戮开始让爱飞翔疯子富翁的诞生小机械师

《男人们的大和》长篇影评

 1 ) 军 国 主义

我很纳闷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统统发出严厉的指责,仿佛有人对着他的 鸡 巴 狠狠的踢了一脚。

     很多人非要给这部片子按上“政治”的大头衔,这就很让我费解了,你看一电影管什么政治啊叔叔,那你是不是看《大话西游》都要很生气,的因为导演丑化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名著,而且还对剧情改了又改呢,看完《大话西游》你是不是都要着急的蹦到天上指着香港大骂资本主义腐败堕落对我古文化一点都不珍惜了?

这部电影里没有了熟悉的国产抗战片的不怕死的英雄,没有“全民皆兵”的军民之情,没有壮烈的牺牲场景,没有“与舰共存亡”的壮举。

这里只有无意义的一个个死难者,只有一个个不知道什么是死的新兵。

神尾见到西哲母亲的时候还硬撑着说“他是光荣的”,但是最后他还是跪倒在西哲母亲的面前哭泣。

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家定义的军国主义片,只是看到这里时,真的感动了。

     一个战争的战胜国,总喜欢拍着热血的片子。

他们的战争里的牺牲总是高尚的,英雄的战死总是值得的,他们的电视剧里,连个小孩儿都喜欢上阵打仗。

他们喜欢把战时的军歌翻来覆去哼唱,他们的电视剧里,军人总是英勇无畏,他们总是要复仇,他们总是说,为国尽忠。

这和66年前的日本何其相似。

     另一个罪恶的战争发起国,也是战败国,他们也拍这场战争的影片。

他们不喜欢谈起他们战争中犯的罪,但他们却也在渲染战争中他们的人民所受的苦。

     我不知道什么是军国主义。

  网上总有些人说,要是跟XXX开战,我捐一条命。

也有人说,赶快武力收复XXX吧,又有人说,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这些人果真不知道战争是多么惨烈的一件事么?

噢,电视剧电影里,战争从来都是光荣的。

     我真不知道什么是军 国主义了。

   肯定有人要跳出来说你应该看看咱们的经典也有血性的,那些老经典多好啊,不看经典好多年。

电影就是电影,非要给政治服务。

政治就是大爷,电影就是一婊 子。

许多人是坐稳了婊 子的一代!

 2 ) 抱残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其必将失败

日本电影《男人们的大和》(2005),作为一部日本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60周年之时所拍摄的电影,其政治立场怎样,我不想多说,但对这部影片,我只想从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于电影本身,有网评说电影的名字不应该称为“男人们的大和”,而应该称为“男人们的高射机枪”。

对于这样的评论,我认为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大和号战舰是日本帝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和号被击沉也标志着巨舰时代的结束。

如果作为一部立场客观的影片,我个人觉得其重点应该放在大和号是如何被击沉这一核心事件上。

但影片对大和号战舰的展现是非常有限的,对大和号全景式展现也只有远景式的少许镜头,对战舰内部展现也仅有厨房、卧室,而多的镜头用于战舰上的高射机枪塔,这也难怪会被戏称为“男人们的高射机枪”。

因此,看完整部影片,观众对大和号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更不明白这艘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如何被击沉的。

相比于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运用长镜头的手法,借着男女主角在这般巨型邮轮内不停地奔跑穿梭,向观众展现泰坦尼号的内部结构,对于机房、排水舱等邮轮上的核心部位,影片通过船长与手下的对话论讨进行展现。

因此,在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绝大多数观众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是怎样沉没的。

而在《男人们的大和》中,我们只看到美国飞机不停的飞来轰炸、扫射,而大和号的高射机枪奋力地还击中,然后一批批的日本士兵被美国飞机打得血肉模糊,然后舰体就发生了倾斜,不久就沉没了。

——可说是看得观众一头雾水。

另外,高射机枪还象征着男人的性器官。

大和号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时代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征,“男人们的高射机枪”就无形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讽刺日本大和民族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如同男人们的性冲动,变成一种低层次的动物性行为,被世界人民所鄙视。

二是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当前的俄乌战争。

前面说过:大和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大和号被击沉也标志着巨舰时代的结束。

大和号战舰的制造,完全是日本军部内的思想保守派,对“航母时代”的到来视而不见,坚持“巨舰主义”,认为军舰越大,战斗力就越强,就越能给对方造成越大的威慑和毁灭。

但自从1941年大和号下水之后,至1945年被击沉期间,大和号在整个二战中却表现平平,没什么战绩可言,前后共参加了两次海战,一次是在菲律宾的莱特湾,另一次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冲强绳岛海战。

在这次海战中,大和号很快就被击沉了,而美军一方仅损失了20架飞机。

因此,大和号战列舰可说是日本军方保守主义思想的产物,其巨大身躯最多只能象征日本日益膨胀的军国主义野心,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而当前发生的俄乌战争,其情形与此有些类似。

就目前的世界来说,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其军事思想也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

而在这场俄乌战争中,我们看到的俄方在军事思想十分保守,还停留在上世纪二战时代,仍然是“人多为王、狗多为恶”的观点,把集团化作战当作战主体。

面对有欧美支持乌方数字化精准打击的战略,俄方处处表现被动,逐渐由盛转衰。

这两天的全俄征兵总动员,说明俄方在当今的数字化战争中,士兵消耗很大,兵员明显不足。

长此下去,俄方必然会败。

至于俄方是否会使用核武器,则是另一个话题。

如果俄方真的发射核弹,其落后的引爆装制,在对美方数字化的干扰下,并一定都能成功引爆。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世上任何事,只要思想保守,不与时俱进,其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3 ) pong

先亮明观点,这绝不是一部反战片。

身处立场不同,因此绝不可能与影片共情,所以只好以旁观者看这出闹剧。

片中单个人物的故事,表现的人类复杂情感让人动容,人性光辉的情感还是可以共情的。

影片最后亲情爱情,都幻化为泡影,什么也不剩。

犹记《菊与刀》中观点:你以为战争剧片尾战败,疯狂表现战况惨烈是为表达反思反战?

非也,正是这种壮烈的悲剧更激起日本民众斗志。

只会重燃斗志,信心爆裂拉满。

这正是他们独特的十全大补鸡血汤。

一群十五六岁的明媚少年,人手不够不得不上,卷入二战后期的卫国战争。

乘着辉煌大和号全速驶向已被美军占领的冲绳岛试图打击美军,以报美军在日本境内轰炸之仇,保卫日本人民。

诶,你该醒醒了。

你诶!

是你!

手拿大刀的侵略者,将侵略地标插向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末期被打到脸上了知道疼了;被回击到日本本土了,你告诉我要英勇卫国了。

我只觉得可笑。

你说你是英勇顽强惨烈战死为国牺牲,人家被侵略方冤不冤呢?

无妄之灾直怼脸上,人不防卫回击还有他法吗?

你不可惜,轰炸大和舰的美军飞行员可惜。

你不是被美军炸碎的,你是被贵国军国主义捅了刀。

战争惨状,我只能觉得痛快。

片里xx说的好啊【只有你们的牺牲战败,才能让国家清醒。

只靠精神不看实力是行不通的。

(来,我给翻译一下:实力行了的时候,下次还敢,时刻准备着。

)】深感悲哀,哀青春韶华永沉大海,哀人民被洗脑的彻底,哀军人没有立场,无脑守护。

说到底,任何战争都不值得,都不必要。

不过是钱财相争,翻涌政治罢了。

时至今日,我仍觉得日本做的最正确的是偷袭珍珠港。

联合舰队迅速瓦解;广岛长崎原子弹大礼包速递。

什么都不顶用,原子弹顶用,唇舌无用,铁锤可以,你终于闭上了獠牙。

人类纵有千万年进化历史,可时至今日也还没走出野蛮人身份不是吗?

文明、平等、尊重,不存在的。

欺软怕硬、侵占掠夺、奴役征服、贪欲妄念,人类劣根性展露无遗。

观现今各国之间的流氓行为,弱国无外交,没有真正的国际仲裁庭,2021年了,还是要靠国家经济和战备来外交。

只怕人类的下次交战即人类文明终点了。

再也没了人类叽叽喳喳无休无眠的闹腾,还地球妈妈一个清净。

地球从不需要人类。

明日再完成,先睡了睡了

 4 ) 都是翻译惹的祸

俞天任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是一年前的电影了。

老冰当时没有看,说实话老冰对黑泽明之后的日本电影没有兴趣,总觉得日本电影主题领先,观点幼稚,总是为了说明一个只是在幼儿园的教室里才会被提出来的论点。

加上技巧和技术也没有可看之处,在日本十几年,进影院次数很少,日本电影更是没有看过。

    去年底,有朋友在博客上问我对于《男人们的大和》的意见。

老冰因为当时还没看,所以不能回答,只好去影院看了看,算破了一个例。

看完以后除了监制和片尾曲之外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监制是前伊藤忠商事董事长,被称为“昭和三大名参谋”的原大本营参谋,关东军作战参谋濑岛龙三中佐,老冰当时的参谋系列正好写到他;片尾曲则是老冰最喜欢的日本歌手长渊刚唱的,他的那首《干杯》(中文名《为往事干杯》)已经是风靡中日两国十几年了。

除了这两点外好像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也就忘了这件事了。

    前些时候看到有人在很愤怒地指责这是部鼓吹战争的右翼电影,当时很有点纳闷,想了半天想不出理由。

但慢慢也就想通了,反正连说SKII化妆品是破坏中国人基因的武器也有人跟着猛相信,这日本人拍的电影当然就是右翼电影了。

好像这也能解释一下,老冰就又心安理得了。

    前几天回国买DVD,常去的那家店老板热情向老冰推荐这部《男人们的大和》。

说这是日本右翼电影的杰作,绝对反动,值得一看。

这一说老冰有点懂了,这种非正常渠道进来的盗版电影能被冠上“右翼”的帽子,说不定是托了那些三脚猫的翻译的福也说不定,就花了六串大钱买了一张。

这几天过阳历年放假在家,没事拿出来看了两遍。

    看了以后是一声长叹。

上次老冰在什么地方随口说过一句那电影有一半以上是错译漏译,仔细看看那还只能是对前半部分而言,后半部分则几乎完全是译者的“原创”了。

    像把“长官室”翻成“朝刊船舱”,把“瓜达卡纳尔岛”翻成“日本大陆”,美国战略空军被翻成“米国侵略空军”,山本五十六的葬礼给弄成了晋升元帅的仪式,一个少年兵因为从参谋们的对话中偷听到“塞班岛”已经陷落来告诉另一个少年兵,另一个少年兵则不相信从而两人打了起来这件事因为“塞班岛”被翻成了“审判”从而使得听不懂日语的观众根本无法将剧情连贯起来这种随处可见的错误之外。

最让老冰发出“见过不敬业的翻译,但没有见过如此不敬业的翻译”这句现在很流行的感叹则是一个最莫名其妙的错误: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YAMATO》,翻译起码应该知道YAMATO就是“大和”的意思吧,但在这张DVD的字幕里,起码有两处YAMATO成了“山户”!这也太不敬业了。

    想了半天想出个原因,是不是现在做电影字幕使用了计算机音声识别软件,而那个软件的输出根本就没有人检查过或者没有能够进行检查的人?

    应该说起码在现在的日本主流电影界拍右翼思想,歌颂战争的电影还是不太可能的。

尤其是导演佐藤纯弥所执导的电影应该是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

文革以后第一部进入中国大陆的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就是他的作品,以后的《人证》,《一盘没下完的棋》《敦煌》等都是他的作品。

仅仅从这些作品的名称就应该知道佐藤纯弥是一个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那么在年过七十了的现在,他有必要去改变自己的观点吗?

    这部电影在日本的评价如何呢?

除了被指责的最多的一个BUG是海军怎么用了陆军的敬礼这点之外,就是受到“视野太窄”的指责。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不是《男人们的大和》,而是《男人们的高射机枪》,因为整个电影除了高射机枪之外就什么没有了。

其他的考证就是日本人所特有的琐碎考证,从主炮是不是发射过到主炮发射的口令是不是那样喊的不等,甚至连体罚打屁股的具体进行方式到底是不是那样都有人在扯。

    日本对“十五年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不用“反战”这个字的。

“反战”这个字只用于进行式,比如过去的越南,现在的伊拉克的“反战运动”。

太平洋战争已经是过去式的,反不反的都已经存在了,所以只有“美化”和“批判”的说法。

没有人会认为这部电影在美化战争,因为这部电影对战争的批判是很明显的。

    一部电影是不是反战从什么地方看?

应该从观众看完了电影的反应去看。

观众看了电影以后热血沸腾,磨拳擦掌,直恨生不逢时的那就是歌颂战争。

而观众看完了发出一声感叹:“我真幸运,没出生在那个年代”,那就是反战电影。

    反战,就是反对战争。

这不是同义反复,如果只是反对某次具体的战争,那么连希特勒都是反战派了,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刻骨铭心的哟。

    为什么要反战?

太简单了,受战争之害的只是普通老百姓和下级军人,也就是那些被俗称的“炮灰”们。

如果战争只死高级军官们,就没有任何必要反战。

那些高喊漂亮口号的人们是不会死的,不信那位要把西安以东中国城市全部押上赌台,90%的中国人全部撕拉撕拉掉的将军肯定没有把他和他的家人计算在内。

    而普通人呢,《男人们的大和》说得很清楚。

那位少年兵的父亲在“上海事变”(日本人对淞沪抗战的称呼)中丧命,哥哥也在战场,而当同伴的母亲问起他为什么还要来当海军,回答是“家里没有现金收入”,明知危险也得来,(这整个一段在字幕中全无翻译)。

进了军队以后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为一点小事而受到下士官的非人体罚。

有关这个体罚也是引起争论的一个题目,电影中有一位有正义感的下士官挺身而出,仗义持言。

有不少评论认为这种写法是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在写旧日本军队,按照当时的军纪,军人无权反对同级长官对下级的处罚。

这是为了反战在有意拔高当时的军人觉悟。

    这一切一切的最后,是演出了一艘八万吨的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在装上单程燃料以后去做自杀式的特攻这个几乎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笑话。

从军事学上看这艘大舰巨炮时代的化石去朝着航空母舰做自杀航行是个笑话,但是对舰上那3300名官兵可绝不是笑话。

但作为军人,作为男人,在国家权威之下又有什么个人的选择?

能选择的就只有服从命令,去自杀,还得勇敢地去自杀。

    这就是战争,谁是罪魁祸首?

是那些发动这场战争的军部,甚至是天皇!

    这只不过是你老冰的推论罢了,会不会有人这么说?

这不是推论,电影里说得很明白,只不过在中文字幕上没有一个字打出来。

    电影里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亲到大和号上向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中将发布进攻命令后,伊藤整一问草鹿:“没有航空掩护的大和号的出动,有胜利的可能吗?

”而草鹿的回答是:“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陛下问了军令部总长:‘海军是不是没有战舰了?

’”。

    这段话在中文字幕里没有翻译,但却是太平洋战争中一段很大的公案。

天皇要对第二舰队的全歼负责,这是从战后的东京审判开始就一直在扯的皮。

遵循麦克阿瑟的指示,最后是以最后一任军令总长及川古志郎海军大将“假传圣旨”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

但还是有不少人不服的。

这部电影连这件事都敢往外翻,还被人说成“右翼”电影,老冰可有点为佐藤导演抱屈。

    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们不知内情,但中高级军官们呢?

在出发前的作战会议上,中高级军官们怒不可遏,公开叫板:“丰田副武联合舰队长官在哪里?

他为什么不参加这次特攻行动”。

(中文字幕中还是没有)面对这一切,伊藤中将只能沉默,他向大和号舰长有贺幸作大佐下达的作战命令居然只是“大和をよろしく(照顾好大和号)”。

有贺大佐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放弃了作战,下达了弃舰命令。

这个被多次重复的弃舰命令当然还是在中文字幕上看不见。

看见的是内田守军曹在说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在中文字幕上出来的却是“为了胜利,我豁出去了”。

    确实在《男人们的大和号》里没有任何日本旧海军军人高呼“打倒日本军国主义”,但如果那么拍的话,岂不成了《东京审判》那样的“原创历史”的意淫片了?

只凭这点就说那是右翼电影,未免有点不厚道。

    有人对电影里那十五岁的小孩作了如此恐怖的描写:“大和号远去了,消逝了;老鬼子掌舵的小船;交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头缠白布;目光坚定;掌握着方向驶向了远方”。

文字本身还是不错的,就是含有太多的激素了。

那个小孩在电影里完全是用来对比的,60年前的十五岁,背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迈上自杀攻击的不归路,而没死成的呢?

背负着伙伴们都死了,而自己独自活了下来的罪恶感,苟且偷生。

而现在的十五岁呢?

有个小情人,想买部小型摩托,所以放了学去打打工。

你愿意选那条生活道路,这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戴上了有色眼镜的话,那想看什么都行,仅仅不是事实而已。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也有过一次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高潮。

那时有四部内部放映的电影:《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动荡的昭和史——军阀》被乱批判了一顿,遗留下来的仅仅是林立果学来了“联合舰队”和“江田岛海军学校精神”这两个名词用在《5.71工程纪要里面》。

   那种大批判,不搞也罢,提高一下翻译的水平倒是真的

 5 ) 唱的比演得好,编的比真的好

先不说民族感情和历史史实的事,这也是一部电影原音比电影更好的制作。

建议没看过的就不用再看了,直接听close your eyes 中那充满日本腔的英文歌词吧,还是有点口味的。

故事的三段式结构被强化得比我们的样板戏还要样板戏;人物的脸谱化堪称21世纪东亚电影圈中的盖帽制作;道具、化妆、服装除了浪费还是浪费,已经跟不上全球电影工业的水准。

再来看历史的史实感,导演想是要营造一种历史的凝重,一种2百万国民葬身太平洋60年的凝重,一种国家的脊梁和骄傲悲壮的壮士不回的凝重……所以,插叙式的小悬念贯穿全篇,特别是片头片尾的水下纪录片和中年妇女固执、老船夫的诡异和小船工的热泪盈眶……但是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出上坟祭扫的仪式秀而已,不是我对死者不敬,而是历史的评价就是认定了这些可怜人的价值是那么的……顺便拖一句,在这艘号称日本民族象征的、曾经的世界最强战舰的仅有的三次大出战记录上,没有一艘船或者一架飞机的战果,反倒是“大和旅馆”的称谓成为世界海军战史上津津乐道的小插曲。

最后就是这所有中国人不得不说的民族感情了,这里就套用一句名言句式——我就是痛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日本人!

 6 ) 当代日本右翼很让人惊讶

看得老感动了。

感觉美国太可耻了:突然袭击日本的真珠湾,挑起大东亚战争侵略和平的日本。

日本全民自卫但仍然无奈失败于侵略者的强大现代化武器——原子弹。

美国从头到尾恃强凌弱,最后还使用了非人道武器,我日本实在是太无辜啦……其实吧,右翼还是要点脸的,没敢开一条脑洞时间线。

整个电影前面快速过了一句话“由于日本进攻中国……”,结尾老鬼子说的是“日本降伏(战败)”,没有说“终战”,看来也知道那种遮遮掩掩的东西没什么用。

本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让人详细了解了二战中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战力:斯普鲁恩斯的飞行员们真是牛,详细展示了他们怎么用机炮、炸弹和鱼雷干大和的。

太爽。

美国人也会很喜欢吧。

还有就那老鬼子神尾从甲板上滑倒海里还能活下来也是搞笑——看海上飘着的还不少,大和那么大的玩意,不搞出大漩涡把他们都带去天照大神那里?

看看泰坦尼克沉的时候什么样。

神尾老奶奶死于美军空袭,青梅死于广岛核爆,战友死于大和——真的是美帝欠了全家血债啊。

看着结尾船上小朋友坚毅的眼神,似乎接过了父辈的船舵,我都怕这小子下一步把船直接开到佐世保美军基地,神风去了。

日本下一代果然是夏令营出来的,太狼性啦。

好怕。

最后不来几个天闹黑卡板载,带你棒太靠库开困联考看待板载……得用精神注入棒好好纠正下这种失败主义思维。

内田在大和号不是很好地享受了下开困精神了么。

整个电影下来,感觉这些人的人生观都是建立在沙地上的,一冲就垮。

毫无内涵和思想,原因很简单——这件事也没法找到内涵和思想。

当代日本右翼很让人惊讶,惊讶于他们连拍个电影都拍的这么平庸。

老美的右翼还要MAGA,就连昭和的右翼,那也有精明过人自私透顶的货色,他们最好试着拍下辻参谋的传记电影,不过我觉得他们难以理解吧。

不行拍个岸大臣的也行。

片尾曲“我发狂的热爱这个国家……”不知道爱的是哪个日本。

有的小资给这电影标“二逼愤青试金石”,笑死我了。

日本“碍国愤青”拍的电影到我们的目田这里都是“自由的”。

 7 )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文 和运超 导演:佐藤纯弥演员:反町隆史、中村狮童、仲代达矢类型:战争片片长:145分钟 对于日本人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绝大多数都难以用客观感受来衡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批判日本人历史观的客观一词,已经在无形中转化为“反思”或者“反省”。

《男人的大和号》这部电影正是日本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对日本来说其实是战败60周年)拍摄的一部商业化的大片,当然足够引发人们的关注。

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替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的影片,而且电影的手法还尽力做到“不着痕迹”,完全融化到“人性化”的剧情中。

这一说法已经很“公开”,因为从导演佐藤纯弥而言,表现民族自尊性是他的一大特点。

仔细看完这部长达近2个半小时的影片,冷静下来,却不得不认为是一部“力作”。

并非简单的辩解它有无军国主义色彩,也不是分析该不该正确“反思战争”。

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男人的大和号》当之无愧是一部力作。

首先,这部影片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感、有饱满的情感、有气魄的场面,尽管不是用上亿美元砸出来的大场面,但整体足以构成一部感染人心的佳片。

审视《大和号》,也必须要暂时跳出由来已久的仇日情绪。

这部影片很成功地运用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可以看出,不论是影片中的军人,普通人,也不论是过去的人(战争中的)还是后来的人(战后今天的),很巧妙的在两个时空延续了电影的主题——所谓民族精神的延续或者传承。

而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渲染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方面,如果把《大和号》对比一下我们的国产大片,相信我们只能用“汗颜”来形容,更何况在标榜男人、阳刚这些关键词,我们的中国电影实在缺乏震撼力。

比如将《大和号》对比题材上应该是更加经典的《东京审判》,我们的片子却几乎是儿戏,对待历史的严肃和思辨,无法达到一个当下的纵深。

不可否认,两部影片都在美化历史。

《大和号》也在基本事实上,用虚构的一些情节美化当时的人物,细节上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却是真切,很多片段都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比如主人公神尾和女友之间的故事,战友玉成认“母亲”,后面神尾返乡后向战友母亲道歉等情节,人物和故事的感染力都很出色。

当然,更有很多战友之间从冷漠到生死情谊的叙述也是细致生动。

除开这些技术上的功夫,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如何阐述这样一个题材,这批创作者怎样在审视这一段历史?

表面上,《大和号》并没有回避大和号的沉没和军国主义的覆亡,主创者是无法回避这个铁一般事实。

从日本国民来说,这是一场注定了的悲剧,当时最大的战舰大和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画面上第一次出现这艘大船时,镜头是从上而下的,并显示片名,可以说是正在走向灭亡的预告。

如果再从日本人的文化观,悲剧和物哀的审美,就巧妙地使得哀伤煽情的氛围十分突出,可能并非刻意在军国主义思想上有什么“招魂”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肯定什么,而且从导演到主演反町隆史当时的一些新闻看,难保没有一定的动机),也可能是对这出故事上,对这群人的悲剧有些扩大化,故意制造审美的看点而已。

不过,故事里的人物毕竟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是过去的日本军人,在胜和败的问题上,似乎并没过多纠缠,而是紧紧抓住必死的结局问题演绎的矛盾是什么?

是面对死还是争取活下去。

当然本质上,这还是与日本人由来已久的“危机”——生存空间有关。

这一层追究下去确实有相当的争议。

而且,恰恰也正是电影创作者发挥的地方。

从这一点看,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解读非常矛盾,生和死是这群二战遗留军人的隐痛,尽管更多的人是希望从灾难下活下来,但从内心里,这些人却希望“死在那一日”,他们是想把日本的新生让给别人的一批人,内心里知道日本必须改天换地,但这一刻就是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美化日本军人战败的隐衷,当然在客观上其他人是难以接受的,是需要谴责的。

最终神尾找到了活下来的意义,这或许是历史到未来的一个必然,最后的画面是一个普通人在小船由下往上而去,和开始的大和号形成明显对比,也许抛开历史包袱,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人也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点看来太渺小了,就画面而言,也难以和当初的大和号相比,所谓光明的尾巴是那么无力。

正是那一份民族心理的矛盾,贯彻在这一历史事件的皮囊下,《大和号》是那么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如果看我们的《东京审判》,在60年的历史穿透力下,我们却是一脸愤慨的在庭上庭下痛斥军国主义分子的罪恶,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辩论了死刑的诞生,之后看不到任何生活今天的人到底如何在思考战争,以及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至少也是思考一下东京审判的意义。

更何况,长达数年的东京审判,导演只是浮光掠影的走过场,还穿插曾志伟扮演的日本人说出“狗日的日本鬼子”这样有些令人喷饭的台词,实在让人感慨,我们的创作者思想层面的幼稚到了怎样的地步。

而人《大和号》却可以这样巧妙的“改头换面”,至少在挖掘民族性心理上,这部电影是异常细腻,在表现战争下的人物心态和情谊也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但我们在60年之后的国人面对当年的历史的创伤,自然需要还原一些历史真相,这也就是《东京审判》尽管幼稚,还是值得关注,值得铭记的意义。

但审视历史不是这样就足够。

电影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既然拍历史题材,自然需要一点反思精神,面对这样严肃的背景,至少不能儿戏。

创作者肯定是严谨的,但思考的层面实在太浅。

虽然佐藤纯弥是日本商业片的代表人物, 《追捕》、《人证》、《敦煌》 等作品,哪一个不是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佳作。

但感觉上,佐藤纯弥不是纯粹反思历史,表达深刻的那一种人物,他的电影确实是有较强的情绪,虽然他不拒绝历史题材,但佐藤纯弥更是关注挖掘民族精神,《大和号》确实很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辩称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没有太多必要,反町隆史为了出演公然声称:“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

为此,必须借助电影这一世界通用的娱乐形式。

”当然说有美化侵略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这也是这部影片的关注价值所在。

不过,一切都那么矛盾,但《大和号》在对题材的表现的确实深刻,很有代表性。

原文作于2008年12月

 8 ) 凭什么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政治话题可言,真的不错,这部电影不是宣传武士道,仅仅只是还原当时日本真正的情况:洗脑,武士道是一个陈旧的观念,日本人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文化动员起来比谁都快,他们要的是那种狠劲,思想上的不动摇,不惜靠毒品,麻痹自己。。。。

船内分成的两边不正是国家利益和恢复理想的冲突吗,谁没有这个时候?

他又没有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歧视,反而是一种委婉的无奈:小时候被国家点名,加入无比光荣的军队,告别家人时的辛酸,大家一起信仰的天皇让他们参加战争,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对与错,只是在战争中摸索着求生之道(往往都是心狠手辣,因为没有的估计都不在了)对于新人的教导,新人的不解,然而新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你们所说的老兵,勉强活下来,战争结束,大审判后自己的青春还在吗,或者说仅仅自己还在吗,被告知自己的国家和自己都是错误的,能接受嘛?

连最基本的平平淡淡都没有,从开始人民对他们期望的目光到书本上反面教材,人人厌恶,这谁能平气的接受(战场上九死一生吃苦耐劳,回来却背上骂名,一生就跟别人玩似的)(没有洗白,就事论事),我觉得这就是右派的由来吧。

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历史,而不是担任种族歧视的下一位(当然我们也不该被歧视),总是说中国没有歧视,起码是大规模的,可能吗?

那些营销号不是天天发什么什么日本第一大厨挑战中国大厨被打脸,日本抱中国大腿,日本美食恶心等等,发出去几天啊,我看的1篇营销号典型文章,4号发出去,5号就有500w的观看量,谁没事会点营销号的视频看?

无非就是一个关键词:日本,我们虽然说是没有歧视,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500w人,保守一点都有几百万人有这种软歧视,可笑,不忘历史≠种族歧视,说这部电影政治化的往往都是自我有种族歧视+刻板印象日本化(每个国家都有人有种族歧视,只不过是谁表现得明显罢了,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好坏同时认清自己)

 9 ) 大和号的沉没与大日本帝国的灭亡

与同时期的清国不同,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主动地参加帝国主义的竞争,赢得了与清国与俄国的两场大战,终于跻身于列强,避免了被分割欺凌的命运。

然而,两场大战的胜利却逐渐将日本引上歧途,走上了扩张的不归路。

胜利之后,日本逐渐开始以为自己是世界的霸主,能够统治世界。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终于把日本这辆疯狂的战车驱动起来,日本陷入举国疯狂的状态,竟叫嚣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然而接下来的事实是中国把日本牢牢地拖在了腹地,国力根本吞不下中国,自己的石油与钢铁被美国切断,于是又像打了鸡血一般,不顾后果地向美国开战。

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日本人节节败退,终于为自己的骄狂付出代价。

《男人们的大和》讲述的正是这个帝国在自大与骄狂中灭亡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经预料到日本必败的结局,深知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只会让日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仍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换来日本的新生,才能让这个民族脱离癫狂的状态,早日成熟。

大和号面对美军飞机密集的火力打击无还手之力,无奈沉没,大日本帝国也终于灭亡,而大和民族却走向新生。

大和号的沉没终于让沉醉的日本国民醒来,这个曾经自大的民族终于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建立起了强大的新日本。

大和号的悲剧正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必经之痛,一个民族只有经过灾难,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10 ) 男たちの大和 ——隱藏在戰爭背景下的無盡悲情

兩個多小時的片長,將一段沉重的歷史盡情演繹。

似乎一切都是在預定之中,無意閒的錯下,無意閒的點擊讓我和這部日本電影有了一次深刻的交流。

其實在國内鮮有機會看到日本拍攝的描寫二戰這段歷史的影片,但似乎一切都在《男たちの大和》這部影片中做了最終的彌補。

我終于相信,其實日本民衆遭受的苦難和離痛和我們國人是相似的。

在影片中,我看得到日本民衆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常田母親那句“不許死”的呐喊是飽受戰爭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大和號上的將士對國家和家人充滿了深深的情懷,但同時卻萬分憎惡他們的領袖——這場戰爭的直接挑動者。

雖然這在影片中沒有明確表述,但亦可在一些細節中找到答案。

還記得神尾母親在丈夫遺像前說的那句話:萬歲萬歲的喊著,送走了兩個兒子。

這句話足以將這段苦難的歷史陳述。

綜合而言,《男たちの大和》是一部掩飾在戰爭片表象下的反思悲情電影。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部電影的片尾曲,這首由音樂大師長瀏剛作曲的主題曲具有十足的張力,將日本普通將士的心聲作了最好的陳述。

歌詞中文譯文:無論怎樣 我都發狂地 愛這個國家如我再生 請依舊呼喊 我的名字哪怕是寒風刺骨的冰冷之夜哪怕是織滿淚水的淒涼之夜如果我能再生我照樣鑑定地 守護你請你再回到我懷中讓我擁抱你那無所畏懼的勇氣默默無聞開在海上的白色花朵們現在紛紛在我身上 重疊厚重Close your eyes 閉上眼睛就能見到你的微笑Close your eyes 閉上眼睛奔向希望的你 就能永遠生命長存無論怎樣 我既然不畏艱難走了過來如果再生 我還想呼喚你的名字傍晚夜幕垂落之後明天一定就會到來如果再生 我絕不放棄持久的等待請你再回到我的懷中讓我擁抱你那無所畏懼的勇氣默默無聞開在海上的白色花朵們現在紛紛在我身上 重疊厚重Close your eyes 閉上眼睛就能見到你的微笑Close your eyes 閉上眼睛奔向希望的你 就能永遠生命長存Close your eyes我自己個人認爲這首歌是以神尾的名義唱給親人和國家的,但絕不是常給那些二戰戰犯——也就是那些發動戰爭的高層決策者。

如果這部電影是從整個國家的角度去反映二戰,那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刪除在我的回收箱裏面。

好就好在它以神尾的回憶為影片的主綫,通過痛苦的回憶,將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層層剝離,最終暴曬在世人的眼光之下。

可能和很多其他看多這部影片的人不同,我絕不認爲這是一部宣揚日本軍囯主義的影片,不然我也就不會去觀看了。

我認爲这只是單純一部二戰日本老兵的回憶片,儘管其中有許多龐大的戰爭場面,儘管其中羅列了二戰最精確的一些數據,但終究還是掩蓋不了這部影片最最真實的本質。

透過日本老兵中最最普通的一員,反映出了幾乎所有日本普通將士的心跡。

或許他們只是像片中男主角神尾一樣,參軍的目的只是爲了保護自己的親人;也有可能他們只是和西哲一樣,爲了賺錢為母親買塊地保命。

一場由一群不負責任的瘋子發起的戰爭,不僅給它的鄰國們(中國、韓國、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造成了不可磨滅的苦痛,更給自己的國民帶來了致命的傷害。

這群被供奉在靖囯神社中的戰犯,連同日本天皇;是一群陰魂不散的魔鬼,縈繞在他們周圍的日本軍囯主義最終葬送了他們自己。

個人很欣賞反町隆史在其中的表演,他飾演的森肋沉靜地就像是一尊雕塑,但也許他内心的波瀾是任何人都不能類比的。

影片中交代了唐木和内田的家庭情況,唯獨沒有交代森肋的情況;但儅我看到森肋對著内田發狂要内田活下去時,我知道他内心還是有著牽挂的——内田是他們三個人各自家庭未來的依靠。

但是,内田還是上了出征沖繩島的大和號。

或許真是像神尾說的那樣簡單,他們只是想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受傷害。

但遺憾的是内田的愛人和妙子都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中失去了生命,我不明白這場戰陣給日本民衆留下了多少陰影,但我想作爲普通民衆,他們所受的傷害和我們中國民衆是一致的。

但讓人氣憤的是,這一場戰爭的直接發起者和執行者卻沒有受到道義上最嚴重的譴責,日本的右翼分子甚者還將他們供奉在靖囯神社中進行膜拜。

或許他們沒有遭受這場災難最直接的創傷,或許他們已經淡忘這一場人類的浩劫,但他們永遠都無法否認這段苦難的歷史。

日本人利用電影影象來抒懷他們對大和號將士的悼念之情,因爲他們是無辜的。

但他們是否知道在於他們僅一海之隔的國度,有多少無辜的生命葬送在他們的暴行之下。

相對于這個國度,他們所受的傷害又算是什麽?

但如果像這部影片一樣僅僅是站立在個人的角度上,那每個民衆所受到的傷害都是等同的。

我不知道在地獄中的戰爭發起者面對如此多戰爭的受害者,是否已意識到當初自己的一個決策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多大的苦痛。

但或許他已經在煉獄中化爲罪惡的灰燼,不復存在就讓我們唱起哀歌,為這些在戰爭中無辜死去的人們祈禱;中國人、韓國人、朝鮮人、菲律賓人、蘇聯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還有日本那些底層的民衆。

自己做的视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c3eaf01000a4g.html

《男人们的大和》短评

-

6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0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