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演员大于剧本,前半场好于后半场。
一开场的氛围拿捏的很好。
只有两点小瑕疵——一个是,大量运用雪和雾气营造出的场景很难让人代入山东——这他妈明显是东北啊。
二个是,有些剪辑非常的生硬,几乎是直勾勾的切出去,最明显体现在开场的主角团爬楼杀人,先是火车站和一个轨道的特写,而后竟直接切到了一栋楼——直接导致影片和铁道英雄的关系一下子脱了节。
但是除去这两点,是没有太大的硬伤的。
主角足够的英勇,反派也并未被降智——他利用汉奸叫门,杀害收留铁道游击队的百姓,又利用信息的差错直接灭杀劫车的主角。
这两段把这个日本变态军官的形象其实是坐实了的。
甚至其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老王和日本掌柜的关系,一个是带着讨好的送去花生,另一个则是不无欣赏的回赠对方苹果,叮嘱他喝酒误事——这一点除去上级对下级,侵略者对被侵略者的表层关系,其实多少日本掌柜是带有些私人情感的。
但是这个亮点在后文也显然成为了一个没有收束好的问题。
一直到老洪回家,整个作品的完成度其实是很不错的。
从老洪受伤后回家并完好无损的离开这段开始,剧情出现了第一个重大过失——在敌统区,老洪只要回家,一定会被拿捏死,要么活捉要么牺牲,不可能一顿对射以后蹭伤对方的脸就转身离开。
这个片段反应出两个问题,在之后频频发生——一是对于主人翁的叙事出现明显的无用笔触。
二是对于日军军官的塑造开始趋向于降智。
一旦一部电影开始描绘一些废话,就必然会有许多有效叙事让步于无效煽情。
一旦一个精彩的剧情需要通过削弱对手来进行表达,本身就说明这剧情要开始不精彩起来了。
果不其然,后半段对于前半段伏笔的收束变得凌乱,有些地方吃力起来甚至让人感受到一定的强拼硬凑。
我们分别从两个男主——老洪和老王,以及其他配角三个角度进行拆解。
从老洪的角度,在杀死汉奸小安子以后,他迅速的执行劫军火任务(信息是被误导的),在痛失三个队友并受肩伤的情形下,被周也饰演的护士救下。
次日清晨他若无其事的回家,并拜托护士联络战友。
在和日本军官对射半天以后消失,完成和队友汇合,以及舔到顺子这个枪神的任务。
这段戏单独抽出来看,(尤其是枪战戏)如果饰演者不是张涵予,是其他抗日神剧主角,这电影就是活脱脱的抗日神剧了——老洪在杀掉小安子以后得表现好像一个莽的不行的战士,而不是一个潜伏多年,秘密执行任务的队长。
他位于车顶,却在跳车时被射伤——无论他是换个车厢或者是从车厢后面跳下,都不会伤。
他受伤被救,在一个队长的立场下,应该去复盘事件的原因,就算他无法推断出这是日军计策,也至少不会再回家送个人头——毕竟他一边约队友外面见,一边又他妈的回家送人头已经非常反常识了。
这段戏之后,他的任务变成了,接纳魏晨饰演的小顺子,带领队友在政委的指示下炸火车。
最后和老王汇合,完成一个人物抽象的牺牲。
(这段我们留到最后的段落写)。
从老王的角度,他发现信息有误以后试图离开,露出破绽被怀疑。
(被怀疑的节点其实也比这段早,有些过于提前了,导致观众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就被怀疑,难道日本军官有男人的第六感?
)最后成功在被怀疑的情况下,送出情报,扔下手雷,弄死汉奸,被俘上车,给日本军官讲故事,试图杀死军官,最终解锁和老洪的浪漫相会,共赴黄泉。
我相信,如果这段电影不是由范伟来诠释,而是换个其他抗日神剧主角,那它也是妥妥的神剧拉锯战。
后面他的戏份可以切割成几段解读,一个是他和日本掌柜的对手戏——送花生,送酒,掌柜回送一个大苹果,最后掌柜不接花生(此时最离谱的是,在后面的戏份表明掌柜竟然并未怀疑过他),这之后两人的关系也没有正式的了结。
原本的亮点,就是对于侵略者无知无觉的恶的探讨,对于施暴者的人性的一面的描绘,在这里,因为没有合理的结尾变成了毫无落点的草率收场。
另外一个是他和矿工家儿子的感情戏——送吃的,送苹果,临死前送刀,中间穿插着,叫爹,叫爹,叫叔叔。
他们戏份的落点停在一个虽然感动,但是离谱的场景——矿工儿子在火车开动前,公然在日军面前奔跑追车,并且在火车的鸣笛声掩盖下最终成功叫爹——而后这孩子不知道为啥居然去车头添煤了。
这里夸一下小演员和范伟的演技,这段换两个别人演,就不仅是虚假情景下,离谱的同时还有一丝感动了。
是不仅虚假,而且不感动。
他和老王的戏没有无疾而终,只是多余而已——无论是停在老王最后一搏前送刀的时候,还是停在他看到老王被捕大受震撼,都好过再加一段追车叫爹戏份。
最后一段重要的描绘,是关于老王和日军军官的博弈。
首先,如果日军军官笃定老王是共产党,大可不必给他一条真实的发车讯息。
想要套出共产党据点竟然并不留一手,就很离谱。
之后,在老王的高光戏份丢手榴弹以后,他又迎来了新的高光——给日本军官讲故事,之后的搏斗,抢刀啥的,全是在老王弧光以后的强行续命,也不过是为了煽情而硬加戏份的体现。
关于其他人的描绘,前半段执行任务被日军活活剖腹的运输队员,大胡子三人执行任务被枪杀,还有政委以及,后半段补充的顺子。
确实是有在塑造和记忆点的,但是决战戏份我竟看不清一个自己人的死亡——除了老王和老洪。
其他人都成了老王和老洪的队友,只有最后一幕,看到政委和顺子活着。
至于怎么逃出生天,也没有具体描写。
虽然不能说塑造的失败,但确实也谈不上十足成功。
日本方面,掌柜的写的半丢不丢,汉奸倒是被炸死了,日本军官也算善始善终不负众望的被主角二人联手杀了,死的也不能说没有伏笔——日军的枪支没有主角使用的美军改良版好。
矿工儿子的死倒是完全没有必要——电影拍了半天,怎么截停火车,游击队上火车以后居然没有第一个去抢夺驾驶室的控制权。
还有汉奸小安子的死,虽然在后面点名缺席两人有所体现,但是却只发挥了——一个汉奸死了,对剧情贡献并不大。
最后是周也饰演的护士,虽然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却也没什么深刻之处——她的出现就像奶妈不停的救老洪,而没办法体现出女同志到底有什么作用。
整部戏就这么在粗糙和反转中迎来高潮。
两个男主就非要一个仪式性的会面。
这就是这部剧最大的硬伤——演员大于剧本,前半段大于后半段。
导演并不知道,讲好一个故事本身的作用远远大于过火的煽情。
事后我和朋友讨论,说起我要是拍,就绝不能让这么一个谍战片堕入战争片的深渊。
至少就算是堕入了,也不能就这么简单的堕入——比如老洪就不该受伤,回去以后他琢磨清楚了一些,第二天正常去上岗,汉奸小安子本身就是为了钱做事,前面也出现了办事不利的情况。
我要是老洪就该把事情栽在他头上,拖延时间。
日军应该严管所有人,然后周也此时就应该是我军的女战士(这非常符合我党当时的作风,递送消息的间谍不应该只有一个),她负责把政委的指令递给大家。
日军确实给老王假消息,但是老王推断出了一切,并且制造了混乱让大家逃出来做准备。
最后的大战要丰满,老王也许就是早死了,或者他讲的故事激怒了伪善的日军,矿工的儿子只是偷偷叫了他一声爹。
这是我一时口嗨想出的对策,虽然也并不好,但是也好过这种,离开演员就完全收束不住的情况。
开场杀人,搜出来调查文件,拿给指导员看,指导员一拍大腿这可全是干货啊。
藤原出场,指导员介绍,这个人现在是日军高级军官,你们杀的那三个人就是他的手下。
闹了半天,在杀人时拿到的是什么文件,杀的是谁的人,一概不知。
那暗杀的目的是什么,这伙人到底是受组织管理的革命队员,还是一介乡勇。
老洪是维修队的队长,作为一个被日本直接控制的车站,日方没有一个技术官员,全部交给维修队负责,真要搞鬼简单的很。
而老洪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语气,都和他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
穿长大衣,戴宽沿礼帽,你说是特务或是地下党都可以,但就是不像机修工。
俞灏明传纸条,明明是一个维修队的,几乎天天在一起,非要在全体大排队的时候在日军眼皮子底下传。
你这种行为用监考老师的话说,我不抓你都对不起你。
其白痴程度与之后的内鬼跟踪老洪不相上下。
另外传纸条这个事本身其实就有待商榷,老王无论是和俞灏明,还是和老洪都近距离说过话。
那就说明没有为了避嫌而刻意避免交集的考虑,那为什么要写下字来,怕别人发现不了么。
庄妍的加入太过顺理成章,毕竟是在日本人治下工作,帮忙掩盖卷烟,救受伤的老洪,传递信息给同伴,都似乎没什么心理活动。
最后就一句她因为传信被注意了,然后就毫发无伤的出来了。
这就像你确认了维修队的队长和队员里有了劫车人员,然后其他队员依然自由活动毫不限制。
这是疑罪从无么?
按照日本人的凶残程度,有一个活着跑了,全队都得杀了泄愤啊。
结果暴露了的老洪只是不再回到车站,一切策划、联络、实施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还在车站当工的队员也丝毫没有被怀疑跟踪。
所以你说小庄因为联络被注意,可她联络的人却没被注意,是不是注意的人被美色冲昏了头脑,眼里看不见别人了。
电影本身也还可以,除了一些细节欠琢磨之外,也就是张涵予本身的气质实在是太固化了。
行动失败,死了三个兄弟,自己身受重伤。
转天起来,一边喝粥一边和庄妍说话的时候,就像赶北京早市儿,要了豆汁油条,边吃边聊天一样。
其实张涵予在成名之前也是演过插科打诨、油嘴滑舌的角色的,只是集结号后一举成名,然后就永远成了这么一副面孔。
范伟的角色特点其实每次也是大同小异,只是这类普通人角色往往自身具有很多的形态,可正可邪,发挥空间较大,演起来也比较讨喜。
看完《铁道英雄》的感受是场景很宏大、演员阵容丰富、是一部合格的抗日英雄剧。
影评中说“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立体”,我带着这个命题去看电影去观察,整场电影下来只记住了一个人物,烧火车头的滑头,他似乎没有名字。
滑头黑黑瘦瘦的,脸上总是沾着煤灰,像是在那个时代的黑暗人生。
一出场是接受了老王的糖炒栗子却不肯叫爹的少年,老王对他的关照对他的疼爱,他都明白,此时他还是一个少年有自己的固执。
他与老王说起家中情况,父亲、大哥被闷在煤窑里去了。
这时的他平静而又忧伤,没有思考为什么明明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为何最后只换了个家破人亡。
他麻木的活着,到了火车上工作,同样为日本人服务、受日本人压迫。
也许在他的眼中,生活就是这样,不是被这帮人压榨就是被那帮人奴役。
当他看到老王卧底身份被发现时,内心有了震撼,震惊于这个世界居然可以反抗,也震惊于反抗的居然是年过半百的老王。
这时,他做出了第一个改变,喊出了老王梦寐以求的那句爹。
压在嗓子眼里的“爹”,完成了老王的夙愿,也让这个少年开始蜕变。
回到火车头,当他被日本大兵殴打时,他觉醒了、开始反抗了,最后用生命完成了反压迫。
从前看《晓说》中,说到一个好的人物是有变化的,开头到结尾是要有改变或者有成长的。
《铁道英雄》中的人物,开始时英雄帅气结束时也死的英气逼人,仿佛他从出生就是一个英雄,没有脆弱过、没有迷茫过;而滑头是这部剧中唯一一个在不断变化的人物,从麻木到震撼,从震撼到觉醒反抗,我们陪着他一步步走来,这才觉得他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他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部电影只要有范伟就是牛逼,我跟你说,因为范伟是我们中国可以这么说,拍这种类似于这种电影的最顶尖的人物,我喜欢他的电影,因为他的表情和那个动作就是常人难以无法模仿的那个天赋,可能这就是属于范伟先生的天赋吧,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只要范伟能够继续拍电影,那就是可以让我继续去电影院里面帮衬他,他拍的电影很少会是烂片!
在我的童年经历中,有很多与铁路相关的记忆。
在那个时期,我并不知道铁路对于历史社会的深刻意义,我只是朴素地觉知到,铁路是一个厚重的物理与情感载体,在轰隆而至,轰隆而去的车鸣声中,我们的集体生活被延伸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也被书写了。
因此,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对铁路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相对特殊的感情。
《铁道英雄》在我看来,是这个题材目前来说最有诚意的作品之一。
这种诚意主要体现在,导演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试听手法,把影片的氛围感做得特别到位。
昨天某位朋友看了某个电影之后,给我发信息说让我去看看那部电影。
我说为何?
他说,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电影,你就是觉得没有电影感,像网剧电影剧拿到电影院里去放了。
我跟他说,所谓电影的电影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电影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感不仅仅是灯光美术所创造出来的声话效果,而更多的是:1、人的氛围。
2、时空的氛围,即影像的氛围。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电影的电影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用电影语言说话,而不是演员的嘴巴说话。
这一点,《铁道英雄》是做到了的。
导演从始至终都对于影片的叙述主体 ①铁道 ②英雄 做了充分有效的叙述与铺垫。
出片名前,老人,孩子,推车,早点… 热气与寒气交织,日常与战火缠绵。
他几乎是采取了不置一词的方式,把战争年代的紧张氛围刻画得熨帖而恰当。
这种刻画具体来说,又是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北方寒冬凛冽的气候描写,来对战争年代普通人心里的仇恨与愤怒进行了有力的呼应与书写的。
没错,冬天与积雪,在影片中既是一个叙事表征,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描写。
战火带给那个年代、那些生命的伤害和侵犯,正是这样一种低温与无情的感受。
而且这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剧组走访了多位烈士的家属以及地方文史专家之后,对当年的故事进行了解和求证之后艺术处理后的结果。
同时,影片在美术置景上也力图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城市工业时期的风格,不可谓不用心。
铁路,还有那些潜伏在暗处的铁道队队员们,对于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来说,其实就是「春天」,是「希望」。
在影片中,张涵予饰演老洪。
他是我认为中生代男演员中最有质感的之一。
他是非常善于拿捏人物的精气神的。
就如他自己所说,在《铁道英雄》中,他是用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方式来对老洪这个人物进行打磨塑造的:「老洪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工段长。
所以说对铁路了如指掌。
这个片子里的人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都是平凡的人物。
这些人常年在铁道里打游击,他们掌握了怎么样快速地上火车,在什么速度下往下跳,怎么把车门打开,怎么断定某节车厢里就有武器,这里面大家是有配合的。
我们一直在揣摩,怎么样把这些职业的东西表现出来。
」
除此之外,范伟、俞灏明、魏晨也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范伟的发挥很稳定,他身上一直有一种中国底层黑色幽默的劲儿,让人汗毛直立。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俞灏明和魏晨。
《八佰》之中,二人就有较为大的进步,在《铁道英雄》再次演绎此类战士型人物,客观来说,不能说多么精彩与无敌,但是那种真正属于英雄与战士的精神,二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不得不说,作为选秀出身的「小鲜肉」,他们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身上的铮铮铁骨,成为了该类电影的中流砥柱。
各种艰辛不为人知,但是绝对是谈不上容易二字的。
北方的铁路我没有去过,南方的铁路也很少飘雪至此。
但是那种沉默着向前昂扬的火车姿态与铁道精神,在我心里如出一辙。
《铁道英雄》我安利给了我的父亲,我想他们跟我一样,对于铁路这种相比飞机磁悬浮而言更为古老的交通工具,内心深处有着更加紧密的依恋。
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铁路不仅仅意味着运输,不仅仅意味着战事的胜利,它还意味着远方,有着无限可能的远方。
结局生死之际、老洪用尽全身气力从地下强撑起来,就为陪坐一下已经气息奄奄的老王,满以为要按常规开始进行满血煽情的套路,哪知老洪却一言不发,甚至都懒得转过头来正眼瞧一眼隔壁老王,眼角只自然而然地垂向十二点钟方向,不寻常的淡定,淡定得让人以为这个人真的很冷很酷、似乎完全不关心战友的生死,只用含血的嘴不紧不急的叼了一根烟,吸几口、把烟头烧得旺旺的,然后把带血的烟嘴凑老王嘴边,虽然明知老王已无力分享,老洪却一定要多此一举。
老王虽已无力言传、但却目堵一切,心中明白,眼神中分明流露出欣慰与致谢之情、纵死无憾。
众人疑惑为什么老洪不肯对老王多说一句离别前的话,当老洪扯开上衣,露出腰间的炸药包,观者瞬间泪目,原来老洪根本就不打算离去,连生命都准备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俩人都是当死之际,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煽情呢?
老洪此前看似不经意的点烟、吸烟、分享烟等一系列与烟卷相关的动作其实都是与爆炸成败休戚相关的战斗动作:明为吸烟,却是在默默为殉国做着准备,看似悠闲,实则紧张万分。
每个动作细节至关重要,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专注冷静,否则手一抖点不着火怎么办?
或因过度紧张烟头掉落了怎么办?
试问此情此景中谁还有余裕去罔顾个人生死?
谁还有心情去无聊煽情?
专注于完成即定目标高于一切的插科打浑,于是一切的情节才显得真实感人,于是演员的内涵和表演功力至此终于得到最大释放和凸显。
结局悲壮无声,不屑刻意煽情,这种处理方式很好很独特。
假使悲壮中强行夹带煽情,观者只能被动接受一大串哆嗦说教,无法持续主动沉浸其中,那就是观众的不幸了。
于煽情方面之境界差别,《长津湖》较之于《铁道英雄》、恰如吴京较之于张涵予般高下立判。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日又友好了,这部片子里居然将日本鬼子改称为“日本子”,弄得我颇为不习惯这部片子在适度的改编下展现了我党的民间抗日历史,整体来说还不错;剧情上,没对将我方人员进行过度夸大,日本方面也没刻意弱智化,整体智商在线人物刻画方面,范伟饰演的车站调度员非常不错,尤其最后阶段出门买酒顺便炸人这一段剧情确实精彩,高光时刻;另外,日本军官头子演的不错,值得夸奖;而张涵予这个角色文戏偏少,稍微逊色了些;周也饰演的小护士给我留下了印象,毕竟这部片子里也没几个女的电影插曲采用了铁道游击队主题曲的改编,有点意思电影中设置了不少 callback ,有巧思,起到了推进观众情绪的作用当然,影片最后炸毁军火列车那一段,槽点也确实不少,主要扣分点- 魏晨一个人单挑开路车的机关枪的剧情有点扯;- 日本兵不杀加煤小伙,反而被杀的情节太扯;张涵予中了那么多枪还能站起来反杀日本头子太扯;- 最后,张涵予和范伟还能坐在操作前抽烟聊天就扯到天了片尾曲居然是刘德华唱,厉害了我的哥
很可惜,这部片虽然用了不少特效来炫技,结果反而本末倒置的没有先把故事说好,整个编排拖拖沓沓,也没有突出铁道英雄的特别之处,跟其他英雄到底有什么区别,就没有看出铁道这个主题,真纯粹成了个工具了。
人设安排上又陷于了一个误区,正派反而智商偏弱,反派则是死于傲慢和话多,就是虽然没有神话正派,结果又走了极端,哪个人设都没立好。
希望主旋律片还是要在讲好故事上首先下功夫做好功课,然后再辅以必要的艺术和特效,这样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说实话,刚开场看到这部影片的质感我还是很惊喜的。
不论是旧式火车、蒸汽、日夜飘雪、粘雪粘灰的大衣,都非常有代入感。
但越看下去,越觉得这剧情不对--我不知道它要给我讲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并不是指不知道讲的是铁道游击队劫火车物资的故事,我是不知道这部电影要讲怎样具具体体的一件事。
一部电影,最起码得让观众晓得你是个什么故事。
上来杀特务,又一遍遍的劫火车。
叫我说,就拍劫两次火车。
一次开场劫,让大伙知道咱这是拍啥的,算序幕。
然后引出来要毁一批炮的任务,整部电影就拍毁这批炮的前中后。
毁这批炮算第二次劫,放在最后,英雄们最终拼尽全力,与这列火车同归于尽。
这样观众才能把期待放在这部影片的重头戏上,才有个盼头。
不至于看不到高潮就昏昏欲睡。
缓慢的镜头和肃杀的画面才不至于是累赘。
这期间英雄们潜伏的过程中与日本人和汉奸斗智斗勇,不乏牺牲,展现出每一个英雄的形象,让人们能记住。
他们也许鲁莽,也许过于理性,也许有自己的小缺点,但最终都为了同一个事业先出生命,这才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之处,也是人性的崇高之处。
不怕拍英雄群像,就怕拍出来英雄群像真成群众了,个个打酱油,除了范伟、张涵予一个立不住,一个记不住。
没有性格,没有“手艺”,甚至“没留下名字”,这是我头一次看中国人的角色还脸盲了。
最离谱的是那个女医生,直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她的动机是什么。
最后,铁道英雄应该是铁道上的英雄而非谍战英雄。
以上,我是如此认为的。
强烈推荐都去看 全程无尿点 剧情 演技都在线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范伟饰演的老王头 传递情报的时候把手榴弹放到汉奸的车上 然后挑蛘的看着日本兵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真的绝了 还有张涵予的演技也很出彩 最后一幕拉手榴弹 和列车一起化为炮火真的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 才有我们现在繁荣稳定强大的国家
范伟果然是影帝 另外这个服化道 牛逼
对着雾气蒙蒙窗户上的党旗宣誓…破防了
范伟用鬼子手雷炸死小么哥是本年度最帅场景没有之一
电影质感不错 人物扁平了点,周也角色比较酱油片尾和歌曲不错
节奏慢了点,其它地方还不错,范伟的老王刻画的很棒
冬天是为了背景全CG吗。临城的1939劫案,鲁南离梁山远么。节奏不像好莱坞?像什么?评书?似乎只有老王和日本高官有了性格,庄护士引入一个外来人的视点,大老爷们都有点无来无去(但想想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事实。于是)窗面上的党徽,那些最终要消散的努力,很惹泪。最后的爆炸特效太超现实了。
1.5。主旋律是可以的,但连基本的常理和逻辑都不尊重的话就会变成谄媚,是的,说的就是本片导演,真小人也。范伟的演技已经过了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在片中就是张涵予。
好一出荡气回肠的铁道血与骨暴力挽歌,范伟老师从影以来最炸裂演技
铁道间谍们反侵略的生死火拼。这部影片的票房失利,我猜也许因为《铁道游击队》这个红色经典IP太深入人心,造成了观众的刻板印象,所以可能让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没有兴趣;或者是因为在这个题材方面,观众已经被成龙的《铁道飞虎》伤害了一次,所以期望太高失望太大。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部影片的节奏、以及动作戏都表现不是很好,只有几场文戏还算有些亮点,我想导演更适合拍纪录片。整部片节奏太拖沓、头重脚轻,前面铺垫那么长的人物,最后决战的动作戏就是像美国西部牛仔那种一枪决斗就完事了,没有酣畅淋漓的对决场面,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的情绪无处安放,像泄气的气球。这也许是合格的故事片,但不是合格的商业片,最后一查发现导演似乎还是个新导演,好像没有拍过几部作品。
工业上来了,文化还在路上…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太阳马上就要从东方升起,细细一品,嗯,这个片子绝对高级。能智取威虎山又能扒火车的张涵予,讲老王的故事能把日本子忽悠瘸的范伟,两大主角YYDS。当刘德华又弹起心爱的土琵琶,最后在铿锵铿铿锵的金属乐中,只想呐喊一声:铁道英雄永垂不朽!
开头10分钟太凌乱。战斗场面太一般,配角一枪死,主角挨四五枪都没事,立正着往前走,好像子弹都会躲避着他们。范伟演技很好,张涵予天生的军人硬汉形象。
姑且不说电影怎么拉胯,片尾曲是我听过史上最恶心的改编。
没想到有一天眼泪会给范伟,演的太好了!!扔手雷那下,简直是谢霆锋!!!
没有张力的一场平铺直叙 毫不费力就可以猜到下一个镜头下一个镜头 可是没想到结尾高潮怎么这么敷衍了事 即使范伟张涵予也救不了场 刘德华也白搭 藤原脸上被子弹划伤的疤痕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呢?
范伟老师是个宝啊……
工人先锋的代表
氛围其实营造得还不错,但是前面铺垫太久,后面也没有特别烘托起高潮
浪费了如此精良的电影质感啊,美术、布景、道具都太有感觉了,可惜剧情故事跟不上,如果能把剧情再打磨好点,绝对上乘之作!
范伟老师的确是个宝!潇洒地引爆手雷,毫不掩饰地笑对惊慌的日军,仰天喝一口酒,这次再也不用用酒遮着脸了,这次再也不用弯着腰了,面对日本军官的监视,他高昂着头挺直了腰,做了一个挑衅的手势嘲笑对方,慷慨走向被捕的命运。车站和“儿子”的分别,那一声“叫爹”是最大的泪点,和日本人正面交锋时那句“我讲你奶奶个腿儿”或将成为经典语录。范伟老师一人撑起了整部戏,他这次又演了个“小人物”,但却是个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