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萨拉邦德

Saraband

主演:丽芙·乌尔曼,厄兰·约瑟夫森,伯杰·阿斯特,尤利娅·杜韦纽斯,贡内尔·弗雷德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挪威,意大利,芬兰,德国,奥地利语言:瑞典语,英语,德语年份:2003

《萨拉邦德》剧照

萨拉邦德 剧照 NO.1萨拉邦德 剧照 NO.2萨拉邦德 剧照 NO.3萨拉邦德 剧照 NO.4萨拉邦德 剧照 NO.5萨拉邦德 剧照 NO.6萨拉邦德 剧照 NO.13萨拉邦德 剧照 NO.14萨拉邦德 剧照 NO.15萨拉邦德 剧照 NO.16萨拉邦德 剧照 NO.17萨拉邦德 剧照 NO.18萨拉邦德 剧照 NO.19萨拉邦德 剧照 NO.20

《萨拉邦德》剧情介绍

萨拉邦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与约翰分手已有30年后,玛丽安隐约感到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她决定到约翰乡下的家里去看望这个别了30年的老男人。他过着富足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两个人之间,尽管很多年过去,当初的情感依然非常真实。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 岁的女儿卡琳娜,他们住在离约翰家不远的地方,但这老少三代人似乎并不和谐,玛丽安感到了卡琳娜对父亲恩里克的爱和约翰对儿子的不满,三个心灵都非常孤独的人之间有着似乎无法消除的隔膜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事的人见谎言与错觉大佛好汉两个半第五季甜蜜18岁孙神探与黑寡妇的诅咒消灭都市卫道金刚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分租唐伯虎之醉美人我们的交换日记狂医魔徒永远的妮娜公牛星座加冕礼2.0露西街头废物王小毛的奇幻人生西施新传爱在39度头脑博士岭南药侠入侵脑细胞塞涅卡灵魂歌手虽然30但仍17D.P:逃兵追缉令欢乐元帅山茶花开时

《萨拉邦德》长篇影评

 1 ) 2024.2.1

CC套装最后一张,这下知道为啥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被设为终点了,如果是这一部或者是AFTER THE REHEARSAL那么伯格曼晚期声明得扫地,本对伯格曼的敬意在看到CC最后面两张碟子的时候荡然无存,我的天呐妈的,唯一一部我看了前半部分我都不想带着尊重态度看的电影,这啥玩意儿啊前半部分,伯格曼真的老了,原来的摄影师是离职了吗?

整个在第六章巴赫前根本不能看,可以说完全就和个三岁小孩拍的一样平淡无聊,除了那段卡琳爆发具有戏剧张力,其余部分跟伯格曼剩余作品比起来什么鬼。

到了后半部分开始逐渐走回之前的风格,但是还是感觉这部作品有一点点过于简单,简约,所有人物关系和镜头都变得简练,充满着轻松的感觉,但这不是正面的,给我的只是一个老年导演的无力感。

(看到一半死亡搁浅2发新预告了我靠

 2 ) 伯格曼电影笔记之《萨拉邦德》:看见你的苍老身体里的风雨

1,曾经我愤怒戏谑如小丑呀,曾经我锋利实验如刀刃呀,曾经我平和沉静如草原呀,现在我八十四岁了,这一次我尝试再直接再赤裸一些,每个场景只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他们直接对话,面对面,用言语和动作,更换着不同的角色跳一场双人舞,或者互博,试试看他们是否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尽可能砍掉不必要的枝蔓,又佐以小小花招。

好导演应该简单直接,还应该集中注意力。

,2,安娜是维系这三代人的枢纽呀,祖父对父亲的冷漠,父亲对女儿的钳制,父亲对祖父的仇恨,在安娜死后,原本能正常运转的关系突然打乱,纠缠在一起,火花在刺耳的摩擦声里飞溅。

死亡只存在生者心里呀,死亡的是善与爱。

有人偶尔被死亡的恐惧击溃,在房间里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呀,猛力跺地板,喉咙里发出啊啊的叫声。

你害怕吗?

我不害怕。

,3,玛丽安娜与约翰呀,玛丽安娜与卡琳呀,卡琳与亨里克呀,亨里克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约翰与卡琳呀,卡琳与玛丽安娜呀,卡琳与亨里克呀,玛丽安娜与约翰呀,亨里克与玛丽安娜呀,玛丽安娜与玛塔呀,除开最后一场,其他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点,最后的玛丽安娜与玛塔,像一段尾音呀,像镜中人走出镜子呀,才敢泪流。

,4,安娜的信出现在第七场,于是情势发生了扭转呀,这是一个坎儿。

,5,亨里克与约翰见面那一场,两人在用言语互捅呀,台灯摔在地上,灯光渐熄,又突然亮起,又突然熄灭,我他妈太喜欢伯格曼用的这个小技巧了呀,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娜的热情》里那个自房顶滚落的铁桶。

,6,EE出的碟片的花絮里有一段日本记者对丽芙厄尔曼的采访,她是滔滔不绝的谈论起他还有他的这部电影呀,声音里能听出情绪的激动,像一个在回忆自己初夜的新娘呀。

 3 ) 萨拉邦德

“萨拉邦德是一种慢速三拍子,强音在第二拍的舞曲,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

曲调严肃、沉缓、庄重、哀伤,不重旋律性,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

博格曼在本片中选用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五号中的萨拉邦德舞曲,第五号组曲是巴哈六首组曲中最特别的一首,其中的萨拉邦德舞曲全以单音演奏,与其它用复弦演奏的组曲不同……”影片的人物并不复杂,只有四个人---前妻玛丽安、老知识分子约翰、其子恩里克、孙女卡琳娜,萨拉邦德曲调贯穿全片,将电影分成主要以二人对话情景为主的9段,表达了四位主角复杂的心境和感受。

玛丽安前去探望离婚几十年的约翰,发现他被孤独折磨着,虽然物质充裕、窗前有大好美景,但他显然并不快乐;恩里克怀才不遇,与父亲交流困难,关系一向不睦;卡琳娜才华出众,但在坚持理想问题上与父亲也有严重冲突;玛丽安在影片中担当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她将摄影镜头连同观众的目光一一引导到这个祖孙三代的家庭,通过谈话逐渐挖掘出他们的内心,也逐一揭示了他们多年来形成心结的原因;另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不露面的卡琳娜的母亲安娜,她沉静美丽、温柔可人、富有爱心,在这个家庭里,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约翰因为这个媳妇而对儿子的态度有所缓和,恩里克在她逝世后几乎崩溃,卡琳娜更是深爱着母亲,她安抚、沉静的女性力量调和着家庭暴烈的气氛,他们各自爱着对方,但不懂如何表达。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由玛丽安的独白完成,她将分割几十年的时空用照片和影象连接起来,叙述了关于爱恨在时间里的无力掌控,关于人们在不同关系里的碰撞。

有时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因为爱也会蒙蔽人的眼睛,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心灵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

所以我们会有那么多痛苦,因为明知道有爱,也仍会质疑,因为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就像无法原谅所爱的人一样。

有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刻:玛丽安在教堂碰到恩里克,谈话结束后,玛丽安在静默的灰尘光芒中徐徐回身,看到圣父怀中的圣子眼光无邪地瞪视着,有影射作用。

 4 ) Saraband

(说明一下,我忘记同名旧帐号的密码了,不得已开了个新的。

现在为了把我写的影评纳入新账号,只好出此下策,再贴一遍。

)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

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和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

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

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

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的女人。

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

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住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

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

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

她走路的姿势怎样?

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

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

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 Rebecca。

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

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

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

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

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

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

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

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

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

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

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

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

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

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

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

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

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

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

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5 ) Saraband

Saraband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

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和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

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

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

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的女人。

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

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住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

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

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

她走路的姿势怎样?

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

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

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Rebecca。

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

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

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

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

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

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

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

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

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

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

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

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

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

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

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

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

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

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

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6 ) 老年人与时间

这部片子有不少惊艳之处,同时也留下许多遗憾。

当然,一部片子中只闪烁那么一瞬间的惊艳就足以成为让众人高山仰止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这部片子最另我觉得惊艳的地方莫过于它的前半段,或者是前三分之一。

随着剧情的推移,安娜的出现,安娜对丈夫,对女儿,乃至对整个家庭情感上的变化,这无疑是导演想要阐述的重点乃至高潮,但我认为,这让观众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家庭的某种特殊性上,就像看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的病态事物,其观看的动机与其说是猎奇而不是观众与其家庭的某种共同性,这降低了该电影的艺术性。

当观众一味陷入追寻“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悬念中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我要说的惊艳恰恰与这部影片的主线毫无关系。

而是在开头的前几个片段中,尤其是第一到第二个片段中散发出的对老年与对时间的精确体现,后得知导演在拍摄此片时已有84岁高龄,在观看过程中,我想如果导演还不足60岁,那无疑他是最天才的编剧与导演。

影片从展现玛利亚的情欲开始,这本身就非常棒,一个60多岁的老年女性,她的情欲就像是一个20岁的小姑娘那么热烈。

又是那么干净。

她改变了我对老年人形成地步入黄昏,一切都归于平静的刻版影响。

当看到这一段,我甚至有去拍老年人爱情故事的冲动了。

这极大地体现出人这种动物的某种美好特质。

当然更表现出女性心理上的某些不甘于随肉体之衰老而体现出的对时间的抗争。

老年人的爱情尽管与年轻时有高度的相似,但也同时大不相同。

这时影片的另一惊艳之处。

人生已经走完了大半。

自己已有孩子,已有孙子辈,他们的爱情或情欲是建立在某种自然结构之上的。

这主要通过玛利亚与约翰在阳台上的对话表现出来。

她们回顾人生,站在超越人生的角度。

曾经也许会纠结,痛苦的往事成为嫣然一笑地瞬间。

从而达成一种简单快速的共识。

当男人已无法具备当年的英俊,强壮和热情,而只剩一副自己都不好意思展现的皮囊时,爱情仍然继续,就像时间仍然继续一样。

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般此片,我会更加详细地阐述其他闪光点。

 7 ) FIFF23丨DAY3圆桌《萨拉邦德》:浅谈老年伯格曼和中年伯格曼的区别

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Her Majesty、@franzcopy、@Joeyside、@姜鸽特邀嘉宾:@子夜无人、@carter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鲍勃粥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3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鲍勃粥,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萨拉邦德》,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给了×。

年迈的伯格曼仍然执着于述说私人记忆,只不过他既没有办法吸引别人来听他讲,也没有事先询问别人愿不愿意听他讲。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给1星。

满心期待伯格曼的封箱大作是个什么顶级奢华的观影体验,结果上来先被古典音乐吵死,后被父女近乎乱伦似的关系恶心死,最后被导演自我陶醉式的高潮熏死。

我看真的就算了吧。

(给1星是感觉比《座头市》要好点,我真的太讨厌《座头市》了,而且要给伯格曼面子,对不对?

)场刊嘉宾 姜鸽2,伯格曼没看过几部对他也不怎么了解。

这部片get不到又或许没看懂吧,就有种文字电影的感觉。

场刊嘉宾 Joeyside2,我的评价是伯格曼越拍越差。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萨拉邦德》我不忍心给低分,看到乌曼和约瑟夫森年迈的面庞和氤氲的双眼我真的很感慨,其实还是因为我很喜欢《婚姻生活》罢了。

其实萨拉邦德又让我想起来了,其实伯格曼还是很值得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就是可惜了。

主持人 鲍勃粥(怎么没人喜欢)那这部老年伯格曼与中年伯格曼相比,差在了哪里?

它如何很伯格曼,又如何不伯格曼。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伯格曼是舞台剧戏剧出身的,他中年的时候其实很外放很肆意,把舞台和文本和镜头结合的很好,然后到了中老年开始执着于舞台,老年后更执着于文本了。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萨拉邦德》的舞台感体现在何处,没看过很多伯格曼的朋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核心是不变的,都是私人记忆生成宏大课题。

只不过中年作品会用一点儿影像表现手段,老年作品不怎么用了。

(但是并没有极简到实验作品,这是晚年伯格曼的不彻底性)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感觉那对父女的情节很舞台剧,从场景的布置和镜头选择,再到这两个主人公的肢体方面,尤其是那个女儿回家脱衣服脱袜子,真的就是舞台剧本剧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我的感觉是伯格曼壮年时还能有力去讨论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宗教与人,内心苦楚与道德。

主持人 鲍勃粥不像老年戈达尔(误)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戈达尔部部都很实验,伯格曼除了《假面》部部都不彻底。

主持人 鲍勃粥《假面》我个人认为去头去尾其实蛮类型的,不过先暂且不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伯格曼壮年的时候文本创造力输出力很旺盛。

场刊嘉宾 franzcopy感觉导演老了都喜欢在电影里映照自己,可是伯格曼的映照真的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老而弥坚的导演很少吧,连性功能都要退化,何况是导演才能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老东木slay,我感觉老东木直到现在他的精子都还有活力可以生孩子。

主持人 鲍勃粥那么关于父母-儿女在这部中的身份的转换,迭代,大家有何看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对剧情没有任何看法,他的私人记忆和我有什么关系(不是)场刊嘉宾 franzcopy不知道,我觉得那对父女那段又多余又恶心,不如看两个老夫妻一直回味了。

场刊嘉宾 姜鸽两代验证父权彻底没落。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其实伯格曼的电影里我还是觉得母性大过天,《在小丑面前》里也是小丑的乳房,作为男主角想象的空间。

场刊嘉宾 franzcopy感觉整部电影安娜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她全程只有一张细思极恐的照片,那个照片好适合出现在恐怖片里啊(不是)。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萨拉邦德》和《婚姻生活》一脉相承,都是女人的隐忍,无限包容男人,这让我觉得恶心,三十年后还要去安慰一个老小孩,女主角觉得男主角还需要她,圣母和巨婴的故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这就是)伯格曼结五次婚的原因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所以伯格曼电影里的女演员很出彩,因为她们被赋予了很强烈的神性。

场刊嘉宾 franzcopy但是这个女儿很糟糕罢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这种关系有多大程度上是伯格曼自己家庭关系的写照呢?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只知道《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童年的写照。

主持人 鲍勃粥《萨拉邦德》在我这倒也不算五星,但是应该至少也有四星。

首先我很喜欢私人化的东西,我觉得只有私人化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独特的且有价值的(至少在类似的家庭为核心的影像中),不同身份的缺失和填补(在场与不在场,譬如老年夫妇女方女儿的缺失使得她对男方的孙女关爱有加,且基于孙女母亲的缺失),情感的转移(父权从妻子去世后转向女儿),虽然稍显生硬,但这种双重性依然称得上有趣。

本质上此部作品仍然在讨论一个宏大的问题(即便很多人,包括圆桌嘉宾们,不认可),既是“爱”与“权力结构”(福柯一般的)不可分割的共构(并且可以超越代际来实现)。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大部分大师都是很私人化的,但是伯格曼不一样,他触碰了一些电影伦理问题,所以观感很奇怪。

主持人 鲍勃粥我觉得任何先入的伦理都是无效的(当然这也是我本人的观点,即一切既存的道德和伦理本身也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不应被作为批判时的证据,艺术家的任务之一则是突破)。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不是道德伦理,是电影伦理。

电影伦理就是说一个电影的创作者,有没有权力把自己过于私人的感受、故事、想法以直接言说或者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换句话说,我们作为观众,凭什么要听你在我耳边说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电影的导演有权力让观众听他讲述自己的私人记忆吗?

他怎么讲述才有权力呢?

这就是电影的伦理问题。

这是我以前思考的东西,伯格曼有些电影用一些风格化的影像手段把这个问题遮盖住了,比如《假面》,但其他的一些电影就未能做到,所以那些电影观感就很奇怪。

我举个例子《四个春天》就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我对此非常不认可,罗兰巴特早在60年代就宣告作者已死,我们的解读与诠释可以绕过作者的本意(譬如我们在这里瞎比比,但没有任何人试图去看伯格曼的自己写的资料来印证我们的观点,不是吗),那么同样,作者在创造时又为什么必须考虑观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不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吧,最主要的不是你看完之后能不能感受到的问题吗?

导演可以在他的电影里讲述一切啊,但是你可以不看啊,或者看完之后大骂啊,但是不妨碍他去讲啊场刊嘉宾 Her Majesty违反了也可以有人喜欢嘛,这是一个问题。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我觉得不能立场先行觉得导演没有这么权利,我还是觉得不是权力,是权利。

场刊嘉宾 Joeyside《四个春天》并不是违反电影伦理的电影。

主持人 鲍勃粥类似的问题,回忆录作为一种体裁,或者去世后被公开的日记,是否都违反这种伦理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文学和电影不一样。

主持人 鲍勃粥“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创作的、关于自己的私人感情和隐秘故事,会让我们感兴趣。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个无法被证实的假设,即伯格曼是否假设了观众会“感兴趣”,第二个假设是你作为观影个人可以代表“观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电影伦理这个理论是学术界公认的吗还是有一派人所持有的观点?

我不知道所以问一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有一派人(这么认为)。

场刊嘉宾 姜鸽他有钱爱咋拍咋拍。

主持人 鲍勃粥无论是年代,还是国别,还是观影媒介,他的“观众”与我们都有很大的鸿沟,我们如何以“Outside”的角度来对其存在本身进行批判,我觉得是非常不恰当的。

这个(电影伦理)我不了解,能举几个学者的例子吗?

我想仔细读一下,我确实没太有听说过。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和我讨论的不是一个话题。

主持人 鲍勃粥那请你再仔细阐述下你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不一样。

场刊嘉宾 Joeyside如果创作者一开始的创作目的是绞尽脑汁想如何让观众感兴趣而完全不倾入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热力的话这和20、30年代的好莱坞和现在的流水线漫威没什么区别了。

我始终认为创作应该是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创作应该是私人的,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导演就不具有任何掌控能力。

作品论作者、观众 社会有同等解释作品的权利。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私人化和电影伦理完全是两个问题。

好了,我不想说了,这个理论不是我发明的,主要电影书看了一些,我忘了是谁说的,我只是在这里表示一下,我未必百分百赞同,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 姜鸽《迷失东京》也挺私人的。

特邀嘉宾 carter是的,但是她用私人的故事聊了普世的困境,从有趣的故事变成了卓越的道理,再通过影响 让卓越变成伟大。

#FIFF23#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8 ) 萨拉邦德观影笔记

1、1973年的一部《婚姻生活》让瑞典的离婚率飙升了50%,30年后的这部《萨拉邦德》是伯格曼走过一生,对婚姻和情感的再一次思考。

2、伯格曼的电影有一种魔力,代入感太强,可以和玛丽安一起感受一分钟有多快。

3、伯格曼式的人物特写让人感觉年迈的丽芙乌曼就像是亲人一样讲述着关于自家的故事,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让人感觉既熟悉亲切。

约翰仍然是那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老头,独自享受地狱般的孤独,认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是无聊且毫无意义的,典型的虚无主义者。

4、和约翰的虚无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亨利沉溺于丧妻之痛,并将女儿卡琳当成了亡妻的替代品,催生出了近乎乱伦的爱。

5、这部影片同样出现很多的伯格曼元素,比如贯穿始终的巴赫,极简的对话场面调度,以及突然出现的教堂圣光。

6、美满的婚姻必须有两个要素:真诚的友谊和强烈的情欲。

7、最近刚好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父子间的仇恨就显得很合理。

约翰看亨利的眼神充满了厌恶,也可能是约翰对儿媳安娜也存在某种特殊情感。

8、已经逝去的安娜成为了连结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也正是安娜,让玛丽安第一次感受抚摸女儿时内心的无比疼痛。

9、精神上的剧痛,需要肉体的温暖来缓解。

 9 ) 情感是如此的私密

#BFI# #Liv Ullmann-Face to Face#依然是熟悉的伯格曼,影片在剧情和内核上并不能被当作是《婚姻生活》的续集,电影除了对婚姻、爱情和生命的讨论还带有更强烈一种面对虚无主义所展现的存在主义感,同时表达的内核也更加私密。

长镜头、特写镜头、直视镜头的镜头、缓缓地前推和后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观众进入视角。

而影片分十小节把人物间的羁绊慢慢展现,而女主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观众),一个解救者,一个窥探他人隐秘情感的人(感受到被召唤)。

开场就是一段儿女主凝视镜头的自白,后带观众进入电影世界,长镜头让人物情绪在空间中外放得更加饱满。

片中多次让台词伴随着镜头缓缓前推到脸部特写,太能传递情绪了。

有几场戏印象比较深,教堂戏,女主站起身往外走,阳光升起顺着侧窗打进教堂,大提琴的配乐响起,强光打在她脸上,女主转身,看到耶稣和十二门徒像,双手合十祈祷,有种说不出的神圣感。

纯白空间女主独自演奏大提琴,配乐却是乐团的合奏,镜头越拉越远直至Karin消失,这像是一种即将要远离父亲(弑父)的前兆。

母亲的信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我认为也是体现情感私密性的内核,后续也暴露出了乱伦的情节。

而父亲与爷爷的角色则非常有《秋日鸣奏曲》中女继承母的爱无能的那种表达。

影片中有大量关于齐克果的细节,挂着的画像和Johan翻阅的那本齐克果的书,这些都挺能反应电影的一部分内核的,也是很大程度映射了影片中人物塑造和他们之间的间隙无法跨越的原因,即情感是极其私密的(现在回看《婚姻生活》也能发现电影对于齐克果的婚姻观爱情观有很大借鉴性)。

“You are smiling ironically.” “No, I’m not smiling, I’m trying not to cry.”

 10 ) 伯格曼的低语

伯格曼的遗作。

演绎出了和他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主题。

全片仅仅十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

虽然说电影的主题与以往不同,但是一些思想却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一直通用。

影片的最后,伯格曼以闪回加独白的形式想要向观众诉说些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是感叹生命之谜吧。

向英格玛.伯格曼致敬!

《萨拉邦德》短评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8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我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衰老和伤感。

9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影片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和交流,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小单位的双人对话来呈现人物关系,深入分析了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特别是女主角卡琳娜的角色,她不仅美丽、有主见、勇敢,还拒绝接受外界的安排,选择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这种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与影片中探讨的主题相互呼应,使得影片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1分钟前
  • 薄雾
  • 还行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13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18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兼具《婚姻生活》的晚年补遗与伯格曼自己的家庭观念呈现。有太多自己经历的情感书写,在对于父亲角色的双重并列中,即有源自童年遭受严苛管教以致激发出的最反家庭性的情节设计——乱伦想法的出现外,还有根据本身自我剖析出的无情面孔。最好的地方或许在于过于沉沦某一美好形象反而会导致反方向的罪恶,片内即是从妻子的怀念到对女儿的控制与不轨行为。丽芙·乌曼的出演有着太多片内片外的意味,作为遗作,对她角色的描写真的可以表露伯格曼的太多看法。但分章形式在给予电影文学章节的应用中,把断裂性的省略过渡叙事作为处理冗长的方法,却因为前后文本过于相连紧密而又缺少铺垫,而显得人物行为跳脱不合理了。这在女儿前一章感动之余要陪伴父亲,后一章立马遗弃走中显得尤为明显,使复杂的情感变为戏剧化设计,在高冲突中丧失了深邃与真实。

20分钟前
  • 云雾敛
  • 推荐

伯格曼的遗作,用玛丽的视角探讨了前夫家庭生活的爱恨情仇,三代人之间的隔阂因母亲的去世而产生,父亲对祖父的恨意以及女儿对父亲的恨意也十分真实,甚至让母亲的缺席,使得父亲与女儿产生了乱伦的复杂情感。当然,伯格曼将每一幕用一个场景,两个人的关系进行情感碰撞,也采用了室内剧的处理方式。

23分钟前
  • 大开影介
  • 推荐

绝不适合不了解伯格曼和伯格曼作品的任何人看。比起评价,更愿意摘录一些伯格曼对此片发表过的:“或许,唯一的神迹是人与人之间偶然闪现的理解——即便它短暂如萨拉邦德的一个音符”,“伯格曼拒绝将《萨拉邦德》定义为“封笔之作”,而称其为‘一次意外的回响’”,“我为自己的好奇心拍摄它。如果有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便是额外的馈赠。”,伯格曼在拍摄结束后表示,影片中亨里克与卡琳娜的支线“未能完全展开”,若体力允许,他希望能以更暴烈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毁灭,“镜头太容易撒谎。而舞台上,演员的呼吸和观众的叹息都是真实的。”我觉得伯格曼是一个,一生都为没有边际的、流动的人际关系所困扰也所着迷的人。7分

26分钟前
  • Claudia
  • 推荐

04电影手册年度第9

28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伯格曼说,“好的(夫妇)关系有两个内容:好的友谊和坚定不移的性爱。”

32分钟前
  • warbler
  • 推荐

很不适,亨里克真的一无是处呢,那么有钱也不给儿子看下心理医生😓绝大多数时候看电影嘛当然不会进行道德审判,但是有些事情真是一丁点接受不了。。另外卡琳的演技好差,几乎没在小语种语境影视作品中见到这么拉的表演。

33分钟前
  • 嘟嘟耳朵红
  • 还行

伯格曼觉得自己已经成精了,拉了一把,那批人也就都成精了。

38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婚姻生活的续集,讨论的是家庭关系里的永恒亲密不可得。最后十分钟五星。三十年后,老年的Marianne和Johan裸身相拥。他们计划了一趟永远不会实现的去Florence的旅行,他们承诺会继续联系,他们也通过话却渐渐消于无声。No matter how close we are, we both have our own fights in life.

43分钟前
  • Merlot
  • 还行

卡琳的女演员就像一团火,在全是腐叶的池水旁一个人干烧.她的几场戏被动的凸显老戏骨就是老戏骨.伯格曼的遗作是这般,莫名的心疼.

47分钟前
  • Aさん要娶润宝
  • 还行

家庭

48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还行

亲情、婚姻和爱情应该是伯格曼永远的主题和痛。不懂感情的祖父,被扭曲的父亲和被压迫的女儿……这一切有出路吗

51分钟前
  • 玫瑰小镇
  • 还行

其实不太喜欢。

54分钟前
  • 奇爱学士
  • 力荐

乌曼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老去。两个老人相见的场景使我泪流满面。丽芙乌曼温柔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她握住约翰因为年老而控制不住抖动的右手,和他一起在隐秘的森林里度过最后一段时光。三十年前对方的背叛带来的怨恨都被死亡逼近的恐惧代替而和解。临走前虽然都说常联系但心里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永别。这一代人的故事完结了,下一代艾瑞克和他的女儿的情感纠葛依然如火如荼地延续着……

59分钟前
  • 芦花的秋天
  • 力荐

伯格曼最后一部

1小时前
  • Puff
  • 还行

最后的长镜头,丽芙·乌曼斑驳苍老的面孔,岁月……

1小时前
  • Meursaul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