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不仅在当年就是在10年后的今天画面也是很另类和奢华的,但是画面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好像MTV剪接到一起的,和导演编剧的经历有关,也正因为此,画面很有张力。
用电影手法表现内心和潜意识并不是首创,我认为电影的最大看点是影片的逻辑: 人生存在自己的意识中,意识认为自己死了,自己就死了,而且意识空间是多维的。
这是我看过的继《鸳鸯劫匪》之后詹尼佛洛佩慈的第二部电影,这两部电影洛佩慈的演技无论有没有怎样都是其次的,最关键的是导演更想借用她性感的身材,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以挑逗征服男人为乐趣。
另外电影中的画面有性虐倾向,体现的是弗洛伊德的学说。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
”(罗马书 3:23-24)“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加福音9:23-24) 这两段知名度极高的经文,反映了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刚开始我以为很好理解,可近来发现仍在困扰中:因信称义,自身的罪如何除去?
人往往陷于自己的软弱中,活在罪中怎能得到拯救呢?
圣灵能够入驻一个不洁的里面吗?
可是不靠着圣灵,自己明明又是无法洁净的。
主耶稣要我们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如果把自己全然贡献,挂在十字架上,自我又到那里去了?
连自我都没有了,拯救还有意义吗?
这一切的疑问几乎催垮我的信心。
直到今天看了这部惊栗片:《入侵脑细胞》( The Cell)意外地得到了些许启示。
平时一般不看此类画面血惺、充满变态情节的片子。
影片设计了一个条件,使得主人翁詹尼弗不得不通过高科技手段进入变态杀手卡尔·斯塔格的意识中试图与他沟通获得信息,却发现童年的卡尔胆小善良,和很多类似的故事一样,他也有一个魔鬼般的父亲(甚至让我不禁联想到我曾经向儿子吼叫的样子原来在儿子的眼里是多可怕),在卡尔的意识中分裂成两个自我,胆怯、敏感、自然天性未泯的小卡尔和混合着父亲形象、扭曲、暴力的成年卡尔,大卡尔完全控制和绑架了小卡尔,詹尼弗想要拯救充满恐惧的小卡尔,遭到大卡尔的竭力阻扰,圣母打扮的詹尼弗最终杀死了成年卡尔,成功地为浑身血污受伤的小卡尔施洗,帮助他摆脱了恶魔的控制,解除了恐惧。
影片极具象征意味,即使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主耶稣也不会放弃,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按祂的形象创造,在心里都有神放进去的良心,这也许就是我们值得被拯救的原因。
正如俗话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我们不愿丢弃的自我就是这个混合体,罪也就绑架了我们。
在基督教里有一个位格化,外在于我们的罪恶--撒旦。
我们不效法耶稣,将自己全然奉献,变成圣灵帮助我们和撒旦争战的战场,何谈得救?
尽管神在创世以前就做了拣选,而在我们里面,既有只配下地狱的罪恶,也有可得拯救的良心。
获救与毁灭,这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选择。
蓝天,沙漠,骏马。
一切美好得很虚幻。
然后是Catherine和孩子的出场。
Edward说,船坏了,无法出海。
Catherine说,我们可以把它修好。
然而最后他们还是没有出海驰骋。
船的破洞无法修补。
因为Edward的心里住了一个恶魔。
他的爸爸妈妈却不相信这些。
他们对心理学家们的努力表示怀疑,而其实他们怀疑的是他们的儿子。
我们可以看到Edward的父母对一切表示质疑,却始终看不到他们的爱。
不是爱,那就是不爱。
就如片头所展现给我们看的那个场景一样,无论一切多么美好,当船破了一个洞,那这美好就只好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
Edward是个好孩子,他却害怕了,因为他隐隐感觉到他们的“不爱”。
于是他还是不能开口说话。
死结如此循环。
接下来就是Carl的出场。
让我们先忽略掉那些惊栗的洋娃娃描写,Catherine刚开始进入到Carl的内心世界时,那是一个“善”的Carl,骏马即将被玻璃切片的前一刻,他去推开了Catherine,他不想伤害别人,他一直都是这样的,不愿意伤害别人,不想顶撞他的父亲。
可惜这样的后果却是被别人伤害,被父亲处以酷刑。
这个世界残酷的弱肉强食可悲地出现在家庭里面。
于是Carl慢慢在自己的内心开始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在这里他是国王,他主宰一切,他可以肆意地控制他最爱的洋娃娃。
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过的恨、虐待,他在他的王国里一一报复给其他人。
怨气一旦积结,就需要拼命寻找方法来释放,于是他只好这样做。
又或者说其实Carl的本质一直都不坏,他一直试图通过服药来控制自身的行为,只是他到最后实在是无法战胜自身。
因为儿时的阴影已经形成,一切后来的努力都是枉然。
因此,请爱你的孩子吧。
就是因为父亲的不爱,让一个好生生的有一点害羞的、善良的Carl变成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变成一个内心有着华丽的宫殿,行为却无比丑陋的人。
而假若把自己代入到Catherine的角色里面,最后“善”Carl即将被“恶”Carl带走,我们也会像Catherine那样不顾一切地想要去挽救他么?
甚至最后冒着性命的危险来让Carl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么。
最后的最后,当无法挽回,就只好毁灭,也不要让“恶”Carl再次出现来为祸人间。
她是真的爱Carl的,她的“病人”都是她的“孩子”。
她爱Edward,她爱Carl,她爱她的孩子。
也许最后的毁灭,也是她对Carl的爱。
请爱你的孩子。
从一开始就去爱。
电影里提到,卡尔得的是"Whelan's infraction",因为在子宫内感染一种病毒,成长时接触扳机事件(常是水),然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状。
——是不是还挺有鼻子有眼的?
结果pubmed上压根没有这个病🤣
发现给出诊断的医生竟然是海上钢琴师里的小号手。
1900成了这部戏里的FBI探员。
对不起,我出戏了。
《入侵脑细胞》讲述的是通过高科技进入精神分裂杀人犯大脑的故事。
变态杀手卡莱诱拐来金发女性,并将他们溺毙,再戴上项圈制作成“洋娃娃”。
联邦调查局通过调查逮捕了他,但是他已经昏迷不醒。
为了找出他藏着的女孩,儿童临床医学家嘉芙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潜进昏迷的卡莱的大脑中。
FBI探员根据嘉芙提供的信息去追查女孩的下落,但嘉芙却在卡莱的思维世界迷失。
彼得进入梦境并带她走出迷境。
最终警察根据梦境中相关线索,成功营救失踪女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提到“无意识理论”,因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的抑制,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无法进入意识进而被个体所察觉,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为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而嘉芙进入卡莱脑中那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就是属于他昏迷中的无意识领域。
在卡莱的脑海中,他被分裂成两种人格。
一种是变态王国的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一种是童真胆小的小男孩,顺从听话害怕权威。
而孩子的人格出现时间短,且处于弱势地位。
而卡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控制自己,做出残忍杀人行径,正是因为代表孩子的那份纯真善良已经被残忍所覆盖。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想象同时来源于意识的一端和无意识的一端,想象从意识端转移到无意识端的过程就是梦的运作过程。
1而卡莱的梦中带有其童年阴影的影子,他差点被溺死却无人伸出援手,他玩洋娃娃被父亲发现大骂其基佬,并用皮带和熨斗打他,并说:“洋娃娃是女孩的,不能给男孩玩。
”受这些无法抹除的阴影影响,卡莱长大之后把被害女性溺死,并用漂白粉将其内脏清理干净,制作成属于他的“洋娃娃”。
这大概是对于童年某种缺失的弥补。
在豆瓣影评中,某位“豆友”认为影片最后嘉芙冒着极大的危险,让魔鬼般的卡莱进入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并打败了成年卡莱,将他的四肢和心脏钉在地上。
她将童年卡莱放入洁净的水中进行“洗礼”。
最后,卡尔在凯瑟琳的世界里重浴女性,也是母性之爱,灵魂获得了最终的平静。
“没有一种心理表现是无意义的、任意的、没有规律的。
”弗洛伊德认为。
这便是因果回溯原则,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抹不掉个体早期对其心理及行为的巨大影响力。
在卡莱小时候种下的因,长大后肆虐发展成他精神分裂的果。
而影片中跟随其的患有白化病的狗,象征忠诚,同时带有一部分童真。
在其梦境里出现的站在血池旁的黑狗,则表现其黑化的血腥的心理,这时黑狗已经是邪恶的象征。
而影片开头出现精神分裂症儿童艾华,他的梦境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和坏掉的无法前行的船,且幻变成的怪物莫基洛,象征他被自我控制束缚。
而卡莱的梦境世界是色彩多样,阴暗压抑的,且里面构造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其逃离自己梦境的难度之大,也就是其精神分裂程度大。
整部影片对于梦境色彩描述是奇异的,带我们走入奇异的梦境。
影片综合科幻、恐怖和心理因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心理的后怕以及对于人性和人类心理的思考。
这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啊,可以进入到别人的内心去,窥探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窥私癖,进入到别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时,该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啊!
看过这部片的人都不能否认它的场景确实是美轮美奂,华丽至极,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据说很多场景都是有出处的,模仿了很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品。
十年前就能拍出这样绚丽的效果,我想连张艺谋都要自愧不如吧。
只不过那样的世界是一个诡异的、奇幻的、妖艳的、甚至是恐怖的世界,可以称之为一种暴力美学。
不过我向来不是那种会为了美丽的色彩就夸一部片子好的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我喜欢的题材,心理方面的悬疑片。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关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潜意识、催眠、弗洛伊德、梦境、暗示,之类之类的谜一样的东西。
入侵脑细胞便是一部打着科幻旗号,其实是心理片的电影。
也符合了心理学的一贯思维,人的性格和他做事的方式,都可以追溯于童年时的遭遇。
这样的一种说法,我越长大越表示认同。
这部片其实有点融合了沉默的羔羊+阿凡达。
因为故事剧情也主要是追溯一个变态杀手的过程,但有所不同的是,入侵脑细胞更着力于探索这个变态杀手的内心世界,洞察他的思维和他可怖的童年。
我无法想象一个儿童或少年在他的童年时期遭受到变态虐待和凌辱,他还能完全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个由内到外善良无比的人的几率有多高。
除非他了解到有美好的事物,如果他从不知道什么叫美好,那么那些残忍与暴力,在他的眼中将成为某种强大的力量和权力。
他也会用同样的手法,去对待每一个他所接触的人,因为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说有点阿凡达的意味,是因为里面的科学家还有心理辅导员什么的,也可以通过高级仪器,使得人的肉体与精神分离,其精神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里,感知另一个奇妙无比的空间。
尽管入侵脑细胞里的那些世界不像阿凡达里的那么原始那么和谐,但是也是有另一种勾人心魄的诡异气息在又有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在整个看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有一种头皮发麻微出冷汗的感觉,但是我还是目不转睛地从头到尾专注地看完了影片。
尽管很多人评价它为一部烂片,但是看懂了的同志不约而同地都给了五星。
也许里面有太多象征性的东西,但你挖掘了那些细节后,才能咀嚼出其中滋味,恍然大悟品出此片的意义。
中间有些画面让我觉得很不适,看到最后没想到竟然是个治愈电影。
女主角,有人说她是圣母性格,每个人或多或少对于悲惨遭遇的人有一些怜悯心,何况女主的职业与儿童心理有关系,这样的性格确实才能拯救一些需要拯救的人。
比如深陷童年阴影的连环杀人犯卡尔,比如逃避现实长期昏迷的精神分裂小患者爱德华。
卡尔的梦境充满了阴郁,浓重的色彩与残忍的画面组合有种异常的美感。
卡尔在梦境里,是最强悍的王者,也是弱小的男孩,他从潜意识里对虐待他的父亲有种复杂的感情,他恨他,害怕他,又因为父亲在浸礼救下发病的自己而崇拜强大的父亲。
所以他实际上在模仿父亲,认为这样才是生存之道。
卡尔一面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扼杀女性的生命,一面又想方设法留下线索让警察找到自己。
最后弱小的男孩和邪恶的人格同归于尽,这才是他一直想要的解脱吧。
童年的悲惨不一定能让一个人变成坏人,但是绝对会影响人一生。
直到现在还有点没缓过来……神片!
我觉得患精神分裂的犯人卡尔的一部分人格去了女主角凯瑟琳那,凯瑟琳继承了他一部分的人格,噩梦应该在凯瑟琳身上继续。
第一因为是凯瑟琳让卡尔的人格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里。
第二在梦里面他们也说过“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那凯瑟琳不可能那么简单把犯人卡尔的人格淹死或治疗好之类的,而且最后镜头给的是凯瑟琳收养了那只狗,是否也意味继承了某些东西……结尾若留些悬念那应该挺好玩的……
或许是为译名所误,这部电影热度并不高。
“the cell”直译为“细胞”对应了科幻剧情,但它还有双关意,牢房、单元格、小房间。
剧中治疗师凯瑟琳进入了卡尔的大脑cell,卡尔也是把那些女孩关押在一个cell里。
心牢,不止于此,cell还有一层意思是修道院中单独的小房间,修行者们幽居于此。
对于凯瑟琳来说,她治疗的那些儿童的脑内空间,正是她的cell,是她实现宗教救赎的场所。
这部电影也是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的故事。
凯瑟琳和彼得都在行自己的救赎之路。
在抓捕卡尔之前,彼得对警察队友说,“如果我们不阻止他,他无法阻止自己”。
这句台词不同于简单的惩恶扬善,而带有彼得内心悲悯的视角,抓捕罪犯,不只是为了惩罚,也是在帮助他们、挽救他们免于坠进更黑暗的深渊。
这是彼得所行的基督的义。
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他说:“父啊,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而“彼得”正是基督十二门徒之一。
在与凯瑟琳对话时,彼得说有些人即使在童年承受更惨烈的性侵,成年后也绝不会伤害他人。
意味深长的镜头,凯瑟琳问他是否确定,他说,确定。
不言而喻,他就是这个人。
经历了黑暗残酷的童年后,彼得心中对至善的信仰毫无动摇,他心中仍保留有神的光,可以说,他通过了一种宗教式的试炼。
卡尔一生,他最初的噩梦记忆源于河中受洗之时。
父亲和冷漠的教徒将他浸在河水中,使他产生了溺水的惊恐,而后又因为破坏了受洗的神圣,被父亲毒打。
这一情节并不仅仅是心理意义上的创伤,也是卡尔心中神光泯灭的开始,天上的父与地上的父,在受洗时的暴力中重合,使他灵魂中对那至善光芒的信仰粉碎了。
父亲对同性恋者的憎恨又变为施加在他身上的持续虐待。
于是在卡尔的意识空间里,处处有反基督的意象,他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撒旦式的魔王,掌控着那些溺毙于水中的女子。
进入卡尔内心世界的凯瑟琳被撒旦诱惑,同化成妖魔世界中的艳后(但卡尔并没有将她溺毙于水中,这也是他内心世界被凯瑟琳的爱打动后的一丝缝隙,他用另一种方式留下凯瑟琳)。
在这个撒旦世界里,彼得正如受难的耶稣,被卡尔化身的魔王酷刑折磨。
如果说彼得象征了一种基督信仰的光明纯粹,卡尔的攻击就是灵性层面对神的愤恨,因为在漫长的黑暗中,神并没有来拯救他,神仿佛抛弃了他弱小的灵魂。
彼得想要拯救的是现实中的人,那个被关押在cell的女孩。
凯瑟琳想拯救的是cell中的卡尔,如果灵魂得不到宽恕,无法沐浴光明,那将是永劫的黑暗炼狱。
天上的与地上的,他们各行各的义。
这一段双线进行的生命救援,也如天国与人间的镜像,“天上如是,地上如是”。
彼得将女孩从水中拯救的同时,凯瑟琳将卡尔浸入水中,他们各自都以一种宗教式的姿势怀抱着受苦的生命。
一生一死之间的生命悸动,看得我感动不已。
最终章,她是以一种圣母的爱实现了对他灵魂的救赎——敞开、奉献、无条件爱的承诺使卡尔残存的一丝良善再次走向了神的光明,而抛弃了邪恶魔化的自我。
对于凯瑟琳来说,这种拯救虽无助于地上世界的人们,却对卡尔的灵魂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童年时被父亲切断的与光明世界的联结得以接续,死亡不再是对他内心恶魔的惩罚,而成为从cell中解脱、安息的水中之桥。
他走向圣母,永恒世界的光明母亲。
为了看2找出这部接近十年前的作品,发现差点又错过一部好的作品了,画面美到了极致,而且如果你仔细注意台词和剧情,会发现电影还包含了不少隐喻和隐藏情节,例如女主和男主关于是否小时候受过性侵犯的儿童,长大了也可以有正常的人生的一段对话,细细研究,会发现甚有意思,类似情节不少,甚至有一些画面,就直接反映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东西,结尾那一段也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
珍妮弗·洛佩斯脸上的妆真是画得精致,还有她所有的服装,真是漂亮。。。
太华丽了!只可惜故事本身有点儿脆弱……
总让我想到黑客帝国
除了爱情片,珍妮弗•洛佩斯最好的一部电影了吧?可惜票房似乎不够理想,要不就转型成功了。比如走《超体》或黑寡妇路线。本片其实挺有意思的,视觉上也有开创性的成果,虽然当不起神作,但也值得多次观看:)
看的時候我12歲。。
这电影是不是jlo自己设计的服装?强制导演“一定要我美美美,不管剧情如何老娘的妆容和服装一定要美美美”
很小的时候看了预告 强迫到现在把它看了...
开场觉得“这会是我喜欢的电影",看到最后,比预期的要失望一点。梦境里好几处打光十分千禧年MV,很符合导演之前的从业经验。女主初入罪犯梦境,镜头翻转后的八音盒,诡异、恶心、恐怖、惊艳。故事乏善可陈,皮肉拉丝和悬空模拟胚胎状实在邪典,悬着颗心。
奇葩剧,家庭悲剧下被虐待成长起来的杀人犯,精神分裂,一边是好的童年一边是变态。为了破案,使用神奇的方法创造空间,有点像盗梦空间?然后最终破案。詹妮弗美女有点看不出内容啊,圣母的角色。卷肠子那块确实很重口
拍mv的导演拍个电影果然都这么有画面感,梦境部分整个都像一个超长mv,简直就是恐怖真人秀+装置艺术
对我的眼睛非常好,对我的脑细胞没有太大的调动作用,毕竟导演拍广告出身多少明白观众爱看什么想看什么,所以场景服化道极尽华美,而盛年J.Lo穿一身仿佛红掌叶片的紧身实验服也美得能一下打入我脑海。至于变态杀手…很难评,莫名有一点点《沉默的羔羊》里水牛比尔的味道,或许还稍微启迪了一下《致命ID》,看到哥们儿在现实中和幻想里的快乐套餐+快乐套装我沉默了,震撼了,大脑里想到了血鹰和一些不妙的成人内容,最后归于虚无:好啦,大概不是我颅内世界被入侵,谢天谢地,我脑细胞少得可怜。
立立立立立立立立立立立
很那个什么,想魔幻不像魔幻,想科幻不像科幻...
MD,广播没了,还要先删除想看,再标记看过,还得写个我说
视觉系啊,喜欢黑白色三个女人坐在田埂上那段。可惜是jlo主演的
看之不懂,你懂你给五星吧,有人说放屁也是一种音乐,有理,但我听不出来。
花里胡哨,剧情单薄,角色塑造简单且刻板。虽然用了很多宗教意象,但对我这种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显得无趣和刻意。
没有什么意思,无限趋于无聊
画面很美
有些新意的精神分析电影 梦境很美
衔接一点问题。有点猎奇。场景奇夸好棒。男主美死了!先锋的幻觉呈现,喜欢喜欢。东方风加中世纪。奇幻版criminal minds。 jlo 声音好美的。频频借鉴名画让故事更丰满更鲜明。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