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我来到你的城市,我和你陷入暧昧,我们克制和隐藏自己的感情,五天后我们不会再见的故事。
迈克尔想要用五天的时间来了解一座城市,他罗列所有坐标,但却被托默代入更细碎和生动的生活。
年龄是迈克尔对很多事情的托辞,不再接吻,不敢再做一次代孕,失去某些激情,他会把托默像被狒狒劫持过的衣柜整理的井井有条,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安眠药的剂量也很严格控制。
托默仗着年轻,对所有的规矩不屑一顾,嘲讽爱情,寻求刺激,借着电影来表达对世界的不屑。
当在阳台上看到托默上楼时特地跑去照镜子的迈克尔可能已经有了心动吧。
在小软件上约人来家里时的托默也充满了试探的意欲吧。
影片的节奏很舒服,不做过分的努力,也不试图拼命讲述一些道理。
只是我们相遇,我们尝试相互了解,我熟悉你的城市,你阅读我写的书,暧昧和喜欢在氤氲生发,但却又被细腻的克制。
第五天早上阳台的早餐,满满一桌食物,是托默的示好;机场的拥抱,是托默的不舍;相比之下,迈克尔对相遇与情感的处理更为理智与成熟。
五天的相处于迈克尔可能是一段疗愈,对托默却是青春时期的重要悸动,甚或是一辈子都拿来回味的喜欢。
这是太细腻的一部以色列电影了,感觉导演越来越进步,完全想不到和以前拍《我的军中情人》的是同一个。
我自己最感触的就是福克斯对于线性叙事故事的掌控能力,精妙的剧本让整个故事除了体现出一种美国游客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也让人可以以另一个剖面了解以色列当代年轻人的状态。
Tomer的女舞者朋友想要和她的巴勒斯坦男友一起去柏林发展舞蹈事业,迈克问:柏林难道不是你们犹太民族悲剧的起源吗?
两个年轻人随之爆笑,Tomer随后解释着他觉得柏林非常酷,消解了普通游客会自以为是怀有的那种苦难叙事。
而对于偷自行车的阿拉伯人,Tomer即便知道是谁做的,索要不成也没有去找警察,觉得他们种族歧视很严重,如果因此大动干戈,这帮人为了请律师会偷掉更多的车——在赋予巴以关系一种比较美好的期望时,也不忘加上合理的缘由使得故事没有那么悬浮。
看见豆瓣有评价说两个男主太慢热,但我反而觉得这很真实——而且这已经是经过电影的艺术化加工而呈现出来的。
Tomer对于固定伴侣没有期望,因为他不想被一种条条框框的世俗绑住,但从小父爱的缺席无法掩饰他内心的焦躁。
在影片的最后20分钟,之前积累的种种情绪才指数式爆炸增长,列车上Tomer开始认真读着迈克的书,时不时挪开书、眼神带着一种顿悟的心疼地看着酣睡的他,全片最打动的一个画面——两个陌生人在无声的时刻突然形成了心灵的默契,即便有一方的母语并不被了解,但同理心所产生的惺惺相惜跨越了几乎一切的障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分租:迈克来这里消解愁绪,通过年轻的Tomer而坚决回绝了伴侣想要代孕的要求,而Tomer也意识到自己是渴望更深层次的爱情,他们在短暂的分租中也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最后一晚,迈克帮不拘小节的Tomer整理好了所有凌乱衣物,也意味着Tomer就此愿意尝试一些改变。
套上袜子玩腹语的一段真的太甜了,隔着屏幕都被满溢的快乐感染,别说是伴侣,哪怕有这样的朋友也是一生所幸。
最后机场分别的泪崩也好扎心,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脆弱是我认为最勇敢的事情,越是这样我就越怀念那段可以自由旅行的时光,想起自己的真心流露,想起自己作为人的朴素情感还没有消失。
没有刻意追求繁复的剧情结构,福克斯用一个其实貌似挺俗套的旅行作家疗伤、同时寻找写作灵感的故事,展现了现代以色列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给予了巴以关系走向缓和很多希望。
我们常常会抱怨,谁谁谁都不了解中国、不了解我们,可是反过来我们又真的了解他们吗?
特拉维夫并不是我待过最长时间的旅行地(凑巧,就旅行而言,我单个停留最长的地方是耶路撒冷,住了半个月,纯玩也有10天)但印象颇深,在我看来,中东地区真正意义的大都市有三座:迪拜、伊斯坦布尔和特拉维夫。
并不是单纯去谈论城市规模,而且还需要看到其多元文化、民族、语言的融合。
多么希望明年夏天,疫情可以消散,又能回到那个自由旅行的时候,能去那学希语、过本命年生日(这该死的仪式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就像迈克开始笨拙学着希伯来语的איחס !(ikhs)来表达Tomer对于洋葱的不喜欢,也通过这些琐碎细节,我们对对方的了解更加深入,哪怕只是五天的萍水相逢。
הפי חנוכה! 2020.12.10 In London
怎么说呢,人家周末时光两天,你这整整五天,化学反应还不如人半个小时,看到五十分钟我还在寻思怎么还没有火花出来。
不过景美,人美,音乐不错,看着也权当relax and chill的小片看看。
两个点我想提一下,一个是同性恋现在的内卷,穿睡衣是老人,三十岁是老人,问sex情况回答occasionally也是老人。
电影仅仅把现状展现了出来,“you’re ok with old guys?” “i don’t see you as an old man” “one day baby we’ll be old”,但我确实没看到对此的批判,和主角睡了就算批判了吗,i dont think so;第二点是美国人的condescending perspective真的很没必要很做作,高贵的newyorker说“we protested, we got arrested”,我只能说imagine how tired we are, to listen to your lecture🥲三分,同性恋们不要吹了。
最后再表白一下niv和地中海美男,啊,向往地中海。
《心底名字》收尾2020,《分租》开启2021,别有亲身体悟的带有寓意的观影体验。
电影有把握得很好的节奏,有限的情节环境避免了drama,同时又对同志群体或者说是所有人(这部片或许从一开始就并不应该狭窄地界定为同志片去看)的不同年龄段的状态,不同生活价值观进行讨论。
以色列,正如男主所说的一方面紧张,一方面又完全的放松,给这种讨论提供了土壤,也提供了较为严肃化的讨论环境,影片的两位男主似乎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倾向,不过年轻男主本身也是具有严肃化气质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豆瓣男同志气质?
),也正是因此整部影片的观感让人很舒服,浅浅的自然的欲望,流散在习习的海风、明而不媚的光线中,紧绷的心情也会不自觉得到纾解,让人期待一次邂逅或者远行。
另外,能让人在了解其矛盾性后依然新生向往,也不失为成功的旅游宣传产品哈哈。
《分租》全片接近九成时间几乎都是这两个男人的对手戏,虽然是一部讲述平常生活的电影,没有一丁点爆米花的味道,却像是一个楼下公园能听到寻常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近些年感觉国外的基友系列片愈加增多,某些国家甚至还为此修改了些法律法规,虽然国产很少有此类电影,最多也只能隐性的双男主打怪模式的古装剧。
故事挺简单但叙述很不错,表面是分摊房租,其实是分摊着生活更是分摊着灵魂。
就这个时代来说,应该还是算小众片,这题材看的少,不过也不算排斥吧……
影片大部分的城市漫步节奏舒缓,让人愉悦。
尤其是喝完果汁后,坐在街角,等待happy hour的时间里,我似乎也能与他们一同停留在那片空气。
你愿意给自己多少时间去感受时间的流逝呢?
餐桌上,对洋葱的喜恶在之后的饭桌上有了来回。
拐角处,那么近却从未光顾过的甜品店售价不菲。
忘记上锁的自行车,荒唐被盗,又最终拿回。
真实的叙事,贯穿了细节,营造了一个属于特拉维夫的生活场景。
还有其中,针对年纪而不礼貌的玩笑,并不会带来来自恶意的尴尬,反倒是站在两个不同年龄段立场上的相互吸引,对彼此生活方式的平等观察,将自身的想法,坦荡的告诉对方。
青年人会对老一辈执着探讨沉重严肃的问题,抱有不解,老一辈也会对我们不作为却又嘶吼着个性,怀有遗憾。
但可惜的是,在中国,可能我们老一辈的思想脉络也斩断在集体生活的思潮里。
“为什么总是要讨论那个时代。
”“因为我就身处在那个时代,我的第一个男友就是艾滋死的。
”“当我还是你这个年纪时,我们会抗议,会被逮捕,我们为改变世界,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也许没改变太多,但有些事确实改变了。
”“我不知道,也许,这就是我的抗议,离开这里,第一次只想着自己,真正的生活,而不是过日子。
”“搬去德国不会有点怪吗?
毕竟那是犹太悲剧的象征。
”对面的两位有志也幼稚的年轻人,已经吸嗨了,用笑与肢体的释放,掩盖了这个时代的尴尬与断裂,或许离开,去往柏林,只是为了做一件看似很酷的事。
青年人已经不再问为什么这件事是酷的,为什么要做一件很酷的事,他们都不问了,他们只是在找一些事,把时间填满,当然,我也是。
作为艺术从业者,我可能更能体会到其中,为之又不可为的尴尬,可以邀请陌生的年长者,却没有想邀请父母,因为不够酷。
梦想是由儿童套餐变成巨无霸套餐?
我们的理想难道是看着很酷,并且有钱吗?
这些桥段,是两个时代年轻人的质问与轻佻。
每一句,漫不经心的台词里,都尖锐的刺向了时下我们选择的沉默的问题。
年轻崇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似乎不了解些时下的新鲜事,就将被吞没在老旧的沙尘里,可什么是新,什么是旧,谁能判断新,谁又能判断旧。
文化认同,身处中东,却渴望成为西方国家。
我们不也是在望向西方,物质主义成为了唯一的践行标准吗?
在中西交织的文化里,要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又常常对传统里的糟粕,难以下咽。
看不上眼下的形形色色,却也说不清能用什么方法改进,周而复始,不得改善。
伦常错乱,那么多声色叫嚣的生活里,为什么要为一个偶遇的人的离开留下热泪呢,我们那么开明的看待着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亲密关系,却不去直视我们内心最脆弱又最需要关注的那一环。
导演用老少的香艳旅程,吸引了视线,将所有问题提出又淡出了,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为什么不反抗,不去做些什么,即使效果甚微。
第一次看后这电影好有看头啊,大叔的声线好听的呀,一不小心就听入了迷,结果转身又来了个帅哥,更是沉醉其中。
本以为是一场艳遇,结果大叔是有夫之夫,我就一直陷入理性道德和纵欲思想的相互拉扯,直到最后大叔随着tomer去了他家的农场,得知他从小没有爸爸,再到回去大叔给他整理房间,教他叠袜子,充满了父亲的慈爱。
我开始自责,我思想好低级啊。
可是突然他俩睡在一起了,再次感受了段可以让人忘了所有事情的good kiss。
送别的路上我就在想,这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段感情了,参杂着很多情感吧。
但两个人身上确实拥有着互相缺少的温暖。
我现在好纠结啊,一方面觉着好温暖,一方面不想面对这场出轨,这是吧,这是吧!
导演好讨厌,结束在一片慈爱中不好吗(不好🐶)我好虚伪啊,看到了想看的,却还纠结它的存在。
就这样吧。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0/1212 00:21以下来自2021/0620 下午07:01相比于第一次对于两人关系的纠结,这次我领悟了。
这不过是两个人在对方身上寻得了救赎罢了。
2023/8/15晚九点以前是觉着最后的reckoning song怎么这么恰到好处,这一次是blue birds,大叔在楼下留宿弟弟时的背景乐,有一种平静水面下波涛汹涌的感觉开始思考弟弟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大叔有了感觉的,也许约炮那次就是试探吧。
那个7分钟抵达战场的小哥未免也太帅了……
五天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却让静如止水的剧情在特拉维夫最性感的街道里的某座公寓里流淌。
其实似乎整部影片都没有实质性的故事进展,但就是看着俩人在城市里闲逛和交谈,你不会去按下暂停键。
两个主角代表了老少两代同性恋人群,两人对待感情有着不同的态度,各自生活也有着不同的问题,五天的分租让不同年龄段的两人被彼此潜移默化的改变,临行前Michael教会Tomer怎么叠袜子,机场里Tomer抱住Michael泪流不止,阳台的早餐,粉红挂饰的自行车,分租里两人的感情是如此的微妙,都不能去简单的定义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的是爱情还是亲情,但这份短暂的跨年龄缘分之后,两人可能都会在对方的影响下更好的生活吧。
很有意思的文艺片,正如影片所展示的城市被男主角评价为是一个矛盾体一样,这部电影似乎在传统/反传统之间来回讨论:行为穿着得体稳重的中年作家是传统的,活力前卫开放搞艺术的电影学院青年是反传统的;异性恋是传统的,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是反传统的;双亲育儿方式是传统的,艺术青年的母亲用购买卵子的方式单亲育儿是反传统的;中年作家穿睡衣睡觉是传统的,艺术青年裸睡是反传统的;中年作家有一法定丈夫是传统的,艺术青年“像点披萨一样选择伴侣”是反传统的。
甚至于以色列的青年都要跑到柏林这个民族伤痛之处去发展,以视为一种对传统或者当局的“抗议”。
然而反传统就一定代表更好吗?
未必。
艺术青年和他的朋友的恐怖电影、隐喻肉体关系的舞蹈令人皱眉与费解,其实在我看来空洞无物,尚缺乏功底;单亲育儿的母亲也许声称孩子不需要父亲,“需要的只是爱”,可当其儿对突然进入生活的成熟男性显露出新鲜好奇之情,进而产生依恋与爱意时,不禁让人反思单亲育儿是否真如这位母亲所言一样轻松简单。
艺术青年似乎不屑于细水长流过日子型的亲密关系,认为其做作麻烦,但是当中年作家在临行前帮其细致耐心地叠起衣服,以亲人般的温柔向其传授基本的家务技能时,为何艺术青年瞬间破防,扑向这个身材并不性感的中年作家的怀抱?
也许频繁的两性关系、刻意保持的与他人的距离,仅仅是在掩饰自己内心对以真心换真心这种亲密关系的恐惧。
但是毋庸置疑,社会确实也需要新观念的传播,比如同性婚姻,同性育儿,许多反传统的东西中当然蕴含着更多对个体的关怀。
只是需要反思的是,青年反传统是在追求更多的什么,还是在掩饰自身的什么?
从另一个视角看也很有这个意思。
美国让人感觉是一个新的,没有深厚的历史和传统的新潮国家,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厚度的民族,电影偏偏选择了一个代表着“传统”的美国中年人与代表前卫开放的以色列犹太青年,来碰撞出火花。
不得不说,导演精心设置的矛盾十分精妙。
对于那些新的东西,想起朋友今天模仿本地中年男的神态跟我说的一句话:“社会在进步,人都在改变(闽南语)”,然后她耸肩怂眉摇摇头。
Michael是来自美国的已婚专栏作者,为写作任务来到以色列居住五天,在这五天探索特拉维夫。
Tomer是来自以色列的大学生,在特拉维夫读电影专业。
Michael租住在Tomer的公寓,两人彼此交接和熟悉,Michael也得到治愈。
虽然看着很治愈哈,但是实际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打着治愈旗号的文青异国出轨之旅。
和租户打了一个炮,就美其名曰看开了。
这是在干什么。
Michael纠结的核心点就是代孕宝宝的意外离世,来特拉维夫也是治愈之旅。
虽然是有着工作名号的。
但是为什么突然就发展成了租客和租户在房间里面拥吻男欢男爱。
着实让人有一点不理解。
另外我觉得,这个同性题材感觉就是硬加上去的。
或有或无,并不重要。
1.5/5分
旅行真有强烈的致幻,此间和彼处的人松弛涣散地,往往会有实打实的精神碰撞。一个知道不会有任何可能,一个认定不必有任何条框,整座矛盾的特拉维夫,就做这矛盾人的启迪和开解。床戏时的歌真是沧桑,他与他浑如未来与过往彼此渗透,是回去,是跨越,是各自荒原上的火花擦到了另一朵火花。最触动的地方,是无从言说的挽留,一个默默地为对方整理衣橱,每一件衣服经手,他的故事与自己的痕迹就算是有了交集,一个默默地位对方烹饪早餐,每一份食材叠加,他的愉悦与自己的满足就算是有了余味。每个人的颜值都好在线,“Neil Gross”一出场,仿佛看到贱贱年岁大后。太喜欢了,收藏影人的第999-1001三个吉位,就给导演和两位主演吧。
受不了这种电影
太爱这部电影了,几乎有我喜欢的所有电影话题与元素。本片应该也是导演的一段人生写照,从纽约到特拉维夫的一段旅程;本片也是第一部让我感觉很亲近的以色列电影,只通过几段对话和场景就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可触摸到的以色列的人人事事。本片对于同志电影的立意也很有深度,起初我以为这部电影只是主角是同志,剧情还是人之常情罢了,看完后才发现这样的人生可能只会在同性伴侣身上发生,虽然所得的人生哲思可能本同末异。两位男主之间情感的化学反应也非常有逻辑的好,主要还是剧本写的确实很扎实,到最后他俩在那五天里酝酿的情感更像是对自己人生里的那一种情感的缺失的一种互补。最后还是要夸赞一下音乐和配乐,太能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了,选歌品味也特别棒。
没意思
想说男大学生是有恋父情结的吧,这个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吗?
五天的短暂相伴,纽约年长旅行作家和以色列年轻不羁艺术青年相遇,平淡的日常里,他们都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了一些温暖,挥别后又回到各自的生活,有些情感正在慢慢发酵,慢慢改变,我相信这个故事还未结束。看完后把特拉维夫加进了travel wishlist,充满活力的城市。
这个异地出轨炮打的我不是很懂
小品
永远看不厌的题材,所有心怀浪漫的人都会喜欢这么一个故事吧,在一段短期旅途中建立一段亲密的relationship,找回自己的一些丢失的东西,获得一些过往生活中未发生的灵感。And always be open to start experimenting, never be a slave to social conventions.
老年同志生活的又一种可能。一切都像真实发生的,有困境,当然也有浪漫。想去以色列
拍的好美,两位男主都很迷人呀。
今年最喜欢的同志电影。伊藤·福克斯展现大师级的人文关怀,以游客视角打量非游客的特拉维夫,用五天时间谱写一段忘年恋曲。两只落单袜子的对话,一顿用心去做的早餐,灵与肉的交流背后是父与子的情感内核。难得的是在世界变得越来越民粹化的今天,福克斯依然拒绝被世界改变,坚定赋予同志电影以国际视野。骑着粉红羽毛单车的房东小哥可爱爆了!(竟然是第一次拍电影,啊啊啊)
全程爆笑 轻喜剧还是挺有意思的 轻松快乐看个小品电影~
每一段旅途都总会有点什么被铭记于心,更何况还有肉体和心灵的交流,害,还是希望自己能好看一点,一路旅行,一路开炮。
Un petit peu d’épices suffisent déjà à changer le goût de la vie.
a romance that's not unfamiliar to travellers; i bet the director/script writers have much more to say than what meets the eye, however it's the most difficult to deliver the simplest story; i consider it's a fairly mediocre production in every way
7/10 以一种简单通俗的方式展现代孕、种族、爱与性、艾滋等话题 没想到以色列的风景这么美 后半段渐入佳境 结尾的拥抱和骑挂着粉红羽毛的单车堪称一绝 这片让人看了想去旅行
怎么着?现在两性话题最好炒么,可我不想看同性啊,有意思么,单身狗也不是这么侮辱的啊!!!!!!!!
7/10, 挑洋葱也太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