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飞刀 2020-12-01 10:06:53《或许这是一个快速辨别善恶的方法》天生愚钝,且身处墙内,信息闭涩,很久以来就有一个困惑:怎样划分出善与恶的边界,从而更快一点辨认出善与恶。
人之初,那有性本善这么简单,善恶纠缠,正邪交织,人之思想有善有恶天人交战,掌控自己已经很难,那又如何来辨认别人的善意与恶念呢?
这个问题哲学家能写出一屋子的书来,演说家能把大海喝干再灌满,政治家能把白忽悠黑。
但是把一件事无限外延其实是一种无能,只有破开问题找到最关键的核心才是找到答案的正确方法。
云雾缭绕中只要一点红日,一切迷惑自然消散。
一部不经意的电影,或许能成为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
《 Mosul》(《血战摩苏尔》)把镜头探入以前极少能够了解的伊拉克战场。
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ISIS已经不用多说了,但它最早可是打着幸福天国的旗号的。
伊拉克尼尼微特警却没有什么宏大的口号,战友一个个倒下,但始终目标不变,计划不改。
影片中强大的爆炸场面很少,印象中那个视如珍宝的火箭弹在关键时刻成了哑弹;因为是私自行动,也不可能有炮火支援。
更多的是在废墟中一步步向前,在枪林弹雨中穿插,在信念的支撑下短兵相接,近身搏杀。
只因为真正强大的爆炸是在心中。
结尾亲情的碰撞才是最真挚的爆炸最强烈的冲击。
这就是唯一的计划:拯救亲人。
这就是核心,这就是关键,这就是一把钥匙。
将这把钥匙拿在手中,很多苦苦思索的疑问豁然明朗,很多困绕心中的迷茫迎刃而解。
或许为了加强这个印象,脑中不自觉的浮起另一件事,一件就在这几天发生的事。
某个自称学者的傻缺公开说:今年的疫情中才死了4000多人而已,死4000人等于一个没死。
刚知道这个事情,我脑子中嗡一声,然后竟然空白了一下。
一个完整的家才有多少人,明明白白4千人以上的死亡,至少几万人直接的丧亲之痛,全国人十几亿人的努力,无数的心酸,无数的挣扎,无数的痛入骨髓的伤,就在这个无耻之极的小人狰狞而得意的哈哈大笑中没有了、消失了?!
而就是这样低劣到极点的人竟然就是当今中国的学者,在随意篾视别人的生命的同时快活的收割着大笔流量。
如此邪恶的人,居然还有脸说代表国家,国家是这样的人可以代表的吗?
这和ISIS说代表天国有什么区别。
这其实就是另一把更深刻的钥匙。
如果你不是恶的本身和帮凶,不缺失良知,那么或许可以试着和我一起用这两把钥匙来分辨善恶。
左手的钥匙——不要看他的外衣,不要听他宣传的内容。
不能看到披着羊皮的就全是羊,披着羊皮的狼,是狼而不是羊。
比如披着天国外衣的ISIS实际上是罪大恶极的恐怖组织,披着国家外衣的这个傻缺实际上是个人渣。
右手的钥匙——看他的行动,认清他的真相,他的真正行动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影片中的特警没有宏大的口号,就算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的行动就只有一个——拯救亲人。
他们没有在拯救亲人的时候长篇大论扯什么理论。
而相反的,这个傻缺用他的篾视和恶毒伤害着所有死者和死者的亲人。
连人都不爱,却声称自己爱国,手中一刀刀切割着国家的肉,口口声声却代表党 和 国家。
其实似乎这些话也有点太长,那么我再试着把两把钥匙合在一起。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字:人。
人,才是本源核心。
亲人,友人,所有人。
爱护人就是善,伤害人就是恶。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血战摩苏尔)附:好久没来豆办,偶然进来,发现这么一个偏僻的小文,竟然被删掉了,只因为提到了某个傻缺。
呜呼,怪哉。
也对,这个容易与他人重名的傻缺也确实不值得被人提到,遂删去其名以傻缺代替。
我的确是抱着看一部战争动作爽片的期待点开的这部电影。
我对伊拉克这个国家所知甚少,不懂他们的历史,只知道他们的首都是巴格达,如果还有,就是在那些美国大片里,《美国狙击手》《拆弹部队》《锅盖头》,这个国家好像一直满目疮痍,美国人总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凌驾之上。
我之前不会去想,这片遍布创伤和苦难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英雄儿女,他们像钢铁一样坚强和滚烫。
队长似乎很吝惜他的每一句话,即便队员牺牲,也只是一句“愿他安息”,却在跟伊朗游击队长的对峙中,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每次战斗结束,他总要关切队员状况,队员陆续牺牲,寡言的他,狠狠咒骂敌人……他会给队员发放报酬,生死难料,每一个队员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他每到一处,总要不辞辛劳地收拾垃圾,这样的举动在生死存亡的战场,好像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我想,这片土地,他所站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无比热爱的祖国,即便战火纷飞不复往日,他总要擦去这些尘埃,他坚信着祖国的未来。
他原本是一个刑事侦探,在学校教课,如果不是一位队员恰好曾是他的学生,他可能永远不会提起自己的过去。
那位父亲,在战场上会紧张生疏到误伤队友的战士,起初我并不清楚他加入战斗的目的。
队长牺牲,他义无反顾挑起指挥的责任。
深入敌后,只为拯救妻儿。
孩子仍是未来重建家园的希望,特战队逆行于战火废墟之中,就是在收集火种。
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哪儿有家,影片的最后将这个千百年来的道理,用最朴实最真切的镜头,升华到了极致。
我在这一刻再次坚信,如果一个苦难的国家仍有这样的人民存在,那么它一定会有浴火重生之日!
我因此思考爱国二字,在当下、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应当如何表达。
如果你热爱这片土地,那么你必不会令它蒙尘;有人污蔑它,你要义不容辞地维护它的尊严;你要爱你的家人,正如爱你的国;敌人破坏它、他国侵略它,你要有足够的勇气捍卫这片土地。
影片结束,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也许显得老套,但真正说出来,每一个字都那么铿锵有力: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祖国,你什么样,它就什么样。
这是这几年看过最好的最贴近真实的现代战争电影之一,细节满满,跳弹打到主角,巷战平移被误伤,扶着rpg,再压着rgp~等等~没有主角光环,“有的亲人被美国人杀了,有的亲人住在美国”台词也是绝……虽然有几处明显是战术硬伤,但毕竟电影嘛,总归要电影化一下……愿世界和平,这些事别发生在我们身上
看本片的过程中心里很压抑很沉重 它提醒着你在这个地球上还存在着和我们如今生活两级化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仍然战火纷飞 仍然有很多人为了生命为了信仰为了家园在战斗 仍然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炼狱中。
影片本来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再加上演员的诠释和拍摄的手法 几乎最大化的还原了现实中人们和战争的状态 影片中出现的特警队员也好 平民百姓也好 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仇恨 信仰 悲苦 恐惧 更多地是对生死的麻木和对生活的迷茫 我想 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家的人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 所谓的那些个信仰 那些屠杀 以及处于当中的奋起抗争或者忍受的人们的想法和感受。
每当看到这种电影,不免总会觉得我们这些人对比起来,对待生死之外的那些小事也许都是无病呻吟的矫情了。
还是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和平吧 但愿几十年亦或是一百年以后,世界上不再有这种可怕的角落,如今战火纷飞的国家已经游人如织,可以自由的像全世界展现它们古老的也好新的也好,独一无二的国家文化。
那么除了祈祷世界和平,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只能是珍惜现有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放宽心胸,拥有一个大的格局吧。
4星,真实地点取景,代入感极佳,断壁残垣,城市废土,临场感充分,残酷而又悲凉。
影片节奏很快,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观影感不错,没有什么废话和说教内容,更没有超神情节,故事给人真实感。
至于影片剧情,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早已给出过答案,越闹越穷,越打越破,打到一无所有,才又想起了和平建设,完成不破不立的周期循环。
铸剑为犁 ,享受一段和平之后,又会想要开打。
反正开场就是大片气场,这种感觉也许我已经适应了,就是很爽,很气势磅礴,很“知道”这片子不会差。
所以,更多的影片,是看了第一幕就知道,心就慌了,完蛋了大概率掉坑里了。
这种测试方法,屡试不爽。
又是讲恐怖和不恐怖之间的关系,成熟的心智已经不想去分辨谁对谁错,不是不想谈论政治,而是政治太容易说清楚。
F you and everything you stood for. 这什么鬼信仰,要靠杀害平民来捍卫?
毛泽东说,思想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所以,这些人的思想,被错误占领。
所以人这动物,总要相信点什么,否则发动机没油,人的发动机油,就是信念,怪吧。
搞定发动机,还不如去搞定油。
油正确了,冤死的平民会巨幅减少。
题材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这种东西,一旦一个类别的题材出了一个神作,后面的都会吃土。
结尾就这么草草结束。
你说它真实吧,确实在可以告诉大家,真正的战争就这么短暂而残酷,你说它不到位吧,拯救大兵为什么就能让人灵魂震撼一下。
同样是一群人牺牲为了一个人,被拯救对象的高度太低,拉低了整体水准。
花15分钟刻画一下,被拯救对象的内容,有这么难?
还是说懒惰对谁都是公平的。
一提起伊拉克战争,浮现在观众脑海中的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先进装备武装到牙齿的王爷师,没办法,谁叫始作俑者是嚼着口香糖、喝着可乐,满世界耍流氓的美国佬?
为了掩盖自己在伊拉克犯下的罪行,美国佬拍了一堆洗白自己的主旋律美国大片,最恶心的非《美国狙击手》莫属。
所以当本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群由伊拉克当地人组成的尼尼微特警队来讲述发生在伊拉克战场的故事时,就显得格外突出。
单凭这一点,本片值得一看。
由于主角们装备简陋,所以没有宏达的战争场面, 但是片中展示出来短兵相接的巷战照样能把观众死死钉在屏幕前。
虽然战斗场面不够刺激,但战术细节拍得十分细致,可见剧组下足了功夫。
最终把巷战的短促猛烈、战争的真实残酷、战场的瞬息万变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大呼过瘾。
至于剧情,直至片尾才点题。
这个从影片一开始就遮遮掩掩、神秘兮兮的的任务原来是营救队友的家人、孩子。
尼尼微特警队执行这个任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孩子。
孩子代表希望,更多的孩子代表伊拉克人能以更快的速度重建城市。
就伊拉克目前状况来看,希望太渺茫。
片中还出现罕见的伊拉克人讽刺美国佬的台词,听完心里十分舒服,时隔多年,伊拉克人总算看清了美国佬的真面目,不过是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
但别忘了本片是给伊拉克带来灾难的美国佬拍的电影,这本身就是对没有话语权的伊拉克的碾压式羞辱。
这是我的原作
下面是抄袭的影评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故事发生在伊拉克,两个警察正在圣战的人,最后在两个人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来了一支部队拯救了他们,然后男主唯一的亲人他的叔叔战死了,然后这个部队正好又缺人,然后问男主要不要加入他们,男主同意加入了,另一个警察年纪比较大了,没有加入,而且让男主考虑清楚了,最后男主和他们走了,另一个警察带着他的叔叔尸体走了,没多久部队一行人找到了一个建筑物,大家在里面休息,男主一直在问这次行动的目标是什么,但是没有人愿意去提,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发现走的那个警察开车回来了,而且丢下了一个信号弹,过了几秒钟一个自爆车开了过来,一行人里面有一个人被炸死了,男主很生气,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在路上他们被人狙击了,然后他们成功的打败了他们,然后还遇到了一个军火商人,他们要男主一行人拿香烟和他们换军火,在他们交易的时候,军火商人那边还有一堆俘虏,其中就有那个警察,在他们相持不下,要换那个警察的时候,男主上去把警察宰了,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男主也变成了一个冷酷的人,而且大家也开始认可他,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圣战分子的老挝,然后在打败他们之后收拾战场的时候,首领看到一箱色情书,在拿走的时候触发了机关挂了,然后大家都很伤心的时候,男主要他们继续心动,完成任务,最后他们闯入了一个住宅,原来他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其中一个队员和家人团聚,团聚之后大家开始变得漫无目的,然后男主问另一个队员的孩子在哪里,这次他们的目标是让另一个队员和家人团聚,男主也成为了他们的首领
没有无敌的主角光环,也没有商业电影里特种部队那种十分犀利的枪法,特警队员也会紧张,失误,犯错,非常真实,结尾温情。
缺点就是手持镜头有点晃,且刚开始看不太懂,容易看不完就弃剧了,我第一遍看到14分钟就不想看了,但冲着豆瓣这评分,我坚信它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所以第二天还是坚持重头看了一遍,看到17分钟觉得这个片还不错,越往后面看感觉还可以,并不失望。
所以推荐大家耐心看完。
很真实。有穿帮镜头。战争片都很无聊,主要是看装备和气氛。
风格很冷,很残酷,如果说开场那场战斗还有电影感,那么在后半段开始突袭据点时已经完全让人忘记这是一部电影,如同真的身处中东,感受战争的残酷
国外网大也难逃烂片通病啊!
中东战争版《拯救大兵瑞恩》,瓦砾中的复仇者联盟。剧本灵感源自《纽约客》杂志新闻纪实文章,讲述了在ISIS攻城略地之后的伊拉克,早已沦陷的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市特警队,在断壁残垣中如幽灵一般猎杀ISIS分子的故事。这支特警队几乎与政府失联,其目的并非要身披重建摩苏尔的重任,而是在ISIS占领区拯救恐遭宗教屠杀的亲人。尽管本片主创云集顶级好莱坞商业电影人(制片是罗素兄弟),但却选择了独立电影的基调。筹备期卡纳汉就明确:演员要中东裔;对白用伊方言;手持+沉浸式纪录片视听质感;非西方特警/特战战术风格;口述史般的剧本。非典型结尾的处理很漂亮,这正是反击ISIS之战的真实和特殊所在。军事顾问/训练团队有美军特战和法外兵团的老兵,不过摩苏尔特警队本身就是美军特战部队带出来的。
菜鳥青年警員加入屢戰屢失的特勤隊頗帶有Fury的意味走向, 卡瓦最後戴著遮蓋面部傷口的懲罰者圍脖也是表明其轉變和成長. SWAT隊長和聖城軍上校的針鋒相對也是頗有玩味.
就这
才看到恐袭疑似ISIS的新闻就误打误撞看了一部打击ISIS的电影。。。
竟然觉得还可以。
残酷巷战!
过于真实看不太懂,任务是回家看家人吗
别再提美国人了,我们已经过了向他们求助的阶段。
硬朗,纯粹,意料之外地精彩,没有战争片常见的枯燥、拖沓、煽情、虚假的毛病,战斗和剧情的比例和节奏刚好,地点和文化比较陌生但也没有影响代入感,一个问题是男主的成长未免太快了,从技术到心理都突飞猛进,不到一天就碾压各种老兵
拍的乱七八糟的,简直就是伊拉克版的红海行动。
……?
对比《纽约客》2017年的那篇原型文章《摧毁伊斯兰国的绝望战役》(The Desperate Battle to Destroy ISIS),有很多相似情节,更像是导演通过电影,满足了一路悲歌的尼尼微省特警队员们的内心愿望。现实中的尼尼微省特警早期和绿贝混,帮美国人抓HVT,11年美军撤退后,开始独立抓捕罪犯和恐怖分子,14年IS攻占摩苏尔,他们损失惨重,余部退守前尼尼微省省长靠土美两国援助的基地,他们中很多亲人还留在摩苏尔,16年底摩苏尔解放战役打响,他们急于救援亲人和复仇。他们并不如电影中精锐善战,只能配合伊拉克陆军和特种部队“黄金师”ISOF,比如在两者连接部防守或清剿。加之和伊军方的隔阂,更得不到有效保障,受伤退出战区治病还要花钱甚至欠债,理想中的复仇并不顺利。
拍战争题材的电影,电影工业硬水平是不能缺的,因此想看非美国视角,纯伊拉克本土演员、对白和故事的电影就会少之又少。而本片就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一个中东版《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故事,一群不被承认的死士复仇者部队,每一颗打进恐怖分子身体的子弹都异常痛快。放弃了美式英雄的战争片看上去是如此真实,每场战斗我方必有伤亡,枪会卡壳,RPG有哑弹,手榴弹会被弹回,跑到正在开火队友前方的人会被友军误杀,一个不经意的物件也会安装炸弹埋伏杀机,看着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也会被防不胜防的冷枪干掉。可能本片文戏确实略显薄弱,但它恰好准确地站到了影视制作大敌——假大空的对面。
凑合吧,没说的这么好
节奏特别慢,很多男主的镜头有些不合时宜的拖沓。军事真实感很强,握枪姿势和战术配合很酷。
航拍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废墟场景,残垣断壁腐烂尸体失去父母的孩子,珍惜国内和平稳定的生活;街头巷战、狙击手对战、ISIS窝点围剿,几场战斗的真实性观赏性可圈可点;队友不断牺牲,最后队长被炸死,没有美式的主角光环,也没有国产剧的手撕鬼子,战斗很真实很可信。对恐怖分子的怜悯就是对自己和同伴的残酷;并没有人真心想帮助伊拉克,大家都是为了利益才来到这个鬼地方。真实故事,致敬,和平万岁,珍惜。
创造一个没有美国没有萨达姆的新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