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片子的时候,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那长久以来飘忽不定浮在空中的心拉到了地面,跟着摄影机,穿梭在每个鲜活的人物周围,看着他们笑,听着他们说。
一边感叹别人的生活竟然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一边想着自己为什么总是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当年班里的美女学霸,高考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北大。
谁曾想,第一年3分之差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
再见她时,依然是坚定而自信的脸庞,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坚持。
她说,就是想上北大。
简短的回答,却让我想了好久,年少时当别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我还浑浑噩噩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何处。
身边有一个朋友,爱玩,但唯独喜欢绘画。
那么不爱学习的人,每天练习绘画十多个小时。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反对,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个稳定工作比较好。
他不听从家里的安排,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身前往北京深造。
现在的他忙碌、劳累却也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看起来肆意妄为,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我觉得他很酷。
提笼架鸟玩洋车串胡同儿,那浓浓的京味儿能让你咂摸良久;一色儿的绿一双双炽热的眼,球迷响彻天的叫喊声足以唤醒内心那已经沉寂多年的激情;“四轮载人,两轮载魂”,酷炫的女摩托车手,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白开水……生命短暂,有的人辉煌一世,有的人平凡一生。
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知足常乐。
但依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随风而驰,他们潇洒不羁,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是片中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他们每个人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样子,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年少时,会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北京还是上海?
做科学家还是发明家?
可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
其实,让自己酷炫也很简单:有梦想,并为之努力。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性,也有各自的精气神,跟人一样。
这些通常被归到“文化”大萝筐中的东西极难捕捉。
本地人对它常常有“只缘生在此山中”日用而不觉的感觉,外地人好像刚看出点门道忽然又坠入云里雾里。
拍某个城市的纪录片,美食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都容易展示。
而要拍出这个城市的脾性和精气神就有些困难了。
《我的城》这部纪录片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走城市宣传片的路子,也有别于一些纯文化型的纪录片。
在满眼摩天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满耳机器车辆人声喧嚣扰嚷的城市里,它展现出了一座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的温度是其血液中自带的文化基因。
总有人执着的寻找皇城根下老北京的文化。
胡同、四合院、洋车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
一声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在商业步行街回荡,一群鸽子掠过胡同上空,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被一层又一层的高楼大厦白菜卷一样包围着……北京依然有独属自己的味道。
老大爷照常“杀棋”溜鸟,四合院中炒菜的香味飘了半条胡同。
城市的温度是对外来东西的选择性接纳。
上海从十里洋场走来,甩甩酒红色的旗袍,抖落了一地的纸醉金迷。
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明珠。
一面是高扬时尚的魔丽之都,一面又醉心于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
这座城市对“时尚”理解非常宽容,世界各地的人、商品和文化都在这儿汇聚。
城市的温度是每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
城市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组成的。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他们的梦想、青春、奋斗、欢乐、痛苦、衰老……都是城市的神经末梢。
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成功失败的人生经历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中展示城市的脾性与精气神。
深圳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让多少人仅仅做了一场梦。
《我的城》带你领略,成都——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深圳——与生俱来的创新底色,上海——浮生若梦的繁华时尚,北京——青春与传统相交相融的帝都新景。
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曾经《成都》这首歌响遍整个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其中的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便对成都这个城市抱有了无限的期待,想象着赵雷坐在的小酒馆的模样……冒着十一长假高峰期,特地去了趟成都,去感受一下成都的魅力,发现成都是一座极具休闲,宜居,美食,旅游名城的地方,短短的几天下来,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对于成都来说,大概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成都,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风景,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美食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哈哈哈来几张在成都拍的照片吧
【北京】前半部分50%的贡献很扎实有深度,胡同,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生活,胡同里的道理,很真实,很亲切。
北京人的求同存异,享受生活,规矩办事说的分寸都很好,他们那种大气正对味儿。
北京人对城市面貌历史文化和对外地人带来的城市发展变革,还是那份规矩的明白,通过人保留在了自己的血液里。
后面确实不喜欢,两个北漂女孩太普通了,不出彩,很平,很不利于北京人身边努力的外地人的表现,不客观不典型。
鸟巢那个经理就很不喜欢了,满嘴跑火车,不明白这里面的安排是何用意,想通过一个鸟巢业务老板传递什么呢?
用她结尾,着实败笔,国安结尾会好一些吧。
【深圳】确实很惊喜,这一集与北京的对比之下,城市的代表意义就更明显了,深圳这个城市的魅力,更加吸引人。
开篇建筑设计师带动了整体深圳印象的切入点,这几个故事之间的切换很自然的接着观众的好奇心,很流畅,人物的最终诉求都是一样的,满满的正能量。
镜头感都很扎实,情感真实丰富,看完确实觉得深圳,嗯,很有意思,很现实,很真实,很奇特。
姜文导演御用的作曲张镒麟老师的配乐也不错。
【上海】在时尚的解读上去了几分深度,上海的定位比北京还要迷茫,在我的观念里面,纪录片可以是纪实,但是是需要正能量的,上海一个魔都,怎会很伤感。
【成都】还不够辣,茶馆是特色,拍的不错,但是故事离不开感情离不开家庭,年轻人的成都能和茶馆老人串联起来会更立体,故事虽说都有特色,但是有些零碎。
成都的辣味儿火味儿没出来,还不够,十三邀里面的刘畅身上就是地地道道的成都味儿。
不知道是追溯到多久以前有了“城市”,但后来的城市跟春笋一样生长和消失。
看完了这部城市题材纪录片,尤记得它真实纪录了每个城市或多或少破落的部分,可想它们随着时间由兴而衰终会一点一点走出时代,走进不同人的记忆里,且一定变得弥足珍贵。
多少城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那些城市的印象留在了博物馆中,一块化石,一根古木,一片瓷器……都是记忆的符号。
了解一座城市,看看老巷子,老房子,呆呆发痴的老人,听一句句方言,哪怕是落俗的嗔骂,它们的身上记忆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一座城市的过去经历和变化。
这部纪录片自然地勾起你的记忆,童年的城,成年后驻足过的城,对“我”的城的记忆不断涌现,随之感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用影像见证一座座城市的历史,它的纪录并非冰冷,不再是砖瓦混凝土的记忆,栖身于所在城市人们奋斗的身影,幸福的笑脸,和谐的氛围,点点滴滴处处生动,让城市的记忆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转自光年意象第一次看《我的城》样片,在2016年夏天。
团队里的几乎每个人,看完都很兴奋。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记不清当时大家叽叽喳喳都在兴奋个啥了。
只记得,那些个性张扬、鲜活真实的生命,那些面孔,那些表情,每看完一个,就禁不住说一声“我去”——有一位讲着四川话的美国大叔,嚼辣椒和进苍蝇馆儿的样子感觉上辈子就是四川人;
另一位售卖啤酒的上海阿姨,她的小店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吧。
在浸满江风的店铺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啤酒,遇见世界各地的各种人;
还有玩儿cosplay的孩儿妈,穿着满身的蕾丝花边和蝴蝶结走在大街上。
讲真,我也很喜欢那样的装扮,像个公主,可我没勇气披一身众人的侧目;……这是《我的城》的“前味”,关于——自在。
导演,我可以这么定义吗?
找一个舒服的位置,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不拧巴,活出那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完样片的几天后,我们集中开了项目运营讨论会。
翻翻一年多前的项目档案,看到“归属感”这个词。
对于我这个“北漂”来说,这个词,我用了14年去亲历。
还记得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地铁站台最上面一级台阶上,看着脚下密密麻麻、高速移动的人脑袋,我瞬间觉得呼吸困难。
还有那些公交车,怎么加个“快”字就跑得不是一趟线了呢?
……
3年后,我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然而,每次跨进小区门的一瞬间,我都会问自己:“这属于我吗?
这是我的家吗?
”回答:“不是……”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我开始觉得,北京,这里是我的城市。
出差外地疲惫不堪的时候,最想回去的,开始真的是那个我的小区、我的房子了。
到底是哪一年开始的呢?
……应该是,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不仅可以一起笑,也可以一起哭的朋友;不仅可以一起骂男人,也可以一起白手起家的姐妹;不仅可以一起撸串,也可以一起打拼的弟兄。
我觉得,我这一片叶子,长出了根,大地在给我水分和营养,天空在给我阳光和温暖。
在这里,我开始绽放。
这是《我的城》的“中味”——绽放。
导演,我不问你了,我就这么下定义了。
你不同意就下次再喝酒。
看完样片,开完项目讨论会的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见到了《我的城》的总导演刘俊宇和出品人潘旋,两个大叔,一个像徐志摩,另一个像胖版的徐志摩。
至今记得潘总的那副近视镜,木和金属材质的混搭,满满的中年(中老年)文青气质。
因为他,我开始对宁夏充满好奇。
再后来,潘总发过来他们拍摄的关于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我对宁夏的好奇又翻倍、翻倍。
我脑中的西北大汉,竟有这样“虎嗅蔷薇”的内心和云淡风轻的容颜。
跑题……这一次的见面,和以后很多次的见面、电话、微信,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项目、关于纪录片的想法、合作规划,以及后来逐渐开展起来的具体实施对接。
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的城》的“后味”——理想。
如果一座城,她能让你为理想而来,她能让你活在去往理想的路上,她能让你感觉,自己距离理想越来越近。
有一天,理想实现了,你又有了新的理想。
那这里,就是你的城。
值得你热爱、付出,为自己,为家人,为伙伴,为更多人……能找到吗?
哭过、苦过以后,看一看理想,自己仍然在沸腾、仍然在激动的感觉。
如果在这个感觉里,那就,继续吧!
我,和我的城,有太多种味道,又何止三味。
但或许,三味,也就足矣。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见证了出品团队——凤翔九天为它付出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主创们为它付出的努力。
就是被这种努力感染着,就是因为尽管在不同的城,却惺惺相惜着,于是,我们,光年意象,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个项目,只希望——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
那么,这千层的味道,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品尝。
上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纪录片,大概是六七年前,无意间在CCTV9看到了《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其中科幻感的质素吸引我看完了全集,自此改变了我对纪录片死板的印象。
后来又尝试看了《楚国八百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优秀的纪录片,但不知怎么,最后都不了了之,看着看着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动力。
所幸,今年十一前昔,我遇到了《我的城》。
北京,上海,成都,深圳。
这四座城我去过三座,看完之后,勾起了我对这三座城的回忆,也让我对第四座城产生了兴趣,归其原因,大概是片中呈现出的人间百态。
城是什么?
这是我看完《我的城》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部纪录片没有试图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却看到了答案——城,就是无数个生活在城中的人组成的。
建筑也好,文化也罢,都离不开那些平凡、普通却无处不在的人。
人是复杂的,因而城也是复杂的。
北京,有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成都,整体比较悠闲,但也有舒适和逃离舒适的矛盾;上海,不必多说,新旧交替的速度之快,让本地人都有些无法适应;深圳,追逐金钱和名利的路上,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或许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十一长假第一天看完《我的城》后,我脑中一直浮现着片中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让我许久回味,因为《我的城》记录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他们的状态,又映射出城市的点点滴滴。
北京集里的小豆,在回忆小时候骑着自行车从胡同骑向胡同的时候,脸上带着笑意,又有几分惋惜;北漂的双胞胎姐妹,没有我印象中北漂族的“凄惨”,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憧憬,让我也对北漂有了一丝向往...... 成都,茶馆老板,连同他的一小方天地,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在茶香中品味着生活的味道;女摩托车手,在风驰电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还有不得不提的“走不脱”的美国人,江喃,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直率生动地展现着他之于成都的归属感…… 上海,外来建筑师的一句“我算什么”让我哑然;对上海话的流逝感到着急的沪剧演员;对“时尚”有着独到见解的模特,还有不停创造时尚的彩虹合唱团…… 深圳,大芬村的画家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第一次拿到4000块而激动不已的动车调度员;最大的心愿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歌声稚嫩而动人…… 这些城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追逐着,向往着,他们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同的人,汇聚到同一座城,构建了一座城市的印象。
《我的城》用一种客观的视角,记录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却又由点及面,反射出整个城市的特质,我想这是因为人和城,本身就是相互交融、无法分割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人们在城里上演着属于自己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记忆留给自己,把印记刻进城里。
去没去过的人,好像对成都都不陌生。
因为火锅,因为麻将,因为那些汤红汁浓的小吃,因为茶馆,因为白净热冽的姑娘。
也因为,翻开网络,充满页面各种样子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纪录片《我的城》拍出了该有的。
镜头语言堪称完美,不像有人举着在拍,倒像是一个长了翅膀的摄像机跟着生活在走。
即使是空镜头也有动人的故事感。
画面剪辑流畅到如呼吸般平滑进出。
一些场景里的自然声响比如人物脚步等,被恰巧嵌入刚好进入的音效中,看起来无意识,却正好显出用心精巧。
但它所呈现的又远远超于人们的所知所闻。
它在人们的已知已见之外,更多传达的是一种态度,对生活和对自己。
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
想要做怎样的自己?
看着别处的风景,别人的生活,我们感慨这个地方好美、这个人好勇敢,而片子里的人物,他们和你我一样,也有正常工作,也要上班,也有圈子,也要承受别人的议论,也要承担一旦做自己可能带来的熟悉圈层的舆论成本。
但,他们用勇敢和承担,为自己选定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用同样的生命长度,去延伸了生命存在的宽度。
认真去看,就会发现,多数人不幸福的现状是:一边后悔,一边重复。
我们渴望爱情,却因为世俗种种爱而不得;我们渴望做喜欢的事情,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忙而无趣;我们想褪去外壳,却害怕没人喜欢而重新裹上。
纪录片里的人物,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只是因为他们选择做他们,并毫不惧怕为此承担后果成本。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就是这样。
你哪里知道,我闪闪发亮的时候,也曾在黑暗中蛰伏好久。
真的,真是这样。
就像片子中那个喜欢飙摩托的成都女白领说的:摔下去痛也不过就是一个月,了不起两个月养下伤。
那份孤勇,你可承担得起?
就是这样。
成都拍的是成都。
成都拍的也不是成都。
你可以把它看作成都,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你的那座城市。
你可以把片里的人物看作成都人,你也可以把它看作身边每一个赤烈烈甩开做自己的人。
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同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可以死撑,不能长久。
我曾经无比热爱写作,却不得不为了安稳而朝九晚五。
我也常有黯然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因为写作有了更大世界的时候。
但我没有后悔过,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了安稳,便珍惜眼前的安稳,并在安稳的前提下,时常小小的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热望,比如写公号。
这样的平衡,让我在凡常生活中游刃有余,精神世界又不至于亏空素白。
我们总是忙着羡慕,而忘了珍惜。
所谓珍惜,一种形态是只愿现世安稳,日升月落,方感知足,如我这样;另一种则是愿意去打破去尝试,让自己没有遗憾,然后有知足。
就如片中的人物。
无论哪一种,不后悔就是对生命的珍惜。
片中的那对同性恋人,当你看见他们平凡如常、饮食男女般的彼此欣赏和照顾,当你只看见爱情的时候,没有性别,更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不辜负。
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彼此只有一回的遇见。
生活,没有标准,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想,这才是我们该从纪录片中看懂的。
打开爱奇艺,发现首页有推荐这部纪录片,遂打开欣赏了一番,嗯,一座令人改观的城市。
银川,第一印象,好像是西北的一座城市,属于甘肃还是宁夏来着?
西北地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风沙漫天,黄沙遍地。
打开百度,搜索银川,哦,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有平原,有贺兰山,有黄河,还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看文字描述,应该还不错。
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嚯,从镜头里反映出来的样子,这应该不是西北城市所拥有的感觉,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绿化做的真好,俨然就是江南水乡,“塞上江南”这个称号果真名不虚传。
(有图为证)
百度无意间搜索到“银川有天下人,天下无银川人”,也详细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再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发现这句话说得真对,西北的一座小城市,没想到这么包容,一点都不排外,而且对于新鲜事物也是一点也不排斥,这样一看,这座城市是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纪录片里面,那个夜市,还有那个羊杂碎馆,看的真让人流口水,看样子银川这座城市美食也不错,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转一转,看一看。
虽然选择的人物也都是市民,但这一部分人不具有普世性。但是我把宁夏银川列入了我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每集的最后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在宣传“找回过去的城市”的概念,但是城市是个很立体的东西,找回过去是一方面,现代都市也同样有它的独特魅力。最喜欢成都那集,有烟火气有人味儿,真的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
只看了第一集北京篇,前半截很有韵味蛮有意思的,后半截就有点看不下去了,感觉好“精英”。
这是一部听觉观感超越视觉的纪录片。有人说仍旧有贴标签之嫌,但能够从听觉上划分出特色只能证明它的收声是出彩的。五座城市里我呆过两个,京片子是真实的,成都话的牙尖也是真实的。闭上眼睛,车铃铛带我回到胡同口子,掏耳朵和茶叶带我回到人民公园。
看到北京看不下去了这个纪录片拍的让人感觉很装逼(ー_ー)!!
每个城市都由不同背景的讲述人的故事拼接而成,可能创作者的想法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切入,来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标签。但是太浅了,每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故事还没入戏就戛然而止,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观众只记得城市的标签和关键词,还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标签背后的意义。
北京看了一点,和很多人评论的一样,不是只有二环才是北京,城乡结合部也是。上海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吧,还是那个问题,片面、碎。“海纳百川”是我最喜欢的上海的精神,这代表了上海不仅是吸纳别的文化,也融合他将他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缝合”。这部纪录片好像想从几种人去看上海,有了解上海的爷叔,有沪剧演员,有和外国人打成一片的啤酒阿姨,有来上海的建筑师,但是还是在努力传达一种刻板印象。而且很多上海话也不加字幕,其他听不懂的人又要怎么想上海排外了吧,明明沪语已经快消亡了。愤怒,浪费人生一小时。
大城市真的自己的魅力 我们就都只是小石而已
预告片无病呻吟,正片如简介——真·碎片,故事与故事、人物与人物之间无连接,生硬穿插,银川是精酿、越野、乐队结合起来的?这是什么普通人的生活,从各种角度想了一下,大不理解这项目是什么立项逻辑,可能是为了把钱花了才做这么个片子吧😄
还不错,但是这个主题不好讲,因为城太大了,文化,饮食,艺术,风景,要压缩在一个有故事的52分钟里,太难了
思路比较清奇
不同城市的老人各有不同的传统,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却大致相同,年轻人可能还是被资本和宣传洗脑了……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看不明白拍的什么,没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也看不明白拍的什么。
很一般。
看了成都这集,展示了一些老生长谈的标签罢了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人,不同人的生活构建了城市不同的气质。深圳篇充满了工作和奋斗,完全没有生活气息,也是让人无力吐槽。
先看了银川 半夜看的 这个西北荒漠中的绿洲城市 极度旷野 极致浪漫 很喜欢戏剧演员那段 看完银川看了其他四个城市 深圳拍的比较好
我其实挺喜欢这种画风和镜头
为成都那集的擦边与包容多加一星。不过,成都不拍大熊猫就算了,为啥不拍成都的博物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成都是全国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就是说,我们成都不仅很休闲很会耍,耍得也是很有品味的。🥺总之,视角和文案不太行。
高开低走,初看北京“终于找到讲城市生活的纪录片了”,看到上海“就这?”。感觉就是为了营造情调刻意凹氛围,果断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