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出来的喜剧——碎评《威尼斯商人》一部看起来心很凉的喜剧,三滴泪落在心里的威尼斯,很小涟漪。
虚枉的爱情不得不遗憾的说,这部戏里唯一的爱情可能只存在于巴萨尼奥与安东尼奥之间。
更令人遗憾的是,安东尼奥与鲍西娅一样,爱上了同一个配不起他们这样浓厚感情的人。
剧末孱然一身被晾在客厅的安东尼奥,拂晓的晨曦能不能带给他一丝丝温暖?
或许他宁可在夏洛克的刀子下死去,让鲜血证明他那笃韧的爱情。
鲍西娅同样是痛苦的,无论是在法庭上听到自己丈夫将自己当作筹码豪财友谊,在船上紧攥着那枚象征誓言的戒指,还是最后在晨光中娇媚的引诱和邀约,她最后的妥协不无凄凉。
“要是你懂得给你戒指的人一半的价值,你就不会把它送人。
”唯有和一个懂得和你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人在一起,一个女人才真正可能幸福。
鲍西娅实在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将戒指递给安东尼奥,由他转交给自已的丈夫,这样的隐喻实在妙极!
当安东尼奥以灵魂为巴萨尼奥作保,要求他恪守对这个女人永远的忠诚时,我仿佛听到了鲍西娅心里的笑声,得意却并非完全的快乐。
一个女人,为自己只需保持原样就足够美好,而当她爱上一个人,就会强迫自己变得百千倍美丽万倍富有。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
”只因爱上爱情。
不平等的慈悲“为了显示我们的精神和你们不同,不用你乞求我们就放过你。
”公爵的这句话我听不出哪怕一点慈悲。
倒是夏洛克如释重负地放弃处罚让我听到了一颗善良的心的低语,“上帝,你是对的。
”在鲍西娅“且慢”惊起四座的一刹那,发出最大吼声的是这个“凶残无耻”的犹太人!
仇恨让他举起刀子,而良心让他停住了颤抖的手。
可这绝不证明犹太人和基督徒一样慈悲,他们不平等的地位使天平永远向一边倾斜着。
对一个站在更高阶层的人来说,慈悲往往意味着炫耀和虚荣;而相反的,对于站在较低地位的人,慈悲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是冲破了自身所受苦难的咒怨,与心中的复仇女神斗争后得来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更尊重后者,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同情。
一无所有的人剧末最后,卡西亚眺望威尼斯的身影划下了这个喜剧的句点,也决定了所有的不完满。
那个从窗口看着自己老父亲的身影,说出“如果一切顺利,我将失去一位父亲,你将失去一个女儿”的女孩,在离开自己贫民区里的家之后脸上几乎不再浮现笑容。
放弃了仅余的亲情,毕生的信仰,只为追逐那飘渺如暮霭的爱情,真的很难说真就那么美丽。
那枚已经换了一只猴子的绿松石戒指,最终最出现在她的手指上,但是这戒指曾经经历的爱情和曾经寄予的祝福,是否已经荡然无存?
贫民区破旧的大木门吱压着关上的时候,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了夏洛克混浊的眼睛,是绝望么?
让一个人的灵魂在死神来临前就游离出躯体。
“卡西亚,我的孩子。
”他对女儿的爱多于对自己的同情。
年轻的我们总是追求与父母意愿相悖的爱情,渴望着理解,尝试着判逆,可我们真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份仅仅由蜜语甜言海誓山盟构筑的如海滩上孩子用泥土堆成的城堡,真就和父母花费半生心力为我们苦心营造的砖室坚固吗?
我们义无反顾冲入泥筑的围城,破碎一地的,是两颗最爱我们的心。
不被父母祝福的爱情,单想想都触目惊心。
我实在不愿去想卡西亚孤身一个大清晨跑到海边的原因,一无所有固然意味着无限可能,可同时意味着,我们贫乏到只剩下了自己。
总觉得,在法庭上被审判的不是安东尼奥,而是同性之间柏拉图式的精神恋情,有趣的是,为它辨护的居然其异性恋的情敌;申诉的也不是夏洛克,而是一个长期被欺辱残害的坚强民族,而正是这个民族教给世上这世界上最博大的爱;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每个人都在将永不可能圆满的生活继续。
电影的第一幕就是Shylock叫Antonio的名字,然后Antonio只是回头吐了他一嘴口水。
在威尼斯城里面人人都觉得Antonio是好人,他借钱从不带利息,但是他怎么样的犹太人一点都不会影响他的名声,这该死的种族歧视。
Shylock可能尖酸刻薄,可能拜金,可能借钱收利息。
但是他很爱自己逝世了的妻子,这也是为什么他听到Jessica为了一个猴子花了自己和Leah在一起的宝石。
他保护自己的女儿,把她当做在这社会唯一能信任的人,可是她背叛了他:带着他的钱和一个基督教徒私奔。
当他在雨中找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其他的基督教徒只是把他当做吵闹的犹太狗,让人心寒。
因为种族他忍气吞声一辈子,唯一一次就是切下Antonio一磅肉。
结果也被Portia假扮的法官打击。
最后只能放弃自己所有财产,孤孤零零的走开。
最后一下还被人摘下帽子。
Portia也许是睿智机灵的,因为她从shylock手下救了Antonio。
可是她评论其他追求者的时候何尝不是尖酸刻薄,对Morocco的王子也是敷衍过去,只是指望他不要抽到对的盒子。
Bassanio是个长相帅气的男人,但是贫困潦倒。
谁能够保证他追求Portia不是因为Portia长得漂亮又有钱呢?
我始终还是觉得Bassanio和Antonio才是一对。
要不然为什么在卧室借钱呢?
还两个人一起坐在床上,最后借到钱了以后还亲在嘴上。
是嘴上啊而且Antonio快要被判刑的前一天还只求死前见上Bassanio一面,最后人家赶到了激动的樣子。
绝对有奸情嘿嘿
“嘲笑我的损失,讥讽我的收入,斥责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疏远了我的朋友,激怒了我的敌人,他这又是为了什么?
我是个犹太人!
犹太人就没有眼镜吗?
犹太人就没有双手吗?
没有器官,没有高矮?
没有感觉,感情,和热情?
不吃同样的食物?
不会被同样的武器刺伤?
不会被同样的疾病打倒?
不会被同样的方法治愈?
不和基督徒一样,感受寒暑更迭?
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
你挠我们,我们不会笑吗?
你毒我们,我们不会死吗?
而如果你冒犯了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
如果我们其他都和你们一样,我们在这方面也会和你们一样。
如果一个犹太人冒犯了基督徒,他会受什么样的羞辱、报复?
如果一个基督徒冒犯了犹太人,以基督徒的标准,他该受什么样的出发?
当然,报复。
你们教会我的罪恶,我都会施行。
但会变本加厉,我会在你们的教导上更进一步。
”这中文翻译得也十分有力,比英文更为完美。
为什么基督徒就有那么强烈的优越感?
在影片开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的脸上吐口水,当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对这个“慈眉善目”的长者的鄙夷。
夏洛克的报复的产生根源并不是荒唐的。
安东尼奥那样对他,他便还以颜色,社会那样对他,他同样痛恨社会。
而在审判结果宣布,他要成为基督徒时,他掩面趴地,长跪不起,可见他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
夏洛克的话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个人愚见。
关键是法律保护的不是外族人的利益最恨的就是律师他们才真正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为主子服务基督教徒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懂得mercy于是莎士比亚让仇恨蒙住夏洛克的眼睛然后利用法律的邪恶本质堵住夏洛克的嘴巴再让金钱捆绑住夏洛克的手脚最后让基督教徒的mercy一点一点地放干夏洛克的灵魂剥夺了夏洛克的的信仰还好心地让夏洛克的女儿找到好归宿来对比夏洛克所说的“我宁愿随便找个渔夫做我女儿的丈夫,也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有点类似现在美国梦,和某些顽固不化种族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剧中多少有些道德绑架了。
如果倒过来,异教徒夏洛克上绞架恐怕都不可能得上火刑柱。
看剧的过程中全体人员都忽视了夏洛克受辱于前(不得不说阿尔帕西诺演技精湛)。
另外,安东尼奥明显交友不慎,巴萨尼奥在受刑的安东尼奥面前,除了哀悼几乎什么都没做,把他朋友的身后事比安东尼奥本人都考虑的周全,从头到尾彰显纨绔、愚笨与无能。
当然,全文更是从头到尾忽略了西方最重视的“契约精神”
昨天,无意中在电视频道看见这部意大利、英国、美国在2004年拍摄的莎剧。
恰巧看到庭审那部分,最著名的 “一磅肉”的那场戏。
可惜,扮演鲍西亚的女演员Lynn Collins似乎是有些木讷,肢体和眼神缺乏灵动与热情。
那可是被无数名演员诠释过的聪慧、机敏、热情的大美人啊!
整部片子的色调和服装是我喜欢的,扮演夏洛克的演员Pacino是最出色的,可惜配音质量实在不能恭维。
带着痛苦的感觉看完这段戏,实在没兴趣去看他们回到鲍西亚庄园后再调情的那部分了。
2006年9月11日伦敦雾
威尼斯商人是我读到现在最喜欢的喜剧了,我稍微写一点我自己对于这个剧的感觉,以及通过我的老师J.F.R.Day教授给我的指导让我注意的一些地方。
我写的原因不是想劝说任何人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也只是刚开始读莎士比亚而已,目的只是想找个地方能够记录我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个记录过程的本身能够让我自己想的更透彻一些,当然同时些希望能和别的人有些互动和交流最终能促进理解。
我一向是个很不擅长表达的人,再加上我年纪非常小,有的时候说话轻重拿捏不是很准确,希望能容忍,并且试着透过形式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读的剧本是2007年RSC授权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我们这里另外用的比较多的另一套读本是riverside的版本,那本的注释以及前序一类的都比较好,而这本,由于是RSC授权的,会更可能接近莎士比亚时期的原本的剧本。
我的老师让我思考的是他认为莎士比亚戏中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一是,莎士比亚是不是个罗曼蒂克主义感觉的爱人,莎士比亚戏剧中究竟有多少浪漫爱情的成分;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平衡性;三是莎士比亚剧中间的看似没有理由的宽容。
首先说莎士比亚不是个爱人,这个喜剧中,爱情的成分几乎没有。
如果说Antonio与Bassanio之间的是爱情,这个电影可能有些夸大,我记得好像有演到Antonio与Bassanio接吻的一幕,这个是原本没有的东西。
或者在我们这个将同性恋这个概念抬上台面,总是会讨论它的时代,我们才会要将Antonio与Bassanio之间产生这种他们是不是同性恋的幻想。
如果说剧本中间开头和法庭一幕之前Antonio说的Bassanio就是他的全部世界,是他活着的原因让你觉得Antonio爱Bassanio,那么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一种更加高贵的感情实际是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比爱情更加高贵的,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确实可以做到这样吧,都说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朋友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无视自己的生命,那么,Antonio将Bassanio的友情视为自己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也不是不能这么理解的。
我觉得可以用来揣测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有爱情的地方有两个。
在III ii 第322行,Antonio给Bassanio写的信用Sweet,甜心做称呼,当时的话,人们并不会将这个称呼必然的联想到和性有联系的爱之类的东西。
第二个地方也很隐蔽,在III iv中Lorenzo与Portia的对白第7行:“... How dear a lover of my lord your husband,...”这里Lorenzo将Antonio称作Bassanio的“Lover”,但当时男人和男人之间用love这个词完全与爱情没任何关系,很多场合只是表示欣赏对方而已,如果一定要将love理解成两性之间的爱,那么在读很多英国文学的时候都会有问题。
在读一切文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的就是从小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的要试着用文学本来应该的读者的角度去读,或者说是在了解文学的背景之后,将自己放进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哲学,当时的思想,甚至是当时的语言中来读。
所以我的感觉是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是有问题,但究竟是不是爱情,值得商榷,粗一看有点像同性恋,再看仔细点又不那么象。
再说Portia和Bassanio。
在I i的第162行到178行,说明了Bassanio要去迎娶Portia的目的,目的似乎是与爱情无关的,他说:“我读书时候射丢了一支箭,我会再射一支,要么我就一共失去两支箭,要么就拿回两支箭。
现在我欠你Antonio钱,但是我没办法还,如果你能再借我点,我去娶了那个叫Portia的有钱女人,我就能还你了,她似乎还对我有些意思,这事应该能成。
如果就这么看,Bassanio完全是为了Portia的钱,或者说钱是一个主要的动机,爱情的成分很少。
你可以说,当然你可以说Bassanio是当着Antonio的面不好意思说他爱Portia不过剧本没有这么交代,并且看不到影射的地方。
Portia显然是对Bassanio有感觉的,她和自己的女仆的对话中就一直都是对来选箱子的男人的厌恶,她对于Bassanio确有好感,但并没有正式多接触,所有的都只是觉得Bassanio是个看上去不错的人,有的只是对这个男人是个不错的男人的幻想。
但Portia很敏感。
在III ii的第4行Portia说道:“...There's something tells me, but it is not love...”Portia说:“我害怕失去你,但是,有个什么未知的东西告诉我,这不是爱情。
”同一幕的27到33行,Portia问Bassanio的:“...Then Confess What treason there is mingled with your love.”,“在你对我的爱情中间,混杂着些呢?
”Bassanio回答:“...Which makes me fear the enjoying of my love...”,“害怕没能成功让你开心喜悦”,然后Portia回答到:“...Ay,but I fear you speak upon the track”,“啊,我担心你没有说真话。
”Portia,她似乎有中惊人的敏感,在她很少和Bassanio有交流了解的情况下,似乎是凭着直觉的就知道了,Bassanio对她的感情不纯,他在撒谎,他另有目的。
这么看的话Portia和Bassanio之间也不是什么纯粹的我们期待的爱情。
再读其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的话,都会给人这种感觉,这两个人之间真的是爱情么?
仲夏夜之梦里面的几对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从一开始的是爱情么?
很多时候你都能在剧本里面就找到证据似乎不是那么的。
说到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得不说罗密欧在舞会上对朱丽叶一见钟情之后两个人的初吻了。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那段对话,到正真的吻一共14行,两个人一人说几行,抽离出来完全是个浪漫的掉渣的14行诗,这让很多人浪漫地晕死过去了,但是完全不能忽略的是朱丽叶的劈头一棒子:you are kissing by the book。
你是照着那些书本上描写的东西吻我的,你实际上不是爱我,只是看了太多的爱情小说,爱情文学,满脑子幻想着,只想找个去照着书上说的那样去试试吻个人,我完全理解你也觉得你还挺可爱的,我就让你吻了吧。
这是爱情么,即将14岁的小女孩和16岁小男生之间的壮烈爱情?
有些太牵强了,即使在那个人们更早就要承担起成人的角色的年代还是早了点。
在这个剧里面,在戒指风波结束之前Bassanio和Portia的吻是如何进行的?
Bassanio拿这纸头在读,然后说,按照这上面说的我要吻你了,然后似乎是就那么草草的吻了下,倒是后来玩笑样的让Portia回吻的时候Portia吻得那么主动弄得Bassanio都傻掉了,我觉得电影这里非常棒。
Portia对Bassanio是有好感的,或者说是有爱的,但是Bassanio对Portia是不是爱情值得商榷,很难找到一句剧本上的句子来证明他的爱。
有一个我发现的小秘密,并且还有点开心的地方,在这里说出来。
Bassanio之前两个选箱子的人选的时候都没有关于音乐的描写。
但Bassanio选的时候有歌曲,还有歌词,歌词在III ii的第65开始:“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or in the head?...”歌的内容是说欲望哪里来,欲望消散得快,这当然还不够明显作为任何提示,不过这个歌词的结尾是押韵的,并且和Lead是押韵的,在歌词里还告诉你不要选desire也就是gold。
之前Portia的台词也说什么我真想抵抗我父亲的要求,教会你怎么样去选这个箱子,然后能选中我,哦,我真想作弊,但是会违背父亲的一些内心争斗,但这个唯一在Bassanio选箱子的时候响起的音乐的歌词,让人多多少少感觉,这其中有诈。
在列举了上面这些东西之后,我的感觉是,确实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似乎有些奇怪,爱人们似乎不怎么相爱。
我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现代的时代,莫名其妙的莎士比亚的名字,他的戏剧似乎必然得自然的就和浪漫爱情扯上关系了。
用我喜欢的huckleberry finn的语气说就是,well,i reckon it ain't so,it ain't gonna work, at least for me.或许不是那么回事。
接着我想说的是,我从这个剧里感觉到的莎士比亚的平衡。
我在这里的另一个评论的回复里面已经提到了我所谓的平衡。
我读了这些莎士比亚戏剧之后的感觉就是,莎士比亚的剧真的非常平衡,没有什么头重脚轻的地方,而且从平衡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剧的话,Portia让Bassanio得到自己给的戒指,让他失去这个戒指,再将这个戒指重新给他,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让戏剧的围绕的中心正真拽回到该有的轨道上,实际点就是将主要的关系从Bassanio对上Antonio改为Bassanio和Portia。
这样的重新调整或者说这样的重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戏剧,在戒指的归还之前,即使有的时候Antonio不在场,整个戏剧任然是围绕着Antonio发展的。
Shylock女儿的出走导致了Shylock的愤怒,导致他对于他心理所想的“我是如此的悲惨,我要追寻正义,正义会惩罚他们来补偿我,而正义不会对我这受苦受难的人有什么负面影响的,我是正义的...”这样的畸形了的想法并且最终导致他自己一定意义上的悲剧结局。
但让Shylock如此的主要原因还是Antonio,Shylock除了咒骂基督徒——其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全部由对Antonio的不满导致,从Lancelet Gobbo和Shylock的关系来看,Shylock对于基督徒并不是全部都是无理由的憎恨,在II vi里面43行,他对于Lancelet的评价是:“The fetch is kind enough...”他评价自己从前的手下是个心地不错的人,只是嫌他懒惰——我想说的是Shylock这个角色,虽然他的戏份最多,但他的故事任然是围绕着Antonio展开的。
或者我这么说,故事的出发点都是Antonio最后事情发展的指向,或者说终结也都是Antonio,两条主线都是如此。
Antonio对Shylock的所作所为,导致Shylock的不满,再Shylock经历了厄运之后,他正好能够向Antonio进行报复。
Bassanio因为欠Antonio的钱,所以和Antonio借了钱之后去娶了富婆Portia在他娶了这个女人有钱了之后要做的是是回来还债。
整个故事在戒指事件之前完全都是从Antonio出发,并且最后将回到Antonio身上,如果Portia不将平衡调整,或者说莎士比亚不将这样的不正确的平衡调整,最后Bassanio也会更亲近于Antonio而不是一个结婚男人那样应该亲近自己的妻子。
或许我这么说你不怎么能明白我的意思,那么我用我自己的读莎士比亚的一个小方法来试着帮助我表达我的意思。
这个方法是我偶然发现的,我觉得很有趣,具体的就是将我觉得比较戏剧性的莎士比亚的设定给打破,然后通过观察我这样操作后实际的戏剧的走向。
这样,我其实能得知很多,或许是莎士比亚希望我这么做而能得到的东西。
比如仲夏夜之梦里面,如果我们最后让Demetrius从puck的love potion的作用下醒过来,这样的结局会不会还好呢?
但实际上,如果去除掉love potion的作用,即将发生,或者最后会发生的事情会是当时英国社会里现实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且是没有什么讨论余地必然的发展方向,最后必然Hermia会按照父命,遵循包办婚姻嫁给Demetrius,对于这里这样看之后存在的问题我这里就不多提了。
威尼斯商人这部剧里,如果Portia没有出来,没有女扮男装,而真是有一个还算聪明的法官执行了这个审判,并且还要走了Bassanio的戒指,这个戏剧的平衡任然在Antonio的身上,这样的结果是。
Portia很难和Bassanio和好,试想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的晚上丈夫就说,“我要和我那个哪个哪个的兄弟喝酒聊天,他是咱两的媒人,搓成了咱两,但不巧的是,他在我们结婚这节骨眼上失恋了,我得安慰他。
”稍微想想也知道这样的婚姻是不肯能幸福的,虽然在英国的那个时代里面,爱情是不被重视的,但社会整体上还是认为婚姻这个东西是会有效果的,离婚是个很少见的事情,并且离婚时间相当严重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一直遵循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者是大众认可的道德或者法律,或者是做事的方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打破莎士比亚的戏剧设定(我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他会在舞台后面看着观众偷偷说,这些笨蛋居然还真相信了这些,并且笑得这么开心,完全忘记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我这么设定,台上上演的就是你们可能会在自己生活里上演的悲剧了),就会发现这样的话喜剧的变成一边倒的感觉了,并且是一个不好的倾向。
我认为的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一直都追寻着平衡,这里就能很好体现这点。
我觉得,这个平衡感,不是一般作家能做到的,非常了不起。
这种平衡,或者是重新获得平衡的做法,还有我即将提到的无理由的宽容,在莎士比亚之后的几十年英国文学进入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阶段Restoration Age的时候有更多作品中能看到,代表作当然是John Milton的“Paradise Lost”。
最后我想谈一点莎士比亚的宽容,我觉得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疯了,我认为在戏剧的最后,Shylock被Antonio宽容了,被莎士比亚宽容了,而且是毫无理由的宽容了。
很多人都说这个剧很残酷,种族或者是什么宗教意识过重之类的话,我觉得这还是回到了我说我第一点内容里面时候涉及到的,你是否站在了当时的观众的角度,是否用当时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了剧了。
莎士比亚写戏剧的目的是赚钱,并不是成为伟大的剧作家。
写剧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文学上的价值,他写剧一是没有想发表没有想出书更没有想到会被有现代思想理论的人来看,也没有想到会有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holocaust。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英国普通看这个戏的人的角度来看的话,犹太教确实就是异教徒,在这个国家里面想要生活的还不错,确实成为一个基督教徒是正确的路。
在观众的眼里这个Shylock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完全失去了理性的人,他不想要仁慈,法官几次问他你愿不愿意给Antonio一个仁慈的机会,他都否决掉了,他要正义,要纸上写的正义,最后他就得到了他要的正义。
但在最后莎士比亚就突然一下宽容了他,给了他他还有的一半财产,甚至给了他基督教,我这里不是说基督教有多好,我是说,莎士比亚给他的安排,最后是让他在戏剧发生时代的社会里确实能活的比他被宽容前的状况要好太多了,而且这个宽容似乎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而且是突然的。
这个宽容在别的戏剧里面还有更多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实际上是很宽容的一个人,这是戏剧,是看着娱乐的东西,是我们将单纯娱乐的戏剧变成了娱乐和教育两者都有的文学作品来看,并且没有将自己放在那个时代,没有将自己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产物,而是用我们现代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本来就没有给这样人看的目的而创作的东西的时候,发表出这个戏剧是如何的残酷,荒谬一类的看法的时候,就好比是不懂古英语的人不认识长S的古代书写,也不想去了解,就用现代英语的理解方式将孩子在吸母亲的奶理解成了母子乱伦而咒骂文字出产的年代是个混沌的年代一样,完全没有根基。
三个根据我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读的东西说完了说下我对这个电影的感觉,我觉得电影拍得很好的,有几个地方是原剧中没有的但是很有趣,比如Antonio和Bassanio的吻,Jesscia的戒指最后还戴在手上,这些都是导演他自己对这个剧的理解吧。
导演可能认为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有暧昧,但不一定是同性恋,真的没必要,有的男人确实就是娘一点,用我还属于的这个脑残年代的人的词语来说,Antonio可能是个伪娘,或者指尖奶茶那本邪恶漫画里面的男主人样的,虽然珩有可能最后还是会随着社会的主流而娶妻生子,但是心中无法割舍下对有男性魅力的男性朋友的想法,不一定是性趋向的,也许只是相伴相知倾向的。
Jesscia手指上的戒指那幕可能是导演想说Jesscia并没有完全割舍下自己和父亲,或许她会和在船上打鱼的父亲最后重归于好。
我觉得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实际上莎士比亚已经给了我们可以猜测这个Jesscia和Lorenzo之间的未来的蛛丝马迹,那是在我就不翻书去找了,在大家都回到Belmot之前他们两个之间互相的一段对白,他们在玩着有嚼头的情话对答,来表达他们相爱的感情,但如果你了解神话的典故,他们用来表达爱情用的情侣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我觉得莎士比亚这里暗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结局。
就扯这么多了。。。。
最新电影版的《威尼斯商人》有阿尔帕西诺、约瑟夫费因斯、杰利米艾恩斯这些明星出演,去年的电影杂志给过新片简介。
老莎的作品只看过五悲一喜,《威尼斯商人》只在英文课文里学到了情节梗概。
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这次找了个女文学教授点评犹太人复杂个性的塑造,这也是新版电影的着力处。
此外,影片也花了很多功夫铺垫当时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与不公待遇,以至于让人怀疑这部片子的资方或导演是否有犹太背景。
电影拍得古典精细,台词应该全文引自原著,中文配音也还不错;不过约费古装扮相显得脸太长了;夏洛特的女儿貌似黑人混血,应该算bug。
另外两路求婚者喜剧色彩颇浓,表演挺成功。
女主角(忘了叫什么了)的古典气质非常深厚,并且果然是男装扮相要俊俏得多。
至于为古犹太人鸣不平的意图,可以说相当成功——老戏骨居功甚伟。
脑海中夏洛特讨厌的犹太佬的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失去了女儿(跳窗和情郎私奔)、财产(被判一半给安东尼,一半身后由女儿女婿继承)、声誉(想想人人遇而唾之的情景吧),甚至信仰(被判必须改信基督教,老莎够狠)的、处境悲惨的可怜老人。
如果我是导演,很可能在片场临时改戏,让夏洛特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但导演不,他安排犹太人最后的一个镜头,是独自站在街上,失魂落魄、令人心碎地望着前教友们身着黑袍,在祈祷室门前鱼贯而入。
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我有时空穿梭机,那么我要回到古威尼斯,振臂高呼:“全世界被压迫的犹太人,联合起来!!!
”据说在拍《大买卖》的时候,罗伯特德尼罗演同马龙白兰度的对手戏时小心翼翼,爱德华诺顿则紧张焦躁得像个孩子。
估计《威尼斯商人》的演员在面对阿尔帕西诺的夏洛特时,也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吧。
帕西诺演得很好,以至于观众都普遍同情他。
到底莎士比亚的初衷为何?
这似乎是一部献给21世纪的本子,他被夺走了女儿,财产,尊严,信仰,仅仅因为他是异族。
道德制高点惩罚不肯给予仁慈的人,自己却如此残酷。
帕西诺的两段念白堪称经典:犹太人难道不是人?
凭什么被你们歧视和唾弃!?
就是为了正义和尊严,基督徒对待异教徒和奴隶是何种态度,那是谁会来讨论什么仁慈不仁慈。
有理有据,振奋人心。
最后的审判,仁慈也没有降临在帕西诺身上,只给予罚金,连本金都没有。
还要剥夺所有财产,一半归受害人,一半归国家。
杰瑞米饰演的商人,到底本性如何?
是伪善,还是公义?
至少他放过了帕西诺,但他本性唾弃犹太人,最后还是剥夺了帕西诺的信仰,逼迫他成为基督徒。
有太多的话题值得讨论,以至于帕西诺绝望地离开法庭,观众已没有兴趣再看有情人是如何终成眷属。
三个盒子和女法官女英雄的喜剧故事,也在主体悲剧的氛围中无足轻重了。
21世纪,全球化被证明问题多多,19和20世纪的问题是异化,21世纪的问题则是同化,党同伐异,这才是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根源。
颠覆?
翻案?
抑或拨乱反正?
歌德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
昆德拉说,真正的小说,是探讨存在的某种可能性。
说颠覆,只因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只是教科书这一路传统的诠释。
如同当前的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
或许,每探讨一种可能性,我们就更接近原本的、真正的、真实的莎士比亚?
夏洛克,一个何其丑陋的人物啊。
唯利是图,残忍暴虐冷血,靠放高利贷盘剥他人血汗的犹太商人。
艾尔·帕西诺对莎士比亚长久以来钟情有加。
此剧终于一尝夙愿。
过了一把莎剧瘾。
就此剧而言,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莎翁成就了帕西诺,还是帕西诺重塑/还原了莎翁?
可以回答说,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早已光芒万丈,独树一帜。
莎翁自不用说。
艾尔·帕西诺的影片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从《码头风云》到《巴黎最后的探戈》,到《教父》,马龙·白兰度总给我一种隔的感觉。
不是演技不到位做作的隔,而是他的特点,角色的风格,让我亲切不起来。
如同大洋彼岸一般遥远。
(可能是我尚无法欣赏这个人物,这种角色吧。
)而从早期《教父》中英武帅气生就教父气质的麦克·克里昂、《热天午后》中犹豫惶恐的银行劫匪,到后期《情枭的黎明》中试图偕同情人退隐而不能的另类情枭,《魔鬼代言人》中的力压基努·里维斯的撒旦,《闻香识女人》中暴躁如雷的退役老军人,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总给人留下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印记。
标志性激情演讲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两番上演。
一是控诉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无端诬陷辱骂,二是法庭上简短有力的复仇怒火的迸发。
艾尔·帕西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夏洛克,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活生生的犹太商人。
《威尼斯商人》划归为喜剧真是天大的讽刺!
我们被教科书欺骗的太久了,或者,被莎翁蒙骗的太深?
说《威尼斯商人》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可能会令人诧异,但,看过此片,我们不得不如是说。
夏洛克,一个反角,引发的却不是鄙夷厌恶反感,而是深深的悲悯与同情,我看到的是他的无奈与无助。
看起来儒雅、高贵、彬彬有礼的安东尼奥,,为何不对自己对夏洛克的辱骂诬陷人身攻击的言行做出一个字眼的解释?
而总是支吾和沉默?
夏洛克的悲剧宿命在于,他的每一步人生轨迹都是命定的,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
宽厚仁慈的安东尼奥,或许并不把非基督徒当作自己的同类,即使在帮巴萨尼奥借钱的环节,他也从来没有一刻尊重过夏洛克。
他的低头,卑躬屈膝,在前是为了帮朋友借得三千金币,在后是为了请求夏洛克手下留情放他一马。
他何时尊重过夏洛克的人格?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一直以来收到周围人的无理谩骂羞辱,甚至时常被人往衣服上吐唾沫(对方还是个谦谦君子,虔诚的基督徒),而他数十年来只能默默忍受所有的屈辱,一天,这位基督徒,一个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人格的人来向自己借钱。
而他并没有坐视不管。
而订立契约的时候,他出于长久以来的愤恨,半开玩笑的在自我想象中满足一下自己对长久以来精神上鄙夷自己的自以为是的高贵者反戈一击的快意。
(安东尼奥的船出事纯粹是偶然的意外事件)。
所以,夏洛克一开始并非有意的有谋划的复仇。
然后,意外发生了,先是女儿跟基督徒私奔,再是安东尼奥的船出事。
法庭上他的滔天怒火,缘何而来?
长久以来默默忍受的屈辱,被人鄙夷,看不起,现在,他的机会来了,他要控诉,控诉自己这一辈子所受的种种屈辱。
先前他怒吼到犹太人跟基督徒同样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基督徒却从来不把犹太人当人。
这次,在法庭上,他质疑人们可以对自己用钱买来的奴隶任意处决,而他却不可以拿走他用三千金币买来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
这两次声声血泪的激情控诉几乎无懈可击,让人哑口无言。
因为他说的句句属实。
与其说是复仇的怒火淹没了他。
不如说想借此此生惟一的机会捍卫自己的做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人格。
如果夏洛克一开始就不声不响的撕毁契约,只要会迟到的本息,威尼斯的人们,基督徒,安东尼奥,会对他心存感激么?
我不相信!
人们会一如既往地辱骂他,毫无缘由地仇视他。
就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因为他有息贷款。
真正奸诈的最为儒雅的安东尼奥,侵吞钱财,他从来不屑。
但这种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才是最为可恨最为卑劣的。
如果拒绝夏洛克的一半家产确实显出他的仁慈和宽厚。
那么,借此机会逼迫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基督教,就太卑劣了。
并变相地逼迫夏洛克认可自己女儿下嫁基督徒并改信基督教背叛犹太教的事实。
或许这是历史上基督教不择手段侵蚀犹太教的活生生的例子吧。
我很讨厌此剧中的安东尼奥。
原因有二:1、从头至尾如此彬彬有礼高贵儒雅的安东尼奥,是如何做出诋毁诬陷辱骂往人身上吐口水的行为的?
纵使穷尽我的想象力,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的虚伪,也无法将这张仁慈的嘴脸与这些言行挂起钩来。
2、落井下石趁人之危。
趁夏洛克别无选择的时刻逼迫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
我并不赞同夏洛克的复仇举止。
但我完全可以理解他。
理解他的愤怒,感受他的仇恨。
只是觉得,要指责,首先指责的造成他如此愤恨的充满敌意的外界环境,要说罪,威尼斯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判决。
我很想化身基督,现身法庭,一声怒吼:你们中间,谁没有罪?
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就想: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喜剧?这怎么可以是一个喜剧!重温2015.11.15 陪爸妈又看了一遍,老爸简直为夏洛克的遭遇义愤填膺。
值得同情的人被骂了好几个世纪。
威尼斯商人证明了一点:找个靠谱儿的伴侣胜过一切。。。
是,你们血统高贵,所以你们说什么都对,三言两语讲出点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最终维护自己的幸福,还认为这才是正义。一边是矫揉造作,一边是撞破南墙,你说哪个更符合普通人的价值观?吝啬狠毒的确是劣性,但我相信虚伪在人类历史上酿成的祸患才更加罪孽深重。多么丑陋的正面角色,莎翁的人物被你们自认为浪漫冒险的修改成了丑角。我选择和夏洛克一起唾弃你们的信仰,下贱。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就这几句话我对夏洛克好感倍增
奪去財產和生命又算得了什麼,生生地剝奪別人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殘忍
莫名其妙!
看完模仿游戏看这个悲剧感加强了。基佬何苦为难犹太人,大家都是少数派不是,惹毛了人家当然整你咯。逼犹太人改宗基督教才是最狠的一刀,等于自决于人民。试出基佬还做同妻是闹哪样。竟然用阉伶唱线索歌谣,丧病!帕西诺戴大胡子好萌,就这样表情还那么丰富。二逼女儿还没蠢到拿她妈的戒指买猴子。
估计年轻时的阿佳妮可以演出神韵
旁听的法律选修课看的,睡着了....
咦又发现一个漏标记的,看了都快十年了啊
悲剧是悲剧 喜剧也是悲剧 他爹做错了什么吗😅除了他爹都应该死。还有这结尾演的烂的我好尬能拍这么尬好尬真的是好尬
女主角看着好不讨喜,和书里鲍西亚给人感觉完全两样。
暧昧的价值取向使得主角们性格断层,变成了标签化的犹太人(夏洛克)、同性恋(安东尼奥)、劈腿者(巴萨尼奥)和异装癖(鲍西亚)。
鉄叔扮演的那個安東尼奧是一個Gay吧?!艾瑪~Ai爺爺簡直把人見人憎的夏洛克給改演得人見人同情,都被基督徒欺負成那個樣子,連本金都拿不回來,太欺負外教徒了......從頭到尾的舞臺劇臺詞演繹,看得也好辛苦.....
故意伤害犹太人的电影,对杰瑞米艾恩斯很失望
那个犹太人的女儿也太狗了,抛弃老父亲,和情人私奔,还把父亲的财产偷走
基情、狗男女、可怜的帕疯子!
好不符我的价值观,仅仅只是表演而已
我看到的夏洛克和原著里告诉我的夏洛克,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