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走心而温暖灵魂的作品,两颗干涸的基于亲情的心慢慢靠近、接纳、交融、依靠,成为彼此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人。
在片中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疯狂屠杀驱赶印第安部族开发西部的时代大背景下,人心涣散、法律缺失,一片粗犷荒蛮,片中所表达的家庭、责任、荣誉、信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珍贵。
这使得厌倦了世界、坚韧但善良的杰弗逊与狂野而叛逆的海伦娜发生了联系,海伦娜在这个地球上的10年充满了恐怖和悲伤,她开始相信杰弗逊也许是第一个表现出同情和善良的成年人。
虽然他们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彼此都是对方最后最好的救赎。
我对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可能是因为以前他主演的电影吊高了我的胃口,但这部影片没有炫目的特技,暴裂的打斗,枪战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用亲情、温情慢慢沁润、搅动你的心。
杰弗逊是一个退役上尉,游历在广阔西部的各个城镇之间,为城镇中消息闭塞的人们读取最近报纸新闻,带来最近时政消息,赚取一点微薄收入为生,再一次的游历中,发现一辆被土匪抢劫损毁的马车,马车夫也被吊死了,马车上乘坐得小女孩海伦娜侥幸逃生,小女孩不会说英语,只会说印第安语言,马车中所携带的官方文件证明小女孩是几年前争夺保留地战争时,被印第安人劫掠并在部落长大,在最近的战争中小女孩所在部落被消灭,小女孩被官方营救并准备送回家,杰弗逊无奈出于同情把小女孩带在身边,准备交予警方,由警方送海伦娜回家。
海伦娜的家人已经全部死于那次争夺保留地的战争,目前只有一个400英里外的姑姑,而且警方缺少人手无力送海伦娜归家,无奈杰弗逊只有把海伦娜委托给自己以前的一名部下照顾,但是海伦娜由于在印第安部落成长,野性难驯无法适应现在生活,杰弗逊出于责任只有自己照顾并送海伦娜踏上回家漫漫征途。
充满艰辛的路途中由于语言不通,两颗心在试探中慢慢交融靠近,在路途中的一个小镇遇到了一伙人口贩子,想从杰弗逊这里买走海伦娜贩卖,遭到杰弗逊拒绝,明买不成就改为强抢,杰弗逊带着海伦娜拼命奔逃,在一处悬崖边翻车,马也死了,逃亡不成只有拼命抗争,把读报赚到的一角硬币塞到鸟枪的弹壳里进行射击,利用部队里学到的的战斗技法,经过一番激烈枪战,杀死了人口贩子,成功逃脱。
路上什么千奇百怪的人都能遇到,在经过一个猎杀野牛获取皮革的营地时,又被截留,营地主是个黑老大,为了愚弄手下工人从而骗取劳动力,让杰弗逊为工人读取自己编写的为自己歌功颂德报纸,出于良心与公义,杰弗逊冒着危险没有听从,反而为工人读取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遭到黑老大的报复,紧急关头海伦娜使用上次相同的方法用鸟枪打死了黑老大,两人成功脱身。
路遇强沙尘暴,两人弹尽粮绝,挣扎在生死边缘,更加深了彼此相互依靠的感情,辛亏海伦娜从遇到的印第安人那里要到了一匹马,才逃出生天。
杰弗逊找到了海伦娜的姑姑,出于亲人团聚的目的,不顾海伦娜的激烈反对留下了她,自己赶回了自己早已无人的家中,在破败的房屋中、妻子的墓前,杰弗逊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中已经不能缺少她,于是策马扬鞭回到海伦娜的姑姑家中,看到由于总是逃跑而被绳索拴在家中的海伦娜,影片至此两人在无声的眼神交流中流露的感情反复,带给观者极大的震撼,在内疚中杰弗逊取得了她的谅解,将她毫不犹豫的领回到自己身边,从此后两人过上了颠沛流离但幸福的生活,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一直很稳,尼古拉斯凯奇早就成了烂片王,而汤姆仍然保持着一线成熟明星的风采,他的电影都是比较正统的作品,很少存在什么争议。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历险记,东西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东方的西游记,西方的奥德赛,应该都属于这种类型,历险记中的人总是需要一个旅途,不同于冒险记中那种主动去危险的地方,历险记总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为了那个目的地沿途要经历各类相对比较独立的涉险事件,以及遇到的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或国家。
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以一个主线串起n个比较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可以有各自的起承转合。
这部历险记先由汤姆汉克斯出场亮相,很快引入另一个重要人物——小女孩,然后就开始了两人的冒险旅程。
而冒险故事也是主要服务于两人关系演进所设置的,从开始的相遇,经历接纳过程,熟悉过程,依赖过程,再到后面共同历险,尾段的分开再相聚的过程,整体上比较完整,逻辑清晰。
影片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到这种过程,通过一段旅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逐步拉近,直到相依为命,小女孩从最初宁可自己走路,到两个人共同坐在马车上,再到最后一起骑一匹马。
本历险记的故事背景选择了美国内战结束后的西部,很多还原了很多150多年前场景和细节,西部片的核心,枪、马、车、镇子、荒野和印第安人,特别是那种昏黄色彩十分到位。
另外从历险记想表达的内核来讲,我觉得本片想表达出“新闻”也就是信息对于打开人们闭塞的思维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喉舌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而各类信息中,跨越文化、语言的差异,人类的基本道德——善良、勇敢、坚韧——这些最正面核心信念才是力量的核心因素,是打动人心汇聚人心的内核,在不同历史中、在不同的地域里均是如此。
人与人之间就依靠这些基本道德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把这些精神作为西部精神,各种历险片也把这些精神作为人物的主要的内在。
此部电影不足之处是整体新意不足,比较传统的叙事故事线和人物情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辩证空间。
以美国内战为背景,涉及种族差异,南北差异,两个不同年龄,讲着不同语言的人,通过一路的冒险,艰难,一次次逃出危机,终于在这过程中建立信任,拥有了父女之间的真挚感情。
汤姆•汉克斯对于演绎一个隐忍,善良的角色十分擅长,电影中的基德上尉正是这样一个人——隐忍,善良,富有同情心,同时保持着理性,最终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战争带来的一切改变,珍惜当下,去追求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读报人,通过自己的故事,带给人们外面的世界,带给人们欢乐,带给人们希望。
《世界新闻》这个影片标题,其实非常带有迷惑性,看着剧情介绍,我们似乎会以为这是一个在美国内战之后身为小人物的基德上尉是如何卷入惊天阴谋妄图颠覆联邦政府的事件中的故事,那个小女孩,也许是印第安公主,也许是身负巨额财富。
也许是因为海伦娜这脸太北欧了,所以才加上了这个德裔美国人这样的没啥意义的剧情设定?
作为一个商业片,不正是应该上述的路数么?
就像影片中,基德上尉在岔路口选择了那条凶险的没有一辆马车的道路,而另一条路上,已经被车马塞得严严实实。
这个片子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五大传统好莱坞的风格路数。
出品方奈飞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去做一个不那么商业的电影,而该片也是汤姆汉克斯近一年时间里第二部上映的电影,同时也是第二部线上流媒体发行的电影(上一部是《灰猎犬号》)。
在一个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如何通过一段旅程来修复内心创伤的故事。
约翰娜还穿着印第安人的传统服饰,故事的暗线也表达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交流的内容全片没有推理、没有转折、没有谜团,甚至少数的枪战和两个看着像最终BOSS的家伙都只出现了不超过15分钟。
额外一提,影片中两个坏家伙的气场和表演,完全可以在别的西部片里当半个主角,结果在这里基本上开了几枪,说个五六段台词之后,两个演员就可以转场去别的剧组了......
也是一名南军的退伍兵,成了一个人贩子,一脸奸像可惜就活了15分钟,真希望他戏份能多一些基德上尉,一名士兵,一名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一名过去事业家庭有成而如今失去一切的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
他没有秘密,甚至没有一把像样的手枪,他在德州游荡,每次收取一毛钱,为还是文盲的美国乡下人读报,让他们了解《世界新闻》,他们一边听着八卦哈哈大笑,一边听到联邦政府的名字就破口大骂(南方人对北方的怨气,对联邦的怨气到现在都还没灭呢)。
读报人这个职业随时代而生也会很快随时代而亡,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默片解说员》约翰娜,一名德裔移民的后代,自小被印第安人掠走,变成了只会说印第安基奥瓦语的半个印第安人,父母双亡,没有随身携带惊天秘密,没有傲人的血统,在那个蛮荒的西部扔到地上随时都会被残酷的大自然和贪婪的人们所吞噬。
衷心祝愿海伦娜能在本届金球奖上有所斩获整个故事线,就是一个随风飘荡的枯叶般的老头,带着一名近似于野人的孤女前往她唯一的亲人姨妈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影片也是尽力恢复当时的历史,我这里所说的恢复,并不只是道具,房屋、车辆、服饰的仿古并不亮眼,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仿古在于电影里的群演们,不是他们的服饰,而是他们如实反映了当时德州人,美国南方人的心态。
黑人、印第安人、北方人,是当时南方人眼中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群,我们在电影里能看到被吊死的黑人,被团灭的印第安部族,小镇居民对北方驻军的谩骂和不屑。
一开始这名被吊死的黑人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在南方人眼里,仿佛这个世界都欠他们的,都和他们作对,因此一部分人。
而这种幽怨仿佛也感染给了好莱坞,让南方在许多电影作品里似乎过于不真实。
南方人就像贵族,我们在《乱世佳人》里,看着穿着大裙摆的郝思嘉和衣冠楚楚的白瑞德在亭台楼阁内的共舞。
费雯丽的郝思嘉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具贵族气质的女孩,她可以疯狂嬉笑怒骂,但是那种气质是无法遮盖的南方人就是传统的捍卫者,《众神与将军》中,南方的男人们当兵打仗是为了捍卫正义的州权,女人们则在家里唱着祈祷诗,缝制着南部邦联旗。
另,必须安利一下,这部片子堪称战争史诗佳作,不看太可惜了!
送亲人上战场,有点十送红军的感觉哟
笔者非常喜欢这笔电影,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南方人是侠客,《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他们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
这部片子我一开始接触,还是从《黑色党徒》的片段里,必须说,片子坏透了,不过就像《意志的胜利》一样,看个乐就好,别投入进去。
而基德上尉虽然是德州人,但是他是秉持着一个中立的视角,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南方世界。
充斥着文盲,无视法度,聚众造反还妄称“建立新国度”,而这国度是建立在大规模猎杀美洲水牛上的(成片被宰杀剥皮的镜头和一开始水牛群奔驰在草原上的镜头遥相呼应,让我心头一颤),他们贩卖人口、私刑黑人、与印第安人仇杀。
真实,让我胆战心惊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南方,真实的内战后的世界。
所以在这纷乱而残酷的世界上,这一老一少,从一开始的摩擦冲突到后来的不离不弃,让人们体会到的温暖,就像黑暗中的灯火,愈发的耀眼。
这种老少搭档,通过旅程相互理解的电影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诸如《追捕野蛮人》、《菊次郎的夏天》、《惊天营救》、《怒火救援》、《大地惊雷》等等。
成年人和孩子在价值观、习惯、视角等多多方面的差异给了电影无限的空间,无论电影的国度、形式、风格。
《追捕野蛮人》的看点在于,这一老一少,在别人眼里都是刺头,而且他们也是这么看对方的这种心与心的贴近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于基德上尉,他的内心伤痛更显著一些,而两人的关系是否进一步推进,也是需要他作为推动力。
基德上尉在战后失去了产业,这仿佛是他表面上四处游荡的理由,而到最后我们才能看出,真正让他不敢回乡的原因是他无法面对妻子去世这个事实,而这几年的游荡就是在逃避,而当他在送约翰娜回家后,终于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去面对过去,当他最后摘下婚戒放到妻子的墓前时,标志着他和过去伤痛的告别,在此之后的策马飞奔代表了他内心对新生活的渴望,他马上找回了约翰娜,他们两个现在可以成为真正的家人了。
一个男人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始抬头面对未来约翰娜相对要简单一些,她毕竟是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内心比较简单,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基德上尉的关怀是如何温暖了这个孩子,让她从抗拒到憧憬,再到生死不离。
而约翰娜在影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聪慧与勇敢,比如用硬币临时改装散弹,用枪射伤坏蛋,与印第安人交涉等等,让她在非常平凡普通的人设上展现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最后在读报现场,约翰娜的姓氏也已经改成了基德,说明她成为了养女,而基德上尉的读报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场下听众的变化,由片头眉头紧皱和愤怒,到片尾的开怀大笑,也表达了主人公们境遇和内心的转变。
是的,战争结束了,该是到可以开怀大笑的年代了
这对父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来汤姆汉克斯的新冠是好了。
一如既往的回归,马不停蹄的演最好的好人。
救小女孩,送小女孩。
在荒蛮的西部传播文明的讯息。
好像《华盛顿邮报》的前传。
演的是还行,美术还行,摄影也还行。
只是汤姆汉克斯不像那种西部感觉的演员。
哪有这样的好人在那样的时候,恰恰是属于汤姆汉克斯个人的这种好人感,很不符合当时的逻辑。
西部片对标的话,让我想到了《送乡人》。
与之相比真的是有些无力,这种无力一是来自剧本节奏和内容,比如没有任务没有钱,全是学雷锋。
一是来自于汤姆汉克斯这个好人的所附带的力量消解。
说白了既是这种好人的动机来源不那么让人信服。
接着一路杀人贩子,去军阀小镇得罪了方丈还想走。
马死了连点肉都不切,这种细节设定让人很难接受。
(在《荒野猎人》之后,西部片都难了)最后他的动机都转回了宗教救赎,但是前边一点表示他是个教徒的意思都没有,哪怕带个十字架意思一下呢?
也不能说全无优点,比如沙尘暴中,是小女孩指引了迷失的他,还带回了一匹马,表面上是他带着迷失的孤儿找家,但其实是小女孩指引了他迷失的心灵,还给他找回了一匹马。
这种心灵的外化展现,还是很好的。
也是否隐喻了西部精神其实都不如原住民文化,都是骗子,土匪和恶棍,到别人家烧杀淫掠。
最后做了脱口秀主持人,皆大欢喜,其乐融融了。
刚开始看这部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时,真的觉得与前几天看的克鲁尼指导并主演的《午夜天空》( The Midnight Sky )实在太像,都是一个中年男性捡到一个不太说话的小姑娘,然后成为保护她的英雄,两人在一系列艰难险境中建立了战友般的友谊。
但好在本片设定的背景与现实更为相关,是美国内战之后,男主所面对的是一个极度分裂且伤痕累累的美国,越看越不难发现,咳,这不就与现在的美国一样么。
因为这种时代上的映射,本片显然会获得更多共鸣,两位主演的表演也更为突出。
如今每天看三部电影的节奏,如果看到风格或题材相似的就更容易对比起来。
《世界新闻》在节奏上和人物设定上确实与《午夜天空》非常类似,都是通过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一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去反思人类自身的作为。
就连片中都有一场戏是在大的风暴中,男主角突然找不到小姑娘了,但后来她们又突然出现。
好莱坞编剧们写作的套路怎么都那么相似。
汤姆汉克斯出演的男主角Captain Jefferson Kyle Kidd原本从事新闻工作,但因为美国内战发生,一切都停滞了,他也要参与战争,即使战后生活也无法恢复到从前,他变成了到处流浪并同时给大家读报纸、传播新闻的人。
他深深知道新闻的重要性,就算无法再从事媒体行业,也希望借助到处报新闻,让人们可以了解更多信息,从而打开人们的视野和胸怀,也同时给战后的人们带来欢笑。
这个角色从某种程度上也与《曼达洛人》里的馒头一样,他干练聪明,多次在片中化险为夷,又重情重义,为了护送一个孩子回家跋山涉水,一路上经历了各种纷争,是一个游侠英雄。
片中的美国与现在的美国一样分裂得很厉害,不同地方的人水火不容,观念向左,甚至彼此是敌人。
而目前又因为疫情,很多人也像这位男主人公一样失去工作,也许就算疫情过去,也无法再恢复到从前,应该会对这个人所经历的一切有共鸣。
这是Paul Greengrass第一次指导一部西部片,显然风格与节奏上与他之前的电影很不同,但依然很重视危机时刻的描绘。
一路上两位主角遭遇了不少艰险,每次都可谓惊心动魄。
即使没有真正的拳打脚踢,但几次男主角与别人的枪战周旋都是智慧和特别是一场在大峡谷中的枪战戏也算是近几年来西部片他的电影也一般会带有映射当下的政-治意义,试图通过一个人横跨美国的过程,去展示如现今一样分裂的美国。
又通过男主人公传播新闻的任务去展示信息正确传播、不断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英雄并不是真的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大部分都是片中男主角这样,为了一个简单的执念,一路默默付出,到最终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
片中的小姑娘海伦娜·曾格尔和汤姆汉克斯的表演都很出色,但是汉克斯因为已经演了太多这类正义的“船长”角色,感觉难以再因此获得颁奖季的青睐 。
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全球一片恐慌和压抑,隔离和关店让人心烦气躁。
影片像是给饥渴旅人发了瓶水,感觉挺好,只是影评一直没写。
十九世纪的西部是蛮荒狂野的,今天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没有了马贼和强盗,可是有病毒和资本、市场竞争啊,新时期的马贼和强盗只是穿起了体面的外套,左轮手枪换成了资本和自定的游戏规则,只是更体面更高效率的掠夺而已。
在这个荒蛮世界如何生存?
影片通过一对落魄的老幼组合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依然可以充满善意温情和希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蛮世界,虽然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和《不可饶恕》、《大地惊雷》、《送乡人》一个套路,姑且叫西部现实主义吧。
在这个真实西部,导演不再关注和演绎上世纪那种虚构的一言不和拔枪就射的牛仔英雄好汉,而是回归生活,展示普通人群的西部生活状态,同样感染力十足。
影片上映时间确实挺好,正是席卷全世界的一场灾难时期,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影片至少给了大家一点温暖和希望。
人类其实就是是靠这一点点希望才从丛林山洞走到现在的!
很久没写电影和书的感受,我只是给自己定下来目标,每次看完电影,读完书都写点什么,但是一直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时候因为懒惰,有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好写,这些都是好故事,即使特别黑暗,即使玛丽苏,也让我当时感动、心悸,各种感情交集,给我了脑神经营养和冲动,但是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好像只是在打游戏的时候可以不关注其他,但是如果来了微信,会想马上回复,是不是我太关注于别人对我的感受,对于自己倒是没有那么关心,我一向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别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可能我感觉我活不长久,所以有点敷衍,最近一直没有喝酒,首先感觉喝酒不解决问题,也是不想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什么破坏,我的生活态度一向不积极,但是不能忍受不公平的待遇,但是这具世界充满了愚蠢和为利是图,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只能默默忍受,但是我的时间应该不太多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或者躺平的生活也不错,你看我,跑题了,本来要写关于电影的,一个让人感动的好故事,最后他们都获得了幸福,但是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和疑问,他们最后会不会变成夫妻?
女孩子那些年印第安部落的生活记忆怎么磨灭?
还有,就靠着给别人讲新闻能养活两个人多久,人总是向前走,总有走不下去的时候,我好像有点狭隘了。
这是汤姆·汉克斯新冠肺炎病愈后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按影片类型,算是一部西部土路片吧。
因为影片背景设定在1870年,那时候的美国别说高速公路,连普通的柏油公路也没有。
讲的是基德上尉退伍后,找了个职业,挨村挨镇给大家伙读新闻,每人收十美分。
是个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
走村串户过程中,路遇一个失散了家人的十岁小女孩乔汉娜,交给政府,政府忙着战后重建和驱赶印第安人,没工夫管,他只好带着乔汉娜走了400英里,备尝艰辛,交给了她唯一健在的亲人。
有一个细节,虽然无关紧要,但影片介绍的很简略,影响大家的后续观看。
就是关于乔汉娜的身世。
我也是看了好几遍才略微明白了。
乔汉娜一家是德国移民。
在得克萨斯州的卡斯特罗威尔安顿下来之后,乔汉娜的父母想买点便宜土地,于是又到了鸟不拉屎的荒芜之地,盖了几间小木屋,开始创业。
谁承想这里是印第安人祖居地,和白人早有宿仇的印第安人二话不说,杀了乔安娜全家,只留下乔安娜一人随同他们的部落一起生活。
这是1864年的事情。
六年后,乔安娜已经忘了自己的母语,熟悉了印第安语言和他们的生活习惯。
此时,打完仗的美国联军开始收拾印第安人,建立了印第安保留地,将这伙人驱赶到那里,并由此发现了被劫掠的乔安娜。
于是派了个马车夫送乔安娜回卡斯特罗威尔的姑姑家。
可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一伙种族主义者,而不巧的是这个马车夫是个黑人。
于是,黑人被吊死,乔安娜逃跑,直到被基德发现。
对基德来说,照顾乔安娜本不是他分内的事情。
他交给政府,政府不管。
找了个托管班,却又管不住她。
而基德自己,如他所说:“完全不懂怎么照顾孩子,既没有照顾的欲望,也没耐心。
”到了这时候,其实基德已经尽到他的社会责任了。
之后的事情他完全可以撒手不管。
这事要是叫咱们看来,又要说一通“本分、情分“的陈词滥调了。
可是最终基德还是决定要带乔安娜一起上路。
这个决定并非是如公交车上让座那样所能够轻易做出的。
他明知道前路崎岖江湖险恶,可仍然毫不犹豫的去做了。
他所尽的是一种道义责任,对他来说这并非是突发的热血沸腾,而是一以贯之自然而然的举动。
其中的动机则来自于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基德的职业是念新闻。
这在当时的美国也是一个很新奇的工作。
基德每次在读新闻之前,都嘱咐大家远离琐事,眼光放开。
他看到报纸上这些“一行一行的字排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故事”,他就是在和大家讲故事。
这和咱们的清朝初期那些走街串巷的鼓书艺人的性质差不多。
所不同的是,那些鼓书艺人是奉旨行事,是为了教化和驯服民众。
而基德除了为稻粱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现代文明。
他所面对的民众和咱们那时候麻木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这些移民和移民的后代很早就接受过文明的熏陶,他们所需要的是开拓眼界,了解世界。
而基德自己在读新闻的过程中,也在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
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对老托利命令他读那些折磨和杀害印第安人的“新闻”,他拒绝了。
并险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1870年的美国,文明的曙光已经照亮了这片土地。
可是,在种族问题上,这里仍然处于蒙昧时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仅仅出现在独立宣言中。
如影片中所说“殖民者为了占领土地而杀害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为了抢回土地而杀害殖民者”。
普通民众自然看不到那些宏大的事件和罪恶的起因,他们所感受到的只是身边的细节,以及被杀害的亲人。
于是认定这些红毛匪徒都是些野蛮人。
可对于在印第安族群中生活了多年的乔汉娜,她认定的仇人是那些驱赶了他们的美国联军。
拒绝进入白人的世界。
直到她重返幼时的小木屋,看到墙上遗留的斑斑血迹,她才明白了杀害她父母和妹妹的人正是哺育她长大的那些印第安人。
然而,当基德和乔汉娜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迁徙的印第安部落,却慷慨的赠送给了他们马匹。
这些情仇恩怨使得乔安娜迷惑不解。
基德其实也一样。
他只好劝说乔安娜,也是试图说服自己:“我想带你远离痛苦和杀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别回头,向前看。
”而此时的乔汉娜却用印第安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
”记得在五十年前,我曾经胡诌过一首“采桑子”。
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几缕伤情,不了伤情,辜负桃花耀眼明。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和基德一样的情绪。
可是乔汉娜所说的不也同样是令人深省吗?
犹太人不会忘记纳粹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巴勒斯坦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被以色列人驱赶出世世代代的家园。
达拉斯的人们不会忘记印第安人的劫掠和亲人的被害,而印第安人同样也不会忘记他们曾经施恩于移民的宽厚举动,换来的却是那些号称文明的白人们无情的屠戮。
我们可以不去纠缠过去的一切,可以抚平深深的伤痕,可以忘记捅向亲人的一刀,可以忘记仇人的模样,但是我们要探寻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浩劫?
人类互相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残害?
影片中在被吊死的马车夫身上,挂着一张恬不知耻的宣告:“this is a white man’s country!
”时至今日,许多美国人仍然这样想。
并且通过各种方式炫耀着自己种族的优越感。
依靠权势和武器去欺负他们认为低人一等的“贱民”。
所以,历史是应该永远记住的。
记住是为了不再发生,记住是为了前行。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健忘的。
影片中饰演基德的汤姆·汉克斯总是疲惫不堪大病初愈的样子。
或许编导赋予角色的性格就是如此?
饰演乔汉娜的海伦娜·泽格尔表现的非常出色,话不多,她的各种情绪却通过她的演技充分表现出来了。
她的眼睛会说话,从她的眼睛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欢乐、愁苦、惶惑、愤怒……。
本人评分:7.0。
汤姆汉克斯年纪大了,最近几部片子都是温情路线。
从“邻里美好的一天”儿童电视节目之父充满大爱的老人,到电影世界新闻里饱经战争后对小女孩的保护,甚至灰猎犬号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潜艇大战,一条贯穿始众的情感线是他在坚持不下去的时,会时不时看看曾经求婚的女孩的照片。
电影世界新闻是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偶遇“印第安”女孩的上尉,穿越重重困难,护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
曾经是印刷工的基德上尉,参与了美国内战,战争结束后,靠着给人读报为生,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边旅游,一边赚钱谋生。
偶然的机会,路遇一个被印第安人掠走的小女孩Johanna,Johanna是一个孤儿,不会讲英语,对周围一切充满警戒。
出于好心的基德上尉开始护送这个女孩去400英里外的姑姑家,路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汤姆汉克斯像一个平凡英雄,平凡的就像德州的一粒沙,饱受阳光和风雨的璀璨却依然孤独坚强。
虽然小女孩改变了他的行程,迫不得已的他被迫开启英雄之旅,他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或许他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内心的善。
电影通过旅途的危险,体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撕裂的社会,南方仍然向往种植园奴隶制度。
而对于城市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冲突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叙述迅速带过。
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总是给人放心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信任。
只要他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时这种信任延续到了电影中,汉叔总是给人一种虽然艰难,但是不要怕,要有尊严的活着的感觉。
电影世界新闻带着我们再一次远离痛苦和杀戮,并知道了回到过去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大叔互崽寻亲记之自我救赎
整部片子真的慢啊!就算有老汤坐阵我都暂停了一次干了点别的,但是从三个臭流氓出现之后就开始变得好看了!小姑娘脑子太好使了!还有那个水牛大王,充分的体现了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本来三星的,因为老汤加一颗星!永远爱T.hanks
中规中矩,小女孩海伦娜·泽格尔演技很稳;关于责任、勇气、坚持、救赎等,同类型片子,二十多年前的《邮差》其实就演绎的很好了(凯文科斯特纳诠释西部片角色气质更佳)。
退伍上尉化身读报人护送被印第安人养大的小女孩回家,一路上遇见封闭的农民,流浪的移民,当然还有被劫掠、被驱赶、被屠杀的印第安人,一个更加写实的西部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内战后,对当今美国现状的映射不言而喻。汤姆·汉克斯真的算是captain专业户了,这次又饰演了位灯塔式人物,出演《系统破坏者》的海伦娜·泽格尔则将小女孩的坚忍、固执与野性完美展现出来,绿草依旧稳的可怕,节奏流畅剧本扎实,只是缺少了点惊喜。
保罗格林格拉斯拍了自己最节奏最慢和没涉足过的类型,快节奏叙事快速剪辑和摇晃镜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西部荒漠,种族间的裂痕和home,memory与moving on的摇摆。尘土中印第安人的戏极佳。离开房子之前汉克斯那片刻沉默演技极佳。荒野中缓慢流淌的温情。
一个很有新颖的故事题材,一个不曾了解的职业!战争,疾病,利益……让人们失去了很多,一段马车之路,让一老一少建立了信任,再次向前走下去!小演员的演技调教的还是可以的,个性,真实感与戏剧化。
3.5
无聊乏味的白左电影
汤姆•汉克斯版的大地惊雷吧
叫约翰娜寻亲记吧
好无聊的电影,看不下去了
talkshow
还有读报人这样的工作呀
2477
太一般的故事。好演员也没有好电影可演了。
南北战争为背景,西部公路片,老头(资深影帝)搭幼女(新晋萝莉),值三颗星!单线叙事,实在枯燥,扣一星,珠(大)玉(地)在(惊)前(雷),难免会比较,扣一星!
老汤有些驼背了啊。本片无论在绿草导演、还是在老汤的所有作品中,恐怕都只能排倒数。俗套到毫无翻新机会的故事和角色设置,空洞的与主题无关的意识形态表达和借古讽今,以及处处为了省钱的场景和特效……
真棒
“救赎”旅程中几处不太寻常的处理:把反差的权利关系夸大到成人与少女,白女背后纠缠的种族认同感,没有“誓死捍卫”的传统价值(印第安人角度),由彼时德州对当前美国的映射,新闻传播功能、社会割裂至今日仍然存在
温情治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