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和国产片《自娱自乐》异曲同工。
《自》由真实故事改编。
央视《人物》栏目说过这事。
片子由尊龙和李玟 夏雨主演(尊龙和李玟都是美国长大,不知为何选他们出演这个演绎本土文化的故事)。
一个山村突发奇想自编自导自演电影,非常搞笑。
人们一开始摹仿经典影片的情节和特效,后来干脆自己编故事来演。
不管片中自拍的电影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目标,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Michel Gondry这个mv狂人,他的视觉感受有时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他的智慧,他的灵光一闪,那是一种玩乐的天赋,那是一种童心的闪现,我无法对这种闪闪发光的智慧说不。
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或者往大了说是一种大众文化行为,但我们头脑中的电影是一小搓儿人鼓捣完了,给另一大拨儿人看的,可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电影也许应该是那种自产自销似的创作行为,这种全民皆影的行为正是一种宝贵的电影精神。
这次的故事比前两部片子更像一个商业片,笑料不断,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粗制烂造的B级片,其实不是,Michel Gondry并没有滥用时下风靡的电脑特效技术,而很多电影中的特殊效果是通过那些看似粗糙的“前期”制作来完成了,现在人们看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赏习惯,如什么时候改用特效了,什么时候该上情节点了,观众比导演自己都清楚,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习惯,在某些时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并不是导演给观众套上了思维的定式,而是观众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思维定式,就像片中的美国人,他们的思维很开放(至少片子里所表现出来的观众),他们呢接受这种重拍行为,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能够喜笑颜开的拿着20块去排队看两个疯子拍的所谓的电影么?
看那些成熟的完整的商业大片并不代表你的品味有多高,只不过说明你是大众文化的定位准确的一个受众而已,观众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头脑的。
再说说影片的核心概念,重拍经典电影,或者是说重搞经典电影,这个行为在片子里成为了主人公致富和获得认同的核心,正像片中的那个老黑人说的,在美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挣钱,是的,美国人的确是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性子,只要你有能力,有idea,社会一定会给你机会和大众的认同的,这个电影如果感动了你,无非是主人公的拼搏精神,要不就是这个挣钱发达的idea,这个有些天马行空的营销概念的确超出了我的想象,然后故事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一个平静的水面,散开了无数的涟漪,我想这一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片子,但是Michel Gondry的片子一直是毁誉参半,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像其他好莱坞的商业导演那样作着保险的电影。
与其说是Michel Gondry的胜利,不如说是一个营销行为的胜利,更不如说是一种电影精神的胜利!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会喜欢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有趣的、富于灵感的,甚至是感人的。
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一段没有真实感的梦呓,一个过家家式的幻想。
导演米歇尔·甘德瑞这次玩得过了头,终于显露出冰山底下空空如也的基石。
米歇尔·甘德瑞一直以拍摄MV式的电影著称,他的《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科学睡眠》都是充满幻想性和音乐性的、飘逸的、非叙事性的作品。
这部《王牌制片家》,单看情节介绍,你会觉得很有趣:迈克在一家老旧的录像带出租店工作,他和杰里是一对死党。
在老板出去的几天里,电厂上班的杰里无意中身上带了磁性,把店里的录像带全都消了磁!
无奈之下,他们想出了用DV重拍电影租给顾客的主意,结果竟生意红火。
没想到影响大了之后,电影公司找上他们打官司,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于是,几个人下了决心,要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和这个小镇的影片……挺有意思,不是么?
然而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可信的故事,他似乎就用这个大纲开始了拍摄。
《王牌制片家》里杰克·布莱克重拍的那些经典电影,简直就像是小孩玩过家家,甚至比不上youtube里随便找的一段DV作品。
难道真有人会满心欢喜地花上20美元租来只有20分钟的录像带,看里面满身垃圾和废铁的杰克·布莱克演机械战警?
并要求他们一部一部拍下去?
这个支柱一塌,整个故事都变成了一出闹剧。
当甘德瑞的灵性试图与现实结合,它就变得既不沉稳又不飘逸。
当这个法国导演想要拍一部美式喜剧,就好比用法式蜗牛配了美式热狗,怎么吃都不对味儿。
前半部影片里,导演似乎在借着全民自拍的DV风潮大肆赞美Low -Fi(与高保真对应)、赞美自娱自乐、赞美民众阶层的自我表达、赞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并把电影公司塑造成了邪恶黑手的形象--天啊,那段销毁录像带的戏都快把人煽乎哭了。
但是别忙,甘德瑞似乎觉得还不够份量,于是在影片后面部分急转直下,改走了励志温情的路线,借老房改造之由又讲述了一个爵士歌手的故事,拍电影成了小镇居民(尤其是老店主)找回自信,重燃梦想的契机。
在这样一个看似创意闪光不断的影片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经典的好莱坞的煽情的大团圆的结局:所有小镇居民都沉浸在他们自拍电影的怀旧和温情之中,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境之中;金钱有了,拆迁办的官员被感动了,迈克和杰里被追捧了,老人的梦想实现了。
也许只有我,在深深的失望之余怀疑着:到底是我们观众不够真诚,以至全无感觉,还是导演不够真诚,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
山寨横行的时代表现出每个人都想要展示自己的愿望。
手段越来越便捷,让原来高不可攀的电影庙宇普通的就像是街上的公厕。
这种全民山寨的氛围里,如果给这种行为加上一点表达的目标就会变得亲切而真实,以致达到感动人心的目的。
这个片子其实故事逻辑上还是有点问题,里面的矛盾看起来是因为拆迁问题(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主题在D国很值得开发),可又掺杂了对于老电影的怀旧和致敬,掺杂了对电影艺术的敬仰~~这样让比例上有点失调,分不清重点。
具体到细节,观众是怎么开始从被蒙骗到热烈参与,到委托翻拍的过程有点迷惑~~感觉这部分没有交代清楚。
不错的片子,有关梦想,有关坚持,在某些层面上来说有点励志,杰克依然那么能搞,不过片子的整体基调并不是恶搞,而使略带温情,虽然有些地方煽情显得略微做做,不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好这一口的,片中模仿经典电影的桥段还是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挺扯的,但看到最后还是会有些触动,毕竟人通过努力得到了最终的回报,总是会引起人的共鸣。
唯一的不爽就是感觉片子拍的太满了,一直是对话加躁郁。。。
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子中间那段一系列恶搞影片的镜头,走的很帅。
“王牌制片家”或者“小心倒带”,说实话我是冲着导演米歇尔·冈瑞的名字去看的,这部片子不像他之前的作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那么充满折磨人的爱情故事,充满骨子里的浪漫情愫,这是一部形状奇异的、色彩古怪的、可爱的喜剧片。
有人说这片子是想表达好莱坞没什么了不起的;也有人觉得是在抱怨现在的时代进步的太快了。
可能吧,但是我以为,这部片子之所以诞生,全都是因为爱电影。
导演爱电影,编剧爱电影,演员爱电影,观众爱电影。
在我看到mike拿起摄像机的时候,在我看到Jerry给“捉鬼敢死队”配唱片尾曲的时候,在我看到人们排着队等着租录像带的时候,在我看到他们用各种离奇古怪可是又简单管用的方式翻拍电影的时候,在我看到mike在给电影拍片尾演员表的时候,我真的有意识到,我比自己知道的更爱电影,那些经典的令人怀念的影片,不论是“尖峰时刻”还是“金刚”还是“机器战警”还是“狮子王”,全部都能帮我回忆起我为什么喜欢电影,我有多喜欢电影。
所以我相信在这个充满对电影的大爱的片子里,应该没有什么对好莱坞的不爽,就像胖子杰克·布莱克,他出演了“金刚”,但一样可以在“王牌制片家”里拿“金刚”来恶搞。
就像西格妮·韦弗在影片中饰演一位版权律师,而她其实也出演过1984年的《捉鬼敢死队》。
电影就是这么有魅力的东西,集合人的智慧和想象,造出像梦一样的场景;电影就像时光机一样,带你经历你未曾经历过的时代;电影就像一个不停地讲着故事的人,让你捧腹大笑,也让你感动得流泪。
都是因为爱电影。
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还是dv好啊,到底是轻便了不少。
据说这个故事是确有其事的,一群村民拍一部武侠“大片”,还要拉赞助,很有中国特色。
也许Michel Gondry不小心看到了……呵呵
平心而论,电影Be Kind Rewind的预告片比电影本身要精彩,最好笑的桥段基本都被包括其中,影片大部分看点都已展露无遗,而且还短小精悍,紧凑而高效,我个人看来至少在技巧上胜过电影自身。
影片中的“Be Kind Rewind(请好心倒带)”录像带租赁店位于新泽西州纽约附近一个叫做Passaic的小镇,店主老头Fletcher无钱修缮破败的店面,无法达到镇政府的安全标准,面临破产的命运。
雇员麦克与老头情同父子,老头不忍告诉麦克店铺面临巨大危机,决定独自一人出门进行市场调查,想办法兴隆生意好筹钱解除危机。
麦克首次被委以重任很是认真负责,他为人真诚,却有些缺心眼儿。
麦克的好友,搞笑天才Jack Black饰演的杰瑞,是个充满疯狂念头的垃圾场管理员,他在一次破坏附近电站的行动中触电被磁化,结果意外毁掉了麦克店里所有的录像带。
这俩人为了补救,情急中自行拍起了家庭录像,模仿著名电影中的著名桥段,从而引出了无数令人捧腹的场景与细节。
仅从故事的叙事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并不成功,搞笑的细节并未完全与情节有机结合,有不少莫名其妙的片段此起彼伏,让故事有些支离破碎。
除了Jack Black稍微能够压住场子之外,仅有老头与麦克出现的场景便显得沉闷冗长,不够吸引观众。
但电影却在三个方面有成功的尝试与突破,值得关注。
一是搞笑桥段的创意。
搞笑重头戏当然是对经典老片的再现,片中甚至还为此生生造了个词:Swede。
被再造的电影包括《捉鬼特工队》,《尖峰时刻II》,《狮子王》,《机器战警》,《街区男孩》,《为戴茜小姐开车》,甚至还有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
引用片中人物杰瑞的话,这些再造经典电影“比原版更好”,因为其“只有二十分钟”。
而电影行进到拍摄关于美国著名的爵士钢琴乐手Fatz Waller的时候,所采取的创新手段直叫人拍掌称绝,比如用移动的巨大纸板汽车创造出二十世纪初美国小镇的街道景象,比如用黑人的黑色手指与白人的白色手指比拟钢琴的黑白键盘,再比如用破电扇叶片给影片做旧等等,这些如同过家家充满了孩子气的创意让人不得不想到导演Michel Gondry 2006年的佳作《科学睡眠》:面粉雪,纸板车,还有华丽的剪切,其想象力真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
二是整体的怀旧氛围。
尽管大资本连锁大生产蚕食街头小店面的情节并不新鲜,并且Michel Gondry本人也在一次采访中承认,这种拯救小店的情节他并不喜欢,主要是采纳了制片的建议,为影片情节增加一些连贯度迫切感;这个近似陈腔滥调的情节与后面再创Fatz Waller生平的情节结合到一起,却也营造出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怀旧气息。
尤其当Fatz Waller的爵士钢琴响起的时候,对逝去往昔的追忆竟然无比真切而动人,在那个瞬间,一切的所谓情节都不再重要,我也让自己沉浸在类似乡愁的氛围中,随着模糊不清的画面聆听这发自内心的感人低吟。
三是最后的电影公映片段。
当投影机的蓝光照上那么多张充满期待期盼的生动脸孔时,任何一个喜爱电影艺术的观众都不能不联想到表达电影之爱的经典影片——《天堂电影院》。
其实对电影艺术之爱的信息在先前的情节中早被委婉的表达了出来:老头Fletcher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总结租赁店为了赚钱就租两种影片便好,动作片与喜剧片;租赁店的忠实顾客Falewicz女士说再造经典老片是为了重新审视并欣赏真正的佳片——那些表达真挚情感拥有灵魂的优秀电影。
这里一反一正一个讽刺一个烘托的传达出了两种信息:对低俗商业片充斥的好莱坞电影业的讽刺与对电影工业黄金时代的依恋追思。
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影中影的Fatz Waller“纪录片”,导演兼编剧Michel Gondry所传达的信息便更为明显:情节本身(这刚好是前面讽刺过的动作片与喜剧片的最大要素)与电影的拍摄理念和真挚态度比起来是次要的,好的电影应该拥有(至少是努力拥有)自身的灵魂,而不是被商业因素操纵的傀儡。
看到这里,再苛刻的观众也难免不被这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吧。
这部Be Kind Rewind犹如一锅怀旧的烩菜,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严肃与恶搞并包,有精彩感人的瞬间,也有冗长无味的过场。
总体说来电影仍不乏看点,尤其对于Michel Gondry的影迷来说,导演的个人风格依旧强烈可喜。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所开创的儿童过家家式“Swede(再造)”风潮,Be Kind Rewind再造经典成名电影片段,受到启发的影迷也开始再造Be Kind Rewind中的精彩片段,比如Youtube网站上就有两位英国影迷再造了电影的预告片。
不仅如此,此风潮还大有蔓延之势,影迷开始再造简陋版的《搏击俱乐部》、《杀死比尔》、《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疤面人》、《终结者》……说不定,Be Kind Rewind加上Youtube网站(或者土豆网,如果此风潮也蔓延到中国大陆)会开创一种新的娱乐形式,而如同《低俗小说》、《死亡幻觉》等小众影片一样,Be Kind Rewind自身也会成为一部不同类型炙手可热的邪典精品。
发表于《电影世界》2008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
看片名真的會誤以為是一套荷里活B級電影,不過,米高歌治的招牌肯定令你有衝動入場觀賞此片。
「低」片橋段實在天馬行空,而且創新,主角為破壞發電廠卻誤中意外,回到朋友的影視鋪卻因體內疑受幅射影響,將所有影帶內容完全清洗,為求補鑊,於是將電影內容重拍一次,卻出乎意料的深受街坊歡迎。
基本上,電影入面所說的重拍場面其實不多,只集中在中半段,主調其實想說的是舊物保育。
我从来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这么生气,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家伙说“真没想到我喜欢的杰克布莱克会出演这么一部大烂片”,此人的头像是【龙虎门】,呃……原来这就是他的评分标准?
我以为,说这部电影不好的都是没看懂的,没明白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知道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啊。
电影不也一样吗,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表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究竟要展现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此片的重点根本不在那些翻拍桥段,要是有人把它当作【约会电影】【洋葱电影】来看,那真是对全体工作人员的一种侮辱。
【约会电影】【洋葱电影】你不能拍吗?
我不能拍吗?
谁不能拍呀?
把商业片拿来恶炒,炒得屎尿屁臭哄哄除了自欺欺人就是把观众都当作白痴。
现在你去电影院里,像艾米丽那样回头看看观影的人们,那副所有人同一时刻因电影而产生的迷醉表情我不相信还能见到。
可是在【小心倒带】里面,这群小镇居民看着自己捯饬出来的粗糙片子就是那副表情,真正荣光满面。
他们几个人一组每组负责拍一段,之后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段落顺序,还倒叙插叙说得跟真事一样;道具车不够用可以用硬纸板来代替;钢琴的琴键就几个大汉的手指头组合而成;有个白种人还硬是涂黑了脸要演黑人爵士歌手,原因是他很fat而这部电影就是在说Fats Waller的生平……这些大家聚在一起为一个目的努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经历,绝对都快乐过我们去看一部没诚意的商业大片。
以爵士乐开篇的【小心倒带】最后以老爵士的胜利告终。
米歇尔·冈瑞再一次把音乐和梦想全部都融化在一个看起来胡闹的故事里。
从【暖暖内含光】到【睡眠的科学】到现在的【小心倒带】这个作者导演拍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流畅,也更具独立精神。
不讨好,不献媚,只以自己的童心和梦想造就的色彩在说故事。
而他的叙事手法天马行空简直魔术师一般,观者都只有羡慕和倾慕的份,绝对模仿不来。
【小心倒带】被爵士乐润色后仿佛比【暖暖内含光】更加温暖柔和。
米歇尔·冈瑞也比【睡眠的科学】里擅长于表达自己的幽默感。
被磁化的杰克走着走着就被什么东西吸了过去,镜头很远只拍后背,但我们也想象得到那胖子一脸的愤怒和不乐意。
谁说朋克布莱克不适合这个角色呢?
要我说根本度身定造。
电影中他们问为什么是Fats Waller呢?
明明有那么多大牌爵士手为什么偏偏是他?
答说因为Fats是个快乐的人,是个能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
哎呀,其实生活很有趣嘛,但都要靠真诚和梦想造就。
市川拓司在《恋爱写真》中描写过一个电影迷关口。
关口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他很喜欢电影,最擅长的就是看电影,可除了看什么都不懂,不会拍电影,也写不了影评,但如果有什么地方需要职业影迷他倒是可以去应聘,绝对能当上优秀员工。
可是做影迷呢却挣不到钱,还得倒贴。
但我相信做影迷的碰到米歇尔·冈瑞这样的魔术师,倒贴也是乐意的。
米歇尔·冈瑞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跟比约克合作一些MV,他说“我和BJORK工作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的想法都来自她。
我并不介意,如果我拒绝那些奇妙的想法才是傻瓜呢。
”他说,自己永远活在12岁。
我为他鼓掌了 热烈的。
结尾煽情加星
還是最喜歡無痛失戀。
太聒噪
要有耐性
这部片让我发现午夜忍笑的扁桃体肿大者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用天真而狂放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王国
三星半
有失杰克布莱克平时的水准吧
三星半。超级影迷大联欢。对手工情节的孜孜不倦的追忆
片子好棒,我想买dv了~
它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纵使人物模糊、内容松散,但对电影制作艺术充满热情与想象力的展现,使得它的优势具有了压倒性的力量。最后一幕的动情俨然天堂电影院的Swede版。
比美丽心灵差远了,不过即便如此,仍旧算是优秀的影片,是一部温和的成人童话。
垃圾中的垃圾。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精彩都在后半部。
很恶搞,很聪明
大爱,真喜欢这片子还有jack black N mos def和那些爵士乐
打开了好几次都没看下去……
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影响.
自娱自乐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