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小小脚色0082015年11月30日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
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
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
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
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
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
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
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 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
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
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
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
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
”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 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
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
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
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
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 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
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
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
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
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
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
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
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
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
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
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
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
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
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
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
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
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
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
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
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
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
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
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
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
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
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
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
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
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
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
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
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
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
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
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
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
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
哈哈。
美国上映的名字叫a brilliant young mind。
brilliant 我想就是指那些彩色的感受,那些nathan曾疑惑是数学?
其实原来只是抱着为了写paper而去看的心态。
但是真的看完了以后还是很喜欢。
喜欢nathan从羞涩到勇敢的转变,喜欢电影里那些五光十色的镜头,好美,美的就像真正的彩虹🌈。
虽然也有不喜欢的部分,比如说对于中国女孩的设定,其实大多数亚洲人可能都不会这么直接。
但是这就是剧中女孩所与众不同的地方。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插叙很感人。
世界上真正阻碍nathan正常交流情感的不是他的自闭症,而是他一直无法释怀的失去的爱!
当他坐上副驾驶座位,握住母亲的手的那一刻,身边的人们为此拭泪,感动!
原来,爱从来无法用加减,甚至是任何方程式来概括,这是一种感受,美丽的感受!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
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
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
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
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
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
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
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
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
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
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
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
”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
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
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
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
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
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
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
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
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
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
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
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
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
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
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
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
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
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
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
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
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
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
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
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
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
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
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
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
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
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
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
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
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
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
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
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
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
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
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
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
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
哈哈。
很好奇会怎样展现台湾 怎样呈现一个英国男孩和台湾女孩的故事 怎样解析爱的方程式 怎么说呢 没太多惊喜也没有失望 开头第一个照面就认出了那双蓝眼睛 心跳漏停一拍 仔细审视不免觉得是没有小时候好看了 身量拉长了许多 越发典型的英伦青年了 但演得还不错 好像一直都是沉静的角色 从Modred Hugo 细细红线 Ender's game等等 在想如果尝试一下个性飞扬花花公子什么的小坏蛋会怎么样哈哈 那估计广大女青年都要遭殃了loltaipei方面光影都处理得很不错 能透过男主的眼睛看到他的内心 好像时而困惑 某个时刻又自然得解 英国的田园风景自然无需多讲 不变的迷人 剑桥的房子建筑啊 三一河畔如从前一样无章的杂草 梦回一般好想念><女主略差强人意但也没有某些恶意中伤说得那么差 对一个少女来说想做就做 完全心性使然很可以理解呀 有什么可诟病的呢 我只是伤感我不曾那样肆无忌惮 但是同理 也会是这说变就变的心性 就像她说她的favorite总在变一样 离开时的不假思索也不禁让人感叹真是毫不犹豫毫不留恋啊 而男主这样懵懂的性子 一次次新鲜的接触 却是把这份困惑和不解刻在了心上 刻成了a formula for love, 想着 “but I can't solve it”. 假如不曾像后面发展一般的温情 女主大抵回去后伤感没几日就将男主忘了 而男主却要念着她相当长的时间了不禁又想起那句 “先挑引我的人 爱得比我少”不知怎么的想起八月迷情那个小男孩 又想起纳什 都是些内心有灵用独特的眼光体会这个世界的人 无端让人感动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BBC的这部《X+Y》。
导演Morgan Matthews在2007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Beautiful Young Minds》,记录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故事。
五年之后,Morgan将这部纪录片改编为了电影。
我的泪点很低,所以观影过程中我的眼泪基本就没有停止过。
电影故事的主人翁Nathan,是一位患有阿思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的数学天才。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从小到大最理解他的爸爸意外车祸去世以后,他的世界坍塌了,唯有数字相伴。
电影中的妈妈,似乎一直都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丈夫在的时候,还有丈夫从中调剂,丈夫的离开,对于她来说,如何与儿子相处让她的内心世界很崩溃。
儿子不会让她碰触自己,不会与自己交流,觉得妈妈连买一份自己需要的质数中餐都搞不定,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这位妈妈会在很伤心难过的时候,回到车库,回忆曾经丈夫在的时候,丈夫是怎么做的。
她会在觉得绝望和无助的时候,默默忍下泪水,生活还在继续。
她了解孩子的天分,于是提前为孩子找到了天才老师,这位天才老师,将数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在儿子的面前。
原来他可以去征服那座叫奥林匹克的山。
一个只知道数学的人,在集训的时候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台北女孩,情窦初开的爱情,让他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中途放弃考试,老师支持他,妈妈支持他,爱情似乎打开了他的情感世界,他重新接受了妈妈,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点,冰山终会融化。
当妈妈,每个母亲都是第一次,我们看书学习,请教前辈,可是总会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手足无措。
孩子的那个世界,有着他们特有的语言,父母该如何去沟通呢?
Nathan的妈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她会每天早上把早餐切成四份等边三角形,她会去给孩子专门买质数的中餐,她会尊重孩子,隔着门与孩子说话,孩子不愿意打电话回来,她也会忍着不去打扰孩子的世界。
她可能的确缺乏丈夫的幽默,可是她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
现在我和宝宝的交流,有时候他会回答你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和你讨价还价。
两岁多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哭闹发脾气。
而我也会忍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发火,比如他不好好吃饭的时候。
之前听了樊登读书会的一期内容——《不吼不叫》,彼时正是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那段时间经常对孩子发火。
其实我发火之后,孩子一般也没有好好吃饭,有时候会哭,有时候会嘟起小嘴巴,表达不满。
而我也没有舒心地吃好饭。
后来,我和先生一起,彼此监督,会在对方要发火的时候给予提醒。
很多时候心平气和和冷静,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无非就是18岁之前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让他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位还不错的妈妈,陪他走过这一段路。
深夜,关上电脑,熄掉台灯,亲吻了下熟睡中的宝宝,满怀感恩,幸福不过如此。
p.s.网上可以搜到电影原型和现任女友在知乎上对这部电影的感想以及其他问题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你加班好几天没有陪他,在这个不是周末的早上6点他就拉着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会不会感动?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怪胎儿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怪胎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
当有点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正常了?
国外往往会匆匆忙忙把孩子定义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等症,国内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义到怪胎那一类,认真引导和倾听,也许孩子都会象影片男主角一样变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师,两个女孩,妈妈,爸爸,让他学会爱,与被爱,爱是被需要,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就变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首先我想说我是被一个朋友逼着去看这部电影的,该朋友说你不写完一篇观后感的话就和你的作业自生自灭去吧。
所以我想这部电影应该真的有他的心声在里面,他希望有人懂。
自闭症患者是一种孤独又不知沟通的生物,跟Nathan在一开始的内心独白一样,"because I don't talk too much, people think I have nothing to say." 事实上他的想法像海浪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冲击和塑造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质数的的孤独》,数学家的世界真是执着又简单啊。
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点生病,Nathan自残又试图唤醒一只烤虾的舍友,拿音乐当数学的同学,还有折翼天使数学老师,背负家庭期待的张梅和他妈妈。
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像一座岛”。
长时间活的像一座岛的自闭症主角在台湾遇见了没头没脑没方向漂流的鲁滨孙张梅,并且张梅主动的在岛上烤出了面包。
然后他终于意识到他喜欢张梅超过ice cream,更超过数学。
是因为从张梅开始,所有的事情都有了好转。
还有一个特别的点是在奥数集训营里Issac故作深沉的谈社会,“sometimes you have to change yourself, so you can fit in",下一秒张梅却带着他在台湾夜市里看海龟。
所以如果你遇见了张梅,就不要让她走了。
男主眼睛好漂亮,从一开始惊恐不安眼眶泛红到眼神慢慢敞亮,坐在车里握着他妈妈的手笑,还满感人的。
总而言之这本电影不是一个自闭症天才少年成功夺金扬名立万的故事,它适合在夏天的星期六午后吹着风吃零食被慢慢看完。
反正我觉得焦阳挺美的。
要是我能长这样我挺开心了。
这个电影马克了许久,今天终于看上了,看的B站。
首先我又被B站某些弹幕深深折服,再一次领略女人对女人,对本国女人的苛刻劲儿。
从电影一开始一直到结束,骂女主的话就开始一波接着一波,不完全收录,有“本片女主号称滚娘第二”“女主饥渴老牛吃嫩草”“能别给女主特写吗丑的我不忍直视”等等。
除了容貌上的吐槽,网友们也对女主这个角色进行各方位埋汰,女二一出场就说美得不可一世,比女主不知道强上多少倍,以及各种说女主多么多么不要脸,一旦有亲密镜头就各种年龄讽刺,真心让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拜托你们安分点看电影好吗,非得揪着女主说其扮嫩恶心,大概是骂得欢的诸位艺术追求都太高了,至少我个人觉得焦阳演的角色和16岁学生违和感不大的。
如果你非得一边叫着“别给我看女主的特写镜头”一边数着人家一笑多少皱纹,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回过来说一说电影,作为一个观影量很low的人,其实也没啥好说的。
觉得导演想表现的东西挺多的,亲情,师生情,折翼的flop天才老师的自我救赎,妈妈的爱情,男女主的爱情,数学天才们之间的友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等等。
大概想都点到为止,但表现得实在有些捉急,时间不够快节奏来凑,不可否认的也成为大家看到男女主迅速地干柴烈火(并没有)后卧槽了的一大原因。
亲情部分,妈妈演的很好令人心疼,但虽然最后在北京锅店内那一段十分煽情,阿傻红红的眼睛也看得我十分想把他推到在沙发上(。
),还是觉得情节有一点薄弱。
友情方面,那位自残的小盆宇不说了,他只是输在男主光芒而已。
Alex Lawther太好看了!
但是为什么发际线有一点隐隐的捉急?!
Alex Lawther太好看了!
但是为什么发际线有一点隐隐的捉急?!
Alex Lawther太好看了!
但是为什么发际线有一点隐隐的捉急?!
(重要的话说三遍),其他人我也并没有记住。
关于女主和女主不太会说中文的中国人舅舅(。
),剧情着实有些蛋疼,就是那种“你这么编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他妈的我就是觉得哪儿怪怪的”。
然后就是,画面很美,拍台湾的色调很文艺,看得我都很想去台湾玩耍了,阿傻的独白也很喜闻乐见,他每一次读题我都觉得要怀上数学题的孩子。
虽然情节不算很好看,但总体还可,希望大家能少一些语言攻击,并且顺利在梦中爬上wuli Asa的床。
么么哒。
最后我感觉十分悲伤,因为我拉低了中国人民的数学水平。
(鞠躬)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
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
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
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
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
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
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
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
想想梵高,想想图灵...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
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
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
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
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
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
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
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
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X加Y》是ASA拍的有些冷门的文艺片吧 貌似知道的看过的人很少…里面ASA是个数学天才 他在世界上唯一喜欢的以及信任的只有数学 于是他将自己封闭起来 也不愿意去跟任何人交流 将自己封闭起来 像ZHANG MEI所说的“You like a turtle”不愿意去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与天赋 上课坐到最后一排 装作什么都不懂 因为他知道大家都并不理解他 他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去社交 最后勇敢的离开考场 是青春成长的印记吧
看着看着心会有些害怕 越看越熟悉的他 戏中的男主角仿佛就是高考前那个自己 我绝对没有想过自己是天才 只不过觉得自己能通过努力做到地才也已经非常不错 对得起几年来的努力了 但看到戏中的ASA却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真的很像自己 可能也是因为 我自己也有个方程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解得开吧 X+Y=?
Issac好坏好可爱哈哈
太~~~~~~~難看啦!!!整個都很差,刻意的劇情,sally把茹苦的母母演的不賴,加一星。女孩長的好像蔡依林唷,
知乎李铁睿lightwing的个人电影...然而剧情真的烂...
没有去挖掘自闭反而讲了一个四不像少年班的故事太失败了; 不过也无所谓反正是来看Asa和Alex的
让我喜欢的是并不落俗套 不是励志得第一 也不是狗血的青春 而是对爱的理解 虽然可惜Rebecca妹子 但是也谢谢Zhangmei的爱情填补了Nathan失去父亲的空缺 也理解了母亲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易 故事讲的很平静但都是感动
自闭症的影片看过不少,这部影片拍得很好看。还加了那么多的中国元素。
不知怎的觉得这片子拍的不差。很奇怪我国竟然都没给奥数拍个电影
超级不喜欢电影里透露的分裂意识。但是看到男主学会爱人还是蛮开心的。
高考味浓厚的青春片,虽说结局被Jolin拐走了有点狗血
说实在的有点欣赏无能。感觉只是用数学做噱头,故事本身却很凌乱
不想说剧情了,Asa和Alex这两个男孩真好看。
hurt
我阿沙啊……白白在这里面浪费演技……感觉就是一部狗血爱情剧
我们每个人都是运行在自己的孤独轨道上,但其实,很有可能遗忘了,那些在一直默默跟着我们的星。——20151219
这他吗什么辣鸡剧情啊 我只想看看男孩子啊 操 辣鸡辣鸡辣鸡
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一部抹黑亚洲女性的作品。你想当green tea手法倒是高明些啊,出了一身鸡皮。
不错!!
8.7
如果不是最近大家吐槽阿沙长残,我都不记得我曾经迷过他,看过这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