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景色很美、很清新,很像我小时候的家乡。
里面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小时候玩伴们玩过的,真的是满满的回忆。
虽然电影前部分觉得有些无趣、有些烦但是不可否认拍得很真实。
后部分剧情就很好,看得很感动、很心酸。
小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和大人的被生活所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最终也只能带走小孩留下老人独自一人在农村是真的很真实也是很多农村人的无奈,唉!
拍摄手法和演技都好稚嫩,内容又好真实,满满回忆杀。
全程都在担心奶奶,孩子不要出什么意外。
最后,还是平稳的结束了,奶奶的每一个细节都打动人心。
农民真是好辛苦,奶奶那么大年龄却还要干活,特别是夏天。
每个人都善良质朴,闪耀着人性光辉,又无比的朴实和平和。
小时候我的奶奶也是对我无比的好,所有的爱都在细节里,影片里的细节都看懂了,深深的怀念奶奶,同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开头一段音乐跟菊次郎的夏天一样,也能接受电影的调子。
很多怀念的玩具和生活状态,这个童年很真实。
片子做到了情怀,做到了引人回忆和共鸣,而且没有刻意煽情,就是很平淡的表述出来,还原出真实的生活质感,剩下的让大家体会吧,这个感觉也很喜欢。
片子的取景还是很美的,绿油油的麦田,西瓜地,玉米地,花生地……灶台,集市,看电视很多点生活气息浓郁。
不好的地方,表演就不说了,但是剧本偏弱一点,整体镜头语言和剪辑觉得不是太好。
奶奶追孙子那段人物从画面消失的处理觉得怪怪的,虽然意思是那个意思。
还有一个递烟的特写镜头,看着就……有必要吗?
不是说片子不好,就是觉得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些的,有遗憾。
个人感觉最喜欢的片段是50分钟左右那段没有剧情,就三个小孩玩耍的戏。
题外话,小男主从片头到片尾肉眼可见的黑了,腿上多了一堆小疤……
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场雷雨里,我窝在沙发上,喝着快乐的肥宅水,看了一部非常符合这个时节的电影《留夏》🎬
当summer 的音乐响起,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同样的小男孩为主角,同样的暑假。
如果说《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那么《留夏》更像是一部中国乡村夏日暑假纪录片。
没有专业演员和台词,过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纪录片。
也许是我肚子上的猫压的我不能起来,也许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也许是陀螺、弹珠和蜻蜓还和记忆里一样。
像这样一部既没有特效,也没有演员,更没有起伏悬疑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影片的前10分钟,会让我以为《留夏》讲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夏天,影片的最后张翰翔被父母接到城里,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也许,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留夏留下,留不下乡村儿童的夏天,中国式家庭生态环境的直白影画。
没有过多的语言,大人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是背景板,在淳朴的乡村孩子们好像是无人看管的自在生物。
祖辈们跟孩子反而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亲近却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老人的缓慢和与社会的脱节,孩子的天真懵懂无知,在外打拼的中年心酸。
在默默无声中勾画出最真实的乡村状态。
导演把乡村孩子经历过的童年都拍出来了,简直像是照搬我们的回忆。
(虽然小主角身上发生的事都是wide小伙伴经历的,我大概最有感触的就是睡懒觉了,我的整个童年懒觉在我身上的烙印真的是最深的了)小主角后半段无声的懂事,更像是导演附身在小男孩身上再去看奶奶,那种无声的心疼和不舍以及无能为力。
小时候不懂,长大了已经不能再像个孩子一样陪在您身边做多一点心疼你的事情。
如果小小的我,能懂,能有大大的能量,能给您带去…
为这部电影特意注册的账号 深夜流泪看完 很美很真实 诚意满分 小朋友可能就是演自己 导演加编剧可能拍的就是自己或家人的生活 前一阵还跟朋友聊天 这个庞大的流动群体默默生活 很多人可能在各种空间场合看到他们 但只是简单的标签 大众很难看到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的内在 会表达有途径表达的人不了解他们 而他们自己不会去表达 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家的十几亿人里占了几亿 默默的主动又被动的耕耘自己的生活 是社会转型中最根基的部分 孩子也好 老人也好 青壮年也好 都在自己小小的人生路上前行 这个时代终会过去 数亿人小小的艰辛 小小的努力 终会堆积成后代不再回忆得起不再体会得到但也不可或缺无法抹灭的祖辈的过往 留下一些珍贵的个体的档案 吉光片羽 不管有多少人看到 多少人能感受和被感动 无比轻 又无比重 被留住的一个夏天 期待导演更多作品 似乎很多人觉得这部不够成熟 不专业看电影 但很大分量的力量很大程度的真挚 也许就在这不成熟中 就个人而言 这一部 故事不是电影的载体 而电影是这故事和这时代的载体不忘来时路 感谢导演 感谢所有成就这部电影的人 演员 工作人员 还有所有流动着的人们
或许片中是想回忆导演的童年,但又离不开现实情况的羁绊。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童年,不尽相同。
留守儿童的每个放学后的时间、假期的时间,在他们看来不知是否是快乐的,但作为有过似曾相识经历的,也只能是在长大,成家立业后才能体味当时的苦与乐,当时的邻里氛围,当时的童年伙伴。
亲情,又是一条绵延的线,不曾断开。
当时的少不更事,随着慢慢的懂事,想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顾不弃,更想着能弥补,能多做些。
虽不完美,但足以。
不知道为什么哭的稀里哗啦,大抵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大抵是孩子装弹弓的塑胶套皮和记忆里的一样粗糙易断。
大抵路口的公交车像极了爸妈回来的那辆。
大抵,流光总是把人抛,红了羊肠夕阳落日,绿了村口梧桐芭蕉。
家里的电视机信号总是不太好,赶集时的早餐店也总是最热闹。
记得花生种子要放四颗,蚕豆只要两三粒。
中午上学前一定要到爷爷的麻将场要五毛零花钱,放学会在自行车后座抱怨今天生嫌的作业。
最喜欢秋收的季节,看着大人把岸田的麦穗排的整齐。
那时,所有友谊的形成不过一句“来就来,谁怕谁”,所有游戏的结场不过一句“丫头,回家吃饭”。
知道爸妈回来的那天,总会不经意来回经过停车的路口,观察每位下车的乘客。
总在期待着数什么时候到父母身边,真正要走的那天却又不知所措。
奶奶还没有学会拨号码健,药盒上的说明书也还不识得。
新买的遥控器还没有教他们怎么用,抄下的电话号码他们知不知道放在哪里。
回忆总是这样,你可以遇见所有相似的风景却找不到一分相似的感受。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似乎分离和失去总能柔化彼此的不满愁怨,所有的不共戴天都不及你送的那半盒玻璃小球。
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大抵,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电影《留夏》虽然讲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故事,但电影里的画面都很温暖细腻,细节真实,很让人有代入感,看完了之后满满都是回忆~小伙伴一起玩的弹珠,皮筋做的弹弓,还有打陀螺,小伙伴一起放水牛,还有对着风扇大喊“哇哇哇.…."的叫,每一件都是满满的回忆,让人想到儿时的欢乐。
还有奶奶,辛苦的劳作,在集市上卖鸡蛋,都让我想到我的外婆,每次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自己舍不得用,可是会给我买好吃的。
留夏,留下,也让我把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留在了夏天。
剧情平淡却有味,很有夏天的味道,留住的是那一代人的故事、剧中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也没有什么起伏,就是锁住其中朴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玩法才最勾住人心,引发泪点!
那种感动似乎已经过去很久很久,后来才发现原来曾经拥有过简单快乐的生活,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很容易满足吧!
一把弹珠就能换家人从庙里求回来的玉石!
那时候的价值观只是取决于自己的爱好…友谊也很单纯也很细心,只希望你开心,我们还可以一起玩耍!
和小伙伴闹矛盾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大人一说,便觉得委屈!
亲近大自然的童年是美好的,因为那时候才最接近世界,那时候最纯粹…呼吸大自然的味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它的力量、可能这也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要寻找的东西吧,亲近大自然放在大城市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确实不容易…
没有夸大的渲染,都是真实的描摹。比起电影,更像是纪录片。有小时候的些许回忆。弹珠,偷西瓜,玩水,熟悉的西游记,周二没有节目......真想回到小时候
没有经历过的,往往觉得他平凡或者浮夸。而人的成长,往往是有了心疼的一瞬。谢谢这部电影,儿时的我,无论是内容,还是生活的地方。
安徽人表示真的好亲切想姥姥了
小学作文水平,甚至不如韩国那部很相似的《爱·回家》,挠门都没挠出什么动静。
最打动我的,是奶奶即便生活在粗砺清贫与孤独中,也不曾损耗的善良隐忍。机器猫里小叮当说过一句话:老人家都是疼爱孙儿的。天伦之乐,何其美好的人间真情,也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的人生经历啊。老人家,也许只能陪伴我们的少年与青年时代。他们总是错过了我们的中年与老年,却留给我们余生无尽的回忆,多少次回眸童年,那最温情的记忆。
让我有感于,对于一个小盆友,大人们应该在他们身上倾注些什么,能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容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首先,应该多维度认识这个世界。其次,初步定位未来的生活,有倾向性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明白未来的定位里什么是重要的,并牢固树立定位必备的精神品格。子承父业,多半就是这个思路吧。我还该继续财经专业的老路吗?孩子们很懂事,很仁义很礼让,很和谐,有着纯洁美好的友谊。
六一节快乐,导演能力有限,无法用更深层的手法拍的更加深刻,但是这样一种普通的叙述和直白的表现不正是我们乡下孩子每一个童年时光的每一刻么
尬演 凌乱剪辑 不合拍的音乐…除了摄影一星之外,完全的失败。。。看了半小时就放弃了
继续加油
甚至不能用真实来形容,因为我们一般不用真实来形容真实
太真实了...
白描的拍法
拍的太青涩接地气了,一开始说实话,这群熊孩子演技有点尬,后来就好点了,不过奶奶那块确实挺感人的,一般的片,整体也是白开水走向
很温馨,也很心酸,里面的奶奶神似我妈,想我妈。看起来很舒服,很安静,很真实,就是小时候农村玩的样子,很多地方的镜头可以看得出导演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但是故事很好,丝毫没有觉得流水账,可能是有同感吧,从头看到尾没有快进一下,张翰祥和奶奶“演”的很真实。从头到尾,导演没有故意设计一处故意煽情和打怀旧的戏,但煽情和怀旧在处处流露。虽然有瑕疵,但故事内核非常好,还是一部好电影,四星当之
留守儿童的题材,乡间野趣勾起童年回忆,某些画面和场景很温馨,但是片子最致命的问题是导演一点镜头感都没有,乡村生活现状多少与现在有些割裂,一些桥段有点老套,主题隔靴搔痒,其实拍成纪录片或许可看性更高。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所以这部片子给我共鸣很多。
讲述了安徽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和他年迈的奶奶的日常生活,田园风光拍的很美,无忧无虑的暑假生活让人想起儿时回忆。空壳的村庄,只有老人和儿童的村庄,缓慢流淌的时光,不无艰辛的生活……时刻有个巨大的背景,那就是父母子女的分离,教育的缺失,城乡差距的巨大…温暖又艰难的旅程。最后快要上初中的张瀚翔被爸爸接到打工的城里去上学,留下年迈的奶奶一个人生活,有点伤感。中年人,轻壮力量,在农村是隐去的,电影表现个别几个壮年人都只有侧面或背影…
就那样静静的缓缓地……
农村纪实电影很感人,其实孩子长大了总会向往大城市,老人永远留守当后盾
依稀看到童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