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推荐《白虎》,一开始却并不知道推荐的理由。
昨晚看完时长2个小时的片子,稍稍有些坐不住,觉得不是太精彩(不知是不是连看了三天汉尼拔系列被刺激的HIGH点有点高了)。
但最后还是看完了,大致突出的印象有这么几点:1、印度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勾起了我浓浓地好奇心——除了此前“恒河水”这个梗之外的。
虽然去那边旅游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但如果以后有机会,还是想去现场感受感受。
当然,片子里的场景也是片面的,再发达繁华的国家,谁还没个不堪入目的地儿呢。
2、男主人翁跳脱出原阶级的方式方法,他最后陈述的——不是犯罪就是从政,我并不支持,权当是反讽吧。
也许放在印度这个极端的国度里有一定道理根据,但即使阶级分明如印度,这终归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别被不正确地洗了脑,当真了。
3、阿肖克和他老婆开始看似一致的民主平等,与后续分歧的显现。
这也是题目中关于“底色”的相关之一。
阿肖克是被送去美国深造了几年,他老婆是祖籍印度但出生在美国的新美国人。
我想作家和导演,也是希望通过这两个人的反差,让我们看到原生的、童年的、大环境对个人底色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也许不遇事我们可以“伪装”得很好,这里的伪装指的是“自欺欺人”式的伪装,是甚至自己都不自知的伪装。
但一旦碰到关键性事件,你内心深处被染化的底色就显露无疑了,对吗?
4、另一个“底色”就是男主的。
为仆为奴的那份阶级底色。
这也是结合了印度的特殊而极端的阶级性。
电影嘛,艺术嘛,总是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
所以发生地非常有戏剧代表性。
影片采取了“自叙”+“倒序”的手法。
已经成为知名企业家的男主开始娓娓道来他的“成功经历”。
一开始的镜头交待了他的出生,还有他读书时的出色——一代才出一只的white tiger,这两个关键的铺垫——再聪明也逃脱不了大环境,即阶层导致的命运。
可同时,他的聪明又在他心里种下了“逃离”的种子。
然后就是关于他如何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最后结成果实的经过了。
电影情节不想多述,说说立意。
说说对我的启示。
看了很多豆友和大咖的影评,都说得很到位很详尽了。
比较突出的,也是影片多次提及的“鸡和鸡笼”。
阶级、贫穷、奴性固然是鸡笼,可仅仅是这些吗?
或者说,鸡笼仅仅罩住了穷苦人家低等人群吗?
OH NO。
只要你还没觉醒,你便永被无形的、形形色色的“鸡笼”关押着。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三摩地》,其实里面直接就是用了鸡和鸡笼,奶牛和挤奶这些比喻。
每个人匆匆忙忙劳碌一生,忙着“生蛋”和“产奶”,却根本毫无所察。
所谓作出了贡献,产生了价值,可和那群笼里的鸡牛有何区别?
我们拥有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底色”吗?
你人生的底色是谁给你画上去的?
这个国家?
这个社会?
这个种族?
这个家庭?
所谓的常识?
所谓的道德?
所谓的文化?
所谓的理所应当?
一笔接着一笔,看似五彩斑斓、甚至赏心悦目,可,有没有哪一笔,是你真正想画的颜色?
是真正的出自“你”自己想要的模样?
男主两次晕倒,一次是父亲在恒河边被火化时,一次是动物园陪侄儿看笼中白虎时。
是的,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和男主一样懵懂于原因,却被难以名状的晕眩冲击大脑以致晕厥。
我想说说第二次。
当时没太懂,看了豆友的点评才有所得悟——嘿!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一代才出一只的白虎!
哈!
果然与众不同气宇轩航威风无比!
吼!
怎么它还是一样在一个四尺见方只能踱两三步远的笼子中!
——比拥挤无比肮脏恶臭的鸡笼是好一些。
好了,最后再说说。
虽然男主逃离的方式方法不见得正确。
但是有一点,片子最后他也阐述和强调了:我和原来那些主人不同。
他开办了出租车租赁公司,他和员工就是公开的雇佣关系;他的司机出了车祸公司来负责他不逃避责任——除了给予高额的补偿他还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他明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真正想要努力的方向。
看!
这才是全片的重点啊!
始于罪孽,终于慈悲。
愿我们把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所有事件,都能看做是一种觉醒的启示。
不要被种种色、种种无色的钱权物欲之类的牢笼束缚着,这些所有的所有,都和你最终想要得到的归属与爱、快乐幸福、平和安宁没有关系!
没有什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我们只能在那里,而不能去往那里。
去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去画自己真正想要的色彩,去编导和演出属于自己却又深知这仅是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的——人生!
主角逆袭的心理路程非常赞,屌丝只有在高压的时候才会放弃温床和幻想。
巴拉姆在预感到主人要辞退他之前,勇敢的迈出创业的一步、冒险尝试的一步。
正如人到中年35岁被辞退时,或者家庭变故时,哪怕有一线希望,80%的人依旧会选择换份稳定的工作继续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巴拉姆开设的白虎出租车公司在遇到员工撞人的时候勇于给员工承担。
有人觉得这是人性化,其实这是聪明的剥削方式。
作为老板应该让员工承担风险压力,但必须保障最后一丝权益,不能让意外的压力压垮员工,否则老板就会像阿肖克那样死在荒野。
不是很欣赏杀害主人的行为,毕竟这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影响影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阿肖克是个可怜的人,他出生富贵但缺乏贵人相助,原生家庭还一直帮倒忙。
平姬本来想帮助,可看到这家人已经无药可救,即便自己帮助他们一家摆脱税务问题,他们家里人也会像对待巴拉姆那样对待自己。
所以平姬气愤的离开,希望阿肖克和她一起去美国生活,离开他的家庭。
而巴拉姆却是幸运的,阿肖克是他的贵人,他启迪了巴拉姆富人阶层的生存之道,平姬更是他的贵人,她引导巴拉姆做自己的主人。
最后巴拉姆却是可悲的,他的逆袭方式让他彻底失去两位贵人,人这辈子路还很长,恐怕以后只有靠神来保佑他下次迷茫时不再迷失方向。
他反杀主人,其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欣赏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不择手段,却缺乏人情味。
当公司运营最困难的时候,不会有人帮他,因此他的结局会极其凄惨。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印度电影可以拍到前三。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部典型的印度电影。
我这样讲,主要是从视角和思维角度来看的。
它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是通过中大奖这个梦幻的、现实生活中发生概率很低的事件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它更偏向于一种揭露和表达。
而《白虎》,则是一篇直截了当的向西方民主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发出的战斗檄文!
有人会诟病说男主蓄谋已久,要谋财害命,这点我不否认,但我也不在乎。
因为这个情节本身就体现出了印度社会的固化和僵化,这是来自阶层和种姓的双重桎梏,它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换做是你,除了杀人造反,达到东京汴梁去夺了皇帝的鸟位,还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命运?
能改变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根深蒂固的认知牢笼?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你根部看不到出路!
男主给富二代讲了佛陀的故事,对我这样一个佛学徒来说,是原教旨了。
因为佛陀这个词,本源的含义,就是“觉醒的人”。
他觉醒了,所以才看到和平方式无法解决的矛盾,才萌生暴力革命的念头,这个设定已经超出了故事、编剧、人设这些小范畴,它在讨论的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最后赞一下男主的表演,层次分明,每一个阶段都有到位的诠释。
从一开始的跪舔,到被富二代夫妇唤醒,到被骗背锅,到误以为他真的可以和富二代做朋友,一直到他手里的秋葵被打落,他才真正意识到,阶层是不可能被突破的,他也绝无可能成为少爷的真正朋友,一路到了雨夜杀人,再到后来发迹以后的状态,真是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这个小伙子明年应该会得奖!
about balram's political ambition, i've never thought that far. some sentences in the novel are really like poems, with quite a few metaphors and enlightening points, like "you were looking for the key for years, but the door was always open." and the stuff about crimes and politics. very insightful.
美国妞,出生就是西方式民主的洗礼。
一切的观念和起点都是制度配套的。
她的男人,美国留学生,学了点民主皮毛,回到老家仍无用武之地。
制度留给你的操作空间,不是个人能力能够颠覆的。
你再想翻身,也得在制度之下。
有些东西,不是你学一下就能学到位的。
我们确实要承认特色。
送给所有人,共勉。
ps,电影与书存在一定的内容和差距。
就译本而言,二儿子的前女友风流史没讲,男主角的嫖娼经历没讲,这两段都比较有意思。
不知道译本是否有删减,电影对很多自由民主的东西有深化。
电影和书都得看。
白老虎8.3[印度] 阿拉文德·阿迪加 / 201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虎 (2021)7.62021 / 印度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拉敏·巴哈尼 / 阿达什·古拉夫 佩丽冉卡·曹帕拉
没看过小说原著,看完电影本篇后觉得虎头蛇尾,也有许多疑虑,但想了好久,突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牛逼处。
当然,都是我个人看法。
1、巴拉姆小时候以白虎自比,人生第一次真正看到白虎,却发现,白虎,也是关在笼子里的,某种意义上说,和鸡没区别,那时候他才真正开启了逆袭计划。
说白了,他是鸡,还是白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笼子。
2、许多网友认为二公子阿肖克人还不错,待巴拉姆不薄,罪不至死,但理解点不一样,巴拉姆一直是以仆人自居,自信,自傲,对阿肖克的照顾无微不至,甚至心甘情愿做替罪羊为主人偿命,然而,电影里的明线导火索,不是因为巴拉姆要抢钱,而是阿肖克要“换司机”,当然,阿肖克打算换司机的表现方式很微妙,是巴拉姆通过读唇语及远观阿肖克和别人握手的臆测,也可能是阿肖克为弑主谋财找自我安慰的借口,但就明线故事上看,巴拉姆在暴雨中下手的时候,就明说了,你该早点换掉司机。
说白了,巴拉姆对主仆关系有着极其强大的执念,我作为仆人,可以为你死,但你如果不要我这个仆人了,你便失去了作为主人的意义,你就得死。
这是主仆关系的诅咒。
仆人的忠诚已经上升到了相爱相杀的地步,我忠诚于你,可以为你而死,但你若背叛我,我会杀了你。
如果不能理解上述的话,请联想一下一些关于虐恋爱情故事的桥段。
3、很多网友对巴拉姆的倾诉对象是宝宝觉得很谜,并且一开始的画大饼,以为巴拉姆是IT界超级土豪,没想到只是个有三十名员工的出租车公司老板感到反差很大,我也觉得挺拉跨,可最后结局,他的司机撞死人后,他出面赔偿安抚,收买人心。
然后再联想到另一条暗线(其实都很明了)——女政客。
巴拉姆不止了解穷人,了解富人,也在作为司机仆人的过程中了解了政客。
最后的台词是,要想成为top,只能犯罪和成为政客,所以一系列操作后,我觉得,和宝宝写信,开出租车公司,安抚事故家属等,都是成就一条更夸张的暗线——巴拉姆的野心绝不至于成为一个通过犯罪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小富即安的老板,而是,成为一名政客,可以连带种姓的富人都欺负的,有强大穷人作为支持基础的“伟大”的政客,达成真正的top,直到再之后,可以真正和宝宝面对面握手。
这才是他真正的野心,故事里的线索已经很明显了。
另外,还有许多暗线值得玩味,等二刷后再写。
前面的情节比较好,结束的太仓促了,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好像刚到高潮下一秒就直接到谷底,观感层面欠缺了。
整体的情节很令人唏嘘,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说他帮主人开车门动作的变化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主人他是代表着一种新思想的变革,他确实接受了美国很好的教育,跟平姬一样认识到种姓制度的不公平,但是在平姬走之后,他失去了和新思想新文化连接的桥梁,他不肯放下家人,印度的一切,那他只能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禁锢他的环境里面生活下去,可能他自己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他意识觉醒了。
他意识到种姓制度是那么的不公平,印度很多人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已经深入骨血,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包括他奶奶对他的一个背叛,他原本是自信积极的,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当上主人的司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本来求的也不多。
可是在主人家里要求他替平姬顶罪后,他明白了如果自己不实现阶级跨越他就永远没有办法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个理想不光是局限在他个人的生活品质上,作品中更多想要反映的展现的是更多生下来就被打上第一种性烙印的人他们该为自己争取一个怎样的权利。
另外还想说一点,从电影的开头我就注意到这部作品是奈飞——美国的一个是公司出版的,所以他揭露出来的问题既是深刻的,让人能够瞥见种姓制度的一隅,同时他必定没有办法触动到印度人自己的心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是很难去真实判定印度的社会现状。
这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白老虎》,此书曾在2008年登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畅销书排行榜,并获第40届英语小说最高奖布克奖。
可以说全赖有原著小说,为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剧本基础。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从贫穷村民成为成功企业家的史诗般、充满黑色幽默的人生历程。
他出生于小村庄里的低种姓人家,他是全班最聪明的孩子,却为了生计被迫辍学去打工。
他一心想着离开家乡,摆脱黑暗和贫穷,追逐精彩生活。
最终成为了富人家的司机,以及主人的得力助手,却在一桩交通意外之后,被主人陷害和抛弃。
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反抗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种离奇曲折的电视剧风格一看就知道是Netflix的拿手制作,影片时长两个多小时,时间跨度大,急速的节奏与戏剧化的情节从头到尾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令人欲罢不能。
伊朗裔导演拉敏·巴哈尼早年以新现实主义风格拍摄美国底层社会的作品而获得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高度赞赏,他擅长于描绘小人物的生存窘况与表达清晰的社会批判意识,这些统统在这部新作里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影片大胆揭露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阶级对立的问题,而对于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政治选举腐败现象,也不留情面地猛烈抨击。
这个用黑色幽默口吻讲述的故事有别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童话色彩,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令观众感受到印度阶级和种姓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无疑,创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但同时这种社会制度也激发着无数底层向上爬的动力,后半段主人公采用谋财害命的手段获取成功,应验了那句话——在印度只有两条路可以上到顶层:要么犯罪,要么从政。
对于这种暗黑的成功学,创作者批判的矛头却意外地收起锋芒,这种有失偏颇的态度没能突破原著的局限,从而提升立意。
另一个缺点是,影片过于依赖原著小说的丰富细节以及突出的批判主题,影像风格被削弱至最不起眼的位置。
感觉导演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员工,按部就班地将原著里的人物和情节排列组装,制作出一件内容精美却欠缺个性化的产品,实在有点遗憾。
底层爬到阶级顶层的途径有两种:犯罪或从政。
主人公选择了犯罪,给予他启发的是从政的那位同样出身底层的女性——社会主义党的领袖。
途径不同,本质一样,即不择手段;目的也一样,即不择手段捞钱。
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社会主义党领袖,干的还不是蝇营狗苟的事,索贿贪污才是初心;富豪一家对下压榨,对上行贿,坏事干尽,富二代出国留学,似乎带回来民主的希望,张口闭口平等民主,但实质呢?
任由酒后女友飙车,任由仆人顶包,到处行贿维护家族地位……在这样烂透了的社会,谁又有权利让主人公固守阶层,不思反抗呢?
主人公不过是一个扭曲了价值观的觉醒者。
冲出鸡笼,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不知道吗?
一家都会被灭门,影片中出现两次,一次他脑海中构想自己杀人后家人的悲惨结局,一次是他功成名就后翻阅报纸时看到的一个新闻。
如此惨烈的代价,主人公为何还要走这样的路,因为他已经完全扭曲了价值观,放弃了人性。
至于杀的谁,重要吗?
谁带了400万,他就杀谁。
本片比寄生虫高了n个层次。
如果纠缠于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的层次,那就太对不住这部电影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一组小孩,放到一个有糖果的房间里,提前告诉他们,如果不吃房间里的糖果,会在实验结束得到额外的3块糖果奖励。
实验结果,有当场没忍住吃掉糖果的,也有忍住当场不吃得到奖励的,科学家跟踪这些小孩的成长,忍住不吃的小孩往往比当场吃掉的有更好的人生成就。
印度这个国家了解的比较少,仅从新闻和电影看,就是大部分人比较穷,法制很落后。
主人公的经历唯一让我震惊的是,明明他设想到了自己杀掉主人以后,会引起地主对自己家族的血腥报复,也还是从容不迫的执行了自己的计划,后果也一如他的预期,17口人惨遭灭门。
为了自己突破鸡笼,这个代价付出的值不值,一直以来都是那些所谓人性电影喜欢讨论的关键桥段。
电影首先用了天朝作为对比,为了发展优先修路,而没有修排污管道,暗示不顾一切的优先选择发展才有了强国的气象。
又选了主人的老婆做对比,平姬,一个全盘接受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满嘴仁义道德,却也是喜欢在道德法律真空的印度胡作非为,酒驾撞人不敢承担责任,把一切坏事推给印度这个不好的大环境,然后懦弱的拍拍屁股走人。
所以主人公最后才说,这个世界未来属于棕人和黄人的,白人已经没希望了。
回到那个问题上来,究竟17口人要不要放弃。
奶奶是个关键人物,主人公给她的定语就是老奸巨猾,为什么这么说,她是个低种姓的穷人不假,但是她是处在她这个种姓位置上活的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道德绑架和虚假的集体主义。
17口人,在她的管理下都要去干活,收入都要交给她支配,而她却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每天坐在家族的中心位置监视每一个人,她的亲生儿子,干活干到肺结核都不给送医院治病,活活病死,如果扯集体主义的话,是不是应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把家里人集中起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给儿子看病呢?
不,死了就死了,死了还有下一代的主人公当司机继续给家族赚钱,所以她才催促每一个适婚的男性成员赶紧结婚赶紧生孩子,生完了孩子,这个人基本就没用了,不值得再投资了。
家族中除她之外的所有人都被家庭的亲情所蒙蔽,以为大家族会照顾好每一个人,起码在自己失去依靠的时候不至于惶恐不安无枝可栖?
假设主人公顶包撞人的事情败露,警察去家里抓人,奶奶会不会用钱去贿赂警察赎人呢?
也许会,但按照电影中冷血的人设,大概率不会。
大不了是一群人找地主讲理,地主给她一笔封口费赚了。
主人公杀人的事情如果败露,地主家去搞诛连,这是主人公的本意呢还是地主家自作主张?
诛连行为与主人公是无关的,不应该由他负责,他又为什么会心生恐惧与不忍?
这种恐惧和不忍不过是幼年道德绑架造成的下意识反应,别人在用旧场景的方法去阻止他个人遇到的人生抉择难题?
也许不是难题,而是加上了这种诛连心理反应,才让简单算数变成了道德难题。
如果一个人能清晰的回忆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回忆起那些所谓的亲人是如何反应的,就会清晰他们的利益抉择,你以为他们是父母,那么当你得了重病他们治疗你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会不会骂你怎么就得了这么花钱的病?
简单治疗,或者各种搞不来钱的借口不给你治疗,你还觉得他们是迫不得已。
再比如,你投靠亲戚的企业,当这个企业要完蛋的时候,他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不给你考虑后路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他们是靠得住的亲戚?
主人公仅仅从自身出发去衡量要不要杀人抢钱的后果,事情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易行,地主的小儿子是个内白外棕的软蛋,被美国教育搞成了不三不四的怪物,主人公在和他独处的时间内,用偷偷接客,偷卖汽油的事情测试他的反应,他浑然无知,他们家首鼠两端的政治抉择更让主人公看清楚了什么是现实,只要有钱,有贿赂,没什么是搞不定的。
主人公最后干豪车出租公司的段落略显仓促,一个好仆人,不一定是个好老板。
不过他倒是不再搞什么道德绑架,劳动合同就是劳动合同,免得公司行为变成个人恩怨,引发血腥报复。
以为是印度版的《寄生虫》,结果是《白眼狼》。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故事讲的也并没有那么生动。
不觉得好看
印版寄生虫,头重脚轻,但整体节奏不错。鸡笼法则——鸡笼里的鸡能看到同类被杀时流血,并闻到血腥味,它们知道下一个被宰的就是自己,但却从不反抗,它们不会试图从笼子里逃出来。穷人乡巴佬毕生只被教育做仆人,富二代试图改变国家却屡屡受挫,底层和上层互相映照,原来都处在鸡笼里。作为白老虎(这一代只出生一只的动物)的乡巴佬冲破鸡笼的阶级束缚,也只不过是做更高级的仆人,但结尾的独白却是真实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只是一天、一个小时,甚至只是一分钟,能够逃离鸡笼,体会脱离仆人身份的滋味。」
温爷爷:这位盆友 我劝你自首富二代软弱无能没有家人在身边的时候就亲切随和一有家人在就对男主骂骂咧咧血浓于水 原生家庭去不掉的臭毛病但真的罪不至死女主的个例告诉女孩子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儿门当户对 价值取向一致才能幸福另外出了事故 也是怂得一批男主又坏又天真天真地以为他可以跟富二代称兄道弟实则只能一次次被打脸他坏从赶走大司机就能看出来最后杀了人卷了钱开了个车行从了政🤫男主奶奶也是一绝👍🏻钱财都得归她还把孙儿的婚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窒息🙃
没错,我们有排污管道、饮用水和奥运会金牌,你们有民主,但我们都生活在鸡笼里。然而,你们的鸡笼里有鸡鸣,我们的鸡笼里只有一片死寂。鸡笼里没有明天,只能祝愿明天再没有鸡笼。
底层实现阶级跃升的第一步就是把富人割喉然后拿钱跑路窃取富人的商业idea?
他说:阶级跨越的唯一办法就是谋杀或发家,相信你们GJ 也一样如此
“For the poor,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get to the top,crime or politics,is it like that in your country too?”此处应该把某部发言人金句循环播放……反励志还行,不过仍旧些许套路,复仇与最后平息的方式拍得过于省事儿了。
要么犯罪,要么从政
The moment you recognize what is beautiful in this world, you stop being a slave.
印度阶级的观念
只能算徒有其表,这个导演的水平还是不行啊。可能表达有误,但我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
坦白说连旁白中的sir都让我很不适应,演技更是出众。如何从low caste认知中挣扎,从第一次刷牙到看清master骨子里的烂,对自己的过去生气转变成对外部环境愤怒,缠绕的问题多但自然,不输《寄生虫》,可惜雨中杀人开始败掉了。开头举报穆斯林上位一如他那份灵气,当真是模糊的道德环境,车祸情绪进入dilemma,再戏剧化的结局。master的变化其实特别有趣,生动的演绎了李光耀回答的那个问题:在西方受教育,回国后进入体制,会不会改变体制?李光耀说这些留学生会被体制改变,master后来彻底变回印度大少爷了。Pinky回到美国嫁给Nick Jonas了,哈哈。中规中矩,Netflix,3.5分,看得出来导演有才华,希望能有更大的舞台让他发挥下。
印度人真敢写,网飞真敢拍。比起《寄生虫》更加无边无望的黑暗种姓制度,不管是鸡还是白虎都被不过被锁在笼子中。最后也提出了比寄生虫更意味深长的挣脱之道,不仅有暴力镉酩,还有腹黑郑智手腕,小伙子有前途。
三星半。“穷人要想爬上去,要么犯罪要么从政。”对印度的阶级矛盾、种姓制度之类的社会面貌描绘得挺入味的,感觉涨知识了。男主一路的挣扎转变演得真好,尤其是被迫当替罪羊的那一段,笑着落泪。可惜片子结构有些虎头蛇尾,发家致富快得魔幻,感觉草草收了尾。ps:为什么强行cue宝宝?
真是有生之年了哟喂!想当年在德里买了原著小说是我入坑印度的起点之一,没想到居然拍成电影了!电影里塞不下原著的全部风貌,但想要传递的骨架啥的都在了。
就这…
这个片子牛,充分展示印度的阶层矛盾,而且简直就是教唆印度底层人民犯上作乱嘛,不过我是举双手同意的!片子最后我以为一帮印度城市下等人要跳舞了呢,不过还好~~~
鸡笼的比喻很形象,印度版的寄生虫
网飞这印度片拍得很流畅,类型化很成功,更适合面向大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