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影片看哭三次 : 和小男孩相依为命的狗狗被打死时;男孩对着镜子看见自己残缺的手臂痛哭时;最后男孩回忆他的父亲为了救他被枪打死时。
时代的漩涡下,个体特别是被针对的个体,能坚持活下来太让人敬佩了。
但除了主人公自身坚强的意志外,也离不开一个个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有游击队的留守母亲、尚存最后善良的纳粹指挥官、好心的农场主及农民、善良的院长、护士、病友等等等等。
不禁自我反问,如果是我,我能像他们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吗?
社会的规则或者政治立场就是绝对正确、一定要遵从的吗?
是人性的善为大,还是国家利益为大? 年纪越大,越不能肯定的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时代的裹挟下,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发现优酷也能看,流浪的尤莱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犹太人集中营逃出来,又碰到爸爸,爸爸用生命救他,教他隐瞒身份躲避狗,然后赶紧逃。
他逃出来碰到一群和他一样逃出来在森林里求生的小孩,跟随他们偷食物,摘蘑菇,烤鸡,洗澡,清理伤口,学会了更多生存技巧。
冷的时候偷到一件衣服,躲避车辆,差点冻死敲门的时候找到一家人收留。
那个女人收留他给他食物教他编造身世,教他波兰语和祈祷圣赞,给他儿子的衣物鞋子穿,让他不要出门,不要靠近窗户被外面人发现。
他偷偷看窗外被发现,晚上做噩梦发出声音,早上门外有脚印和声音,他被发现了不能久待,给他食物教他乞讨求生。
他赶紧离开,不断敲门求收留,帮别人干活。
遭到无数拒绝之后找到一家人收留,还救了一只受伤的狗,和小伙伴踢球,被发现割礼,别人要举报他是犹太人,他不得不启程离开。
狗本来陪伴他赶路,帮他捉水鸭,后来狗被游击队打死,是那个收留的女人的丈夫儿子,儿子认出他身上穿的是自己衣服,给他食物和火柴。
路上碰到人找他干活,其实是把他交给德军领赏钱,他被困在军营里,一个军官知道他是犹太人,发现他很聪明会圆谎,就给他机会让他逃生,他逃进河里,躲避追狗,长途跋涉逃了很久。
和森林里一个大男孩蹭饭蹭到鸡吃,去农场找活干,发现军官也在,军官没有拆穿他,反而保护了他,他干活把包放在危险的地方没注意危险,手被压断。
本来可以及时救好,医生说他是犹太人不救,护士偷偷给他打止疼针,后来院长巡视发现他的伤势救了他的命,农场和医院的人对他很好,照顾他帮助他重建信心,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他被一个医生举报,不能在医院呆了,他被朋友提示哪边更好逃走,被朋友送到船上逃离危险。
船夫也没有收他的果子,让他自己留着吃。
他赶路被发现回到之前收留他的女人那里躲藏,德军来了没找到他放火烧房子,房子毁了,他躲在地下没有被烧到。
女人无法收留他和给他更多,让他去东边赶路,找到好心人住下,不能长留,等苏联军来。
他路上被多个好心人收留,得到食物,故事说得自己都相信了。
他看到军队来了,还有同样的观看的女孩,女孩父亲铁匠收留了他,他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后来有犹太人孤儿院来找他,带他回家,他回到家,想起故人和爸爸,哭了。
他后来到以色列,找到了姐姐,也找到心爱的人,后半生富足享福。
孩子被战乱的苦难折磨,不敢认自己国籍不敢脱裤子。
上周末在电影频道看到的,在正片开始之前的佳片有约介绍中,我内心就很是挣扎到底要不要看这部电影,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让我心痛,一直深陷在痛苦的情绪里很难自拔;但是主持人简短的介绍和穿插的电影片段却很是吸引我,果然看完后不出所料地失眠了。
片名《二战男孩逃生记》又名《流浪的尤里克》,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根据尤里·奥莱夫的畅销小说改编。
犹太小男孩苏里克本来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德国纳粹的入侵改变原本平静的生活。
片子一开始,父亲激动地摇晃着尤里克,像是父子生死离别的时刻,那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
父亲说:尤里克,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犹太人,你不能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但是,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即使你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妈妈,忘了我,你也要在心里深深记住,你是犹太人。
下一幕,摇晃的慢镜头,尤里克一边哭着一边全力在灰黄色的草地上奔跑,画面黑了,一声枪响。
导演的叙事水平很棒,一条明确的故事主线,其中穿插了一些尤里克逃亡前的回忆,这些回忆有甜蜜的 爸爸的烤面包 妈妈温暖的怀抱和亲吻 也有痛苦的 尤里克藏在马车里好不容易被好心的马车主准备带出城 回头却看见妈妈刚刚被另一只马车拉回来 急切地询问着身边的人有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就连尤里克的梦境 也是那么真实又令人心酸 他在森林里 在羊圈里 在暴风雪的冰地上睡着时 梦见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来 他回到了家乡 小伙伴们都亲切的叫他的名字 妈妈也张开怀抱迎接他 梦见爸爸和自己说过的那些话。
尤里克只是一个8、9岁的小男孩 对战争 宗教和人性并没有太多认识 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记住爸爸最后的话 小心却坚强勇敢的在那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 给我记忆很深的一个片段是 尤里克被犹太孤儿院的男人带回自己的家乡 他并没有受到梦境/想象中的 大家叫着他的名字 家人迎接他的场景 他一个人孤独地走着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却难掩失望 他走到爸爸的面包房 看到桌上地上狼藉一片 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因为一直以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回家 见到爸爸妈妈 其实他内心深知是见不到的 但也总是怀揣着那一丝希望 当他看到现实是曾经那么美好的面包房一片败落的景象 就象征着爸妈都已去世了 故乡也早已不再是他认识的那个故乡时 他彻底失望了 所以不顾一切的大哭 把眼泪哭干后 他选择不留在家乡 因为家乡只能让他触景生情 更加悲伤最后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好的结局 可留在尤里克内心深处的伤痕却永远无法抹平
这是亲历战争的独特视角,一个本应在父母庇佑下尽情撒娇,肆无忌惮享受童年的小男孩眼见父亲被屠杀。
在还来不及教他足够的生存技能对抗这个复杂的世界,父亲只留下一句话:“你必须要坚强,要勇敢,你一定要活下去,永不放弃。
你必须要忘记你的名字…但是就算你忘掉一切,忘掉你的名字,你妈妈还有我,但你绝不能忘掉你是犹太人。
“ 这句话成为后来男孩数次自救的意志力。
他应该顾及不了那么多,为什么犹太人就要被屠杀,被歧视,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他却不配拥有姓名。
他应该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
比起其他孩子,他要掩盖姓名,种族,信仰,甚至用一套完美谎言去敲开一家家好心人的大门。
他不能说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去。
他是不幸的,因为无法选择的身世让他颠沛流离,在还没来得及抹平失去亲人的伤痛,便要擦擦眼泪站起来撑下去。
他又是幸运的,每当饥寒交迫,总会有一家人收留他温暖他,陪他走过一段人生旅程。
故事虽然是二战的背景,但战争带来的伤痛不分时间和国界。
即便就在当下,也会有数以万计的孩子们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力。
让无辜的孩子去承担大人们荒唐无理的决定,却没有人对他们负责。
衷心希望世界和平!
把简单而平静的童年还给他们。
这部电影我是在电影频道上看到的,名字叫《二战男孩逃生记》。
有关战争的电影,有关战争中儿童的电影,总是能让人的心揪着。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野蛮血腥的屠戮场景,举枪打死逃跑的犹太人算是最暴力的画面了,整部电影中看到的最多的是乡村的恬静优美,森林的静谧安逸,溪水的潺潺流淌,农场的忙忙碌碌,如果只看风景,这和任何一个国家闲适的田园生活没什么两样。
然而逃亡生活是不会像自然风光那般美好,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忍饥挨饿也是习以为常,最痛苦的是内心的煎熬,要时时提防盖世太保来抓人。
男孩尤雷克在森林中遇到的小伙伴,在前一秒还天真的告诉他“不要害怕森林,森林是保护我们的”,叫尤雷克“忘掉过去,去想象与亲人重逢的美好”,在后一秒就转瞬即逝,不知所终。
平静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男孩尤雷克逃亡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明快和美好的色调诠释男孩尤雷克逃亡的悲惨生活,让人倍感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窒息。
在这部电影中,我不想谈疯狂的盖世太保,对于他们的丧尽人伦,有太多的评价,我只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中那些不是主角却不可或缺,在中文中叫群众或平常老百姓的那些人。
战争,让那一点点的爱显得那样伟大,那样动人,弥足珍贵。
当逃亡的尤雷克倒在一个波兰中年女人家时,中年女人冒着风险好心收留了他,给了他食物,给了他衣服,最最重要的是这女人给了他一个生存技能,一套可以说明他过去的完美说辞,并送给了他一个信物,佐证尤雷克的说辞。
为了让尤雷克的话更加可信,波兰女人一遍又一遍陪着尤雷克练习,直到尤雷克可以自然的说出这些真实的“谎话”。
幸亏有了这套谎话,尤雷克才能够在各个农场之间流浪,在农场之间的流浪至少可以让尤雷克吃饱,有地方睡觉。
波兰女人的丈夫和儿子是游击队员,她知道收留犹太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她依然勇敢的给了尤雷克力所能及的帮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自己困难重重时,还冒着风险帮助他人,用伟大来赞美他并不过分。
而她为了救尤雷克,遭到盖世太保的殴打,并且牵连全村被纵火烧毁时,她依然没有交出尤雷克,只是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放走了尤雷克,无奈的说了一句“我什么都无法给你了,因为我已经一无所有了”时,撕裂了每一个旁观者的心,爱,一个温暖而又美好的字眼,在战争中却有一种鲜血淋漓,让人可歌可泣。
战争,让那些遵纪守法变得那样刺眼,那样残忍,无能为力。
流浪的尤雷克,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他们虽然没有给予他过分的关爱,却至少能让他活着。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收留犹太人。
尤雷克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对年长的夫妇,二人许诺带他离开,却实际将他送到盖世太保手中换取赏钱。
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恶”或者“坏”来评价这对夫妇,其实,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些人做错了吗?
没有,他们做了一名公民应当做的事,甚至是值得鼓励的事。
只是,在一个“恶”的社会中,遵纪守法都变成了为虎作伥。
作为小人物的那对夫妇,我们很难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他们,只是觉得很无奈,在一个扭曲的社会中,一个守法的行为反而变得邪恶,遭人唾弃。
尤其是尤雷克的右手出了事故后,坚决不给尤雷克做手术,并且向盖世太保告密的固执刻板的年轻医生,和给尤雷克做手术,虽然让尤雷克失去了右臂,至少还活着的年长医生以及种种愿意帮助尤雷克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年轻医生错了吗,似乎没错,他在响应当时的政府的号召,年长医生和那些好心人错了吗,他们似乎错了,忤逆了当时的规定,但是每一个明辨是非的人都会唾弃年轻医生,去赞美帮助过尤雷克的人,并感激他们。
战争,是一场噩梦,它颠倒了是非,让多少人不辨黑白。
战争,让经历过他的人保持一份平静,那样不易,可歌可敬。
尤雷克的逃亡随着战争的结束。
战争结束了,尤雷克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生活的打磨,习惯了否认自己是犹太人,直到寻找犹太遗孤的那个年轻人的出现。
虽然尤雷克排斥,他还是跟年轻人走了,回到了曾经的家乡,想起了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也想起了为了救他而死去的父亲。
种种,种种,往事又上心头,战争结束了,都过去了。
可是,人受到的创伤能就这样过去吗。
有太多的仇恨来自于冤冤相报,有太多的愤怒来自于曾经受过的苦难,经历过战争后,有报复的想法不足为奇,自己的同胞被杀害,所以去仇视造成这场灾难的人也是人之常情,而难能可贵的是尤雷克选择了遗忘。
他忘记战争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失去,选择回到犹太人的国家,上学、读书、工作、娶妻、生子,过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他简单的叙述着,仿佛在战争中的经历就是一场梦,睁开眼,烟消云散。
选择忘记,是一种豁达,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高贵。
战争,太容易成为一把停不下来的屠刀。
这就是战争,它让美好变得可贵,让邪恶变得丑陋,让某些人变得疯狂偏执,也让某些人变得宠辱不惊,原因只有一个,至少,我们得活着。
《流浪的尤莱克》又名《二战男孩逃生记》,之前曾经的央6播出过,此次能够通过“2022德国电影展”的机会在大银幕观摩,确实是件幸事。
影片根据畅销书改编,讲述了1942年的以色列,一个八岁的男孩尤莱克,从华沙的集中营中逃脱,并且千方百计求生的故事。
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的颠沛流离,也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反思战争之恶,与生存之险。
整部影片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尤莱克强烈的求生欲,很难想象,在四处被追捕,又常遇饥荒与严寒的困境中,他能一直生存下来。
观影时会想起童年看的一部动画片《咪咪流浪记》,但尤莱克的生存空间,比当年的咪咪差太远,大约是猫有九条命也能荡然无存的九死一生。
但是,也庆幸这一路,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才能让他一次次绝境逢生。
活下去,就有希望,但一个男孩的活,又是无数的善良与牺牲所成就。
这个时候,人性的价值,俨然已经高于生命的价值。
真心不希望类似的情况,再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的任何角落,这是人为的灾难。
观影后得知,影片中的尤莱克,由一对双胞胎兄弟轮番扮演,确实有些惊呆,观影过程确实无从察觉。
以及,整部影片,也有很优美的音乐和风景,这不是在冲淡苦难,而是更让我们热爱这片,本该和平与恬静的大地。
我看过不少二战题材电影,这部没有卖弄男孩的可怜,主要探讨犹太人可以改信基督教吗?
男孩在德军轰炸中和父亲逃散,一路在波兰乡下流浪,遇到一位好心大姐暂时收留,遇到德军扫荡保护他逃走,送给他十字架项链,环境教会男孩说“赞美耶稣会获取百姓的同情,于是他得到当地质朴人们的照顾,大人们心知肚明他是犹太人,耶稣教导爱人如己,除了几个孩子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
男孩受洗,二战结束,犹太民族希望重建家园,派人找到男孩,一条路是民族团圆,一条路是安于现状。
从头到尾这个爱哭鼻子年纪的男孩 没有流过几次眼泪,表现出坚强,对生命的热爱,唯一两次一次是陪伴他的小狗被游击队打死,一次是没有心理准备的重回到家,睹物思人,生存面前没有眼泪,真人真事总体拍的挺好,略有点不流畅。
如果说苦难是一笔财富,真不希望8岁的小尤莱克获得。
战争是相互的 可是对一个犹太孩子如此穷追不舍地追杀,逼至鬼门关的那些人也真是可恨可恶。
尤莱克逃亡时的勇敢坚强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再大再苦的困难,只要执着向前走 不放弃不畏惧去攻克它。
总会有迎来光明的那一刻。
虽然经历着孤独害怕绝望可他抬头的那一笑是天使的面容。
他可怜却是幸运的。
回忆他和父亲最后生死离别的场景再一次让我落泪:德兵站在桥上,桥洞里的父亲告诉他等他跑出去后 不要回头只朝反方向跑 使劲跑直到跑不动。
父亲紧紧拥抱着尤莱克后,跑出桥洞来引起德兵注意 他们毫不犹豫发现朝他背部射击 一声两声三声 尤莱克一边听着一边撕心裂肺地不回头地跑,反方向的离敌人也是最亲的人越来越远。
他永远离开了父亲 永远为他保命的爱他的父亲。
带着父亲的爱和最后告诫开启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路。
挺好看的 小男孩太惨了 希望世界和平但是他亡命途中为什么要夸大事实过分卖惨说自己的手臂是希特勒砍掉的 这种做法我不是很认同还有他爸爸也比较奇怪 民族主义这么强烈 说什么可以忘了父母也不要忘记自己是犹太人 如果是我 我只会对孩子说 不要忘记我爱你 其他的都不重要最后那个孤儿院的人 普通基督徒群众帮了小男孩这么多 他竟然一把扯掉孩子脖子上的十字架说这是垃圾 看来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之前就见到CCTV6节目预告,今天(2016.12.17)晚上终于看过。
非常感人,男孩自己非常坚强聪明,一次次逃生,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让我们看到了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主旋律的苍白宣传,而是真诚的人类之间的善良和爱。
最后出现的犹太孤儿院的家伙虽然是男孩的犹太同胞,但却十分令人讨厌,反而不如那些淳朴善良的波兰好心人。
他竟然还扯断扔掉了男孩的十字架,说这是“垃圾”,他以犹太人的立场仇视基督徒,和那些以基督教的立场仇视犹太人的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男孩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犹太祖国”,而没有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和那些帮助他爱护他、他也很喜欢的波兰民众生活在一起?
何况他已经皈依天主教了,他本来也是说波兰语的人,波兰是他的故乡,去以色列才是背井离乡。
也许他还是受了犹太孤儿院那个家伙的民族主义煽动,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又比雅利安种族主义高明高尚多少呢?
种族清洗的罪恶恰恰是因为人们糊涂到不承认人类大同的包容融合,而执着于不同种族群体的隔离划分,以致认为种族的对抗是比人类的博爱更重要的事。
在经受了人间浩劫之后,不是更倾心于人与人的包容融合,而是更坚定地标榜民族文化的相异,这也真是浩劫过后的另一种悲哀……
操,看到哭,“你要隐藏你自己的真实身份,但绝对不能忘记你是犹太人”…
少了点刺激,一切来的太简单了,不够感人。
反对战争,我不想它带给世界太多的伤害,让许多孩子变成尤莱克式一样的人物。
据说是双胞胎共同演绎同一主角?真没看出来。一个戴着十字架取波兰名的犹太小孩战争求生路,走得那么艰辛又勇敢,开小差换位思考过两次,一是我自认为自己做不到,二是感叹天朝同龄小孩估计跑步这项就丢命了。细节感人,比如爸爸那段、狗狗那段、手残那段等。
生命的坚韧、顽强与旺盛...
补标,基督教的传教电影
以孩童、二战为题材的战争片并不少见,此片属于中等偏下,基本没有亮点,诚意尚可。
应景看下……通过一个犹太男孩的逃亡经历,侧面描写纳粹的非人道。
尤莱克,一个意志力、信念足够强大的男孩,一个聪明、清醒、真实的男孩。
勉强及格。这种青少年+二战的片子,德国在本世纪拍的真不少,本片和《八月的雾》《裸露在狼群》什么的。这导演是米歇尔·格拉沃格的制片人,调色还是太浓重了,这种人工化过重的痕迹多少影响了观感,用自然的色彩来刻画可能更适合这个曲折的故事。犹太小孤儿在波兰流浪求生,过程中有不少急转的戏剧性,比如和流浪狗林中搭档的野炊生活很快因狗被射杀而中止、让他搭便车的波兰农民转头就把他卖给了纳粹、去纳粹情妇家求职又被纳粹无缘无故放过……这些起伏的叙事加上男孩在好心人家里各种编造自己失去右臂经历的黑色笑话让观影不至于沉闷。但电影也有个明显问题,那些帮助男孩的人——比如游击队妇女的村子都被烧了,付出这些代价是为了信仰还是单纯的善?男孩一路上撒谎、放弃信仰或是勇敢逃亡,都是基于生存本能,这两方面人物的立场是有偏差的
在战争年代,幸福只是短暂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为什么把这小孩刻画的有点厌烦感
#33
表现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苦难的影视作品太多,我看得快麻木了。
当有权力的人丧失了底线,人的待遇和遭遇,跟蝼蚁没什么区别。
好的结局更令人思索。那个男人好有耐心,最后赢得了男孩的放心。
拍的很好,很感人
犹太人的悲苦看多了有些视觉疲劳。二战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另一角度来观察二战。东欧尤其是波兰对于犹太人的仇视,其实并不亚于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罪恶亦是令人发指。此片虽是为为二战中的波兰人洗地,但从中亦可窥见当时波兰人的态度。
宗教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