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一次的冒险已经过去11个年头,转眼间安迪(约翰·莫里斯 John Morris 配音)变成了17岁的阳光男孩。
这年夏天,安迪即将开始大学生活,他必须将自己的房间收拾整齐留给妹妹。
此前,伍迪(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配音)与巴斯光年(蒂姆·艾伦 Tim Allen 配音)等玩具一直期待安迪再和他们玩耍,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被冷落在箱子里很久了。
安迪十分珍惜这些童年的玩伴,于是准备将他们收在阁楼。
谁曾想,妈妈却把玩具们当作废物扔到街道上。
玩具们误解了安迪,于是愤然出走,宁可被捐赠到阳光之家幼儿园。
我是非常喜欢这场戏的。
玩具们不断向熔炉的深渊下陷,巴斯光年终于放弃挣扎,向女牛仔伸出他的手,火光映在他脸上,满是无奈和绝望却还有清晰可见的坚定和勇气。
我的确有被绝望吞噬的感觉,但让我差点落泪的不是对悲剧的恐惧却是玩具们手拉手共同面对死亡的悲壮,原来电影前半段反复出现的那句台词,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我们一起面对,其中的情感在这一瞬间被无限放大并如熔浆一样从荧幕中喷薄而出,完全击溃我的心脏。
让我想起的是斯蒂芬金在《尸体》中以第一人称形容主人公和他朋友的一段话,大意是就算是要落入深渊,他也要与另一个他紧紧相拥。
虽然这场戏以圆满结局收场,但手牵手的瞬间已经成为今年我最喜欢的电影段落之一。
如果说“玩具总动员”系列的第一部讨论的是“我是谁”的问题,第二部讨论的是“我的价值怎样实现”的问题,到了第三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剧中人以及忠实观众的长大,讨论的问题更进一步——“我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
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惊险刺激,一样的令我潸然泪下。
和第二部相似,这一部的开头也采取了比较抓人的处理方法,但回到现实的镜头让人立马心头一沉:美好的童年,玩具们的春天早已过去,留下的是无望中的希望。
其实这种危机在第二部已经出现,但即便是有了11年的铺垫,在看到曾经的担心一一成为现实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忍不住会酸那么一下子。
但不管你认为生活怎样平静无趣,总会生出些变故,在给你希望的同时又带来焦躁不安。
安迪要离家上大学,怎样处置这些玩具就成了重要议题,当玩具们由此阴差阳错踏上冒险旅途时,影片所要讨论的主旨才逐渐展开。
幼儿园,一个让描绘它的词语都变得美好的地方,却出现了该系列动画从未真正意义上存在过的“大BOSS”,令这个似乎是玩具天堂的地方顿时危机四伏。
但仔细想想,如果没有这个BOSS,幼儿园对许多玩具来说依然是噩梦,与其说是这里让玩具们失望,还不如说是玩具们先前将其想象得太好。
而一旦世界的真面目出现在你面前,压迫与恐惧迎面扑来,你的做法是像土豆大叔那样愤怒反抗?
像电话大哥一样沉默容忍?
还是像小丑那样彻底逃避?甚至是像巴斯一样助纣为虐(我知道他不是主动的啦)?
都由你自己决定。
实在是太喜欢胡迪了,这个小牛仔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见多识广的他,毅然决然地回到虎穴推广自己的逃亡计划,事实上早就历经千难万险的他也的确想出了绝妙高招。
但垃圾场是完全未知的世界,正如许多我们从未想到也不可能想过的环境一样,要在这里生存没有计划可言,只有随机应变和沉着勇敢……慢着,凭这些玩具们不还是只能手拉手在一起等死?
大家最终的获救让我想起一部名为《生活多美好》的老电影,故事结尾的峰回路转所依靠的力量和本片一样,不是神力,不是施舍,不是你锻炼了很久的技能,而是你还未被生活揉烂染脏的那颗纯净美好的心。
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最后安迪来到小女孩儿的家,向她介绍玩具,和她一起玩耍的情节安排,分明是告诉我们对大学的生活不要担心,安迪长大后终将成为胡迪,因为他们的心相似得很……多年前看《玩具总动员》,只是觉得想象力丰富,却因没感觉不是很喜欢。
前两天为了迎接这第三部,找出前两张盘重温才发觉被每一部都感动得一塌糊涂,原来看动画片也是需要年龄积累的呀。
我喜欢有些自私和小聪明却又善良、勇敢、机智的胡迪,每当看到他们偷偷跑出去就怀疑自己曾经找不到的那些玩具是否也是因生气而离家出走,每次看完片子都对自己的玩具们倍加爱护;讨厌在玩具们身上体会到的渺小无助感觉,为他们心中时刻存在的那种焦虑而烦恼,觉得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爱自己的人太累,最后,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自己。
“我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是孩子们从片子里看不出的,他们也完全不会想这些东西,但从他们的笑声知道,孩子们依然看得兴高采烈,这实在是影片制作者的本事。
而如果你在影院里,看到这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中间,有个20多岁的女青年哭得内牛满面,左右开弓不停地用两只手擦拭着面颊,别笑话,那就是我。
从4月就开始期待这部电影,由于无尽的大事琐事,一直到了今天才跑去电影院。
笑出声来好几次,最后哭得连隐形眼镜都滑到眼球的另一边去了。
看电影时,真正的感动往往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就好比我们没有谈过感情时看不懂爱情片。
而我们不可能没有童年,所以当我面对这些画面,还是和十多年前一样的歌曲,一样的人物,即使画面变成了立体的,即使现在的科技发达到过去的我都不敢想象能把一个动画人物渲染得那么真,而这些画面到了我眼中,还是转化为许多酸甜一下子从我的眼眶和鼻子喷薄而出。
我想很多80后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我第一次看玩具总动员是小学一二年级时候的事儿,由妈妈带领着去楼下的小电影院看的。
那时候像这样的三维电影还很少,我们都觉得是去图个新鲜看的。
谁知掐指一算,居然已经过了十多年了,而当看到过去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college boy,我鼻子就突然酸了,变成大人的,把玩具锁在箱子里不常问津的,其实也是在座的我。
电影开始的时候,胡迪和他的朋友们想尽办法搞得诡计,只是为了吸引andy来看他们一眼。
而andy却说,他们只是过时的玩具了。
我看着玩具们的眼神觉得很辛酸,同时想到,我也有那么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我的娃娃。
想着过去我是怎样期盼着期中考和期末考结束后,或者逢年过节的,妈妈能给我买一个新娃娃。
每每走进百货公司就往玩具专柜跑的日子,我很珍惜每一个娃娃,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快速地拆开包装。
我给他们每一个都取了名字,想像他们是高中生,家庭主妇,富家千金,公主。。
然后和小伙伴儿一起玩扮家家游戏。
为他们做衣服,甚至用真的洗发露给他们洗头。
而然现在,他们在那个箱子里不见天日已经有多少年了呢。
家里什么都变了,我长大了,父母老了,旧东西被放进收纳箱,收纳箱被放进了储藏室。
我生活中能够吸引我的玩具已经不再是金发碧眼,身姿婀娜的洋娃娃了,大家在追求着新的事物,大家都懂了,成人的世界里,金钱,权利,或者爱情,才是真正的轴心。
我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还珠格格或者动画,渐渐变成了青春期的烦恼,随即又成了人生的彷徨。
但是今天我看着箱子里的那些玩具,我突然想把那些复杂的东西都暂且扔在一边。
我想和andy一样坐在草地上,重新回到一个孩子的心态,再玩儿一次扮家家,虽然我也许已经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但是我多么渴望再摸摸那些曾我抱在怀里才能入眠的玩具。
我回到家里后第一件事儿就是翻出了那个箱子。
箱子里的娃娃的毛已经开始泛黄,娃娃的皮肤也蜡黄发黑。
有果然胳膊上还留着我的牙印子,居然就成了一个烙印。
我想到电影里的情节,胡迪坚定的说因为我们是他的玩具。
那我的玩具们是否也会那么真诚地爱着我这个主人呢?
他们很伟大,陪伴着我直到我长大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而我们,这些主人们,我们的爱是那么有限,又是那么的变化自如。
也许我们小时候都有那么一件渴望已久的橱窗里的玩具,你有动力好好学习,只为能把他收入囊中。
然后你百般宠爱他,就像andy爱胡迪和巴斯光年一样形影不离。
甚至不许任何人碰他。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大,你又碰到什么新的事物,比玩具更好玩,更值得你去爱,而你忘记了你曾经的义无反顾,最终我们踩在玩具箱上爬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电影结束的时候andy开着车子离开,对着那堆玩具,说了声,谢谢。
车子消失在路上。
我也想对着我的箱子里玩具们说一句,你们还好吗?
谢谢你们。
如果不是你们,我又哪来这样的感动呢。
(1.标题是我正好听到这歌随手写的..2.如果你智商不像我这么低其实剧不剧透无所谓..<---五五阿姨这是巧合-。
-)走出放映厅的时候我嘴里碎碎叨叨地骂着不放完字幕就掐掉的死电影院,右手拿着3D眼镜,左手捏着一把潮乎乎的纸巾。
当我中午搭上从学校进市区的地铁临时决定还是趁早去把TS3看掉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今天不幸地换了背包。
于是这是我能对一部电影做到的最大的尊重与期待了──我在万宁和屈臣氏里找了半天买了两小包纸。
始终都让我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在那么多时候,事实上在除了良心爆棚的那些人生巅峰之外,我都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不由自主地保持着那种让人恨得牙痒的距离;可是在每一个有皮克斯的夏天,每一次,不管我做好了多么强大的心理准备(比如说“这个肯定很感人啊你不要丢人啊”或者“每回都哭你有完没完啊”),它从来都没有失手过,我总是会被感动成一种软体动物之类的东西,可以被碾成电影想让我变成的任何模样,精神恍惚若干天,沉浸在一种世外的幻觉里,我可以上天入地、奋不顾身,我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超级英雄。
前几天写电影课期末论文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看电影的时候对号入座这件事是没什么好丢人的──原来还有一大堆人靠“精神分析”这种东西吃饭啊。
而皮克斯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就是每隔一两年,用几只动物或者怪物告诉我,世界上是真的有爱这种东西存在,它总是让你伤心透顶,也让你变得勇敢而坚定。
当我想到教会我那些大道理的是两条小鱼、一只老鼠、两个机器人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身为一个成年人我已经觉得告诉人家“其实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简·爱哦”是一件很拿不出手的事了,可是那至少还是个人是吧。
我不跑题了。
其实片头还是蛮雷人的,可是我居然在片头结束之后,画面切入录像模式的五秒之内瞬间泪流满面。
我对TS其实也说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我都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看完了TS 1(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记起好像当时的那张从学校门口音像店(三辰影库)借来的盘最后一点读不出来),我只知道那时候读小学的我在爸妈面前坚强地忍住了眼泪。
可是这对一个小孩的成长阴影实在是太大了:她居然在20岁的时候,因为这样一部动画片的续集哭到腿软。
在看过Up和驯龙之后,我已经相信这个世界上讲故事的动画片已经绝迹了。
所以我居然会想Pixar是能恶心到大毛毛熊变回了好人去救他们; 以及我居然会有那么一瞬间认为大结局是他们手牵手掉进熔炉(化成了一颗爱心之类的……参见《小锡兵》)。
看完片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找出来TS2里Sarah Mclachlan唱的那首When She Loved Me听,然后我被硬拽回了电影里:Jessie说,那些就像是Emily曾经对她做过的一样,拥抱她,然后抛弃她。
我不想承认 “lonely and forgotten”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可是事实是每当我精神崩溃的时候,都会想起来列侬的一首歌,Nobody Loves You When You’re Down and Out.于是事情的重心就这样被转移了:我这么奥特曼是次要的,没有人爱我了这可怎么办。
这是一种怎样矫情的情绪啊可是它始终占据着我最深层的恐慌,我仿佛是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搞砸那么一件事,惹毛那些在给我最后一次机会的人,他们再也不要我了,那我费这么大劲做的事情都是在给谁看,你们都不在意了别人再怎么在乎又有什么用。
我也不是说我一辈子都是在用来讨好那些我爱的人,而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分量,为了你爱我,为了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出现在那里,为了我伤心的时候你肯听。
我可以在阁楼上虽然我更愿意在你的书包里,这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比这件事情更重要。
所以前几个月,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在和我希望的那样背道而驰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永远也不会丢下我不管的人是我的家人,于是我翘了课飞回家陪妈妈做饭,像一个疯子。
现在想来,其实大粉熊是坏人我早就该看出来。
当他说“如果你没有主人,就不再会被抛弃”之类的那句话时我就伤心得要死(这句是他说的吧?),像是被戳到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像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穿着那件让人讨厌的可以防弹的哲学:如果我不开口就不会丢人,如果我不承诺就不会犯错。
可是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想变成一个自私的混蛋虽然有时候我觉得那简直太酷了,尤其当它的拥有者是摇滚明星之类的东西时。
后来我也有点想明白了为什么看到那个小女孩(原谅我吧我记不住名字)自嗨会那么感动。
不是因为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小时候才没这么傻,而是因为,当我长到20岁这么大的时候,我依然会沉浸在一个用铅笔画出来的角色的生命里,当那个要去上大学的男孩把我送上阁楼我就哭──当他要带我去学校我还是哭,他说我是最勇敢的牛仔我哭昏过去。
我比那个小女孩还要入戏,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多么窝囊的结论。
可是我得要承认,在看到有那么多人对这样的情节无动于衷的时候,我是有那么点该死的优越感,我知道在心里存着这类温情的那间房子暂时还不会对我关上门;而世界上有那么些大男人,他们是懂得的,他们用纸笔和电脑孜孜不倦地编着这种小孩子与毛毛熊的故事(他们甚至给巴斯光年配上BNL的电池!
);而当你知道也不是每个人都非得长到再也不被这种故事打动那么大才能活下去,那么世界其实也不是那么坏,如果Pixar收我去扫地我能有更深的体会。
看电影的时候坐我左边的是一对年轻人,结束的时候我坐着看字幕抹眼泪,他们爆笑了整场之后站起来往外走,我听见男的说“我小时候还有一套这个玩具呢”,女的惊讶地说“啊,你还有一套这个玩具??
”所以我后来觉得他们可能只是普通朋友……不然你们平常都聊了些什么啊。
而最后我想说,去年夏天陪我看Up的那位同学,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好。
15年,弹指一挥间,在皮克斯这部充满诚意的续集之作里,我们又发现了许多惊喜,许多感动。
开头的录像播放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前两部的玩具故事,原来童年的时光是这样地美妙。
草莓熊的悲伤往事,从一开始的阳光明媚、温馨灿烂瞬间转到雷电交加、风雨冰凉,再加上小提琴曲的泣血伴奏,真的是让人黯然泪下。
当大伙即将被熔炉中的熊熊烈焰吞没时,那种手拉着手微笑着等待死神来临时的不离不弃的生死相依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地一塌胡涂。
最后当安迪与玩具们深情告别时,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生命中曾经美好的那些时刻,有些事,有些物,曾经美好,曾经留恋,无可替代,却不得不挥泪告别。
这真的是我们的故事。
Toy Story 在2010年的夏天走到了终点,1995-2010,对于我们,再也没有比这15年更让人难以忘怀的光阴了。
伍迪和巴斯光年又带领着穿梭在十五年里的熟悉的玩具朋友们再一次冒险,像前两次一样。
但却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冒险,给我们的最后一次冒险,终于在 Andy把玩具送给了小女孩Bonnie,然后开着汽车离开他们去上大学,伍迪和伙伴们看着安迪的车越走越远,我们发现终于还是无法面对他们的分离。
冒险一如既往的惊险,被意外送到托儿所的Andy的玩具以为自己被主人遗弃,他们见到的Sunnyside看起来如此幸福般地展开在眼前。
可是当他们发现这是个外表华丽,其实却是如囚笼般的玩具监狱,他们又在一起回到Andy身边。
当他们最后还是被运到垃圾焚烧场时,当他们觉得自己就要掉入那个满是烈焰的熔炉时,他们忽然间的把手拉在一起,淡然地接受着属于玩具们的命运。
来自pizza planet的三眼兄弟把大家都救了,这是个我们都要的结局,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应该有的结局,因为我们总是抱着希望。
最后的最后,Andy要把自己的玩具们都留给Bonnie,他知道他已经无法向童年时那样与伍迪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悲伤与秘密,他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属于他和他的玩具们的房间。
时间是让人不知不觉便开始留恋的,沉默的……Andy长高了,长成了十七岁的小伙子,就要到大学里在这个世界上展开自己新的生活。
Andy在把他的玩具一只一只从箱子里拿出来,就像当初第一次拥有他们的时候那样兴奋地向Bonnie介绍他们,也是最后的一次。
只有伍迪他们没有变,巴斯光年,杰西,土豆人夫妇,弹簧狗,大恐龙,猪排博士,三眼兄弟……他们都没有变,他们一直,永远都是属于Andy的玩具。
本想把伍迪带到大学的Andy还是没把他带走,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带不走他们了。
我们呢?
我们也从小学时候和伙伴或者由爸爸妈妈带着到电影院看Toy Story,到现在,电影院座位旁边已经不再是那时候的人,又或许只是一个人默默地看完,眼睛里留着不肯掉下来的青春。
只有我们自己最知道,最清楚,这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伍迪没有变,是我们变了。
于是,这是时候跟他们说再见了。
Andy从车里看到Bonnie与这些从他孩童时代一直陪着他到现在的伙伴们,说:Thanks, guys。
伍迪望着远去的汽车说:so long,partner.这一路真的好长,我的伙伴。
End
《玩具总动员》三部曲跨度达到了15年之久。
其第一部于1995年上映,作为首部长篇CG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二部曾险些仅仅面向电视市场,但在Pixar的坚持下终于搬上了大屏幕,并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续作好评甚于首作的电影之一。
随后11年中,Pixar在和迪斯尼分分合合的变故中不断壮大,陆续推出的几部CG电影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评价。
今天,他们终于为这个漫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玩具总动员3》堪称神作,皮克斯真的做到了。
本作在延续前两部作品风格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新角色(大多为反派角色,因为之前的反派全被演说家Woody归正了),拥有更宏大的场景、更搞笑的桥段、更令人震撼的剧情。
在众多令人难忘的电影三部曲中,除了《魔戒》系列外,最成功的恐怕就要数《玩具总动员》了。
而且这次,中国大陆享受到了额外的“福利”(不是ACFun上的那种),该片在中国的公映时间是最早的,比北美提前了2天。
===================================================绝非儿童片那般消遣中国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所谓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而皮克斯常年挥之不去的“总动员”的“低龄”帽子事实上阻碍了更广大年龄段观众对他们作品的了解。
皮克斯一直认为,动画片不仅仅是给小孩看的,不同年龄的人会从电影中看出不一样的感觉。
或许在他们早期作品中,所谓幼稚的成分居多,但是自从《海底总动员》开始,情况有了大幅的改变,而近些年的《Wall·E》和《飞屋环游记》,更是将动画片的包容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这次的《玩具总动员3》,孩子们自然可以从影片中找到欢乐,也能为最后玩具们的九死一生感到刺激。
而对于从1995年到2010年同Andy一起长大的人们来说,更多的恐怕是回忆中的童年,记忆深处曾经属于自己的玩具,和当时用玩具们编造的各种神奇故事。
或许你能看到弱小的玩具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宿命时表现出的无畏的团结;或许你能看到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一个邪恶的人需要遭受怎样的心理打击;或许你还能从中看到可怕的独裁政权是如何从统治集团内部瓦解的……总之,《玩具总动员3》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我们不应从它的表现形式上来武断地推测内容的受众。
=====================================================神来之笔(本章有关键剧透)影片的最后20分钟真可谓是神来之笔,将整部电影升华到了前两部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玩具们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后终于回到了Andy家中,本来Woody会跟着Andy去上大学,而其他玩具将被束之阁楼,就此尘封。
影片到这里结束,也算是完满了,或许导演还可以加上俗套的黑屏,字幕“十年以后……”,然后镜头切换到Andy的孩子在玩他当年的玩具……但是这样何来神作?
所以Woody给Andy留了一张纸条,引导他把这些玩具送给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Bonnie,之前Woody在她家留宿一晚,知道她也是个喜爱玩具,会善待玩具的孩子。
而Woody偷偷地从上大学的行李中跑出来和其他玩具一起,最后Andy决定将Woody也送给Bonnie。
于是我们看到的画面是,Andy向Bonnie一一介绍这些玩具,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他把牛仔Woody架在脖子上飞奔,他让Buzz Lightyear在空中翱翔,他把的Potato Head夫妇温馨地放在一起,他将三个Aliens一字排开……有人说,光凭这最后的20分钟,就足以让这部影片不朽。
或许这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这样完美的结局,让许多观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皮克斯就是这样,让你在前一分钟笑,在后一分钟哭。
=====================================================花絮尤记得在《玩具总动员2》中,大魔头Zurg和Buzz在电梯上恶搞《星球大战》的对话,本作中笑点依旧很多,让我们来略数一二。
西班牙舞者操作方法:打开巴斯光年的后盖,用尖锐的物品按住Reset按钮至少5秒以上,你就会得到一个会说西班牙语并且有着非凡舞蹈能力的巴斯光年。
百变 Potato Head作为本作的最佳配角,Mr. Potato Head(中文貌似叫做土豆先生)在电影中拆装零件无数次,同时整过三次容。
You would not believe what I've been through tonight!口头禅三部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口头禅是“To Infinity and Beyond!”(飞向宇宙,浩瀚无限!
)。
不过本作中又加了一句(其实这一句前作中已经出现过了):“You have saved our lives. We are eternally grateful!”,来自三个外星小玩偶和Potato Head夫妇。
打酱油的龙猫Bonnie家中有许多新玩具,其中之一是……嗯?
龙猫?
宫崎骏内牛满面啊……eBay = 淘宝?
在影片的开头,Andy的妈妈问他怎么处理这些玩具,其中有一句台词(记不得原文了)是说,把它们放到eBay上看看能卖多少钱。
结果官方版的中文字幕居然把eBay翻译成了“淘宝”……抓墙(这也太不敬业了,要不然就是淘宝给了钱了)……
Solo lau/文皮克斯的电影是一个个神奇的梦境,让蚂蚁做发明家,怪兽开公司,小丑鱼玩越狱,老鼠当厨师,这些创意本身就像极了孩子们天真美丽的想象世界,充满了童趣。
而且他们的电影也是专门拍给有梦的人看的,以孩子的澄澈心灵去讲述成人世界的童话,观众无论年龄几何,都会理解电影传达的平等、自由、博爱等普世价值。
电影《玩具总动员》系列是皮克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前后三部跨度达15年,不仅开启了三围动画先河,也展示了3D立体电影技术的神奇,更有一代人伴随着警长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可爱故事成长起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玩具总动员3》绝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续集那么简单,它是电影技术发展的见证,更是一代人梦归何处的解答篇。
毕竟主人安迪已长大成人,前两部中提到的玩具们最终归宿问题被摆在了眼前。
被人格化了的玩具们最恐惧的事情是被替代或者被丢弃,其实新人换旧人的悲哀和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毫无意义地活着,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恐惧。
同时玩具也是童真的代言词,当主人丢掉玩具的时候,也正是他长大成人的标志。
电影《玩具总动员3》中的玩具们所面临的命运和抉择,对于观众来讲,可谓是意味深长。
显而易见,皮克斯用《玩具总动员3》给了影迷们一个最理想化的答案。
被“丢弃”的玩具们在幼儿园里见到了一群遭遇同样不幸的同行,看到他们的悲惨处境,从而对最终归宿问题产生了新的质疑和思考。
特别是牛仔胡迪,这一角色从第一集开始就是电影里最天真的存在。
在本片中他一直设法让玩具们回家,回到主人安迪身边,当然最后他也承载了全片的主要情绪力量和思考。
不经历死的边缘,不明白生的真谛。
当玩具们面临被融化的危险时,他们手牵手的温馨场面着实令人感动。
同时这场惊险的冒险,也让胡迪明白了自己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个玩具,无论是多么受主人喜爱也必须接受主人会慢慢长大的现实,被放在阁楼或者带到学校都不是最好的归宿。
因为玩具是孩子造梦的道具,作用不是怀旧,而是与充满天真幻想的孩子一起编织最精彩的梦境。
安迪最后尊重玩具的意愿,将陪伴自己成长的伙计们送给了可爱的小女孩,玩了最后一次玩具后依依不舍得走上了未来之路。
这段伤感的离别是一场成人仪式,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成人之后的安迪,心中依然保留着可贵的童真,更象征着一种美好梦想的传递。
其实胡迪、巴斯光年这些神奇的玩具,又何尝不是皮克斯自身的最好写照。
他们为观众制作出如梦般美丽的动画,并用这些精彩的作品去抚慰孩子的童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爱心;而对于成人来讲,则是唤醒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童真,使大家都放下戒备和面具,尽情沉浸在愉悦的时光中。
无论你是纯真的孩子,还是如安迪一样已经告别童年,都可以感受到皮克斯的动人魅力,当然前提是心中还存有童真。
就如同周星驰的《功夫》一样,有人看到了一部功夫片,而有的人却看到了一个孩子的英雄梦。
借用巴斯光年的那句台词,飞向童真,美梦无限。
相信无论是周星驰还是皮克斯,没有童真的家伙,也不会编织出如此暖人的好梦。
如果让我对我所看过的所有动画片的创意进行一个排名的话,《玩具总动员》绝对可以进入前三位。
赋予身边每一个玩具以生命,这是一个从诞生伊始就注定会成功的创意。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把其他动画片都看成是一场玩具们的表演,而我们只是在欣赏这些玩具之间的戏剧冲突的话,那么《玩具总动员》的创意则显然让我们的欣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除了欣赏玩具们本身的追跑打闹、嬉笑怒骂、悲欢离合以外,我们还关注到玩具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深层次互动的感觉非常奇妙。
比如看《驯龙高手》,我们实际就是在看一个叫“夜煞”的龙形玩具和一个叫“小嗝嗝”的人形玩具的表演。
虽然“小嗝嗝”是影片的主人公,但他只充当了一个人形玩具的作用,因为他只和“夜煞”龙等影片内部的人物发生了关系,他没有和身为观众的我们发生关联;但《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主人安迪就不一样了,他绝不像“小嗝嗝”那样只是个玩具,世界上没有叫做安迪的玩具,只有叫做安迪的你和我,在看《玩具总动员》的时候,观众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射到安迪身上的。
《玩具总动员》中那些真正的玩具们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生活在人类的世界里。
他们在自己世界里的表演(譬如影片开头的那段警匪追逐情节),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动画片一样,而当他们和人类发生关系的时候,这部影片就完成了对其他动画片的超越。
Experience is not reliable, at least not for movies. When viewers are disappointed time after time by wretched sequels to a fine work,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Toy Story 3 would touch on something so deep that you might be caught in a dilemma?Toy Story 3 is probably the last outing for Woody and Buzz on the big screen. So the ambivalence here derives from our unwillingness to bid farewell to the lovely toys that come alive when you turn about, and also from us knowing that it should end this way.It's been more than a decade since the last film, and something is destined to happen: 17-year-old Andy is about to attend college, leaving the future of his toy-box gang uncertain. However, as Andy decides to put his loyal toy friends into the attic, his mother accidentally dumps them as rubbish and by accident the creatures are sent to a kindergarten, where they meet a pink, strawberry-scented bear called Lots-o'-Huggin'.No sooner have they arrived at this "new home" that they realize the place is a virtual prison, controlled by the relentless bear. At this point you would be forgiven for thinking that an animated version of Prison Break is about to begin.A Pixar movie often has sufficient magic to fix itself in kids' minds, at the same time touching the innocent part in the hearts of grown-ups.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for an adult viewer watching Toy Story 3 is to say goodbye to your childhood in an informal yet memorable way. The finale of this trilogy even works better on adults than children, as a good number of them may sniffle while the kids may look up and murmur to themselves "Blimey! Grown-ups are so weird!" The genius of the Toy Story movies is that they are rooted in a kid's fantasy, but they connect with mature minds more tightly, as adults often feel regret about the loss of their childhood and often hope to get it back. It is like fanning the breeze to ramble on about the amazing technology of Pixar. But facilitated by some great techniques, Toy Story 3 helps us fantasize the past and come closer to that pure and joyful stage of life - childhood, just for a short while.Goodbye, toys! And thank you, Pixar!
连玩具们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真没觉得他怎么好看,好幼稚,另外3D效果没看出啥区别,80好冤枉啊~
催泪
1.这一次着实为玩具们的命运揪心了一把。2.结尾的大哥哥与小妹妹一起在草坪上玩玩具,令每个如今的大孩子怀念起小时候,温馨感人。3.长大的小孩与不变的玩具永远是一个不可消除的矛盾。
烂。
何止是玩具,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太多东西,当有一天,我们想回忆的时候,那点点滴滴,愈来愈远,愈来愈淡,却无从忆起。这是一种让你感伤却又无处可逃无法回避的痛
@百老汇影院。好笑又好哭的片子越来越少了,还好还有皮克斯
最爱西班牙语那一段
皮克斯还是一直再出经典啊。情节高潮迭起、玩具设定合乎各自身份到巧妙~面对火场,英雄般就义的昂然。最后20min,打动人心,让人真心觉得,玩具们真的是有自己的情感的,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一切都已成往事。尤其是看着当年的小孩andy如今长大上了大学,好像长大的自己。如童话般美好,献给成人的回忆。
我厌恶好莱坞
好看?
结尾的煽情很见水准,但现实中哪里还找得到Andy这样单纯童真的17岁少年呢?!
goodbye,toys!~
6.23 电博 室友和KR。看得泪流满面。
大飙泪……
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无聊。。
不太喜欢这个系列的动画,太低龄化作为完结篇来说,很有诚意,很动人。没在影院看过3d的确不太好评价
一般吧,不算难看,也不算好看....可是永远都记得和七一起第一次看电影,还有那个发生的啥啥事情...想你了
这部多少有点离谱,都到垃圾焚烧炉了居然还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