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阿密的一夜
One Night in Miami...
导演:雷吉娜·金
主演:金斯利·本-阿迪尔,阿尔迪斯·霍吉,小莱斯利·奥多姆,Eli Goree,兰斯·莱迪克,Christian Magby,妮基·罗宾逊,Joaquina Kalukango,迈克尔·因佩里奥利,小拉里·吉拉德,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演员雷吉娜·金将执导电影《迈阿密的一夜》( One Night in Miami),改编自肯普·鲍尔斯处女剧作的舞台剧。现在肯普·鲍尔斯已经将原本的舞台剧剧本改写成了电影剧本。 故事发生在1964年2月25日的夜晚,年轻的卡修斯·克莱击败了桑尼·利斯顿成为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却因种族隔离法..详细 >
无论是表层的人潮汹涌还是内部的暗流涌动,如今的种族问题只有更复杂。各位扪心自问,为了同样的目标,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永远团结起来。
5-6|不好。还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是戏剧改编的改编电影,而且很多场景的跳跃都很刻意,像是在告诉观众,我有在做跨媒介改编哦。剧情上做的一些补充倒是不错的。
60年代美国民权/黑人运动高峰 喜欢这种思辨类形式 btw X那种布道殉道模式挺吓人的 阿里皈依的穆斯林教对女性可不太友好
新人导演来说很棒的处女作
鲁迅曾说(不知道真的假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同样的,拍这种冲奥片即使再多,即使拿到再多奖,也救不了美国(黑)人
不好看,不好意思欣赏不来
四段不同的黑人人生、价值观冲突和选择,几乎勾连起黑人运动的全部历史、现在和未来,「殊途同归」只是一种口号式的表象,关键问题依旧是个体和整体的「党同伐异」的选择权,在激进派看来,黑人所有的附加价值都最终被自我身份所局限,但是经济权,乃至于可笑的「肤色」则更加是黑人群体内部超越「种族」而被另一种局限和分裂的「超个人选择」问题,因此这个世界(人类)最终还是用(经济概念)的阶级斗争来划分。
虽然依然不是非常成功的影像改编,起码从剧本文本水准上比《蓝调天后》好多了。
匠气十足,四主角排队出场议题123排队退场,胜在人设不错,这种片能拍到看得下去就合格了
雷吉娜·金首执导筒的作品,看得出来在很多地方她为了避免犯错就采取了保守的姿势,于是影片就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平价感。况且又是脱胎于舞台剧的蓝本,导致电影,或者是金对影片的设置发生在了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那这不还是换了个场景的舞台剧么?但相较于同年的另一部关于黑人平权问题的舞台电影《蓝调天后》本片在文本上的功力那倒是高出不少,这也就是为什么本片能够获得比它评价要好的原因,密集又不失内涵的台词,为这一晚上四人的形象塑造和时代补充做了很好的注解。只是对于此种电影,我是真的很难有好感,所以......片尾曲倒是很不错!
如果regina king在同一年获得艾美奖和奥斯卡奖,那就太酷了。
相比之下 同样的空间戏 同样以辩证态度的方式做黑人与黑人的对话已经比同时期的蓝调天后好了不少了 但大段的对话和一些看似重要的戏份都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 仍旧是黑人导演的创作所需
拳王阿里很像, 劇中Sam Cooke的名曲居然是該演員真唱的。四名人只有Jim Brown還健在。這電影讓不了解美國民權運動的中國人看,確實很多人看不懂吧⋯⋯
感觉这样的脚本还是更适合拍成舞台剧,不适合电影这样的载体。首先无法假设所有观众对背景有了解,在小旅馆大段大段四人对话台词,显然不符合观影体验,后面无奈快进⏩完了。
片子的舞台剧风格还是很强烈 台词和角色的立场坚定逻辑通畅 属于严肃型的作品 但近几年的种族歧视电影总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社会问题只靠讨论或是口号太苍白了点 实际可以做的事情又捉襟见肘 作为有些教育说教意味给一些不明真相的傻瓜群众还是有实质意义的
尽管室内小空间调度想方设法要做到极致了,但还是不行,舞台感太强,镜头配合节奏没有层次感,比较失败。
More inclined to say that the film did its best than it was good,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to the spontaneous dramatic tension of Ma Rainey's Black Bottom.
顶尖的演员总在安心专研表演,不那么优秀的演员纷纷执起导筒。
Dana Moore连续两堂课推荐,因为热身用的是其ost。看之前就知道Malcom X和拳王阿里的一些事迹,但不知道另外两位名人和他们四位之间的交情。电影真的是讲述”那一夜”的交谈,选在去年George Floyd的被杀事件发酵后上映,影片中对Malcom X的宣传更加切合当下诉求。这也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正面塑造Malcom X的影片。Malcom X这么刚这么暴力不合作,在以往各种纪录中一直被忽略,今天被重提,其实却也煽动不了什么了。Times they are changing. 现早已不是60年代的天了。btw: bob dylan 那段插曲用的挺妙。
原剧作真的厉害:来自不同领域却都声名赫立的四个黑人icon在Miami的一夜聚会,由此发散填充,通过四个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间的激烈碰撞,对民权运动的根源与形式进行思辨。不过Regina King此次的电影化个人觉得不够成功。舞台空间感和戏剧对话形式痕迹明显,节奏和剪辑也有问题,除了高潮冲突的两场戏,期间的戏剧张力和人物关系张力都缺失。毕竟只是演员转导演的处女作,这个改变难度有些超负荷。真的遗憾这个好的题材和剧本,很想看Barry Jenkins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