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爱电影🎬最爱的两个片段:1. Olive坐在Dr. Marston 身上,Elizabeth 吻着Olive,然后场景拉成剪影。
三个人的身体在幕布下黑白交织,是情欲又是冷静。
2. Elizabeth在Olive测谎结果是Olive爱她的时候故作淡然的回应:I am flattered. 饱受羞辱的Olive含泪冲出房间。
Dr. Marston,这个承认be in love with Olive的男主都还没有动,Elizabeth 喊着Olive的名字就已经追了上去。
最心痛的片段:Dr. Marston’s和Olive以及她的未婚夫Brant 玩类似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
Olive说Elizabeth想要的是 “unconventional life” . 然后轮到Olive,问她想要什么,一阵暗流涌动过后,Brant替Olive回答说: She wants your approval. 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懂。
首先,我承认“婚姻”这个概念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源不足而催生出的概念。
因为首先,动物的本能除了吃饱喝足那就是繁衍并培育后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你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打猎摘果子回来养娃,就是为了自己的祖传dna能够继续传下去,但如果这个娃并不是自己的怎么办,如果这个娃是抱着他的那个female在跟你运动的前一天先找了老王,而你的小蝌蚪速度不足以在延迟了一天之后超车追过老王的小蝌蚪,那你也就是拼命在帮老王养娃,而你自己优秀的DNA也就并没有传下去。
所以要怎么确保这个娃就是你的娃呢?
既然确定不了小蝌蚪的速度和活力,那就只能确定赛道了。
于是,“婚姻”就诞生了,将这位female与你绑定,不允许和别人运动,自然她生的娃就必然是你的娃。
当然,这些都是本能,那时候的人类并没有什么超前的先进的思想,单纯就是为了自己的子子孙孙无穷尽。
所以说,在文明产生之前,可能“婚姻”并没有所谓的明确的形式,但是概念已经产生了。
就这样婚姻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
也许再过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全人类都人均jack ma了,那个时候可能“婚姻”这个词也就只存在于历史书里了。
而且相信那个时候,也已经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了,而分配制度也就变成了“按需分配”,不是需要你苦哈哈当社畜的“按劳分配”了。
这个时候又要提到另一点,欲望。
往回倒个几千年再回到最初的起点,为什么你养的娃有可能不是你自己的娃呢?
因为造娃的过程当中充满了快感,可能是老王,也可能是那位female。
他/她想要体验这种快感,他们的这个想法,也就是——性欲。
俗话说,酒足饭饱思淫欲嘛。
但是,就像我刚刚说的,现在仍然处于生产力低下资源不足的阶段,而“一夫一妻”制也早就刻在全世界大部分人类的骨头里了,所以跳脱与此的观念和想法,至少短时间内,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更别说是上个世纪40年代了。
而这段时期,人类的进步是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的,注意这里并不是指完全禁欲,毕竟现如今人类大多数的成果和发明,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欲望。
但是,要克制。
很简单,人人都有惰性,至少大多数都是,那么如果一个人上班的时候日常摸鱼,他还能够为公司为社会创造价值吗?
所以,为了避免“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种极端情况的悲剧,人类必须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我们的马斯顿教授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在所有的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你的欲望允许得到释放,但是,在现如今人类的阶段,马斯顿教授的行为是不会被鼓励的。
包括最后马斯顿夫妻俩向Olive下跪,Elizabeth向Olive的告白,也可以理解为,在马斯顿夫妻俩与Olive共享3人世界的欢愉后,他们的性快感的阈值也就被提高了,而普通的,稀松平常的2人世界已经不足以满足Elizabeth。
这也就是为什么Elizabeth会觉得,没有Olive,她,或者说夫妻两人,都无法生活下去。
“She is beautiful, guileless, pure of heart. And you are brilliant, ferocious, hilarious...and a grade-A bitch.”“Together, you are the perfect woman.”“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 to love two people at thesame time?”“What we want can never happen.”“Why not?”“Because the world won't let it.”“The world can't stop us.”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 一只开山怪 (或搜索 herringcat) -《马斯顿博士与神奇女侠》于去年十月在美国首映,票房成绩仅为190万美金,但iMDb7.1和烂番茄87%的新鲜度也算是给了片子一个不算太差的成绩。
电影大规模公映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其实三人行加上神奇女侠创作的噱头还是足够吸引人的,男主又是卢克·伊万斯(我觉得真人版美女与野兽里,他的还原度是最高的),还有《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几乎没什么大动静的丽贝卡·豪尔。
但最终一直没去看。
国内的资源也出了有一个半月了,上周刚看完,于是自己跑去补了一下真实历史,发现电影剧本和真实历史还是差了很多,所以这就作为本周故事吧。
电影的开篇就是马斯顿教授和妻子霍洛维来到Tufts University任教的场景。
那我们先补充一点背景,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出生于1893年,是莫尔顿家族的唯一继承人。
他的第一任,最后一任,但不是唯一一任妻子,萨迪·伊丽莎白·霍洛维,和马斯顿同年出生,两人在克利夫顿戴尔就读于同一所重点中学。
1911年,从中学毕业后,马斯顿去了哈佛,霍洛维则去了全美第一所女子学院曼荷莲。
两人都于1915年毕业,同年9月,霍洛维和马斯顿结婚。
婚后,马斯顿继续在哈佛大学念法学,由于当时哈佛不肯接受女学生,同样对法学抱有热情的霍洛维最终去了波士顿大学(这也是影片开端霍洛维一段台词揭示出当时女权仍未受重视的背景)。
1918年,马斯顿取得哈佛大学的法学士学位,并前往华盛顿的美国大学任教,但很快因为一场官司诉讼丢了工作。
1925年,马斯顿成为Tufts University的教授,在学校,他遇见了当时念大三的奥利弗·拜恩,后来成为了他的实验助手,和妻子之一。
电影开头非常强势,通过霍洛维和马斯顿的对话很快就让两个人,理智与情感并存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并很快将主题引到马斯顿当时的研究项目——基于“监狱中不可避免的同性性关系”衍生出的情感理论。
马斯顿将四种主要情感归纳为:控制(Dominance)、服从(Inducement)、刺激(Submission)和归顺(Compliance)。
正是在这个心理学课上,奥利弗·拜恩与马斯顿建立了联系,并成为马斯顿这个实验的助手。
她带马斯顿采访了阿尔法·奥密克戎·派联谊会(影片中称之为“婴儿派对”),在入会仪式上,新成员被要求打扮成婴儿,蒙上眼睛,绑住双手,并被带入黑暗的房间完成任务,而高年级的会员则会时不时的用击球长板打没有完成任务的人,作为惩罚。
然而,电影为侧重描写霍洛维、马斯顿与奥利弗·拜恩的微妙关系,将当时在纽约心理学期刊《儿童研究:父母教育期刊》担任总编辑的霍洛维幻影移形到了Tufts University的教室,并使她见证了奥利弗与马斯顿情感萌发的过程。
事实上,1926年,在奥利弗的毕业仪式上,霍洛维才第一次真正被介绍给了奥利弗。
毕业照中,马斯顿夫妇站在奥利弗的身旁,另一边则是奥利弗的母亲。
奥利弗·拜恩的母亲是埃塞尔·桑格,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玛格丽塔·桑格的妹妹。
虽然有着支持女权主义的姨妈和母亲,但奥利弗从小在孤儿院和修道院长大,直到18岁才与母亲和姨妈共同生活。
这张毕业照里,马斯顿夫妇和奥利弗的关系看起来更加亲密。
奥利弗毕业后,马斯顿也离开了Tufts University,这可能与他和奥利弗的关系以及对婴儿派对的采访有关。
而后,电影里说,在离校的当年,奥利弗怀孕了。
事实上,奥利弗的第一次生育是在1931年,也是她和马斯顿夫妇同居的第5年。
而且,电影中为了同时强调马斯顿在测谎仪发明上的地位,将测谎仪的桥段安排在检测三人关系上,故意在科学仪器所代表的理智精神上营造出情感与暧昧。
但事实上,早在1917年,马斯顿就开始进行测谎仪器的实验,并证实了通过血压变化测谎的有效性。
影片中奥利弗和马斯顿夫妇在深夜测谎的场景,其实是仿照了1921年,马斯顿发给各大报社的自己与漂亮女秘书进行测谎实验的照片里的测谎场景。
此外,电影也并未提及亨特利的存在。
她与马斯顿在1918年的纽约州的厄普顿军营相识。
亨特利,支持妇女参政论,是当时的先进分子,但她同时也相信镣铐和铁链所具有的爱的束缚的力量。
马斯顿与她谈了六个月的恋爱,她对爱的工具的信仰也成为了马斯顿创作的神奇女侠的灵感来源。
后来在这段关系中,三人想得到的都不同,奥利弗从马斯顿和霍洛维那里获得了她潜意识里渴望已久的亲情,和马斯顿在其学术方面的支持;霍洛维接受奥利弗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有了奥利弗,自己就可以在拥有事业的同时拥有家庭;而对于马斯顿,显然他更赞同一个智慧的男性应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并应该追求“爱之群落”的自由性爱。
霍洛维接受了三人共同生活的要求,这样她可以拥有家庭和事业,而马斯顿可以拥有情妇,奥利弗则负责抚养孩子。
三人开始共同生活后,霍洛维成为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马斯顿由于其不光彩的教职生涯解雇记录,很难再谋求到一份长期的教授工作。
他转而向好莱坞发展,为环球影业提供电影审查和理论支持,据说《弗兰肯斯坦(1931)》甚至希胖的《西线无战事》都和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奥利弗在1928年后,就在家与马斯顿一起养育孩子。
霍洛维和奥利弗各位马斯顿生育了两个孩子。
1935年,奥利弗出于对家庭合法性的考虑,自愿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她的两个儿子改为马斯顿姓氏。
其中,大儿子拜恩·霍洛维·理查德改名为拜恩·霍洛维·马斯顿,包括了马斯顿家三位家长的名字(莫名想到了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
)。
四个孩子们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但对于父亲和其他两名女性家长的概念却很模糊。
“在家庭普查调查中,孩子们告诉访查员,亨特利是“房客”,而奥利弗是“小姨”。
”但马斯顿和他们的母亲却从未认真的与他们沟通过家庭关系这一问题。
神奇女侠神奇女侠在1941年DC宇宙的第八期《全明星漫画》中首次登场。
神奇女侠是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Hippolyta)与宙斯的女儿。
神奇女侠的常用装备包括真理套索(来自测谎仪),一对坚不可摧的手镯(来自马斯顿与奥利弗的定情手环),作为弹丸的头饰,以及亚马逊族特有的技术设备。
马斯顿极为尊重女性,他曾批评“漫画最大的罪行,就是它们之中可怕的男性主义”。
他希望创造一个美丽的女性角色,来记录女性权益的发展。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超级女英雄,神奇女侠在DC世界里与超人、蝙蝠侠并驾齐驱,被称为“DC漫画三巨头”。
神奇女侠出生的天堂岛是阿芙罗狄蒂创造的女权世界,阿芙罗狄蒂解救了被赫拉克勒斯用手铐禁锢的亚马逊族女战士,并逃到了天堂岛,要求被解救的女战士们永远远离男人。
当史蒂夫上尉的飞机坠毁在天堂岛时,禁忌被打破了。
雅典娜和阿芙罗狄蒂同意希波吕忒选出最强壮聪慧的亚马逊展示与史蒂夫同行,提供帮助,与仇恨战斗。
漫画开始于戴安娜离开天堂岛,作为女权主义的化身与法西斯进行决斗。
二战结束后,故事主线变成了与其他社会恶势力的化身和诸神决斗,包括瑟茜(Circe,太阳神赫利乌斯和海神女儿珀耳塞所生的孩子)、毒药博士、疯癫博士……
《神奇女侠》系列一推出就在漫画迷中受到了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漫画中大量出现的捆绑场景(被铁链、绳索捆绑,栓脚镣,铐手铐……)却引起了漫画部编辑顾问委员会的强烈反对。
虽然这些漫画场景并不尽来源于对BDSM束缚的理解,很多是对当时现实中,女权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者当街游行和反抗的行为的隐喻;但仍然有读者写信到编辑部表白自己热爱神奇女侠是因为喜欢看女性被捆绑,受到压力,从而获得性快感。
在编辑部的要求下,马斯顿尽可能减少了部分束缚场景。
无论如何,《神奇女侠》大获成功,并为马斯顿带来了可观的金钱收入。
1944年,《神奇女侠》拥有了自己的报纸漫画连载。
但马斯顿,却生病了。
1944年8月,马斯顿被确诊换上了脊髓灰质炎,他开始时用拐杖走路,但很快就不得不开始用轮椅。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助手乔伊·赫美尔代替马斯顿为《神奇女侠》漫画创作脚本,她的故事更加无害,也少了许多性感和激进的因素。
这也是神奇女侠系列走下坡路的开始,而来自社会的质疑声仍旧热烈。
1947年,马斯顿的癌症恶化,并于当年5月2日去世。
《神奇女侠秘史》里记录了当年的讣告——“W.M.马斯顿博士,心理学家,享年53岁。
在最近五年间,他作为神奇女侠的创造者、作者和制作人活跃着……1915年欺骗行为血液收缩压测试的初始发明者,该测试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测谎试验……他留下了一名遗孀,伊莉莎白·霍洛维·马斯顿女士。
三个儿子,莫尔顿(彼得)、奥利弗·H、唐·R.马斯顿, 以及一个女儿,奥利弗·马斯顿小姐。
”奥利弗·拜恩和亨特利并未被提及。
尾声马斯顿去世后,霍洛维曾写信给DC编辑部要求参加漫画的脚本编写,但被拒绝。
1950年,漫画审查员魏特汉因为对《神奇女侠》中大量种族主义及对女性的性奴役不满,开始大肆在有色人种委员会和少年犯罪委员会听证会上宣扬自己的反对意见。
1940年代末,已经有很多城市颁布了禁漫令。
很快,美国漫画杂志联合会也颁布了新条款,明令禁止漫画中出现过度血腥残暴和色情场景,施虐与受虐都不被允许,任何非法性关系(包括对同性恋的暗示)都不被接受。
1950年,二战结束后,女性不再被需要,神奇女侠也不再追求女性独立,反而急不可待的想变成史蒂夫的妻子。
同时期,关于同性恋的清洗开始从国会蔓延到城市。
一个沉默的时代到来了,关于这个时代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我们还是先说一说马斯顿博士的爱人们。
亨特利的晚年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养老院里,她于1986年,她九十七岁生日的第二天去世。
霍洛维在被DC漫画拒绝后重新去了大都会人寿保险,而奥利弗则在当地的“抚育健康中心”诊所工作。
她们在马斯顿去世后一直生活在一起。
1990年奥利弗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奥利弗去世时,霍洛维和她居住在同一家医院,据吉尔·莱波雷考证,在得知隔壁房的奥利弗去世后,霍洛维念了一首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Crossing the Bar:1993年,霍洛维去世。
“《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条讣告。
它的标题上写着:伊丽莎白·H.马斯顿,神奇女侠的创作原型,享年100岁。
”而这,最多只是事实的一半。
”(这段是《神奇女侠秘史》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很合适,挪用了。
)—————————原创于微信公众号:herringcat
在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的很多观念是别人灌输的。
比如一夫一妻……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三人关系,一男二女,但又互为伴侣。
谁说这不是真挚的感情?
而且明显这样养家似乎还更稳固些,对比看来一夫一妻,两个人的关系其实很脆弱~关于所谓同性恋,其实并没有单独拿出来讲,也许会认为这只是相爱的两个人,性别不重要吧。
这个片子不伦之处有Group marriage、同性、SM。
1. Group marriage他们的Group marriage属于群婚中的伙婚,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群婚。
有学者认为,从伙婚制到单偶婚是道德的来源,是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单偶婚是婚姻的最高阶段。
一般认为伙婚从文明又回到野蛮了,大众接受不了。
送菜那一段。
但是否是婚姻的最高阶段还是可以探讨的。
这就是伦理是变化的含义,也是讨论不伦的意义。
学者认为,婚姻的存在必须是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同时确认的性关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本片的所谓群婚并未得到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的认可。
可是他们具有婚姻的实质含义,共同的家庭经济、共同生活、共同抚养孩子。
他们的家庭中女二是家庭主妇,显然他们实行的是共同财产制。
而生物学意义上男主和女二的孩子,男主提醒女一你也有责任。
2. 同性恋三个人的关系中,对两个女主的关系着墨较多,甚至很多观众很疑惑,看不出来女二和男主怎么好上的。
而女主之间有明显的感情线。
无论是表白还是同居后只有她们两个的亲热,还是最后白头到老厮守二十八年。
导演是the l word的导演,不知道是否刻意描绘了女主之间的感情。
3. SM施虐受虐也和追求自我同一性有关系,丑闻笔记一节已经讲了。
片中都是女性在捆绑别人,这样避免了要解释男性施虐带来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4. 反思对这些不伦的行为,片中有直接的反思。
人物会问,什么是正常。
什么是自由?
就是不能生活在羞耻里,不能按别人的想法生活。
片子不仅讨论性关系,也讨论性别关系。
在女人不能拿博士学位的年代,女一就是如此,更荒谬的是她出了哈佛只能做秘书,一个才女。
他们会思考女人是否适合做领导,是否想成为男性,是否能离开男性。
这也直接反映在漫画中,没有男人的天堂岛,充满力量的神奇女侠。
5. 叙事这个片的叙事精巧而复杂,由神奇女侠被禁开始,到男主为神奇女侠正名结束,完美的弧线。
叙事分为三个层次。
听证会上是第一层,听证会讲马斯顿教授的经历,进入第二层,第二层经历凝结出理论,或体现理论,第二层也按理论的四个部分DISC分成四个部分;理论应用于漫画,进入第三层,漫画世界。
所以漫画里有女同、SM、真言套索也就是测谎仪、女权等。
SM是支配理论的表现形式。
DISC具体来说是支配Dominance、诱导inducement、屈服submission、顺从型Compliance。
开始两个老师控制学生;诱导是两个老师,直白地邀请女二上床;最后男主说你不能总是支配,你为了赢回她,就要顺从,这才有下跪那一幕。
不过下跪充分迎合了观众的恶趣味,御姐下跪,矮油。
都是先出标题然后叙事。
最讽刺的是男主这个演员是个gay。
没想到在2018年,第一部给的满分电影就是本片了。
这部电影看得我灵魂都要飞出来了,那种自由感,真的太珍贵不易了。
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从此以后,我要完全重新看待并审视《神奇女侠》这个女性英雄主义大片了。
就如同教授在影片中所说:“你们有什么资格评论我的私生活?
”客观理性一点理解这句话,其实人性是一个很可笑的存在。
如果自己是当事人的话,那么身陷旋涡其中,会为自己发声,会理解自己的这种情感。
而是键盘侠的话,则会正义的谴责这种“三人同居”的非法生活,尤其还是一个男的和两个女的。
多少女权主义者要心碎啊,又有多少直男们留下了意淫的口水。
如果处境发生变化,键盘侠成为了主角,或许他就回立马改变所谓的价值观,并双手拥抱自由,向世人大呼:“为什么就不能允许真爱的存在,自由的爱情呢?
”人类本身就是动物,虽然自诩高级了那么一点点,那么动物性其实就是人的本能和原始欲望。
我们从古至今,建立了道德,建立了规章制度,建立了法律,难道不是像齐天大圣一样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变成正途的斗战胜佛?
人想活得自由太难了,即便不对他人产生影响,都会被邻居白眼,被人说是:“变态!
”而影片当中测谎仪的发明也是教授和他的两位爱人,或许这是最为讽刺的一点吧。
人们表里不一的样子是人能称之为人,苟活的基本吧。
测谎仪让人类自己多么尴尬,啪啪打自己的脸。
我一直觉得漫画作为一种内容表现形式,是非常高级而艰难的。
在其中饱含了多少深刻的用意,展现了多少创作者的真心?
捆绑,SM,或者等等在画面上看似过份的存在就让键盘侠们义愤填膺恨不得“焚书坑儒”,这种文化自信好可怕。
或许人类就是这样的一个种族,如果不给自己一些规矩,就要自取灭亡了。
神奇女侠从天堂岛来到人间的剧情设置,如今在观影结束后,再想之,真的感同身受,无不是在反映着教授人生的无奈现实,即便是一个全世界自认为最开放自由的国度。
尤其影片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几乎美到窒息,一个全新的漫画形象原来是如此诞生的。
在我眼里,要远远美过盖尔加朵的商业化形象。
即便是神力滔天的女侠,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躲在黑暗的角落,害怕世间剧烈的光芒。
其实从小到大一直觉得有一类人,应该是人类中的精灵,可能上辈子并非人族,这是被贬,这一世变成了人。
而又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侥幸得到世人认可的,可以流芳百世,而太过超前的,则有可能被庸人们打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更多影评随感——欢迎搜索微信号:yywhy666。
估计大多数人最初都是被片子的辛辣的题材和大热词 "神奇女侠"给吸引(又或摒弃一旁)。
看完之后觉得制片方用一张类似《神奇女侠》电影海报和带“神奇女侠”字眼的片面作为宣传噱头未免画蛇添足,自贬身价了。
作为传记剧情片来说,Telegraph评说片子是 “horny as all get-out, even though its impeccable period drama trappings couldn’t look more butter-wouldn’t-melt” (Professor Marston and the Wonder Women review: an impeccably kinky take on the superhero origin story)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本来片子讲的人物、剧情、走向都逃不开各种R级及以上的要被屏蔽的关键词,结果表演、音乐、服装、造型、场景设计、剪辑风格、年代和基调倒被导演糅合得像部带戏剧情节的复古文艺片,有点专科书被肢解、重编、再版加上插图和白话文注释的感觉。
片子乍一看似乎是围绕马斯顿教授如何受他生命中的两个缪斯(所以才是the wonder women,woman是变复数的)启发创造出神奇女侠的事,但女导演的拉拉风格和视角过于突出和明显,倒把男主角马斯顿教授弱化了,特别是两个女主演得太光芒万丈,对戏时又是一副我俩就是全世界的样子,关于马斯顿教授我唯一有点印象的就只有那个在门口远远看着两女主忘情亲吻,自己一脸茫然不知下步往哪走的尴尬表情。
马斯顿教授用自己的DISC理论分析E和O,他身边这两个Muse时更让人感觉用下半身思考的男性观察力真是肤浅得可以,连拿了心理学博士得出的结论也如此表面化。
倒真印证了他评价自己老婆的话,他老婆比他聪明太多。
O这样外表看起来这么无害、善良、纯真、完美无瑕的女性,要是带点脑子,哪里只是submission,明明她从一开始就是dominant的那一方,而且是赤裸裸的攻城掠地,教授和老婆其实从开始就陷进去了。
马教授形容E是brilliant, ferocious and grade-A bitch而O是pure of heart,所以他想两个都要,这样他就能拥有一个“完美”。
原来所谓女权代表人物wonder woman创造背后的来源不过还是一个既要红玫瑰又要白玫瑰的直男癌的本能欲望。
导演似乎在给观众看一种很和谐的等边三角形的平衡关系,虽然不被世俗理解和接受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舒适和安稳的,因为三个人都同时爱着对方两个。
片子里O对于马教授的这种“美女对直男”的表象肉体吸引这倒是无可厚非(就像o的未婚夫说的你的意图太明显了,是个人都看得出),但马教授何德何能能把O给套住呢?
这个情节bug太明显了,马教授在电影前半段塑造的顶多是个一个长得还行的年轻教授的普通男性形象,怎么能吸引O这种看似无毒无害但总能一针见血的白玫瑰紧紧追随呢(拉拉导演对男性还是有意无意地透着心理上的鄙视啊)。
估计导演自己在编的时候也没想明白这段,也就懒得再寻心思说明了这段男女关系,倒不如多花点篇幅去塑造o跟e之间的胶着纠缠,女女题材反正也是自己更擅长的。
我看着E和O这条线之间火花倒是逻辑清晰,十分顺畅。
看似O一开始先被E吸引,但从o先读了E的论文,离开又回倒实验室,后又追去表白更崇拜她,o对e一连串关于和马教授关系的提问(o真是该去哥大新闻系的,问得普普通通倍儿接地气但刀刀切要害,像e这样自命不凡的被提问者一定会掏心掏肺的),o被测谎仪掏出真心话,E这一路哪里ferocious,除了开头立了个下马威,警告o不要跟自己老公上床,看似有点凶残也无可厚非呀(后还被没眼力劲的老公逼去道歉),后面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供着o,生怕哪里碰着瓷娃娃,被吃得死死的。
关系明了了后,E在赚钱养家,E明明不喜欢被捆绑那套,但o小白兔般穿上“黄金盔甲”等等之后,真真都是o在引领着三人关系(从电影情节角度,其实大小高潮和转折都是o在指挥;从马教授的DISC理论来说,o才是妥妥的inducement,马教授基本是跳过compliance直接陷入submission,而e总是在compliance之后最后无法逃避自己躁动的心又自愿submit)。
导演有意无意都其实在传达这个讯息,所以真的找了个长得这么人畜无害的金发Bella Heathcote来演这个听起来十分讨人厌的the third wheel,还让就是长得劲劲儿的Rebecca Hall来演e,简直像为她量身定做的,长得是到不了美丽的级别,但就是一副聪明得让人控制不了有点距离但让人心生崇拜的潇洒女秀才的样子。
幸好故事是想告诉观众这三人和平共处,自得其乐,要不然o完全给了观众看了一部小三上位的成功典范,一般观众该得多恨o呀......说到这,马教授的男主形象已经被大女主们淹没了,要不是导演用《神奇女侠》动漫形象的创作把故事拉回到英雄形象起源的电影本意,我都要忘了(而且毫无违和感)。
电影里另外贯穿给男主的戏码是给美国儿童协会会长解释《神奇女侠》漫画是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儿童读物,不该被禁止。
然后就不断听马教授在强行洗白漫画里面各种类sm都是在宣传女性力量和权力......完全的bullshit啊,bullshit啊,比拿四页ppt去融资还扯。
呵呵,我觉得导演这儿最别具匠心(或别有用心地)对马教授讽刺的一幕就是出版商听着马教授在叨叨他认为他的漫画能改变美国教育界的伟大潜力时,丢给他一句"do you always lay it on so thick?
"。
女英雄的理念当然是伟大的,但您给她加那么多17禁的戏码还要hard sell这个有益全美儿童。
说服哈佛给你太太重新授予个博士学位的成功率都比这要高得多。
插个题外,看马教授滔滔不绝地称赞女性时,有种美式贾宝玉的既视感,宝哥哥也是“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希望有个大观园,里面只住着三十六釵等等丫头片子(Paradise Island)。
小时候看红楼梦浑浑噩噩什么都不懂得读完了,大学捧起来重读,羞羞的一下都懂了,末了还后怕我爸妈是怎么放心我小初时读红楼的呀?! The last but not least 片子竟然有我新晋男神 JJ Field友情客串Charles Guyette,说着带点法式调调的英语。
话说美国Fetish Art的开山鼻祖怎么源于法国,这个有时政考据吗??
差点因为名字错过一部queer佳片,神奇女侠背后的亚文化出乎意料的厚重复杂。
被女王跪在萝莉面前求她回来的画面戳爆G点,"I can't live without you." 三个人表明心意之后穿着古希腊戏服在舞台上水乳交融的场面好生美丽。
但全场最佳的镜头还是教授病倒后,从门中走出的一道影子化作两个女人。
彼此相爱,我们的肉体同灵魂一样难舍难分,亲爱的没有你我无法继续生活。
虽然这么说吧,但还是超羡慕男主啊。
这哥们儿自己也说了,女王和萝莉组合在一起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是真的两个都得到了,妈的嫉妒令我粉身碎骨。
的确对的上“冷门佳片”这个分类。
抱着看超级英雄电影心态来的观众可能会大失所望了,估计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分不上8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它与主流电影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好莱坞电影通常是讲述一个故事,并且试图教会一个道理,普及他的价值观,但本片并没有这样做。
严格来说,这算是一部故事片,她向我们解释了神奇女侠这个超级英雄角色诞生的背景故事,以及马斯顿夫妇三人所经历过的独特生活。
导演很聪明,一点在于尽管同性恋题材是很政治正确的方向,但是作者点到记者并没有用,更煽情,更冲突的剧情来突出这个主旨,他只是去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而具体的感受要观众自己去体味,体味到了,便是观众的缘分,体味不到,导演也不去强求。
导演,正如马斯顿教授一样,偏执不同之处在于马斯顿教授坚持其心里理论以及捆绑等元素,对神奇女侠角色塑造的重要作用,而导演坚持的则是展现而不灌输的表达方式。
当然也可能是怕这种价值观太容易遭受人们的非议,不宜提倡,所以对此做了冷处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全片的摄影,绚丽的色调与选景贯穿全片始终,三人嬉戏的片段更是可以用唯美来形容。
搭配上考究的服饰与场景布置,为本片加分不少。
我很喜欢导演的这种拍摄方式,电影内核是故事,而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想教会人们某种东西,呼吁人们做某种事情。
这位导演仿佛在仿佛在说,来吧,我给你看一个新奇的世界,至于是否想要进入这个世界参与其中,那就看你自己了。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