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3年影院上映时,就有很多人半路退场,散场时,听到也是说无聊的抱怨居多。
原因大多“以为是会像夺宝奇兵那样的电影”。
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只让人觉得无知趣味的冷漠无情。
那些说故事很好但“拍的很烂”的人,也根本就没有好好体会故事。
今日重温,我仍十分喜爱它不合时宜的幽默和风轻云淡的忧伤的一面:你可以说克鲁尼对战争的理解太表面太零散,但你不能说他没有拍出艺术学者参与和看待这段历史的感觉。
这些人往往既不向往暴力也吃不了苦,对战争的宏伟壮丽毫无兴趣,但这不妨碍他们经历突如其来的死亡,书呆子般适应战争的需要,自鸣得意地想象自己是英雄。
有人说不理解Jean-Claude欣赏马匹这个桥段有什么“象征意义”。
So sad a question…在我看来,马匹没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它只是表现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在面对美的事物时会有的忘乎所以。
也许这个剧情会显得有点愚蠢,可是这里的主角是为艺术品走上战场的人,为了片刻浪漫情怀有点傻乎乎地送了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观众会说这偏离了他们对战争、对英雄壮举、对“夺宝”的想象,不够惨烈,不够雄壮,不够刺激…但看电影仅仅是为了满足想象的刺激吗?
影片中,在发现了黄金储备的记者会上,艺术学者们躲在一旁暗笑:军人只会对黄金感兴趣。
这句话并不是在自我解嘲,以为他们因为被忽视而感到尴尬的话,就太低估他们的强大内心了。
难道观众不是也只会对黄金感兴趣吗?
这种略单纯略顽皮略笨拙的态度就是主角们的处世之道,热爱艺术和艺术史的人自然会相视一笑,如同电影的基调,如同这个故事本身的基调。
也许该说克鲁尼的电影试图面面俱到,有冲突,有残酷,有温情,有幽默,因此中庸拖沓,但也应值3星了,因为它仍有某种符合故事及其人物气质的真实之处。
而这是剧情片往往会忽视、可称难得的。
另一颗星,一半留给布鲁日圣母像的首次出场,影片中的那一段让了解这件艺术品的人都会心有戚戚——无尽黑暗里的一处温暖的庇护。
另一半留给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关于这个角色,我还想到索科洛夫的《德军占领下的卢浮宫》。
≪盟军夺宝队≫,这是一个二战中的小团队保护伟大名画的真实故事。
但不管怎么说,这片实在太沉闷太难以看懂。
敬请观众千万不要拿本片当是动作片,尤其片中有点过于说教意义,否则你真的会大失所望,信不信由你。
配音,本来我对长影这次既抱有信心和担心,可惜最终效果更多的还是担心。
总之,爱看不看。
突然发现俺这篇有人回复了,原来是这片在国内上映了。。。
不得不说好莱坞真是缺德啊!
国外上映了一圈票房完全不行的电影就因为明星多知道中国观众会买账就推到国内来再次圈钱。。。
预感接下来上映的美队也是这个节奏虽然中美同时上映,感觉国内票房会比美帝好太多。。。
-分割线-我了个大擦啊,标题说的就是我自己啊!!
看了一半就想睡觉,看完就无比悔恨当初为啥没睡着啊!!!
看到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终于明白原因了,导演是乔治克鲁尼自己啊!!!
尼玛这帮演员都是在卖他个面子啊!!
克鲁尼仗着自己多年混在好莱坞赤裸裸的在刷脸啊!
特别是我爱的马特呆萌君,我知道你跟克鲁尼关系好,但是这种烂片以后能不接咱还是表接了啊,虽然帮了朋友但毁了口碑啊!!!
这片除了阵容简直一无是处!!
先说剧情,重点就是i美国人不但拯救了欧洲人民于二战的水火之中,还同时拯救了属于全人类的艺术文明和瑰宝,之后还帮助欧洲人民在战后物归原主,故事的核心是不错的,但是我就不明白怎么能被拍成一部如此无聊的大乱炖呢?
谁能给我解释解释?
人物塑造及其失败,片中法国哥们Jean DuJardin死的时候我简直莫名其妙,看了一匹马就被乱枪射死了??
先不说这里有多突兀,主要他死的时候观众情绪根本没跟上啊,完全一点不觉得有多可惜多悲壮多伤心啊!
而且马特戴蒙的角色也莫名其妙,他的作用到底是神马啊?
在巴黎休假么?
就跟凯特布兰切特聊聊天调调情最后还撇下人家一个人回家?
人家凯特都说了你可以留下来这是巴黎啊。。。
要是不留下来安排这样的台词做神马!
做神马!!
然后好多台词根本不make sense,比如说呆萌去凯特家跟凯特聊天说我买了可颂,之前在法国乡下跟法国佬聊天问了半天家里情况几口人神马的都是什么用意啊?
从前看到尾才发现这些台词根本不重要啊,跟前后一点关联没有,对人物塑造也没有任何帮助,说这些没用的到底干神马!!!
最后本片有很多地方导演克鲁尼先森努力想逗笑观众,比如一直调侃呆萌的法语说得有多烂,还有一些台词故意想让大家笑,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笑啊,根本好勉强啊!!!
一点都不是会心的笑啊。。。
麻烦导演之前多做做功课,不要让这些问题都让观众来买单啊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当然我也可能对剧情理解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看完一遍之后出来真的很愤怒,,,还我电影票钱!!
Ps.从来也没觉得乔治克鲁尼帅过,从小以来都不明白为什么好莱坞把他树立为标杆,个人最喜欢的欧美男演员是Michael Fassbender,也从来不相信美貌和才华可以共存神马的,要是以外貌出名的,就好好努力的帅下去何必做导演又导不好砸自己招牌呢!!
pps.说到美貌与才华并存,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囧瑟夫自编自导自演的Don Jon简直赞到爆!
一开始又high又燃,之后就跟女神斯嘉莉约翰逊各种bangbang,最后出场的朱莉安摩尔一开始莫名其妙看到后来完全感动一部戏这么丰富生动好看简直太神奇我已经打算去看第二遍了!
不论乔治·克鲁尼如何强调拍摄《古迹卫士》的不易,这部电影毫无疑问让观众失望了。
冲着耀眼的卡司阵容不顾一切提升期待值的影迷们,下回可要学乖一点:演员大牌,并不能保证电影上乘。
一位不合格的导演,有可能把这一切都毁了。
早在《古迹卫士》柏林电影节媒体放映开场一个小时前,电影宫一楼的等候区域就早已被记者们挤得水泄不通。
入场时间一到,几乎人人都是已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上楼梯,以便抢一个好座位,既适合观影,又方便在电影结束的当口全身而退,快速转战剧组的新闻发布会。
然而,除了一段略显讲究(但还是带着美国人盲目乐观气氛)的开头,这部电影就没有再向我们输出过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甚至,连自圆其说都没有做到。
故事从1943年说起,纳粹军队在战争中掠获藏匿了欧洲大量的珍贵艺术品,其中包括伦勃朗、鲁本斯、雷诺阿等人价值连城的名画。
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纳粹的溃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传言希特勒几近疯狂地准备在失势之后将这些艺术品销毁,得知此消息,艺术专家弗朗克·斯托克(乔治·克鲁尼饰演)强力游说美国政府,将包括博物馆掌门、名画修复专家、艺术史家在内的十一人招至麾下,组成一个特别的“古迹卫士”行动组,准备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找寻这些被纳粹强行霸占的艺术珍品,以期“重新使人类伟大的文明散发光芒”。
只可惜,乔治·克鲁尼的这支临时队伍,虽然号称身怀绝技,电影却没有给他们多大的发挥空间,展现在银幕上的,只是一群刚学会怎么使枪,就敢不计后果只身深入敌穴的乌合之众。
比尔·莫瑞,马特·达蒙、让·杜雅尔丹、约翰·古德曼、休·博内威利……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个性演员,到了电影里,一个个显得笨头笨脑,毫无风度魅力可言,就连乔治·克鲁尼自己,脸上也仿佛涂了胶水似的,完全没有了平日里风生水起、油腔滑调的样子。
众男神在《古迹卫士》里济济一堂,出场速度之快,出场方式之平庸,几乎让观众没有时间去消化他们的角色、背景、技能以及各自的任务。
我们的眼睛盲目地追寻着他们在地图上移动的痕迹,还没怎么弄明白,德国人费心藏匿的艺术宝库就被他们轻易地发现了。
电影(或者说好莱坞电影)原本应该着墨的地方,《古迹卫士》都毫不留情地省略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绝技、情节的跌宕……剩下的大把空间和时间,乔治·克鲁尼都匀给了抒情。
这些身高马大的男人们是有多爱抒情啊,以至于其中的两个人无为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些不合时宜的空洞抒情,不仅让角色站不住脚,更让整部电影显得荒谬可笑。
不会使枪也就算了,好歹是一群专家。
可是,这群人不仅在战场上无能,到了藏画的矿洞里,除了告诉我们每幅画的作者是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了。
他们没事就躲在军营的帐篷里,互相问问对方有没有家庭,有几个小孩,啃一口配给的食物,再抽一根烟,几乎要陶醉了:“我们做的事情真伟大!
”拜托,要煽情,就好好煽,不是所有的人性都能催人泪下,这一点,在好莱坞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乔治·克鲁尼怎么就不懂呢。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罗伯特·M·艾德塞的同名传记文学《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是它现成的脚本。
这就更让人无法容忍电影编剧上的单薄和情节上的硬伤。
如果说乔治·克鲁尼版的这部电影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大概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历史,知道了曾经真的有这么一群勇敢的战士,为了世界的文化瑰宝,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宽恕烂片的借口。
如果我们只能通过如此的好莱坞制作才能了解、铭记历史,那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2014柏林电影节新浪专稿http://ent.sina.com.cn/r/m/2014-02-09/09364093371.shtml
偶尔看到了一些宣传,感觉还不错,背景又是战争,多少带点料吧,可是当我慢慢的走入电影后我失望了,本来以为是一部逼格很高的电影看完后给我的感觉就是流水账一般的叙述过程,说是寻宝不如说说是在废墟中游历欧洲。
通过影片可以看出当时战争中的不好,虽然德军败退但是危险还有,这个方面用机场小的战斗展开多少显得有点苍白无力,看不到战争的快感,总之和想想之间差距出入比较大,这样的题材,战争没有拍出来战争,艺术的美丽也没有展现出来,电影并不能好好地展开内容,我也在晚上看了原著的一些章节,其实这个本人觉得更适合排成电视剧而不是电影。
针对大陆的《盟军夺宝队》这个片名我更喜欢《古迹卫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更加贴切电影的表达和应为原意,可能用夺宝队这样的名字更好的吸引眼球让观影者走进电影院去观看。
一句话说感受:还是看看原著吧,电影想表达很有限。
影片传递了一个观点,艺术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因为艺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一旦被摧毁,那个时代就等于被剥夺了灵魂,残缺不堪。
乔老爷说,“即使纳粹消灭了一部分人,但剩下的人可以继续繁衍后代,而艺术品,如果被盗窃摧毁了,就等于文明,被活生生的斩断了”。
在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参观圣母像,他们讨论,做笔记,瞻仰这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雕塑。
导演的用意再明显不过,像一篇歌颂稿的常规结尾,高调指出Monuments Men拯救艺术这个行为的正确性和崇高性,从那些欣赏艺术品的年轻人身上,你似乎也可以看出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艺术品的确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瞻仰和汲取精华。
整个影片的叙事时段处于战争的末端,对于战争的基调也都是比较轻松和缓。
不妨想想,战地里可以吃到家里寄来的高级饼干;大家一起听着听悠扬的Jazz处理病患;巴黎女人又可以开始涂红嘴唇和摇曳浪漫了;为敌人点燃一支烟,席地而坐,大家就可以愉快把枪支放下,为对方留一条生路;最最重要的是,两名夺宝者的死,可以说并不是在直接维护艺术品的时候发生的,导演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比较积极正面,镜头简单,一笔带过。
因此,跟着整个叙事节奏走,观众很容易接受Art价值大于life的论断。
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我们简单的接受Art大于life,是因为Art 和life 并没有在同一时刻陷入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中。
当事人并没有被尚冒着烟的枪口戳在胸前,被一脸凶恶的纳粹威胁“不给老子这幅画就一枪喷死你”,类似于这样的冲突被导演弱化了,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战争所带来的威胁感和恐惧感,同时也催生不了我们维护生命的本能欲望。
另外,死者一了百了,其实是无憾的,但是死者身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也被导演模糊弱化了,这个人就是家属。
导演遗漏了死者家属的状态描述,而是以一种为国捐躯牺牲光荣的追掉会形式,给家属扣上一个举国上下你最伟大的大帽子,这还让别人如何正常的发泄丧夫、丧子、丧父之痛呢?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更适合对艺术有着一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吧,至少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有着“自动扫码”功能的人。
影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在废旧的矿场中,找出一幅又一幅的名画和雕塑,看着表情、听着音乐也觉得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啊,可是,本人因为“扫不出”那些艺术品,心里没法掂量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价值。
实在是自惭形愧,尚不具备扫码功能,只觉在该高潮时高潮不起来。
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片子。
集结了好莱坞的老中青名演员,外加一段生硬的感情戏。
片子起初的拍摄手法和故事还算ok,越往后越觉得冗长!
不知道电影重点在于讲二战还是讲夺宝。
感觉像小学生的流水账日记,毫无主次更别谈层次。
可怜的小马还要学习蹩脚的法语。。。
两个字形容乔治克鲁尼的片子“失望”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原本以为这是一出战争大爆炸、各出奇谋、情节紧凑的大片。
不好意思,以上所说的都没有。
电影所说的故事是真实的,一群各行各业的男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去到各个前线挽救、寻找这些文物。
的确是很高尚。
可是内容却空洞,我看完也没记清楚这队人有多少个人,可见故事交代得有多么不清楚。
如果你要突出是他们,起码在招他们入伍时,能详细点,让观众记住他们啊。
再说寻宝过程,就是一个乱,没看出他们有多厉害,第一个牺牲的还算有骨气,不过你明知道德军晚上会来,怎么还让那些神父开门,这不傻嘛。
第二个就是酱油,也可以这么解读,战争其实就是这么残酷,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夺你性命。
当找到藏宝的线索后,为什么不是分散去找,甚至应该带一支部队去啊,每次都是几个人,而且还是一起去,好吧,给时间纳粹去销毁那些个名画文物。
全戏都无聊之极,连可能的一场床戏,那男主也拒绝了,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有妇之夫的一种忠诚和绅士。
可是,真的不好看。
我得承认对这片的期望是错的,克鲁尼不是拍寻宝过程,他避重就轻的谈了“意义”。
战争这么残酷的事情,谈文艺、谈传承,似乎显得有点装,所以,为此付出人力物力,甚至生命,是否有意义呢?
这位老帅哥充分显现了自己的反战情绪,借艺术对人类价值这个角度,深恶痛绝批判了战争。
导演看待事物的角度及核心思想让我想起他主演的《The Descendants》很有人文的赶脚,关注的是并不事实存在,但其实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精神、象征等等,站在“人类"这个level,试图探讨一些理念。
这片缺点也很明显,架构松散、叙事琐碎,像一盘散落的珍珠,散发的是点状光芒,多线性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信息量和紧迫感,反而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片比较有意思的是,克鲁尼logo 明显啊,不光是美式幽默的充斥,还有一份轻松和随意贯彻其中,就像钻石王老五留给世人洒脱不羁的身影。
可惜了
形散而神也散,感觉所有明星都是来打酱油和致敬的。又是一部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意义的电影。(其实每周踢球之前看个电影挺好的)
berlinale2014.Day 3.请直接忽略这部片,不要被卡司和题材给欺骗蒙蔽了双眼。真的,向真正的战士致敬。去你的钻石王老五。
乔治的眼神还是很深邃~
女王往杯子里吐了一口口水,我当时想,同屋的小姑娘向纳粹告发咋整?然后女王就让同屋的小姑娘也吐了一口,这算投名状吧?女王万岁。
艺术界的建国大业,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撑起来主旋律
其实这片完全可以拍出更多的花儿,只是乔治克鲁尼过多的“尊重”史实,俨然快拍成“纪录片”了……
14.5.6向真实致敬,电影只能算一般。八国联军和后来的小日本从咱着里抢走多少?
对于我来说,看完只想飞奔去欧洲。。
全片沉闷
法语版半懂不懂,只为了在REX看场电影而已
看完全片哭了三四回,圣母怜子的温柔感觉到了艺术品给人类的大爱。
略沉闷
真的不是一般难看,故事平铺直叙,毫无亮点,最后的高潮就是洗刷了苏联人,笑尿
主题不错的剧情片 历史文化确实比生命重要 当年要是也能帮我们国家找回圆明园被抢走的东西就好了
太不连贯了!
提前退场,真的是太无聊了。。
白瞎了那麼多好演員啊,編劇不行,氣氛不對頭
时间空间各种跳,故事乱七八糟,戏份的安排让人时常忘记某些人物的存在,没有半点风格,节奏也不统一,开始你以为它是冒险片,结果它前面还有点喜剧,然后你以为它是喜剧片,结果中间它开始严肃起来,连高潮都可以让人昏昏欲睡,还真是难看到一种境界,真的是浪费了一票大明星。
挺好的一个剧本,请了一大票实力派演员,结果拍成这个鬼样子…这片子作为一个故事,还是寻宝的故事,剧情也不谈什么高潮起伏了,连起码的叙事连贯性都没有,东讲讲西讲讲,最后“寻宝”和“战争”两头都没讲好,人物也刻画得单薄了,还有音乐也单调得可以…看到评论里有人说差点睡着,我是真的看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