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诉过我。
我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
在需要手术的伤口上只是缠上了一层纱布,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
我所收到的痛苦不是给那些给予原谅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
这样我的痛苦才有意义。
”应该忏悔的是那些带来伤害的人,而不是祈求受到伤害的人终于可以原谅。
首先,我想表个态,我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谈论死刑存废的文章。
但在查找资料数据的时候,发现我想要的很多数据都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同时越查下去也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方面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所以,最后我并没有写出一篇完整的论述,只是把找到的一些数据,整理后列举出来。
很多文章里面都会说死刑废除的国家不仅没有犯罪率的反弹,反而犯罪率会下降。
而根据统计数据,每10万人中刑事犯罪的人数排名前几位的都是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如瑞典(13679),新西兰(12059),英国(10345),加拿大(8397),德国(8621),而在某些州保留死刑的美国则为(7627),身后是废除了死刑的法国(7419),挪威(7235)。
而没有废除死刑的中国(363),印尼(71),也门(157),乌干达(198),赞比亚(573)。
数据比较低而死刑已废除,或长达十数年没用的国家只有巴拉圭(97),巴布内亚新几内亚(287)斯里兰卡(312)。
这组数据在我看来可用度不高。
不是说来源有问题,问题出在各个国家统计,定义,收集,信息透明度上面。
几乎可以说是个忽略不计的参考。
由于美国的数据找得比较多,之间的误差不会太大,所以就美国的一些数据说一下。
有12个洲废除了死刑,38个还保留着,但大多都判给一级谋杀。
而美国犯罪率前25的城市里(圣路易斯 卡姆登 底特律 佛林特 奥克兰 里士满 克利夫兰 康普顿 加里 伯明翰 巴尔的摩 孟菲斯 新奥尔良 杰克逊 小石城 巴各鲁日 布法罗 纽黑文 哈特福德 代顿 堪萨斯 华盛顿 纽瓦克 辛辛那提 亚特兰大)有8个城市在废除死刑的州,占32%,而美国有35.3%的州废除死刑。
两者大体相当。
最早废除的密歇根州,暴力犯罪率位居全美第四,而最安全的缅因州是第三早废除的,第二早的威斯康辛州排19,而其余废死的州排名也高低不一,像夏威夷州在第8,阿拉斯加州在33。
而死刑用得最多的三个州,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分别在44,25和37。
另一组数据,2010年,正值经济危机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全国谋杀率较去年下降了4.4%,强奸率下降了4.2%,故意伤害下降了3.6%,,财产犯罪下降了2.8%,而在废死州相对集中的东北部,谋杀率却是上升了8.3%,强奸率上升了1.4%,攻击罪上升了0.7%。
而对于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概率大体的数据都是高于普通人的犯罪率,不过这方面的数据都比较模糊,或是差异较大,或是不让人信服,或是有正义。
比较靠谱的是英国06年时任内政大臣约翰·雷德一次表示,2/3的刑满释放犯人在出狱后两年内重新入狱,1/3甚至6个月就二进宫。
涉毒犯人的86%两年内会再犯,公交扒手的数据位85%,入室盗窃为73%,抢劫为57%。
而这还是在英国在用了数百万镑于罪犯的心理辅导及自我控制课程后。
当然得说明的是,英国本身就是欧洲国家里犯罪率数一数二的。
其实,两派的所用的数据大概都是只取了对自己有利的,这无可厚非。
但至少不像某些人口中的非黑即白,理所当然似的简单。
道理,观点都有大把,但却不能让众人信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支持废死的理由更多出于情,而不是法。
说什么人死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只会给犯罪人家庭更深的伤害,我是无法理解的。
浪子回头的故事,我更倾向于相信存在于宣传层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也只是我的感性认识,既无数据、事实支撑,也没有对具体个体的调查。
或许比死刑更合适的是一种死刑的精神。
既有支持者口中的威慑作用与法律尊严,也有人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如不减邢的无期。
而在这之前需要解决的会是,重刑、乃至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司法是否独立的问题,以及案件的审理、取证是否合法的问题。
确实还挺走心的,如果做错了不需要真心悔过就得到原谅那就是是非不分啊!
父母的伤害也是,自己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当然会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回击,其实也是想让父母不要再继续伤害自己。
但是当你很想去原谅对方的时候对方却丝毫没有悔意那种感觉真的很无助呢!
所以我们只能靠说谎生存!
对,我们的生存就是会更加艰难和孤独。
因为即使对待看起来最亲近的父母,我们也要被迫说谎。
难过要假装不难过,或者在别人面前也要假装自己没有缺少什么。
唯有对自己更好吧!
如果被伤害也没有憎恨的权利,如果反抗会引来道德追加的更多的伤害,那就接受吧!
将真实的感受深埋心底,不去追究已经受到的伤害,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
导演、演员都不错,除了女主角——这可能是因为大明星有先入为主的人设成见,也可能是先看了告白(两位女演员内心戏的区别真的太大)过来看的这部,可以说是非常失望导演的叙事结构ok,诸多演员的表现直击人心,但偏偏台柱子撑不起来,几乎全程被压戏,非常可惜角度其他人说了很多,我从池敏的角度来说生活在高压力的家庭,父母和兄长都不能提供精神上的庇护,池敏的精神健康状态,只能说是超出异常的好——当然也可以讽刺的说,是父母遗传的好。
多慧给她的温暖,是浮在食堂免费汤上面的那点油花。
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她,即使觉得她可能受了“委屈”——只是委屈,因为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因为他们在逐渐老去,因为他们已经给了你很好很多的其他东西所以请忍受这一点点负面。
我想起了喜宝的话,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至少要有很多很多的钱。
把亲子关系做这样的类比,本身就极其荒谬。
导演侧重选择的是家庭和孩子,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女主,池敏,杀害未婚夫的少年犯,被少年犯杀了的同学,中途女主采访的小超市大妈——韩国禁锢式的集体化传统道德和孩子成长过程中个性发展的健康需求之间的巨大冲突——事实上,影片有意在高知家庭突出。
我看的极其压抑。
因为没有解决的方案——被伤害的是父母孩子都健康的平民,高知家庭被父母伤害的孩子长大后要么犯罪(少年犯),要么懦弱协同包庇犯罪(池敏哥哥),高知家庭的真正的健康人群只能夭亡(池敏),这个隐喻,是对整个社会的绝望啊最后好像应该给女主角演员洗一洗,末尾那段言情剧发挥的不错——但这可能不是表扬,以及,导演最后安排的这段,让我有点失望,浪费了那么好的主
这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抽离不出来的不靠谱说说,不能称作影评。
分割线君看完的时候想起韩剧里一句矫情的台词,“想跟这个世界说很多话,可是除了哭什么也说不出来”,却十分贴合在这部电影时的十分堵的心境。
苦难找上的人,往往很多是原本对世界怀有善意,懂得感受美好的人,在电影里的两个人身上都有体现,池敏和那个不愿意原谅受害者的母亲。
因此观众容易产生为什么是他们!
?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苦难?
悲剧不会因为你是主角所以理所应当就要受到更多的同情,现实是,苦难来临的时候,往往质问是最无力的。
回到主题上,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今天》不是以“原谅”为主题的最好的电影,因为加入了不少抒情的元素,为了更好的打动观众。
对比《步履不停》里,同样的桥段,虽然主题不同,但《步履不停》更忍隐,也更写实,不人为的进行戏剧性的加工,更像把生活本身还原到你面前。
《今天》的处理更显性,当然也更具煽动性,于是应该许多观者和我一样,看完堵得慌了,难受了,拧巴了,傻乎乎的来写影评了= =。
乔妹饰演的多慧在教会信仰的灌输下,可以说是天真的选择了原谅,于是给谋杀了未婚夫的少年犯写了减免书,也以拍摄和她一样选择原谅的受害者纪录片作为行动,去实践她的信念。
当时的多慧,是信仰那些“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的智慧语,和别人劝你别生气时说的”生气是把别人的错用来惩戒“自己时一个套路的话。
很多人相信了(包括正在打字的小女....),以为宽恕是正途,是光明大道,是能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可话和大道理都是冷冰冰的,不会没有试炼,没有动摇,这个世界也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不会因为你以善意去揣度它,就真的为你呈现犯罪之人都会安心忏悔痛苦,跪求原谅的正义一面。
于是影片里安排了第一个试炼者,池敏,被父母殴打长大的孩子,为所恨的人是自己的亲人而痛苦,注意,她的痛苦不是因为苦难使她需要去仇恨别人,而是因为她必须仇恨的是她原本该爱以及施与她爱的人,于是这恨里带着点主动想原谅的矛盾情绪,也带着一丝无奈和绝望。
对于父母与孩子的观念不同,池敏与多慧每一次的争持说的话,几乎都是赤裸裸的揭开多慧以”宽容“的表象为自己打造的乌龟壳。
第二个试炼,是多慧得知她原谅的那个少年犯,不仅没有在她预料中的,开始改过自新过着新生活,而是再次杀了人,也曾经企图杀了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让多慧原本信仰的”宽恕观念“土崩瓦解,于是她在自责的情况下,险些自杀成功。
而她后来质问修女的话简直是对自己一针见血的概括”原本要手术的人,给包了一层纱布怎么就说是治疗了?
“没有了解真相的,盲目被灌输意识的原谅,治愈不了痛苦。
当然,也不似多慧劝说池敏的,”如果原谅不了,也不要去怨恨“,如此欠缺说服力的话,她自己在得知真相的逐渐的挣扎中体会到了。
或许仇恨是迈不过的一坎,它无关乎值不值得原谅这件事,遭遇痛苦的时候,首先流淌出来的灰色负面情绪,是需要一个出口和流向的,仇恨正是,不管是转接他人,还是反施加在施与你仇恨的人身上,它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太少的人在没有经历仇恨的时候,直接跳过走到了原谅,智者渡已就十分不易了,圣者能有几个?
那位受害者的母亲或许点破了一些,她对多慧说,原谅并不是消除仇恨,而是把仇恨推到心的一边。
简而言之,仇恨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谁都不要做伪善者,让时间来定夺。
所幸这部电影好在,并没有非常自负的,直接以上帝的视角告诉你是否应该原谅这个命题的答案。
虽然多慧完成了那部纪录片,她以后的日子也不会立刻斩断痛楚,宽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没有见到那位少年犯,一切还未必有定论。
镜头给了多慧最后挣扎的脸,或许就是揭晓了生活就是熬,仇恨与否,宽恕与否,死不了,就挣扎着继续活,熬出了头,或者答案自然就浮出来。
说个题外话,有人说影片里参了许多多慧未婚夫和她回忆的片段,闪来闪去的很混乱。
在我看来,并没有打乱影片的节奏,反而,从多慧的视角看来,痛苦无法解脱的原因之一是,这个死去的爱的人,他曾经这样走入你的生命,势必不会因为死亡就彻底从你生活里拔除,他,连带他和你的回忆,会不断跳闪,成为你挣扎的一部分。
心的回归与重生这是一部以原谅为题材的影片,“原谅”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导演试图透过这个视角,立体地呈现出社会环境与人的价值理念的关系,同时,导演也力求通过这条明线,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方式的探索。
人性的回归 影片挖掘出“原谅”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矛盾性,在对“原谅”置疑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人性深刻还原。
片中的人物关系的设置和人物性格的表现是比较严谨细腻的,无论是多慧,池敏,池锡,还是翔宇姐姐,修女,神父等人物形象都具有很鲜明的象征意义。
多慧以一个宽恕者的身份存在于整个人物关系网。
幼时家庭的不合,让她比别人更渴望理解和安定,让她本能的畏惧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习惯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去求得一份表面的和谐,在多慧的生命里,“主”不是她自己,是他人,是命运,是社会既定价值观,在对这些的服从和接受中,她逐渐把自我的意识封闭在心深处。
她对于肇事者的宽恕确实是在竭力逃避一种“不和”的状态,她不愿去了解肇事者的现状,并想借被采访者“高尚”的说辞来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在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理想王国。
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慧的宽恕是一种怯懦,只是多慧愿意相信的人性善面只是自己渴望的善面,而非她真实感受。
多慧愿意给予别人的温暖也恰好是她企盼的温暖,而不曾被她所拥有。
多慧在怨恨与原谅中挣扎、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回归自我的一段艰难旅程,她的成长在于勇敢揭开那层美好和平的表象,勇敢面对心中的那座冰山;她的善良在于面对现实之后选择的依然不是一味怨恨,而是去寻找一种宽恕的本质,从而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
池敏显然是片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这是一个生活在法官父亲绝对权威下的孩子,在与父亲的长期对立中,她产生了一种极强的自卫心理,渴望沟通,渴望被爱,却拒绝别人走进内心;希望自己能原谅父亲,却习惯性抗拒着固有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回避着心底的那个善良的自己。
她在多慧的相处中下才渐渐正视,正因为怀有一颗宽恕的心,她才会用极端的叛逆保护着心中那份脆弱的希望,她才会把对父亲的怨恨都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其实就如多慧,把对凶手的怨恨都转化为对自己的折磨。
多慧与池敏之间的对比性和想通性构成了本片的思想载体。
两个以不同方式在怨恨与原谅里迷失,却同样把伤害带给了自己的人,在相互冲突中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在“宽恕”的路上彼此引导,为各自的心找到出口。
人权的质问 “主”在影片中是一种宗教力量,也象征着一种普遍信仰的主流意识。
原谅被“主”看作是一种高尚,这种意识逐渐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谁又会去反思高尚背后的种种的问题?
当宽恕成为被宽恕者逃避责任的理由,当原谅成为一种可以被轻易索取的廉价幸福,那么原谅的意义在哪里,原谅究竟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亵渎?
人们对于加害者的偏袒,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主流意识的盲目肯定,却不知在“主”的控制下,有多少个体的价值被无视。
“主”给了我们标准,却没有给每一个生命平等的温情。
池敏带着满心伤痕艰难地行走在嘈杂的夜色里,多慧停下自行车后的背影消融在繁华的都市中,导演采用这样的构图表现了生命在大千世界里渺小与孤独的状态。
那个独自在空旷的土地上无助哭泣的身影,于俯拍下渐渐拉远的镜头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尘土,成为气,恐怕也无人过问,多少人的离开和翔宇的死一样没有改变这世界的一丝一毫?
而那尊仰拍镜头下慢慢推近的神像,却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占据着人们思想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的讽刺?
在不曾真正读懂每一个生灵的意义之前,谈宽恕与被宽恕,谈对生命的关怀,都是一种自私和对生命的轻视。
人生的寻思 宽恕不代表忘却仇恨,更不是包容罪恶,强迫自己去容忍和逃避,只会把怨恨累积在自己心底,而更加沉陷于对生命的悲观情绪。
既然不能让阴霾从心里散去,那就试着让阳光照内心,懂得感受和给予,美好的东西总会取代苦痛,成为生命的重心和活着的意义。
每一个今天认真去生活,今天是昨日逝去的人迫切渴望的明天,今天的每一刻也都可能改变明天的命运。
如果她知道那是最后一次,她会微笑着对他说“我爱你”,可是,那一个今天不会重来,只会成为生命里永远的遗憾,错过了一班车,就可能错失整个美好的人生。
这部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一个对于矛盾的和解,谁都没有等到一句“对不起”,宽恕者的原谅在被宽恕者的眼里也许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荒诞,有时候正视自己比原谅他人更艰难。
对于每个人来说,让心重生都需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就如池敏离开时蜿蜒的轨迹,就如多慧逆风行驶中的迷茫……人生从来都不是一段平坦的旅程,谁都在不停迷路,不断找方向……
原谅没有那么容易,悔过也没有那么容易。
演员们演技很棒,孩子的确是让人心疼。
明明责任不在她,却要受那么多的苦。
看完整部电影,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和片中的小女孩几乎一模一样,真的是那么想的。
看到女主强迫自己原谅凶手,觉得女主真的是有些自欺欺人(用这个词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了),好在后来女主有了新的理解,敢于直面心中的痛苦和愧疚。
小女孩演的真的很到位,那种不认输很在意家人原谅的韧劲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父亲和哥哥狠狠地打她,而母亲也从不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家人只知道一昧地打骂,不理会孩子的想法,真的好心疼好心疼小女孩。
最后结尾导演特意没有直白的表现小女孩的结局,是想让观众自己思考。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反倒很好,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标签没有贴上“人性”而贴“哲学”是因为如果提到“人性”方面可能会更感性的去评价这部影片,而“哲学”方面会相对客观一点。
探讨“人性”则归为心理学范畴,关于“哲学性”则可以广度来看。
影片以“原谅”为主题。
无论是全片的主干-多慧因为原谅了杀夫凶手而被教会委以拍摄一部呼吁受害者家属“原谅”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多慧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加害人原谅的程度;还是线索-池敏与其家庭的事情来说,都相对独立又交叉呼应。
整部片子一共用了三个角度来诠释“原谅”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多慧等一干的受害者家属们,以受害者的家属以一个“被要求原谅者”的角度;其次是
#Daily Drug# 说教太多,留白太少,光虐心了,和「密阳」明显不在一个段位上,表演和格局都欠火候。以及慧乔MM还是那磨耐看啊~
和密阳相同的题材 但感觉上比密阳出众
整个片完了还是无法一睹少年犯的真面目,那女孩被打的很惨啊,挺压抑的剧情
“原谅”并非一厢情愿的结果,主犯都没有向我道过歉,说句“对不起”甚至没有任何悔意,凭什么让受害人原谅你?肆意的接受“原谅”,会让人放纵思想,让更多的人受伤害。
主题表现得一般
绝不会原谅。。恨不可能消失的。。。家暴的那个父母也该死!
所谓原谅,怎样去定义?
一星。根本看不下去。影片宣传的价值观极不认同。有机会再看吧。拒绝废除死刑。
演绎得实在有些乱,看得有些闷,主题很大,驾驭不了。最后仓促得答案给得不是时候。
实在没看进去
很沉重的话题,韩国已经不只电影上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连道德思索都超越了我们一大截;聪明的小姑娘心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打得下手的~
信“命”信“上帝”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不该原谅的就不要原谅了,值得深思。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没看懂……池敏最后是去自杀了吗?这个电影里觉得池敏的哥哥最不是东西
从美术馆旁的动物园到今天,李延香的作品从没让我失望。今天与同年另外一部作品:同为编剧出身的黄东赫的熔炉可谓异曲同工。但是相比影片主题的厚度而言,宋慧乔完成度只能说基本及格。
“你并没有因为怨恨父母而杀人”“可是我不是在害自己吗” 最后池敏把他们杀了吧。就是导演给的提示过多像给小学生引路的告示牌。在浴缸里晃神和水漫过车里头顶可以排镜头一二,颜色透着水汽饱满的潮湿,很漂亮,没文艺人爱的压抑这种深层次做作。整部偏重于受害者的孤独。永远落单孤零零的生活模样。
真心奇怪这么个不咸不淡的故事怎么会拍成120分钟的电影呢。而且,看到最后,结局到底是个神马意思啊……珍惜当下?忘记仇恨?还是继续折磨自己?那个智敏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自杀了还是回家了?整部影片好像在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不知道讲了什么,就完了。
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怨恨推向心的最边缘 曾经的誓言承诺在生离死别后一次次将人击得粉碎 倘若不能得救 就让自己消逝 身无畏惧 心已经死了无数次了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