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英文系主任

The Chair,系主任,英文老师,讲席教授,叫她系主任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1

《英文系主任》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英文系主任》剧情介绍

英文系主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银翼杀手2049巧虎大飞船历险记附身实验初见倾心白马公主第三季信念海豚伯尼爱的方式克莱莉塔驭鼠怪人风云章鱼噼的原罪英雄年代之九龙秘钥爱情飞逝生活伊始追龙西游番外篇笨妖怪如果爱可以重来全员恶玉不能说的秘密鬼4厉圣诞重聚这就是英格兰柯明斯基理论第三季马加利亚内斯皮肤之下诡使神差极速天使百变王牌第二季爱是一场烟火

《英文系主任》长篇影评

 1 ) 她被罢免了,我竟然有点欣慰

“你为什么要做一个doctor”, 4岁的Juju这样问她的妈妈“因为我想与书为伴,读一辈子的书“, 难得养女主动沟通,Ji-Yoon回答Juju的时候总是毫无保留。

“但你从未帮助过任何人”。

童言无忌,在一个4岁的小孩眼里,所有的doctor都是以帮助别人为生的吧,问得Ji Yoon一个人傻呆呆的坐在那里。

这个“从未帮助过别人”的doctor最近荣升高校英文系主任,作为一个女性,又是亚裔,Ji-Yoon的当选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即使是在Pembroke这样一个末流的常青藤校。

新官上任三把火,看看Ji-Yoon是如何🔥起来的。

第一把🔥,先以燎原之势烧掉那些老旧势力。

在万物皆可量化的今天,学校的KPI毫无疑问的学生的入学率。

那些无法吸引到更多学生的课程理应关停,授课老师顺理成章的应该回家。

名单呈上来,位列前三的无一例外都是曾经辉煌过的老学究,尽管年事已高,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仍处在脑力充沛的黄金时期。

拒绝与学生的需求妥协,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所抱持最后的气节。

狠狠撕开现实,让他们低头?

不,那似乎太残忍了, Ji-Yoon下不了手,她要帮帮这些老同志。

第二把🔥,让徐徐春风复活这片行将就木的大地。

Yaz是系里最先锋的年轻讲师。

同为女性且是少数族裔,Yaz深知要想获得优秀讲师的荣誉势必困难重重,但Ji Yoon却拍胸脯保证志在必得。

如果说和那些父辈的妥协,Ji Yoon展现了自己“软”的一面;那提携新人,她必须“硬”起来。

硬起来的Ji Yoon到达了哪里?

No Where.这无形的天花板严丝合缝,任你东南西北风,一律别想进来。

第三把🔥,在利益冲突之中秀出自己的立场。

好友Bill Dobson是系里的人气导师,他敢说敢做,才华横溢,但读不懂空气的人,往往是拒绝长大的孩子。

隔三差五的迟到旷工在粉丝看来,反而增加了他蔑视权威的个人魅力,但课堂致敬希T勒,就有花样作死之嫌了。

无心之举演变为一场政治冲突,Ji Yoon怎么办?

力挺好友,大事化小?

还是站在“正确”的一方,把这个”斯文败类”赶出Pembroke。

这时代从不缺少热搜,怕的是你还没准备好就被卷入了漩涡。

家有问题养女,外迎四面楚歌,此时被提拔为系主任的Ji Yoon看起来的确像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背锅侠。

平衡家庭,感情,事业之间的关系,一向是女性所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讨论Ji Yoon如何推倒“父权”,争取“女性独立”,为“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发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Ji Yoon一直在用一种类似中庸的态度尝试两全。

在东亚文化或者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崇敬甚至迷信“权威”,耗尽毕生之力只为成为“大部分”中的一员。

我们害怕站出来,又渴望被听见,维护固有秩序,又梦想有所改变。

Juju的一句“你没有帮助任何人”以及Yaz的“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Ji Yoon,她必须跟从内心,做正确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最后编剧非常现实的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罢免了Ji Yoon,但也没有悲观到让一位白人男性去接替她的职位。

Bill也没有选择逃离,仍在以一己之力对抗不辨方向的正志正确。

因为我们都知道,变革无法在朝夕间完成,被荼毒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成为了帮凶。

改变这个延续千百年的思想观念将会是异常艰难又漫长的过程。

 2 ) 当好英文系主任,需要多大能耐?

如果觉得文科“宫斗”比理工科要少,那就显得过分无知了。

文人的清高像是一种历史传说,消失在现代商业化的世界。

无论文人还是理人,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都会露出真面目。

而且贫困限制着想象力,越是蝇头小利,越是斤斤计较。

如果将学科总体利益——包括经费、拨款、项目、资源等等——比喻为蛋糕的话,那么理工科所能生产的蛋糕明显大于文科,而且不止几倍的数级差。

这就造成了文科系所 “僧多粥少”的困局,此是争斗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文科思维让人惯有一种情绪化、自尊化、面子化的倾向。

结果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内斗激烈。

这就是我们在《英文系主任》里看到的,系主任管理的教师不超过十个。

但要处理的事情却是指数级的,每个人都“暗怀鬼胎”,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使小手段。

这与“后宫”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后宫妃子为了得到皇帝宠幸而内斗,文科教师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斗争。

就像观察动物世界一样,人作为动物的本性在此暴露无遗。

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虽然不能说不折手段,但至少是有心机。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悲,那才是多大的利益,人类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像财狼一样攻讦。

所谓清高是不存在的,一旦影响到存活(先物质,后精神),人是动物。

管理一所英文系,并不比管理一家企业简单,它不只要有让人信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运筹帷幄的能力,在教师间合理分配利益。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小国如临大敌;英文系主任难当,盖在于此。

 3 ) 英专生/文学生不能不为之动容

自己整理的喜欢的台词截图:

Knowledge doesn’t just come from spreadsheets or Wiki entries.🥺

“ Why they’re not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Racism. The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Homophobia.”

 4 ) The Chair

今年最喜欢的几部剧之一,文学系的困顿、女性在职场中的被压迫,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的不平等都被刻画了出来。

高光时刻是年轻的女职员对对其衣着指指点点,表示其衣着不得体的年老的女老师说“第九条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能保护女性,无论她们的衣着为何”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男主角最为拥有终身教职的,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在课上因为做了纳粹的手势被p为动图发布到网络上,而后被全校和社会言论攻击,迫使学校辞退他。

这个情节男主对其态度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没做错”而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即英文系主任)认为男主应该为他的行为公开道歉。

在剧中没有对二人的不同的态度做价值上的判断,而是单纯的描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

这反映了当今美国的封杀文化,但是也对其持中立态度。

有人认为这个行为只是一个玩笑,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那些受到纳粹折磨之人的不尊重。

这种对于言论边界和zzzq的描述是在美剧中很少见到的。

这部剧的配乐,服化道都很是出色(网飞这方面其实一直做的很好)。

而且题材很是新颖(不再是青春校园剧,而是以一个大学教授,系主任的视角)也是很为这部剧集加分。

 5 ) 试论女主能如何翻盘

总的来说这个剧是难得讨论当今学界现象的一个题材,然鹅很多问题隔靴搔痒,不敢也不能深入讨论,可能是怕掀起性别和种族对立吧。

这方面我不多说,来说说女主重来一遍的话怎么翻盘。

chair这个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萧规曹随那就是个打杂的,陪吃饭,讲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与research无关的事情。

如果想要大刀阔斧那就要整合资源重新分配,不能怕得罪人,拉一派打一派。

女主已经批了一身debuff套(亚裔女性)去打怪了,结果还各种白给,傻了吧唧送人头…下面一条一条举例。

1. 如何对待艾略特老头。

肯定要搞走,而且要虚与委蛇联合其他人把他搞走。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阀绝对不会吃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女主拿chair的名头来命令他简直是白送Yas,只能起到反效果。

最好就是摆高了慢慢架空,最后逼得他自愿退休。

退休名单是一张可以用的牌,如果女主要泄露的话只能是她自己跟老头讲,绝不能让老头从别人嘴里知道。

很可惜女主做了相反的事。

和朋友讲到,虽然被区别对待了这么多年,女主对这一帮老白男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是被驯化了还是怎么地,根本没有搞走他们的意思。

这也映射到现实中亚裔的可悲之处。

2. 如何对待琼奶奶绝好的团结对象,而且老奶奶怨念的能量大家也看到了不是一般的强。

多么讽刺,女主身为一个女性chair根本没有好好处理老奶奶的办公室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话。

这么说吧,把老头子们全赶走琼奶奶不就有办公室了?

有这个共同目标还不愁老奶奶齐心协力?

相反女主居然在拿什么教学评估来搞她,简直双标得可笑:为什么女主不问艾略特老头教学评估的事?

班上都是几个人,我就不信艾略特老头的评价能好到天上去?

再说了教学评估这个东西只有刚进来的AP或者TA才需要看(找工作需要),tenure的基本没人看,反正这个东西也不对外公布。

这又揭示了本剧一个残酷主题:职场中女性不但没有帮助女性,还变成了男性的帮凶压迫女性。

3.如何对待Yas小姐姐人微言轻的新生代力量,业务是很好的但是还没在系里站稳脚跟,所以不能多说关键信息,努力为她争取资源就是了,争取把她培养成未来自己派系的人。

但是女主一次次画饼(最佳教学奖/tenure)就是没有落实,试问Yas有多失望…老板一直说给你加薪但就是加不成说自己有难处,不跳槽难道还留下来体谅老板?!

退休名单的事是最不该跟Yas说的。

Yas听了肯定心里有一个expectation指望老头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但老头毫不知情所以对她依然毫不客气,那么Yas心里有了落差对女主也会有怨言。

Yas应该本来也没打算跟老头说这事的,最后大概气疯了冲口而出成功为女主再送一人头…4. 如何对待Bill私下里睡不睡的没关系,在职场中要严格保持距离和避嫌。

但女主又特么反了,睡都没睡到,系里所有的人和她爸都知道她喜欢Bill了…实际上女主想要改变英文系资源分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趁Bill还在任chair的时候遥控他,毕竟Bill身披一层白男加成皮肤,很多事情会好办很多。

然鹅Bill这种弱鸡男很明显是两人关系里强势的一方,从来没把女主的话当一回事。

女主都再三警告他好好道歉了他还敢糊弄回去。

我不禁想如果是艾略特老头当chair警告他敢这样吗?!

聊过的朋友都很讨厌Bill,这货为啥这么多戏份。

我大胆猜测导演试图用一个白人工具男来揭示残酷现实:你看这个白男明明毫无恶意却活生生messed up自己和这么多人的生活。

你看亚裔以为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有话语权了,但其实还是给白男打工擦屁股…5. 如何对待上级/Dean上级分配下来的事先别急着拒绝,反正做不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之后的事了LOL 退休的事,如果女主能搞走几个老头留下琼奶奶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具体实施起来上级肯定也有资源支持。

Yas的最佳教学奖给不给都行看上级人品,反正搞走老头就有钱tenure Yas了。

校园游行的事,应该让上级找那个risk management的人全权处理自己啥都不要管,毕竟系里人尽皆知自己跟Bill有关系了碰了一身腥。

自己可以私下给Bill support,但是明面上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包括不要自作主张找Bill的博士生谈话…)总结对比我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成功改革派chair:让三位大佬退休挪位子,留下了自己心仪的AP,又招到几位新生代力量,自己还发了paper做各种学术会议的speaker,但同时就没有太多时间搞教学。

人的bandwidth是有限的,女主是一个专注于学术和教书的人,那她就必定做不成chair搞politics。

利益相关:曾在北美人文学科学术界待过

 6 ) 告别小变态的伊芙,去当英文系主任了

吴珊卓,在热门剧集《实习医生格蕾》中崭露头角,后因《杀死伊芙》中的“伊芙”一角终于大火,并凭借该角色拿下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杀死伊芙》第四季预计在2022年才会上映,在这之前,吴珊卓暂别小变态杀手维伦内尔,转行去当英文系系主任了,在网飞(Netflix)新剧《英文系系主任》中扮演金智允博士一角,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想着剧情一定会在女性和亚裔以及有色人种的话题上靠,强行政治正确几乎成了美国影视作品的隐形标准,以至于剧情看上去尴尬又难看。

没想到正片的质感比预告片好一百倍,人物形象饱满,笑点的设计都恰到好处,本以为是轻喜剧,但剧情越到后面越扎心,吴珊卓饰演的主人公金智允教授每天就是在个人和工作上的各种麻烦中打转,而这些问题也并非是为了打种族牌或者蹭热度在硬扯热点话题,而是对这些敏感的现实议题进行了实打实地探讨。

1.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上的困境贯穿了始终。

一众老教授都面临着被提前退休的风险,但唯独他们当中的女教授的办公室被挪到了地下室里,当她们看到和健身房紧挨着时的小表情倒是太搞笑了;女教授入职时和同期的男老师们做着一样的工作,却拿低人一等的工资低,但因为不想被人为视为“那个(难搞的)女教授”选择了沉默;她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被喊去做各种活动,因为他人总觉你是女性,做这些服务类的事务你应该也不介意吧,以至于她影响到了她的事业,都没有评上正职称。

格外有话语权的老教授的妻子曾也是校园里的教授并是同届最优秀的,但因为事业上难以更进一步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

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和男主同事同时入行,但当前辈们看到他们时,永远是拍拍男同事的肩膀邀请对方来自己家中吃饭,而女员工们就被他们当做空气。

新入职的黑人女老师课程设置新颖,备受学生的喜欢,并且也获得了直系领导系主任的支持,就这还是难以拿到终身职位,女性帮助女性(girls help girls)在以白直男掌握主要话语权的情景下还是寸步难行。

或许因为她是女性,是新人,在被当众宣布为优秀教师后还是有可能被玩票的明星取代掉。

2.系主任对待黑人女老师,有好感的男同事和老古董教授的行为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尤其是在职场上,更是不能感情用事。

她为了老古董们不被辞退而要求他们合并课程,查看学生建议,这般用心良苦反而被他们背后捅刀子。

男同事闯了祸,她好言相劝赶紧道歉好息事宁人,同事不听结果越闹越大,还反过来怪金教授不和自己统一战线。

做老好人的下场反而是费力不讨好。

3.电视剧中非常触动我的另一个点就是男同事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手势后所引起的风波,这种剧情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是“逆政治正确”而行,能感受到编剧并非在投机取巧反而是更加清醒地在讨论现今的语言环境。

男同事从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下子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学生们对他的抵制仅是根据一个纳粹姿势的搞笑动图,背后的情景和语境如何,没人在乎,人们只是开始一窝蜂地站队来讨伐对方的错误。

生活中的雷区越来越多,人们在表达上愈发噤若寒蝉,在我们的中文语境中也是一样,现在网上说个什么都要加个括弧解释没有暗示另一方不好的意思,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惹怒什么人,招来怎样的非议,只好在每一次表达时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英文中有一个单词“snowflake”,直译是“雪花”的意思,但在10年代后又有了另一含义,指代容易被冒犯的人,暗含贬义。

"Snowflake" is a 2010s derogatory slang term for a person, implying that he or she has an 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 an 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 or are overly-emotional, easily offended, and unable to deal with opposing opinions.我记得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大哥发推说我在2005年还能在推特上教人如何用微波炉制Du,到了2021年我反而不能说一个胖子胖了。

这个搞笑段子当然是个极端例子,但我们的语言环境的确在发生转变,现如今是更开放包容还是收紧窄化了呢?

剧中的热点话题多又密,以真实接地气的笔触说着亚裔家庭对子女成家的压力,领养子女的教育,以及最为主要的:单身大龄女性在生活与职场上的现状。

这部剧很值得一看。

 7 ) 看了英文系主任的一地鸡毛,中文系的我想到两个问题

新学期伊始,我一边看吴珊卓主演的6集轻喜剧《英文系主任》,一边跟朋友们分享其中笑料,期间朋友们反复纠正我把英文系说成中文系的口误。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口误也是一种写实——美国的英文系,不就相当于中国的中文系么。

作为一个在中文系学习工作了14年的文学研究者,在这短短25×6的时间里,我回顾了我的过去,琢磨着我的现在,或许也预见了我的未来(当然其中不包含中文系主任这样的意愿)。

客观地说剧集谈不上多么深刻又或者尖锐,但又确实呈现了当下校园文化和文学教育中最新鲜的现场,其中最突出的是评价体系问题。

一、“传授”与“沉浸”孰优孰劣?

在剧中,新老教师的聘任问题是贯穿金允智博士短暂行政生涯的主要矛盾,而聘任问题反映的是评价一位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标准和体系。

三位慢慢失去活力的老教授,拥有最高的薪水和最低的选课人数,学院因此认为他们没有“性价比”故而想迫使他们退休。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学术正值上升期,在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选课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却无法获得终身教职。

金主任一边努力保留老教授们的讲席,一边为年轻教师争取终身教职。

在中国,高校虽然不至于简单粗暴地用选课人数与薪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和贡献,但被Joan Hambling教授“拉杂摧烧之”的学生评价表,同样令中国的高校教师无可奈何。

当下的大学老师普遍不再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身份或思想的权威,但完全用学生的个人喜恶来定义自己教学水平,仍然让许多老师感到有失尊严。

毕竟师生关系本质上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的喜欢和讨厌有时和男女间的互相吸引或排斥一样,蕴含着幽微曲折的不诉诸理性的成分。

讲授乔叟的Joan被学生嘲讽为老巫婆、性冷淡,但当Joan在图书馆外揪住给她打差评的学生痛骂一顿,并表示“你可以侮辱我但不可以侮辱乔叟”的时候,路过的学生却觉得她很酷且要选她的课。

即便抛开关系之复杂、情感之玄妙不说,教学方法又或者是课堂效果同样是无法量化、标准化的。

剧集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碰撞采用了非常戏剧化的方式:金主任将Elliot Rentz与Yaz Mckay的“美国现代文学”课程合并,同一间教室里两人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讲授麦尔维尔与《白鲸》。

老Elliot是老派的传授宣讲式,老师在讲台上独自分析麦尔维尔的遣词造句、叙事手法、写作意图等等;而小Yaz或许可以概括为“沉浸体验式”,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用说唱、爵士乐等年轻人钟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白鲸》的感受。

剧中Elliot如此描述Yaz:“她并不想教他们,她只想与他们一起玩耍”。

Elliot这一评价自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Yaz的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剧集并没有对两人的教学方法进行很明确的价值评判。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事物,于是人文学科授课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呈现自己作为“人”的过程,那么教师的个性气质本身就会影响其教学方法。

要求一位性格沉静内向的教师维持一种互动非常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自身来看,切入作品的方式是多样的,进入一部作品的过程亦是有层次的。

如果说直观地、整体地去体验作品的美和神秘是对文学的“附魅”,那么拆解作品的结构、思想、生成过程等等则可以视作祛魅,两者对于文学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两者也必然指向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面对考试有的人适应突击而有的人却更偏向积累。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即使是同一个人,认知与感受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读博时我作为助教带着一个小组细读老舍的《骆驼祥子》,那一次的讨论非常充分,学期结课时同学们都表示那是对作品阅读最深入、收获最大的一堂课。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至今难忘的却是本科三年级时的“西方文学理论选读”,老师带着仅有的5个选课学生,拿着原版《牛津文学术语词典》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整理成段落,课堂单调、缓慢而宁静。

二、“文如其人”与“文以载道”是否可能?

剧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围绕着前系主任Bill Dobson的去留问题展开。

Bill在课堂做出了纳粹的敬礼动作,这个触及底线的玩笑引起了全校学生对他的抵制,宣告了他的“社会性死亡”,也使他失去了教职。

Bill在剧中是一个多面的人物,作为老师他的课堂教学很充实,他对指导的学生很负责,但同时他又经常上课迟到;作为普通男人他沉迷药物、邋遢颓废,但同时他热情纯粹,擅长与人沟通。

与现实中的Bill构成微妙对应的是历史中的麦尔维尔。

课堂上Elliot用平静的语调讲述麦尔维尔写给霍桑的私人信件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发问“我们不讨论麦尔维尔是一个家暴者这件事吗?

”Elliot回应到“现在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作为作者的麦尔维尔和他的作品之上”,此时Yaz解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我的课程部分里讨论,我们也会讨论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

如何评价Bill与麦尔维尔,一方面是一个老问题: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文如其人”的观念和“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如李煜、宋徽宗又或者是张爱玲、周作人这样的创作者便在文学史中浮浮沉沉。

另一方面,联系到此前《飘》等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因种族歧视下架的系列事件,Bill与麦尔维尔的处境亦是一个新问题,即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日渐抬头。

这亦旧亦新的问题归根结底,乃是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

剧集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个宏大的永恒的命题,我也不能。

学生对麦尔维尔的陈述或许是一个事实,但Elliot的说法也并不能被视作诡辩,Yaz的解围方法更不是取消问题本身。

三个人的说法共同揭示了当下我们真实面临的“道德困境”:当我们告别了古希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截然分离的城邦政治,也告别了“士农工商”秩序分明的等级社会之后,我们也就告别了以“身份”锚定自身坐标的单一伦理道德体系。

文学和文学创作者的任务,或许并不是为这个困境找到解决的办法,更不是制造困境并不存在的幻象,而是诚实地记录和再现困境及困境中的人类。

此处除了文学与道德的宏大命题外,还存在着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变化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作家作品的认知和评价。

在古代社会,文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文字书写的典籍,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由教育普遍匮乏、识字率普遍低下、印刷技术原始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此时的文学艺术必然是被人仰视的。

随着教育日趋普及、印刷出版愈加便捷,尤其是互联网提供的即时开放传播平台的发展,文字的权威性逐渐衰退,人们看待作家这一以语言文字技巧谋生的群体的视角,便也逐渐趋于平视或俯视。

仰视容易制造光环,俯视容易滋生冷漠,“同情之理解”正是最为困难的角度与态度。

我自己亦有一个小小怪癖,“知人论世”本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题中之意,但我私心并不喜欢看作家传记,因为人总难免有无聊庸常甚至卑琐的瞬间,看见了便难免厌恶、遗憾甚至痛苦。

可见在中文系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也尚未达到“同情之理解”的理想境界。

写到此处想起了另一部与文学教育有关的著名电影《死亡诗社》。

如果将其与《英文系主任》略作比较,并不难注意到,30年过去叙事的重点由文学本身转移到了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

这似乎也隐约提示着文学在当下生活中的位置。

我与一位研究电影的好友时常玩笑,说小说是19世纪的主流艺术,电影是20世纪的主流艺术,而21世纪的主流艺术应该是游戏,不懂游戏的我们都将被送入历史博物馆。

但我们并不因此感到惋惜或愤懑,“主流”指向的只是一个处境,而处境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要素。

作为教授文学的人,我们只是为他人走进文学提供更丰富的路径,正如Bill在被免去教职时所说,“从事这份工作时,你总是试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试图占据一个迥异的空间。

”但如果他人觉得这条小路十分荒僻无趣,似乎也无须强求,毕竟文学只是认识世界的诸多方式之一种罢了。

※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公众号,发表时略有修改。

 8 ) 传统常青藤和那批深受新浪潮影响的学生

该剧以一个轻喜剧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现今盛行的cancel culture,以及人文学科在科技大潮下的式微。

该剧塑造的几个形象也值得玩味:男主在中年危机下依然有着垮掉一代那样的玩世不恭和幽默风趣;几个老古董固守陈规,拿着三十年的教学大纲不放;透过女主和她墨西哥裔的养女讨论了一个韩裔在美国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这部剧不是一部亚洲女性一屁股坐在了一个被白男多年霸占的位置然后叱咤风云的爽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的常青藤名校如何应对一批生活在新浪潮下的学生,一批出没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下的学生,一批对传统体制不满的学生,又或许是一批矫枉过正、卷在浪潮里的热血分子。

BLM盛行时,一系列常青藤高校面临巨大压力下扩招非裔学生,将校内大楼以非裔领袖命名。

而不管是年近中年的男主,新任系主任,老态龙钟却握着tenure的教授,传统老派的dean,野心勃勃的非裔老师,都是在这个浪潮下被该剧塑造的活灵活现的角色。

 9 ) 与过往决裂

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

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

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

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

《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

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

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

打得好!

“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

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

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

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

岂有此理。

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

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

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

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

我不禁哑然失笑。

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

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

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

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

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

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

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

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

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

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

)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10 )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

毛姆曾写“他抬头看到了月亮”,那这部剧就是在一地鸡毛里捡起了旧扑扑的月亮。

因为自己当年一腔热情在中文系和英文系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无论回看时隔着多少濛濛的失意和怅眷,还是对English department有孤勇骄傲的执念,就像我们的chair站在party的红楼梯上面对众人说的:English, is such a great department. 让我最感动的,是年轻的老师和老教师都会在纽约时报把Moby Dick拼错时share了那份:It upsets me. Well,that makes two of us. 是可爱的Prof.Joan倔犟的声称:“你可能不喜欢我,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天才之作…你不必喜欢我,但乔叟经历了600多年的文学批评,依然屹立不倒,如果你不明白他很牛逼,那就别来上我的课了。

”是Yaz一开始就被追问Why’s some Asian lady teaching Emily Dickinson,却依然在自由热情地释放教授文学的能量:“我通常会让他们把《白鲸记》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发到推特上,上学期‘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跟‘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打了平手。

这是与他们建立感情的方式,我发现它能启发精读的技能。

”智允和Bill都有各自糟心的生活,任何一人没入人海,我们都不会发现所谓文学和诗歌的光晕在他们头上闪耀。

然而Bill在辞退委员会上改变智允心意的一段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理想化、最可爱、也是最真诚的文学系的初心和风格:I was thinking this morning, tha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 with literature. And what you’re doing when you do that is…is you’re… You’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And, when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a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you…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乔治·斯坦纳曾在《语言与沉默》里发出追问:“人们想到和谈起的最优秀知识,是否真如阿诺德断言,丰富并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资源。

我们不得不思考,利维斯博士所称为的人文主义核心是否教育了人类行为,或者,在文学研究中培养出的道德智慧思路和在社会政治选择中所要求的思路之间,是否有巨大的鸿沟和对立。

” 也许智允、Bill和faculty中所有成员都无法给予观者最称心的回答,但他们已经在每天与生活、烦恼、爱人、文本、衰老和死亡的搏斗中,完整且用力地诠释了斯坦纳对人文主义教育者的期待和思考:“这意味着,无论是谁在教文学或阐释文学(两种活动对于作者来说都是要建立一个鲜活可辨的回应体),都必须问自己要做什么(用《李尔王》或《俄瑞斯忒亚》来教导或引导一个人,就是将他存在的源泉放进他的手中)。

”Fucking Yale. Fucking the chair. But why are you a doctor?

You never help anybody. Gloria, Gloria.Harold Bloom果然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被引用次数真高。

“相反,可以证明的是,荷马、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人类的洞见,超过了全部的神经学或统计学;遗传学中的发现,无法危及或超越普鲁斯特对家族的魔咒或负担的洞察;当奥赛罗提醒我们想起明亮刀锋上的水锈,我们对人生必然经历的感官短暂现实之体验,胜过了物理学梦想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在理解政治动机或策略方面,任何社会计量学都难以与司汤达媲美。

…我们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知识,大多还是来自诗人之镜。

”By the way,想去听Bill的Death and Modernism和智允的诗歌课。

《英文系主任》短评

3.5吧看前三集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而且不是我最开始所理解的那种剧,也因为期望比较高,所以蛮失望的。但是第四集开始我突然有了念头的转变,新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相互冲击,依然残存职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以及很多时候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文学系哲学系等等这种文科专业人数越来越低,大众对于文科专业的误解... 各种美国现存,甚至全球现存的多重问题扑面而来,我才发现这部剧还是蛮深刻的。但是一直看到最后都发现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很多事情如果浅尝辄止倒也还不如不说(毕竟问题都摆在那里,明眼人一直都看得出来... 女主其实蛮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吧,家里一堆事情,职场一堆事情,一次次崩溃,一次次重生。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拍得很差,节奏也奇怪。最后,还是别续订了吧...

5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还行

编剧肯定觉得系主任的决定非常公允,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给白男擦教授屁股的行为吧

8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乏味的故事

12分钟前
  • 阿五
  • 还行

啧啧,还是好好演伊芙吧

13分钟前
  • Lorenzo
  • 较差

两集弃,包装在学院背景下的政治正确玛丽苏剧,隔靴搔痒,把英文系作了奇观化展示而已。吴珊卓演什么都一个样。

15分钟前
  • 植物盐
  • 较差

就是一个超长版北美版学术圈版的杨笠脱口秀,吐槽得非常舒适。

18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芜湖

21分钟前
  • sweet_boy
  • 推荐

细节很精彩,但是剧情就一般般啦。细节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彩,角色特色非常鲜明有趣,很期待各位角色的相互碰撞。而且学校里面的关系确实如剧中所示一言难尽即便是国内学校也一样。珠珠每一句话都是暴击!!!!!最后那个“不信任会议”也他妈真实了!!!

23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权游的两个弱智D.B.跑网飞来了,也算是臭味相投

25分钟前
  • 管制菜刀
  • 很差

题材少见, 剧情么... 还是有生活的, 但毕竟是个喜剧.

29分钟前
  • Woodchuckle
  • 推荐

3.5 轻松愉快,碰触了一些常规议题但都没有深挖,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小作品。sandra oh演啥都一模一样但放哪里都不违和还讨人喜欢,选角成功。里面人物虽然都很卡通但还蛮到位的,尤其几个教授我真的每一个都在我们英语系见过。尤其那个joan太传神了哈哈哈哈和教我浪漫派文学的那个老太太可以说是温和度95%+了。看完被一种浓郁的类似乡愁的感觉淹没了。好想回学校啊。如果不是文学系现在四面楚歌,我觉得我其实还是可以搞一下学术的。。。别的学科我不敢试,但文学我真的觉得我是可以的。;——;

33分钟前
  • やま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38分钟前
  • L26V718
  • 推荐

这个题材其实有很多可以写的,演员的演技也都不错,但是剧本太差了,很多可以深挖的题材都没有写,大段打断主角和一个中年老白男loser的感情戏。系主任也根本没那么大权利,很多都是轮流当的。

39分钟前
  • 邃。
  • 较差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43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这个荒诞的世界!

48分钟前
  • 笛子痞🌈
  • 推荐

对不起但还是亲热戏想到林永健最好笑。。没耐心看学生民粹。

52分钟前
  • reneryu
  • 还行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53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打三星也不是说这片子差,但是吴珊卓+设定里强烈的文化差异与话题+不错的预告片,I was expecting more 成品就显得有些隔靴搔痒,最好玩的是几个老古董,相比之下男女主线显得平淡无趣,大卫杜楚尼的出现也没起到应有的效果。

57分钟前
  • 阿牛
  • 还行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59分钟前
  • M&R
  • 较差

1,SO不能再继续演这种总是F*up的角色了,够了也是!2,只看1-5集吧可以给三🌟半。3,结局真的是毫无希望,也算是无奈现实的一种吧。4,很多台词/戏剧性还是写不错,很有意思。

1小时前
  • andarta
  • 还行